《背影》听课记录
- 格式:docx
- 大小:17.36 KB
- 文档页数:4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背影》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背影》课堂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1 教材分析:《背影》一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
朱自清的这篇《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了感人之深的力量,它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1925年10月,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
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感念之情。
作者通过写父亲的背影。
把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与子的离别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在平实之中蕴涵着真挚之情。
课堂实录:我们常说母爱是慈祥的,父爱是严厉的。
但在朱自清的笔下,父爱却是绵长的的,以至“我”读父亲的来信时,热泪盈眶。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课题)感受那份绵长而温暖的父爱。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读出课文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送我上学时为我艰难买橘的故事,表达父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为生活劳碌奔波,晚境却很颓唐的故事,说明旧中国世态炎凉。
生:文章讲述了“我”家庭遭遇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工作也交了卸。
生:课文以背影为主线,四次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与子之间相爱和相怜的故事,和子对父的深深的感念之情。
生:我觉得文中还透着淡淡的哀伤之情。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生:文中几次提出“我”哭了,因为祖母的去世;因为看到父亲的艰难的买橘;因为不舍父亲的离去;因为读到父亲的来信,父亲老了,而“我”这不孝子却不能在身边侍奉,内心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师:你说得很好。
一、听课时间:2022年3月10日二、听课地点:某中学八年级(1)班三、授课教师:张老师四、听课教师:李教研员五、听课内容:《背影》一、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张老师认真备课,对《背影》这篇课文进行了深入解读,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理解深度有限。
二、课堂展示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背影”为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背影”在文中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作者要写“背影”?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2. 课文讲解张老师按照课文结构,分段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以下问题:(1)课文开头,作者为何提到“背影”?(2)在文中,父亲为何要送儿子上车站?(3)儿子对父亲的背影有何感受?(4)通过“背影”,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张老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张老师设计了以下活动:(1)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2)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
(3)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背影”的作文。
4. 总结归纳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强调了“背影”在文中的含义,以及作者通过“背影”表达的情感。
三、课后反思1.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张老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教学方法多样。
张老师采用了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环节都能有所收获。
3. 注重情感教育。
张老师通过讲解、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研员点评1. 教学目标明确。
张老师围绕“背影”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得当。
张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环节都能有所收获。
背影听课记录及评析
摘要:
一、摘要:背影听课记录及评析
二、背景介绍: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学生特点等
三、听课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
四、评析:教学亮点、不足之处、改进建议
五、总结:课程收获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正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一堂课的听课记录及评析,探讨了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旨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背景介绍】
课程名称:语文阅读课
授课教师:张老师
学生特点:初中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
【听课过程】
1.教学内容:张老师以朱自清的《背影》为授课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
2.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度。
3.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良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观点,课堂
氛围活跃。
【评析】
1.教学亮点:
(1)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准确,讲解清晰易懂。
(2)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不足之处:
(1)课堂节奏把控不够准确,部分环节略显拖沓。
(2)对学生个别回答问题的评价过于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3.改进建议:
(1)注意课堂节奏,合理分配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丰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总结】
本次听课过程中,张老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展现出较高的水平,但在课堂节奏把控和评价方式上仍有待提高。
《背影》课堂实录及反思遂昌二中陈军梅一、以我情体彼情导入师: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读一组词语(PPT展示一组词语)。
请同学们把这组词语每个读两遍生齐读师正音师:刚才同学们有一个词语读错了,只道这个词师什么意思吗?生?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里每一组词语都是一组反义词,“伛偻”与“挺拔”相对,应该是什么意思?生:驼背师:对,是弯腰曲背的意思。
好,下面,老师的问题就和这组词语相关,请问:观察或看到过父母的背影吗?请选择上面的词语说说你看到的背影。
生1:疲惫的背影,妈妈一个人在家忙里忙外,非常劳累,我觉得她的背影是疲惫的。
生2:脆弱的背影,妈妈身体不好,还要独立支撑家庭的重担,我那时不懂事,还不理解妈妈。
师:现在你懂事了吗?我相信你肯定会帮着妈妈分担了。
生3:我看到的是孤独的背影,爸爸不常与人交流,他总是一个人在家,我觉得他很孤独。
生4:我看到的是坚强的背影,爸爸独立支撑家庭,我觉得他很坚强。
师:从大家对背影的感受中,我觉得你们的观察很仔细,很动情,也很让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他眼里看到的是怎样的《背影》。
生翻开书本,课前已经朗读过课文二、感受二十岁的朱自清眼中的背影师:按不同的时间段,背影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两次,的一次出现时朱自清几岁?生:二十岁师:结合文章内容,看看二十岁的朱自清看到的是怎样的背影?请自读课文,在文中相应的位置写一写。
生思考,后讨论,教师巡视点拨生1:“他两手向攀着上面…样子”读出了矮胖的背影生2:我读出了坚强的背影,也是这段内容。
生3:父亲对我的关心让我觉得很温暖,我读出的是温暖的背影。
生4:“父亲安慰我: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也读出了父亲的坚强。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父亲过铁路给我买橘子的片段,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下这个片段。
Ppt展示爬过铁路买橘子片段原文生齐读该片段PPT展示该段改文师:请同学们看看这段文字哪些地方有改动?生:“蹒跚”改成了“轻快”,“探身”改成了“跳身”,攀-撑,轻快-沉重。
背影听课记录评语及建议《〈背影〉听课记录评语及建议》今天我们听了老师讲的朱自清的《背影》,哎呀,那可真是一堂超级有趣又让我感触特别深的课呢!一进教室,就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背影”两个字。
老师先问我们:“同学们,你们看到‘背影’这个词,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呀?”有的同学说想到一个人离开的样子,还有的同学说想到神秘的身影。
大家七嘴八舌的,可热闹啦。
这时候,老师就笑着说:“那咱们来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有着怎样独特的意义呢。
”老师开始读课文啦,那声音就像涓涓细流一样,慢慢地把我们带进了课文的世界。
读到描写父亲背影的段落,像“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老师读得特别有感情,我都仿佛能看到那个有点笨拙却又充满爱的父亲的背影了。
这时候,旁边的同桌轻轻捅了捅我,小声说:“你看,这描写得多细致啊,就像在我们眼前演电影一样。
”我也不住地点头。
然后老师就开始分析啦。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看这个背影啊,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身体的后背的样子,这里面包含着深深的父爱呢。
你们想啊,父亲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努力地去给儿子买橘子,这是多伟大的爱啊。
”这时候有个同学举手问:“老师,那为什么作者要着重写背影呢?写父亲的正面不是也可以吗?”老师就笑着回答:“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啦。
你想啊,如果写正面,可能更多的是看到父亲的表情之类的,但是背影呢,它有一种默默付出、不张扬的感觉,就像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在背后默默地为我们做了很多事,我们可能当时都没有发觉呢。
这背影就像一个无声的爱的符号。
”我听了,心里想,哇,原来是这样啊,就像我妈妈每天早上给我做早饭,我都没怎么好好感谢过她,她就像这个默默付出的背影呢。
在课堂上,老师还让我们分组讨论。
我们这一组里,有个特别调皮的男生,平时上课都不怎么认真的,今天居然也很积极呢。
XXX课堂实录《背影》
XXX老师在课堂上教授《背影》一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老师出示话题,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细节”内容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受。
这个话题取材内容宽广,难度不大,可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可让学生从课文的开头说到课文的结尾,可让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对话。
老师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能够说出几十个关于“父亲”的句子。
其次,老师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进入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范围。
朗读活动宜以整体活动为主,让每位学生都参与。
老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朗读,使学生能够深沉而舒缓地进行朗读。
接下来,老师进行精读环节,引导学生读透课文第六段。
老师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对此段进行品析、欣赏,如诗意的概括、记叙要素的角度、动词运用、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和作者的情感抒发等。
老师让学生再次朗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老师进行课中小结,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父亲”的形象。
整个教学环节大约需要45分钟左右。
新2024秋季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阅读:背影》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语言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中“背影”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掌握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1.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中“背影”的形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感悟亲情,培养观察力和感悟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背影》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感受作者对父爱的深情表达,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灵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二、导入教师行为:•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瞬间。
•提问:“同学们,视频中的画面让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与父母之间有哪些难忘的时刻?”•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看看他是如何通过‘背影’这一细节来展现父爱的。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沉浸在亲情的氛围中。
•思考并积极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或瞬间。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视频引入,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同时,学生的分享活动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接下来的文本阅读做好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注意文中对“背影”的描写和作者情感的流露。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文中关于“背影”的描写。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过程点评:•初读感知环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文本内容,为深入分析“背影”的深层含义奠定了基础。
(二)精读品味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背影”的形象,以及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提问:“文中几次提到‘背影’?每次的描写有何不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分析文中关键句式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背影》听课记录《背影》是中国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背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主要讲述了他的父亲离别时的背影,从而引发作者的种种思绪,同时也能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和子女对父母的感激。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初中语文《背影》听课记录,欢迎阅读。
师: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不在向我们展示着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得升腾一种敬爱之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他那高大感人的背影。
一、整体感知(听录音,原文朗读)师:刚刚我们听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美文,同学们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生1:我读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一个父亲身上有千千万万个父亲的影子。
生2:我感受到了父亲与儿子互相的爱。
比如第六段中“我赶紧去搀他”就可见作者对父亲的体贴。
生3:我被他们浓浓的父子之情深深地打动了师:看来大家对课文的感悟很深,也很准确。
二、研读品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说说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生4: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很感人。
师:能说说原因吗?生5:因为当时他的家境很贫困,可他却还要为儿子买橘子,我读到这里很感动。
生6: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师:你读书很仔细,真不错!生7:我感觉到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那一段很感人。
因为父亲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仍要攀上爬下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一片深深的爱子之情。
师:你能为大家读一下吗?要读出感动、读出真情。
(生7读)师:这位同学读的很好,谁来评价一下?生8:他读的很有感情,但语速稍微快了些。
师:那你能试着为大家读一下吗?注意放慢语速,感情再饱满些。
(生8读)读完,生9(评价):他读的很好,读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好吗?(齐读)思考:这一段描写中哪一句甚至哪几个词最让你感动,请试着说明理由。
一、活动背景为了深入探讨《背影》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校语文教研组于2021年11月15日开展了以《背影》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由教研组长张老师主持,全体语文教师参加。
二、活动目的1. 通过对《背影》这篇课文的教学研讨,提高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2. 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三、活动过程1. 课例展示首先,由王老师展示了《背影》的课堂教学。
王老师以“情感体验”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
课堂环节如下:(1)导入:播放《背影》电影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2)朗读课文,感受文字之美。
(3)分析课文,体会父子之情。
(4)拓展延伸,感悟亲情。
(5)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2. 教学研讨在王老师展示课后,各位教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张老师认为,王老师的课堂设计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张老师建议在课堂上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体验情感。
李老师认为,王老师的课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朗读、品味、感悟中体会父子之情。
但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刘老师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丰富课堂形式。
3. 总结发言教研组长张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
张老师首先肯定了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认为王老师的课堂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张老师对各位教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认为大家在教学研讨中能够认真思考,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张老师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几点要求:(1)教师要深入理解文本,把握课文的主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听课记录一、听课时间:20xx-4-1二、授课教师:XXX三、授课学校:XXXX中学四、授课年级:五、授课题目:《背影》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父母是爱我们的,你在生活中从哪里感受父母的爱。
(二)介绍朱自清所写的《背影》的来历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①给下列画线字注音②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四)朗读课文,把认为课文内容写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
(五)你对课文的感受,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六)提问,既然课文是写父爱的,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说明:背影在这有特别的涵义)。
(七)课文共有几次提到“背影”(四次)。
①第一次在课文哪里提到背影,有什么涵义?②第二次提到背影又出现在课文的哪里,有什么意义?③第三次的背影出现在课文哪里,起到什么作用?④第四次的背影在课文哪里出现,有什么涵义?(八)听录音,作者对背影作了哪些刻画?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九)作者用了“胖”等字,描写了父亲体态特点,爬月台艰难,但表现了对儿子的爱。
七、教学评析(一)教态自然,面带微笑,让学生感到亲切。
(二)过程生动,深度合适,形式巧妙多样,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旁征博引,注意引导,非常丰富;学生活跃、积极、主动;突出了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学法指导。
抓住重点词语与学生交流,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善于设疑,善于引导。
抓住课文提到的“背影”,设计了层层深入的问题,从而揭示课文的主旨并能巧妙引导学生作对答。
(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珍惜与父母的爱。
(六)一、听课时间:2006。
4.4二、授课教师:谢巧靖三、授课学校:南宁沛鸿民族中学四、授课年级:五、授课题目:《背影》(第一课时)六、授课过程:(一)导入(从我们身边的父母对我们的爱谈起,引入朱自清与他父亲之间的感情)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父母对自己爱的表现的事例。
(二)检查预习情况,授生字1、使用多媒体显示出课文的生字,要求给划横线的字注音:差使交卸奔丧狼藉赋闲簌簌妥帖颓唐琐屑蹒跚踌躇惦记举箸提笔2、请学生逐行读,每一个词语读两遍3、出示生字的拼音,请全班齐读4、请学生根据相应的意思说出对应的词语(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保留自己的第一印象。
(2)出你觉得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哪些地方写得不够好?(3)有必要,可以做批注。
2、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老师评点.3、老师总结(四)深读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1、本文写的是父爱,为什么却用“背影”做题目?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其中最感人的背影是哪一次?(4次/买橘子)3、学生回答浏览课文时的注意的问题,并且在课文中找答案。
4、请学生说说每一次背影的作用。
5、请学生说说课文中的背影哪一个最着力刻画、写得最细致、最感人。
(五)研讨作者最着力刻画1、听朗读磁带.要求:找出这一段里描写背影的具体语句,并且说明是哪一方面的刻画。
2、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3、学生相互分享交流4、老师总结写法(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体态特点)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分析段落中的动作来刻画父亲的背影,来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分析朴素的语句为何能表达动人的情感?7、全体同学朗读课文感受其中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8、分析描写作者自己对父亲的感觉,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分析作者流泪的细节,分析作者对父亲情感的变化.9、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来关注爱的涵义.(六)课堂小结,主体升华八、授课评价:1、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课堂组织比较的严谨,课上得很流畅。
初中语文《背影》听课记录
初中语文《背影》听课记录
《背影》是中国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背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主要讲述了他的父亲离别时的背影,从而引发作者的种种思绪,同时也能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和子女对父母的感激。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初中语文《背影》听课记录,欢迎阅读。
师: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不在向我们展示着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不由得升腾一种敬爱之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认识他那高大感人的背影。
一、整体感知
(听录音,原文朗读)
师:刚刚我们听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美文,同学们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生1:我读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一个父亲身上有千千万万个父亲的影子。
生2:我感受到了父亲与儿子互相的爱。
比如第六段中“我赶紧去搀他”就可见作者对父亲的体贴。
生3:我被他们浓浓的父子之情深深地打动了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的感悟很深,也很准确。
二、研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