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并肺栓塞32例综合治疗效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39.99 KB
- 文档页数:2
5023讨论胰腺囊腺瘤和胰腺囊腺癌是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肿瘤,1978年C om pagno将胰腺囊腺瘤分为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前者一般不发生恶变,后者有恶变倾向。
但有近10例浆液性囊腺癌的报告,是否由浆液性囊腺瘤发展而来尚不清楚。
胰腺囊腺瘤和胰腺囊腺癌的I艋床表现无特征性,如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纳差、乏力、消瘦,甚至扪及腹部肿块.本组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上述表现.文献报道56%的浆液性囊腺瘤患者无症状.本组l例患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而误诊为结肠炎达6个月,查B超才发现。
1例上腹部饱胀不适3年患者以胃炎治疗,直至扪及上腹部巨大包块才发现。
故对有上腹部隐痛不适、消瘦、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表现者,要常规行胰腺B超检查,C T则具有更可靠的定位价值.有报告在C T检查时可发现肿瘤有钙化现象,浆液性囊腺瘤可有典型的“日光放射状”钙化,而出现边缘性钙化者多为恶性病变。
术前甚至术中对囊腺瘤抑或囊腺癌的鉴别有困难,术前血清C EA、C A l9-9、a-FP等的检测,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一般囊腺瘤患者血清C EA、C A l9-9不增高,而囊腺癌患者可有增高,且提示病期较晚,肿瘤有侵犯血管或已有转移.本组1例患者术前a-F P557.53ng/m l,术后降至91.72ng/m l,其升高与肿瘤相关,机制尚不清楚,但该患者术后3个月即发现有肝转移。
囊腺瘤或囊腺癌均需手术治疗,根据肿瘤性质、部位、大小等决定术式;单纯肿瘤切除因有复发、胰漏、肿瘤性质不能确定等因素,作者认为不宜提倡,本组有1例粘液性囊腺瘤行局部切除术后3年复发,腹腔广泛转移,再次手术病理为粘液性囊腺癌,究竟是囊腺瘤未彻底切除恶变抑或是原本即为囊腺癌不得而知。
胰头部囊腺瘤可考虑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而囊腺癌以胰头十二指肠切除为宜,胰颈、体部囊腺瘤则可行胰腺区段切除,囊腺癌则需行根治性胰体尾切除。
胰腺囊性肿瘤性质未明确前切忌盲目行。
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病历
一、病例概述:
患者男性,56岁,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出现肺栓塞,就诊于我院血管外科。
患者曾有长期卧床史,因骨折术后需长期卧床休息,导致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最近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咳嗽等症状,经检查诊断为肺栓塞。
二、病情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卧床、下肢骨折、手术、妊娠等都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可能脱落并随血液流动至肺部,导致肺栓塞。
肺栓塞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三、治疗方案:
1、抗凝治疗: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或华法林等药物,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扩大。
2、溶栓治疗:通过使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将血栓溶解,恢复血管通畅。
3、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血栓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四、治疗效果:
经过抗凝和溶栓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胸闷、气短、咳嗽等症状逐渐缓解。
复查血管超声和肺功能检查显示,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均已明显改善。
患者已出院,继续接受抗凝治疗,并定期随访复查。
五、总结: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卧床、下肢骨折等都是危险因素。
对于疑似肺栓塞的患者,应尽早诊断和治疗,以避免严重后果。
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也非常重要,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加强预防措施。
探讨产后下肢静脉血栓32例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了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临床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32例初产妇,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心理护理、急性期护理、抗凝溶栓治疗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结果:经过综合护理和抗凝溶栓治疗,32例患者惠肢肿胀基本消退,痊愈出院。
结论: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护理工作的地位至关重要。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心理护理;急性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60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061-02dvt是指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有报道产褥期dvt发生率为0.63%~1.53%,剖宫产进一步增加了发生dvt的风险,而产褥期较非孕期发病率高( 3~ 10)倍,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下肢淤肿、色素沉着,严重者可引起青肿、肢体缺血坏死,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力,甚至随病情发展出现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重者危及生命,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初产妇,年龄23—36岁,平均28岁,刮宫产者18例,自然分娩者14例。
发病时间出现在产后15~40 d,平均22 d。
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不同程度的下肢增粗,皮肤苍白或青紫、皮温低、活动受限,不明原因的低热,腓肠肌握痛阳性。
1.2 治疗方法:患肢制动、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绝对卧床,以防血栓脱落。
抗炎、溶栓、改善微循环等一系列治疗护理后,均于7—15 d内痊愈出院。
2 护理2.1 疾病预防:首先向患者病因宣教该病是由产后活动过少,下肢静脉血流减慢,血液粘稠度加大所引起.要求患者术后应早期采取下肢主动或被动运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通畅。
内蒙古中医药*泰州市人民医院北六区(225300)2012年8月15日收稿摘要:目的:总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护理要点。
方法:对3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综合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用药护理、患肢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
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30例,有效2例,无病例发生肺栓塞。
结论:及早的治疗,及时的观察诊断,强而有效的护理,可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20-0156-023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王裕凤*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1],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
本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32例DVT 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密切观察和精心、细致、全面的护理,取得良好的疗效[2]。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的发病率在我国尚无确切的统计资料,但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DVT 在急性期如未及时治疗和护理,血栓脱落有可能发生肺栓塞(PE )而危及生命。
统计资料表明,美国每年有近50万DVT 患者,其中近10%发展成致命性PE [3]。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2例,男15,女17;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51±17)岁。
长期卧床者15例,外伤5例,手术后10例,感染原因2例。
平均住院天数10~15天。
本组患者均于发病后1~2周内入院,入院时患肢较健肢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经绝对卧床、患肢抬高、抗凝、溶栓、袪聚等综合治疗后临床痊愈30例,好转2例,无并发肺栓塞。
1.2疗效判断标准:痊愈:治疗后患侧肢体肿胀完全或基本消失,皮肤色泽基本正常,与健侧肢体对比肢围差小于1cm ,活动不受限制,静脉造影示静脉壁光滑,管腔再通,瓣膜清晰;有效:临床症状改善,但肢体围差大于1cm ,静脉造影示管腔部分再通或不通,但侧支循环较治疗前丰富。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治疗的现状及进展徐煜宸舒畅(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013)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为血管外科常见、多发病。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所引发的肺栓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诊治方法的参考。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治疗Progress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Yuchen Xu Chang Shu(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Xiangya medical school Changsha Hunan, 410013)Abstract: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in vascular surgery. Acute LDVT contributes to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 of sudden death.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current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LDVT focusing on the need of clinician.Key words: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diagnosis; therapy1.引言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为血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
表现为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血回流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手术、外伤、分娩、晚期肿瘤或长期卧床等都可引起LDVT。
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可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而致命,并有报道称[1]多数LDVT病例后期将发展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征(PTS),出现下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皮肤改变(色素沉着、湿疹、硬化)、静脉性溃疡等症状,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丧失劳动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合并肺炎32例临床分析作者:朱早君李松柏李秀瑾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合并肺炎临床特点。
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合并肺炎32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结果12例治疗10日后临床症状消失,19例经治疗19日后临床症状消失,3例合并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合并肺炎一定要和肺栓塞进行鉴别,具有在血栓形成后较长时间发病,起病缓慢、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不显著,经抗生素治疗临床症状体征可以显著减轻,能够达到良好治疗效果临床特点。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肺炎;临床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常见疾病[1],可以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近年来随着介入开展和应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增加趋势;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造成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10%发展成致命性肺栓塞,肺栓塞可以导致20%~30%死亡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构成严重威胁[2],对防治肺栓塞已经得到临床高度重视,但临床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合并肺炎往往被误诊为肺栓塞,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检测和治疗,现对近年来诊治的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合并肺炎,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来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合并肺炎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2~89岁,平均年龄723岁。
12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8例;其中骨折术后患者为6例,腹部手术后患者为4例,癌症患者为5例,脑血管疾病15例,长期卧床2例;所有病例均出现患肢肿胀,皮温升高,有胀痛感,患肢活动障碍或受限,部分患者伴有张力性水泡,所有患者均行下肢彩色超声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有糖尿病16例,冠心病8例,慢性肝肾疾病4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临床体会作者:姜巍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由于并发肺栓塞而引起死亡或由于慢性静脉高压导致肢体致残。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7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探讨下肢静脉血栓病因、治疗及预防方法。
方法:单纯抗凝治疗、顺血流方向的局部系统溶栓治疗,配合结扎止血带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且可降低出血等并发症。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结扎止血带选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科诊治的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配合止血带结扎,效果较好,报告如下: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我们采用顺血流方向经患足足背浅静脉途径注入尿激酶,为了促使药物到达深静脉血栓局部,应用止血带结扎阻断穿刺平面近侧的浅静脉,使药液从足背静脉网进入深静脉中。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科诊治的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中男47例,女23例(35岁-84岁),平均59.6岁,70例患者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51例,占73.1%,右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占23.9%,双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占1.3%,病程1天至2月不等,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少数患肢足背皮肤呈现紫蓝色、腹股沟区疼痛、压痛,所有患者均行静脉超声检查。
1.2治疗方法绝对卧床,抬高患肢呈30°角,至水肿、压痛消失,约为10天至2周,急检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后,结合既往史,无溶栓禁忌症后,局部溶栓联合抗凝治疗,给予尿激酶UK30-50万单位,每日1次,患肢足背静脉进针,30分钟内静滴完毕,注射时于内踝约10厘米处结扎止血带,避免注入肢体远端浅静脉的药物通过浅静脉回流,就能使高浓度的溶栓药物,没经过其他组织情况下,首先经过发生血栓的部位,发挥较大效果,连续用药7天,并给予低分子肝素4100单位/次,每日2次,皮下注射抗凝,此外给予改善循环治疗,血栓通0.5,前列腺素E10.1,每日1次,静点,同时监测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浅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护理【摘要】为了提高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治愈率,本文主要争辩临床护理干预对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的应用价值。
选取某医院进行肺栓塞治疗的两名患者作为本次争辩的争辩对象,依据资料查询,我们发觉患有肺栓塞的患者栓子来源大多数是DVT,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当对DVT患者赐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主要对一年来共收治的两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护理状况进行记录,期望能对治疗急性肺栓塞患者供应肯定的挂念。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急性肺栓塞肺栓塞疾病主要是指,患者体循环的各种栓子脱落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
最常见的肺栓子为血栓,由血栓引起的肺栓塞也称肺血栓栓塞,消灭急性肺栓塞的患者,会突然发生不明缘由的虚脱、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同时还會伴随有脑缺氧症状如极度焦虑担忧、倦怠、恶心、抽搐和昏迷等症状。
本文主要对两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争辩,现在主要将其使用的护理方法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争辩的争辩对象是两名男性患者,他们的年龄分别是45岁和72岁,患病缘由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有一名患者是下地活动后发生急性肺栓塞,有一名患者是摔倒后发生急性肺栓塞,后者有脑梗塞病病史。
在对两名患者进行检查之后,发觉两名患者的心肺动脉造影显示出双肺下叶部分动脉分支梗塞的现象。
1.2护理方法1.2.1严密观看病情变化为了让患者快速治愈,护理人员必需要亲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平均20分钟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一次监测。
假如患者消灭明显的呼吸困难现象,可以让患者处于半坡卧位,并且对他们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准时的清理,让他们始终保持呼吸道顺畅的状态。
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时,假如发觉患者消灭肺水肿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加压给氧,同时,在患者使用的是化品种,加入20%到30%的酒精,以降低肺泡表面的张力,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
老年人肺动脉栓塞32例临床分析作者:王连兴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肺栓塞的症状、体征以及筛查项目的有效性。
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率。
方法将32例老年人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临床分类分析。
结果肺栓塞的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
血气分析、D-二聚体是主要的筛查检查。
结论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临床症状复杂,不容易鉴别。
及时诊断、治疗,预后较好。
【关键词】老年人;肺栓塞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老龄化,肺栓塞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死亡率也在上升。
在老年人更易发病、更易误诊,是医疗、保健的重要问题。
本组肺栓塞误诊率达65.75%,误诊后70.81%患者病情恶化、死亡。
1 一般资料2008~2012年,在吉林省人民医院诊断的肺栓塞110例中,老年肺栓塞患者32例,占肺栓塞人数的29.1%,其中男14例,女18例。
年龄60~90岁,平均70岁。
其基础疾病为: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恶性肿瘤10例,外伤及创伤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6例,长期卧床、高血压各8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4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例。
以上病例均符合内科学的诊断标准[1]。
2 临床表现2.1 症状发生突然呼吸困难、胸闷24例,咳嗽10例,休克6例,晕厥6例,咯血、胸痛各4例。
出现一种症状者6例,二种症状者6例,三种症状者6例,四种症状者2例。
2.2 体征紫绀、呼吸音弱各4例,呼吸促、心动过速各6例,肺部湿啰音8例,哮鸣音6例,双下肢肿痛12例,无体征者6例。
出现一种体征者18例,二种体征者6例,三种体征者6例,四种体征者2例。
3 化验及检查3.1 血气分析 32例均行血气分析,其中22例氧分压3.2 D-二聚体 32例中均>500 μg/L(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 凝血常规 32例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3.4 心电图在既往无心肺疾病的16例患者中,有ST-T改变者8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和窦性心动过速各2例,心电图正常者4例;既往有心肺疾患的16例患者中,有ST-T改变者8例,心房纤颤者2例,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4例正常。
一例肺癌晚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总结1例肺癌晚期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的急救与护理,反思护理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积累经验。
护理要点: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评估与监测,并在发生消化道出血时给予恰当的急救与护理,以及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及护理并反思在其预防上存在的不足。
通过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患者顺利出院。
【关键词】肺癌;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护理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包括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E)和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一种公认的肺癌并发症,在肺癌患者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2]。
恶性肿瘤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则更高,发生率为19%-50%[4]。
对于己出现的深静脉血栓患者,目前临床治疗方法有单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手术治疗等。
本科于2020年11月23日收治一例肺癌晚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现将护理要点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周某,男性,58岁,身高:170cm,体重:58kg,住院号:904349,因“确诊肺癌4年余,反复纳差乏力”于2020年11月23日入院。
4年前确诊左肺腺癌,行“左上肺叶切除术”,病程中多次化疗、放疗,入院前10天患者反复纳差乏力,伴有饮水呛咳,进食差,小便正常,10天未解大便。
左侧胸部疼痛加重,疼痛评分2分,每日出现一次爆发痛,调整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口服剂量,疼痛评分2分,未出现爆发痛。
2020年12月26日双下肢非对称性凹陷性水肿,下肢深静脉彩超提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因疼痛、乏力患者取强迫体位,以床上活动为主。
患侧左大腿周径48cm,左小腿周径38cm,凝血检查:D-二聚体:2.76 ug/mL,凝血酶原时间:14.00,深静脉血栓评分7分,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皮下注射、华法林片口服抗凝、溶栓治疗。
主国塞旦匡刊!Q!Q生!月筮!!鲞筮!翅曼垒i望塑!』!坠!塑!堕呈翌笪!型!堑堕世堡』塑:!Q!!:y!!:!!: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分析廖忠丽柴焱【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 V 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2003年至2008年我院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35例病例中,基本治愈者30例,有效者5例,无无效病例,达到临床治愈时间10—22d,平均15d。
5例急性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
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期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结合尿激酶溶栓治疗,疗效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尿激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 V 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栓子容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同时遗留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因此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现将我院2003年至2008年收治的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 V T)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31—68岁,平均51岁。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其中左下肢26例,右下肢9例,髂股静脉血栓20例,小腿静脉血栓15例;发病至人院时间最短为1d,最长20d,治疗时间10一22d,平均15d。
1.2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有行走困难,患肢肿胀、疼痛、明显增粗、水肿、皮肤发亮,局部出现潮红、暗红、青紫不同程度改变,皮温升高,有2例因病史长就诊晚,出现瘀积性皮炎伴轻度溃烂。
常规测量双侧膝关节上下大腿、小腿周径,患肢大腿较健侧粗2—7cm,小腿较健侧粗2~5cm,均有患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11例股静脉处可触及条索状肿块并有触痛。
1.3发病原因:长期卧床者5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者6例,外科手术后8例,产后1例,有明显静脉曲张者2例,无明显诱因者13例。
1.4辅助检查:35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患肢深静脉完全闭塞,无血流信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60例临床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方法 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降纤、抗凝疗法,治疗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
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可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p<0.05)。
中药配合降纤、祛聚疗法治疗,对治疗下肢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药配合降纤与抗凝疗法;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较为常见,国内发病率有不断增高趋势[1],特别是其所并发的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更是给医学界带来不少新的难题。
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影响人体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
自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科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60例,男性27例,女性33例;发病年龄23-78岁,平均42.6岁;病程26天-120天,平均34.1天;其中产后11例,长期卧床16例,外伤骨折4例,原因不明26例,静脉曲张术后3例;西医分型:中央型5例,周围型11例,混合型44例;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均显示,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同时静脉管腔仍有狭窄者或深静脉仍有血栓者。
中医辩证为脾虚血瘀型,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细。
病例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修订的诊断标准确诊。
1.3 疗效评定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修订的疗效标准。
(治疗二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30例给予降纤、祛聚治疗,治疗组30例同时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服用化瘀汤(当归、赤芍、两头尖、茯苓、陈皮、水蛭、薏苡仁、丹参、茜草、泽兰、白术、甘草)。
2 结果本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出血、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2]任大成,符荣光,陈遂.肺结核与肺癌并存-24例临床X线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12(10):613.[3]王晓明,焦新明,朱丽艳.肺底结核影像学的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4,17(8):5884.[4]戚跃勇,易习之.肺错构瘤的影像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14(7):390.[5]戚跃勇,邹利光,易习之,等.45例肺癌的误诊分析[J].中国肺科杂志,2003,6(1):56.[6]满新嘉,易习之,刘士辰.青年人原发性肺癌的X线诊断及误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6,18(3):261.[7]陈恩国,应可净,赵晨.青年人与老年人肺癌的比较[J].肿瘤,2003,23:69.[8]陈廷锋,蒋国梁,傅小龙,等.40岁以下青年人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J].中华肿瘤杂志,2003,25(2):157.[9]Skarin AT,Herbes RS,Leong TL,et al.Lung Cancer in patients underage40[J].Lung Cancer,2001,32(3):255.收稿日期:2010-11-15修回日期:2010-11-23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由于肺动脉或其分支动脉被栓子堵塞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最常见的栓子来自静脉系统中的血栓。
近年来PE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1],由于肺栓塞临床症状不典型,因此运用综合诊治措施是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PE的有效手段。
对我院收治的32例肺血栓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5月~2010年5月住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PE患者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34~76岁,平均58.6岁;右下肢24例,左下肢5例,双下肢3例。
发病时间10h~6 d,平均4.8d。
血栓类型:中央型血栓15例(18条肢体),外周型9例(9条肢体),全肢型8例(8条肢体)。
1.2临床表现:32例中呼吸困难17例,胸痛12例,咯血3例,咳嗽13例,晕厥2例,紫绀4例。
诊断依据:除病史、症状、体征外,必须具备下述三项标准之一方可诊断PE:(1)选择性肺动脉造影显示肺动脉堵塞或肺动脉内充盈缺损。
(2)深静脉血栓形成加99m Tc肺灌注扫描显示肺叶或肺段分布的放射性缺损区,而通气扫描正常。
(3)超声心动发现肺动脉血栓,肺动脉高压,右心扩大或右室肥厚。
溶栓适应证:(1)症状发生后2周内。
(2)>2个肺叶的大块栓塞。
(3)肺栓塞伴休克。
(4)原有心肺疾患的次大块肺栓塞引起循环衰竭者。
1.3治疗方法1.3.1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23例在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经股静脉途径者18例,经右颈内静脉途径5例)滤网置于右肾静脉开口下约1cm处,9例患者未放置。
1.3.2股浅静脉切开取栓术:其中7例患者(7条肢体)发病时间在48h内,行股浅静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
1.3.3药物治疗:溶栓治疗:介入及手术治疗后,局部给予尿激酶25万U+0.9%氯化钠注射液40mL于患肢足背静脉推注(患肢踝上10cm上扎止血带,暂时阻断浅静脉,让溶栓药物通过交通支直接进入深静脉内,10min内推完行冲击治疗),1次/天;然后全身溶栓用尿激酶80万U+加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持续从患肢足背静脉滴注,8h滴完,连用7~10d。
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5000U,腹部皮下注射(距离肚脐2.5cm以上),2次/d,连用10d 口服华法林,3d后停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应用6~12个月,治疗过程中检测凝血功能,根据凝血指标(INR)调整用量。
其他治疗:适当应用活血化瘀中成药辅助治疗。
1.4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基本治愈):呼吸困难消失,胸痛消下肢深静脉血栓并肺栓塞32例综合治疗效果分析何小鹏,陈剑辉,党焱,刘小伟,王利(咸阳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陕西咸阳712000)【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并肺栓塞的综合治疗方法。
方法:对32例确诊肺栓塞(PE)疾病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类型分别置入下腔静脉滤网、浅静脉切开取栓术,并局部和全身溶栓治疗,分析自觉症状、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变化等疗效。
结果:综合治疗后4小时,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结果明显改善;治愈8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90.6%。
结论:PE临床症状不典型,综合运用临床诊治手段方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有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文章编号:1009-5519(2011)06-0811-02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of synthetic treatment o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 complicating pulmonary embolism in32casesHE Xiao-peng,CHEN Jian-hui,DANG Yan,et al.(Department of Repiration,Xianyang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Xianyang,Shaanxi712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synthetic treatment on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 complicating pulmonary embolism.Methods:32cases of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were treated with local and systemic thrombolysis,anticoagulation and an-tiplatelet adhesion.Some patients were implanted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and embolectomy by superficial vein venisection.The vital signs,blood gas items and clinical effects were analyzed.Results:At4h after synthetic treatment,the vital signs and blood gas analysi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than before.8cases were cured,21cases were effective and3cases were ineffective,with the effective rate of90.6%. Conclusion:The symptoms of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are atypical in clinic.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by comprehensively apply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are the key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 rate and reduce the mortality.【Key words】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Thrombolysis失,血气分析正常,肺动脉压正常,肺灌注扫描显示缺损的肺段完全消失或遗留不足1个。
(2)显效:呼吸困难减轻>50%,胸痛减轻>75%,血气分析低氧、低碳酸血症明显恢复,肺动脉压降低> 20mmHg,肺灌注扫描显示缺损的肺段减少7~9个或≥原堵塞的3/4。
(3)好转:呼吸困难减轻>20%但<50%,胸痛减轻>50%,血气分析低氧、低碳酸血症好转,肺动脉压降低>10mmHg,肺灌注扫描显示缺损的肺段减少4~6个或≥原堵塞的1/2。
(4)有效:呼吸困难减轻<20%,胸痛减轻>25%,血气分析低氧、低碳酸血症轻度好转,肺动脉压轻度好转,肺灌注扫描显示缺损的肺段减少1~3个或≥原堵塞的1/4。
(5)无效:呼吸困难无明显变化,胸痛减轻无明显变化,血气分析低氧、低碳酸血症仍存在,肺动脉压降低<10mmHg,肺灌注扫描显示缺损的肺段无变化甚至较前增多。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溶栓前后各项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等应用t检验进行计算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溶栓治疗前和溶栓治疗后4小时后临床指标检测结果变化: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2.2综合治疗结果示:32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经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后,治愈8例,有效显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
3讨论PE是一种极易被误诊的急危重症疾病[2~4],可见于各个临床科室,尤其多发于老年病患,PE栓子来源绝大多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本组32例PE患者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肺动脉栓塞,其中28例由于外科、妇科手术后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形成,另4例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引起,导致患者静脉回流不畅引起血栓形成。
急性PE时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敏感性较高(>99%),D-二聚体的价值在于排除PTE,对于可疑患者D-二聚体实验不能确诊,此时需进一步检查,包括:(1)常规检查如X线胸片、心电图、血气体分析、D-二聚体,必要时可进行肺螺旋CT扫描。
(2)肺灌注显像及肺通气/灌注显象。
(3)肺动脉造影。
经肺通气/灌注显象后不能确诊的可疑患者应行肺动脉造影,可使其中15%~50%患者得到PE的诊断,反之基本可排除PTE。
亦可选择DSA及核磁共振成像法。
PE患者的治疗,首先必需绝对卧床休息。
如果出现低氧血症,尤其有心排量降低者,给予可持续氧气吸入,通常采用面罩或导管。
有严重胸痛时可用吗啡5~10mg皮下注射,休克者避免使用;纠正急性右心衰竭及心律失常;凡临床一经确诊或高度可疑急性PE,又无抗凝绝对禁忌证者,应立即开始肝素治疗。
溶栓治疗一般在栓塞后5d内用纤维蛋白溶解剂治疗,效果较好,更适用于急性巨大PE,此时可与肝素同用。
同时,对原发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积极的溶栓、抗凝等对症治疗[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