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底峒岩溶隧道突泥灾害处治措施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加底峒岩溶隧道突泥灾害处治措施研究摘要: 文章以宜州至河池高速公路加底峒隧道岩溶突泥灾害的工程实例,介绍了灾害处治设计及实施方案,并提出了关于隧道突泥的普遍认识及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隧道;突泥;处治1工程概况加底峒隧道位于广西河池市境内,处于黔中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地带,是宜河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控制工程之一。
该隧道按双向四车道标准设计建设,采用左右分离式。
左线桩号位于zk46+650~zk47+553,全长903m;右线桩号位于yk46+635~yk47+548,全长913m。
隧址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富,夏热期长,河流小溪众多,并相互交叉贯通,岩层主要为白云质石灰岩,岩溶发育,特别是地表浅部溶蚀洼地、落水洞、漏斗成片出现,再加上隧址区处于向斜地质构造,极利于地下水的汇集,且汇集的地下水形成岩溶水使隧道施工的难度加大(如图1)。
图1加底峒隧道右线出口端2突泥灾害发生简介本次涌泥发生在yk47+430处。
从yk47+451开始,掌子面围岩风化严重,有弱夹层、局部有溶腔出现,整体稳定性较差。
当2009年8月18日开挖至yk47+430时,掌子面出现空腔并开始涌泥。
2009年8月21日,施工人员对溶腔内涌出的填充物进行挖除作业,正在对已经挖除完毕的yk47+447处进行初期支护作业时,溶洞内的填充物突然再次失稳外涌。
在8月24日和31日又分别再次发生涌泥,外涌的溶洞填充物将开挖台车、开挖机具、电焊机等掩埋,且开挖台车被溶洞涌泥推至yk47+465(图2)。
前后共发生4次涌泥,方量达4050m3。
现场地质勘察表明,从yk47+484段右侧围岩开始,隧道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溶腔,其内填充物均为处于软塑或流塑状态的粘性土。
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过数次小规模的涌泥事故,每次涌泥后都做了清除处理。
通过地质勘察发现到yk47+450时溶洞空腔向围岩深部及顶部延伸(图3),且从yk47+450.6开始,右侧拱脚均为溶洞软弱填充物。
浅谈隧道突水突泥处治措施与风险控制摘要: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快速推进,西部地区交通基础建设大幅度展开,长大岩溶隧道建设越来越多。
岩溶地区长大隧道修建过程中,经常遇到突水突泥等大型地质灾害,轻则冲毁机具、贻误工期,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文章首先通过分析万利高速公路长安寨隧道施工中突水突泥发生的原因,然后根据岩溶洞穴的大小及洞穴与隧道部位的关系,制定了岩溶隧道溶洞处治措施以及突水突泥风险控制措施,对岩溶隧道施工中的突水突泥病害治理具有工程使用价值。
关键词:溶隧隧道;突水突泥;处治措施;风险控制0 前言突水、突泥等灾害已成为我国岩溶地区隧道修建中最严重、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大规模的突水、突泥不但危及隧道施工安全,影响隧道施工进度,一旦施工措施不当,常会使隧道建成后运营环境恶劣,地表生态恶化,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损失。
在岩溶地区修建隧道工程的主要危害如下:诱发工程灾害和人员伤亡;引起地面塌陷和地表沉降;造成水资源减少和枯竭;导致水质污染。
综合上述,如何规避岩溶隧道工程灾害的发生、控制地面塌陷和地表沉降、减免水资源损失、防范地下水质污染,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岩溶隧道施工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因此,针对不同的岩溶隧道工程,系统总结岩溶突水突泥机理,进行岩溶突水灾变特征、灾变过程及灾变机理的分析,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确保工程安全优质高效施工,以及保证工程投入后正常运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使用价值。
1工程概况长安寨隧道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长滩镇南侧,距离赶场镇约4km,隧址区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区。
隧道进口段位于一冲沟的左侧,高程约为294~340m,斜坡坡度22~30°,相对高差46m。
K线隧道出口段位于河流槽谷的左侧,高程约297~316m,斜坡坡度39~41°,局部成陡坎,相对高差19m。
G、J线隧道出口段位于河流槽谷的左侧,高程约279~339m,斜坡坡度37~39°,局部成陡坎,相对高差60m。
隧道岩溶涌水突泥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摘要] 在岩溶地区修建隧道时,常遇到突水、涌泥等地质灾害,对人员及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
本文将隧洞岩溶涌水突泥的成因分为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两大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不同涌水情况,提出了整治对策,为隧道涌水突泥灾害的分析、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字] 隧道工程涌水突泥成因整治措施1 前言随着我国隧道、矿山、水利及其它地下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遇到的工程地质条件不断复杂,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挑战性,特别是高压、富水区高埋深岩溶隧道面临高压突水、涌泥的危险,详细地分析了成因,提出相应措施,对隧道岩溶涌水灾害的防治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2 成因分析隧道岩溶突水的实质是地下水原有的输水网络或存储条件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失去平衡而导致失稳的现象,其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但总体上可分为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两大类。
2.1 地质因素(1)地形地貌。
从多个隧道建设中的突水实例调查发现,整个工程的地形地貌条件与突水的发生密切相关:地表岩溶洼地、沟槽地区为雨水等的汇集提供有利条件,而岩溶洼地、槽谷中的落水洞或漏斗使降雨转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区。
在隧道横断面上,地形地貌可分平坦型、凸形、山谷正下方平行型、山谷侧下平行型和单斜面型;在纵断面上,地形地貌可分平坦型、凸型、横贯河流型、盆地型和平凸型。
在横断面地形类别中,山谷正下方平行型和侧下平行型隧道的比突水量最大,凸型隧道的比突水量则最小。
从纵剖面来看,横贯河流型、盆地型和平凸型隧道的比突水量最大,平坦型和凸型隧道的比突水量则相对要小很多。
从中可以看出,突水量的大小与地形地貌有较大的关系,在隧道前期勘察过程中应多注意,尽避开可能发生突水的地段。
(2)地层岩性。
大型突水灾害多发生在灰岩、白云岩等可溶岩地层中,地层岩性越纯、单层厚度越大则岩溶越发育,越易形成大型岩溶管道。
在碳酸盐岩中,除化学沉积,还有碎屑沉积,为发育大型含水岩溶管道创造了条件。
中坝岩溶隧道突水突泥施工处治技术研究摘要随着深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分布有岩溶水的地下工程就比较容易发生涌突水灾害,甚至引发灾害链式反应,进而造成更大的灾难。
因此岩溶突水突泥慢慢地便成为制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灾害。
本文结合叙(永)—大(村)铁路中坝隧道施工,对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在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相关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其结果对于岩溶隧道突水突泥处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岩溶隧道;突水突泥;处治技术1 工程概述在100多年的国内外隧道建设历程中,在岩溶分布的地区,由于岩溶地质的复杂性使得其中潜在的风险因素非常多,特别容易诱发突水突泥等风险事故。
因此,突水突泥必须作为岩溶隧道勘测设计阶段以及施工阶段重点考量的地质灾害现象之一[1-2]。
中坝隧道属于叙(永)—大(村)铁路线,建设在四川泸州市的古蔺县境内,隧道的全长为4001m,隧道最大埋深达415m。
隧道所处区域山高谷深,地形起伏较大,区内岩溶沟槽及冲沟较发育,水流量受季节的影响变化大[3]。
隧道于2010年12月开工,至2012年7月14日,施工至里程D9K55+221,完成隧道开挖1600米,完成衬砌1480米。
2012年7月14日上午11时,掌子面发生高压涌水,至2015年8月,累计发生突泥突水20余次。
2015年8月6日,当施工至D9K55+240,在施作喷浆作业时,废弃的左侧平导发生突泥,突泥填满左侧支洞约150米,正洞178米,右侧救援通道173.5米平均厚度2米。
为尽快完成突泥治理,恢复施工,并确保后期施工安全,经仔细研究提出以下治理措施。
2 突泥突水施工技术方案依据中坝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情况及前期已施工的处治措施,制定突泥突水灾害处理采用施工泄水导洞、超前释能降压、固结填充物、注浆止水等组合措施,具体的施工工序为:释能降压排水→向填充物注浆→清除突出物→施作止浆墙→左侧导坑开挖→施作大管棚工作室及导向墙→施工大管棚→洞身开挖、支护→临时仰拱及隧底施工→托梁施工→衬砌结构施工→桩基施工。
岩溶地段隧道处理措施摘要:在岩溶地质隧道施工中,经常遇到涌水以及大小不同的溶洞影响工程施工问题,本文结合江西省万载至宜春高速公路XX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岩溶地质情况,重点探讨了隧道岩溶段断层破碎带、浅埋软弱围岩、隧道偏压、突泥涌水等常见问题采取的处理措施,简单介绍了规模较大溶洞及跨越溶洞区采取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岩溶地质、隧道、处理措施岩溶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溶性岩层经过化学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形成的地下溶蚀现象,不同的岩溶发育成不同的溶洞、裂隙等。
岩溶地段隧道不良地质要素有断层地段、软弱围岩、突泥涌水、冲沟、溶洞及采空区等几个方面。
当隧道穿过可溶性岩层时,有的围岩破碎,容易发生坍塌。
有的溶洞位于隧道底部,充填物松软且深,使隧道基底难于处理。
有时遇到填满饱含水份的充填物溶槽,当隧道掘进至其边缘时,含水充填物不断涌入坑道,难以遏止,甚至使地表开裂下沉,形成“天窗”,隧道的初期支护压力剧增。
有时遇到大的水囊或暗河,岩溶水或泥砂夹水大量涌入隧道.有的溶洞、暗河迂回交错、分支错综复杂、范围宽广,处理十分困难。
正确处理岩溶地质对隧道的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1。
超前地质预报当地质纵断面图上标明前方有断裂破碎带时,采用TGP或TSP地质超前预报系统,用地震反射波法度前方150m范围内围岩情况进行预测。
通过超前预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报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及其围岩结构的完整性与含水的可能性,为正确选择开挖断面、支护设计参数和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并为预防隧道涌水、突泥、突气等可能形成的灾害性事故及时提供信息,使工程单位提前做好施工准备,保证施工安全,同时还可节约大量资金。
所以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对于安全科学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避免事故损失、节约投资等意义重大,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若围岩相当破碎时,采用超前探孔探明前面是否存在溶洞、冲沟等;然后结合超前地质预报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病害发展机理及处治方案探究发表时间:2019-01-09T16:11:17.18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9期作者:吕和章[导读] 工程因素、地质因素等均可能成为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现象出现的原因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0037摘要:工程因素、地质因素等均可能成为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现象出现的原因,人们需要仔细地分析涌水突泥灾害的原因及其特征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较为可行的灾害防治方案,以最大可能地降低灾害发生时的危害。
因此,如何采取最合适的方式对隧道涌水突泥病害进行科学处治是文章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病害;发展机理;处治方案探究1工程概况1.1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病害的发生过程某分离式特长隧道,位于A市至B市高速公路上,其中,左、右线长4707m,线间距40m。
动工建设时间为2000年3月1日,竣工时间是2003年11月。
瓦斯及煤、岩溶为主要隧道穿越的不良地质,并有石油、硫化氢和天然气等有害气体含于其中。
在营运后,人们已对隧道展开了数次病害处治。
特别是针对隧道病害,人们于2012年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整治,包括路面病害、隧道结构性病害、硫化氢有害气体等,此为最近的一次整治。
2014年8月19日22:10,有涌水突泥病害于左线隧道ZK37+187左边沉砂池上部预留孔出现,沉砂池已无法完全容纳涌出物,涌出物中包括泥沙、块石和含较多泥的岩溶水,隧道车道中固体涌出物约长50m;2014年8月22日21:00、2014年9月20日18:03,涌水突泥现象再次于隧道相同区域出现,且每次均比上次涌出更多量物质,类圆球状,呈长途搬运痕迹。
几次涌水突泥现象导致了公路通车中断,但并未使公路上车辆及人员受到损害。
本次隧道突泥涌水的特征有:①突发性。
涌水突泥突然发生,在严重时,会造成开裂内鼓、初支掉块,隧道安全会受到较大影响;②水量大。
涌水突泥来势猛、流程远、涌水量大,并且许多砂砾石会含于其中,使洞中设施有被淹没的可能;③高压性。
谢家峒隧道右线溶洞的处理建议北京路桥河都一标项目经理部2011年10月13日谢家峒隧道溶洞处理建议一、谢家峒隧道溶洞情况介绍广西河池至都安高速公路谢家峒隧道是整个项目的主控工程之一,位于广西宜州市龙头乡境内,为分离式隧道,进洞口位于横财峒村西侧,出洞口位于闷水蔸水库一侧。
左线起止桩号为ZK27+735—ZK29+002右线起止桩号为YK27+73—YK29+057由于征拆原因,施工采用从出口都安端进行掘进,截至8 月8 日(已停工),左右线掌子面桩号为左线:ZK28+685进尺317米;右线:YK28+878(大溶洞进口),进尺179 米。
谢家峒隧道出口端在施工中出现了大量的溶洞,估计有些与贯穿隧道底部的地下河有关:4月17日,YK29+045隧道正中底板位置出现溶洞,溶洞长约14 米、宽约13 米、深约35 米,溶洞底部水位高程约为154米,水位在下暴雨时上涨约2米,后经指挥部开会讨论确定采用回填片石先行跨越后继续掘进;4月18日ZK28+958.5进洞右侧出现溶洞,隧道开挖边墙刚好从溶洞边缘穿过,不影响隧道掘进施工,溶洞向右侧延伸约10 米,高约8 米; 5 月12 日,ZK28+952 进洞右侧底板位置出现溶洞,溶洞口直径约3米,深约10米,开挖时落石已将其填满;5月21日,ZK28+842进洞右侧拱腰位置出现溶洞,溶洞规模大,水位随雨天变化,最高水位距离仰拱底仅 4 米; 6 月2日,ZK28+817左侧出现一个溶洞,溶洞规模大,向右洞方向延伸约70 米,溶洞高度从隧道地面起约30 多米,跨度约10米,深约10米。
6月23日,右洞YK28+910拱顶部位发现直径约2米的小溶洞2个;7月1日右洞在YK28+878揭露一最大的溶洞,当时溶腔高出隧道地面约30 多米、跨度约50 米,与左洞ZK28+817溶洞相连通,长约70米,溶洞底有水。
以上就是目前谢家峒隧道所揭露的溶洞,溶洞众多,根据设计院提供的隧道底板的物探资料显示,底部也存在大量的、大小不一的溶洞,足以说明谢家峒隧道出口端是位于溶洞群里通过。
岩溶地区营运隧道常见病害处置方法探讨岩溶地区的隧道建设和运营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程项目。
隧道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常常会出现各种病害问题,严重影响隧道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针对岩溶地区隧道常见的病害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置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1. 地面塌陷岩溶地区地表容易因为地下溶洞的存在而发生塌陷。
一旦隧道地面发生塌陷,会造成隧道使用困难甚至中断。
处置方法包括:- 定期进行地下勘探和地质监测,及时发现地下溶洞的存在并采取补救措施。
- 加强隧道地基的加固和巩固,例如采用灌浆和地下注浆等技术,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 实行定期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地面的变形和沉降,采取补救措施。
2. 滑坡隧道周围的山体容易发生滑坡,给隧道的使用带来严重危险。
处置方法包括:- 加强山体的监测,建立定期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山体位移的迹象。
- 对容易发生滑坡的山体进行治理,采取爆破、挖掘、钢筋网等技术加固山体。
- 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减少山体滑坡的可能性。
3. 排水问题岩溶地区有较高的地下水位,隧道在建设和运行中容易遇到排水问题。
处置方法包括:- 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包括集水管道和排水泵站等设施,减少地下水位对隧道的影响。
- 定期检查和维护排水系统,保证其正常运行。
- 根据地质条件和降水情况,合理安排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布置。
4. 沉降由于隧道在岩溶地区的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地质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隧道地面容易产生沉降现象。
处置方法包括:- 加强对隧道地面的监测,及时发现地面的变形和沉降。
- 对发生沉降的隧道地面进行加固和修复,采用灌浆、补土、加固材料等方式进行修复。
- 建立沉降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隧道的进一步损坏。
岩溶地区隧道的常见病害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隧道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加强地质勘探和监测,定期进行巡查和维护,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等措施是确保隧道安全运行的关键。
浅谈喀斯特地质条件下溶洞及事故桩处理方法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岩石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具有溶洞、地下河道、钙华溶岩等特征。
在喀斯特地质条件下,溶洞是一种经常出现的地质现象,由于地下岩溶洞的特殊结构特征,使得其在工程建设、采矿、隧道建设等领域使用中存在着风险和难度。
一、喀斯特地质背景与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质背景与形成原因主要与岩石的化学性质和地形条件有关。
溶岩地层主要有石灰岩、石膏、盐岩、白垩土、玄武岩、火山灰及其混合体等。
在这些地层中,石灰岩是最易被溶的。
水在石灰岩中滲过甚至渗透下来,会逐渐与石灰石接触然后与其发生颠倒反应,溶解出石灰岩中的碳酸钙,随着溶解的过程,石灰岩中将产生许多洞穴。
在这些洞穴中,在水的侵蚀作用下,会逐渐发展成为巨大的溶洞和岩溶地貌。
二、喀斯特地质条件下溶洞的风险在喀斯特地质条件下,地下岩溶洞的特殊结构特征,使其在地下工程建设和矿山勘探中易发生倒塌、崩塌和顶板失稳的风险。
由于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喀斯特地区的地质资料缺乏,同时喀斯特有“无危地区崩坑有,有危地区崩塌无”的特殊表现形式,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其破坏力是非常大的。
三、喀斯特地质条件下溶洞事故桩处理方法钻孔灌注桩、应力抽放法、围屏加固法等是工程经常采用的处理方法。
而在喀斯特地质条件下,这些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不适用性。
正因如此,研究如何对喀斯特地区地质条件下溶洞事故桩进行科学处理,不仅可以保障工程的安全建设,也可以为解决这一地区地质工程难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应对喀斯特地质条件下溶洞的事故桩处理方法包括常规处理方法和特殊处理方法。
常规处理方法包括钻孔灌注桩、添加钢筋网和加固土层等。
此外,对于大量的岩溶洞穴威胁到发病区的山体,可以采用掉石屏障加固方法。
特殊处理方法则应针对岩溶洞穴的结构类型、位置和岩溶储水含量等综合因素开展。
在可选择的填充材料之间,应选择适合地质条件、环保、经济适用等方面的材料。
同时,对于较难填充的局部岩溶洞穴可以采用嵌合技术进行处理,填充坚实的混凝土或发泡材料进行固结。
研究与探索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国设备工程 2021.01(上)基于危险等级的 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处置措施研究周伟(1.文山州广那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云南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663000;2.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陕西 西安710064)摘要:为了快速应对隧道施工时遭遇的不同规模突水突泥灾害,通过案例收集,调查统计了大量典型岩溶区隧道发生突水突泥灾害时的突水量,灾害后果以及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情况,基于此划分了岩溶区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危险等级。
在引排方案、注浆堵水、释能降压、迂回绕行以及加强支护等手段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灾害危险等级对应的突水突泥处置措施,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
结合典型处置案例分析了本研究的实际应用情况;结合依托工程,对发生突水突泥灾害的区间进行了处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危险等级;处置措施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711(2021)01(上)-0260-02在岩溶区修建隧道时,突水突泥是最常见的灾害,一旦危害极大。
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就突水突泥的发生机理与处置措施做出了众多研究。
咨宜使用薄板理论与剪切破坏理论分析了隧道突水突泥的发生过程。
刘招伟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岩溶管道位置与距离对于隧道突水突泥的影响。
1 岩溶区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危险等级表1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危险等级表突水突泥灾害危险等级灾害划分标准I 隧道局部发生小规模型突水突泥,涌水量低于10m3/h;少量施工设备堵塞;对隧道周围环境无破坏。
II 隧道发生中小规模型突水突泥灾害,涌水量为10m3/h ~100m3/h;经济损失不超过100万;对隧道周边环境破坏较轻。
III 隧道突然发生中等规模型突水突泥灾害,涌水量为100m3/h~1000 m3/h,经济损失不超过500万;隧道上方发生地表塌陷,对环境的破坏较严重。
隧道下溶洞整改方案探索隧道下溶洞整改方案探索隧道下溶洞是指隧道建设中引起的天然溶洞,在隧道运营过程中容易引起地质灾害,对于隧道的长期安全运营造成很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隧道运营安全,必须对隧道下溶洞进行整改。
一、隧道下溶洞的危害隧道下溶洞的存在将给隧道运营带来很大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流量增大。
隧道下溶洞存在,会导致隧道地下水流量增大,加大隧道出口的水处理难度,影响隧道的正常运营。
2. 导致滑坡或塌方。
隧道下溶洞存在的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土石流、滑坡或塌方等灾害较为普遍,加大了隧道的安全隐患。
3. 加速隧道老化。
隧道下溶洞存在,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和变形,使得隧道的防水层受到损坏,隧道老化加速。
4. 易引起安全事故。
隧道下溶洞常常引起洞口内侧侵蚀,形成崩塌、花洞、坑洞等多种地貌,严重时可能引发吞噬隧道洞体的安全事故。
二、隧道下溶洞整改方案为了规避隧道下溶洞带来的安全隐患,应该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
隧道下溶洞整改方案应采用精细化、针对性、多次抽样、建模仿真、数据累加等技术手段,具体方案应该如下:1. 地质勘探。
在隧道下溶洞区域,必须进行精细的地质勘探,全面了解洞穴结构、地质构造、土体力学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信息,为后续整改方案制定做出科学的预判。
2. 大型进口设备。
针对隧道下溶洞的特殊性,应该采用大型进口设备对其进行整改。
如采用高压注浆、高级过滤技术等方法将水流量减少,防止水流冲刷隧道的防水层。
3. 引进先进技术。
整改方案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如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挖洞机械、注浆设备、三维成像系统等,使修建后的隧道能够达到较高的安全运营标准。
4. 采取建模仿真技术。
在整改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和建模仿真软件,对不同方案进行模拟分析,以评估其对隧道安全运营的影响。
5. 数据累加。
隧道下溶洞的整个修复过程,应该随时记录资料并进行数据累加,这有助于随时跟踪隧道整修工作的进展,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浅谈隧道溶洞的施工处治措施隧一处九公司王兴彬摘要:本文简要介绍溶洞处理的几种方法以工程实例介绍富水溶洞处理。
可供类似洞溶处理时参考。
1.溶洞的成因溶洞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主要是石灰岩地层,在卡斯特水经过常年冰劈作用和酸碱反映作用而产生的沟槽、裂隙和穴洞,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和地下水的变迁,有些溶洞已干涸,但多数会因大气降水,经地表渗流,在降水期成为有水溶洞。
但大多数溶洞为富水溶洞。
2.溶洞的地质特征溶洞多在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极为丰富,裂隙节理十分发育。
地下水管道比较畅通。
溶洞内大多数填塞泥、岩体溶蚀物,砾石等较松散的物质。
岩溶地区的溶洞一般不是单个,而是多处,甚至呈串珠状,相互贯通。
富水溶洞存在地下径流水、裂隙水,甚至与地表、暗河连通形成稳定或受大气降水而形成不稳定的地下水,岩溶地下水大多夹有泥砂,溶洞处的围岩,一般都较差,容易产生坍塌或开裂、剥落、同时随时间推移,会进一步溶蚀。
3.溶洞对隧道施工的影响当溶洞存在于隧道底部时,充填物松散且较厚,基底处理特别困难。
当溶洞位于隧道边墙时,含水充填物不断涌入隧道,施工困难。
当溶洞位于隧道拱部时,岩质破碎,容易坍塌。
溶洞涌水都夹有大量泥砂、砾石,施工极为困难。
长期涌水,可能引起地表开裂、下沉,山体压力剧增,不仅施工困难,同时,对运营和环境都产生不良影响。
可以肯定,凡是在地下的某一部位发现有溶洞,那么,地表至溶洞的这一段高度范围内,地下水的流动是有通道的,因此,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凡是有地下结构范围内的溶洞,都要做必要的处理。
4.隧道遇到溶洞的处理措施4.1.分析溶洞的特征4.1.1.区域地质调查分析当隧道处于岩溶地区时,应对区域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主要针对地表溶洞出露情况,地表水(河流、溪流、湖泊、塘区)的分布,表面沟谷的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其规模及与隧道位置关系。
4.1.2.地质资料分析根据设计文件隧址地质勘察、报告进行分析,初步研究隧道内溶洞及所处的位置、规模、水流、水流的补充来源、充填物的情况和围岩的稳定性。
岩溶隧道底板突涌水灾害注浆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发布时间:2021-06-11T09:32:05.46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作者:谭江[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隧道数量的增加,地质条件变得越来越复杂。
重庆垫忠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重庆 408300摘要:近年来,随着隧道数量的增加,地质条件变得越来越复杂。
隧道施工期间发生了岩溶水文地质灾害,造成隧道结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隧道施工和运营的安全。
本文结合隧道岩溶水流工程实例,采用地质结构检测、局部周边帷幕、底板加固、岩溶发育带径向加固、熔孔密充填等综合管理技术,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关键词:岩溶隧道;涌水;地质构造探查;治理技术;应用分析;前言: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隧道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隧道穿越西部复杂的地质区和岩溶发育区,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突发灾害原因和突变过程,容易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
注射是岩溶水文灾害中最常用的有效处理方法。
在注水管理中,探测地下水的流通途径和洪泛区周围的岩石状况是洪水灾害管理的基础。
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和选择适合地质事件和洪水灾害特点的注入程序和材料,对于确保有效的洪水管理至关重要。
因此,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岩溶应力的机理和处理以及岩溶地区隧道施工是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
1 岩溶隧道注浆治理意义分析岩溶发育地质区岩石强度低,便于在发生突发性灾害时开通和连接水道。
此外,含有水的灾害源头的引力潜力可能在周围的岩石体内形成塑性区,化学运输造成的侵蚀也可能加速断层的发展,这是突然发生水灾害的先决条件。
对拆除开挖的强烈干扰可能会在隧道的手掌后面形成岩石松弛圈。
当岩石之间的裂缝穿过灾害的源头和隧道的空地时,大量高压水迅速流入隧道。
因此,隧道中的人为干扰已成为突发灾害的直接原因。
高度限制、高水压和人为干扰的多重耦合效应的复杂性表明,突发水灾害机制是减灾工作的一个优先事项。
利用工程地质理论在宏观经济一级查明易受灾害地区和划定易受水灾害地区,对隧道建设十分重要。
岩溶发育地区复杂条件下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摘要: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公路工程项目修建也越来越多,国家基础建设的中心逐步向岩溶发育的西南部地区倾斜,公共交通俨然成为基建的重点项目,复杂、多变的岩溶地质条件已成为交通建设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特别是在云南山区建设中,隧道施工在穿越溶洞密集而复杂的环境时,结合现场地质情况与超前地质预报资料,采取合理的处治方式已成为隧道施工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本文详细分析了岩溶洞穴的隧道施工处治建议,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隧道工程岩溶地区超前地质预报超前加固处理溶洞处治建议0前言岩溶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水化和机械作用产生沟槽、裂隙和空洞以及由于空洞的顶部塌落使地表产生陷穴、洼地等类现象。
我国70%面积为山区,地理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分部着大面积的碳酸盐地层,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省份地区。
由于岩溶地区隧道地质情况变化多样、尤其复杂,安全施工技术一直是热点关注问题。
本文旨在岩溶地区隧道施工技术的研究与总结工作,对岩溶地区隧道施工有着普遍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质超前预报目前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主要有地质素描法、超前钻探法、地球物理探测法(简称物探法)和综合判定法等。
常用的物探手段是地质雷达法,一般不单独使用,通常结合掌子面地质素描手段进行综合地质预报。
地质素描主要对掌子面的地质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主要内容包围岩特征、构造发育情况、地下水状态、围岩的稳定性等方面。
根据已建和在建隧道的地质超前预报结果与后续开挖揭露情况分析得出,溶洞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空腔型溶洞。
一般为无水、干燥型,比较容易识别。
完全充水型溶洞。
洞内全充填着水,较难判定溶洞后端位置,进而不容易准确界定溶洞的空间位置及尺寸大小。
泥质充填型溶洞。
较为准确的判定大小及轮廓。
2岩溶隧道处治原则岩溶的分类方式众多,类别也繁杂。
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结合分析过往的施工经验,岩溶灾害处治的原则为“以疏为主、堵排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病害发展机理及处治方案摘要:此篇文章对岩溶隧道内出现的涌水实泥之类的情况进行了阐述,之处其会对交通运行造成影响,同时也可能导致人身受到伤害,财产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大家必须注重此昂面的防治工作。
对岩溶隧道内出现的涌水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同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确保隧道能够在安全状态之下运营。
关键词:隧道;涌水突泥;地下水一、工程概况1.1隧道岩溶涌水突泥病害的发生过程此篇文章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某特长隧道,其形式是分离式的,该隧道所处的位置是在A市到B市之间。
左右两线均有4707m的长度,两线之间具备40米的间距。
在隧道穿越的范畴内,不良地质有岩溶以及煤还有瓦斯,同时还存在硫化氢以及尸六之类的有害气体。
正式运营期间,多次对这一隧道进行了相关的病害处置。
尤其是在隧道病害方面,实施了全方位的整治,整治内容将硫化氢、路面以及结构性病害之类的内容囊括在其中。
这一隧道在2014年8月19日22:10之际,于左线隧道ZK37+ 187的位置出现了涌水突泥现象,具体的位置是在左侧沉砂池上留设了预留孔的位置,因此导致沉砂池满,在涌出的物质里面,不仅有块石还有你傻,同时还有不少含泥量较高的岩溶水,另外在2014年8月22日21:00以及2014年9月20日18:03这两个时间段,同样的位置依然出现了涌水突泥的情况,涌出物一次躲过一次,形状大概是圆球模样,且具备长途搬运的特征。
数次出现这一现象让该隧道无法通车,不过没有造成人员以及车辆的损害。
这一次出现涌水突泥情况主要具备下列特点:①突发性。
该现象属于突然出现的,一旦情况严重,将会有开裂内鼓之类的情况出现,进而大规模影响到隧道的安全;②水量大。
该现象来势汹汹,且具备较远的流程,所涌出的水量不小,加之有不少砂粒蕴藏其中,有很大的几率会把洞内的设施淹没掉;③高压性。
当出现涌水现象之际,可能会有不小的水压力出现。
1.2原设计和施工状况在这一隧道的东侧位置,有一个新增的泄水洞,这一洞口是在一座山的复式背斜东翼,此地是单斜底层,坡度大概是53~59"。
岩溶地区隧道溶洞突泥处理实例[摘要]岩溶作为一种不良低质,对隧道施工安全形成很高的风险,而目前岩溶超前探测技术的局限性加大了这种风险的存在。
本文通过广西田德铁路陇群隧道溶洞突泥处置实例,总结分享了岩溶地区隧道穿越溶洞的施工经验。
[关键词] 隧道施工;岩溶;突泥1.岩溶对隧道施工的影响及预防措施岩溶作为一种不良地质,对隧道施工影响巨大,易发生坍塌、突水、突泥等工程事故,施工安全风险高。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和有效的应对措施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
1.1 目前主要地质预测预报方法及特点1.2 田德线陇群隧道采用的预报方法及应对措施由于受工作环境和数据判断主观因素的影响,超前地质预报手段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有完善的应对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田德线陇群隧道穿越石灰岩地区,线路标高较高,地下水不发育,根据田德线的实际地质情况,我们采用地震反射波法,结合浅孔钻探进行补充验证。
针对两种方式探测反馈的结果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田德线我们采用了两种措施应对预报中存在地质溶洞或破碎带的地段。
1.2.1 调整光爆参数开挖钻眼前,先采用5米钻杆在掌子面钻孔验证,一般设5个验证孔,孔位在掌子面均匀布置,根据验证孔钻进时是否存在卡钻等情况,对不良地质体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及时的调整光爆参数,减小放炮对围岩的扰动。
1.2.3 提前降低围岩等级由于地震反射波法超前地质预报报告中对溶洞或破碎带的定位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根据预报的里程和钻孔验证的情况,提前将开挖断面降级施工,避免因不良地质提前出现需要加强支护时处理欠挖,对围岩造成二次扰动。
2.陇群隧道溶洞突泥处理实例2.1 陇群隧道溶洞突泥情况简述田德铁路陇群隧道位于广西百色市中低山峰丛洼地区,围岩以石灰岩为主,岩溶发育。
隧道开挖至里程DK29+704(埋深80米,Ⅱ级围岩)出渣找顶后,掌子面上正拱顶偏左侧出现溶洞(开口孔径约1米)。
随后溶洞洞口扩大发展为突泥,当日突泥量约500方,以粉质粘土为主,呈软塑-流塑状。
岩溶地区特长隧道突水、突泥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摘要: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之中,不良地质的出现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处在地下河管道、岩溶地区的隧道,其不仅易诱发坍塌,还有可能出现突水、突泥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给隧道施工带来非常高的安全风险。
笔者结合多年施工经验,探讨岩溶地区特长隧道突水、突泥机理,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其它隧道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岩溶地区;特长隧道;突水、突泥机理;防治对策前言当施工区域的地质为岩溶地质的时候,无论是开展公路铁路建设还是水利矿产工程,突水突泥的现象都会频频发生,有时甚至会出现塌方冒顶的现象,进而造成地下有害气体泄露等危机事件发生。
在上述列举的现象之中,对于岩溶地质而言,隧道的突水突泥现象是最为常见的,严重危害着工程的安全。
由此,要想顺利高效地建设岩溶地区的隧道,就必须加强对上述灾害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针对岩溶区突水突泥现象的预防与解决则更应当成为目前的重中之重。
1 工程概况永福屯隧道是广西桂林至柳城高速公路项目的一座特长隧道。
隧道起讫里程桩号左幅:ZK61+220-K66+860,长5640m;右幅:YK61+192-YK66+839,长5647m,隧道最大埋深约301m,洞轴线进洞走向方位角约262°,洞身段走向方位角约289°,出口走向方位角约282°,单幅隧道净空:11.0m×5.0m,左右幅进口洞门、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
永福屯隧道施工过程中,一共发生了4次大规模突水、突泥现象,严重影响隧道的施工进度,同时给项目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 突水突泥灾害产生原因2.1地质原因在一定时期,如果水资源过于充足,突泥突水灾害也有可能发生。
故而,在河流或者盆地这样的具有丰富水资源的地区十分容易出现突泥突水现象。
与此同时,地区的地质岩性不同,发生上述现象的概率也不同,碳酸盐丰富的地区较一般地区更容易出现上述现象。
此外,地质易产生裂缝与皱褶的地方也是突水突泥现象的高发区,例如喀斯特地区与一些容易出现承压含水层灾害的地区。
加底峒岩溶隧道突泥灾害处治措施研究摘要: 文章以宜州至河池高速公路加底峒隧道岩溶突泥灾害的工程实例,介绍了灾害处治设计及实施方案,并提出了关于隧道突泥的普遍认识及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隧道;突泥;处治1工程概况加底峒隧道位于广西河池市境内,处于黔中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地带,是宜河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控制工程之一。
该隧道按双向四车道标准设计建设,采用左右分离式。
左线桩号位于ZK46+650~ZK47+553,全长903m;右线桩号位于YK46+635~YK47+548,全长913m。
隧址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富,夏热期长,河流小溪众多,并相互交叉贯通,岩层主要为白云质石灰岩,岩溶发育,特别是地表浅部溶蚀洼地、落水洞、漏斗成片出现,再加上隧址区处于向斜地质构造,极利于地下水的汇集,且汇集的地下水形成岩溶水使隧道施工的难度加大(如图1)。
图1加底峒隧道右线出口端2突泥灾害发生简介本次涌泥发生在YK47+430处。
从YK47+451开始,掌子面围岩风化严重,有弱夹层、局部有溶腔出现,整体稳定性较差。
当2009年8月18日开挖至YK47+430时,掌子面出现空腔并开始涌泥。
2009年8月21日,施工人员对溶腔内涌出的填充物进行挖除作业,正在对已经挖除完毕的YK47+447处进行初期支护作业时,溶洞内的填充物突然再次失稳外涌。
在8月24日和31日又分别再次发生涌泥,外涌的溶洞填充物将开挖台车、开挖机具、电焊机等掩埋,且开挖台车被溶洞涌泥推至YK47+465(图2)。
前后共发生4次涌泥,方量达4050m3。
现场地质勘察表明,从YK47+484段右侧围岩开始,隧道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溶腔,其内填充物均为处于软塑或流塑状态的粘性土。
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过数次小规模的涌泥事故,每次涌泥后都做了清除处理。
通过地质勘察发现到YK47+450时溶洞空腔向围岩深部及顶部延伸(图3),且从YK47+450.6开始,右侧拱脚均为溶洞软弱填充物。
该溶腔呈上大下小倒喇叭形,上部长约30m,下部长约20.6m,因此该溶腔的面积和跨度均较大。
经过对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及对场区地质条件的分析,发现灾害前期曾多天降雨,致使地表水经基岩裂隙等通道进入溶腔中,使得溶腔内填充物成为软塑或流塑状,而且造成岩溶内水头压力过大。
当施工掘进中揭露溶腔时,导致溶腔内填充物突然涌入隧道,诱发了此次突发性的灾害。
图2 突泥现场图3 溶洞向顶部发育3灾害的处治3.1制定方案现场堆积了4050m3突泥物,无法形成处治的良好施工平台。
由于隧道处于富水区,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的补给很强,这将导致荣腔内压力迅速增大。
而对岩溶水的处理原则是宜疏不宜堵[3]。
而且堆积物容积太大,自重力也大。
若采取常用的封堵固结法措施则很可能会引起溶腔内压力骤增从而产生高应力,这将对隧道后期施工和营运造成“潜伏性”的隐患[4]。
因此决定采取应力释放的方法。
通过对该隧道的地质特征及前期发生的突泥的特点进行仔细分析,并结合以往大规模涌水突泥事故后围岩能暂时自稳的工程经验,作出了“先除泥加固、再除泥、后处治”的处治方案。
3.2 对影响段进行加固涌泥的挤压和冲击作用,导致YK47+452~YK47+450.6段的拱架已经完全变形。
为了加强隧道的结构稳定性,故先对影响段(YK47+465~YK47+450.6)段进行加固。
加固之前首先将该段的涌泥清除完毕,再进行施作。
具体措施如下:(1)为了保证施工安全,首先采用C25喷射混凝土对溶腔岩面进行初喷,喷层面积为:长×高=22m×8.5m=187m2,厚度为5cm,一共需要喷射混凝土187m×0.05m=9.35m3。
(2)将该段因为涌泥而被损坏的初期支护进行拆除,并对YK47+465~YK47+450.6段进行加强支护,采用I20a工字钢支护,钢拱架按0.5m/榀进行施工。
(3)对于初支拱架背后至溶腔岩壁之间的空腔,采用C25泵送混凝土进行填充,填充厚度为2m。
3.3清除YK47+450~YK47+430段涌泥为了释放溶腔内的高应力和对该溶腔段进行套拱施作,需针对空腔内及涌出堆积物进行释放并清除涌泥,具体从YK47+450开始。
为了防止填充物一次性全部下涌,采取先墙体加封闭固结再开挖的方法,具体措施如下(图4):(1)施作砂袋墙。
分别在掌子面堆渣体左右拱脚处沿纵向开挖排水沟进行排水。
先制作一高为2m的稳固施工平台,然后用砂包袋对掌子面堆渣体进行加固、填筑,从而对掌子面形成反压,同时发挥临时性挡土墙的作用。
砂袋的数量根据实际需求和施工平台的尺寸而定,但是砂袋墙的堆砌高度始终保持高于渣面以防塌块伤人[5] 。
(2)对掌子面进行封闭。
将掌子面中的土质、淤泥质部分用C25喷射混凝土进行封闭,喷层厚度为20cm,从而使整个掌子面形成一个完全封闭面,起到止浆墙的作用。
同时在堆渣体周围沿纵向上安设Φ22锚杆,并张挂钢筋网,目的是防止上部落石滚落或滑落而对施工造成安全威胁[6]。
(3)进行固结。
根据劈裂灌浆原理,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方法,利用该种浆液速凝且凝固时间可控,浆液结石率高,结石体强度大的特性[7],决定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
用60×6mm长度为8m的长导管在掌子面范围内进行双液注浆,同时对掌子面周边堆渣进行固结,初定比例为1:0.7(导管布设间距根据现场试验所得的注浆扩散有效半径确定;1为水比例,0.7为水玻璃与水泥浆结合的比例,水泥与水玻璃的比例按照现场施工注浆一个循环所需要的工作时间根据试验室最终试验结果确定)。
(4)开挖涌泥。
开挖掘进过程中严格遵循“短进尺、强支护、快闭合”原则,开挖时采用“三台阶”进行施工。
第一个台阶的高度不宜大于3m,每次开挖落底时对拱底围岩情况进行钻探,如遇淤泥质,则在拱底设置Ф42×4,长度为4.5m,梅花形布置,间距为50cm×50cm小导管注浆设置拱底止浆带,先对拱底进行固结,然后开挖,开挖时预留3m左右的止浆带,保证泥浆不会由拱底冒出。
直至开挖完毕后,在拱底进行固结处理。
开挖时保留4~5m的止浆墙厚度,待开挖完前方3m的固结体后,及时重新设置止浆墙,即重新布孔进行下一个循环的注双液浆。
(5)重复上述施工,直到把涌泥基本清除完毕。
图4 施作砂袋墙3.4对溶腔段进行处治在对后方影响段及涌泥进行处治后,再对中间溶腔段进行处治。
考虑到该溶腔面积大,跨度大,且从YK47+450.6开始,右侧拱脚均为溶洞软弱填充物,因此决定采用套拱技术对该处溶腔(YK47+450.6~YK47+430)进行过渡处理(图5)。
具体处理如下:(1)首先施作套拱基础:自隧道右侧拱脚初期支护外轮廓线向外开挖2m,且自隧道右侧拱脚向下开挖1.5m,纵向长度为20.6m(YK47+450.6~YK47+430),采用C25混凝土分2~3次浇注。
具体浇注尺寸为:长×宽=1.5m×2.8m。
(2) 在套拱基础顶部预埋Φ25钢筋用于连接套拱I20a工字钢拱架。
具体方法:对应着套拱拱架,在纵向从YK47+450.6开始每隔0.5m预埋Φ25钢筋,钢筋埋于混凝土中60cm,外露40cm。
(3)在YK47+450.6~YK47+430段,按0.5m/榀安装I20a工字钢套拱拱架。
套拱拱架左侧拱脚:对应每榀拱架在左侧拱脚设置1根L=3mф22药卷式锁脚锚杆;套拱拱架右侧拱脚:拱脚安放在套拱基础顶,与预埋好的ф25钢筋焊牢。
(4)拱架之间采用ф25钢筋做纵向连接筋,环向间距1米。
(5)用ф8钢筋网(100mm×100mm)布于套拱拱架外侧并与I20a工字钢拱架焊接牢固。
(6)在套拱顶部沿纵向每隔4米预埋一根ф150钢管,L=4.7m,钢管上部端头露出套拱顶面2.5m,下部端头沿隧道径向露出隧道初期支护内沿10cm,用于以后向套拱顶部输送2.5m厚的砂子缓冲层,以缓冲溶洞顶部坠落物对套拱产生的巨大冲击力。
(7)喷射C25早强混凝土将I20a钢拱架与钢筋网连成一体,厚度为26cm,有效保障隧道正拱施工安全并兼做套拱混凝土外模。
(8)在套拱外缘按纵向2m/环间距布设ф100透水盲管(L=25.6m),盲管与排水孔连通,通过排水孔将溶腔内汇水排至初期支护外,汇入隧道正洞排水系统。
(9)为了确保本段套拱安全、可靠,在正洞拱顶外(套拱内)15cm处,布设单层钢筋网:主筋,ф22@25cm;分布筋,ф10@25cm。
(10)从YK47+450.6开始在隧道正洞初期支护中预埋钢管:注浆管:ф150钢管,L=1.86m,环向间距3m、纵向间距3m,用于泵送C25套拱混凝土;排气管:ф150钢管,L=1.96m,纵向间距3m,只设置在拱顶。
(11)泵送C25混凝土浇注套拱(厚度150cm),浇注时采用分段浇注的方法,即:每2~3m为一个循环。
图5 套拱施工示意图4处治结果及结论通过实施上述处治方案,安全地通过了加底峒右线出口岩溶段。
在此次灾害的抢险处治过程中,认识到在高压、富水、岩溶地层中进行隧道施工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岩溶发育的复杂性,周围环境条件的诱发性和地下工程的隐蔽性。
(1)在岩溶地区进行隧道建设,应重点做好施工前期的地质勘探分析,并在施工阶段做好地质超前预报工作。
(2)不良地质体后方已开挖围岩所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对不良地质体的出现具有预测性。
(3)发生涌泥时,围岩应力场将发生改变并将重新分布,在围岩应力稳定前,都有可能再次发生涌泥;(4)涌水突泥灾害具有突发性,但在大规模涌泥后,围岩往往仍具有暂时自稳性。
但组织处治施工时,相对于“及时性”原则而言,更应该遵循“适时性”原则,这也是新奥法最核心的思想。
(5)当不宜采取封堵封闭的措施时,采取释放应力的方法也是可行的。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