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WORD版2017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教学方案:专题十三 文学类文本 散文阅读(选考)
- 格式:doc
- 大小:841.50 KB
- 文档页数:96
2017届高考语文的复习备考计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的序幕已经拉开。
如何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好复习计划,统筹兼顾,达到预期的复习目的,是高三语文老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提供一些方案、设想与建议,以期成为大家制定复习计划的参考。
一、分析总结类复习预案[策划一]20**年高考语文复习计划一、指导思想切实贯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认真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透彻把握《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工作目标20**年高考,语文学科各批次上线率在全市的排位分别与总分各批次上线率在全市的排位基本相当,并打造出较有影响的高分。
三、主要策略厚实积累,拓宽视野,发展智能,提高素养。
积淀文化,修炼文气,蓄养文才,提升文品。
四、具体要求(一)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高考语文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让那些平时阅读面广、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能得高分。
因此,在教学和复习备考中,要在“用”上花功夫。
要善于从学生语言运用的实际和教材、报刊杂志以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实例入手进行分析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所占比重大,能力要求高,学生得分难度大。
由于现代文阅读考查目标的多元性(主要是阅读能力,如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感悟能力、审美评价能力等),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很棘手,是复习中的难点之一,如果缺乏系统的训练观念,漫无边际或零打碎敲,必然会事倍功半。
现代文阅读要围绕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实施“分项训练”的策略,不能一味地做题讲题、就题讲题。
复习中务必做到“三个准确”:一是准确理解《考试大纲》中关于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要求,领会其精髓。
二是准确地选择训练材料,不求其杂,但求其精;不求其多,但求其真。
三是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训练情况,评价准确才能导向正确,尤其是主观题的答题要旨要确保准确。
(三)文言文阅读及翻译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内容紧扣《考试大纲》,主要检测通过课内的学习把知识迁移到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三语文教案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这是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概念。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1.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
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
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文。
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
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专题十三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选考) [复习建议] 本专题建议用时10课时[考题试做](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1分)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
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
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
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抔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
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蹿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濛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
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
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
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
”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
”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
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
”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
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
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
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散文复习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散文复习教案散文复习教案散文阅读复习三步走:ν回顾精典ν授之以渔ν临渊垂钓一、散文知识储备(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ν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ν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ν抒情散文ν记叙散文ν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ν象征ν衬托ν对比ν借景抒情ν托物言志、咏物寄情ν寓理于事ν融情于事ν先抑后扬ν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ν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ν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ν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ν找线索的方法:ν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ν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ν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一)、整体感知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课题第一课散文阅读●教学目标1. 提升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散文的能力。
2.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高考散文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1.掌握“句段作用”题、“表达特色”题、探究题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
2.做题过程中如何规范答题、有效地组织语言,避免浅层化、片面化的问题。
●设计思想散文是生活中常见的发表看法、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文体,因而成为高中生必需要掌握一种文体,也因此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所以要充分重视散文阅读能力及解题技巧的提升。
1.不仅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也着眼于提升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
2.精选历年来各省市高考题及高考模拟题中的典型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3.抓住高中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合理编选,由浅入深,提升效率。
●教学资源全国各省市历届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中的散文阅读题。
●教学设计●课堂反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文学作品类阅读散文阅读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复习重点: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一、考情解读《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情纵览阅读素养1.形散而神聚。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表达事件的发展,也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这些都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
“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人生经验;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但却饱含哲理,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不是凭空而发,它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作者也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绝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4.分类按内容和性质分有以下几种: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整体感知,精准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要求考生在读文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读文时也要始终坚信一点,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的每一段落、每一句,甚至每一词都不是随意堆砌的,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刻意提炼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具备了以上读文意识,养成良好的读文习惯,读散文便成了一种“享受〞,做题也就有了“成就〞。
要在考场上轻松解读散文内涵,把握命题意图,需遵循以下阅读步骤:1.圈点勾画,理清思路文必有思,思必有路。
散文取材自由,材料丰富,但总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的,阅读散文,要注意理清文章思路。
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0课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教学步骤:一、考情解读《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回顾高中阶段读过的重要散文篇目《必修一》:《十八岁和其他》杨子、《我的四季》张洁、《想北平》老舍、《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必修二》:《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美海伦凯勒、《荷塘月色》朱自清、《听听那冷雨》(节选)余光中《必修三》:《祖国山川颂》黄药眠、《长江三峡》刘白羽、《老王》杨绛《必修五》:《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三、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贵阳为明国际学校2017年语文高三复习计划(草案)2017年高考复习备考即将拉开序幕,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我校2017届语文复习备考任务,全面提升我校2017年高考语文成绩,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依据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及考纲精神,按照学校学部要求,在专家的指引下,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确定2017年语文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是:基础第一,效率至上。
在复习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遵循“突出双基、注重能力,有序积累、分类突破,狠抓落实、提高素养”的原则,抓强化训练这条主线,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复习备考思路1.认真进行高考备考的专题研究,在课堂教学、复习策略、应试技能、资料整合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组内互研、校际交流、出外培训等形式不断提升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及教科研水平,全力夺取高考语文好成绩,为提升总分多做贡献。
2、狠抓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定期研究、不断提高知识技能指导课、试卷练习讲评课、习题作业辅导课、小组合作探究课等多种课型的质量。
语文成绩的提升主要靠课堂。
3、抓好“目标学生”的培优补差工作,有目标、分阶段,定导师、定学生,定时间、定地点,有记录、有检查,确保目标学生的顺利上线。
4.在专家的指引下,认真学习研究2016年课标卷的三套试题,结合对2015——2012课标卷试题的分类研究,构建既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又切合国家高考的标准与要求,科学合理的复习资料体系。
5、进一步强化达标意识,增强协作精神,落实周测、模考、联考等考查的成绩统计、跟踪分析,引导学生养成及时总结、自觉纠错的好习惯,不断提高考技考能。
三、备考计划安排高三语文复习分为三轮:(一)第一轮(2016.8月—2017.1月中旬)重在全面梳理高考知识,夯实基础。
【时间与任务】1. 2016.8月——2017.1月中旬,含调整磨合与巩固提升阶段,除去考试约20周,120课时。
含4次月考,20次周统练,零诊和第一学期期中、期末考试。
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为了提高复习备考工作的效率,夺取2017年高考的胜利,结合本届高三学生的实际,特制订以下计划:一、指导思想:落实《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照2016、2017《全国高考考试大纲》,领会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复习理念:注重积累,拓宽视野,发展智能,提高素质。
三、复习时间安排:(一)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考点第一轮全面复习。
①2016年8月15日——2016年9月25日(6周)1.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成语2.语言文字运用——辨析并修改病句3.语言文字运用——扩展语句,压缩语段4.语言文字运用——修辞手法和仿用句式5.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6.语言文字运用——图文转换,表文转换7.语言文字运用——运用写作②2016年9月26日——2016年11月20日(8周)1.阅读浅易的文言文2.古代诗歌阅读3.名句默写(分解为每周任务)③2016年11月21日——2016年12月3日(2周)1.论述类文本阅读④2016年12月4日——2017年1月下旬(第一学期结束)(7周)1.小说阅读2.散文阅读3.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二阶段:2017年2月——2017年4月中旬,考点的重难点复习。
1.针对复习,重点突破。
第三阶段:2017年4月下旬——2017年5月31日1.强化训练,查漏补缺。
备注:作文的复习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详见分阶段复习实施细则)。
(二)注意事项:1.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第一轮全面复习,要逐项复习,逐项训练,逐项落实,最后形成知识体系,达到系统化。
第二轮重点难点复习,通过专题复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使复习重点得到突破,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轮复习引导学生关注历次考试中失分的题目,分析失误原因,及时查漏补缺。
高三复习阶段总的时间安排是前紧后松,望大家注意把握复习的节奏。
2.要有原则性和灵活性:在复习备考的时间安排上既要严格执行复习计划,又要与各班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起来。
专题十二散文阅读(选考)[考情把脉][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祖屋农人祖屋,是我内心深处最鲜活的那一处,秘不示人,只怕她遭了风雨的侵蚀,抑或因晾在空气下而变质。
在我心中,她由高大到矮小,由缤纷到简单,由喧嚣到沉寂,到后来一直缩进我的梦里,晶莹成了枕边的一颗泪珠。
在很长的时间里,祖屋是我的整个世界。
或许是自第一次睁开眼睛,我便开始了探寻祖屋的秘密。
接下来,便用小小的身躯,摸爬丈量着这个宅院……祖屋的大门朝东南。
所谓的大门,只是一个枝条编成的柴扉而已,柴扉上钉着小扣,上着一把几乎锈透了的老锁,其实只是做做样子。
主屋是三间西屋,石头砌垒的底层墙上,土坯一直到顶,其上是用厚厚的黄草拍成的蓑衣似的草屋脊。
正屋用细泥糊就的外墙面,被风雨侵蚀,一条条的细槽沟和窄缝遍布其上,斑驳着岁月的手艺。
祖屋中,正正当当四平八稳地摆着一张八仙桌。
记事起,就觉得爷爷除去到院里纳凉、到地里干活之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桌子右边——也被我们称为“上首”——他那把椅子。
每年除夕夜,总是这样一幅场景:爷爷稳坐上首,爸爸、叔叔、哥哥、我和堂弟则围桌而坐,相互让菜、敬酒、劝酒,奶奶则带着她的儿媳们张罗忙活。
大桌子的旁边,是在农村被称为“憋来气”的土炉子,也是我印象里最暖的所在。
冬天里,往炉边一凑,仿佛冻透了的手脚、冻得通红的鼻头和接近透明的耳朵瞬间被暖了过来,有时接过奶奶递来的煎饼,贴在炉壁上一烤,一股香气便悄悄弥漫开来。
那被土炉子烙得焦黄的煎饼,至今烙在我的脑海里,抠都抠不掉……呼吸着祖屋院子里几代人呼吸过的空气,踩着院子里叠了无数摞的几代人的脚印,我渐渐长大。
祖屋却总是一副老成持重的模样。
看起来同样一成不变的,是屋檐下的那个燕子窝。
小学时,有一次放学回来,我同忙碌着的燕子有过一次对话,刚刚北归的它,身上还附着南方的暖意。
我对燕子说,“佐罗先生,你好”,燕子瞅着我发愣,看来这家伙健忘,过了个冬天就把老朋友给忘了,“它不是你那只燕子了,这是它孩子,我认得”,奶奶在一旁边喂着鸡边对我说。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教案》教案设计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散文阅读概述教学目标:1.明确《2019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散文阅读的常见题材。
教学难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考点解说:《2019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
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性。
(2)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高考语文总复习教案高考语文总复习教案1一、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这是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概念。
二、散文的分类散文有三种功能:叙事、议论、抒情。
相应地,散文又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1.记叙散文以叙述人、事、景为主的散文,称为叙事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的情感。
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明确抒发。
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虚构出来的。
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这类散文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笔记散文和作家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在叙事中倾注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文。
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
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散文阅读教学设计高考一轮复习一、引言散文是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它以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
在高考一轮复习中,散文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考试内容,因此合理而有效的散文阅读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散文阅读教学设计展开讨论,提供一些参考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内容理解1. 文本分析在散文阅读教学中,首先需要对散文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
学生应该学会辨别散文的题材、情感表达以及作者意图等要素,全面理解文本的内涵。
2. 文本解读针对不同的散文,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合适的解读方法,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
可以从句子结构、修辞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展开解读,使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三、文本欣赏1. 情感体验散文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形式,学生应该尝试去感知和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能够深入融入到文本所传达的情感中。
2. 文本赏析学生可以通过对散文文本的赏析,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可以分析散文中的形象描写、语言节奏以及意境创造等方面,从中提炼出对散文的评价和欣赏。
四、知识拓展1. 阅读策略学生需要学会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比如,快速浏览文本找出重点内容,有选择地阅读关键段落等。
2. 阅读技巧散文阅读中,学生可以运用一些阅读技巧来帮助理解文本。
如通过标记关键词、划线重要句子等方式来提醒自己注意文本的关键信息。
五、评价与反思1. 自主评价学生应该学会对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客观评价。
可以通过测试、作业和阅读笔记等方式进行自主评价,找出自己在散文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反思总结学生对每次阅读的过程进行系统总结,找出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提升散文阅读的水平。
六、教学实施1. 扩大阅读量教师可以设计大量的散文阅读练习题,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各类散文作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2. 导读指导教师可以对难度较高的散文进行导读,预先解答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
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修订和颁布年度考试大纲是一项例行工作。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经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修订、审定,现予以公布。
语文I、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II、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
2017年高三语文教学复习计划一、总体设想1、主体思想:依照循序渐进、难以结合的原则,注重基础,强调方法,提升能力。
2、复习轮次安排:本届高三语文复习分为三轮第一轮专题专练,逐项过关。
第二轮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查漏补差,根据高考新动向,调整训练重点。
第三轮进行适当的应试技巧指导与心理疏导,提高实战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校学生定位于四类学校,总体上基础差较差,且学习主动性不强,在语文学科上的主要表现在(1)语文整体素养差,基础书写表达能力较为薄弱;(2)阅读面狭小,理解能力差,且缺乏独立思考能力;(3)对待语文的态度不够重视,学习欠缺积极性;所以,复习过程中,应立足学生实际,抓基础,抓落实,抓复习的有效性。
努力让学生在复习中有所得,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
三、考点分析1、语言知识(1)语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课下注解、课后附录。
关注多音字、形声字、统读字、易混字的读音。
(2)字形:《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辨析音、形相近的字。
(3)词语:掌握辨析近义词的方法,了解常用虚词及复句的相关知识,注重熟语的积累及正确使用,重点掌握常见错误类型。
(4)病句:熟练掌握《考试说明》中的六种类型,培养分析能力,总结辨析方法。
2、语言运用复习常见类型,关注新题型,多做创新题;贴近生活,注重实用;多做多练,学会表达。
3、名句名篇名句名篇重点在课内,以《**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为指导,课外适当扩展,读、背、默不间断。
4、现代文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建立阅读意识。
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观点主旨是关键;总结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和规律,熟练掌握答题技巧。
5、古诗鉴赏广泛阅读,加强积累,进行鉴赏技巧的总结分析和点拨,授之以渔,以不变应万变。
6、文言文阅读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注重翻译与短句训练,强化语境意识,能分析概括文中观点、态度、领悟人物形象,体会表达技巧及语言特色。
7、写作训练第一学期按文体分别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及写作技巧,并训练书写能力,每二至三周一次,注重指导与评讲;第二学期与考试结合,按题型训练速度,精讲精练,注重积累时事焦点方面素材。
高考备考: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二)2017年高考文学作品之散文阅读复习教案第十一教时教学内容:修补完善失分短板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散文阅读如何理解句子含义?二、修补完善失分短板句子含意题因理解表层化、片面化而失分阅读范例学生阅读黄永玉《平常的沈从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生自主尝试教师解析小结)(解析见资料P314页)满分指导解答此类题可遵循以下答题流程一看词句位置:即看其处于文章结构首、中、尾的哪个位置。
二看词句特征:即看考题是从哪一命题角度出题的,是情感义,还是特殊义;是含蓄句,还是修辞句;然后思考这一考题需要从哪些思维角度切入回答。
三看上下语句:即有时该句的前面或后面就有解释该句含意的句子,而考生只需把它拿过来,稍加变通,即可准确作答。
一虑就是考虑该词句与文章主旨、情感态度的关系,这样能避免肤浅化。
第(1)句话,看词句特征,是修辞句,需要明确修辞手法。
看上下语句——结合上文可知,沈从文曾说过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而事实上,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很喜欢其人其文;对第(2)句话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要虑,要结合沈从文说话时的特定背景,以及该句所在段落的中心意思来分析。
上文中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一句为文章后半部分的总领句,第(2)句举例印证了的观点。
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等方法,(1分)形象地表现出沈从文的作品现在有魅力,将来也会有永久的生命力,(1分)会拥有越来越广泛的读者。
(1分)(2)鼓励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心态,(1分)表达深厚的叔侄亲情,(1分)同时体现沈从文身处逆境却豁然达观。
(1分)三、课堂作业: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完成题目(25分钟内独立完成)题目解析1.(对应题型一)大块头教训子路时所说的避人之士和避世之士各指什么?(4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文中孔子的内心独白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一同来重整乾坤,谈何容易,可得出避人之士指的是什么。
2017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计划与策略语文教研组高三备课组2016-9为迎接2017年高考,实现高考既定目标,结合本届高三年级具体情况,力求做到复习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打整体战,特拟定以下计划。
第一部分复习指导思想本年度的高三语文教学将继续注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顺应高考要求,以夯实基础、发展学生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集体备课,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分类指导,优化训练,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和应考能力。
教师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要关注近几年安徽省高考试题,吸纳多方面有用信息,以对2013年高考有新的认识,并使复习做到条理清晰,目标明确。
第二部分复习计划安排高三语文复习一般分为三轮:第一轮(2016.9—2017.3)重在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第二轮(2017.3---2017.5)重在专题复习,查漏补缺;第三轮(2017.5-2017.6)重在强化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为了使语文复习循序渐进,富有成效,可制定一复习时间表。
在吸纳其他学校有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高三语文复习的体会。
现给出高三全程复习时间计划安排,以供参考:第一轮复习第一阶段时间安排:9月3日—10月15日复习内容:①梳理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有关知识。
②认读常用和次常用字,挑出没掌握的字,分散识记。
③挑出易写错字和易误写的词语分散识记。
④复习标点符号知识,并练习掌握。
⑤复习实词、虚词,并练习掌握。
二、第二阶段时间安排:10月16日—11月15日复习内容:①复习词语(含熟语),并练习掌握。
②辨析并修改病句训练。
③复习语用表达相关知识。
三、第三阶段时间安排:11月16日—12月15日复习内容:①继续复习语用表达相关知识。
②复习常用的8种修辞方法,并练习掌握。
③诗歌鉴赏训练。
(注:内容③的复习可结合试卷讲解进行,着重进行方法的指导)四、第四阶段时间安排:12月16日—2013年1月20日复习内容:①着重记忆名句名篇。
专题十三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选考)[复习建议] 本专题建议用时10课时课时划分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式 对应课时 第1课时(讲授课) 散文阅读(一) 分析结构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32 第2课时(讲授课) 散文阅读(二) 内容要点概括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33 第3课时(习题课) 散文对点练——分析结构、内容要点概括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 习题讲评课时37 第4课时(讲授课) 散文阅读(三) 理解含义(意)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34 第5课时(讲授课) 散文阅读(四) 鉴赏形象技巧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35 第6课时(讲授课) 散文阅读(五) 探究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36 第7课时(习题课) 散文对点练——理解含义(意)、鉴赏形象技巧和探究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 习题讲评课时38 第8课时(习题课) “散文阅读”专题综合评估(一)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 习题讲评课时39 第9课时(习题课) “散文阅读”专题综合评估(二)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 习题讲评课时40 第10课时(习题课) “散文阅读”专题综合评估(三) 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 习题讲评课时41[考题试做](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1分)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
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
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
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抔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
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蹿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濛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
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
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
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
”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
”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
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
”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
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
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
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
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辬。
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
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
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
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
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
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
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
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
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1.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
(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可以运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找到有效的阅读区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在本文中,“汨罗江”有着丰富的含义,其表层含义是作者游玩的自然之江,是浸透着屈原理想和泪水的那条江;而深层含义则是作者产生联想和感悟,可根据“何处没有汨罗江”“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等提示语,找到相关语段,进行分析提炼。
作答时应该注意题目要求答出“两种主要含义”。
答案:①屈原殉国之处;②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③忧国忧民者的苦难象征。
(第一点3分,第二、三点3分,第二、三点答出任何一点即可给3分)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需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
开始写到“我”到了汨罗江边,饮了一口江水,感叹道:“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这也是作者自己的情感体验。
面对朋友的不理解,想起了禅家的一段“公案”,赋予了“汨罗江”以丰厚的含义。
第十七段最后一句:“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惆怅”。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历程,概括前文中的变化。
看着江面上的“渔翁”,想到“渔翁形象”,点明自己“惆怅所在”(第二十段)。
引用清代诗人的诗作点明自己的心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于是“我”“朝圣心情”也就“索然”了。
这样作者的情感历程就理清了。
答案:①愤世嫉俗(愤怒);②惆怅;③索然(失望)。
(6分)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中“渔翁”形象是在第十八段开始出现的。
眼前飘过的“渔翁”是只看重自己的收获的人,进而概括“中国的渔翁形象”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世间的一切与他们毫不相关。
而这种由此及彼的概括是伴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行的。
对比凸显屈原形象的高大,而写屈原也是为了写作者自己对现实的感慨。
答案:寓意:(1)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2)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5分)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解析:选AE A项,最后的因果关系不当,没有理解“苦”的深层含义。
E项,“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属于把文中不确定的信息当做必然的结论了。
[锁定考向]一、考纲在线《考试说明》与本考点有关的要求是:阅读鉴赏散文。
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散文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能力层级分为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探究(F)。
二、命题分析1.江西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除2012年、2011年选取了小说外,其他年份都选取了散文作为考查对象。
虽然散文与小说都属于文学类文本,考试大纲要求的能力也相同,但是在具体的考查中,命题的角度还是有所不同的。
2.对于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其着力点往往放在含义、作用的分析以及归纳概括上。
如2010年江西卷第16题、18题考查的是理解词语的含义(作用),第17题考查的是对感情脉络的归纳概括。
2012年山东卷第19题考查的是叙述方式及作用,第20题考查的是理解句子的含意(包含作用),第21题考查的是分析语言特色。
2012年安徽卷第12题考查的是对感情脉络的归纳概括。
2012年北京卷第17题考查的是概括归纳的能力,第18题考查的是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
可见,这类题目是散文类阅读考查的重点。
散文阅读(一)分析结构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思路组织的,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
而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体现全文行文思路的重点句段。
高考考查结构思路的题目不少就是分析首尾句段、过渡句段等特殊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常见的设问形式:1.这句(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说说×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好处。
3.××句单独成段,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小说的结尾(开头)有什么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一些句子、段落在文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有的是内容方面的,有的是结构方面的,在实际考查中,主要又可以分为句子的作用、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某一物象的作用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