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方法专利方兴未艾评美国最高法院bilskivkappos案判决及其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671.07 KB
- 文档页数:6
商业模式商业方法可以申请专利吗怎么申请商业模式指的是企业或者组织为了达到商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方案、策略和方法。
商业模式本身不属于可被专利保护的范畴,因为专利法只保护技术发明,而商业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商业经营策略。
然而,商业方法其实是商业模式中的一部分,它可以涉及到商业运作和管理的方法、技巧和流程。
我将在接下来详细说明商业方法是否可以申请专利以及如何申请。
1.商业方法是否可以申请专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商业方法是否可申请专利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美国,商业方法可以被视为"过程"的一部分,并且可以被申请专利。
例如,1998年互联网初兴时期,一家名为State Street Bank的公司申请了一项与金融交易有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此后引发了许多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潮。
然而,随着商业方法专利数量的增加和争议的加剧,美国最高法院在2024年的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诉爱丁顿案中作出了重要判决,明确商业方法必须满足更高的专利资格标准方可获得专利保护。
2.如何申请商业方法专利?如果你的商业方法属于可申请专利的范畴(比如在美国),那么你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申请:第一步:现有专利在申请商业方法专利之前,需要确保你的商业方法是新颖的,即不存在已经被授予专利的类似方法。
通过在专利数据库或专业网站上进行,可以了解到相关技术领域中已经存在的专利情况。
第二步:编写申请文件商业方法专利申请需要编写详细的申请文件,包括技术描述、技术要求、示例和实施说明等等。
需要清楚地描述商业方法的特点和技术细节,并且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你的商业方法是新颖和有创造性的。
同时,还需要提供适当的流程图和图表来说明商业方法的实施步骤和效果。
第三步:申请专利将编写好的申请文件提交给相关的专利局,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支付相关费用。
申请专利的过程可能需要持续几个月或者更长时间,期间可能需要回答专利局的审查人员的问题和提供进一步的材料。
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研究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研究在当今商业社会中,许多企业和个人都在竞争中寻找一种差异化的方法来获得市场优势。
其中商业方法或商业模式成为了研发重点之一,但商业方法是否可以被专利保护却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争论并提供相关案例以便更好的理解。
商业方法专利争议商业方法专利争议起源于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1998年的“State Street Bank vs. 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案。
这个案件旨在探讨是否可以将商业利润算法以及商业流程通过专利的形式予以保护。
美国最高法院最终裁定,商业方法可以被专利保护,只要它们不仅仅是抽象的想法,而是确切地被应用于商业实践中。
这一决定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大量商业方法专利应运而生。
然而,商业方法专利并不是全面受到欢迎和认可的。
一些人认为商业方法专利容易被误用。
例如,某些企业可能会满足基本专利条件(新颖性、实用性、非显而易见性),从而获得了一系列的商业方法专利,这使得其他人无法使用或开发相似的商业模式,因此阻碍了商业竞争,甚至引发若干诉讼。
商业方法专利案例以下是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方法专利案例:1. 亚马逊一键购物专利亚马逊的一键购物专利(U.S. Patent No. 5,960,411)于1999年被授予,这一简单的、单步的购买过程瞬间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包括网上购物系统和方法以及相关程序,且保护范围和权利被广泛解释。
这一专利的成功引发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对商业方法专利的争议。
2. 万事达卡支付系统专利在1995年,万事达卡获得了一项专利(U.S. Patent No.5,222,159),以此保护其支付系统。
此专利概括原型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以及从该系统派生出的计算机实现的支付系统。
该专利是商业方法专利最早、最成功的案例之一,明确了商业方法的实际应用和可保护性。
3. 苹果指纹ID专利苹果公司于2013年获得了一项指纹识别专利(U.S. Patent No. 8,610,265),被用于其 iPhone 5s上的 Touch ID 系统。
中美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研究[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被排除在专利门外的商业方法在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之后,被纳入到专利法保护的客体范围中来。
我国的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美国和中国的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发展状况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 商业方法专利计算机技术对策建议美国作为高新技术及电子商务的领先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积极推进对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计算机网络等相关领域还处在发展阶段,如果过度的给予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势必会影响行业的发展速度,但作为wto成员国之一,商业方法受到专利保护已经是大势所趋,故我国应当顺应趋势,及时的调整和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策略,以谋求长远的发展。
一、商业方法专利的定义美国目前尚没有对商业方法专利的明确定义,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就商业方法的范畴作了具体的规定,主要由技术审查分类的class705对申请商业方法的专利进行归属审查。
美国专利商标局于2000年7月公布了有关商业方法专利的白皮书,审查分类的class705作了以下的定义:“有关数据是为了实行有意变化数据处理的活动,或者为实行计算活动的装置及对应方法,及为企业的业务、运营或者管理,或者财务数据的处理而独特的设计或被利用的装置或者方法的类别。
这一类别,也规定有关决定数据处理活动或物品、服务的价格计算活动而实行的装置和对应方法”[1]。
我国目前对商业方法专利尚未形成共识,现行的专利法并没有正面规定商业方法专利,但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实际行动起来,于2004年出台了《商业方法相关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规则(试行)》(已于2008年4月废止),于2009年出台了内部的《审查操作规程》,在《实质审查分册》第九章第4部分专门阐述涉及商业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
其中对商业方法的定义为:商业方法是指实现各种商业活动和事务活动的方法,是一种对人的社会和经济活动规则和方法的广义解释,例如包括证券、保险、租赁、拍卖、广告、服务、经营管理、行政管理、事物安排等。
从比尔斯基案看商业方法的专利性之争作者:陈曦来源:《中国知识产权》2011年第05期2010年6月28日,比尔斯基案终于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中尘埃落定,而这个案件所牵涉的商业方法可专利性标准的讨论却远未结束。
自从1998年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在州街银行案的判决中为商业方法开启了专利保护的大门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就掀起了一场针对商业方法专利性的激烈论战,而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话题莫过于上诉长达十余年的比尔斯基案。
2010年6月28日,这个热议案件终于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中尘埃落定,而这个案件所牵涉的商业方法可专利性标准的讨论却远未结束。
一、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比尔斯基在1997年4月10日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一个规避商品交易风险的方法专利申请,其核心权利要求包括三个步骤:(1)在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以第一固定比率发起一系列交易;(2)识别对于所述商品相对于所述消费者具有反向风险位置的市场参与者;(3)在所述商品提供者和所述市场参与者之间以第二固定比率发起一系列交易,使得所述一系列市场参与者的交易与所述一系列消费者的交易的风险位置相互对冲。
该方法利用了经济领域中的对冲原理来规避能源交易市场中由于价格波动引起的风险。
这个专利申请被美国专利商标局根据《专利法》第101条属于不可专利的主题为由而驳回,在随后的上诉中,美国专利申诉与抵触委员会维持了该驳回决定。
2007年比尔斯基又上诉到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2008年10月30日,该法院作出判决仍然维持驳回。
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发展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Diehr案和Benson案中的逻辑,认为如果对一种基本原理授予了专利权,这个专利将会垄断该基本原理在所有用途上的创新,会对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形成不恰当的阻碍而非推动,而这违反了美国《专利法》的立法主旨:推动科学和有用技术的进步。
因此只有将基本原理应用于某一具体用途的发明才可以被授予专利权,因为这不会对应用该原理的其他发明造成阻碍。
专利法相关经典案例
专利法涉及的经典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比较著名的案例:
1. Diamond v. Chakrabarty (1980) 这是美国最高法院的一宗重要案例,判决了生物技术领域中对微生物的专利可行性。
该案例中,一名科学家申请对一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改造的细菌进行专利
保护,最终法院裁定这种微生物是可专利的。
2. Alice Corp. v. CLS Bank International (2014) 这个案
例涉及到计算机软件专利的可行性问题,最终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了
一种涉及金融交易的计算机实现方法不符合专利资格要求,这个判
决对计算机软件领域的专利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
3. Merck v. Integra Lifesciences I, Ltd. (2005) 这个案
例涉及药物研发中的临床试验和专利权之间的关系。
法院最终裁定,进行临床试验不构成侵犯专利权,这对于医药行业的创新和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4. Festo Corp. v. Shoketsu Kinzoku Kogyo Kabushiki Co.
(2002) 这个案例涉及专利权的范围和等效原则,最终美国最高法院对专利权的等效原则做出了解释和规定,对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案例涉及到专利法领域的不同方面,包括生物技术、计算机软件、药物研发和专利权范围等,对于专利法的发展和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案例的判决和解释为专利法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并影响着相关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第32卷第3期2011年3月科研管理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32,No.3March ,2011收稿日期:2010-02-09;修回日期:2010-12-30.基金项目:2010年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批准号:CDJSK 100003)。
作者简介:李晓秋(1972-),女(汉),重庆人,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
①美国《专利法》第101条规定了四种法定可专利主题:方法(process )、机器(machine )、制造品(product )、合成物质(composition of matter )以及上述各种新颖而实用的改进。
文章编号:1000-2995(2011)03-007-0130In re Bilski :商业方法专利的再生抑或死亡李晓秋(重庆大学法学院,重庆400045)摘要: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本文研究美国商业方法可专利标准的历史变迁及其典型案例,探讨美国商业方法专利的实践对我国的启示和建议。
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为了产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美国法院再次否定“商业方法除外原则”,肯定商业方法可专利性。
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商业方法专利制度存有不足。
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过程中应当借鉴美国的做法,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商业方法专利制度。
关键词: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商业方法除外原则”;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图分类号:D923.42文献标识码:A1引言在知识产权领域,商业方法是否具有可专利性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它一直吸引着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目光。
近四百年以来,各国立法和实践对于机器等技术产品的可专利性有着共识,但对于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却未给予一致的回答。
实践中,美国在1908年Hotel Security Chec-king Co.v.Lorraine Co.案[1]中正式确立了“商业方法除外原则”。
a legal case regarding business-methodpatents近年来,关于商业方法专利方面的法律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商业方法专利是指一种特定的商业模式、商业程序或商业想法,可以享有独立的专利保护。
在国际上,商业方法专利的审查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不同国家对商业方法专利的立法和判例法规定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一起关于商业方法专利的法律案例,以更好地理解商业方法专利的现状和影响。
这个法律案例发生在美国,当事人是一家小型企业和一家市场领导者的大型公司。
小型企业拥有一项商业方法专利,它们声称该专利被大型公司的业务模式和程序所侵犯。
这起案件在法庭上引起了高度关注,因为它涉及商业方法专利的有效性和侵权问题。
在审理过程中,法庭首先要评估商业方法专利的有效性。
商业方法专利要求当事人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创造性和实用性。
专利持有人需要证明其商业方法的独特性,即该方法在同行业中没有类似的抄袭或使用。
此外,专利的审查还必须考虑到所申请的专利是否属于不可被专利保护的商业抽象思想。
在本案中,小型企业对商业方法专利的有效性提出了强有力的证据。
他们提供了详细的商业方法描述和与其生产环境相关的技术背景。
此外,小型企业还聘请了专业领域的证人,来证明该商业方法的独特性和实用性。
这些证人陈述说明该商业方法与其他程序的差异,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行业中的特定问题。
然而,大型公司对商业方法专利的有效性提出了异议。
他们声称该商业方法专利是一种商业抽象思想,无法被专利保护。
大型公司的辩护律师提交了一个详细的陈述,解释了商业方法专利与其他商业模式之间的相似性。
他们还引用了一些相关案例,这些案例根据专利局和法院的先前判例,否认了类似的商业方法专利的有效性。
在评估商业方法专利的有效性后,法庭进一步审查了大型公司是否侵犯了商业方法专利。
为了被认定侵权,小型企业需要证明大型公司在其业务中实际使用了商业方法的主要要素。
此外,小型企业还需要证明其商业方法是如何对大型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利润产生影响的。
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审查基准研究——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为考察视角商业方法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技术领域,在专利审查方面一直备受争议。
商业方法创新的特点是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而是与商业操作相关的创新。
因此,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就成为了专利审查员和专利律师们的争议焦点。
本文将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近年来商业方法案件的判决为考察视角,研究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
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商业方法创新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商业方法领域的专利审查基准自1998年开始逐渐成型,而在2014年之前,几乎每年都有一两个商业方法审理案件在美国最高法院上诉。
其中,二〇〇八年的《Bilski v. Kappos》案件对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作出了重要的裁决,说明商业方法作为可专利的技术创新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 与商业、行政或金融操作相关。
在此条件下,商业方法需影响到了经济市场上的实际操作效果,而不是单纯的抽象的概念。
2. 具有特定性和显著性。
专利申请人必须能够说明其商业方法的技术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相应的技术方案来应用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二、商业方法案例1. Bilski v. Kappos(2010)本案是商业方法专利的产权性和可专利性审查的重要案例。
Bilski和Warner请求美国专利商标局核定他们的“基于商品价格的风险调整资产负债表”方法。
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在商业方法的审查过程中应该重点着眼于该方法对经济市场的实际效果,以及技术特点的特定性和显著性。
2. Alice Corp. v. CLS Bank International(2014)本案是商业方法专利可专利性审查中的又一个重要案例。
Alice公司申请了四个关于中介任务方式(MTM)的专利,CLS Bank International公司起诉Alice公司,声称这些专利毫无新颖性和非常显然,并请求法庭宣布这些专利是无效的。
最高法院裁决这些专利不符合可专利性标准,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特定性和显著性。
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研究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研究商业方法指的是一种用来处理商业交易和企业管理的特定工具、流程和技术。
它们通常涉及数据处理、营销策略、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商业方法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
但是,商业方法是否可以被专利保护,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美国,商业方法是可以被专利保护的。
这一原则最早在1998年的State Street Bank & Trust Co. v. 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 Inc.案中得到确认。
该案是一起关于电子商务的专利纠纷,最高法院裁定了商业方法可以被专利保护。
这一判例开创了商业方法可以成为专利对象的先例。
此后,众多企业开始了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
下面是几个商业方法专利的案例。
亚马逊的“一键下单”专利:2009年,亚马逊公司获得了一项名为“一键下单”的商业方法专利。
该专利允许客户用一个按钮进行快速购买,从而方便了购买体验。
该专利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领域,在增强用户体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科的“网络定位服务”专利:该专利允许用户通过Wi-Fi网络定位自己的位置,并提供相关信息。
这项技术可以帮助商家更好地识别消费者的位置和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餐厅、商场和机场等地方。
麦当劳的“厨房作战”专利:该专利将所有厨房的操作集中在一个中心控制区域,从而使厨房操作更加高效。
该专利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大规模餐饮业的高效率流程,使麦当劳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快餐连锁店之一。
总的来说,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是有可行性的。
商业方法专利可以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和解决方案,为他们带来竞争优势和商业价值。
但是,在申请商业方法专利时,企业需要充分考虑专利的技术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并特别注意与现有专利的冲突。
此外,也需要考虑到商业方法是否违反公共政策的原则,例如禁止垄断或不当限制贸易。
在申请商业方法专利之前,企业应该进行详细的专利搜索和申请策略的规划,以确保专利获得成功并产生实际价值。
1引言《美国法典》第35篇第101条规定了四种法定专利对象:方法、机器、产品、组合物。
此外,一个发明若想获得专利权还必须满足第102条规定的新颖性、第103条规定的非显而易见性、以及第112条规定的适当开示三个要件。
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先例,属于自然法则、物理现象、抽象概念的发明类型属于非法定主题,不可授予专利权,而商业方法是否具有可专利性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美国早期不保护商业方法专利,1908年的Hotel Security Checking案确立了商业方法除外原则。
然而,1998年的State Street案推翻了商业方法除外原则,并确立了“实用、具体和有形的结果”的判断标准。
审理法院认为,虽然涉案专利的算法本身属于抽象概念,但当实际应用该方法时,如果能够产生“实用、具体和有形的结果”,则该方法属于可专利主题。
State Street案后,美国商业方法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显著增加。
然而,迅猛增长的商业方法专利似乎并未使金融、电子商务的研发投入显著增加,反而导致更多的诉讼纠纷,使经营者的商业经营产生更多不确定性。
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AFC)一直在找寻机会对State Street案所确立的商业方法判断方式进行修正,而Bilski案正为CAFC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2Bilski案裁判要点总结2.1案件背景介绍Bilski和Warsaw申请了一种与买卖商品相关的对冲风险控制方法(专利申请号为08/833,892,在后文中被称为“‘892专利”),其发明点在于通过一系列商业操作固定相关价格以减少市场波动带来的潜在经营风险。
在‘892专利申请的审查过程中,审查员认为其权利要求不符合法定专利对象。
审查员指出,该发明没有实施在具体的装置上而是仅涉及操控抽象概念,并且其旨在解决纯粹的数学问题而不受实际应用的限制;因此,本发明不涉及技术技艺。
审查员认为:①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由不构成法定专利对象的基本原则(即,数学算法)组成;②根据“技术技艺”测试,‘892专利申请并未体现“将科学和工程应用于机器和方法的开发中,以增强或改善人类条件,或至少在某些方面提高人类效率”。
中国律师眼中的Bilski案作者:杨栩来源:泰和泰律师事务所时间:2010-2-3 11:06:11浏览:15次题记:有人说,追求爱情时过程比结果更精彩。
不限于此,当我们看外国判例时,也有一点这样的意味。
前言Bilski专利案是美国专利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案例,在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类的媒体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专利制度的任何重大变化都将对别国产生影响,因此,从长远来看,提早关注这样的案例是有好处的。
Bilski目前尚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审理当中,11月9日刚经历了最高法院的口头辩论(oral argument),不日判决将下。
作为中国的知识产权律师,只是对它的最终结果感兴趣,还是关注其整个过程,包括对发明的充分理解、社会舆论以及各方的论证,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就是一次次的法官“造法”,既然法已立,之后,谁还在意它立得好,还是立得不好呢。
人们只能接受和遵守。
所以,了解一个简单的结果,尽管有意义却肯定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还想知道得更多,还想从美国的司法制度中学到点什么,从而给我们带来帮助,关注其全部过程,当然就再全面不过了。
正是这个原因,我想说,过程比结果更精彩。
法庭之友的参与从时间上看,Bilski案拉的很长。
1997年4月Bilski和Warsaw向美国专利商标局(PTO)提出专利申请。
1999年3月开始实质审查,其权利要求全部遭到驳回。
2000年4月Bilski向专利复审委员会(the Board of Patent Appeals and Interferences)提出上诉,经2003年和2006年两次审理后,再遭驳回。
Bilski不服,于2006年11月向美国联邦上诉巡回法院(CAFC)提出上诉,2008年10月联邦上诉巡回法院做出判决,维持专商局的驳回裁定。
Bilski还是不服,又于2009年1月向联邦最高法院提出上诉,这次他运气很好,2009年6月最高法院决定受理此案。
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审查基准研究——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为考察视角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审查基准研究——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为考察视角商业方法专利是指以商业方法为基础的发明创造,可以被专利法律保护。
这里的商业方法是指商业上的一种方式、手段或过程,包括销售、广告、商业组织、客户管理、财务管理等。
商业方法专利的可专利性审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中,这一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商业方法专利的可专利性审查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提出了三种基准:物质性基准、实用性基准和非显然性基准。
首先是物质性基准,它要求商业方法专利必须涉及一种物质的技术改进或解决了实际的技术问题。
比如,在Bilski v. Kappos 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驳回了Bilski公司的商业方法专利请求,因为该专利不是关于计算机、通信等方面的技术改进,而是关于一个抽象的经济概念。
其次是实用性基准,它要求商业方法专利必须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比如,在Alice Corp. v. CLS Bank International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Alice公司的商业方法专利所涉及的保险中介交易系统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因此不符合实用性基准。
最后是非显然性基准,它要求商业方法专利的发明必须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非显然性。
比如,在KSR Int'l Co. v. Teleflex Inc.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Teleflex公司的汽车刹车踏板专利的发明过程是很显然的,因此不符合非显然性基准。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可以更好地说明商业方法专利的可专利性审查基准的实践应用。
比如,在In re Comiskey案中,美国联邦巡回法院认为,由于该商业方法专利的发明是从基于人类智力决策的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因此不符合物质性基准;在In re Bilski案中,美国联邦巡回法院认为,该专利的发明是一个抽象的经济概念,没有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因此不符合物质性基准和实用性基准。
商业方法专利方兴未艾
王晋刚
【期刊名称】《中国发明与专利》
【年(卷),期】2005(000)009
【摘要】@@ 与软件专利相伴而生的是商业方法专利.其实这也是一种软件专利,不过是用于互联网络电子商务方面的软件专利.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王晋刚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商业方法专利方兴未艾评美国最高法院Bilski V.Kappos案判决及其影响 [J], 陈磊
2.商业方法专利概论及中国商业方法专利现状 [J], 涂洪文;卫志远
3.商业方法专利概论及中国商业方法专利现状 [J], 涂洪文; 卫志远
4.我国商业方法专利申请现状及分析 [J], 胡紫阳;吴丙富
5.商业方法专利再起波澜——比尔斯基案对商业方法专利的影响 [J], 刘雪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09年,美国知名歌手贾斯汀·汀布莱克(Justin Timberlake)在参加一档综艺节目时,意外地演唱了一首名为《Rock Your Body》的歌曲。
这首歌曲的原唱是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版权属于索尼音乐娱乐公司。
然而,贾斯汀·汀布莱克在演唱过程中,并未获得索尼音乐娱乐公司的授权。
不久后,索尼音乐娱乐公司以侵犯版权为由,将贾斯汀·汀布莱克及其所在的公司诉至美国法院。
二、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贾斯汀·汀布莱克是否侵犯了迈克尔·杰克逊的版权,以及侵权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侵权。
三、案例分析1. 版权侵权认定根据美国版权法,版权侵权行为主要包括未经授权复制、发行、表演、展览、广播等。
在本案中,贾斯汀·汀布莱克在演唱《Rock Your Body》时,未经索尼音乐娱乐公司的授权,属于未经授权的表演行为。
因此,贾斯汀·汀布莱克的行为构成了对迈克尔·杰克逊版权的侵犯。
2. 故意侵权认定根据美国侵权法,故意侵权是指侵权人在明知或应当知道其行为可能侵犯他人权利的情况下,仍然故意实施侵权行为。
在本案中,贾斯汀·汀布莱克及其所在公司在参加综艺节目前,应当了解相关版权法律法规。
然而,他们在演唱《Rock Your Body》时,并未取得版权方的授权,且在被告知侵权行为后,也未立即停止侵权。
因此,法院认定贾斯汀·汀布莱克及其所在公司存在故意侵权行为。
3. 责任承担根据美国侵权法,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本案中,法院判决贾斯汀·汀布莱克及其所在公司赔偿索尼音乐娱乐公司经济损失,并支付相应的律师费用。
四、案件启示本案对美国法律案例分析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1. 版权保护的重要性。
版权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对于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提醒我们,在享受版权带来的便利时,应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专利历史中的重大判例为后来者树立榜样专利是促进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法律制度,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利的判例历史中出现了一些重大的案例,这些案例成为了后来者学习借鉴的榜样,推动了专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专利历史中的几个重大判例,并探讨这些判例对后来者的启示与影响。
一、美国约瑟夫·斯旺诉托马斯·伍特案在19世纪,美国发生了一起关于专利权的争议案件,即约瑟夫·斯旺诉托马斯·伍特案。
约瑟夫·斯旺在1843年申请了一项关于制作人字形谐振器的专利,并获得了批准。
然而,伍特声称他早在1840年就已经发明了相同的装置,并要求撤销斯旺的专利。
这起案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关注,最终这个案件由美国最高法院做出了终审判决。
法院判决维持了斯旺的专利权,并肯定了他的优先权。
这个判例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让人们认识到“先申请、先获得”的原则的重要性。
同时,这个案件也加强了专利权的保护,鼓励了更多人投入到创新的事业中。
二、英国拉特诉希尔案在20世纪初期,英国发生了一起关于专利权的一场官司,即拉特诉希尔案。
拉特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他发明了一种燃烧引擎的改进装置,并申请了专利。
然而,希尔声称自己在拉特之前就已经发明了同样的装置,并要求撤销拉特的专利。
英国法院最终做出了维持拉特专利权的判决。
法院认为,虽然希尔在技术上比拉特更早发明了该装置,但他没有将其发明应用于实际产业中,因此拉特具有更高的商业利用价值。
这个判例强调了专利权与商业利用的关系,为后来人提供了关于专利保护与商业利益的思考。
三、日本电气诉中国东方电机案在20世纪末,日本电气公司与中国东方电机公司之间发生了一场专利纠纷。
双方均声称对电动机控制器技术拥有专利权,并在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了诉讼。
这个案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成为了一场有关国际专利纠纷的典型案例。
该案最终由国际贸易委员会判决,裁定中国东方电机公司侵犯了日本电气的专利权。
案例追踪13年前,当发明人Bernard Bilski先生提交名为“以固定价格管理商品销售价格风险的方法”的专利申请时,他决不会料到,该商业方法专利申请会在若干年之后引发世界范围的关注与讨论。
2010年6月28日,美国最高法院对Bilski v. Kappos案1作出终审判决,其维持了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判决结果,但在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存废问题上,多数意见和并存意见出现了重大分歧。
最终,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以5比4的多数票涉险过关。
另外,上诉法院创设的判断方法权利要求可专利性的“机器或转换”标准(machine-or-transformation test)也被美国最高法院有限采纳。
虽然史蒂文斯法官这位商业方法专利的最大异议者已经离任,但是对于商业方法专利未来命运的讨论并未就此停歇。
一、案件背景回顾自从State Street Bank & Trust Co.案2与AT&T Corp.案3打开了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的方便之门,近些年来成千上万件商业方法专利申请被递交到美国专利商标局[1]。
为了避免过度保护的产生,并为商业方法专利与软件专利的客体判断创造适当的可预见性与明确性,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创设了方法专利应当符合的“机器或转换”标准[2]。
根据该标准,一项方法权利要求只有在符合如下条件的情形下,才商业方法专利方兴未艾56能够满足《美国专利法》第101条所设立的要求,从而成为适格的专利客体:(1)其与特定机器或设备相连接,或者(2)其将特定物质转换为不同的状态或东西。
在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否定了讼争权利要求的可专利性后,美国最高法院于2009年6月1日调卷审理该案。
当事双方争议焦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两方面:4(1)尽管最高法院先例并未对方法专利客体——“任何”新颖及实用的方法——的含义进行限制,且法院先例仅仅禁止对“自然现象、自然法则与抽象思想”授予专利,但是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认为,一项“方法”想要成为适格的专利客体,必须与特定机器或设备相连接,或者将特定物质转换为不同的状态或东西(“机器或转换”标准),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也即,判断一项方法能否满足客体要求的标准究竟是什么?(2)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判断方法专利适格性的“机器或转换”标准有效地限制了许多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该标准是否与国会对“从事或实施商业活动的方法”给予专利保护的意图相冲突?也即,商业方法是否可专利?二、最高法院判决意见之争评美国最高法院Bilski v. Kappos案判决及其影响Bilski v. Kappos案的判决结果,标志着“实用、有形与具体结果”标准的彻底终结,但对于如何区分不可专利的“抽象思想”与可专利的“方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肯定“机器或转换”标准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却否认该标准是审查一项方法是否能够满足专利客体要求的唯一判断准则。
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虽最终得以维持,但美国最高法院内部对此出现严重分歧。
Bilski v. Kappos案判决并未对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争议划上圆满句号,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如何衔接仍留待司法实践予以解决。
1. Bilski v. Kappos.,130 S.Ct. 3218.2. State Street Bank & Trust Co. v. 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 Inc 149 F.3d 1368.3. A T &T C o r p. v. E x c e l Communications, Inc.172 F.3d 1352.4. /美国最高法院于2010年6月28日发布了该案的三份判决意见。
肯尼迪法官发表多数意见,布雷耶法官与史蒂文斯法官分别撰写了并存意见。
最高法院九名大法官一致认为:Bilski所申请的商业方法权利要求并非《美国专利法》第101条中所规定的专利客体。
这三份意见将对金融、软件及医疗产业的专利保护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1.肯尼迪等大法官的多数意见肯尼迪大法官代表最高法院撰写的多数意见指出,《美国专利法》第101条规定了宽泛的方法专利客体,且这一宽泛的客体规定仅存在三项由判例法发展出来的例外情形:自然法则、自然现象与抽象思想。
自然法则、自然现象与抽象思想之所以无法获得专利保护,是因为它们是“为全人类所共有知识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们,它们无法为任何人排他性占有。
而上诉法院所采用的“机器或转换”标准对法律规定施加了额外的限定条件,且立法机关并未明确采纳这些限定条件。
因此,虽然“在早期,尤其是在工业年代,未能满足57文/陈磊‘机器或转换’标准的发明很少被赋予专利保护”,但法院“不能用原有的标准来判断新技术”。
肯尼迪大法官从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指出,“机器或转换”标准为评价以物质或其他有形载体为基础的发明提供了充分的判断标准,但该标准无法解答信息时代下软件、高级医疗诊断方法以及以线性规划、数据压缩和数据信号操作为基础的相关发明的可专利性难题。
最高法院对当事人第一个争议问题的回答为:“机器或转换”判断法是审查一项方法是否可专利的实用工具,但绝非唯一标准。
其次,肯尼迪大法官对第二个争议问题,即是否应当对商业方法授予专利发表了意见。
其指出,联邦法律本身已明确承认了商业方法专利的正当性。
因为根据《美国法典》35章273(b)(1)条的规定,如果专利权人根据“专利中的方法”主张对方侵权,则被控侵权人可以提出在先使用抗辩。
而法律对抗辩事由中“方法”的定义就包括 “从事或进行商业活动的方法。
”也就是说,该条抗辩理由的存在说明了法律规定本身已经承认了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
美国最高法院承认应该对商业方法专利设置一个较高的门槛,否则专利审查员与法院将“被淹没在此类权利要求的汪洋大海之中”。
多数意见认为现有的判例法规则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
根据其解释,Benson案5、Flook 案6以及Diehr案7三个判决先例回答了“方法”权利要求专利适格性的问题[3]:(1)完全独占某项抽象思想的权利要求不可专利。
(Benson案)(2)对某项抽象思想所进行的创新适用,如果该适用并不意图完全独占该抽象思想本身,那么其是可专利的。
(Diehr案)(3)如果专利申请仅仅将对抽象思想的占有局限于特定“使用领域”中,或者仅仅对该抽象思想增加了非创新性的“后处理活动”(insignificant post-solution activity),那么该申请不可专利。
(Flook案)最后,根据以上三个案例中所确立的判断法则,多数意见认为专利申请人的权利要求是纯粹的商业方法,其仅仅属于“抽象思想”,因此不可专利:“和Benson案与Flook案中的数学方程式一样,权利要求1中所描述的以及在权利要求4的数学方程式中8进行运用的套期保值概念是一个不可专利的抽象思想。
允许申请人对这一概念获得专利保护将先占该原则在所有领域的运用,并且还将导致抽象思想获得了垄断权利的保护。
”2.史蒂文斯大法官的并存意见在长达47页的并存意见中,史蒂文斯大法官对多数意见的如下看法表示认同:“机器或转换”标准不是判断一项方法权利要求是否可专利的唯一标准。
但是在商业方法专利的废存58问题上,史蒂文斯以及金斯伯格、布雷耶与索托马约尔大法官认为,从事商业活动的方法并非《美国专利法》第101条意义下的“方法”,商业方法应当被禁止授予专利保护。
史蒂文斯大法官认为,由于《美国专利法》第100(b)条中对“方法”一词的解释中含有“方法”一词,因此这种循环定义“并未告诉我们可专利方法的范围有多大”,故“详细回顾专利法的历史是必要的。
”其指出,美国专利法是在英国专利制度的原则与实践上发展起来的,而“从英国《垄断法案》的文本以及1790年之前英国的先例中,均无法得出商业方法可专利这一结论。
在美国,“于法律规定得以通过的年代,例如商业或金融业这样的领域通常并不被认为是‘实用技艺’的一部分。
在专利制度形成的早期,没有任何专利被授予给从事商业活动的方法。
在大约160年的时间里,法院一致拒绝对从事商业活动的方法授予专利。
至20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从事商业活动的步骤无法获得专利保护。
”“宪法中的专利条款、早期专利法以及现行的第101条规定均不认为此类创新是可专利的。
”“虽然对第101条中的‘方法’进行精确定义十分困难,但众多历史线索均指向了一个结论:商业方法并非法律意义下的‘方法’。
”9针对多数意见认为“联邦法律本身已明确承认了某些商业方法专利存在”的观点,史蒂文斯大法官指出,《美国专利法》第273条规定的通过“是为了对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新近作出之判决10所带来的影响进行限制。
”“第273条的规定从技术上看是不必要的,但在1999年,考虑到法律界对可专利客体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作出这一规定似乎也是必要的。
”“如果5. See Gottschalk v. Benson,409 U.S. 63.6. See Parker v. Flook, 437 U.S.584.7. See Diamond v. Diehr, 450U.S. 175.8. 权利要求1包含如下步骤:(a)在上述货物供应商及消费者之间启动一系列交易,消费者按照历史平均水平所确定的利率购买上述商品,上述固定利率和上述消费者的风险状况相对应;(b)就上述货物确定具有上述消费者相悖的风险状况的市场参与者;且(c)按照再次确定的价格,在上述货物供应商和上述市场参与者之间启动一系列交易,上述一系列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将能平衡上述一系列消费者交易的风险状况。
权利要求4将权利要求1中所描述的概念运用到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之中。
9. 针对史蒂文斯大法官数十页反对授予商业方法以专利保护的历史分析,多数意见仅用了只言片语便轻松予以绕过:“时代不同了”。
10. 史蒂文斯大法官“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新近作出的判决”,指的是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所作出的StateStreet Bank案判决。
该案判决为商5911. See Supreme Court Decision in Bilski v. Kappos Memorandum, /blog/USP T O _b i l s k i _m e m o _6-28-2010.PDF.12. See Interim Guidance for Determining Subject Matter Eligibility for Process Claims in View of Bikski v. Kappas, /patents/law/exam/bilski_guidance_27jul2010预见到最高法院今天将会根据该条规定来判定商业方法可专利,那么1999年的国会显然不会通过第273条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