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北魏墓志的等级制度
- 格式:pdf
- 大小:636.70 KB
- 文档页数:9
北魏庶姓勋贵起家制度探研* ——以墓志所见为基础刘军【摘要】六朝门阀社会,起家代表体制内的新生,是衡量出身等第的重要标志。
北魏沐浴贵族时尚风潮,继承魏晋传统,结合自身特色创立起家制度。
出土墓志详实记录逝者的起家信息,为还原该制度的原貌提供了可靠资料。
就庶姓勋贵而言,起家官的类型经历了早期内行外朝的分野,逐渐回归清浊要闲的轨道。
起家官品取决基于世资的乡品,集中分布在前令五、六品,后令六至八品间,对应乡品一、二品,父祖的官爵权势居中起调节作用。
其入仕的平均年龄为21岁,符合贵族弱冠起家的惯例,利于仕途竞争。
庶姓勋贵与宗室共享部分起家区域,但较难跻身前令四品、后令五品以上,即乡品超品的层位,且起家时间延迟三年,与宗室上层拉开了距离。
北魏起家制度是对晋制的完善,研究结果证实起家官品与乡品相差四等的趋势性论断,揭示了中古贵族制度发展的连续性,拓跋统治集团的等级构造亦由此生动展现。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11【关键词】关键词墓志北魏庶姓勋贵起家官门阀贵族◎ 刘军内容提要六朝门阀社会,起家代表体制内的新生,是衡量出身等第的重要标志。
北魏沐浴贵族时尚风潮,继承魏晋传统,结合自身特色创立起家制度。
出土墓志详实记录逝者的起家信息,为还原该制度的原貌提供了可靠资料。
就庶姓勋贵而言,起家官的类型经历了早期内行外朝的分野,逐渐回归清浊要闲的轨道。
起家官品取决基于世资的乡品,集中分布在前令五、六品,后令六至八品间,对应乡品一、二品,父祖的官爵权势居中起调节作用。
其入仕的平均年龄为21岁,符合贵族弱冠起家的惯例,利于仕途竞争。
庶姓勋贵与宗室共享部分起家区域,但较难跻身前令四品、后令五品以上,即乡品超品的层位,且起家时间延迟三年,与宗室上层拉开了距离。
北魏起家制度是对晋制的完善,研究结果证实起家官品与乡品相差四等的趋势性论断,揭示了中古贵族制度发展的连续性,拓跋统治集团的等级构造亦由此生动展现。
浅析北魏墓志书风的形成与演变
北魏墓志书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北魏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北魏墓志书在形式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在早期墓志书中,作者往往先介绍自己的家世及个人经历,再讲述逝者的生平、事迹和功德。
但到了南北朝时期,墓志书的形式逐渐趋向固定化。
它开始统一采用“殁后之日、年月日、壮气、丧葬、子女、家族、嗣续等”七个篇章,其中“壮气”是表现逝者的文学修养的部分,而“丧葬”、“家族”、“子女”是表现逝者社会地位及影响的部分,最后的“嗣续”则是表现逝者家族延续的态度。
其次,北魏墓志书中的语言逐渐趋向简炼明快。
在早期墓志书中,作者往往使用较为华丽的文言文来表达逝者的功德和地位。
但到了北魏时期,北方汉语变得更为朴实,墓志书中的语言也逐渐变得简洁明快,使用大量的白话和口语,更符合普通人的口味,也更易于流传。
第三,北魏墓志书中开始体现出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
在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多为游牧民族,社会上普遍存在仇视文化的情绪。
但是在文化发展达到一定高峰的北魏时期,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开始一个更为崇高的文化目标,即“教化儒俗,备矢社稷”。
墓志书中逝者的功德、志向往往与国家建设、人文精神等密切相关,体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文气质和精神风貌。
北魏虚封五等爵的继承问题◎张鹤泉 刘健佐内容提要 北魏建国后,实行虚封五等爵制。
这种虚封爵可以为后世继承。
继承虚封五等爵,包括爵位等级与虚封地。
北魏前期,由于国家将虚封爵的赐授与将军号的加拜结合在一起,所以,爵位的继承与将军号的继承也是不能分离的。
只是孝文帝爵制改革后,将爵品与官品合一,因而也就取消了虚封爵的继承与将军号的联系。
北魏国家确定虚封爵的继承者,采取了长子继承与非长子继承并行的做法,但非长子继承只是对长子继承的补充。
孝文帝改革后,由于汉族嫡子、庶子区分的理念已经为拓跋鲜卑家族所认同,因此,以嫡长子作为继承虚封爵的传重子,便成为主要的方式。
北魏国家还依据受赐虚封爵者的情况,将爵位的世次区分为一世、二世、三世、四世。
而以四世作为虚封爵的最长传袭世次,则是由汉族“五世袒免,杀同姓”的亲族理念决定的。
关键词 北魏 虚封五等爵 继承〔中图分类号〕K2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11-0086-11 北魏建国后,开始实行虚封五等爵。
虽然这种爵位为虚封,北魏国家却将虚封五等爵视为受赐爵位者的“本封”,而且对这一爵位的继承也制定了明确的规定。
孝文帝爵位改革后,将虚封五等爵改称为散爵,对改革前受赐的爵位继承,沿续原来的传袭世次,并使赐授的散爵也成为可以继承的爵位。
虽然前人对北魏虚封五等爵的继承问题有所提及,①但是对这一问题仍然有继续深入开掘的必要,所以,本文拟对北魏虚封五等爵继承的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考察,希望对北魏封爵继承的认识有所裨益。
一、虚封五等爵与将军号的继承北魏前期,虚封五等爵的继承与将军号的继承是结合在一起的。
由于北魏国家采取这种做法,所以也就需要对爵位继承与将军号的继承分别说明,并考察二者相互联系的特点。
1.虚封爵五等爵的等级与封地的继承北魏前期,虚封爵的等级具有二个特点:一是将王爵与五等爵编制在一起。
《魏书·官氏志》:(天赐元年)减五等之爵,始分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号。
北魏初期的爵本位社会及其历史书写——以《魏书·官氏志》为中心(上)在本书第五章《十六国的华夏化:“史相”与“史实”之间》十六国霸史及崔鸿《十六国春秋》中华夏化“史相”,得出它具有虚实相间的独特性格。
从结果来看,十六国时期无论在政治体发育上还是在族群文化的意义上,华夏化都是不容否认的变化方向。
但由于史料过于稀薄,限制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相比之下,北魏以及其后的北齐、北周三个政权,留下的史料就丰富多了。
对于北朝的华夏化问题,学界的研究更可谓汗牛充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本书既然取政治体的视角来认识华夏与华夏化,尤其需要关注北朝在政治体发育上的变化,而北魏早期的官僚制度成为一个极好的入手点。
近几十年来,北魏前期历史一度成为学界的新热点,在政治史和政治文化、社会转型、文化转变、祭祀制度等诸多领域,都涌现了出色的著作,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具体到官制,一般探讨汉唐之间职官演变的著作往往只关注孝文帝改革以后的时期,但从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来,一直有学者致力于北魏早期官制独特性的研究。
严耕望在1948年发表的长篇论文《北魏尚书制度考(附论北魏初期之大人制度)》当中,就已经通过详密的考订,论证了北魏早期“新旧競替,制杂胡华,敷汉名于旧制,因事宜而立官”的特点。
郑钦仁在七十年代向东京大学提交了研究北魏早期官僚机构的博士论文,后来扩展为《北魏官僚机构研究》及《北魏官僚机构研究续篇》,较早关注了胡汉官名的翻译问题,认为许多使用汉名的官职实际是拓跋氏旧有的制度,比如中散官。
严耀中的专著《北魏前期政治制度》,从行政机构(分部制、尚书分曹)、经济、司法、军事、宗教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北魏前期游牧行国政治制度与农业帝国封建制度并存的特点。
窪添慶文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北魏早期官制的论文,涉及尚书省、大人官(回应严耕望文)、将军号、太子监国制等问题,最后收入其《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一书。
较新的著作是松下憲一的《北魏胡族体制論》,除了传统的部族解散问题之外,还利用新发现的《文成帝南巡碑》对北魏的内朝官做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保证了装饰视觉效果的统一协调,并符合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性要求。
化觉巷清真寺礼拜殿平棊尺度的匠心经营,说明自建寺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坊民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高度认同与理解,最终将伊斯兰文1.《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48~151页。
2.《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77~178页。
3.《中国建筑常识》,林徽因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9~50页。
4.《中华文明史》(精装本),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四卷第250~251页。
(作者工作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张建民《北魏长孙显业墓志》考释摘要:《魏故世宗挽郎长孙显业墓志铭》书法笔致遒丽隽美,清逸流畅,记述墓主长孙显业显赫家世及生平。
本文通过解读长孙显业墓志,考释长孙显业家族世系,弥补北魏开国重臣长孙嵩世系研究之不足。
关键词:北魏晚期墓志长孙氏考释近来笔者在朋友处见到北魏晚期长孙氏墓志拓片,墓志呈近方形,高49.3厘米,宽49厘米。
志文20行,满行19字,共365字,有方界格,志文正书,全称《魏故世宗挽郎长孙显业墓志铭》(图一)。
该墓志刻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十一月,志文记述墓主长孙显业为北魏开国重臣长孙嵩之曾孙、长孙陵之孙、长孙伯年之子。
目前学界对长孙氏的研究多集中于上党靖王长孙道生一系,而对长孙嵩一支自长孙陵后基本不见记载,此墓志对研究长孙嵩一支及北魏长孙氏家族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故笔者将其录文如下,并加以考释。
一、墓志录文志文:魏故世宗挽郎长孙显业墓志铭/君讳晖,字显业,河南郡洛阳县宣平乡建阳里人/也,其曾祖嵩,魏朝侍中、太尉公,爰历司空,又陟司徒,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冀、相二州刺史,北平宣惠/王,薰庸高著,配飨魏之太庙。
祖陵,使持节散骑常/侍,镇西大将军,都督秦、雍、荆、梁、益、青六州诸军事,/左光禄大夫,蜀郡庄王。
北魏前期五等爵封授范围限定问题的考察作者:张鹤泉来源:《人文杂志》2015年第05期内容提要北魏前期,国家实行五等爵制。
虽然这种五等爵为虚封爵,但是可以作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北魏国家对受爵者的范围有明确的限定。
这种封授爵位范围的限定,是要表明皇子、皇弟和皇叔所具有的特权地位;也要使爵位封授为国家官本位体制和考核制度服务,进而体现出受封爵者是地位特殊的上层官僚,他们与无爵者在地位上有明显的差别。
关键词北魏前期五等爵封授范围限定〔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5-0074-10北魏前期时,国家实行五等爵制。
尽管这种五等爵是虚封爵,却可以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北魏国家对爵制的制定和爵位的封授都很重视。
由于北魏前期国家实行官本位体制,并且,还将拓跋鲜卑勋贵和汉族世族作为主要依靠的统治力量,因此,在五等爵的封授上具有比较明确的限定范围。
探讨北魏前期五等爵的范围限定问题,对认识当时爵位与官制的联系以及爵位对当时社会上层群体地位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前人对这一时期爵制研究的忽略,本文拟对北魏前期五等爵实行范围限定的相关的问题做一考察,希望由此可以透视当时爵位封授所包含的不能忽视的社会功能。
一、爵位封授特权的限定范围及标准的变化北魏前期,当时国家对一些特殊身份的拓跋鲜卑群体实行无条件的爵位封授。
这种做法,是使这些身份特殊的群体享有爵位封授的特权。
然而,北魏前期,这些具有受封爵位特权的社会群体的限定范围却是变化的。
就北魏初期的情况而言,早在登国元年,拓跋珪称代王,当时国家已经具有雏形,实际拓跋鲜卑的社会组织由部落联盟开始向国家转变。
正如唐长孺先生所言,拓跋珪时期,在军事胜利的基础上雏形的王国急速地发展,猗卢、什翼犍没有完成的建国事业到现在才完成。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第204页。
至皇始元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开始称帝,并且进一步完善国家统治制度。
浅析北魏墓志书风的形成与演变1. 引言1.1 墓志书风的定义墓志书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常用于记述逝者生平事迹及家族历史的碑文。
墓志书风的传统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尤其在北魏时期,其风格和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
北魏墓志书风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北魏墓志书风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风土人情,以及当时人们对生死和家族传承的思考。
墓志书风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北魏墓志书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帮助。
1.2 北魏墓志书风的重要性北魏墓志书风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北魏墓志书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北魏墓志书风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北魏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北魏墓志书风在书法艺术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北魏墓志书风的形成和演变,反映了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通过分析北魏墓志书风的特点和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丰富和拓展书法艺术史的研究内容。
北魏墓志书风还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魏墓志书风的影响可以在唐、宋、明清等时期的墓志书风中清晰地看到,成为后世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研究北魏墓志书风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也能够为今人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北魏墓志书风的形成北魏墓志书风的形成源于北魏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学风尚。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建立者拓跋珪本身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倡导文风清丽、史诗宏伟的文学作品。
北魏庶姓勋贵起家制度探研作者:刘军来源:《人文杂志》2016年第04期内容提要六朝门阀社会,起家代表体制内的新生,是衡量出身等第的重要标志。
北魏沐浴贵族时尚风潮,继承魏晋传统,结合自身特色创立起家制度。
出土墓志详实记录逝者的起家信息,为还原该制度的原貌提供了可靠资料。
就庶姓勋贵而言,起家官的类型经历了早期内行外朝的分野,逐渐回归清浊要闲的轨道。
起家官品取决基于世资的乡品,集中分布在前令五、六品,后令六至八品间,对应乡品一、二品,父祖的官爵权势居中起调节作用。
其入仕的平均年龄为21岁,符合贵族弱冠起家的惯例,利于仕途竞争。
庶姓勋贵与宗室共享部分起家区域,但较难跻身前令四品、后令五品以上,即乡品超品的层位,且起家时间延迟三年,与宗室上层拉开了距离。
北魏起家制度是对晋制的完善,研究结果证实起家官品与乡品相差四等的趋势性论断,揭示了中古贵族制度发展的连续性,拓跋统治集团的等级构造亦由此生动展现。
关键词墓志北魏庶姓勋贵起家官门阀贵族〔中图分类号〕K23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6)04-0068-11中古官宦所谓的起家,通常专指初入仕途获得首项正式官职的过程。
①其别名释褐、解褐、投褐、释巾、解巾、脱巾,无不表达摆脱庶民身份,变成国家事务管理者的内涵。
仅就个人而言,起家意味着从“家”这一“私”的世界飞跃到“公”的世界,实现体制内外的根本转换。
②六朝时期,起家又与阀阅门第紧密结合,充当衡量贵族等第的标尺和贯彻士庶流品的框架。
③士族阶层往往垄断某些特殊的起家层位,以维护既定的门阀秩序和政治权益。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为巩固统治,积极推动代人集团的士族化进程,使其在婚嫁宦学方面与中原旧族顺利接轨,规范严整的起家制度便应运而生。
这对于了解北魏上流社会的动向意义重大,极具学术价值。
④本文在此基础上拟将考察范围延伸至庶姓勋贵,⑤从而完善整个士族起家的等级体系。
一、北魏墓志中庶姓勋贵起家事例举证资料的真实性决定结论的可信度,审慎甄别材料乃治史之前提。
论 坛图1 北魏墓志·元怀墓志(局部)图3 碑碣·中岳嵩高灵庙碑(局部)图2 北魏墓志·元瑛墓志(局部)图4 造像题记·比丘惠感马为亡父母造像记(局部)图5 摩崖·石门铭(局部)看到笔意与刻工刀味的对比关系,这揭示了北魏墓志书法笔意在场性的重要意义。
第一,北魏墓志文字笔画。
墓志文字笔画更明确、严谨,在笔画的起、行、收形态上交代清晰而有形,笔画整体统一,注重点画形态的准确性,以文字的准确性为前提进行镌刻。
这样在墓志上就增加了毛笔书写的准确性,笔意得到彰显和流露。
第二,北魏墓志字形。
墓志文字外形完整而比较饱满,偏旁高低自然,形成有秩序的内、外部空间。
偏旁部首之间更加秩序化,部件之间组合严谨,挪让自然,比例相当,疏密有致。
文字结构或外紧内松,或外松内紧,或左松右紧,或左紧右松,或上紧下松,形成了有序的内、外空间秩序。
北魏墓志书法为唐楷的法度提供了秩序形式。
第三,北魏墓志章法。
墓志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比较疏朗,刻工先刻画界格,再根据文字的原貌进行准确刻制。
文字与空白的对比关系形成明确的行间秩序,使每个字更紧凑、完整。
第四,北魏墓志文字的镌刻技法。
在墓志文字的镌刻过程中,刀从属于笔,限制刀的发挥,增强了笔意的明确在场。
当我们把北魏墓志与隋碑、唐碑 (图6—图11)进行对比后,便可知唐代“尚法”理论是逐渐形成的,唐代“尚法”理论是由唐代的整体思想文化和刻工的精湛技艺为基础的。
北魏墓志与隋碑、唐碑的发展与变化,是从重视意象、形制到重视法度的过程。
“隋至初唐,是中国书法艺术形态理念由意象向法度转换的阶段,而楷书作为通行汉字的正体,以其特有的规范性与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了法度研究的首要对象。
”[3]北魏墓志刀味逐渐减少、笔意逐渐增多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书写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由无法向有法递进,由重视外在表现转向注重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结合。
这是楷书从汉代到隋唐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更加明确北魏墓志在楷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北魏《显祖嫔侯骨氏墓志》北魏《显祖嫔侯骨氏墓志》,全称《显祖献文皇帝第一品嫔侯夫人墓志铭》,景明四年(503年)立。
拓片高四十四厘米,宽45厘米,楷书。
16行,行16字。
1911年在河南洛阳安驾沟出土,为罗振玉旧藏。
该墓志堪称北魏墓志中写刻皆精之妙品。
其用笔点画精到,方圆兼顾,笔致劲健。
结体于谨亚中顾盼多姿,随字赋形,变化自然,气象温和、朴厚而有韵致。
延伸阅读《显祖嫔侯骨氏墓志铭》非伪辨《显祖嫔侯骨氏墓志》疑似伪刻近年出现的《北魏侯夫人墓志铭》为伪品,毫无疑义,而《辨伪》指著录于赵万里《集释》和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的《显祖嫔侯骨氏墓志》也是伪品,[3]就值得讨论了。
王河松刊于《书法》的《北魏侯夫人墓志铭》,同时也收于王河松、王国毓2002年编印的《北魏墓志二十四品——洛阳民间收藏北魏墓志集粹》。
[4]很明显,它是一位现代造伪者依《显祖嫔侯骨氏墓志》的对临之作,其母本可能是《集释》的图版,也可能是戚叔玉、许宝钏、王壮弘等人依原拓选辑印制的《北魏墓志百种》中的《显祖第一品嫔侯夫人墓志》。
作伪者虽依原石16行、行16字的布局书刻,但由于前加“魏故”二字,又无临池功力,不仅行式错乱、书体走形,而且56.5×57厘米的尺寸也比《集释》标明的40.6×41.5厘米大了许多。
这与2002年前后,笔者在一些民间藏家手中见过的《河州刺史乞伏宝墓志铭》和《魏前将军廷尉卿元公妻薛夫人(慧命)墓志铭》等伪刻相类,可见《北魏侯夫人墓志铭》的造假时间也不会早到2000年前。
《辨伪》引述了前人于《显祖嫔侯骨氏墓志铭》的研究成果,除主要摘引姚薇元《胡姓考》的两条理由外,[5]又从墓志的形制、用字及志主身份等方面作了分析,断定《显祖嫔侯骨氏墓志铭》是“破绽与疑点颇多”的“赝品”。
《辨伪》所征引姚薇元先生的证据之一是,“《魏书·卷一○六上·地形志》:神武郡属朔州,朔州即怀朔镇,孝昌中(525~528)始改为州”,侯夫人墓志“造讫”之景明四年(503)怀朔镇犹未改为朔州,“彼时何得竟称夫人先祖为'朔州人’?”实际上,朔州之置由来已久。
浅析北魏墓志书风的形成与演变
北魏时期,墓志书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历经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墓志书
的内容和形式经历了多次变化,呈现出了与时代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为后世
碑刻艺术进行了重要的铺垫。
北魏时期的墓志书具有清晰明了、简洁凝练、文字优美等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与
演变受到了北魏时期的复杂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首先,北魏时期的动荡局势和融合文化的背景为墓志书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了多元化的
来源和素材。
随着鲜卑族籍统治者的逐步显赫和汉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汉文书写方式和
墓志书纪念方式被引入北境。
同时,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碰撞,对于墓志书的语言表达和文
化内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南朝的文学作品和习俗的渗透下,墓志书导向了诗意、散文的文学性。
其次,墓志书的产生和演变与北魏时期的官僚制度和战争史密切相关。
北魏时期官僚
制度相对稳定,这种制度对于墓志书的垂史性、爱国感、家族纪念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北魏时期的战争经历和文化交流也给墓志书的内容和形式带来了独特性和风格,例如在北魏时期的天水墓葬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西域风格的壁画和石刻,这种文化交流和融
合在墓志书纪念文化中也得到了体现。
最后,墓志书的形式和风格的形成与演变也彰显出了时代变革和碑刻艺术的创新要素。
北魏时期墓志书的多元化和发展趋势就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了北魏时期文化和审美领域的
蓬勃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碑刻艺术的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北魏时期墓志书的形成与演变不仅代表了当时文化、历史和审美特征的变迁,也为未来的碑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和借鉴。
北魏封爵制度
北魏的封爵制度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开国爵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官爵授予制度。
与传统的王爵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开国爵无论是在政治权利上还是在福利政策上都有很大的权利,可以说是一项有实权的制度。
开国爵的封授范围更广,需要满足的条件也更多,可以说是一种封授食邑的实封爵。
在封授开国爵时,北魏有非常严格的标准。
首先,能够封授开国爵的必须是国家官员,并且官品必须在六品之上。
其次,开国爵只能封授给对国家有功之人。
这两个重要的条件使得北魏的开国爵封授不仅是对官员的一种荣誉,也是给予他实权和福利的一项制度。
此外,北魏的开国爵的封授是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的。
自太和十六年(492年)孝文帝进行爵制改革后,明确规定享有食邑,实封爵相对于虚封爵在爵位前加上“开国”二字以示区别。
张鹤泉经过讨论认为,“北太和十六年实行的开国爵为七等,太和十八年废开国郡男为六等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北魏墓志10种品读! 北魏墓志10种,图⽂很长,但每个都是北魏墓志精品,是魏碑爱好者难得的好资料。
建议藏起来,慢慢品读! 北魏《于夫⼈墓志》 北魏《于夫⼈墓志》 北魏《孟敬训墓志》 北魏《孟敬训墓志》 《孟敬训墓志》全称《魏代扬州长史南梁郡太守宜阳⼦司马景和妻墓志铭》,⼜称《司马暺⼶暇囱的怪久贰1蔽貉硬(514)正⽉刻,楷书,20⾏,⾏21字。
原⽯已佚。
清乾隆⼆⼗年河南孟县⼋⾥葛村出⼟。
此系北魏墓志中的代表作品之⼀。
多⽤⽅笔,锋芒毕露⽽不失于纤弱;结体逸宕⽽富有韵致。
⽐某些千篇⼀律的元⽒墓志略⾼⼀筹。
王昶《⾦⽯萃编》评此志说:“字画古质可喜,往往有⾪意,尤多别体,为魏晋南北朝所罕见者。
”《孟县志》载:“若其笔迹之佳,乃深得书家三昧,正如黄⼭⾕评杨风⼦书,所谓散僧⼊圣者,当为魏碑中佳刻。
”杨守敬亦以“风华掩映”赞之。
此本系朵云轩旧藏,民国拓本,⼆⾏“字敬训”左侧已有马蹄状泐痕并有冯敏昌乾隆⼰⾣观款及题刻;⼗五⾏“延昌⼆年”之“年”字泐痕与中竖并连成⼀⽩块;⼆⼗⾏“早世伹倾”之“世”字长横已泐损。
北魏《内司杨⽒墓志》 北魏《内司杨⽒墓志》。
北京图书馆拓本。
北魏《内司杨⽒墓志》。
北魏正光⼆年(公元521年)⼗⼀年三⽉⽴。
河南洛阳出⼟。
志⾼36.8厘⽶,宽51.7厘⽶。
正书。
23⾏,⾏16字。
北京图书馆拓。
銘⽂(繁体): ⼤魏宮內司⾺⾼唐縣君楊⽒墓誌內司楊⽒,恒農華泠⼈也。
漢太尉彪之裔冑,北濟州刺史屈之孫,平原太守景之⼥。
因祖隨宦,复旅清河。
皇始之初,南北兩分,地擁王澤,逆順有時,時來則改,以歷城歸眨烊雽m⽿。
年在⽅笄,性志貞粹,雖遭流離,純⽩獨著,出⼊紫閨,諷稱婉⽽。
是以」⽂昭太皇太后選才⼈充宮⼥,⼜以忠謹審密,釋典內宗,七拓孝敬,天然能使,邊⾖靜嘉。
遷細謁⼩監。
⼥功紃綜,巧妙絕群,⼜轉⽂繡太監。
化率⼀宮,課藝有⽅,上下順厚,改授宮⼤內司。
宣武皇帝以揚忠懃先后,宿德可矜,賜爵縣君,⾢兮⾼唐。
北魏元爽墓志考释马琳(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长春130012)北魏元爽墓志(全称“魏故使持节都督泾岐秦三州诸军事卫大将军秦州刺史尚书左仆射元公墓志铭”)志高八十一·八、广八十一·八厘米,二十六行,行二十六字,正书,一九二八年洛阳城东董家村北出土[1](P199)。
如图所示,志文字迹规整清晰,端庄华美,文笔隽秀,刻功娴熟,线条自然流畅,是集文物、史料和艺术价值于一身的不可多得的魏碑精品。
北京图书馆藏拓为阐述及研读便利,现抄录元爽墓志原文如下:魏故使持节都督泾岐秦三州诸军事卫大将军秦州刺史尚书左仆射元公墓志铭。
君讳爽,字景喆,河南洛阳人也。
姬水导源,缙云结庆,盛业弘基,仪天比极。
祖明德茂亲,冠冕当世。
父居中作相,领袖一时。
君禀气蓝田,资灵汉水,兼市为珍,连城起价。
然其理识开悟,体量通率,立身唯孝,因心则友,固以道德润己,忠信被物,有是九能,兼之百行。
起家为员外散骑侍郎,迁秘书郎中尚书起部郎,加轻车将军。
而握兰复道,含香绮作者简介:马琳(1992—),女,辽宁沈阳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
[1]王壮弘,马成名.六朝墓志检要[M].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摘要1928年在洛阳城东董家村北出土的北魏元爽墓志堪称魏碑中的上品,在书法与雕刻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境界。
志文详实地记载了元爽的生平履历,集中围绕仕宦和家学门风展开,反映了贵族主义思想和北魏内徙胡人官僚化、门阀化、文士化的成就。
元爽自起家一路仕途平坦,深受皇帝信任,委以重用,却在如日中天时英年早逝,其背后的隐情值得细细推敲。
墓主元爽的生平是特定年代的反映,也是北魏社会形态和当朝政治生态的缩影,所以墓志的考释要在考据的基础上将志文内容放在宏观的历史环境中分析才能挖掘到更多信息,还原更加全面而真实的历史。
关键词北魏元爽墓志宗室贵族贵族主义DOI:10.13514/14-1186/k.2015.03.018总第3期JournalofHistoryandChorographySerialNo.3阁,致誉起草,见奇伏奏。
北魏《李璧墓志》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
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
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
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
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
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
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
"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北魏《李璧墓志》《李璧墓志》书法雄强茂密,独树一帜。
杨震方《碑帖叙录》评曰: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而兼有《司马景和》之纵逸,可为习北魏楷书者范本。
《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刻。
青石质,高一百零四厘米,宽八十九厘米。
系旧碑改作而成,碑阴上截所刻二螭仍在。
志铭魏书,三十三行,行三十一字。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
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
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
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
官品与功劳:北魏开国爵的封授标准作者:张鹤泉来源:《人文杂志》2014年第02期内容提要:太和十六年,北魏国家开始实行开国爵。
开国爵是可以封授食邑的实封爵。
北魏国家封授开国爵是有条件的。
受封开国爵者必须是国家官员,并且,还要为国家立有功劳。
受封的国家官员的职官品级不能低于六品;受封的国家官员所立功劳则分为军功和事功。
而且,国家官员受封开国爵的品级与所任职官的品级并不需要取得一致。
这些规定对全部受爵者都是适用的。
因为北魏国家将实行的官本位体制与开国爵的封授结合在一起,所以就促使受封开国爵者能够在维护皇帝的统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北魏官品功劳开国爵封授〔中图分类号〕K23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2-0094-08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进行爵位改革,开始实行开国爵制。
受封开国爵者可以领有食邑,因而,既能通过爵位获得身份地位,也能获得经济利益,所以,开国爵与北魏前期的虚封爵是明显不同的。
北魏国家在封授开国爵时,将王爵与开国爵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实封爵的品级序列。
尽管王爵与开国爵都为实封爵,并在同一品级序列中,但王爵的封授对象只限定为道武子孙,而开国爵则不然,可以封授的对象却是多种不同类别的人员。
所以王爵与开国爵的封授存在很大的差别。
然而,北魏国家确定开国爵的封授对象,也不是无条件的,实际开国爵的封授是以受爵者担任国家职官和立有功劳为条件的。
虽然前人的研究涉及北魏开国爵实行的一些问题,但是,并没有考察封授开国爵需要的条件。
因此,本文拟对北魏国家封授开国爵的标准问题做一些探讨,希望有助于对北魏封爵制度研究的深化。
一、官员的职官品级与开国爵的封授北魏国家实行的开国爵,实际是实封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文帝爵位改革后推行的实封爵,包括王爵与不同等级的开国爵。
然而,王爵的封授,却与开国爵不同。
北魏国家确定“王爵非庶姓所僭”,萧子显:《南齐书》卷五七《魏虏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991页。
51*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课题“多元一统性到统一多样性:东周秦汉历史文化演进的考古学观察”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得到了郑州大学“211”三期建设项目“考古学与中原文化”的支持。
*东汉北魏陵寝制度特征和地位的探讨韩国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东汉自刘秀建国,虽明确提出承袭西汉高祖之制,但终献帝禅位,历12帝近200年间,陵寝制度与西汉时相比较无论是在内涵或是文化特质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对东汉陵寝制度的探讨一直为学界所关注。
北魏鲜卑拓跋氏兴自漠北,早期墓葬亦自有着独特的民族丧葬方式,然自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全面推行的汉化改革使北魏衣冠制度已与中原无二。
这表现在陵寝制度上,除延续魏晋制度的同时,则更集中表现出对东汉陵寝文化的继承。
以洛为都的两代王朝虽相隔270多年,但其陵寝制度的承继性与创新性却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陵寝文化中需要重新审视和探讨的。
近期随着河南、内蒙古、山西等地东汉与北魏帝陵文物考古工作的逐渐展开,为我们重新审视和探析东汉与北魏陵寝制度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
鉴于此,本文拟依据考古资料和文献,对东汉北魏陵寝制度的异同、承继、创新与影响等做一概要阐述。
一东汉北魏帝陵的考古发现近年来对东汉北魏帝陵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主要集中在洛阳邙山陵墓群[1]、偃师白草坡东汉帝陵陵园遗址[2]、洛阳北魏孝文帝长陵[3]和宣武帝景陵[4]、大同北魏永固陵[5]等。
通过这些调查和研究,东汉北魏帝陵的分布范围和陵园组成已经初步判明。
东汉的陵区分三个部分,即洛阳北兆域邙山五陵、洛阳南兆域万安山六陵和焦作修武县境内汉献帝禅陵[6]。
洛阳两个兆域的帝陵虽然还不能确切指定陵主,但是已经达成了几种基本的认识,对今后的研究和考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东汉帝陵的组成为:圆丘状封土,一条长斜坡墓道的地宫(砖石结构的墓室),封土外无外藏系统,封土东侧或南侧有陵寝建筑,多为“行马”式陵垣,盛行同穴合葬,有陪葬墓区和上陵之礼[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