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倭第一战“白江鏖兵”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日本是个岛国,由于地理资源的限制,他们要发展就要向大陆发展,但是东亚大陆自秦汉以来,就早已形成了以中华为中心的朝贡政治格局,日本要上大陆,就必须挑战中国,而中国要保证自已的地位,就必须战胜日本,一个伟大而文明的中华,一个强悍的日本,历史注定了他们在千百年来要成为对手,两者要和平相处,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中国强大,强大到足以打败日本,一个强大的中国足以压制日本人扩张的野心。
除此之外,两者没有和平的可能,中国一旦不能制衡日本,他们就会向大陆用兵。
这里介绍一下中日首次对战。
在古代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长河中,双方曾发生过几次直接军事对抗。
西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海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交锋。
正是这次战争,影响了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改变了当时的东亚国际关系格局。
战火缘起朝鲜半岛西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百济因受到高句丽和新罗的威胁,想借日本之力进行对抗。
日本则企图利用这种形势,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统治势力。
4世纪60年代,日本大和(奈良)朝廷出兵侵略新罗,征服弁韩之地(今韩国庆尚南道),设“日本府”进行统治。
百济由此成为日本的朝贡国。
4世纪末,随着日本国土统一、国力增强,大和朝廷又多次入侵朝鲜半岛。
西元594年,高句丽、百济、新罗开始向隋朝朝贡。
日本也于600年向隋朝派遣使节。
622年,唐朝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建立册封关系。
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纷争升级。
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
660年,唐高宗派大将率水陆联军13万前往救援,大败百济,俘获其国王。
同年九十月间,百济遗臣两次遣使日本朝廷,请求援助,并要求送还在日本作人质的丰璋王子。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由农奴制向封建制转化。
为了转移国内守旧势力的锋芒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日本借机出兵朝鲜半岛。
于是,朝鲜半岛的纠纷扩大为东亚地区的国际争端。
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说背水一战的抗日英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事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源。
在这场战争中,涌现了一批英勇无畏的抗日英雄,其中背水一战的抗日英雄更是令人感动。
本文将重点介绍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说以及背水一战的抗日英雄。
一、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传说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无端侵占中国东北的沈阳。
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和抗日情绪,许多普通人都站了出来,以各种方式抵制日本侵略。
一些镇守在东北的抗日义勇军更是带领当地民众进行武装抵抗。
在这场抗战中,有无数的英雄传说层出不穷。
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舍身忘死地与日本军队抗争。
有人说,九一八事变中形成了一片“英雄的天地”,这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
二、背水一战的抗日英雄九一八事变引发了中国民众的怒火,也激发了一批英雄的背水一战。
这些英雄冒着生命的危险,选择与日本军队决一死战,宁愿矢志不渝,也不愿屈服于侵略者。
他们的英勇事迹令人敬佩,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1. 张作霖张作霖是东北抗日英雄的代表之一。
他是东北军阀时期的重要将领,在九一八事变中,他临危受命,率领军队奋起抵抗日军入侵。
尽管最终不敌日军,但他的坚守与抗争精神仍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毛泽东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也积极组织抗日行动。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主席,领导了不少背水一战的战役。
他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作战方针,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贡献了巨大力量。
3. 邓小平邓小平在九一八事变后也积极参与了抗日工作。
他任职于红军指挥部,在东北游击战争中多次参与了背水一战的行动。
他的英勇表现和坚毅品质,使他成为中国抗日英雄的代表之一。
三、英雄的精神铸就的胜利九一八事变中的英雄们以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不畏生死的勇气,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抗战的胜利。
他们的背水一战,让日本侵略者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和坚决。
这些英雄们的精神铸就了胜利,并为后来的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日首场海战唐军为何大胜现阶段的中日钓鱼岛对峙,让中日海上冲突的话题渐渐升温。
回望1350年前的公元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唐军与新罗军曾在朝鲜半岛白村江口击败军力数倍于己的日本百济联军。
白村江海战,是中日两国的第一场战争,唐军是如何取得作战胜利的呢?<唐新联军团结一致>此战,唐军是应新罗之请,远赴朝鲜半岛进行对日本百济联军的客场作战。
唐军将领刘仁轨十分注重同新罗方面的配合协作,充分尊重新罗军队熟悉地形和气象的优势。
朝鲜半岛史书《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则记载,唐将“孙仁师领兵来救,新罗兵马,亦发同征”,可见唐新联军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氛围。
<分散敌军兵力精力>是役,唐新联军仅有1.2万人、战船170余只,日本百济联军却有4.7万人、战船800余只,双方力量悬殊。
为分散日本百济联军的兵力和精力,刘仁轨提出,从陆路进击白村江上游城市周留(今韩国扶安),切断日本水军的陆上补给和支援;水路则在刘仁轨等将领的率领下,在白江口等待阻击日本军舰。
<兵贵神速舰船精良>唐水军以最快的速度赶在日本水军之前到达了白村江口。
8月27日,日本水军到达后,冲向唐新水军,由于唐军舰船都是艨艟巨舰,舰体巨大坚固,利于防守,而日军舰船多是舢板小舰,明显处于下风,败下阵来。
唐朝水军并不乘胜追击,而是连夜重整坚守,以静制动,等待疲劳的日军再次来战。
<兵不厌诈合拢包围>日本史书《日本书纪·天智纪》记载此战情形:“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
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
须臾之际,官军败绩。
”8月28日,日本水军进击唐新水军中军巨舰,意图将其分割为两部。
唐新水军自中军佯撤,引诱日军进入唐军水阵。
日军完全进入后,唐军左右合围,向日舰发射火箭,日军大败,白村江之战唐军锁定胜局。
>>>白江口海战的溃败,让日本加速进入“唐风文化时代”,快速转型为律令制国家。
中国入朝平倭七大战役壬辰衛國戰爭(一)臨津江之戰:日軍:15萬總督:宇喜多秀家其他將領:小西行長,加騰清正等朝鮮軍:20萬主將:李溢結果:朝鮮軍失利,20萬大軍幾乎被全殲朝鮮軍失利的原因:朝鮮已經有幾百年沒有戰爭了,"人皆不知兵",在這次戰役中朝軍雖然也很英勇但無奈的是無論在裝備,陣法和單兵格鬥各個方面都遠遠不如日軍.失敗再所難免.(二)平壤大戰:明軍:4萬餘人主將:李如松副將:楊元偏將:吳惟忠,查大受,祖承訓等日軍:第一軍團2萬餘人(號稱3萬)軍團長:小西行長偏副將:大村純忠,遠籐又次郎,如籐安等結果:明軍大勝,斃傷俘日軍1萬餘人,而明軍傷亡僅僅是不到800人日軍陣亡將領:後籐加義明軍勝利的原因:明軍充分發揮了大炮的巨大優勢,日軍在日本戰國時期基本上沒有見過大炮,他們的火器是以火槍為主,而明軍的火器則以大炮為主,射程遠,威力大,還有就是日軍將領和士兵缺乏躲避炮彈的經驗,他們往往是死了一批又上去一批,成為了明軍大炮的活耙子.(三)碧蹄館大戰:明軍:騎兵3千人(後又增加了2千人,一共是5千人)主將:李如松副將:李如柏,李如梅,查大受,祖承訓,李有異等日軍:第3軍團和第6軍團和第9軍團共3萬6千餘人軍團長: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勝副將:加籐光泰,久野重勝,小河信章,後籐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邊永晟,小川成重,安東幸貞等結果:日軍失利,傷亡超過8000人,明軍傷亡2500餘人日軍陣亡將領:久野重勝(在亂軍中被祖承訓擊斃),池邊永晟(被祖承訓一刀擊斃),小川成重(死於李有異的刀下),小野成幸(被李如柏擊斃),十時連久(被李如梅擊斃),安東常久(被查大受斬落馬下),安東幸貞(被查大受擊斃)明軍陣亡將領:李有異(在殺死了小川成重後被日軍士兵用鉤子鉤落馬下,慘死於幾十名日軍士兵的亂矛下)明軍勝利的原因:其實這是一場遭遇戰,雙方都沒有做好準備,明軍在派出3千騎兵只是要搜索日軍的位置,3千騎兵在消滅了日軍的2千人的先頭部隊後與日軍大部隊遭遇.明軍是勝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發揮了騎兵的巨大的衝擊威力,日軍缺乏騎兵,自然也缺乏對付大批騎兵集團作戰的經驗,還有就是日本缺鐵,他們的士兵的盔甲基本是以竹製盔甲為主,只有少量的武士才可以穿鐵製盔甲,大部分的武士和足輕(輕裝步兵)是竹製盔甲甚至沒有盔甲,因此明軍一般一刀就可以擊斃一名日軍,而日軍則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打死打傷一名明軍士兵.所以在明軍的鐵騎兵面前日軍無論是在裝備上和單兵格鬥上都遠遠不是明軍士兵的對手.更何況這幾千明軍士兵很多都是常年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的精銳士兵.(四)王京(漢城)圍困戰:明軍:3萬餘人(加上朝鮮軍一共接近4萬)主將:李如松日軍:12萬餘人總督:宇喜多秀家結果:日軍主要糧倉龍山倉庫被明軍敢死隊燒燬,日軍請求議和日軍傷亡300餘人(大部分為日本忍者兵),明軍和朝鮮軍傷亡50餘人.日軍陣亡將領:本多重葵(龍山倉庫指揮官,自殺)朝鮮軍陣亡將領:高彥伯(亂戰中為救明軍將領查大受而被日軍擊斃)原因:經過碧蹄館大戰,日軍對明軍的戰鬥力的強大感到了極大的驚恐,12萬人面對僅僅3萬多明軍竟然不敢出戰,以至於明軍僅僅百人的敢死隊就可以深入日軍腹地燒燬龍山倉庫.(五)南原保衛戰:明軍3千人,朝鮮軍3千人主將:楊元副將:方時輝,鄭文圖等日軍:日軍第一軍團和第八軍團一共將近5萬5千人軍團長: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家結果:南原失守,中朝聯軍除了2千人最後突圍出去以外,其餘4千餘人全部陣亡.日軍損失7000餘人原因:這是個戰略上的失誤,明軍的兵力過於分散(本來總兵力就不到日軍的一半),其他地方的明軍無法也沒有能力增援南原.當然明軍和朝鮮軍在這次戰役中的表現可以用可歌可泣來形容,明軍和朝鮮軍在大炮沒有彈藥,箭石全部用完,糧食也消耗完的情況下沒有一個投降,全部戰死,其勇猛精神使日軍深為震撼.(六)稷山戰役:明軍:5千人朝鮮政府軍:2千人朝鮮僧兵:1千人中朝聯軍總指揮官:解生(明軍將領)副將:楊登山.塞擺等日軍:第3軍團1萬4千人軍團長:黑田長政副將:伊達政宗,後籐基次,林道利等結果:中朝聯軍勝利,擊斃日軍6千餘人,聯軍傷亡2千5百餘人原因:5千明軍大部分都的當年戚繼光在北方練兵留下了骨血,使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3次連發火槍,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出現的連發火槍,這是日軍的裝備所不能比的. 還有就是明軍將領解生採取了避開日軍正面而從後面打擊日軍的戰法也令日軍措手不及.(七)蔚山大會戰:明軍:3萬6千人朝鮮軍:近1萬人中朝聯軍指揮官:楊鎬(明軍將領)中朝聯軍副指揮官:麻貴(明軍將領)明軍副將:高策,李芳春,李如梅,盧繼忠,董正誼,王問,許國威等.朝鮮軍指揮官:柳如龍日軍:第2軍團,第3軍團,第6軍團,第9軍團,總共6萬4千餘人軍團長:加籐清正,黑田長政,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勝副將:溡伴L政,溡靶议L,竹森義盛,飯田角,森本儀太夫,九鬼四郎等.結果:中朝聯軍苦戰失利,明軍傷亡1萬1千餘人,其中陣亡7千餘人,傷4千餘人,朝鮮軍傷亡近4千人,日軍傷亡1萬2千餘人.明軍陣亡將領:盧繼忠日軍陣亡將領:竹森義盛,森本儀太夫戰役過程:開始的時候明軍在戰場上佔據優勢,日軍在野戰能力上比明軍騎兵差,在遭到了重大傷亡後日將加籐清正放棄了與明軍打野戰的打法,而採取了堅守城池的做法,日軍邊打邊撤,撤退到最後一個也是最堅固的陣地:島山,明軍缺少大炮,所以久攻不下,傷亡慘重,最後連續10幾天下雨,明軍彈盡糧絕,被迫撤退,日軍追擊過程中被明軍後衛部隊阻擊,也無法擴大戰果,雙方又恢復了戰前的態勢. 聯軍失利的原因:首先一開始這次決戰的時機就不成熟,當時明朝水軍沒有到達朝鮮,無法從海面上切斷日軍的補給線,而日軍的援兵,糧食則源源不斷的支援蔚山戰場,而且當時朝鮮已經進入雨季,道路淤泥,明軍的大炮沒有辦法叩轿瞪角熬€戰場,使得本來在兵力上已經不佔優勢的明軍在火力上也不佔絕對優勢.還有就是在島山進攻戰中,明軍久攻不下,將領們要求撤退到外圍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而指揮官楊鎬卻一意孤行集中兵力強攻島山,致使傷亡慘重,打援部隊兵力不足,被日軍援兵襲擊了後方,致使全軍敗退,幸虧後衛部隊十分英勇,要不後果不堪設想.(八)順天郡戰役:明軍:2萬餘人將領:劉鋌副將:李應軾,吳宗道,吳廣,王士琦等日軍:第1軍團 1萬4千人左右軍團長:小西行長副將:馬晴信,松浦鎮信,遠籐又次郎,內籐如安,大村喜前,後籐信康結果:明軍勝利,斃傷日軍7千餘人,明軍傷亡3千5百餘人.日軍陣亡將領:大村喜前戰役過程:開始明將劉鋌採取了假和談的方法誘使小西行長出城,後事情敗露.日軍開始想以騎兵衝擊明軍左翼,結果出擊的日軍反被明軍包圍,全軍覆沒.日軍在防守了5天後從海上撤退回國.明軍勝利的原因:這次戰役其實沒有什麼過多的精彩之處,只是一次普通的攻防作戰而已.倒是日軍在撤退的時候巧妙地躲過了明軍的水軍的攔截倒是值得研究.。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主要战役知识整理九一八事件:1931.9.18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七七卢沟桥事变:1937.7.7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淞沪会战:1937.8--1937.11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平型关大捷:1937.9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战役:1938.3月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武汉会战:1938.6--10月①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会战。
②成为抗战的转折,使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③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万家岭大捷:1938.9.28----10.10从1938年9月28日到10月10日,历时12天,在江西万家岭日军遭到毁灭性打击,被俘百余人,满山遍野皆为敌尸、弃械。
这次战役是赣北战场上的空前恶战,也是初期与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鼎足而三的三大捷之一。
百团大战:1940.8---1941.1抗战时期中共敌后开展的主动出击、最大规模的战役。
有力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抗战。
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反法西斯盟军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增强了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反法联盟军的斗争。
豫湘桂战役:1944年初抗战中国民党最大的一次失败,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大部分和贵族的一部分。
抗战前后的重要事变:西安事变:1936.12.12(又称双十二事变)人物:张学良和杨虎城目的:逼蒋抗日结果:和平解决意义:解开了国共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皖南事变:1941.1发动者:国民党顽固派结果:新四军7000多人牺牲,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遇难。
历史上中日之间的五次战争,日本就赢了一次公元663年,当时是的封建皇朝是唐朝,在唐朝的时候,爆发了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历史上称作——白江口之战.在这一次战争中,唐朝强大的军队,直接焚毁了日本400余艘战舰,杀敌不计其数,海水都被鲜血染红,日本的水军基本上遭到重创。
当日本失败的消息传到周留城的时候,百济皇子投降了唐军,唐朝不战而胜,消灭了百济。
日本军队直接逃回了日本,中日之间的第一次较量唐朝赢得了胜利.在十三世纪的时候,当时的亚欧大陆,都处在蒙古铁骑的战火下,当时建立元帝国的忽必烈派了二次兵想消灭了日本,但由于战略上的失误,选择的时机不对,二次都遭到狂风暴,,战船遭到严重的受损,不得不停止对日本的征伐。
日本人认为元军的失败是归根于他们"神风"的保佑,认为日本人有天皇的保佑,在二战的时候,以"神风"组建了臭名远播的敢死队。
在嘉靖三年的时候,当时中国的沿海地区遭到日本倭寇的入侵,这是中日之间的第三次较量.当时的嘉靖皇帝任命当时杰出的将领戚继光和俞大猷为将领,组建了抗倭的军队。
消灭了大部分的倭寇,打击了日本嚣张的气焰,赢得了抗倭的胜利.在明朝后期,日本人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意图以朝鲜为跳板,攻打明朝,这场战争在历史上叫做——壬辰之战。
这场战争,以明朝入朝鲜抗日,在明朝二国人民之间的共同努力下,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击破了日本数百艘战舰,全歼了日本的海军,打得日本仓皇逃回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是最后封建皇朝清朝对日本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得到了胜利,为以后大肆侵华埋下了祸根。
清政府在日本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压力下,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使得日本在这次战争得到了大量的赔款,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七上历史第4单元检测题(时间:6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以下是有关东汉末年史实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军阀割据,长期混战,严重破坏社会生产B.黄河中下游人口密集,经济富庶C.曹操据守河南,实力不断增强D.袁绍盘踞河北,战乱相对较少2.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官渡之战,其性质是() A.军阀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3.(济宁中考)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右图反映的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以下事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该是()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③曹操统一北方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5.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开展生产,以下关于这一方面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B.蜀国的丝织业兴旺C.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D.吴国的造船业兴旺6.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
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A B C D7.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上层非常腐败,封王各自为政B.晋惠帝实行分封制C.统治者不重视开展生产,经济衰退D.匈奴入侵,攻灭西晋8.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战役,以下对这次战役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该战役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B.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D.该战役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9.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之处是()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企图南下统一全国②战役均以南方政权的胜利而结束③骄傲轻敌都是战败者的失败原因之一④少数民族原居住地区阶级矛盾锋利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10.穿越时空,你对西晋后期大量人口南迁的原因做一次现场采访。
叶志超中日甲午战争中陆战的第一个战役。
1894年6月初,朝鲜政府因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牙山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陆战的第一个战役。
1894年6月初。
朝鲜政府因东学党起义向清政府求援。
清廷派太原镇总兵聂士成。
直隶提督叶志超率淮军2000多人赴朝。
9日到12日陆续进驻离汉城70多公里的牙山地区。
这时日本也派兵入朝。
10日强行进驻汉城。
扼守险关。
构筑工事。
至16日入朝日军已达5000余人。
7月25日。
日舰偷袭清运兵船的丰岛战发生后。
海道梗阻。
牙山清军孤立无援。
遂分地驻屯。
聂守牙山东北的成欢。
叶驻牙山东南的公州为后援。
29日。
日军分两路进犯成欢。
聂率部奋勇抵抗。
不敌败退公州。
与叶志超部合军北走平壤。
牙山失守。
中文名,牙山战役。
时期,中日甲午战争中陆战的第一个战役。
别称,成欢驿之战。
时间,1894年7月。
地点,朝鲜忠清南道牙山附近的成欢驿。
结果,以日本陆军胜利告终。
参与将领,叶志超。
聂士成。
简介。
牙山战役又称成欢驿之战。
清光绪二十年六月中日两国军队在朝鲜进行的第一次陆战。
战斗发生在朝鲜忠清南道牙山附近的成欢驿附近。
以日本陆军胜利告终。
概况。
1894年五月初三。
直隶提督叶志超。
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400人进入朝鲜。
驻扎忠清道牙山县。
日本政府也向朝鲜大举增兵。
抢占仁川。
汉城等军事重镇。
决心与中国开战。
六月二十二日。
清军援兵陆续赶赴牙山。
二十三日。
就在日本挑起丰岛海战的同一天。
日军少将大岛义昌指挥日本陆军混成旅团向驻守牙山的清军进犯。
叶志超。
聂士成因牙山无险可守。
遂移师牙山东部的成欢和公州。
成欢驿位于朝鲜忠清道平泽县东南。
是汉城通往天安。
全州的南北咽喉要地。
丘陵环绕。
安城川河水两岸沼泽密布。
地势复杂。
易守难攻。
公州位于成欢之南。
背山面江。
亦是兵家攻守要地。
聂士成部2000余人赴成欢后立即构筑工事。
分左。
右两翼展开。
左翼部署在成欢西北约2公里的牛歇里高地。
集中了主要炮火及兵力。
白江村之战的发生经过介绍历史上中国和日本有过多次交锋,白江村之战的结果是日本完败,那么你了解白江村之战吗?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白江村之战的发生经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
白江村之战的发生经过公元663年爆发中国和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战争:白江村之战,白江村位于朝鲜半岛,可以算得上是中日两国间的利益冲突,最终大唐军队战胜日本,确立了在朝鲜半岛甚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霸主地位。
那么白江村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中日白江村之战的过程。
公元663年,倭国天智天皇派毛野稚子率领两万七千人进攻新罗,而且夺去了沙鼻歧,奴江二城,这两座城池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被日本夺取之后,唐军和新罗的联系就中断了。
之后唐军将领孙仁师带领七千人马和刘仁轨回合,之后新罗王金法敏率军从陆路进攻,刘仁轨,杜爽则从熊津江进入白江,逆流而上从水路进攻。
8月17日,唐新联军三面包围周留城,城外据点被一一攻克,只剩城内守军顽强拒守。
因为在当时百济军队看来在,只要白江还在掌握之中,周留城就是一座坚城,而且还可以和从白江赶来的日军包夹唐新联军。
因此,白江成为了两军的必争之地,随后,唐新水军率先到达白江口,27日日本水军也赶到了白江口。
虽然日本水军有一万多人,一千多艘战船,唐军只有7000水军,400艘战船,但唐军战船高大坚固,而且武器装备更好。
所以大战开始不久后,日军打不过就撤退了。
第二天,大唐军队左右夹击,瞬间就打败了日本军队,日本水军死伤大半,百济王逃到了高丽。
这就是白江村之战的过程,虽然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但由于日本和唐朝的军队实力差距太大,最终以日本的完败而结束。
白江村之战的结果中日两国之间爆发的战争并不是近代才开始的,早在唐朝,中日两国就爆发过战争,比如白江村之战。
白江村之战也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交战,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战争,就会有输赢,白江村之战结果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白江村之战的结果。
白江村之战,并不是因为中日双方直接利益冲突下爆发的,当时的唐朝是帮助新罗抵抗倭奴的进攻,当时高句丽,百济同倭奴站在一个阵营,唐朝则和新罗是另一个阵营。
百战风云--白江口海战(唐朝)白江口海战(唐朝)战争概述:公元663年9月,中日历史上的第一场的大规模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在白江口(今韩国锦江)上演,唐帝国的两百余艘战船大败日本(倭国)千余战舰,焚毁倭军战舰四百余艘,通过此战得以再次平定百济,高丽也随之被征服,唐帝国扶植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将星指数:★★★ 苏定方刘仁轨黑齿常之精彩指数:★★★政治影响指数:★★★★2008年,一批批黑肤色的“梁山好汉”——索马里海盗哥们活跃在遥远的亚丁湾,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眼球(该帮哥们被评选为2009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当然也损害了世界各国海上贸易安全。
当各个国家都纷纷派出舰队,保护自己国家的商船海员安全和利益时,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也出发了。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近五百年后,中国的海军力量第一次出现了异国海域。
在亚丁湾,中国海军会遇上他们的老对手,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舰,但这次双方不会大打出手。
擦身而过的刹那,不知双方是否会想起一千年多年前白江口的硝烟。
公元七世纪的朝鲜半岛,是三国鼎立的格局。
除了让杨广连续三次碰壁的高句丽,朝鲜半岛的另外两股势力分别是百济和新罗。
百济国是扶余族的一个支系,建国于公元前18年,任首国君是温祚王,占据了朝鲜半岛西南部。
从4世纪到6世纪,百济一直与高句丽争夺朝鲜半岛的霸权,渐处下风,后来百济改变战略,与高句丽联合蚕食新罗。
新罗国由辰韩朴氏家族的朴赫居世居西干于公元前57年创建,占据了朝鲜半岛东南部,三国之中新罗最弱,在面对高句丽和百济国的联合攻击下,新罗国只有向唐帝国寻求援助,以对抗高句丽和百济势力。
当唐太宗李世民灭突厥、平薛延陀、吐谷浑,取得一系统的外事胜利,一时四夷来服后,当年表叔杨广三征高句丽惨败而归的旧事却总也挥之不去。
李世民的潜意识中,总想去完成杨广所不能完成的事。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李世民派人到辽东收葬死于隋末三征高句丽的士兵骰骨,李世民特意让部下做了一件事,让人把高句丽人在当地建立的用以炫耀武功的“京观”给砸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盘点中国人民八年抗战期间的22场经典大会战
导语:抗战史上22场大会战:“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八年之间进行了22次正面战场的大会战。
抗日战争上的22次大会战,是中华民族用鲜
抗战史上22场大会战:“七七事变”后,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八年之间进行了22次正面战场的大会战。
抗日战争上的22次大会战,是中华民族用鲜血书写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用生命谱写的壮歌。
1.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参战的国军主要将领:冯玉祥、顾祝同、陈诚、张治中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日双方投入了将近100万的兵力,这次战役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战前日本曾嚣张的说,三个月可以灭亡中国,结果光在上海战场就打了三个月,虽然日本取得了胜利,但是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此战日军伤亡5万余人。
中国军民浴血苦战,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损失后,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争取了时间,从上海等地迁出大批厂矿机器及战略物资,为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2.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参战的国军主要将领:唐生智、孙元良、宋希濂
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中国首都南京。
由于国军此时兵力凋零,退守绝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
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南京大屠杀。
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万余人。
3.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
参战的国军主要将领:阎锡山、卫立煌、孙连仲、傅作义、郝梦龄(殉国)、王靖国
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此时中国守军英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一千年前的抗日大捷一万唐军屠灭七万日军导语:说起中倭之间的战争,一般人均会想起中华民族死伤三千多万人的抗日战争,令人切齿嗟叹、尽丧北洋水师的甲午海战,十六世纪惨烈的抗倭援朝战说起中倭之间的战争,一般人均会想起中华民族死伤三千多万人的抗日战争,令人切齿嗟叹、尽丧北洋水师的甲午海战,十六世纪惨烈的抗倭援朝战争以及忽必烈居心叵测想顺带消灭汉人“新附军”、最终功亏一篑的元朝征倭大战。
数次战争,说句实话,代价巨大,败多胜少。
特别是距离今日最近的抗倭战争,最后关头,如果没有美国最后两颗原子弹,狂妄叫嚣“一亿玉碎”的倭人不知还要涂炭我中华多少生灵。
其实,远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我们伟大的唐朝先人曾在朝鲜半岛的白江(今韩国锦江)干净利索地打过一个漂亮仗,使得倭寇偃旗披靡、一蹶不振。
当时,汉军、新罗联军两万多(汉军一万多,新罗军不到一万),对倭军、百济联军七万多(倭军五万,百济军两万),真正以少胜多,重创倭夷,且水陆并胜,焚烧倭军战般四百多艘,四战走捷,倭、百联军不战即降,余则仓惶遁走。
而且,与明朝援朝抗倭不同,那次战争明朝主将邓子龙与朝鲜主将李舜臣均壮烈战死;白江之战,唐军主将刘仁轨与新罗王金法敏都精神抖擞,完好无损。
倭国国内大震,剩下未被屠杀的残兵败将逃返本岛。
心肝胆裂之余,倭人在国内凿三重巨塹以防唐军进攻。
当时当地,如此赫赫战功,《旧唐书?刘仁轨》传中,却只有短短一百二十三个字:“于是(刘)仁师、(刘)仁愿及新罗王金法敏师陆军以进。
(刘)仁轨乃别率杜爽、扶余隆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会陆军同趣周留城。
(刘)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日,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扶)余丰脱身而走,获其宝剑。
伪王子生活常识分享。
中日历史上第一次交战白江口之战,打得日本迁都本文导读:简单点说就是唐朝和日本在东亚的争霸战唐朝联合新罗,把亲日的百济打得屁滚尿流,眼看就灭了。
日本(当时叫倭国)表示不服,派大军前来援助,于是,唐日两国水军在朝鲜熊津江的入海口白江村,历史上第一次交手。
唐日两军的实力对比为:唐军170艘战船,二万人(含新罗兵五千);日军1000艘战船,三万二千人(含百济兵五千)。
日军在人数上占优,尤其战船几乎是唐军的6倍,但是唐朝国力富足,战船主要是楼船、艨艟斗舰等高大船只,还有一种配备了火器的“火舰”,战斗力明显上风。
而日军的船只普遍小而简陋,性能方面完全处于劣势。
这场战役的经过,《旧唐书》里只有简捷的一段话:“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
”刘仁轨见日军贸然来攻,便指挥高大的唐船将日船左右包围,使其不得回旋,随后再施以冲撞和火攻。
《日本书纪》记载道:“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
朴市田来津仰天而誓,切齿而嗔杀数十人,于焉战死。
”中日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以唐军的压倒性胜利而告终:日军400多艘船只沉入了海底,士兵溺死无数,日军剩下的船只载着残兵,惶惶逃回日本。
当时执政的日本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生怕唐朝军队乘胜“直捣黄龙”进攻日本本土,于是从664年起,耗尽全国之力在本土修筑多道防线。
首先,在对马、壹岐等周边岛屿设置烽火台,边防军驻守,在筑紫(今福冈县一带)修建了水城;接着修筑长门、筑紫的大野、椽城,大和的高安城,赞岐的屋岛城,对马的金田城等一系列山城。
最大的工程,是在九州的太宰府修筑的“水城”。
水城其实是一座巨大的防御水坝,墙高水深,如图所示,其目的是为了阻碍唐朝的骑兵。
但是,中大兄皇子还是觉得不保险,667年,日本将都城从奈良县的飞鸟,迁往近江(今滋贺县)的大津宮,在这里登基天皇之位。
他的考虑是,近江位于日本列岛中部,道路四通八达,既安全又容易撤逃。
抗日镇海战役详细介绍推荐文章抗日时期著名战役热度:抗日十大著名战役热度:抗日期间的著名战役热度:抗日战争经典战役热度:中国著名的抗日战役热度:镇海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惟一的一次近海保卫战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1883年6月20日,法使脱利古在与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会谈中,对清政府进行战争恫吓。
次年2月14日战役随之石浦港在打响。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日镇海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抗日镇海战役1885年抗法保卫战故事背景中法战争爆发后,法军一度企图侵占中国的台湾,但因为遭到台湾军民的坚决抵抗而告失败。
法国远东舰队随即开始了对台湾的封锁,以断绝台湾守军的外援。
1884年11月1日,为了支援台湾军民抗击法军侵略,清廷下令南、北洋水师抽调军舰援助台湾。
11月20日晚,北洋水师援助台湾的“超勇”、“ 扬威”二舰(管带分别为林泰曾、邓世昌)编队抵达南洋水师基地上海。
南洋大臣亦决定派“南琛”、“南瑞”、“开济”、“澄庆”、“驭远”五舰会合北洋舰只援助台湾,并以“开济”为旗舰,由提督衔总兵吴安康统帅。
南、北洋7艘军舰会合后,由于“超勇”、“扬威”二舰需要入坞修理,而南洋各舰也需添装哈乞开斯机关炮,因此南下的时间一拖再拖。
12月4日,朝鲜爆发突发事件,日本借中国与法国交战,无暇东顾之际,派兵协助朝鲜开化党人政变,囚禁朝鲜国王。
清政府为控制朝鲜局势,急令在上海的“超勇”、“扬威”二舰开赴朝鲜。
南下援台舰队只剩下南洋水师5艘舰船。
1885年1月18日,在清廷的一再催促下,南洋水师5舰起锚南下。
南洋水师出动的消息随即传到法国舰队,法国舰队司令孤拔决定不等中国舰队到达台湾海面,亲自率舰队在中途进行拦截袭击。
孤拔率领“巴雅”等7艘军舰于2月7日开始搜索南洋水师的军舰,经过5天的巡弋,仍然一无所获。
2月13日清晨5时半,掉头南归的法国舰队意外发现了悬挂龙旗的中国军舰,孤拔当即下令准备战斗。
上午7时,双方舰队拉近至10海里。
盘点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经典战役随着新四军的成立,在华东和华中的抗日战争战场上,又多了一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生力军。
新四军在对日抗战正面战场上越战越勇,书写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
就像《新四军军歌》里写的一样: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新四军对敌发起了无数次大小战役,有力的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时隔几十年后,这些经典的战役,依然值得我们去回顾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1938年7月10日的新塘战斗,此战斗是一个经典的伏击战。
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2营部分部队在南京至句容公路上的新塘附近成功设伏。
10日上午,9辆载日军100余人和重武器的汽车从南京向新塘驶来。
日军一进入新四军的伏击圈,即遭到猛烈袭击,日军下车顽抗,激战约半小时后,日军从句容县城和汤山镇又派出援兵500余人,并在汽车、坦克、骑兵在飞机掩护下,向新四军逼近,新四军并没有恋战,打扫战场遂迅速转移。
此次战斗持续约1小时,毙伤日军40余人,击毁敌汽车两辆新四军无伤亡。
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对日军的蒋家河口战斗。
新四军第4支队第9团一部,在安徽省巢县(今巢洒湖市)东南蒋家河口设伏。
中午,日军第6师团坂井支队巢县守备队乘船至运漕河(裕溪河)西岸一带抢掠,新四军当即进行狙击。
1938年8月新四军在皖南小丹阳一带粉碎日军“扫荡”的战斗。
8月22日,日军为保护(南京)沪、京芜铁路的交通运输,集中4500余人,在20余架飞机及坦克、大炮掩护下,分八路向安徽当涂县小丹阳、鸡笼山一带新四军驻进攻。
新四军第2支队以小部兵力进行阻击,主力在小丹阳对敌一路给予打击后,跳至外线,对当涂之敌和南京、江宁县陶吴镇等地日军进行袭击。
第1支队发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对京杭、京沪、句容、丹阳等铁路、公路展开破袭。
至8月26日,日军被迫退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倭第一战“白江鏖兵”
白江,亦称白江村,系高丽半岛上的熊津江(今南高丽之锦江)入海处形成的一条支流。
唐朝初年,高丽半岛处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都想统一半岛,但又都无力消灭对方,于是便向东西邻国寻求援助,先后分别于大唐和倭奴建立了外交关系。
高句丽的领地曾经是秦汉时隶属于我大汉天朝的辽东旧地,唐王朝意在收复,故它靠拢倭奴;新罗则在公元562年的一次战事中,攻灭了倭奴侵入高丽半岛建立的桥头堡-任那,从此与倭奴结怨,故和唐王朝亲近;百济是我华夏文化传入倭奴的主要通道,其与倭奴的关系较为密切,加之公元653年百济,倭奴“通好”以后,就形成了以高句丽,百济,倭奴为一方,新罗,唐朝为另一方的斗争格局。
655年,新罗王金春秋称高句丽与百济,末曷(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末曷”二字不确,要在这两个字的左方加“革”字,但字库中无有,无奈!)联兵侵入本国北境,陷其30余城,乞求唐朝出兵援助。
唐高宗在遣使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先后派程名振,苏定方,薛仁贵等将领率兵出击高句丽,企图牵制其兵力以减轻对新罗的压力。
然而,唐朝此举未能奏效,恃高句丽之援的百济继续向新罗发起进攻。
660年,新罗王再次向唐告急,乞求唐朝出兵救援。
唐高宗遂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陆大军10万余,从成山(今山东荣城)渡海击百济。
百济军屯守熊津口(今锦江之入海口)进行抵抗,但在唐军南北夹击之下,很快溃败。
接着,唐军与新罗联兵向百济都城泗比(“比”字不确,应为三点水加“比”字,字库无有,奈何!)进军,不到10日,便灭亡了百济。
唐在百济故地设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以大将刘仁愿率兵留守。
唐军灭了百济之后,原百济王扶余璋的从子福信及浮屠道琛率众据周留城,抗击唐军。
10月,福信遣使至倭穴,请迎立在倭穴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并向倭奴乞求援师。
为了保住在高丽半岛上的势力,同时也为了缓和国内的政治危机,倭奴之齐明天皇很快就做出了送扶余丰回国和出兵援助百济的决定。
12月天皇及太子中大兄等从内地的飞鸟京迁至沿海的难波城,并成立了战时最高指挥部。
661年1月,将战时指挥部迁至九州西岸,在于百济隔海相望的盘濑设置了行宫。
7月,齐明天皇驾崩,太子中大兄素服称制,是为天智天皇。
8月,天智天皇任命阿昙比罗夫,阿倍比罗夫,秦田来津分率前军,后军和别动队,组成了一支援助百济的远征军。
至9月,遣将狄井槟榔,朴市田来津等率兵5000余护送扶余丰返国即王位。
此前,因驻守百济的唐军刘仁愿部被福信和浮屠的百济军围困在熊津府城内,故唐高宗急调刘仁轨率军渡海增援,府城之围遂解。
4月,唐军44000人以水陆两路向高句丽发起进攻。
7月,唐军进至平攘,因久攻平攘不下,乃于次年2月撤军。
是时,唐高宗诏令刘仁轨:“平攘军回,一城不可独固。
宜拔就新罗,共其屯守。
若金法敏借卿等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
”(《旧唐书.刘仁轨传》)然刘仁轨认为:“主上欲吞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
......今平攘之军既回,熊津又拔,则百济余烬,不日更兴。
......况福信凶暴,残虐过甚,余丰猜惑,外合内离,鸱张共处,势必相害。
唯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不动也。
”(《旧唐书.刘仁轨传》)于是他一面“飞表闻上,更请兵船”;一面镇兵伺机出击,先后攻拔了支罗城及伊城,大山,沙井等栅,又与新罗联兵攻克了“临江高险,又当冲要”的真砚城,“遂通新罗运粮之路”。
而福信与扶余丰也果如刘仁轨所料,两人发生内讧,福信被杀,百济之残余力量因此严重削弱。
663年6月,倭奴天智天皇令倭将毛野稚子等率27000余人向新罗发起进攻,夺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
不久,由孙仁师率领的7000名唐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援军也渡海到达熊津,与刘仁轨会师,唐军军势因此大振。
刘仁轨与诸将计议,认为:“周留,贼之巢穴,群凶所据,除恶务本,须拔其源。
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
”(《旧唐书.刘仁轨传》)遂制定了进攻周留城的计划。
刘仁愿和孙仁师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军从陆路进攻;刘仁轨,杜爽则率领唐水军并新罗水军由熊津江入白江口,溯江而上,从水上进攻。
8月17日,唐新联军从陆路三面围攻周留城,城外据点逐一被攻克,百济和倭奴守军相继投降。
周留告急,倭将庐原君臣领军万余越海而来,准备自白江口登陆。
周留城即建筑在白江河口上游不远处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峻溪(“溪”不确,应为“奚”加“谷”,字库无。
)隘,易守难攻。
当时,尽管唐新联军已从三面包围了周留城,但百济只要能确保周留至白江一线安全畅通,就能得到倭奴从海上的支援,从而据险固守。
因此,白江成为维系周留存亡的生命线,两军都誓在必争。
唐新水军首先到达白江江口。
27日,倭奴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江,两军遭遇。
从当时双方的实力来看,大唐水军7000余人,170艘战船;倭奴水兵万余,1000多艘战船。
倭奴虽然在人,船数量上多于我方,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武器装备优于倭奴。
对于这次战斗,中国的史书记载简略。
在《旧唐书.刘仁轨传》中仅有“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的概括。
倭奴史籍对此则有详细的记叙“大唐军将率战船一百七十艘,阵列于白江村。
戊申(27日),日本船师初至者,与大唐船师合战。
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
己申(28日),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天象,而相谓之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
’更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
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
朴市田来津仰天而誓,切齿而嗔杀数十人,于焉战
死。
是时,百济王丰璋与数人乘船逃去高丽。
”(《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由上可知,此战唐将刘仁轨首先采用以逸待劳的战略战术,以旺盛的士气,率战船阵列于白江,因而在第一次较量中,轻而易举地就使倭奴“不利而退”。
接着在次日的战事中,又利用唐军之战船高大坚固的优势,将倭奴的船只左右夹住,使其不得回旋,再施以火攻战术,焚倭奴之战船400多艘,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
而倭奴则是盲目冒进,8月27日刚至白江,就与严阵以待的唐军交战,被迫“不利而退”。
次日竞“不观天象”,仅凭一股蛮勇,毫无秩序地向早以列成“坚阵”的唐军冲击,结果在“须臾之际”惨遭失败。
倭将朴市田来津被格毙,百济王扶余丰逃之夭夭。
倭奴水军惨败的消息传至周留城,守城的百济王子扶余忠胜见大势已去,遂于9月7日率百济守军及倭援军向我天朝投降;倭奴之陆军闻此,也不寒而栗,“相谓之曰:‘州柔(即周留)降矣,事无奈何。
百济之名绝于今日,丘墓之所,岂可复往?’”(《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遂于白江之战的幸存者一道,乘船滚回了倭穴,中倭之间的第一次战争至此结束,倭奴之势力也随之退出了高丽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