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安谋克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5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模拟试卷6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有亡荒阅正确答案:周灭商以前的法律之一。
周文王为达到灭商的目的,针对商朝收容逃亡奴隶的做法,制定了关于搜捕逃亡奴隶和惩治隐匿逃亡奴隶者的法律,即“有亡荒阅”。
法律规定:凡有奴隶逃亡,搜捕后交还原主,任何人不得擅自收留藏匿。
这项法律确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得到其他小国奴隶主的拥护和支持,对于孤立商纣王起到了积极作用。
涉及知识点:夏商西周2.猛安谋克正确答案: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内部实行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
早在女真族发展初期,猛安谋克即作为部落和氏族组织而存在。
诸部落民众没有其他徭役,全体成年男子都是战士,平时生产,战时应征,兵器干粮自备。
猛安谋克的人数本无定制,阿骨打起兵反辽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
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随着金领土的不断扩展,大量的猛安谋克户作为屯田军南迁今华北地区,与当地居民杂处,按人口分配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女真族的封建化程度逐渐加深,猛安谋克制度也逐渐遭到破坏。
涉及知识点:综合3.【大礼议】北京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清华大学2014年历史学基础真题;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正确答案:明嘉靖初年因礼仪之争而引起的内阁倾轧。
明武宗无子,死后由其堂弟世宗即位。
世宗欲尊其生父兴献王为帝,首辅杨廷和以不合礼仪为由反对尊帝,中下级官吏张璁等为了个人仕途,迎合世宗心意主张尊兴献王为帝。
斗争的结果是,杨廷和被罢官,张璁当了首辅。
此后,内阁倾轧日趋激烈。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4.祖冲之正确答案: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
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演算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西方数学家在一千多年以后才获得同样的结果。
他编制的《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咂一起,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这一原理也被称为“祖暅原理”。
绪论1,东汉思想家荀悦是怎样概括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P65 答:总结为:“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
”2,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是什么?P65-67 答:从总体上讲,传统的治国之道是“以德治国”为核心的。
但也有制度性的精华。
比如《礼记.礼运》中就有很多德治的内容,同时也强调“正君臣”、“设制度”等带有法治意义的内容。
另外,中国自古就重视行政管理;重“治道”而轻“政道”;政治与行政不分、行政与财政不分、甚至行政与立法和司法也是不分的。
3,概述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向度。
P68 答:尽管中国行政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但是仍有一条既模糊又清晰的发展轨迹可寻。
总体来说,这条发展轨迹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是基本一致的,也与中国政治文明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是基本一致的。
具体可归纳为几个发展向度:其一,由专制而逐步转向民主;其二,由人治而逐步转向法治;其三,由崇政而逐步转向限政;其四,由无序而逐步转向有序。
上篇引论4,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有哪些特点?P69-70 答:1,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2,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5,比较中国封建时代行政管理与奴隶制时代的异同。
P71-72 答: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三个特点: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夏商周实行的分封制,各级封君专制权力受限;从战国到清朝,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统一王朝形式,实行郡县制,中央王朝专制王权强大的多。
2,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
夏商奴隶制时期,神权色彩最为浓烈,君主一切决策都要占卜,周朝有所怀疑;进入封建社会后,神权色彩依然存在,但已淡化,帝王的神事活动局限于一些大的庆典,以示王权来自上天。
3,行政法制逐步建立。
在奴隶制社会,完全凭奴隶主的意志行事,是无所谓法制的;春秋战国开始出现成文法,秦汉以降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辽金西夏的官制是怎样的辽、西夏、金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其中辽和金属于正统朝代,西夏只能算是地方政权。
他们都仿汉制建国,那么他们的官制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辽金西夏的官制是怎样的,希望大家喜欢!辽朝官制辽朝初期官制比较简朴,以后随着统辖区域的扩大,逐步形成了一套双轨官制。
所谓双轨官制,就是在皇帝之下,分设辽官和汉官两大系统。
辽官称北面官,是契丹自立的制度;汉官称南面官,是入居汉地以后仿照唐、宋制度而设置的。
辽官、汉官官署分设于皇帝牙帐的北面、南面。
这种双轨官制既不同于中国历史上汉族王朝官制,也不同于以后金、元、清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官制,在中国官制史上尤具特色。
北面官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管理契丹部族事务的机构。
契丹建国前分为八部。
建国后把八部分编北府、南府。
这里说的南府不属于南面官。
统管北府、南府的是北府宰相和南府宰相。
北府宰相通常由皇族成员充任,南府宰相由后族成员充任。
辽朝皇族为耶律氏,后族为萧氏。
皇帝称天皇帝,皇后称地皇后。
地皇后权力很大,可参与军国大政。
辽圣宗母承天皇后萧绰,“裁决国事”长达40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女后。
耶律氏原属迭剌部,其军事长官为夷离堇〔jin锦〕,建国后分设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职位仅次于两府丞相。
两院大王平时居朝中参政,另设知两院大王事等官,管理部族军民事务。
第二类是管理皇族、后族事务的机构。
大惕隐司,设惕隐、知惕隐司事、惕隐都监,掌皇族之政教。
大国舅司,设常衮〔gun滚〕、太师、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等官,掌后族事务。
又有北、南宣徽二院,北院设知北院宣徽使、知北院宣徽事、北院宣徽副使、同知北院宣徽事,南院亦如之。
掌北、南二院御前祗〔zhi支〕应之事。
第三类是政务机构。
在北面官中,北枢密院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设北院枢密使、知北院枢密使事、知枢密院事、北院枢密副使、知北院枢密副使事、同知北院枢密使事、签书北枢密院事。
北枢密院最初为军政机构,掌握军权,以后发展到司法、刑狱、赋役、职官无所不统,成为实际的宰辅机构。
御史台:御史台是唐朝中央的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大夫,下辖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分工负责中央各机构及地方的监察工作。
侍御史属台院,掌督察百官,审查百官犯罪案件。
殿中侍御史属殿院,掌殿廷仪卫及京城纠察。
监察御史属台院,掌视察州县。
三院御史公司监察,而又各有侧重,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素有“人君耳目”之称。
但是,御史纠弹正确与否,又须受尚书左,右仆射的和左,右丞的审查。
御史台和尚书省互相制约,反映了唐代监察制度的成熟。
22.猛安谋克制:在女真族发展过程中,实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编制。
猛安即千夫长,谋克即百夫长。
猛安谋克最初是单纯从事渔猎生产的部落组织,金朝建立以后,变成为带有氏族制特色的军事与行政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
女真族民壮者皆兵,平时生产,战时自备兵器粮草随军出征。
阿骨打起兵反辽后,统一定制以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后来把这些猛安谋克迁到华北及中原地区,成为与汉地州县制并行且不相统的地方机构。
23.《北京条约》:1860年奕与英国和法国签订的。
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加到800万两。
(5)归还以前没收的法国天主教财产,并允许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教堂。
24.公车上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
《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25.《君主论》:作者马基亚维利。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讲义复习目标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宋元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宋元时期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知识点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两宋的兴亡政权北宋南宋建立960年1127年都城东京应天府→临安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宋高宗赵构灭亡1127年(靖康之变) 1276年(临安被攻破)(1)措施具体措施强干弱枝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分化事权中央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②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地方①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崇文抑武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①积极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消极影响: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3.王安石变法背景措施结果①北宋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严重②庆历新政失败③北宋的政治风气富国方面①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②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④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强兵方面①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②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效果并不明显1.辽夏金的统治(1)政权建立及政治民族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原居地辽河上游一带陕北、宁夏一带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社会生活游牧、渔猎游牧农业、狩猎、畜牧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建国916年,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1038年,党项首领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1115年,金朝建立,定都会宁府重要制度“蕃汉分治”制度,设置南、北面官模仿北宋建立政治制度,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猛安谋克制宋辽关系北宋与辽签订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宋夏关系双方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宋金关系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几次战争后,宋金之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中国古代兵制(十九)-金朝兵制(1)军事统御机构的演变金朝建立后,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建立了勃极烈制度。
勃极烈是统领各部族军的军事统帅,分谙〔an安〕班(女真语“大”的意思)勃极烈、国论(女真语“尊贵”的意思)勃极烈、忽鲁(女真语“总帅”的意思)勃极烈,他们都是协助皇帝议事的诸王。
为适应战争的需要,金朝也仿照辽、宋兵制不断改革。
在出兵灭辽时,以谙班勃极烈为内外诸军都统;伐宋时则改勃极烈制为专设元帅府,由都元帅、左右副元帅指挥军队作战,各路还设有左右监军、左右都监。
金熙宗即位后(公元1135—1149年在位)废除勃极烈制,改用辽宋制度,中央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分管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仍以都元帅府为最高军事机构。
地方设路、府、州、县四级。
各路设兵马都总管,统领军兵。
海陵王(公元1149—1161年在位)即位后,继续改革军制。
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废中书、门下两省,只保留尚书省,直隶于皇帝。
又废都元帅府,仿宋制设枢密院,由朝廷任命枢密使、副使,主管军事。
尚书省、枢密院分掌政、军,但枢密院受尚书省节制。
从此,金的兵制稳定下来。
(2)地方军事机构金朝的地方军事机构主要是统军司、招讨司,在各路总管府中亦设有管理军事的官员。
金初军府或称军帅司、都统司,或称统军司。
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在山西、河南、陕西三路置统军司,后山西(即西京路)统军司被撤销,又增设山东统军司。
至金海陵王时,金朝形成了西北、西南、乌古迪烈三个招讨司和南方陕西、河南、山东三个统军司的格局。
西北路招讨司设于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西南路招讨司设于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乌古迪烈招讨司(后改为东北路统军司)设于泰州(今吉林洮河东北)。
招讨司设招讨使一员,副招讨使二员;统军司设统军使一员,副统军使一员。
金朝后期,在蒙古军队猛烈攻击下,金丧失了黄河以北大片土地,原有的三招讨司、三统军司的格局随之瓦解。
金改设行枢密院和行尚书省作为地方军事机构。
1.禅让制:禅让制是指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
它的具体程序是:原部落联盟军事首长因年老或其他原因不能胜任职务时,由各部落民主推荐才德相当人选,部落酋长议事会讨论,然后举行仪式将职位逊让给新的军事首长。
2.兄弟终及制:兄弟终及制是商朝前期的王位继承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兄死弟继,直到同辈之弟全不在世时,再由长兄之子继承。
这一继承方式中潜伏着动乱因素,不利于王朝的稳定。
3.内外服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君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却王畿所在地,由君王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从事生产。
“外服”指诸候国统治的区域,由各地诸候管理,但外服诸候与君王是一种君臣关系。
内外服制最早实行于商朝。
4.乡遂管理体制:乡遂管理体制是西周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划分为若干乡,并设相应的管理者。
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也设相应的管理者。
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组织的蓝本。
5.郡县制: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出现于春秋时期,完善于战国时期。
这时期不仅郡县的的空间范围扩大,而且郡县管理制度本身也趋于完善。
其特点有二:一是其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面非分封世袭的贵族;二是郡县以的行政机构是经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以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的权力一直贯通到社会的最底层。
郡县制是各国对国鄙制的扬弃,适合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
6.赋税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权力削弱、礼崩乐坏,各诸候国为争夺霸权相互争战,为加强综合国力和完善赋税制度,各国进行了赋税和军赋制度的改革。
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承认土地私有权,国家征收田税和军赋按占有土地多少定标准。
这场赋税改革是自上而下土地关系和赋税财政制度的根本变革,它不仅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导致国家职能的变化,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变革有巨大影响。
历史学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更戍法(浙江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正确答案:北宋实行的一项军事政策。
北宋为了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独有,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
但将领不随之调动,出现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
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2.主户与客户(武汉大学2003年中固古代史真题)正确答案:宋代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
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
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
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一二等户土地田亩多。
又称上户;三等户称中户;四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下户,徭役不分主、客户,一律承担。
3.庆历新政(武汉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正确答案: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的政治改革。
宋仁宗时,政治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主的十项改革方案。
仁宗采纳了这一方案,并诏行全国。
改革仅一年,范仲淹被贬,改革失败。
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4.青苗法(2010年历史学统考真题)正确答案:王安石新法之一。
又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
各地方政府于每年正月和五月两次贷钱谷给农村主户,按户等高低规定借贷数目。
借贷期限为半年,取息二分。
当时民间的利息很高,一年以五分为常,甚至有超过二倍到三倍的。
此法旨在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贷盘剥,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政府也因此获得利息收入。
5.保甲法(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通史真题)正确答案:北宋王安石变法之一。
熙宁三年(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规定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做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流派保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五代十国——清前期)整理人:万桐历史文化学院 2015级历史教育二班1、捺钵:“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意为辽帝的行营;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
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
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
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
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捺钵实际上是辽国的政治活动中心,实行这种制度即照顾到了辽境内藩、汉杂居的特点,同时又使得权利得以最大程度集中于皇帝之手。
2、头下军州制:“头下军州”是辽朝地方建置中独具特色的制度。
契丹贵族把接受皇帝赏赐的渤海、汉族人口,按其规模建置州、军、县、城、堡等城郭,使其聚居,从事生产,称“头下户”。
只有诸王、国舅、公主才有资格设置“头下州”,其他贵族虽然也拥有数量不等的“头下户”,但按照规定不能建筑州城。
头下军州的官员,除节度使由朝廷任命外,以下官吏由军州主人委派。
头下军州中的工商税收归主人享用,只有酒税上缴朝廷。
从事农耕的头下户,除了向主人缴纳实物地租外,还要向官府纳税。
辽圣宗之后,头下军州收入朝廷管辖,说明中央集权加强。
3、陈桥兵变:是在公元960年2月3日发生的,拥戴赵匡胤为皇帝的,目的在于取代后周的军事政变。
该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握有实权。
赵匡胤在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于公元960年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报称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很大,请求派兵援助。
后周王朝遂命赵匡胤率兵北上抗敌。
2月3日,军队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发动兵变,授意士兵为他黄袍加身,反叛后周,改拥赵匡胤为皇帝。
中国古代旳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旳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理解古代政治制度中其他某些重要旳内容: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旳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史上监察制度旳发展在中国古代史上,监察制度是比较发达旳。
其原因在于封建王朝旳统治者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需要通过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僚队伍和地方机构旳控制。
当然,历史上监察制度旳发展和演变对我们今天反腐倡廉工作也有一定旳借鉴作用除了上述制度以外,在中国历史上尚有一种“另类”旳监察制度,这就是明朝时期实行过旳厂卫特务机构。
明朝统治者先是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查官民旳不法行为。
锦衣卫直接由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旳管辖,后来又先后设置了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这种以特务方式进行监视监察旳措施,反应了君主专制旳加强和封建制度旳衰落二、中国古代旳军事制度中国古代史上旳军事制度发展较为繁复。
在古代史复习中,重要掌握如下几点内容:1、隋唐到北宋时期旳军事制度变化隋朝建立后来,沿袭了始创于西魏旳府兵制,并加以改革。
隋文帝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这样,府兵制和均田制相结合,成为一种兵农合一旳军事制度。
隋文帝旳军事改革,有助于农业生产,增长了政府管理旳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汉分治旳遗迹。
这有助于国家旳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唐朝前期旳军事制度仍然是府兵制。
唐太宗时期,深入改革,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重要是增长了军府旳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旳军府驻守关中,形成了“内重外轻”旳局面,加上府兵制下旳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旳局面。
这些均有助于中央集权旳加强。
唐朝旳府兵制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瓦解,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彻底瓦解。
导致府兵制瓦解瓦解旳重要原因是:①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经济基础上旳,伴随均田制旳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旳经济基础;②府兵制下旳府兵虽然在服役期间免征赋役,不过在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国家将军费承担加在了百姓身上,百姓承担沉重;③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士兵逃亡严重;④府兵旳社会地位不停下降,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伴随府兵制旳瓦解,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
猛安谋克制度与八旗制度的联系猛安谋克制(金):(1)演变:氏族部落组织(以血缘为纽带)——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2)主要内容:原为氏族部落组织(以血缘为纽带),后突破血缘关系,以户为计算单位,300户为一谋克,设百夫长一人,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一人。
猛安谋克都是部落的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3)性质: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4)作用: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八旗制度(清)(1)主要内容:按军事组织形式(三百壮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战、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2)性质: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
(3)作用:把涣散的女真各部形成为一个严密的社会机体,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对女真的统一、满族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的相同点:(1)内容相同:都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出则为兵,入则为民”)(2)性质相同:都是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制度;(3)作用相同:都对本民族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猛安谋克: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猛安谋克制主要是在女真族内实行。
猛安谋克作为基本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八旗制度: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猛安谋克制与八旗制度都是女真人兵农合一韵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都对各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题1.猛安谋克答:猛安谋克是女真部落和军事组织的称谓。
金朝建国前,猛安谋克原为女真氏族社会的狩猎军事组织。
猛安为女真部落统军首长,谋克为氏族长。
建国后,阿骨打将各军由猛安、谋克逐级统领,猛安意为千夫长,谋克意为百夫长。
初制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成为金基本的军政合一的组织。
灭北宋后,金廷将女真猛安谋克人户以“屯田军”之称大量迁入中原,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田,有事战斗。
在农耕生产中,猛安谋克人户越来越深地受到汉族的影响。
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经济发展和军事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2.宣政院答:宣政院是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统辖吐蕃地区的官署名。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长官为院使,秩从一品。
下设同知、副使、金院同佥、院判、参院等官,官属得有选用,地方置僧禄司僧正等分理僧尼之政,隶于宣政院,至大四年(1311年)废止,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
至顺二年(1331)又在全国各地置广教总管所十六所,元统二年又废止。
吐蕃有大事,则置行宣政院往当地处理,唯重大军事行动需与枢密院商议:延祐五年,又置行宣政院于杭州,总江浙僧政。
宣政院所辖吐蕃之地,分置吐蕃等处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使司和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其官僧俗并用,军民兼管,主要官员由帝师和宣政院荐举,朝廷任命。
3.奴儿干都司答:奴儿干都司是指明朝前期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机构。
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永乐七年置,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为当地军政机构。
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括库页岛,西至斡难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
永乐十一年与宣宗宣德八年曾两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两碑。
于宣德九年正式废弃。
4.京察答:京察是指明清考核京官的制度。
地方官的考核称为“大计”,三年一次;京官的考核被称为“京察”,六年一次。
名词解释:1、朝集:是隋朝地方官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称朝集,有利于整顿吏治和加强中央集权。
2、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公、议贵、议勤、议宾。
3、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4、鹰扬府:隋炀帝时把府兵的基本单位改称“鹰扬府”,由郎将和副郎将统领。
5、《开皇律》: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需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内容上《开皇律》计分十二篇,刑名分死、流、徙、仗、笞等,改订中,废除了一些酷刑,减省了一些刑律,只留500条刑律,其法行宽平的原则,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世望宽屏、人心思稳的政治需要。
《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律的基本精神,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
6、大索貌阅:开皇五年(585年),文帝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消除隐匿人口和诈老诈小等逃避赋税的现象同时实行“析籍”政策,规定堂兄弟以下必须分立户籍,以防容隐。
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
7、输籍定样:开皇五年(585年),文帝采用高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规定由朝廷制定统一的税务登记格式,将各户所输课税,依家产定额,写入册籍;每年五月初五,令百姓三党或五党(每党一百家)共为一团,依定样确定户等。
这样百姓无法逃税、漏税,地方官吏也难以从中作弊,租税得以直输朝廷。
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
8、方蒙爵士:隋初实行均田,主要是解决官僚的永业田,此即所谓的“方蒙爵士”。
9、晓果:征辽东时,隋征发的除府兵以外的军队,这些另招募的军队多来自关中。
10、政事堂:唐初在门下省议政,常所谓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者均为宰相。
高宗末,将政事堂移至中书省。
政事堂主持中书省议政的宰相即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
11、五花判事:中书令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决议之事,交其属下中书舍人起草诏令。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
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
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
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
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
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
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
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开皇律》:隋文帝开皇三年命苏威、牛弘等修订新律,制成《开皇律》。
《开皇律》十二篇,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
在改定过程中废除了枭首、宫刑等酷刑,修订时又减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千余条,只留500条刑律。
改定后的《开皇律》法行宽平的原则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政治需要。
但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
《开皇律》发展北齐的重罪十条而制定“十恶“之条,十恶不赦。
《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
4、玄武门之变:唐王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
武德九年(626年),在统一战争中势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帅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射杀,并挟持唐高宗发动夺权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得到统治实权并夺得皇位,是为唐太宗。
5、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
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
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猛安谋克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猛安谋克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其内容编制不是女真族所特有的,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其他一些民族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组织,猛安谋克与契丹族的头下军州和满族的八旗制度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但由于民族和时代的不同,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
有时作为女真人户的代称,或作官称。
猛安,又译萌眼;谋克,又译毛毛可、毛克。
《金史·兵志》记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
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实际上多少不定。
金国建立的前一年(1114),金太祖始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
金初,女真统治者曾一度把收降的契丹、渤海和汉人置为猛安、谋克。
天会二年(1124),攻占平州之后,改变制度,诸部降人置长吏,从汉官之号。
大概在天会十一年左右,与废齐国的同时,金统治者创行屯田军,将在东北地区的女真猛安谋克徙入内地。
它们自成组织,筑寨于村落之间,不属州县,计其户口,授以官田。
这种屯田猛安谋克人户实际上是以女真人充任的世袭职业军户。
金海陵王时曾把在上京的猛安谋克大批南迁,金世宗时续有迁徙,广泛地分布在中都附近及河北、山东等地。
猛安勃极烈、谋克勃极烈也常常简称猛安、谋克。
按金朝官制: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并同诸防御州的防御使一样,负有“防捍不虞,御制盗赋”的任务。
谋克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并负有除不管理常平仓之外县令所有的职权。
猛安谋克之官号或克世袭。
谋克之下分设村寨,五十户以上设寨使一人,以按比户口,催督赋役。
猛安谋克人户平时在训练之余,从事农业生产。
有战事则丁壮接受征发,自置鞍马器械出征;其家口仍留家生产。
据大定二十三年(1183)的统计,共有猛安二百零二,谋克一千八百七十八,共为户六十一万五千六百二十四,口六百一十五万八千六百三十六。
在这个人口数中,正口计四百八十一万二千六百一十九,奴婢口一百三十四万五千九百六十七。
占田总计一百六十九万零三百八十余顷。
分散各地的女真猛安谋克户往往将所受田土租与汉人佃农耕作,收取地租,甚至恃势抢占民田,猛安谋克不事生产又疏于训练,战斗力逐渐衰弱。
但为后世清朝的八旗制度打下了基础。
制度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
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猛安谋克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猛安谋克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其内容编制不是女真族所特有的,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其他一些民族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组织,猛安谋克与契丹族的头下军州和满族的八旗制度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但由于民族和时代的不同,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猛克谋克是女真人创建的一种社会组织,脱胎于原始氏族制下的集体狩猎组织。
初虽以军事需要发展为军事组织,但其成员平时在部落内仍从事狩猎、捕渔劳动,只是一遇战争,青壮年才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联盟根据各部部长(孛堇)率领出征人数多寡,分别称之为猛安或谋克。
金世祖时,谋克似已成了一种常设的军事组织,但此时,作为军事首领的谋克还常由部长或族长一人担任。
1114年阿骨打定300户为谋克,10谋克为猛安,特别是大批猛安谋克户迁居中原各地后,便成为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
含义旧说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按女真语义,猛安本意为千,初为千夫长即千户长;谋克本意为族,族长,在女真诸部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后,又有乡里、邑长之意,再引申为百夫长、百户长。
在有金一代,猛安谋克一词包括五个内容:(1)职官的代称;(2)军队编制的两级单位;(3)地方行政组织的两级单位;(4)户制;(5)世袭爵衔。
猛安与谋克组织并非同时出现,谋克大约在11世纪初金昭祖石鲁或景祖乌古延时已经产生,如前所述,当时生女真诸部间的战争已成为经常的事,各地区的部落联盟亦普遍存在,大部落联盟正在形成。
但见史载,晚在世祖劾里钵与桓赦、散达兄弟战争的记事中:世祖命肃宗颇刺淑率兵去征讨,一败再败,世祖乃“使欢都、冶诃以本部七谋克助之”。
建立以军事需要发展为军事组织,但其成员平时在部落内仍从事狩猎、捕渔劳动,只是猛安谋克一遇战争,青壮年才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联盟根据各部部长(孛堇)率领出征人数多寡,分别称之为猛安或谋克。
全世祖时,谋克似已成了一种常设的军事组织,但此时,作为军事首领的谋克还常由部长或族长一人担任。
1114年阿骨打定300户为谋克,10谋克为猛安,特别是大批猛安谋克户迁居中原各地后,便成为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
旧说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按女真语义,猛安本意为千,初为千夫长即千户长;谋克本意为族,族长,在女真诸部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后,又有乡里、邑长之意,再引申为百夫长、百户长。
在有金一代,猛安谋克一词包括五个内容。
职官的代称军队编制的两级单位;地方行政组织的两级单位;世袭爵衔。
猛安与谋克组织并非同时出现,谋克大约在11世纪初金昭祖石鲁或景祖乌古延时已经产生,如前所述,当时生女真诸部间的战争已成为经常的事,各地区的部落联盟亦普遍存在,大部落联盟正在形成。
见史载,晚在世祖劾里钵与桓赦、散达兄弟战争的记事中:世祖命肃宗颇刺淑率兵去征讨,一败再败,世祖乃“使欢都、冶诃以本部七谋克助之”。
猛安组织的出现,大约在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穆宗盈歌末年至阿骨打起兵反辽这一段时间,因为生女真大联盟虽早已建立,但在1102年(金穆宗九年)以前,发生的战争尚未见动员1000人以上参战的记载。
从猛安出现的时间推测,谋克组织出现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而猛安组织开始出现时尽管尚受血缘关系的影响,但它一定是一种以地域为特征的组织。
作为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设万户,万户之上有都统;谋克之内设蒲辇(一作蒲里衍或佛宁,女真语,50户之意)。
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猛安相当于防御州,高于刺史州;谋克相当于县,但地位高于县,因为一般县令为从七品,赤县令才从六品,而谋克皆为从五品,与诸刺史州刺史同级;作为一种官职与爵衔,猛安与谋克均可世袭,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甚至在其父出仕或任别职时也可承袭。
猛安谋克的职责,初只管训练士兵,指挥作战。
后来,猛安还负责“劝课农桑,余同防御”;谋克掌捉辑军户、“惟不管常平仓,余同县令”。
可见,猛安谋克担负着率兵打仗和掌管生产、征收赋税等多种职能。
猛安谋克户,有权从国家分得一份土地,由自己的家庭成员耕种,此即所谓牛头地;其义务是必须向国家承担一定的兵役、徭役和赋税。
牛头地分配及赋税最初规定为:每来牛三头为一具,限25口受田4顷4亩有奇,岁输粟不过一石,官民占田无过40具。
1127年(金天会五年)又“诏内地诸路”,每耒牛一具只赋粟5斗,此后为定制。
这就是说,一个猛安谋克户最多可有牛120头,民(主人及奴隶)1000口,土地176顷;而纳税是极其微薄的,但兵役义务却极其繁重,青壮年不仅在战争时期要应征服兵役,在和平时期也“间年一征发,以补老疾死亡之数”。
猛安谋克曾一度有过等级之分。
1145年(金皇统五年),金熙宗亶分猛安谋克为上、中、下三等,宗室为上,余次之。
海陵王亮即位后,于1150年(金天德二年)削上、中、下之名,只称为“诸猛安谋克”。
猛安谋克的成员、户数,前后亦有变化,初虽均为生女真,但阿骨打为适应对外战争的需要,以“归附降人”编为猛安谋克,亦用猛安谋克名授其首领以统其众。
早在攻克辽黄龙府,击败“辽兵号七十万”后,即于1116年(金收国二年)下诏,自今契丹、奚、汉、渤海、系辽籍女直、室韦、达鲁古、兀惹、铁骊诸部官民,已降或为军所俘获,逃遁而还者,勿以为罪,其酋长仍官之,且使从宜居处,“置猛安谋克一如本朝之制”。
后抚定奚族及分南路边界,挞懒表请设官镇守,又答“依东京渤海列(例)置千户(猛安)、谋克”。
金兵中有渤海军8猛安,奚军9猛安。
汉和渤海人习于州县制,1124年(金天会二年)金兵攻拔平州后,平州人不乐为猛安谋克之官,统帅完颜宗望以“恐风俗揉杂民情弗便”为由,乃罢是制。
10余年后,又废除辽东地区汉和渤海人中的猛安谋克。
1140年(金天眷三年)太宗吴乞买罢除此地汉和渤海人的猛安谋克,改行州县制,但有功于金的汉和渤海人仍可为猛安谋克官。
1145年(皇统五年)熙宗直“又罢辽东汉人、渤海猛安谋克承袭之制,浸移兵柄于其国人”。
契丹猛安谋克的罢除,始于移刺(耶律)窝斡等领导的契丹人起义被镇压下去后的1163年,是年八月,金世宗雍下诏罢契丹猛安谋克,以其户分隶女真猛安谋克。
罢除虽主要是参加移刺窝斡起义的契丹诸猛安谋克,但其余的及奚人的猛安谋克,后来也逐步被废除。
人户数的变化,1114年以前,一猛安、谋克的人数本无定制,此后亦非一直是300户为谋克,10谋克为猛安。
由于谋克内户数增加,金世宗于1175年(金大定十五年)下诏再定猛安谋克户,每谋克不超过300户,7—10谋克为猛安。
据大定二十三年的统计,时女真猛安共有202个,谋克1878个,凡615624户,平均每猛安虽未超过10谋克,但每谋克有320余户。
猛安组织在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穆宗盈歌末年至阿骨打起兵反辽这一段时间,因为生女真大联盟虽早已建立,但在1102年(金穆宗九年)以前,发生的战争尚未见动员1000人以上参战的记载。
从猛安出现的时间推测,谋克组织出现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而猛安组织开始出现时尽管尚受血缘关系的影响,但它一定是一种以地域为特征的组织。
作为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猛安之上置军帅,军帅之上设万户,万户之上有都统;谋克之内设蒲辇(一作蒲里衍或佛宁,女真语,50户之意)。
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猛安相当于防御州,高于刺史州;谋克相当于县,但地位高于县,因为一般县令为从七品,赤县令才从六品,而谋克皆为从五品,与诸刺史州刺史同级;作为一种官职与爵衔,猛安与谋克均可世袭,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甚至在其猛安谋克父出仕或任别职时也可承袭。
猛安谋克的职责,初只管训练士兵,指挥作战。
猛安还负责“劝课农桑,余同防御”;谋克掌捉辑军户、“惟不管常平仓,余同县令”。
可见,猛安谋克担负着率兵打仗和掌管生产、征收赋税等多种职能。
猛安谋克户,有权从国家分得一份土地,由自己的家庭成员耕种,此即所谓牛头地;其义务是必须向国家承担一定的兵役、徭役和赋税。
牛头地分配及赋税最初规定为:每来牛三头为一具,限25口受田4顷4亩有奇,岁输粟不过一石,官民占田无过40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