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提纲】七下《话说温州》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点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隋的建立:年,(隋文帝)夺取政权,建立朝,定都2.隋的统一:时间:年,隋朝灭,统一南北。
隋统一原因:①,。
②,。
隋朝,。
陈朝,。
意义:结束了,实现了,为定了基础。
3.隋朝经济的繁荣一“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2)原因:①,②隋文帝,③统治者。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
知识点2: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巩固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
③有为基础。
3.时间、人物:帝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达,南至。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8.开通的作用:加强了、。
9.评价大运河的开通:(1)积极: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②政治上:有利于(加强了对)(②)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加速了。
(隋亡的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知识点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オ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的创立,标志着的正式确立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扩大了,使有,同时也推动了的发展。
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多年。
知识点4:隋朝的灭亡1.背景: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在位期间,营建了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灭亡:公元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广。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温州文化习俗)1、①被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的是(朝代)诗人,世称“”。
②温州百姓本着对生活的热爱,逢年过节都有要制作当令的小吃来供神祭祖、招待客人、犒劳一家老少。
元宵节炒槐豆,端午节,中秋节__,__吃汤圆,过年时更要捣年糕、__、炒炒米,日子过得滋润红火。
③温州传统宴席上要上什么菜肴以及上菜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讲究。
一般要有八个盘头或十个盘头;分岁酒必须要有年糕,取其“_”之意;生日宴、寿宴一定要有长面,俗名“__”;宴席的最后一道大菜一定要是整条鱼,寓意“_”、“”答案:①东晋、谢灵运、谢康乐②包粽子、吃月饼、冬至、炊松糕③年年高、长寿面、年年有余、有头有尾2、在徜徉书本、汲取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自然、投向社会、投向历史。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分)(1)温州山清水秀,景观多姿,名山秀水遍布全境。
请仿照示例,介绍一处家乡景观的特点。
示例:洞头岛美,美在滩佳,美在壁峭,美在鱼儿丰。
仿句:(2)总有一些习俗,勾起我们美好的记忆。
瓯绣,是温州的传统工艺,早在唐宋时期,温州民间就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风俗。
你从诗句..中.读出了什么信息?(2分)(3)民俗温州中谈到,每逢四季八节,温州的岁时风俗丰富多彩。
像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情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
有人认为这种习俗不好,你的看法呢?请说说理由。
(2分)答案:(1)雁荡山美,美在洞悠,美在峰奇,美在溪水秀。
(2)温州妇女从小就学瓯绣这门手艺。
(或:温州民间重视瓯绣这种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3)很可惜,这些民俗包含着浓农的人情味道,有一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要尽力保存。
或这很正常,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旧的东西肯定会被淘汰,也会产生许多新的风尚。
(正反面,言之有理即可)3、根据规划设计,温州新火车站的广场上将立一个名人塑像。
为了更好地塑造温州城市形象,推动“文化大市”的建设,提高温州的知名度,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拟以以下四个历史文化名人为塑像候选人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总复习提纲(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宋代南方生产发展1、南方生产发展的原因:⑴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⑵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3、宋代南方生产发展的表现: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开始:唐朝中后期2、完成:南宋三、蒙古兴起的概况:⑴铁木真(成吉思汗)逐渐统一蒙古。
⑵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四、元朝的建立:时间:1271年定国号为元。
首都:大都。
建立者:元世祖忽必烈五、南宋的灭亡:1276年元灭南宋。
抗元将领:文天祥。
六、元世祖的统治措施:⑴重视农业: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
并开凿了两段新运河。
⑵开辟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运到大都。
⑶加强中外交往:意大利的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
⑷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七、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的贡献:⑴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⑵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元朝。
⑶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管理藏族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⑷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⑸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总复习提纲(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一、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1、明朝建立:时间:1368年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首都:南京2、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⑴改革行政机构,废除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⑵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七年级地方课程话说温州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七年级地方课程话说温州教学计划篇1时光如流水,暑假很快就过完了,又迎来新的学期,而且又迎来一批新生,在此,针对我所代的生物课作一个计划。
一、学情分析本学期的七年级学生仅有70名,而且差生太多,生物又是新开课程,小学没基础,再加上教学改革,学生不适应,所以,学起来很吃力,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
所以要想提高成绩很不容易。
因此,必须很辛苦地有计划地进行教学。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七年级教材与上一届学生的教材基本一致,教材仍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包括3个单元共7章的内容,第一单元是“探索生命的奥秘”;第二单元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单元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了解到生物体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当关心生物,关注生物学;明确了生物体都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而且生物体都有很多生命现象;通过学习学生还了解到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很大的一类生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材中还设计了5个探究和10实验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
三、教学措施1、开学初的几节生物课,我先对学生进行生物课改培训,讲明我校的课改新教法,让学生了解我校,重新认识我校,从而,安心地在我校学习。
2、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讲解学习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生物,对生物感兴趣,从而很好地学习生物。
3、针对学情,进行因材施教,分类管理,尽努力让所有学生都学有所得。
4、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计划和方法,认真备学案,精心讲解,渗透课改新理念。
5、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各方面都差,而教材内容多,特别是实验和探究这样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多,势必就耽误很多时间,因此,必须强调纪律,抓紧抓好课堂时间。
6、针对实验活动,能做的一定做,不能做的也一定认真讲,争取达到实验效果。
7、提倡学生课前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动脑思考,认真学习。
关于中考知识点总结语文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走进温州第一节东瓯名城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温州的历史、概况2.初步感受作为温州人的精神风貌教学过程1.设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问:“温州”这个名字的由来?(学生自由猜测发言,教师引导学习本节内容)2.了解温州历史(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建制沿革”部分内容问:阅读本段内容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踊跃发言,只要合理,教师都予以肯定)问:结合你对温州历史的了解,谈谈你心中的温州历史? (学生回忆、交流、回答)(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时温州的版图(图1-1)问:请在地图上找到我们梧田的大概位置?(3)回忆生活中有哪些古建筑能说明温州的历史?(学生广泛讨论后,师生交流)3.了解现代温州(1)比较两副地图(图1-1、1-4)问:谈谈两副地图中,温州区域的变化怎样?(学生仔细比较、讨论)问:画出现代温州的界线,看看其呈什么形状?问:在现代版温州地图上找出你的家乡在哪里,与哪些县(市、区)相邻?(2)教师引导学生阅览“天下温州人”内容,探究温州人均耕地情况(学生完成书上探究活动表格)问:结合书上表格,请分析人均耕地面积对温州人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4.感受温州人的精神风貌(1)学生阅读图1-5 海外温州人分布图、图1-6温州商会全国分布图问:为什么说“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问:谈谈在你的身边,有温籍华人或华侨在海外创业对家乡贡献的事吗?5.课后探究了解现代温州主要建筑第二节瓯越山川教学目标1. 了解温州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
2. 了解温州丰富的地方物产资源。
教学过程1. 由阅读温州地势图导入问:请同学们结合温州地势图,找出温州主要的山脉、江河、海湾及海港?(师生交流)2. 了解温州的主要地形(1)学生阅读“多山地形”内容问:温州的主要地势是怎样的?(学生结合书本提供的资料回答)问:你能说出你家乡的地形名称吗?(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 了解温州的水域情况(1)采用抢答方式问:温州市三大河是什么?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温州的海域主要是什么?温州有哪四大渔场?(学生结合书上内容和自身掌握的温州常识回答)(2)东海油气、渔场对温州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什么作用?4. 了解温州的气候和物产(1)了解温州气候特点(学生阅读了解)(2)了解温州物产情况问:温州的主要有哪些农作物?你最喜欢哪一种?5. 课后实践制作山水温州美景作品语文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归纳一、复习要点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十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最新版统编教材⼈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点考点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隋朝的统⼀与灭亡(特点:繁荣⼀时,⼆世⽽亡)⼀、隋的统⼀1、隋朝的建⽴:581年,杨坚(隋⽂帝)夺取北周政权,建⽴隋朝,定都长安。
(隋⽂帝杨坚,年号开皇,史称“开皇之治”)2、隋朝的统⼀:(1)589年,隋⽂帝灭掉陈朝,统⼀全国。
(2)意义:隋的统⼀,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顺应了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初的统治的巩固:(表现:⼈⼝激增,垦⽥扩⼤、粮仓丰实。
)(1)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政效率。
(2)结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数量和垦⽥⾯积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强盛的王朝。
4、隋朝统⼀全国的条件:(1)客观条件:1⼈民渴望统⼀;2北⽅民族⼤融合和南⽅经济的发展;(2)主观条件:1隋⽂帝励精图治;2陈后主荒淫⽆道。
⼆、开通⼤运河(重点)1、开通者:隋炀帝2、⽬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时间:605年开始4、⼤运河的规模:1⼀中⼼两点:以洛阳为中⼼,北达涿郡,南⾄余杭。
2共分四段(从北到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连接五⼤⽔系(从北到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河流。
4、地位:全长2000多公⾥,⼤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意义(影响):⼤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化交流。
6、评价隋朝⼤运河1积极影响:⼤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
2消极影响(后果):耗费了⼤量的⼈⼒、物⼒、财⼒,给劳动⼈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运河的开凿并不能因此⽽亡国)7、隋朝开凿⼤运河的有利条件(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运河?)1隋朝时,国家统⼀,使隋炀帝有征发⼏百万⼈的可能性;2隋⽂帝统治时期,国家经济繁荣,使隋炀帝开通⼤运河具备了经济实⼒;(隋朝前期,经济发达,国家实⼒增强,为⼤运河的开凿提供了经济保障) 3利⽤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作基础。
七年级上册《话说温州》知识点提纲第一章第一节2、温州古城的历史古建筑:谯楼三牌坊八角井墨池坊江心寺五马街3、温州的三区两市六县:三区: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两市:乐清市、瑞安市六县:永嘉县、文成县、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洞头县4、温州人:温州总人口742.28万,总民族数40个(39个少数民族)。
温州籍华侨华人约有40万,温州约有160万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
温州人口分布特点:温州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全市人口分布不均,滨海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疏。
5、温州“一港三城”建设目标:*建设东南沿海大商港*建设国际性轻工城*建设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市*建设滨海山水文化名城第二节1、多山地形:温州地形通称“七山一水两分田”。
北部:括苍山西部:洞宫山中部:雁荡山东部:平原2、水域辽阔:浙江省第一大河流:钱塘江浙江省第二大河流:瓯江(其最大支流楠溪江,纵贯永嘉全境)浙江省第四大河流:飞云江(发源于洞宫山北侧)温州有洞头、北麂、南麂、乐清湾四个渔场。
3、气候特点: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夏之交有梅雨,7月到9月间有台风和伏旱。
4、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是浙江著名产茶区之一,有永嘉“乌龙早”、泰顺“承天雪龙”、乐情“雁荡毛峰”等著名茶叶产品。
还是“水果之乡”,传统名果有茶山杨梅、苍南四季柚、永嘉东红柿、乐清雁荡大头梨等,最著名的当数瓯柑。
5、海产:洞头为浙江省第二大渔场,乐清湾海涂被称为“海洋牧场”,平阳南麂岛是“贝藻王国”,现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苍南矾山镇有“世界矾都”之称。
第二章第一节1、九溪南雁雁荡山,按地理方位分为北雁、南雁、中雁、西雁。
位于乐清北部的北雁,在温州的诸山中最为著名,是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
南雁荡山,简称南雁,位于平阳县西南部、鳌江上游。
南雁景色以幽洞、奇峰、秀溪等自然景观而著称,以三教荟萃等人文景观而独具特色。
2、别有洞天南雁的洞,有“无山不洞,无峰不奇”之美誉。
在南雁众多山洞中,最有名的要数西洞和东洞。
七年级地方课程话说温州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七年级地方课程话说温州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
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
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
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
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文化温州》知识要点复习整理说明:中考了,可学生对占分数为1-7分的《文化温州》的知识一点都不了解。
有的甚至连书都没有,于是本人浪费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整理出了以下知识要点,希对学生有些帮助。
一、永嘉诗韵1、谢灵运,(朝代)诗人,被称为,世称,422年被贬到任太守。
被贬后,他心情极度苦闷,为了宣泄心中的苦闷和忧伤,他,。
2、与谢灵运有关的地方,温州市区有、、;江心屿有,;乐清有、。
他的《登池上楼》中的名句,脍炙人口。
他的诗歌尽显、的风格。
3、南宋时的永嘉四灵分别是、、、。
其中的成就最高,我们学过他的诗。
4、“四灵”主要写,如,。
他们的诗风。
其中《舟上》描绘的是。
5、市井七子分别是、、、、、、。
6、江心屿遍布,,,,一向有之称,又被誉为。
7、现存最早的描写江心屿的诗是的,诗的内容为,,,。
8、江心寺正门楹柱上的对联是南宋的所作,(断句)嘲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9、徐霞客三游;朱自清二赏,写下名篇;陶弘景(山中宰相)钟情,课文就是他隐居此地所写,大箬岩风景区的就与他有关。
二、物用习俗1、清代方鼎锐的《温州竹枝词》“江城烟柳趋新晴,结伴嬉春著屐行。
何用游山双不惜,棕鞋也似笋鞋轻。
”生动的反映了。
2、旧时温州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和,农妇们用自家地里种出来的纺纱织布,织成的布俗称,又称。
3、温州著名的传统丝织品是,古代温州的有钱人喜欢用它做、、等,把它看做是的象征,、等都少不了它。
4、与万缕丝、彩边绣、钩针等技法结合起来,巧织出独具一格的,成为温州的一项传统工艺。
5、瓯菜的选料强调,如、,大多采用、、等方法,口味以为主。
传统特色菜有、、。
6、温州有风味独特的点心小吃,传统的如、、、,从前的制作世家有、。
7、温州百姓本着对生活的热爱,逢年过节都要制作当令的小吃来、、。
如元宵节,冬至,早稻成熟时,过年时。
8、每年秋收后,农家都要,以备在过年和正月里使用。
每当农历五六月杨梅成熟时,各家各户就纷纷浸制,适量饮用有、的功效。
二年级下册《话说温州》期末测试题
姓名:学号:
1、雁荡山在乐清市东北部,是国家()级旅游景区,其中()、()与()并称雁荡三绝,是雁荡精华之所在。
2、雁荡山美而名闻天下,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
3、乌岩岭的主峰,白云尖海拔()米,是温州第一高峰,也是飞云江的发源地。
4、四海山的(),(),(),(),组成了四海山独具魅力的奇观。
5、四海山植被茂盛,气候温和凉爽,有着(),(),(),()的美称。
6、玉苍山在苍南县内,那里有三绝,分别是(),()和()。
7、温州中学实践于1902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知名中学,被誉为()。
8、《变了》河水变清了,()又回来了,()变多了,小蜜蜂更勤劳了,()变宽了,()开得更欢了,()变漂亮了,小朋友笑得更甜了,楼房变高了,我们也长大了。
9、钓鱼岛是我国东海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岛,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钓鱼岛盛产山茶,中国仙人掌,海容肤等珍贵中药材,岛上大批海鸟,有()的美称,同时它具有极高的()价值,乐清市黄华镇距离钓鱼岛约()千米。
10、温州是一个美丽的山水之乡,温州人爱水,喜欢通过游泳来强身健体,温州曾连续9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
11、温州人喜欢国际象棋,多年来涌现出了叶荣光等二级大师。
1995年,温州市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唯一的()。
12、小汽车滴滴滴,马兰花开21,256,257,282931。
说的是体育中的()活动。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复习提纲(word版)欢迎下载人教版2017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复提纲,第一单元为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在第一课中,我们研究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建立于581年,___建立了隋朝,以长安为都城,他被称为___。
589年,___灭掉了___,统一了全国。
然而,隋朝在618年被___所灭,这表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在经济方面,隋朝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由四个组成部分组成,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大运河连接了五条河流,包括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隋朝还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
___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___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___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___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然而,科举制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隋朝的灭亡原因是___的残暴统治。
在第二课中,我们研究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以及___(___)与“贞观之治”。
618年,___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为都城,他被称为___,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___吸取了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实行了“贞观之治”。
___(特点:流畅自然,气韵生动,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铭》)。
3、绘画:唐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代表作品有___的山水画和___的人物画。
此外,唐代还有著名的唐三彩陶俑和唐瓷器,展现了唐代多彩的艺术风貌。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第2课“贞观之治”
第3课“开元盛世”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学复习资料明代万里长城珙县民族职业中学校2014年春期比较隋朝、元朝大运河图,元朝大运河河道的变化表现在①运河的迄止点②运河所起的作用③南北航程的路线④运河的中心(B)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对备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运河的迄止点没有变化,都是今天的北京和杭州,运河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与隋朝的大运河相比,伴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东移,元朝的大运河截弯取直,南北航程缩短了,运河中心已不再是洛阳。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地方课程话说温州第一章走进温州第一节东瓯名城主备人李春菲学习目标:1、了解温州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2、热爱温州,激发自豪感。
学习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开场白:温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温州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东南邹鲁”之称。
近现代温州又添“百工之乡”、“华侨之乡”、“数学家之乡”、“游泳之乡”等美誉。
钟灵毓秀,温州以其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驰名东南,饮誉海内外。
同学们,你想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家乡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温州吧!二、了解建制沿革1、师述:“东瓯名城”温州,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沿海九个港口之一,史称“东南邹鲁”。
相传建城时,有一只白鹿衔花跨城而过,所到之处一片鸟语花香、祥云腾飞,故又名“鹿城”。
它是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公元前192年是东瓯王驺摇的都地。
公元323年,著名学者郭璞选址始建,为永嘉郡,公元675年始称温州。
2、提问:想一想,鹿城区哪些古建筑能说明古城的历史?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视频补充。
三、了解行政区域1、师述:温州市现辖三区两市六县,陆地总面积11784平方千米,约占浙江省面积的九分之一。
其中全市耕地面积1598.5平方千米,江河面积340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千米。
2、出示PPT,进一步了解任务:统计瑞安与乐清的人均耕地面积?并分析人均耕地面积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一题作为课外作业,下节课展示。
第二课时一、继续了解行政区域学生发言——所统计的瑞安与乐清的人均耕地面积和所分析人均耕地面积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二、语言链接Ann:Good morning! My name is Ann.Lin Tao:Good morning! I am Lin Tao.Ann:Nice to meet you!Lin Tao : Nice to meet you ,too.Ann:I am from America.and you?Lin Tao : I am from rui’an.Ann:Where is Rui’an?Lin Tao:It’s between pingyang and ouhai.Ann:Are they in Whenzhou,too?Lin Tao : Yes,they are counties in Whenzhou.Ann:How many counties are there in Whenzhou?Lin Tao : There are eleven.They areYongjia,Yueqing,Lucheng,Ouhai,Longwa n,Dongtou,Wencheng,Rui’an,Pingyang,TaishunAnd Cangnan.三、天下温州人1、师述:温州总人口742.28万,约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十六,每平方千米620多人,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奉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2023。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
(沿途通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乡和工商业的发展。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导致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奉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由于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因素是: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开元盛世”(七下P10)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出现的因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②整顿吏治③重视农业生产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四、科举制:隋创建,唐完善。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度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干作为选官的标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一、知识要点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隋唐时,国家政治制度有许多创新,突出的是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
7、隋唐科举制度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直到清末科举制才被废除。
8、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9、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10、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11、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5、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6、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17、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18、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19、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________________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建立: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建立隋朝,以______为都城)统一:_______年,(隋文帝灭掉________,统一全国)灭亡:________年(___________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顺应了。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达A_____(今北京),南至B_______(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C_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___连接五条河流:、、、、。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________。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创立(隋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设置__________,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___________,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
时间:年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年- 年)年,(即)建立唐朝,以为都城,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1)任用贤能。
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_________;知人善任,善于谋略,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七年级上册《话说温州》知识点提纲
第一章
第一节
2、温州古城的历史古建筑:
谯楼三牌坊八角井墨池坊江心寺五马街
3、温州的三区两市六县:
三区: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两市:乐清市、瑞安市
六县:永嘉县、文成县、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洞头县
4、温州人:
温州总人口742.28万,总民族数40个(39个少数民族)。
温州籍华侨华人约有40万,温州约有160万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
温州人口分布特点:温州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全市人口分布不均,滨海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疏。
5、温州“一港三城”建设目标:
*建设东南沿海大商港
*建设国际性轻工城
*建设最具活力的开放城市
*建设滨海山水文化名城
69
第二节
1、多山地形:
温州地形通称“七山一水两分田”。
北部:括苍山西部:洞宫山中部:雁荡山东部:平原
2、水域辽阔:
浙江省第一大河流:钱塘江
浙江省第二大河流:瓯江(其最大支流楠溪江,纵贯永嘉全境)
浙江省第四大河流:飞云江(发源于洞宫山北侧)
温州有洞头、北麂、南麂、乐清湾四个渔场。
3、气候特点: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夏之交有梅雨,7月到9月间有台风和伏旱。
4、物产丰富:
素称“鱼米之乡”,是浙江著名产茶区之一,有永嘉“乌龙早”、泰顺“承天雪龙”、乐情“雁荡毛峰”等著名茶叶产品。
还是“水果之乡”,传统名果有茶山杨梅、苍南四季柚、永嘉东红柿、乐清雁荡大头梨等,最著名的当数瓯柑。
5、海产:
洞头为浙江省第二大渔场,乐清湾海涂被称为“海洋牧场”,平阳南麂岛是“贝藻王国”,现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苍南矾山镇有“世界矾都”之称。
第二章
●第一节
1、九溪南雁
雁荡山,按地理方位分为北雁、南雁、中雁、西雁。
位于乐清北部的北雁,在温州的诸山中最为著名,是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
南雁荡山,简称南雁,位于平阳县西南部、鳌江上游。
南雁景色以幽洞、奇峰、秀溪等自然景观而著称,以三教荟萃等人文景观而独具特色。
2、别有洞天
南雁的洞,有“无山不洞,无峰不奇”之美誉。
在南雁众多山洞中,最有名的要数西洞和东洞。
2、九溪曲流
南雁有九溪,分别称为怀溪、郭溪、畴溪、顺溪、青溪、岳溪、雁溪、蒲溪、碧溪。
3、三教荟萃
南雁有儒家的会文书院,佛教的云祥寺、观音洞,道教的仙姑洞、三台道院,人称“三教荟萃”。
会文书院,因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率弟子在此讲学而声名鹊起。
温州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
龙湾区、洞头县没有森林公园。
●第二节
1、泽水雅山
西雁,即泽雅风景名胜区,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境内。
风光特色:以群瀑、碧潭、幽峡、耸峰、平湖等自然景色为特色,融山村田园风情于一体,蕴藏着古老造纸工艺等丰富的人文景观。
2、芳泽雅美
泽雅之美,在于水多、水秀。
“泽”为雨露,引申为恩泽、德泽,“雅”为美,芳泽雅美。
泽雅的精华在于七瀑涧景区。
3、泽雅屏纸
泽雅造纸工艺被中国文保专家称为“中国造纸业的活化石”。
泽雅造纸的由来:始于元末明初。
当时,福建南屏人为避战乱而迁居泽雅,发现山前溪后水多竹茂,于是重操旧业。
泽雅造纸的精华在于“四连碓”。
4、鹿城九山
鹿城原有九座山,分别是:华盖、松台、郭公、海坛山、积谷、吉、仁王山、黄土、灵宫。
现存6座,分别是华盖、松台、郭公、海坛山、积谷、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