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导学案新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
- 格式:doc
- 大小:12.75 KB
- 文档页数:2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活动3 燃烧的条件主备教师:课型:使用时间:班级: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化学。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学习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
【学习难点】影响燃烧的因素的理解。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活动一纸上谈兵1.燃烧是指与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反应。
2. 、、是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3.灭火的原理:、、,所以灭火的根本就是。
4.化解成语(首先要理解汉语意思,再用化学知识解释)火上浇油钻木取火煽风点火釜底抽薪二、活动二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①设计方案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控制可燃物、氧气(空气)、着火点(温度)三个量,至少设置三组实验。
②实验探究③展示交流1.实验探究灭火的原理①小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能用更多的方法熄灭蜡烛,并解释原理。
②展示交流三、活动三深入探讨——影响燃烧的因素1.硫和铁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
思考: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跟什么有关系?结论:2.问题:煤块和煤粉哪一个燃烧的更剧烈?思考: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跟什么有关系?结论:3.问题:木柴的着火点比汽油低,为什么汽油更容易剧烈燃烧?思考: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跟什么有关系?结论:四、习题巩固1、用坩埚钳夹住一团棉花,蘸上酒精后点燃,观察到,开始时酒精蒸汽燃烧,棉花未燃烧,当酒精快燃尽时,棉花开始燃烧,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2、另用坩埚钳夹住另一团棉花,蘸上酒精与水的混合液体后点燃,观察到,开始时酒精蒸汽燃烧,棉花未燃烧,当酒精快燃尽时,棉花也不燃烧,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3.(3分)如图所示,A、B是氢气吹出的肥皂泡,在空气中慢慢上升。
用火柴从下方点燃A;将燃着的火柴放在B的上方。
观察到:A、B均产生火球,B的爆鸣声比A的大。
解释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
4.(4分)室温约20℃时,取三小块大小相近的白磷,用滤纸吸去表面的水,编号A、B、C。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燃烧的条件”,是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的内容。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燃烧的基本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燃烧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燃烧的基本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火柴、蜡烛、酒精灯、铁丝、棉花球等。
2.实验药品:酒精、澄清石灰水等。
3.课件:燃烧的条件的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氧化反应、氧化剂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现象,让学生对燃烧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防火、灭火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调动作用。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加到探究实验中,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
备课笔记
小组问题讨论:
燃烧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蘸水的棉花也燃烧起来。
因为加热较长时间,棉花中的水变成水蒸气逸散,棉花被点燃,发生燃烧。
)
例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大小相同的若干块棉布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
(1)请你推测实验⑤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________(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中所用酒精体积分数不同,导致实验现象不同,这很显然与酒精溶液中水的含量有关,水的含量逐渐增加,燃烧越来越弱,可推测实验⑤的实验现象为棉布不燃烧。
实验②③中棉布无损的原因是燃烧放出
备课笔记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
如海学校陈泽学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步骤】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
刻,现象是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1)取一小块兵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现象是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现象是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利用蜡烛和烧杯,设计一个间的实验,说明燃烧的
条件:需要氧气(或空气)。
你的设计方案是:
【问题与交流】
【素材积累】
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
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
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
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酒精燃烧、水没有燃烧燃烧要有__________2.取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并加热铜片的中部铜片上的乒乓球碎片比滤纸碎片先燃烧燃烧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滤纸碎片的______3.点燃一支蜡烛,固定在桌面上,用一只烧杯罩住蜡烛罩上烧杯的蜡烛熄灭燃烧要____________________1.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燃烧需要可燃物B.燃烧需要氧气C.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滤纸片和乒乓球片都是可燃物2.(2019秋南昌月考)如图,将白磷a和红磷c分别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热水中还有一块白磷b。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烧杯中的热水不仅能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B.a与c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b与c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D.小气球能缓冲管内的压强,同时防止生成的白烟进入空气中3.(2019成都模拟改编)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盛有80 ℃热水的烧杯中(烧杯已省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三支试管中只有b试管中有白烟产生B.温度足够高时,c试管中红磷也能燃烧C.对比a和b两支试管说明CO2不支持燃烧D.本实验设计能证明燃烧的三个条件4.(2018广东改编)如图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1)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B中棉球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木屑,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____。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加深学生对于燃烧的了解与认识。
实验器材
•铜钢丝网
•蜡烛
•小木棍
•长颈三角瓶
•化学脊椎架
实验步骤
1.将铜钢丝网垂直安装在化学脊椎架上。
2.将蜡烛点燃,并将其固定在小木棍上。
3.将小木棍固定在铜钢丝网的正下方。
4.用一个长颈三角瓶盖住小木棍,并用胶水密封长颈三角瓶与铜钢丝网的接口。
5.待瓶内空气被点燃后,拿起整个实验器材观察。
实验原理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围绕这三个条件展开,实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节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被点燃时,产生的火焰会引燃烧瓶中的氧气。
如果火焰温度足够高,将可以自己保持着然后烧掉蜡烛外部的一部分空气。
当点燃木棍时,三角瓶内便充满了CO2气体,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定理,火焰在不含氧的环境下
是无法燃烧的。
废气中的CO2便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净化。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可以说明,当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料才能够发生燃烧。
同时也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化学中的燃烧原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实验思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燃烧的三大条件对于燃料的燃烧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燃烧的现象,因此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与条件十分必要。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燃烧的条件实验目标: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用具:(每个实验台上应有的仪器、药品等)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12个试验台】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燃烧需要的条件,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印象,今天我们就动手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2.针对本节的实验,你想解决哪些问题?教师:肯定、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同学们,你们所提的这些问题很全面,很有探究的价值。
为便于大家更好的学习探究,老师把同学所提出的问题补充细化形成本节的自探提示。
(1)依据试验台上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燃烧的条件,你还需要哪些实验用品?(2)按照教材中实验内容的提示怎样动手实验呢?应注意哪些问题?二、解疑合探1.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同,可适当补充实验用品。
2.探究实验:要求:①每个实验小组,组长动手操作,一个同学协助;另一个同学做好记录。
(观察想象和所得结论,组内交流讨论,达成共识)②展示要求:①书写规范,排版整齐;②内容简洁,重点突出。
评价要求:①自然大方,声音洪亮;②语言简练,点评全面。
实验一:(1)分组操作: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时间:1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并强调操作注意事项。
(2)出示展示、评价分工表(时间:2分钟)实验二: (1)分组操作:①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
通过对想象的观察,想一想:乒乓球的材料和滤纸都是可燃物吗?(时间:2分钟)②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实验报告导学案
年级:科目:年月日
实验称号
实验活动3 熄灭的条件
实验目的1.加深对熄灭条件的看法,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求的进程
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你还需求的实验用品:
实验内容实验步骤
1.用棉花区分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设计并停止实验实验剖析
实验步骤设计意图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用棉花区分蘸
酒精和水,放到酒
精灯火焰上加热
片刻,观察现象。
熄灭与物
质性质的
关系
必需是
2.①取一小块乒乓
球碎片和滤纸碎片,
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观察现象。
②从乒乓球和滤纸
上各剪下一小片〔异
样大小〕,放在一块
薄铜片两侧,加热铜
片的中部,观察现
象。
熄灭与温
度的关系
区分扑灭两只蜡
烛,将其中的一只
用烧杯罩住,观察
现象,说明了什
么?
烧杯内的蜡
烛;
烧杯外的蜡烛。
实验结论:熄灭的条件是、和
效果与交流1.上述实验步骤1中,假设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作什么现象?
你能解释缘由吗?
2.假设将实验步骤2②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换成木屑和煤粉停止实验,
会有什么现象发作?说明了什么?
实验先生指点教员。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⑵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回顾:⑴什么是燃烧?⑵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燃烧的条件,今天将利用实验活动时间再次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过程。
(二)展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讨论:①我们知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也就是燃烧受三个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时要用到什么方法?②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分别如何控制变量?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②可燃物:取相同状态、相同形状、相同量的可燃物和不可燃物在相同的条件下点燃;与氧气接触:用相同的可燃物一个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一个没有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点燃;温度达到着火点:取形状大小相同的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点燃。
2、探究活动二⑴阅读P实验内容1.,讨论:150如果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蘸水的棉花也燃烧。
加热时间长了,棉花上的水蒸发完后,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也会燃烧起来。
实验内容2.⑴,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步实验?⑶学生阅读P150⑷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证明乒乓球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实验内容2.⑵,讨论:⑸学生阅读P150①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大小要相同?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铜片的两则,加热铜片的中部?②若将乒乓球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⑹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只改变可燃物(改变着火点);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可燃物质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调动作用。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加到探究实验中,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
备课笔记
小组问题讨论:
燃烧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蘸水的棉花也燃烧起来。
因为加热较长时间,棉花中的水变成水蒸气逸散,棉花被点燃,发生燃烧。
)
例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大小相同的若干块棉布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
(1)请你推测实验⑤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________。
(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中所用酒精体积分数不同,导致实验现象不
备课笔记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1.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和了解灭火的原理。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
燃烧的条件阅读课本第150页有关的实验内容并回顾课本第128—13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下列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实验一: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
实验二: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实验三: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细木条和煤块。
经过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到燃烧的条件有:实验一:可燃物;实验二: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实验三: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2.结合课本第128页的演示实验7-1,回答:(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助燃物(氧气) 。
(2)铜板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板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铜板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1.在对比实验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时间较长,会出现什么现象?2.在对比实验三中,把木条和煤块换成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片进行实验,还会出现以上现象吗?学生在设计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实验方案时,要运用控制变量法和紧扣三个燃烧条件。
1.用火柴可点燃酒精灯,但不能引燃煤块,原因是( A )A.煤的着火点高B.煤是固体C.煤和空气接触面小D.酒精易燃,煤不易燃2.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梗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B )A.氧气不足B.火柴下部木条没有达到着火点C.火柴的着火点升高D.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下沉的缘故3.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为40 ℃,红磷着火点为240 ℃;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
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D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4.在古代人类很早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钻木之所以能取火,可以用下面的三句话来解释:①木头内能增大,温度升高;②温度达到了木头的着火点,且木头与氧气接触,木头便燃烧起来;③钻木头时,克服了摩擦力而做功。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原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与过程教法学法设计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实验内容: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燃烧条件:2、(1)加热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碎片,观察现象(2)分别放铜片两侧,加热,观察现象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燃烧条件________2、如何熄灭正在燃着的蜡烛,你能想到的方法?设计并进行实验。
分析、讨论、结论燃烧条件:灭火原理教学反思,主要记录如下方面:1、记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学习目标】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学习重点】控制变量法及实验结论的推导。
【学习难点】实验的规范操作。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新知初探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现象是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2、(1)取一小块兵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现象是(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现象是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3、利用蜡烛和烧杯,设计一个间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需要氧气(或空气)。
你的设计方案是:【实验结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①②③答案:1.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起来了,而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
物质具有可燃性2.(1)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可以燃烧。
(2)刚开始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没有燃烧,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可燃物燃烧要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点燃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不留空隙,观察到蜡烛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提出问题互动探究探究点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的物质不燃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为什么有时燃烧,有时不燃烧?讨论交流结合生产、生活的实例讨论相关原因。
探究实验1.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操作】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 燃烧的条件之二【实验操作】(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条件;(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四、教学反思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锅钳、薄铁片、三角架、小木块安排:1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示燃烧在学习与生活的作用板书燃烧条件的探究思考感受物质燃烧对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的推进作用。
分析引导,体会燃烧的重要性,点明课题。
环节二设置问题,解读探究复习旧知提问我们学习过的燃烧的实例有哪些?追问什么是燃烧?展示图片三种物质燃烧的图片分析木炭,铁丝,红磷燃烧的现象,总结出燃烧的定义。
思考、比较、回答(结合上册课本中有关燃烧知识回答)板演化学方程式从学过的知识入手,让学生以燃烧为主线来复习旧知提出猜想提问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三只烧杯,一只盛热水,一只盛凉水和白磷,一只盛热水和白磷分析实验学生提出猜想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猜想一:燃烧需要可燃物;猜想二: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猜想三:燃烧需要可燃物达到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课题(教科书版本)授课学校授课时间教学设计及授课人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性质: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地位:本节课是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复习和提升,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内容。
作用:本课内容起到了承前的重要作用,既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也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学情分析有利因素:从理论上看,对于燃烧和灭火,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生活经验来看,燃烧这一最常见的现象学生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从实验技能来看,通过前面几节实验活动的学习使他们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
不利因素: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需要进行引导和规范。
个别学生可能还对燃烧有一定的恐惧,在实验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教学目标在探究燃烧条件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初步形成利用对比思想形成实验探究,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重点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
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仪器药品烧杯、三脚架、酒精灯、坩埚钳、薄铜片、镊子、玻璃棒、纸杯。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小煤块、小石子、小木条、棉手帕、学生自带的各种材质的布(如棉布、化纤、蚕丝等)。
演示文稿PPT演示文稿其他资源导学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宗旨与意图燃烧的重要性欣赏投影:播放化学版《北京欢迎你》。
(内容涉及“火三角”、灭火原理、火的利用及火灾逃生常识等)欣赏歌曲。
体会燃烧重要性,复习本单元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五、导学案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导学案【实验目的】:1、2、【实验用品】:烧杯、三脚架、酒精灯、坩埚钳、薄铜片、镊子、玻璃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