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免费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燃烧的条件”,是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的内容。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燃烧的基本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燃烧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燃烧的基本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火柴、蜡烛、酒精灯、铁丝、棉花球等。
2.实验药品:酒精、澄清石灰水等。
3.课件:燃烧的条件的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氧化反应、氧化剂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现象,让学生对燃烧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防火、灭火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学,本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探究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加到探究实验中,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拟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及灭火原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控制变量法及实验结论的推导【教学难点】实验的标准操作【教学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剪刀、水等。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了燃烧的一些相关知识,可能大家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上,今天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用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二、推进新课燃烧的条件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可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起来了,而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可观察到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可以燃烧。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将薄铜片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片的中部,可观察到:刚开始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没有燃烧,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到达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点燃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不留空隙,观察到蜡烛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通过实验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50页,并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完成下列填空:实验一:分别将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的现象是__蘸有酒精的棉花球燃烧,蘸有水的棉花球不燃烧__。
实验二:(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__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燃烧__,说明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__可燃物__;(2)将一小片(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的现象是__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__。
实验三: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观察到的现象是__用烧杯罩住的蜡烛很快熄灭,另一支蜡烛正常燃烧__。
经过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得到燃烧的条件有:实验一:__燃烧需要可燃物__;实验二:__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__;实验三:燃烧需要__氧气(或空气)__。
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合作探究】1.实验一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答:如果加热时间够长,蘸有水的棉花球也会燃烧。
原因是:棉花球中的水受热蒸发掉了,棉花也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加热时会燃烧。
2.如果将实验二步骤(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答:现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
七星关区层台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
研讨课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钱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实验用品
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锅钳、薄铁片、三角架、小木块
四、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
六、课后反思。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加深学生对于燃烧的了解与认识。
实验器材
•铜钢丝网
•蜡烛
•小木棍
•长颈三角瓶
•化学脊椎架
实验步骤
1.将铜钢丝网垂直安装在化学脊椎架上。
2.将蜡烛点燃,并将其固定在小木棍上。
3.将小木棍固定在铜钢丝网的正下方。
4.用一个长颈三角瓶盖住小木棍,并用胶水密封长颈三角瓶与铜钢丝网的接口。
5.待瓶内空气被点燃后,拿起整个实验器材观察。
实验原理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围绕这三个条件展开,实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节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被点燃时,产生的火焰会引燃烧瓶中的氧气。
如果火焰温度足够高,将可以自己保持着然后烧掉蜡烛外部的一部分空气。
当点燃木棍时,三角瓶内便充满了CO2气体,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定理,火焰在不含氧的环境下
是无法燃烧的。
废气中的CO2便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净化。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可以说明,当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料才能够发生燃烧。
同时也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化学中的燃烧原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实验思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燃烧的三大条件对于燃料的燃烧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燃烧的现象,因此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与条件十分必要。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初中化学人教2011课标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条件2、在探究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练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过程,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奇心较强,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操作。
但由于本节课的实验都离不开“火”,若操作不当,会失火,危险性很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让同学们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实验的每一步。
同时每个实验台上都准备了盛有水的水槽、湿抹布等等来防止意外的发生,以保证安全。
另外,我们班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盲目一味地做实验,不善于观察实验现象,更缺乏对所做实验进行总结的能力。
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引导他们总结实验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比如在验证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氧气,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将两只高低不等的燃着的蜡烛,用烧杯扣起来,结果两只蜡烛不但熄灭而且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学生感到很困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然后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终于寻找到了正确答案。
原来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密度变小,自上而下下落先接触到高的蜡烛。
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活跃了课堂气氛。
天水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今后化学的学习。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2.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燃烧是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3.灭火的原理:课堂导学:[讨论交流]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②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实验探究一]实验内容1(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现象]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交流]1.你认为该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吗?你认为该如何改进?上述实验中,如果蘸水的棉花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归纳总结]加热时间较长时,蘸水的棉花也会燃烧起来。
原因是当蘸有水的棉花上的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使温度上升,且棉花与空气接触,达到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从而导致棉花燃烧。
[实验探究二]实验内容2(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实验现象]①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燃烧了。
②刚开始滤纸碎片与乒乓球碎片均没有燃烧,加热一段时间后,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起来,而此时滤纸碎片没有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讨论交流]如果将该实验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现象: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
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
举一反三: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利用蜡烛和烧杯(或选择其他用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需要氧气(或空气)。
(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检验设计的可行性,老师进行指导)[实验操作]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反复几次,观察现象(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⑵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回顾:⑴什么是燃烧?⑵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燃烧的条件,今天将利用实验活动时间再次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过程。
(二)展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讨论:①我们知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也就是燃烧受三个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时要用到什么方法?②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分别如何控制变量?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②可燃物:取相同状态、相同形状、相同量的可燃物和不可燃物在相同的条件下点燃;与氧气接触:用相同的可燃物一个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一个没有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点燃;温度达到着火点:取形状大小相同的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点燃。
2、探究活动二⑴阅读P实验内容1.,讨论:150如果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蘸水的棉花也燃烧。
加热时间长了,棉花上的水蒸发完后,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也会燃烧起来。
实验内容2.⑴,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步实验?⑶学生阅读P150⑷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证明乒乓球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实验内容2.⑵,讨论:⑸学生阅读P150①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大小要相同?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铜片的两则,加热铜片的中部?②若将乒乓球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⑹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只改变可燃物(改变着火点);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可燃物质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免费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免费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②知道应对灾难的避险措施和逃生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影响燃烧哦的因素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获得科学知识;
③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认识燃烧的利弊双面性;
②认识燃烧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③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灾难,认识到生命可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放映消防漫画、消防安全标志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对火的利用可以追溯到五十万年前。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
日常生活中,见过许多燃烧的事例,燃烧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展示前面学习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图片;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
得出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演示实验:
① 白磷红磷的燃烧
② 点燃水中的白磷
③ 点燃试管中红磷
倒置在水中总结归纳:燃烧需要的条件。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通过简单的实验,思考并归纳燃烧的条件。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与分析归纳能力。
红磷燃烧过后的试管倒置在水中可以防止污染、并巩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重难点分析
石家庄第二外国语学校
欧阳贵宝
一、教材分析关于燃烧现象的产生并维持燃烧的一般知识,在小学自然或科学课程中同学们已经接触过。
此外从日常生活和社会事件中,都为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关燃烧现象的感性认识。
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与小学科学课程和生活常识的简单重复,在初中化学中,重新学习和探究重点在于对“条件”的探究。
所谓条件至少应该包括与燃烧现象的发生、控制和终止等有关的三个方面,才能够算是一组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一)认识燃烧条件;
(二)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重难点分析
(一)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设计
1.突破建议:在设计方案上应做到不限于课本素材的更加开放,讨论方案合理性应该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