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02重点题型巩固练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8.11 KB
- 文档页数:4
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林则徐是道光时期一位很有见识的大臣。
他和魏源高于同代官僚之处,除主张严禁鸦片外,最重要的是他们()A.为官清廉正直B.关心人民疾苦C.坚决抗击外来侵略D.主张开眼看世界2.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B.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C.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D.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3.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没有把下列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来实践()A.机器生产B.议会制度C.军事技术D.科技教育4.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留学,同时规定幼童留学生每3个月要学习华文14天,内容为《孝经》和圣谕。
清政府派遣幼童留学的主要目的是()A.培养强国人才B.扩大中国影响C.弘扬传统文化D.对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持保留态度5.中国近代历史上,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于()A.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潮B.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6.下列各项中直接体现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言论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C.“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7.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其主张是()A.加强君主专制B.建立内阁制C.实行君主立宪D.倡导民主共和8.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思想不包括()A.“师夷长技以制夷”B.“师夷长技以自强”C.“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D.“与外国人进行商战”能力提升9.19世纪末的中国又出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次思想运动的主要内容是()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民主共和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③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④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A.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0.“中国文武制度迥异外洋獉狉(草木丛杂,野兽出没)之俗……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庶几取外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于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
一、单选题1.梁启超说:“假如从历史上抽掉几个最伟大的名字,或者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心态有所不同,那么历史的而貌也就会大为不同。
”据此可知粱启超()A.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B.与康有为等依靠光绪皇帝进行变法C.与立宪派积极响应武昌首义D.发表《异哉所谓固体问题者》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2.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
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A. 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B. 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C. 号召人们顺应优胜汰无所作为D. 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3.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 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 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 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 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4.1893年,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列举了大量生物进化论的通俗比喻,对人类“优胜劣汰”观进行了批判。
严复将其前半部分“翻译”为《天演论》,提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在此严复()A. 择取西学理论宣传维新B. 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C.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D. 借助儒学反对君主专制5.1873年,总理衙门与英、法、俄、美、德五国公使围绕亲递国书的觐礼问题进行谈判,双方辩论往返持续三个月之久,最终达成协议:五国公使觐见时不行跪拜之礼,公使们将觐见本国君主的三鞠躬之礼改为五鞠躬。
据此可知中国()A. 外交主动融入世界B. 外交艰难向近代转型C. 近代外交的屈辱性D. 奉行传统外交理念6.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
”材料中的“他”()A.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C.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D.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解析』根据题干中“采访夷情”“钦差”“翻译”等信息判断“他”是指林则徐。
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选A项;B项指的是魏源,C、D两项分别指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答案』 A2.《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解析』《海国图志》出现了西方的一些政治词汇,如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据此可以断定该书对西方政治制度有所涉及,B项正确,但无法得出A、C 两项的结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D项错误。
『答案』 B3.(2018·河南濮阳期末)“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更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后采取的文化选择模式。
此“文化选择模式”()A.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B.表明了“崇洋”思想的盛行C.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隐蔽性D.批判了封建儒学的落后性『解析』“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念有利于借助外来文化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改造,A项正确;“盛行”一词与当时史实不符,该种“文化选择模式”只是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文化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文化选择模式”不符,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不是批判儒学落后性,而是引进西方先进的器物之学,用以改造中国,达到强国御侮之道,故D项错误。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以守法取容悦。
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绝而不悔。
”材料表明李鸿章主张A.坚持中国守法传统 B.学习西方变法改革 C.改变传统守旧思想D.为人臣必须明哲保身2.“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A.反对学习西方 B.为变法作解释 C.宣传中体西用 D.维护中华文化3.清朝末年,曾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
”这种观点反映了A.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B.西方善于学习东方文化 C.清末士大夫盲目自大 D.“西学中源”证据充分4.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①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继承性②都有抵御侵略的意图③都主要代表地主阶级的要求④在当时都有进步意义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D. ③④5.“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然而将士真善战者,岂必力争洋枪洋药乎?”以上这段摘自《曾国藩全集·奏稿二》的资料应如何理解A.说明曾国藩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式武器B.曾国藩提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器”C.说明曾国藩还没有萌发近代化意识D.曾国藩的这一观点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相悖6.洋务派的改革顺应了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冲击,但中国并没有像同期改革的俄、德、意、日等国那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根本原因是A.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 B.中国的地主阶级没有能力 C.社会基础条件尚不具备D.中国不适合走资本主义道路7.洋务派提出“欲自强,必须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的口号,这表明A.洋务派十分重视军事工业 B.洋务派已认识到必须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C.洋务派已明确强与富的辩证关系D.洋务派认为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同等重要8.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商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顺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1.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由此推知梁启超A.与陈独秀的观点是一致的B.认为国民素质关系国家兴衰C.反思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D.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2.梁启超说:“世之所谓温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张矣……然则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
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既不能救亡,则与不改革何以异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梁启超全盘否定了李、张的改革B.学习洋操量少力弱导致改革失败C.革新制度才能改变中国全貌D.评价改革成败标准是战争的胜负3.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4.表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国译著类别及其来源概况简表时期译著类别译著来源总计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哲学艺术英美日本1850—1899 40% 30% 10% 8% 3.5% 85% 15% 567种1902—1904 10.5% 21% 24% 25.5% 11.3% 16.8% 62.2% 573种有同学对上述表格中两个时期译著类别及其来源变化进行解读,推导出以下认识,其中最合理的是A.科技译著推动社会进步的效果不如社科译著B.近代中国既遭日本侵害甚巨也受其影响最深C.二十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开始谋求变革旧制度D.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是影响变化的重要因素5.下表中的人物及其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李鸿章“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郑观应“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章太炎“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梁启超“共和政治,非国民的继续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A.思想启蒙与挽救危亡并重B.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C.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D.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6.著名史学家钱穆指出:“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
第 14 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1. 1821~ 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要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追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陪同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响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 A2.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号西方国家。
可是,徐继畬《瀛寰志略》( 1848 年)对西方各国的称号是“外国” “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 。
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号西方各国。
这反响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看法已被摒弃C.清代政府接受国际常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答案】 C3.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写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
这反响了()A.近代教育系统已经确立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提议回回国学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答案】 B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答案】A5.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 人。
影响留日学生地区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激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权利范围不同样【答案】 A6. 1913 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习一、选择题1.与时俱进、兼收并蓄是儒家思想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下列属于吸收近代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A.《春秋繁露》 B.《四书章句集注》C.《农政全书》 D.《孔子改制考》2.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
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A.要不要社会革命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3.“中体西用”是晚清时期流行一时的思想观点,它主要阐述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也涉及到政治思想领域。
下面哪一主张不能明确体现这一思想()A. “器物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B.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4.《刘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
……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
”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A.洋文学科的增设 B.顽固势力的反对C.社会观念的落后 D.大家子弟的谨慎5.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入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6.“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词语命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考点解读考点提示维新思想知识经纬知识清单“开眼看世界”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清朝闭目塞听;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2.概况(1)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___ ①_____的第一人。
(2)1842年,魏源编撰出《___ ②_____》,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形势。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
3.主张:洋务派主张“___ ③________”“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4.含义:“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
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评价: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__ ④____历程的第一步。
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要内容: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___ ⑤_____。
(4)思想局限: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很快就失败了,但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___ ⑧_____潮流。
一、单项选择题1.梁启超说:“假设从历史上抽掉几个最伟大的名字 ,或者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心态有所不同 ,那么历史的而貌也就会大为不同。
〞据此可知粱启超〔〕A.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思想B.与康有为等依靠光绪皇帝进行变法C.与立宪派积极响应武昌首义D.发表?异哉所谓固体问题者?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2.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 ,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
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这说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A. 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发奋图强B. 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C. 号召人们顺应优胜汰无所作为D. 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3.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 ,指出“盖权臣之消长 ,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 ,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兴旺 ,其大原力有二端 ,一由于教义之浸淫 ,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 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B. 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 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 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4.1893年 ,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列举了大量生物进化论的通俗比喻 ,对人类“优胜劣汰〞观进行了批判。
严复将其前半局部“翻译〞为?天演论? ,提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在此严复〔〕A. 择取西学理论宣传维新B. 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C.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D. 借助儒学反对君主专制5.1873年 ,总理衙门与英、法、俄、美、德五国公使围绕亲递国书的觐礼问题进行谈判 ,双方辩论往返持续三个月之久 ,最终达成协议:五国公使觐见时不行跪拜之礼 ,公使们将觐见本国君主的三鞠躬之礼改为五鞠躬。
据此可知中国〔〕A. 外交主动融入世界B. 外交艰难向近代转型C. 近代外交的屈辱性D. 奉行传统外交理念6.李约瑟认为 ,由于历史的巧合 ,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 ,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2017·嘉兴期末]下列口号或主张,属于《海国图志》主旨思想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打倒列强,除军阀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答案 A解析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故A项正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主张,故B项错误;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战争的口号,故C项错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故D项错误。
2.[2016·太原期末]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
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
这表明魏源()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B.主张进行变法维新C.倡导“开眼看世界”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答案 C解析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A项错误;19世纪晚期先进的中国人才提出进行变法维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倡导开眼看世界,故C项正确;全面学习西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故D 项错误。
3.[2017·扬州期末]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文中的“他们”主张() A.“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B.“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C.“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D.“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答案 B解析“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是顽固派的观点,与材料中“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不符,故A项错误;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与材料中“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相符,故B项正确;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是维新派的观点,与材料中“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不符,故C项错误;主张革命,与材料中“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不符,故D项错误。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选择题1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
”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
《海国图志》之所以对日本产生了较大的震动,是因为它使人们( )A 认识到封建统治的腐朽B 开阔视野,摆脱闭塞保守的思想C 了解欧洲发生的巨变D 深受鼓舞,立志改造旧的社会解析: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它的作用在于启迪人们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不是认识封建统治的腐朽,它也没有产生改造旧社会的作用。
答案:B2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
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
该学堂的创设( )A 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 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C 开留学教育的先河D 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解析:材料反映出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科目,西学主要是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中学是儒家的学说,这充分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答案:A3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是( )A 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B 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C 没有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学习西方D 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解析:郑观应指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学习西方的“体”——政治制度。
答案:B4“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无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 魏源B 王韬C 宋教仁D 胡适解析:从题目材料中的“惟君民共治”可以看出,作者的政治设想是实行君民共主,在中国近代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夷”到“洋”的转变,体现了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
2.鸦片战争前,林则徐曾说,“惟是大海茫茫,四通八达,鸦片断与不断,转不在于关之封与不封”,“大小民船……若一概不准出洋,其势即不可以终日”。
这表明他()A.反对封关禁海B.主张工商皆本C.倡导对外学习D.热衷师夷长技,林则徐认为鸦片贸易的盛行与是否闭关无关,主张允许民船出洋,这是一种对外开放心态和要求的反映。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观察下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B.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大树在树枝上“嫁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而大树的主干和土壤都是原先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
说明是以原先旧的制度体制为本,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故选D项。
4.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侧重于抵御列强的侵略B.都侧重于镇压人民的反抗C.都主张“师夷长技”维护封建统治D.都主张中体西用学习西方技术,故选C项。
A项是抵抗派;B项是洋务派;D项是洋务派,均排除。
5.近代中国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于()A.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B.早期维新派主张C.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主张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项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其未提出改变政治的主张,排除;C项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其主张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D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其在三民主义指导下,要求推翻封建统治,主张民主共和,但不是最早的,排除。
1.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在?新史学?写道:“夫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将以贻诸来者焉。
历史者,以过去进化,导将来之进化者也。
〞梁启超的主要观点是〔〕A.史学应追求理论的美观B.历史研究应为现实效劳C.历史研究具有永久的价值D.史学研究贵在博古2.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其根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根底,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缺乏。
以下能反映他主张的是〔〕A. 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以此主张君主立宪B. 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局部,借此强化封建君主专制C. 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D. 立足于人权思想,提倡自由平等,肯定人民为国家主人,同时号召人民捐躯卫国3.19世纪末?天演论?被介绍到中国后,曾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而到“五四〞以后,进化论思潮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调侃和奚落。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革命取代改进成为近代中国的新潮流B. 进化论观点被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所否认C.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有很强的排挤性D. 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特性4.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想的核心是〔〕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本来,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 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 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D. “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5.近代中国有人声称:“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该言论〔〕A. 是西方坚船利炮刺激的产物B. 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表现C. 是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认识D. 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驳斥6.近代某思想家刊文高度评价报刊的作用时说:“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以往中国报业不兴旺〕“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如今大力办报,“准此行之,待以岁月〞,使“天下人咸知变法〞,必能“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2.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中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的“扶清灭洋”主张3.(2016 江苏苏州期末)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C.符合了当时的国情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4.(2015 重庆部分区县期末考)下表是一位同学运用多元史观对近代某一思想的评价。
据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5.近代薛福成认为:“夫事之艰于谋始者理也,而人之笃于私计者情也。
今夫市廛之内,商旅非无折阅,而挟赀而往者踵相接,何也?以人人欲济其私也。
惟人人欲济其私,而无损公家之帑项,而终为公家之大利。
”材料反映他的意图是A.强调自私谋利是合理的现象B.认为人济其私最终有利国家C.批判束缚思想的传统义利观D.肯定和鼓励私人发展工商业6.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A.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B.体现了抵制西方文明的态度C.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D.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7.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上述观点能够用来评价A.中体西用的思想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8.(2016 浙江绍兴期末)吕思勉在《吕著中国近代史》中说:“自甲午之战以后,可谓中国受外力压迫而起变革之时代。
革新之原动力有二:(一)士大夫;(二)平民也。
前者恒侧重于政治之改革,后者则较易注重于社会方面,亦易倾向民族主义。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最准确的是A.“士大夫”指的是洋务派B.“平民”的代表人物为毛泽东C.“革新”的目标都是推翻清政府统治D.“变革”的内容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制度9.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
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10.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
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典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材料二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
……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1858~1927),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2)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为什么会使同僚震惊?(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在宣传其思想时采取的“高明”手段是什么,“高明”在何处?(4)分析导致两者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相同原因。
12.(2016 四川成都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晚明时期到清期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葬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
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
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那传会士向教立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
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秦、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
欧洲上空弥漫看进步的气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文流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与解析: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
从材料可以看出此著作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宽了国人的视野,这与《海国图志》的特点一致。
B项《资政新篇》提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项《变法通议》提倡中国改革封建制度; D项《孔子改制考》提倡政治改革。
故选A。
2.B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理解其思想的内涵。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表现在思想方面,“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指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方侵略者。
故选B。
3.C 解析:“中体西用”是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向西方学习,不是理想的救国方案,A 项错误;“容纳资本主义新变化”不能完整的表述材料的意思,B项错误;据材料中“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可知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C项正确;“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不能完整的表述材料意思,D项错误。
故选C。
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体西用思想。
太平天国运动与工业文明关系不大,A项错误;根据材料关键词“承认了中学不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可以推断为洋务运动,B项正确;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制度,C、D两项错误。
故选B。
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维新思想。
材料“夫事之艰于谋始者理也,而人之笃于私计者情也”信息强调自私谋利是合理现象,但不能全面反映作者的意图,A项错误;材料“惟人人欲济其私,而无损公家之帑项,而终为公家之大利”信息说明人济其私最终有利国家,但不能全面反映作者的意图,B项错误;材料批判了束缚思想的传统义利观,但不能全面反映作者的意图,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作者既肯定了私利的合理性,又鼓励“人济其私”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D项正确。
故选D。
6. A 解析:根据相关知识,本则材料是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在1864年《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提出,主张同外国进行商战,进行变法。
材料中称西方列强为欧洲诸邦,主张变革,所以不是沿袭传统的夷夏观念,也无法看出对西方文明的抵制,可排除BC。
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变法主张,D项说法不正确。
本题选A项。
7. B 解析: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
因此,马克思所说的“他们”是指维新派,“亡灵”、“受崇敬的服装”是指孔子之名。
8.D 解析: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不主张改革政治制度,A项与材料“革新之原动力有二:(一)士大夫;(二)平民也。
前者恒侧重于政治之改革”不符,排除A项;甲午战后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的领导人,排除B项;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目标不是推翻清政府,排除C 项错误;从甲午战争后,中国救亡图存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由技术层面转为制度层面,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故选D。
9. D 解析:从题干情境看,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仁学》一书,既受西方科学家关于宇宙物质论思想的影响,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影响,本质上说明了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具有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的特点。
答案为D。
10.C 解析:题干情境中梁启超认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器物、制度、精神(思想)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属于器物阶段;C项为制度阶段;D项为思想文化阶段,故答案为C项。
11.【答案要点】(1)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大力宣传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借助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有力地冲击了传统儒学,动摇了士大夫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3)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减少了宣传新思想的阻力。
(4)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系统的成熟理论;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解析】本题是对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戊戌变法相关内容的考查。
第(1)问考查的是文艺复兴的实质。
第(2)问考查的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借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目的是减少变法的阻力。
第(3)问的解答借助材料信息提示即可归纳,即都以传统文化为手段宣传新思想。
第(4)问可从经济、阶级、思想等角度说明。
12.【答案要点】(1)中国态度: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
影响:使中国失去了现(近)代化的机会。
西方态度: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化。
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变化:从基本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复杂历程。
原因: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风起云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努力寻求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联系逐步紧密,中外交流日益加强,西方文化不断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