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操作---吸痰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18
吸痰的操作流程吸痰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护理操作,用于清除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
以下是吸痰的详细操作流程:一、操作前准备1、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
听诊患者的肺部,判断痰鸣音的位置和大致的痰液量。
2、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熟悉吸痰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3、用物准备中心负压吸引装置或电动吸引器,性能良好。
治疗盘内放置:无菌吸痰管数根(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管径)、治疗碗 2 个(一个内盛无菌生理盐水,用于冲洗吸痰管,另一个用于盛放吸痰过程中吸出的痰液)、弯盘、无菌纱布、无菌镊子、一次性手套、听诊器。
4、环境准备保持病室内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拉好床帘或屏风,保护患者隐私。
5、连接并检查吸引装置将吸引器与中心负压吸引装置或电动吸引器连接,调节负压。
成人一般为 300 400 mmHg,儿童小于 300 mmHg。
二、操作步骤1、核对患者信息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床号。
2、解释操作目的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吸痰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取得患者的配合。
3、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通常为仰卧位或半卧位,头偏向一侧。
4、打开吸引器开关调节负压,试吸少量生理盐水,检查吸引器是否通畅。
5、打开无菌盘戴无菌手套,取出吸痰管。
6、测量吸痰管插入长度一般插入深度为经鼻腔插入约 25 30 cm,经口腔插入约 14 16 cm,或从气管插管插入约 10 20 cm,达到气管隆突处。
7、插入吸痰管轻轻插入吸痰管,当遇到阻力时,上提 1 2 cm,然后边旋转边吸引,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8、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 15 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时,应间隔 3 5 分钟。
9、冲洗吸痰管吸痰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以免痰液堵塞。
10、观察患者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心率等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
11、整理用物脱手套,关闭吸引器开关,清理用物。
护理操作经口腔吸痰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
1、根据患者症状,熟悉操作办法,准备必要器材;
2、填写器材使用记录和消毒记录;
3、检查吸痰器是否完好、是否有漏洞;
4、用热水浸泡吸痰管,让管中空气排出;
5、将吸痰管放入蒸汽灭菌器中灭菌,然后放入杯中;
6、取一张纸巾,撕成小方块裹在口腔右侧;
7、担心患者情绪,与患者交谈,安抚患者情绪;
二、操作步骤:
1、用75—90度拐弯的吸痰管和拐弯模具,将吸痰管塞入患者口腔;
2、将拐弯吸痰管手持,放宽手部等待患者的呼吸,等到患者有呼吸时,动作要迅速;
3、吸痰时,吸痰管的口咽处要与舌头接触,以便更好地及时吸痰;
4、待患者有咳痰时,手持拐弯吸痰管,拉动塑料管向上,迅速地吸出咳痰;
5、待咳痰吸完时,及时将吸痰管从患者口腔中取出,放入杯中;
6、查看口腔是否有其他物质残留,清洁工作结束;
7、清洗口腔,以及口腔内可能留下的痰液;
8、用湿纸巾擦拭吸痰管和拐弯处,将吸痰管放入蒸汽灭菌器灭菌;
9、记录操作时间及消毒时间,并写入吸痰管及器材使用记录表;
三、注意事项:
1、术前要求患者准备洗漱好。
吸痰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吸痰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操作,用于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有助
于改善呼吸功能。
正确的吸痰操作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呼吸顺畅,
但如果不注意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因此,以下是吸痰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洗手并穿戴手套,准备好吸痰管、吸痰机或手动
吸痰器等工具。
2. 告知患者,在进行吸痰前,应告知患者并取得其同意,让患
者保持平躺或半坐位。
3. 准备患者,在进行吸痰前,应先让患者咳嗽几次,以帮助患
者将痰液排出呼吸道。
4. 吸痰操作,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口腔或气管插管,轻轻旋转并
逐渐推进,直至达到痰液所在的位置,然后开始吸痰。
注意事项:
1. 频率控制,吸痰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的痰液情况和呼吸状况来确定,避免频繁吸痰造成呼吸道刺激和损伤。
2. 吸痰管选择,选择合适长度和直径的吸痰管,以避免过长或过粗的吸痰管刺激呼吸道黏膜。
3. 吸痰力度,吸痰时应轻柔均匀地吸引,避免用力过猛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
4. 清洁消毒,吸痰管等吸痰器械使用后应及时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总之,吸痰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正确的吸痰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痰液,改善呼吸功能。
护理人员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实训十七吸氧吸痰1. 引言吸氧吸痰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适用于呼吸困难、氧气饱和度降低、痰液潴留等情况。
通过吸氧吸痰操作,可促进患者呼吸、增加氧气供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等。
在实践中,正确的吸氧吸痰操作方法和步骤对于患者的呼吸功能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本文将从吸氧吸痰的概念、适应症、操作步骤、护理要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2. 吸氧吸痰的概念及适应症吸氧吸痰是指在临床护理操作中,使用专门的吸氧吸痰设备,将氧气和吸痰器连接,并通过适当的手法吸取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气管内分泌物等操作。
吸氧吸痰适用于下列情况:•呼吸困难:由于痰液潴留引起的呼吸困难,需通过吸氧吸痰清除痰液,改善呼吸道状况;•氧气饱和度降低:低氧血症患者,需要吸氧吸痰辅助呼吸,维持血氧稳定;•痰液潴留:长期卧床或长期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容易出现痰液潴留,需通过吸氧吸痰清除痰液。
3. 吸氧吸痰的操作步骤3.1 准备工作1.慎选吸氧吸痰设备,确保设备完好无损;2.患者进行基础基础生命体征监测(如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并记录监测结果;3.安置好氧气面罩或鼻导管,调整好氧气流量;4.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3.2 吸痰操作1.洗手并戴上手套;2.调整好氧气流量;3.提醒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嘱咐患者深呼吸(可缓解过度刺激导致呼吸暂停等分泌物性质合并症);4.取出吸痰器,并洗手或用酒精消毒;5.空气吸入后,将吸痰器插入患者喉咙,吸取痰液;6.注意观察患者情况,每次抽吸时间不能超过10-15秒,防止缺氧;7.告知患者在进行吸氧吸痰操作时,可能会引起刺激感,需配合呼吸节奏。
3.3 操作后1.恢复正常通气,观察患者有无缺氧等异常;2.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3.洗手并记录吸痰时间和操作情况;4.随时观察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的变化情况。
4. 吸氧吸痰的护理要点1.在吸痰时,需要注意用力大小,不能过度刺激,以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不良症状;2.每次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0-15秒,防止患者缺氧;3.吸痰器的材质应采用柔软、不刺激的材质;4.在吸氧吸痰操作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处理或停止吸痰操作,防止不良症状出现。
吸痰技术操作流程吸痰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操作,适用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
正确的吸痰技术操作流程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吸痰技术的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
在进行吸痰前,护士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洗手,并穿好手套,以免交叉感染。
接着,准备好所需的吸痰管、生理盐水、吸引器、护理垫等器材。
确保吸痰器的吸引力正常,以免影响吸痰效果。
2. 与患者沟通。
在进行吸痰操作前,护士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他们即将进行的操作,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同时,要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和过程,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感。
3. 采取正确体位。
将患者的头部稍微向一侧倾斜,以便于吸痰管顺利进入气道。
在操作过程中,护士需要保持患者的头部稳定,避免患者头部晃动而影响吸痰的准确性。
4. 清洁口腔。
使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水帮助患者清洁口腔,以减少吸痰时吸入口腔内的细菌和分泌物,减少感染的风险。
5. 进行吸痰。
将吸痰管插入患者口腔,进入咽喉部。
在吸痰的过程中,护士需要注意吸痰管的深度,避免刺激患者的气道黏膜。
同时,要控制好吸引器的吸引力,避免对患者的气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6. 清理分泌物。
在吸痰的过程中,护士需要通过吸引器将患者口腔和气道内的分泌物吸出。
吸痰结束后,要及时清洁吸痰管,以免细菌滋生。
7. 观察患者反应。
吸痰结束后,护士需要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和氧饱和度,以确保吸痰操作没有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 记录观察结果。
吸痰操作结束后,护士需要将患者的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包括吸痰的时间、吸出的分泌物量、患者的反应等情况。
这些记录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为下一步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总结,吸痰技术操作流程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正确的吸痰操作可以有效清除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减少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护士在进行吸痰操作时,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与患者充分沟通,采取正确的体位,注意清洁口腔,掌握吸痰技术的操作要点,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并做好记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