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删选信息
- 格式:ppt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15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信息类文本阅读题解答技巧信息类文本阅读-------单文本(一)信息理解与推断客观题常见的设误陷阱:信息遗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先后倒置、表述绝对、答非所问、指代有误、观点混淆、主次混淆、或然必然混淆、未然已然混淆、因果关系错乱、忽略条件或加强条件造成判断错误与推理牵强等。
主观题常见考法:概括侧重点、寻找原因、说明表现、梳理过程、提出对策、总结特点、比较异同等。
解决方法:①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句;②独立概括文意。
(二)分析论证相关(三)分析论证特点2.论证结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结构、分总式结构、总分总式结构、正反对比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和并列式结构等。
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重在分析文章外显的结构特征。
答题时首先应指出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等),然后阐释每部分是怎样体现这样的结构的,比如每部分之间如何体现递进、如何体现对照、如何体现总分关系。
4.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思路的步骤:1.找准论述对象。
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出处或题目快速找出文章的论述对象。
2.抓关键词和关键句。
抓住文章中有助于理解内容的关键词和揭示文章思路结构的关键句子,归纳段意,梳理层次。
3.规范作答。
结合答题术语,组织作答。
首先,提出······论点引出······论题/通过······事例(传说、故事等)。
然后,从······方面(角度),用······论证方法从正面/反面论证······观点/论题。
最后,总结······观点/重申论点,得出······结论/总结全文,归纳论点/提出希望分析文本行文脉络(思路)、论证思路、论证结构的回答区别:行文脉络(思路):重在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答题时注意使用体现行文思路或顺序的词语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来串联各层内容。
2020-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列巴陈晓雷①去年,我在影友博客中,首次见到了历经沧桑的鄂温克老额尼(鄂温克语,母亲)玛丽娅·索,她那亚欧人种相互融通的面部轮廊,一下便吸引了我。
这绛棕色脸上的皱纹让我惊奇,它们或横于额头,或环绕双眼,或聚拢唇边,都让我想到莽莽大兴安岭的土地山川,高低起伏、深浅不一。
她的这张脸,宛如深秋原野,山路弯曲幽远,恰似秋日田地,犁痕鲜明醒目,这上面记录着岁月人生,举证着真诚、美丽。
②玛丽娅·索面对影友的镜头,很不适应,表情不放松,无法进入自然状态。
③影友们的热情围着她,并没感染她,她我行我素地坐着,眼睛不看那些对自己乱叫的机器,也不逢迎那些对自己不停闪光的镜头。
她小声嘀咕着谁也不懂的鄂温克语,从语气里能感受到,她对鼓捣相机的这些人有点不理解,她不知他们在面前慌乱拍自己的目的,他们在面前拥挤、忙碌着,让她无法实施早已准备好的待客之礼。
④索额尼想,他们没时间坐下来喝驯鹿奶熬的奶茶,没时间坐下来喝杯酒,总该尝尝自己烤制的列巴呀!⑤木桌上圆圆的、厚实的列巴,害羞、渴望地看着这些端着相机的年轻人。
⑥老人默想:他们一定担心我在这儿坐不了几分钟就得躺下,他们认为我老了,是在抢拍我呢!我不是干树叶,风一吹就没了,别看我九十二了,身子骨像山上的黑柞树,粗壮、结实着呢。
⑦索额尼很想对他们说:要现在走路上山找驯鹿,你们都不一定能跟上我的步,还不知道谁担心谁呐?别总想着我不行,我就是在这儿坐半天也挺得住,别着急,慢慢干,才出细话嘛……年轻人,坐下歇会儿,先尝尝我的烤列巴吧,这可是用山里的站杆柴火烤的,这和城里人用电火烤的面包味道不同,不信你们尝尝,我的列巴有大岭独特的香味……⑧一会儿,咱们唠熟识了,我自然会把我家驯鹿的那些事儿告诉你们……这么想着,额尼情绪松弛下来,脸色活泛起来,面肌恢复了祥和,虽仍没笑,却显出了平静和亲善。
练案一理解概念含义,筛选文中信息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材料一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
会议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节选如下:我们看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同时,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
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经济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也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文明的力量.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加强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新平台.我们认为,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在历史的启迪和现实的昭示中,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华章。
(摘选自《人民日报》)材料二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
要想实现这几句话,还要走很长的路,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比如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
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
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了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
(1)信息类文本阅读——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现代文阅读题方法技巧考点1 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比确定答案1、审清题干,了解考查角度。
“概念”考查通常是让学生判断所给选项是否与概念的含义相符合。
2、筛选信息,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筛选信息需要考生站在全文的角度去整合分散在文章各个部分的与概念有关的信息。
3、通过对比,确定答案。
要注意选项与概念相关信息的对比,判断选项是否与概念的内容相符合。
考点2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原文定位识关键,双向对比定答案1、读选项,找原文。
命题者命制选项的语言大都来自材料,因此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关键词语,在材料中找到和选项对应的原文以及有效的阅读区间。
2、两比对,识节点。
命题者在组织选项的语言时,往往会通过“增”“删”“换”“调”等多种方式对材料中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在这个过程中,命题者会将错误的内容掺杂进去,形成一个或两个关键性的错误节点,即选项中的“陷阱”。
识别错误选项的关键就在于比对细节,抓住节点。
3、细揣摩,判正误。
仔细揣摩选项表述的意义和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选项中的信息是否在原文中出现,或者内容要点的整合提炼是否与原文一致,即判断选项是否存在混淆逻辑、无中生有、扩大范围或程度等问题,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选准筛选角度,整合内容要点1、速读文本,观其大略。
通读各则材料,了解各则材料所说的内容以及共同话题,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所有材料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2、对照题干,定点“扫描”。
阅读题干,找到命题点,以命题点为中心“扫描”材料,寻找答题区间。
有些题干本身或相关语境就暗示了答题所涉及的角度或答题要点,暗示了信息点所在的材料范围,所以考生在答题前务必仔细阅读、分析题干,根据要求筛选信息。
3、分门别类,提炼整合。
把筛选出来的相关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整合、归纳和概括。
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将提炼出来的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分条列出,并将同类信息整合在一起,注意语言的简洁性、概括性。
现代文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未0620 1642现代文阅读信息的筛选整合考点解说文中的重要信息的筛选整合是指阅读时,在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从文章中快速捕捉最新信息,并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加以整合。
答题步骤1.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确立答案支架)2.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
3.整合——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
4.转换表述——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要遵循语言规则)整合——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1)(2)(3)(4)例1.阅读《野菊花》,思考文段后的问题:2.联系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分析题目:③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
︳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
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
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
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④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
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hé),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袍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
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
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
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
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
新高考八省联考语文试题分析全卷150分,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1,即俗称的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和山东卷一致,主题是人工智能,命题平稳,前三题选择题和语文匠预测的 1.信息筛选2.文内推断3.文外推断一模一样,第4题考论证手法,很传统,第5题考两则材料观点的相悖,有创新。
同时这里也能看到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开始有了变化,即同一主题,相关论述中的相关也可以是相反。
现代文阅读2,即俗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出现了两则文本,来自金克木先生的小品文,这是破天荒的。
这和新课标提倡的群文阅读不谋而合。
第6题回归传统,同时考查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第7题前所未有,居然是文内外的推断,第8题传统,第9题前所未有,所谓列出评论要点,属于很实用的文艺写作的内容,完全彻底打破了陈腐的命题套路。
各个省份选文不同,河北、广东、湖北、辽宁是《国文教员》。
江苏、湖南、福建、重庆是《秋雨》。
这说明命题人在检测各类文体的考查效果。
文言文阅读来自《汉书霍光传》,没有脱离二十四史,和预测一模一样,命题方面并太大创新,依旧是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只是选取有争议的大人物霍光,而不是传统的忠臣廉吏,选材标准值得玩味。
古诗选取的是边塞诗《幽州新岁说》,主观题是归纳思想感情,中规中矩。
名句默写来自于《望岳》《天净沙秋思》,第三题很有创意,没有指明篇目,仅仅说是李商隐诗歌。
明眼人都知道沧海肯定是指的沧海月明珠有泪。
语言文字运用有大的改变,结构上分为2部分。
整体上比山东卷增加了1道选择题,和海南卷相等。
2部分为语言文字运用1 语言文字运用2 .语言文字运用1 考衔接(选择题)、修辞(选择题)、语病(主观题)。
语言文字运用2 考补写(主观题)和一句话概括(主观题)。
全卷选择题比山东卷多一道,做好选择题依旧是赢取135+分的必要条件。
这次的语用改变,再次印证了语文匠一向的观点,语用将走向大融合。
而且在考纲取消的情况下,语用迟早有一天和阅读题完全融合,参考北京卷、上海卷。
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想要提高语文成绩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掌握一些语文答题技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择题方法一、合理安排顺序,把握题目关联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在高考考场上,学生担心时间不够用,压力会很大,因此不能像平时训练时那样从容淡定,常常会出现对文章理解不透彻,甚至误解的情况,这也是阅读的大忌。
二、利用主旨句,找准突破口一篇文章的关键词通常出现在标题、开头句、结尾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反问句等处,文章的主旨句恰恰就隐藏在这些包含关键词的句子里。
所以,学生阅读时必须高度重视,尤其是体现作者观点和文章中心的词语。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有时候会出现判断正误,这样的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
命题者通常会跟学生玩文字游戏,改变句中的定语或者状语,从而改变句意,出现以偏概全、正话反说、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现象。
当做这类题型的时候,学生首先要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也就是找到备选答案中哪个地方是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相符的,从而快速地选出答案。
三、理解字词意义,明确解题思路一般来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表面意思,往往会考查更深层次的引申义,这样才能符合考纲的要求,更好地拓宽高中生的知识面。
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经常会出现“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某句话的深刻含义”等类型试题,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对此,学生要找到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明确解题思路,透过表面的意义去体会深刻的内涵,然后联系具体语境和上下文,做出正确的解答。
学生要谨记命题者既然出了这道题,那么答案就一定会在文中。
四、弄清文章结构,理清答题要点弄清结构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从结构和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学生把文章结构层次弄清了,就基本上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信息类文本之信息的理解、分析、推断专项指导考点讲解新高考信息类阅读设题,第1题理解分析材料内容,侧重考查信息获取、筛选、加工,可称为信息理解分析类。
第2题根据材料内容,判断说法,侧重考查推断,可称为信息推断类。
【设问形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设置】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的表述一般不照搬、抄录原文语句,大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
明确转述的常用方式,对判断选项正确与否意义重大。
选项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一、概括式转述【关注点】1.看从具体到一般的表述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
2.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和作者的意图,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示例】(2022·全国乙卷第1题A项)“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原文】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解析】选项中“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是对原文“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的概括式转述。
该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
故选项正确。
二、具体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观点、结论性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或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具有对原文相关观点的阐释性质。
【关注点】1.判断选项本身的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
“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材料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特别注意: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存在物,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
原文: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的分类语文现代文阅读Ⅰ中,信息类文本是高考阅读理解部分的重点之一。
信息类文本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分类,包括新闻类文本、科普类文本以及社科类文本等。
以下将对这些分类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新闻类文本。
新闻类文本是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信息类文本之一。
它通常以客观、事实性为主,传递最新的新闻资讯和事件。
高考常考的新闻类文本题材包括社会热点事件、科技创新成果、自然灾害等。
阅读新闻类文本需要关注文章的主题、目的、背景、事件经过、影响等要素,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同时,对于新闻类词汇的理解和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也至关重要。
其次是科普类文本。
科普类文本主要向读者传递科学知识与常识。
科普类文本的特点是通俗易懂、逻辑严密,通过对科学领域的解释和举例,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科学原理。
高考中常考的科普类文本题材有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例如大自然中的规律、生态平衡、物质的性质等。
阅读科普类文本需要理解和解读科学术语和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
另外,社科类文本也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信息类文本。
社科类文本主要涉及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社会学等。
这类文本的特点是较为抽象、逻辑复杂,需要读者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论证过程和思路。
社科类文本题材包括社会问题、道德伦理、文化传统等。
阅读社科类文本需要注意理解论证中的前提条件、因果关系以及作者的价值观和观点。
此外,还有文学类信息文本。
这类文本是指以文学形式呈现的信息类文本,通过故事、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传递信息。
在高考中,文学类信息文本常常以小说、散文或者诗歌的形式出现。
阅读这类文本需要理解并把握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舞台背景等要素,同时也要关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意义。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Ⅰ中的信息类文本可以分为新闻类文本、科普类文本、社科类文本和文学类信息文本等。
通过对不同分类的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考生可以提高对文章主旨、读者观点、作者态度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的把握能力,进而更好地完成阅读理解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