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智齿位点行异种骨保存后骨壁厚度与吸收关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5
下颌第一磨牙不同种植术非负荷期牙槽骨吸收的X线观察万永;陈新;孙勇【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4(024)009【摘要】目的评价下颌第一磨牙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非负荷期牙槽骨吸收情况.方法用Bego柱形种植体,对24颗下颌第一磨牙按就诊类型,分为即刻种植(12枚)、延期种植(12枚)进行种植修复,术后当天和术后5~6个月时以X线法测量,对比分析两种方法非负荷期颈部牙槽骨吸收情况.结果种植体植入后5~6个月颈部骨吸收结果,即刻种植组为(0.28 ±0.37)mm,延期种植组为(0.19 ±0.25)mm,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颌磨牙即刻种植技术能缩短种植修复缺失牙的等待时间,一次手术完成,减轻患者痛苦,是一种理想的种植修复方式.但要求术前对种植位点的软硬组织量进行准确的估计,严格把握适应证,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总页数】4页(P944-947)【作者】万永;陈新;孙勇【作者单位】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口腔科;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口腔科;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口腔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14【相关文献】1.BLB、Camlog种植体临床非负荷期牙槽骨吸收的X线观察 [J], 康博;郭吕华;陈健钊;林丽娥2.两种颈部形态种植体周围非负荷期骨吸收的对比研究 [J], 王宏远;吴凯敏;张晓敏;曹庆堂3.愈合期埋植型和非埋植型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情况观察 [J], 薛丽丽;杜莉;王虎;淡子航4.非负荷期种植体周围牙槽骨丧失的X线观察 [J], 刘丽;何福明;陈松;张凯;李乐乐;董月芳5.非负荷期牙种植体近远中牙槽骨吸收的数字全景X片观察与分析 [J], 马征;孙勇;黎春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种植牙手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有效地保护牙槽骨结构,维持牙槽的形态和美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
的影响。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为了避免拔牙后牙槽骨吸收带来的形态变化和美学效果下降而进
行的一种保护性处理方法。
在拔牙后,如果不进行位点保存,牙槽骨会因为缺乏牙齿的刺
激而逐渐吸收,导致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减少,牙槽骨变得不平整,从而影响种植牙的美
观效果。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通过在拔牙后将骨料填充到牙槽骨空腔中,保持牙槽骨的形态和功能。
这种填充物可以是人工骨料、自体骨料等,能够提供支撑力,防止牙槽骨塌陷和吸收。
填充物的存在还能为后续种植牙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1. 保持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牙槽骨的吸收,保
持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
这对于后续种植牙的固定和稳定非常重要,也能够保证种植牙的
美观效果。
2. 提供种植牙的支撑力:拔牙位点保存技术中的填充物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撑力,为
种植牙提供一个牢固的基础。
这样可以提高种植牙的稳定性和牙齿咀嚼功能,从而提升美
学效果。
4. 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舒适感: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牙槽骨,减少牙
齿缺失带来的不适感和自卑感。
种植牙的良好美学效果不仅能够增加患者的自信心,还能
够提升口腔的舒适感,提高生活质量。
不同测量方法评估位点保存术后牙槽嵴高度变化作者:罗纬陈向深蒋瑷屈茜来源:《医学信息》2019年第16期摘要:目的; 采用錐形束CT(CBCT)结合3D打印数字导板、直接观测、平行投照根尖片测量三种方法评估拔牙后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比较各方法的测量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7年5月收治的20例患者,共20颗需拔除的患牙,微创拔除患牙后即刻行位点保存术。
术中行临床直接测量记录牙槽骨高度,术后即刻及6个月拍摄根尖片并佩戴数字导板行CBCT检查,种植术中翻瓣再次测量牙槽骨高度,比较三种方法检测牙槽嵴高度的变化。
结果; 术后6个月颊侧中点牙槽嵴及近、远邻面牙槽嵴高度均有降低,非磨牙区分别为(0.85±1.56)mm、(0.15±0.44)mm、(0.16±0.53)mm,磨牙区分别为(0.82±1.20)mm、(0.14±0.25)mm、(0.15±0.89)mm。
直接探查与CBCT结合3D打印数字导板测量的牙槽嵴高度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平行投照根尖片检测结果与另外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数字化导板;位点保存术;锥形束CT;3D打印;牙槽骨中图分类号:R782.11;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16.027文章编号:1006-1959(2019)16-0090-03Abstract:Objective; Cone beam CT (CBCT) combined with 3D printed digital guide,direct observation, parallel projection apical slice measurement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of alveolar bone height after 6 months of tooth extraction.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each method were compared. Methods; We selected 20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5 to May 2017. A total of 20 teeth to be removed were removed.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alveolar bone height was measured directly in the clinic. The apical slice was taken immediately and 6 months later, and thedigital guide was used to perform CBCT examination. The height of the alveolar bone was measured again during the implantation, and the alveolar ridge height changes was detected by three methods.Results; At 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 height of the alveolar ridge and the alveolar ridge of the proximal and distal abutments decreased, and the non-molar areas were (0.85±1.56) mm,(0.15±0.44) mm,(0.16±0.53) mm, the molar area is (0.82 ± 1.20) mm,(0.14 ±0.25) mm,(0.15 ± 0.89) mm.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sults of direct exploration and CBCT combined with 3D printed digital guides (P>0.05). The results of parallel projec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method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Direct measurement and CBCT combined with 3D printed digital guide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evaluation of alveolar bone height changes. 3D printed digital guides combined with CBCT detection are non-invasive, accurate and repeatable, and it can be used in the assessment of changes in alveolar bone levels in other clinical settings.Key words:Digital guide;Site preservation;Cone beam CT;3D printing;Alveolar bone牙齿种植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缺失牙的修复治疗中,其成败取决于周围是否有足够的软硬组织支持[1]。
拔牙位点保存与自我愈合在后期种植的比较李耀武【摘要】目的对拔牙位点保存与自我愈合在后期种植牙修复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拔牙位点保存组32例和自我愈合组30例.拔牙位点保存组拔牙后即刻位点保留,再行种植修复治疗;自我愈合组拔牙后不行位点保留,自然愈合.比较两组后期种植手术时间、拔牙6个月牙槽骨吸收情况、种植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种植前、种植修复后1年患者牙槽高度及宽度变化情况.结果拔牙位点保存组种植手术时间、牙槽骨吸收量均明显少于自我愈合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及种植成功率均明显高于自我愈合组(P<0.05);两组种植修复1年后牙槽骨高度及宽度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相较于拔牙后自我愈合,拔牙后位点保存可明显缩短后期种植手术时间,降低牙槽骨的损失量,提高临床种植成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50)012【总页数】2页(P1475-1476)【关键词】拔牙位点保存;自我愈合;种植修复【作者】李耀武【作者单位】驻马店市中医院口腔科,河南驻马店 4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拔牙位点保存是指在拔牙的同时或拔牙后进行牙窝内生物材料的移植和填充,进而使得牙窝周边软、硬组织得以保存,为后期种植创造稳定的基础条件。
拔牙位点保存可减轻牙槽骨吸收,对简化后期种植手术过程、缩短手术时间、加速康复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证实为需进行口腔种植修复患者,无拔牙禁忌,牙拔出后至少存在1颗邻牙,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牙齿明显异位、挤压、扭转等,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长期服用四环素、皮质类固醇等影响骨再生药物者。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预防口腔种植后牙槽骨吸收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后牙槽骨吸收中的预防应用效果。
方法:取2014年11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需要拔出下颌磨牙患者7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
对照组拔牙后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拔牙后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进行处理,利用锥形束CT对2组牙槽骨吸收量、骨密度及新骨轮廓变化情况进行评估,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新骨轮廓、骨密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牙槽骨垂直吸收量,低于对照组(P<0.05);2组拔牙前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宽度及差值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牙后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宽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拔牙后差值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与对照组2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拔出下颌磨牙患者治疗后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效果理想,能减少牙槽骨吸收,安全性较高,能为种植牙修复营造良好的位点条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口腔种植;牙槽骨吸收;锥形束CT;应用效果近年来,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新兴材料的日益涌现,导致种植修复已经成为缺失牙患者中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方法不仅能为义齿提供理想的支撑,使得义齿更加稳固,有助于提高咀嚼效率,并且该治疗方法并不需要基牙的磨削,具有舒适、美观等优点[1]。
传统的种植观念认为[2],患牙拔除后3高月拔牙愈合后方可以进行种植体的植入,该方法虽然能满足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容易增加治疗周期。
同时,义齿种植修复时也需要足够的骨量及良好的骨质方可实现长期稳定的种植骨结核[3]。
但是,患者牙齿拔除后待牙自然愈合后拔牙窝容易由于骨吸收引起种植区骨量不足,增加前牙区种植体置入植骨的可能性。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引言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种植牙已经成为治疗牙缺失的常见方法之一。
在进行口腔种植手术时,拔除残存牙齿是常见的操作,然而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对于口腔种植患者的牙槽美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一、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重要性在口腔种植手术中,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拔牙位点的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骨质的吸收和牙槽骨的萎缩,影响种植牙的稳固性和美学效果。
正确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牙槽骨,为后续种植牙的手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方法1. 牙槽骨填充术牙槽骨填充术是一种常见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
通过将人工骨料或自体骨料填充到拔牙位点,可以有效地保护牙槽骨,防止骨质吸收和萎缩。
这种方法可以在拔牙后立即进行,为后续的种植手术创造出良好的条件。
2. 软组织保护在进行拔牙手术时,保护周围的软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软组织保护可以有效地减轻术后的疼痛和肿胀,并且有利于愈合过程的进行。
良好的软组织状态也对后续的种植牙手术和美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3. 牙槽窦提升术在部分情况下,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不足可能会影响种植牙的稳固性和美学效果。
牙槽窦提升术可以通过提升牙槽窦底部的骨质,增加牙槽骨的高度,为后续的种植牙手术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条件。
三、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1. 稳定的种植牙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可以为后续的种植牙手术创造出稳定的基础。
保护牙槽骨的健康状态,可以有效地提高种植牙的成功率,降低种植牙的脱落率,同时也有利于种植牙的牙龈愈合和美学效果的提升。
2. 自然的牙槽形态良好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持牙槽的自然形态,避免牙槽骨的吸收和萎缩。
这对于种植牙的美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使种植牙与周围的牙齿融为一体,呈现出更加自然的外观。
四、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填充材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且要保证填充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下颌阻生智齿与邻牙远中牙槽骨吸收关系的研究
游云华;汪跃平;张华伟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
【年(卷),期】2003(004)006
【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阻生智齿与邻牙远中牙槽骨吸收的关系.方法:收集508例下颌阻生智齿,术前记录患者的年龄、阻生类型、食物嵌塞及冠周炎等并测量牙槽骨吸收情况,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随着年龄的增大,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吸收的发生率越高、吸收程度也越重;(2)在下颌智齿的阻生类型中,近中阻生引起的邻牙远中牙槽骨吸收最高;(3)下颌阻生智齿所致的食物嵌塞及冠周炎是引起牙槽骨吸收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论: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吸收与患者的年龄、下颌智齿的阻生类型及有无食物嵌塞、冠周炎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总页数】3页(P98-100)
【作者】游云华;汪跃平;张华伟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口腔科,广东,珠海,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口腔科,广东,珠海,519000;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口腔科,广东,珠海,519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1
【相关文献】
1.下颌阻生智齿拔除的缝合方式对邻牙远中牙周组织的影响 [J], 朱越广;钟志海;常少海
2.下颌阻生智齿和邻牙牙冠近远中径比值与牙根变异的关系初探 [J], 吴惠明;苏立霞
3.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变化的临床研究 [J], 张志斌
4.下颌阻生智齿拔除的缝合方式对邻牙远中牙周组织的影响 [J], 朱越广;钟志海;常少海
5.下颌阻生智齿与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关系的研究 [J], 游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进行牙槽种植手术来修复缺失牙齿,从而恢复美观和功能。
对于牙槽种植手术的患者来说,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的牙槽美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的咬合和咀嚼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主要包括种种植手术后的牙槽骨质的保存和修复,这对于保证口腔种植患者的咬合和咀嚼功能至关重要。
如果牙槽骨质吸收过快或者形态改变不当,可能会导致种植体的稳固性下降,从而影响患者的咬合和咀嚼功能。
可以说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的咬合和咀嚼功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口腔种植患者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选择合适的口腔种植医生和医院,确保拔牙位点的操作技术和设备具备先进的水平和技术保障;其次是在进行牙槽种植手术之前,进行科学的口腔检查和诊断,确保对患者口腔的整体情况有清晰的了解,从而为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和指导;最后是通过术前和术后的口腔护理和修复,保证拔牙位点的保存和修复达到最佳的效果。
可以得出结论: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的牙槽美学效果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口腔种植手术之前,口腔种植患者需要充分了解并重视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以保证种植体的美观度和功能性。
口腔种植医生和医院也需要加强对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研究和培训,以提高种植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为口腔种植患者和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促进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第 6 卷第 45 期2019 Vol.6 No.4580对比观察下颌后牙牙槽骨位点保存术后行即刻种植、延期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于鹏,王瑞荣,周程程(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山东青岛 266034)【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为下颌后牙牙槽骨位点保存术后患者实施即刻种植治疗和延期种植治疗的临床结果差异。
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4月,将74例74颗牙下颌后牙牙槽骨位点保存术后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37颗牙,为参照组实施延期种植治疗,针对研究组实施即刻种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种植治疗结果优良率指标测算值、牙龈乳头附着高度指标测算值、咀嚼功能恢复程度指标测算值,以及整体性牙齿美观程度指标测算值。
结果 研究组的种植治疗结果优良率指标测算值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
研究组的牙龈乳头附着高度指标测算值、咀嚼功能恢复程度指标测算值以及整体性牙齿美观程度指标测算值均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 对于下颌后牙牙槽骨位点保存术后患者而言,为其实施术后即刻种植治疗和术后延期种植治疗,均能获取较好临床效果,且术后即刻种植治疗的临床指标更优秀,更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下颌后牙牙槽骨位点保存术后;即刻种植;延期种植;治疗效果;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R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45.80.01种植治疗时机的合理选择,对于确保患者获取最佳临床治疗结果具备重要意义[1]。
本文以我院口腔科收治的部分下颌后牙牙槽骨位点保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其随机实施了术后即刻种植治疗或者是术后延期种植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7年1月~2018年4月,将74例74颗牙下颌后牙牙槽骨位点保存术后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37颗牙。
不同测量方法评价磨牙拔牙位点保存术后牙槽骨的变化赵丽萍;詹雅琳;胡文杰;徐涛;危伊萍;甄敏;王翠【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6(048)001【摘要】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
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齿拔除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膜(bioabsorbable collagen membrane,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术中临床直接测量,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通过上述3种方法测量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并比较测量效果的异同。
结果:比较23个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在拔牙位点中央、远中中央、颊侧远中3个观察点的术中临床测量与CBCT测量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点的高度及宽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个月接受翻瓣再进入实施种植的10名患者中,拔牙位点中央相应观察点的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分别增加(6.15±1.73)mm和(6.59±2.53)mm,牙槽骨宽度测量值分别为(8.45±1.18)mm和(8.52±1.27)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平行投照根尖片观察术前和术后6个月拔牙位点中央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为增加(5.84±4.28)mm,测量数值与另两种方法接近。
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Bio-Oss与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后,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两种方法对牙槽嵴顶骨高度和宽度变化的评价基本一致。
位点保存技术在下颌智齿拔除手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
张文龙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24(40)9
【摘要】目的:分析位点保存技术在下颌智齿拔除手术后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北京市丰台区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下颌智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
对照组拔除下颌智齿后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拔除下颌智齿并进行位点保存。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术后8个月,两组邻牙牙周深度指数小于术前,且试验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8个月,两组邻牙稳定性指数高于术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位点保
存技术在下颌智齿拔除手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减小邻牙牙周深度指数,增加稳
定性指数,患者满意度较高。
【总页数】3页(P98-100)
【作者】张文龙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3
【相关文献】
1.拔除下颌智齿手术时不同的牙冠切割方式对手术时间及术后创伤的影响分析
2.CGF应用于拔除下颌阻生智齿位点保存的护理配合
3.分析超声骨刀微创手术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手术效果
4.浓缩生长因子应用在拔除下颌阻生智齿位点保存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配合
5.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药物治疗期间应用持续性冷敷的干预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种异种骨在双侧下颌智齿位点保存后配对比较及组织学观察吕源;李岩峰;祝洁;孙小雪;胡品;李长健【期刊名称】《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年(卷),期】2017(18)2【摘要】Objective:To evaluate deproteinized porcine bone mineral (DPBM,The Graft(@)) and 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 (DBBM,Bio-Oss(@)) in extraction socket preservation of bilateral mandibular wisdom teeth with the method of paired comparison,and observation to the osteogenesis with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Methods:17 cases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whose third molars required removal.Both sides were implanted the two xcnografts randomly.All the alveolar sockets were covered with barrier mambranes.After immediate surgery (T0),12 weeks (T12),24 weeks(T24),patients were taken CBCT respectively.Measured thethickness,height,width of both sides of the buccal and lingual alveolar bone pared the change amount of the above data during T0-T12,T12-T24 and T0-T24 using SPSS21.0 software with paired sample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analysis with SNK;24 weeks aftersurgery,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of osteogenesis with HE stain for partial the operative region.Results:Paired samples t-tes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change amount of buccal and lingual alveolar bone thickness,height and width on both sides during T0-T12,T12-T24 and T0-T2,One-way ANOVA analysis showed that during T0-T12 and T12-T2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change amount of lingual bone thickness,height at Graft side and only lingual bone height at Bio-Oss side.During T12-T24 and T0-T2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lingual bone thickness,height,width at Graft side and lingual bone thickness,height,width at Bio-Oss side,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other index.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the Graft bone particulate material combine with new bone and fibrous connective tissue closely,which was similar to Bio-Oss.It was found no inflammatory reaction in all the specimens.Conclusions:The Graft(@) is similar to Bio-Oss(@)in the rate and extent of alveolar bone absorption after alveolar socket preservation for mandibular wisdom teeth.And the absorbtion of thinner lingual bone wall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mount is far more than the buccal,the absorption occur in the first 12 weeks mostly.Both of The Graft (@) and Bio-Oss(@) have favourable biocompatible and osteoconductive.%目的:脱蛋白猪骨矿物基质(DPBM,The Graft(@))与脱蛋白牛骨矿物基质(DBBM,Bio-Oss(@))在位点保存后配对比较并观察二者成骨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7例双侧下颌智齿阻生患者,将二者随机植入左右两侧,均覆盖屏障膜.分别于本后即刻(T0)、12 周(T12)、24周(T24)拍摄锥形束CT,测量两组牙槽窝颊舌侧骨壁厚度及相应高度、宽度.利用SPSS21.0对两侧牙槽窝前12周(T0-T12)、后12周(T12-T24)、总24周(T0-T24)时各指标的改变值做配对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24周时取部分患者植骨术区少量骨块,经HE染色,镜下观察两种异种骨成骨情况.结果:配对t检验显示双侧牙槽窝颊舌侧骨壁厚度、高度及宽度改变值在T0-T12、T12-T24T0-%T4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T0-T12与T12-T24时,Graft侧舌侧厚度、高度改变值,Bio-Oss侧舌侧高度改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T12-T24与T0-T24时,Graft侧舌与Bio-Oss侧舌侧厚度、舌侧高度、宽度改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观察显示,24周时两种异种骨材料周围均有新形成的骨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紧密结合,受检区均未发现炎性反应.结论:The Graft(@)与Bio-Oss(@)用于下颌智齿健点保存后,在牙槽窝骨壁吸收速率及程度上表现相似;且较薄的舌侧骨壁垂直向、水平向吸收远多于颊侧骨壁,骨吸收多发生于前12周;The Graft(@)与Bio-Oss(@)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引导性.【总页数】6页(P102-107)【作者】吕源;李岩峰;祝洁;孙小雪;胡品;李长健【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北京100048;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北京100048;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北京100074;武警辽宁总队医院脑系科辽宁110034;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北京100048;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0.2【相关文献】1.下颌智齿位点行异种骨保存后骨壁厚度与吸收关系研究 [J], 樊佳东;吕源;李岩峰;张颖;韩奕诗;胡品;杨椿浩;李长健2.两种义齿修复牙周病下颌双侧游离端缺失咀嚼效率的比较 [J], 潘洁;张天夫;王伟3.两种义齿修复牙周病下颌双侧游离端缺失咀嚼效率的比较 [J], 潘洁;张天夫;王伟4.位点保存术对减数下颌双侧第一磨牙正畸牙移动的影响对照研究 [J], 董一磊;王科明;陈勇;王文瑜;陈礼芳;吴清柱5.上颌双侧第二磨牙不同拔牙位点保存及两种种植体系统修复效果观察(附1例6年随访报告) [J], 韩子瑶;赵丽萍;徐涛;胡文杰;刘云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拔牙位点保存方法的研究进展赵宇骁【期刊名称】《《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27)003【总页数】7页(P211-217)【关键词】位点保存; 骨吸收; 屏障膜【作者】赵宇骁【作者单位】江苏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1牙齿拔除或缺失后,剩余牙槽嵴因缺乏正常的生理学刺激将发生不可逆的吸收,导致其在宽度和高度上显著降低,直接影响种植体的植入方式、远期种植体的留存及美学修复效果。
因此,如何有效保留原有牙槽嵴三维方向上的骨量和相应软组织的量,对种植体的长期成功率和美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拔牙位点保存的运用能有效地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和牙龈软组织的生理性吸收和萎缩,保留部分剩余牙槽骨,且尽可能生成致密的新骨,为后期的种植提供良好的骨条件。
广义上,凡是能够减少牙槽骨吸收及软组织萎缩的方法都可以称作为拔牙位点保存。
而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微创拔牙后,对牙槽窝彻底清创,在牙槽窝内植入骨移植材料,并采用各种方式封闭牙槽窝的临床程序。
有学者认为,封闭牙槽窝的方法不仅要保证牙槽窝骨形成的内环境、隔离对骨形成不利的口腔外环境,还应尽可能保护该位点的血液循环和天然软组织的解剖学形态和结构[1]。
现今,通常采用屏障膜覆盖、结缔组织移植以及其他一些特定的材料、方法来封闭牙槽窝。
本文就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意义及拔牙位点保存中封闭牙槽窝的方法作一概述。
1 拔牙位点保存的意义牙齿拔除后,人们过往认为生理性血凝块是牙槽窝愈合最理想的材料,因此在拔牙后基本不做任何特殊处理。
在这种自然愈合过程中,Schropp等[2]认为,由于早期的血凝块吸收和口腔碎屑在牙槽窝内的堆积,可能限制了牙槽骨的再生潜能。
同时,由于缺牙区牙槽嵴的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其解剖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
两者的共同作用主要表现为牙槽嵴高度的降低和宽度的减小。
拔牙后的前3个月内,有研究表明牙槽嵴的高度丧失至少1 mm,宽度丧失 4~6 mm[3]。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随着牙科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牙槽缺失患者选择进行种植治疗。
对于一些牙槽缺失患者来说,由于长期缺牙导致牙槽骨质吸收,需要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来保证种植后的美学效果。
本文将从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口腔种植患者的牙槽美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意义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指在拔牙后保持牙槽骨质的完整性和形态,促进骨质愈合和再生,为之后的种植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口腔种植手术中,牙槽骨的形态和质量对种植体的稳定性和美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保持拔牙位点的骨质形态完整性至关重要。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主要方法包括骨保持术、骨增生术和软组织管理等。
在拔牙后,可以通过放置骨膜、骨粉、骨基质蛋白等材料来填充牙槽,促进骨质再生;也可以通过软组织修复和移植来保持牙槽软组织的形态完整性。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保持拔牙位点的骨质形态,为后续的种植手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通过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以保持牙槽骨质的形态完整性和稳定性,为种植体的植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种植手术前进行牙槽骨的保存和修复,可以降低种植手术的难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
2. 保持牙槽形态的美学效果牙槽骨的吸收和丢失会导致牙槽的形态变化,影响种植体的美学效果。
通过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持牙槽的形态和容积,为后续的种植体提供良好的支持和美学效果。
通过软组织管理和修复,同时可以保持牙槽软组织的形态完整性,提高种植体的美学效果。
3. 促进口腔功能的恢复牙槽骨的丧失和吸收会影响口腔的咀嚼功能和语音功能。
通过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牙槽骨的再生和愈合,恢复口腔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牙科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未来,随着生物材料技术的进步,可以预期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将在口腔种植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摘要】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一种旨在保留拔牙位点的方法,通过此技术可以有效维持牙槽骨的形态结构,为口腔种植患者的美学效果提供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该技术的定义、原理、应用以及影响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研究发现,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牙槽美学效果。
借助该技术,患者能够获得更加完美的口腔美学效果,提高植牙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研究对口腔种植领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口腔种植,牙槽美学效果,研究,影响,口腔美学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口腔美学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牙齿是口腔美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进行口腔种植手术时,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拔除牙齿,这就导致了拔牙位点的存在。
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的牙槽美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显示,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拔除牙齿后的牙槽骨结构,避免骨质的吸收和变形,有利于后续的种植手术。
目前对于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患者中的应用以及对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证据支持。
本研究旨在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其对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口腔种植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口腔美学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进行种植手术来修复缺失的牙齿,但在牙槽缺牙区域种植牙齿时,拔牙位点的处理对最终的美学效果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进一步提高口腔种植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Gener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2019 年1月 第6卷/第2期V ol.6, No.2 Jan. 201968同种异体骨材料及其在拔牙位点保存中的应用贾新华,张志军*,于德明(山东烟台市口腔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0)【摘要】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材料及其在拔牙位点保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因牙周病变而接受拔牙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
对照组仅行常规拔牙结合位点保存术,而基于此观察组采用同种异体骨材料进行充填。
比较两组术后骨吸收量及骨密度CT 值。
结果 术后6个月,观察组骨吸收量、骨密度CT 值等较对照组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同种异体骨材料在拔牙位点保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即可对牙槽骨吸收予以有效预防,且还可提升骨密度,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拔牙;位点保存;同种异体骨材料;应用【中图分类号】R7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9.2.68.01在临床牙科中,患者拔牙后,其缺牙区的硬、软组织决定了种植修复能否成功。
种植体初期的稳定性会受到牙周炎会拔牙窝愈合期间牙槽骨吸收的 直接影响,因此必须确保牙槽骨量充足,才能对种植体稳定性予以有效维持[1]。
采用位点保存技术对拔牙后患者加以治疗,其可加盟赛后牙槽嵴软组织以及骨组织的吸收和废用性萎缩,从而确保骨愈合中牙槽嵴骨量的厚度、高度可为后期种植提供良好条件[2]。
因此本文选取我院因牙周病变而接受拔牙的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同种异体骨材料及其在拔牙位点保存中的应用价值做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因牙周病变而接受拔牙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
其中,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42.3±2.4)岁;观察组男9例,女5例,年龄24~55岁,平均年龄(41.5±3.7)岁。
pression in rat and human epidermal keratinocytes:evidence for 9role in pain$J].Pain,2008,139(1):105.[6]毕连红,马先鹏•利多卡因凝胶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8(1):94-96.(收稿日期:2020-0J-17)拔牙后位点保存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牙的临床效果王杨红李冬仙武会敏卫晓丽薛云韬在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对牙齿重视程度的提高的今天,口腔种植牙已经成为牙齿修复的首选。
牙齿由于外伤、牙周病、龋病无法修复等各种原因拔除后由于缺少咀嚼力的功能性刺激,牙槽窝周围的硬组织和软组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1,2]"就组织结构而言,唇侧骨板主要由束状骨组成,血液供应主要由牙周膜提供,当拔除牙齿时,其牙周膜 也被去除;另一方面,它缺乏牙齿的咀嚼功能,唇侧骨板更有可能吸收萎缩。
Schropp等发现,拔牙后牙槽嵴吸收在术后3个月颊侧的骨质吸收达到50%[3],舌侧的骨质吸收达到30%[1]。
Nevins等⑷研究表明,拔牙后4个月牙槽嵴吸收程度高达3~ 5mm。
牙槽骨量的保存对于种植体的植入十分重要,骨量不足会导致种植体植入效果不佳,从而影响种植结果[5]。
位点保存是一种为了减少牙槽骨吸收,增加牙槽窝新骨形成量,在拔牙术后立即进行的干预技术。
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通常用于骨增量技术,因为成骨细胞和血 管的生长缓慢增长,而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长迅速,它是指在骨缺损处利用高分子的生物屏障膜维持骨增加的空间,并借屏障膜阻止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从而促进成骨细胞和血管的生长。
GBR是通过植入人工骨粉,再将胶原膜覆盖,以阻止软组织生长、诱导骨再生[6'7],位点保存就是应用GBR的技术进行骨量保存及再生。
拔牙位点保存的研究进展——张健主任医师作者:李灵艳张健天津市口腔医院口腔种植中心受植区良好的牙槽嵴及软组织的状态,是实现种植修复的前提条件。
但牙缺失后伴随着硬组织的吸收改建及软组织的退缩,影响着种植修复的实施。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已成为解决硬组织和软组织增量的最佳方案。
现就该技术的涵义、方法技术及效果评价做一综述。
本文原刊登于《中华老年口腔杂志》2015年1月第13卷第1期本文经作者再次修订概述伴随着种植外科技术、应用材料的发展及人们认识程度的提高,种植修复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这就要求受植区有足够的骨量,才能保证种植体的植入与后期的修复需求。
牙齿缺失后,缺牙处的牙槽嵴进行活跃的骨吸收改建,在拔牙6个月后,水平骨量减少29%~63%,垂直骨量减少11%~12%,前3~6个月骨量吸收速度较快,随后呈现稳定趋势逐渐减少。
据统计,自然愈合的牙槽窝改建后的平均百分比,骨组织为(38.5±13.4)% ,软组织为(58.3±10.6)%。
外加咀嚼刺激的丧失,牙槽嵴出现不可逆的废用性萎缩,致使骨的高度和宽度降低,这对人工牙根植入术、义齿的修复、修复后的咀嚼美观等功能产生了不利影响。
众多学者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与研究,位点保存技术应运而生。
现就位点保存技术的概念、方法技术及系统评价做一综述。
拔牙后的骨吸收与牙龈萎缩拔牙后,由于牙周组织及根尖部血管断裂,牙槽窝内开始出血,15~30分钟后出血停止,形成血凝块封闭创口,促进伤口正常愈合。
拔牙数小时后,牙龈组织即开始收缩,形成了保护血块、促进愈合的机制。
与此同时,牙对牙龈的支撑作用也一并丧失,使牙龈向牙槽窝内塌陷,导致了软组织的萎缩及龈乳头形态的丧失。
24小时后,来自牙槽骨壁的成纤维细胞向血块内生长,同时内皮细胞增殖形成血管芽最终连成毛细血管网。
拔牙后3~4天,较成熟的结缔组织开始替代肉芽组织,上皮自牙龈缘向血凝块表面生长。
拔牙后5~8天,新骨开始形成,由不成熟骨质逐渐充填拔牙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