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光的折射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34
光的折射教案(精选5篇教案名称:光的折射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光的折射现象,教材章节为《物理》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包括:光的折射定义、折射定律、折射现象的实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折射现象的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玻璃棒、水、三角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看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现象。
2. 新课讲解:介绍光的折射定义、折射定律,并通过实验演示折射现象。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透镜成像、光纤通信等。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折射现象,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光的折射1.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 折射定律:入射角i、折射角r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n之间满足关系式n1sin(i)=n2sin(r)。
3. 应用:透镜成像、光纤通信等。
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折射定律,计算入射角为30°,第一种介质折射率为1.5,第二种介质折射率为2的光线折射角。
答案:折射角为26.57°。
2. 题目:分析透镜成像的原理,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图。
答案:凸透镜成实像,凹透镜成虚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和课堂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研究光的折射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光纤通信、透镜成像技术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光的折射定律是描述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关系的定律。
《北师版小学物理目录全册》北师版小学物理目录全册
介绍
本文档是《北师版小学物理目录全册》的摘要。
目录
第一章光的探索
- 1. 阳光与我们的生活
- 2. 光的传播
- 3. 光的反射
- 4. 光的折射
- 5. 光的颜色
第二章动力与能量
- 1. 动力的来源
- 2. 动力的传递
- 3. 动力的转换
- 4. 能量的形式
- 5. 能量的转化
第三章电流的传导- 1. 电流的探索
- 2. 导体与非导体- 3. 电流的产生
- 4. 电流的传导
- 5. 电路的搭建
第四章磁力的作用- 1. 磁铁与磁铁
- 2. 磁力的方向
- 3. 磁力的大小
- 4. 磁力的应用
- 5. 磁力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声音的传播- 1. 声音的产生
- 2. 声音的传播媒介
- 3. 声音的传播速度- 4. 声音的回声
- 5. 声音的利用
第六章物体的浮沉- 1. 物体的密度
- 2. 压力与浮力
- 3. 浮力的大小
- 4. 物体的浮沉原理- 5. 浮力的应用
第七章简单机械
- 1. 杠杆
- 2. 轮轴
- 3. 水平面
- 4. 斜面
- 5. 齿轮
结束语
希望《北师版小学物理目录全册》可以帮助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光的折射现象与光速折射现象是光线经过两种不同介质的交界面时发生的现象,它是光线改变速度和方向的结果。
而光速,是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率。
本文将探讨光的折射现象与光速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物理原理。
一、光的折射现象1. 折射定律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用折射定律来描述,即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i、折射角r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的关系可以表示为:n1*sin(i) = n2*sin(r)其中,n1和n2分别是两种介质的折射率,i是入射角,r是折射角。
2. 折射率折射率是描述介质对光传播速度影响程度的物理量。
一般情况下,光在光密介质(如玻璃)中的传播速度较慢,而在光疏介质(如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较快。
不同介质的折射率不同,这是导致光线折射的主要原因。
二、光的速度与折射现象的关系1. 光速与折射率的关系根据光的速度和折射率的定义,可以得到光速与折射率的关系式:其中,v是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c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n是介质的折射率。
2. 光速在不同介质中的变化根据上述关系式,可以看出光速在不同介质中会发生改变。
一般来说,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被定义为光速,约为3.00×10^8米/秒。
而在不同的介质中,光速会有所不同,这导致了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和传播方向发生变化。
三、光速的测量与应用1. 光速的测量光速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利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其中,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其他基于电磁波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光速的测量。
通过这些实验的精确结果,我们已经了解到光速的数值约等于3.00×10^8米/秒。
2. 光速的应用光速的快速传播特性使得光波成为了很多应用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例如,在通信领域中,用光纤传输信息可以实现高速率、长距离的数据传输。
在成像技术方面,利用光速可以实现高清晰度的成像效果。
此外,光速的测量精度也与导航系统、天文学和相对论等领域有关。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总结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7、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成像大小像的虚实像物位置像距应用(u) ( v )u > 2f 缩小实像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u = 2f 等大实像透镜两侧 v = 2ff < u <2f 放大实像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机u = f 不成像u < f 放大虚像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实像与虚像的区分知识·解读物理中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有:1、成像原理:物体射出的光线经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重新会聚所成的像叫做实像,它是实际光线的交点。
在凸透镜成像中,所成实像都是倒立的。
如果物体发出的光经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则它们反向延长后相交所成的像叫做虚像。
2、承接方式:虚像能用眼睛直接观看,但不能用光屏接受;实像既可以用光屏承接,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看。
人看虚像时,仍有光线进入人眼,但光线并不是来自虚像,而是被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的光线,只是人们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以为它们是从虚像发出的。
虚像可能因反射形成,也可能因折射形成,如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3、成像位置:实像在反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镜面同侧,在折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透镜异侧;虚像在反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镜面异侧,在折射成像中,物像处于透镜同侧。
总结:小孔成像、照相机、投影仪成实像。
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凹透镜、放大镜成虚像。
海市蜃楼、筷子在水中“折断”等光的折射引起的也成虚像。
当然,它们的原理不尽相同,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是光的反射;照相机、投影机、放大镜、凹透镜、海市蜃楼等是光的折射。
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典例·解读例1、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
其中()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答案】C【解析】:各种像的成因及性质:小孔成像——光沿直线传播——倒立、实像;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正立、等大、虚像;放大镜成像——光的折射——正立、放大、虚像;电影银幕上的像——光的折射——倒立、放大、实像;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光的反射——正立、缩小、虚像。
例2、下列关于实像与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虚像是没有实际光线进入人眼,实像是有实际光线进入人眼B、虚像就是影子,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亮斑C、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D、光线经折射后总是成实像,经平面镜反射后总成虚像【答案】C【解析】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不同点:(1)成因不同,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2)像的正倒不一样,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而虚像是正立的;(3)呈现效果不同,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共同点:实像和虚像都能用眼睛看得到.例3、6月20日,我国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完成了太空授课,如图是她做水球透镜实验时的情景,通过水球可以看到她的像,以下有关像的判断及成像规律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A.实像凸面镜B.虚像放大镜C.实像照相机D.实像投影仪【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光的折射与透射实验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光密度不同而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实验材料:1. 一块透明的玻璃板或者水晶块2. 一束光线(可以使用手电筒等光源)3. 尺子或直尺4. 针或者细直尺(作为法线)5. 起始点和终点的标记(可以使用彩笔或者胶带)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板放置在平坦的桌面上。
2. 用尺子或直尺测量玻璃板的厚度,并在起始点和终点分别做上标记。
3. 将针或细直尺竖直插入玻璃板,使其成为一个垂直于玻璃板表面的“法线”。
4. 将光源照向玻璃板的一侧,使光线以一定的角度斜射入玻璃板。
5. 观察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板时的折射现象,即光线改变传播方向后继续向前传播。
6. 移动起始点或终点的标记,改变入射角度,观察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
7. 重复步骤4-6,照射不同材质的玻璃板或水晶块,观察其折射现象。
透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部分或全部通过其表面的现象。
实验材料:1. 一块透明的玻璃板或者水晶块2. 一束光线(可以使用手电筒等光源)3. 尺子或直尺4. 起始点和终点的标记(可以使用彩笔或者胶带)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板放置在平坦的桌面上。
2. 用尺子或直尺测量玻璃板的厚度,并在起始点和终点分别做上标记。
3. 将光源照向玻璃板的一侧,使光线以一定的角度斜射入玻璃板。
4. 观察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板后在玻璃板内部的传播情况,即光线是否完全透射或部分透射。
5. 移动起始点或终点的标记,改变入射角度,观察透射情况的变化。
6. 重复步骤3-5,照射不同材质的玻璃板或水晶块,观察其透射现象。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伤害自己或他人。
2. 在进行玻璃板折射实验时,可使用斯涅尔定律计算折射角度。
3. 光线的入射角度和折射角度之间遵循斯涅尔定律,即sin(i)/sin(r) = n,其中i为入射角度,r为折射角度,n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比值。
4. 在进行玻璃板透射实验时,可观察光线完全透射或部分透射的情况,可以通过改变入射角度来探索透射现象。
光的折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光的折射》在物理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光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主要介绍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是学生在学习光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关键章节。
(1)作用与地位光的折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等,这些现象都离不开光的折射。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这些现象,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此外,光的折射规律是后续学习光学仪器、光纤通信等领域知识的基础。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折射现象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2. 光的折射规律,包括斯涅尔定律、全反射等;3. 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能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2)掌握光的折射规律,能够运用斯涅尔定律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 折射现象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2. 光的折射规律,特别是斯涅尔定律;3. 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 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与应用;2. 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观察与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发现规律,用规律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略,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的折射知识,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 启发法:在引入光的折射现象时,我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水中的鱼、放大镜等,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水中看到的鱼会比实际位置浅?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光的折射概念。
亮点: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答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光的折射规律,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斯涅尔定律是如何描述折射规律的?”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光是一种形态的能量,它在空间中传播,使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和颜色。
光学是一门研究光的性质和传播规律的科学,它是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一、在光学的学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光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光的传播光以直线传播,称为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大约是每秒30万千米。
在光线穿过透明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即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2.光的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光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光的反射定律。
我们常见的镜子就是光的反射的典型例子。
3.光的折射当光从一个介质传播到另一个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在两种介质中的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水中看起来物体会变形。
4.光的色散光在通过光学仪器时,会发生色散现象。
色散是指不同波长的光在经过透镜或棱镜时被分开,形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5.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有平面镜反射和球面镜反射。
平面镜反射是指光线经过平整的表面反射,镜中的物体与实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球面镜反射是指光经过球面镜反射,镜中的物体与实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多对多的。
6.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有透镜折射和棱镜折射。
透镜折射是指光通过透镜后,由于介质的改变而发生的折射现象。
棱镜折射是指光通过棱镜后,有些光线向下偏折,有些光线向上偏折,形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7.光的成像原理光学仪器,比如望远镜和显微镜,都是基于光的成像原理工作的。
光的成像是指光线经过透镜或反射后,在其中一平面上形成与实物相似的图像。
根据成像原理,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通过眼镜看到清晰的图像。
总结:光学是一门关于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和成像等现象的研究。
在五年级科学课程中,我们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色散、反射现象、折射现象和成像原理等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光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光的各种现象,为将来更深入的物理学学习打下基础。
光的折射与折射定律光的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而这种现象遵循着折射定律。
折射定律是描述光线在界面上的折射现象的定律,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从而进一步研究光的特性和光学现象。
一、折射的基本概念折射是指光在从一种透明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密度或光速的改变,使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得到。
当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光线在水中弯曲了。
这就是折射现象。
二、折射定律的描述折射定律是描述光线在界面上发生折射时的行为的定律。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这一关系可以表述为: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sin(入射角)/sin(折射角) = 折射介质的折射率/入射介质的折射率其中,入射角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光线在折射介质中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定律的数学表达形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光线折射的角度,并推导出光的传播规律。
三、折射定律的实验验证折射定律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一个简单的实验是,将一根直角棱镜放在透明介质中,然后照射一束光线到直角棱镜表面上。
观察光线通过棱镜时的折射行为,可以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进而验证折射定律的准确性。
四、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光的折射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光的折射使得我们能够看到水中的鱼,因为光线在水中发生折射后才能进入我们的眼睛;光的折射还用于矫正近视和远视等眼科手术中,通过改变眼中的折射率来实现矫正视力;另外,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我们可以设计制造各种透镜、光纤和棱镜等光学仪器。
五、总结光的折射是光学领域中的重要现象之一,折射定律为我们解释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行为。
通过研究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性质和光学现象,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光的折射和折射定律的研究是光学学科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光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关于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5篇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基本情况1、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较差。
2、对一些物理现象在小学自然课和初中地理课中有了一些了解。
二、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1、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运动与能量、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质量和密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它们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语言。
三、本学期教学指标:及格率20%,平均分40分。
四、教学措施(包括本人本学期学科教研课题)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材施教。
2、加强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3、加强物理概念教学,重视知识的应用。
4、每学完一章测试一次。
5、每月进行一次月考6、科学开展课外活动,课外小实验。
五、教学进度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提要作业安排1/9——5/91-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学1-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28/9——12/91-3.活动:降落伞比赛(2课时)2-1.认识运动测试1215/9——19/92-2.运动的描述2-3.运动的速度(2课时)222/9——26/92-4.能量测试2129/9——3/10国庆放假6/10——10/103-1.什么是声音3-2.乐音的三个特征月考213/10——17/103-3.奇异的声现象3-4.噪声3-5.声与现代科技220/10——24/10测试34-1.光的传播4-2.光的反射定律227/10——31/104-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4-4.光的折射定律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33/11——7/11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二课时)期中考试110/11——14/11期中考试讲评4-6.神奇的眼睛4-7.通过透镜看世界217/11——21/114-8.走进彩色世界测试4124/11——28/115-1.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5-2.熔化和凝固(2课时)21/12——5/125-3.汽化和液化(2课时)5-4.物态变化与我们的世界28/12——12/12测试56-1.质量115/12——19/126-2.物质的密度(2课时)6-3.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篇2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不断更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以实验探究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物理之变----光学世界中的折射现象一、光的折射现象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基本概念介质: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内部时,后者是前者的介质。
7665实验一:光的折射现象实验目的:直观感受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器材:水槽,光屏,少许牛奶,激光笔。
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放置一个光屏,光屏的一半露出水面。
(2)在水中滴入少许牛奶,搅拌均匀。
(3)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紧贴着光屏斜射向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实验结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3.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用光的折射现象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如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曲、海市蜃楼和星光闪烁等。
(1)铅笔“弯折”我们观察笔和筷子时,水面以上部分光沿直线传播,水下部分发生光的折射,两部分光的方向不同,所以,看上去像折断了一样。
(2)雨后彩虹雨后地表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大使得空气不均匀,一些射向空中的光线,由于不同高度空气的疏密不同而发生折射,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逐渐弯向地面,进入我们的眼睛,逆着光线望去就看见了远处的彩虹。
(3)渔民叉鱼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动,然而,沿着你看见鱼的方向去叉它却叉不到。
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
水中的物体A,从A点发射出无数条光线,在A点发出的光线中,任选两条AB和AC进行研究,这两条光线遇到水面,射到空气中时,发生偏折,折射角变大,折射光线分别是CE和BD,当这两条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中时,我们就感觉光线是从BD和CE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A’发出的。
因此,在我们看来A点就到了A’,于是水中物体的位置就升高了,故我们如果站在岸边叉鱼,需要瞄准鱼的下方才可以叉到鱼。
同理,在水里看岸上的物体,感觉物体的位置比实际的位置高。
(4)潭清疑水浅从上面看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的物体,看到的物体的位置要比实际位置高一些,这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
第4节光的折射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学习光折射的规律,了解光折射的应用。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是光的折射,先从现象入手,研究光的折射规律,再用知识去研究生活中的规律。
这节内容承上启下,上要对光的反射做一个总结,下要利用光折射的规律,来解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光的折射是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光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光折射时的相关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的教学要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折射光线、折射角的含义,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3.了解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解释。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观看海市蜃楼的图片(教材第77页图4-4-1),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观察教材中图4-4-2的实验现象引入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观看图片。
通过有关图片,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环节二:光的折射规律一、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师演示教材第77页图4-4-2(可往水中加点墨水或牛奶,增强可视性)。
让学生总结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的折射规律:(1)三线关系: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法线居中)。
(2)二角关系: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往往不相等)。
(3)因果关系:折射角随入射角同方向变化。
有许多学生认为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不会同时发生,但事实上反射和折射常常同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