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将相和(2019年9月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392.50 KB
- 文档页数:16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将相和》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将军和相国之间的故事。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节紧凑,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将相和》的内容和知识点。
一、主要内容《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秦国。
相国赵高年老色衰,将被新上任的秦始皇废除。
相国宰相召来将军卫青,请求卫青出手相助,双方达成协议,一同制服秦始皇,提高自己的地位。
但在一次屠杀匈奴的战争中,卫青险些丧命,相国总结了之前不够谨慎的错误,让卫青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最终击败了匈奴。
之后,卫青和相国赵高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赵高生怕卫青会抢走他的权力地位,便想要将卫青陷害下狱。
但是卫青非常机智,他用一件老衣服蒙混过关,成功地躲过了陷害,并且清楚地认识到了相国的恶毒和权力斗争的残酷。
二、知识点1. 课文的故事情节:《将相和》讲述了将军卫青如何与相国赵高相助作战,以制服秦始皇统一天下,并最终因为权力竞争而险些被相国陷害。
2. 语言特色:《将相和》的语言特色是文笔飘逸,情节曲折动人,令读者感同身受。
叙事过程中采用的是“有悔”的叙事方法,通过让读者洞察人物内心,从而了解故事的真实含义。
3.文化背景:《将相和》所处的背景是秦始皇时期,那时候封建王朝的统治体系非常不稳定,各种诡计和权力斗争在秘密中进行,这也导致了国家的混乱。
4.情节分析:次文中的情节曲折多变,从卫青和相国赵高相互扶持的伙伴关系演化成为险恶的政治博弈,不断反转,令读者紧张激动。
5.思考问题: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们可以思考一些问题: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到底有多厉害?一个人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如何在这种背景下保持人间真情?三、写在最后《将相和》是一篇让人感到深思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绘了封建时代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呈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动荡的政治态势。
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思考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社会,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语文】6 将相和课后作业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1.课外阅读语文书我不爱那小巧玲珑的玩具,不爱那漂亮时髦的服装。
你问我到底爱什么?我将自豪地对你说:我爱我的语文书!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第一个盼望的就是新语文书。
我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一页一页地看下去。
每当上语文课时,我瞪大双眼,看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倾听老师的讲解,生怕放过一个字。
每当清早霞光四射的时候,我就坐在窗前,放声朗读课文,一遍,两遍,三遍…….毫不厌倦。
啊!语文书,我该怎么感谢你呢?你像一位亲切而耐心的知识老人,从拼音“a、o、e”起,到深奥的古诗,都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解;你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里邀游,使我们认识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带我们与标点符号交朋友,让我们熟悉它们的用法……岁月在流逝,转眼就过了5个春秋。
你源源不断地把知识送给了我们,使我懂得怎样看书,怎样作文。
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不禁心潮起伏,说不完对你的感谢!啊,我爱的语文书,我全心爱着的语文书!(1)按“我爱语文书”,“我感谢语文书”,“我个心觉着的语文书”三个意思,在文中“//”分段。
(2)短文中第2、3、4自然段都是具体写________。
(3)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成语写下来。
①形容器物的小而精巧。
________ ②形常连续不断。
________(4)写出一处写语文书作用的句子。
(5)本文的写法是()①借物抒情②借物喻理③借物喻人【答案】(1)2、3、4自然段为第一段;5、6自然段为第二段;7自然段为第三段。
(2)我爱语文书。
(3)小巧玲珑;源源不断(4)你像一位亲切而耐心的知识老人,从拼音“a、o、e”起,到深奥的古诗,都用生动的语向我们讲解:你把我们带到知识的海洋里邀游,使我们认识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带我们与标点符号交朋友,让我们熟悉它们的用法……你源源不断地把知识送给了我们,使我懂得怎样看书,怎样作文。
(5)①【解析】【分析】(1)按段意划分段落比起直接给段文分段容易些,解答时带着问题读短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将相和》之一《将相和》教学设计之一佚名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二)能力训练点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2019年六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同步练习题含解析一、选字组词。
壁璧墙()()虎和氏()峭()完()归赵攻功()劳进()()臣()打()击绝决()心坚()()定()句()口不提二、多音字组词。
xiāng( ) liàng( ) cháo( ) hé( ) huó( )相量朝和xiàng( ) liáng( ) zhāo( hè( ) huò( ) 三、近义词。
称赞()允许()推辞()完璧归赵()四、反义词。
削弱()推辞()失信()理直气壮()五、把词语补充完整。
负()请罪自高()()()口不提()()激昂理()气()不动()()轻举()动攻无不()战无不()齐心()力六、选择加点词语适当的意思。
勉强:①牵强,不令人信服。
②心中不愿而强为之。
1、秦王没办法,勉强击了一下缶。
()2、秦王勉强找了一个理由,说愿意拿15座城池换这块璧。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题《将相和》中的“将”指的是(),“相”指的是(),“和”是()的意思。
2、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蔺相如()、()的斗争精神和()的政治远见。
也赞扬了廉颇()的精神。
八、按要求改写句子。
1、蔺相如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请让我指给你看。
”(改为转述句)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转述句)3、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因而不敢轻举妄动,只好让赵王回去。
(改为双重否定句)九、根据意思写词语。
1、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2、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比喻物归原主。
()4、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5、攻打城池,没有拿不下的,比喻善于打仗。
()6、比喻眼前精美的东西很多。
()7、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景象而感到迷乱。
()8、应该有的都有了,形容一切齐备。
()十、排序。
1、打草稿定中心抄写拟提纲审题目2、端午重阳元宵清明中秋春节除夕附参考答案一、选字组词。
6 将相和推荐阅读甘罗甘罗的爷爷是秦国的宰相。
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
“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挑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
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
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
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扫码听读《甘罗》,思考:1.甘罗是怎样帮助爷爷解决难题的?2.甘罗是个怎样的孩子?参考答案:1.甘罗步步为营让秦王说出“男人不能生孩子”,进而反问秦王“公鸡怎么能下蛋呢?”巧妙地指出秦王的错误,用自己的智慧让秦王哑口无言,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帮助了爷爷。
2.甘罗是个沉着、稳重、勇敢、机智、幽默的孩子。
毛遂(suì)自荐(jiàn)秦国和赵国交战,秦国军队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hán)郸(dān)。
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谈判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请楚王发兵救赵。
平原君准备从自己的几千名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兼备的人一同前往。
挑了19名,便再也挑不出来了。
平原君正在为难的时候,忽然有一个门客走上前来自我推荐,说:“我听说到楚国去谈判还缺一人,请君侯把我也算上吧!”平原君一看,说话的是毛遂,便问:“先生来我这里几年了?”“三年了。
”毛遂回答道。
“人的才能是有目共睹(dǔ)的,就好像锥(zhuī)子放在布袋里,那锥子尖马上就会显露出来。
先生来了三年了,我从来没听说您有什么才能。
先生还是留下吧。
”毛遂马上说:“我今天就是请求把我放到布袋中呀。
第6课《将相和》知识点1.生字组词:召:召唤召集召见召开号召征召臣:君臣忠臣臣服臣子大臣使臣议:议论会议建议提议无可非议宫:宫殿故宫东宫天宫少年宫献:献花献礼献血贡献借花献佛诺:诺言允诺许诺应诺唯唯诺诺典:典礼盛典经典典籍引经据典抄:包抄抄写摘抄抄袭抄近道怯:胆怯羞怯怯场怯弱怯懦露怯拒:拒绝拒聘抗拒拒捕拒之门外荆:荊条荆棘负荆请罪披荆斩棘罪:犯罪罪恶判罪受罪罪有应得2.多音字:将:jiàng(将帅)jiāng(将来)强:qiǎng(强迫)qiáng(强大jiàng(倔强)划:huà(策划)huá(划船)3.形近字:臣(君臣)巨(巨大)议(会议)仪(仪表)典(典礼)曲(歌曲)4.词语解释: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绝口不提:闭口不言及某人某事。
造句:对于昨天的争吵,他们俩都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强逼:强迫。
允诺:应许。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完璧归赵:指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
瑟:古代弦乐器,像琴。
鼓瑟,就是弹瑟。
推辞:表示拒绝(任命、邀请、馈赠等)。
缶: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形容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也比喻能力高强,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负荆请罪: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负,背着。
同心协力:统一认识,共同努力。
5.反义词:进攻——撤退胆怯——勇敢拒绝——接受热情——冷淡6.近义词:着急——焦急商议——商讨勇敢——英勇理由——借口称赞——称颂允诺——许诺举行——举办隆重——盛大胆怯——胆小抵御——抵抗侮辱——羞辱必然——必定7.课文主题思想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反映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将相和笔记摘抄一、课文内容:1、《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蔺相如被封为赵国丞相,廉颇被封为上卿。
但是,廉颇认为自己为国家出生入死多年,而蔺相如却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得了上卿,心中不服。
因此,他多次公开羞辱蔺相如。
然而,蔺相如不想与廉颇争位,便称病不上朝。
门客也纷纷要求离开他。
后来,蔺相如的门客们知道了蔺相如的想法,便告诉了廉颇。
于是,廉颇赤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去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笑着接迎。
从此以后,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2、《将相和》是一篇描绘战国时期两位著名将领——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
这个故事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两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和解。
3、在文中,蔺相如的宽容和忍让感动了廉颇。
当廉颇得知蔺相如之所以躲避他是因为不想与他争位时,他感到非常惭愧。
于是,他决定向蔺相如请罪。
而蔺相如也原谅了他。
这表现出了两个人的大度和谦让精神。
同时,这也反映了蔺相如的智慧和谋略。
他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感动了廉颇,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和损失。
此外,文中还描写了蔺相如的门客们对廉颇的批评和对蔺相如的维护,这体现了门客们的忠诚和正义感。
4、蔺相如,一位出类拔萃的外交家,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胆识,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
他以大智若愚的姿态,应对着与秦王的会面,即使受到极大的侮辱和威胁,他也始终保持冷静,坚定地表达了赵国的立场和底线。
蔺相如的智慧、胆识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使他成为了赵国的英雄。
5、廉颇,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凭借他的忠诚和勇气,为赵国赢得了许多战争的胜利。
他以刚毅的性格和直率的脾气,表达了他对蔺相如的不满和质疑。
然而,当蔺相如向他解释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诚地向蔺相如道歉。
廉颇的坦诚、勇敢和知错就改的精神,使他成为了赵国的栋梁。
6、这个故事教会我们在面对困难和矛盾时应该保持冷静和宽容,不要轻易发脾气或做出冲动的决定。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要因为自己的成见而忽略别人的价值。
将相和解释词语将相和的意思是:将帅和宰相握手言和。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人物品质: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
后以国家利益为重。
蔺相如: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
以国家利益为重。
赵王:虽胆小,知人善任,能听取别人意见的人。
故事由来将相和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
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
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它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其中,“完璧归赵”讲述了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被封为赵国的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对此不满,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就称自己有病,不肯与廉颇争列。
蔺相如还解释说,自己所以如此避让廉颇,是因为“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後私雠也。
”最后,蔺相如用自己的言行感动了廉颇,使他扔掉了骄傲的头颅,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去道歉。
“渑池之会”则讲述了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参加会谈的故事。
在谈判过程中,秦王倚仗自己国力强大,提出了无理要求,并企图轻辱赵王。
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
他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气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负荆请罪”则讲述了蔺相如的舍人不满蔺相如对廉颇的避让和忍让,蔺相如对他们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後私雠也。
”最后,这些舍人被蔺相如的胸怀所感动,转而替蔺相如着想。
而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也光着上身,背负荆条来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人物品质廉颇: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于改过,知错就改。
后以国家利益为重。
蔺相如:勇敢机智,宽容大度,深明大义。
以国家利益为重。
赵王:知人善任,能听取意见的人。
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56岁终。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出身于史官世家,父亲司马淡是汉武帝时的史官——太史令。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生平: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年司马迁(3张) 不可考。
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
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有名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蔺相如(公元前329年-公元前259年)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蔺相如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
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
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
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赵惠文王(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66年),亦称文王,嬴姓,赵氏,名何,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次子。
其母便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