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略论我国环境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 格式:docx
- 大小:49.68 KB
- 文档页数:9
略论我国环境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一些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有时是以高消耗和环境的退化为代价的,在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建立起一整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利用国家、市场、技术创新和公众相结合的力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资源经济机制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加快,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作为代价的,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退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日益呈现。
能否保证具有良好的环境资源成为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环境现状及问题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增加日益严重,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地方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环境问题引发的贸易争端日益上升,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困难压力。
(一)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
2006我国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
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
以2005年GDP总量计算,中国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失高达5470-12760亿元;在11个特大城市中每年因大气粉尘造成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达50万,40万人患慢性支气管炎。
(二)水污染突出。
2006年全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为537亿吨,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于中度污染,四类以下水质占60%以上。
目前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有7亿人在饮用大肠杆菌含量超标的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达42%。
(三)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呈持续增长势头。
目前我国城市人均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440公斤。
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产生生产垃圾1.36亿吨,集中处理率为54%,200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1万吨,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置排入环境。
(四)农村环境形势极端严峻。
目前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之一,包括陆地、水域、大气等自然资源。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和过度开发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
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和安全的威胁,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进行对策分析,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政策来规范自然资源的利用。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执法和监管,对资源开发进行限制和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要建立健全的资源管理和保护机制。
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制定相关的保护计划和措施,并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需要推广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理念和技术。
人们应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来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要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
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加强企业的环境监管和排污控制,强化环境执法,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号召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大对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企业和个人也要自觉履行环境责任,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江苏苏州。
2021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范文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此也换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霈及资源的紧缺的问题,再加之我国人口较多,这就导致资源紧缺问题尤为严重。
由于我国对资源管理和利用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就导致我国在资源严重紧缺的情况下还存在着资源的浪费,这对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作用。
所以需要加快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确保更好的维护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1自然生态环境的定义 生态环境是由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其主要以生物群落和非生物自然因素为主,而且自然生态环境中以生物为主体,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业和分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生态环境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会排放到环境中。
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产生的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目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1)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匮乏。
我国人口数量占全世界人口数量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且我国低素质人口和贫困人口比例较大,即便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处到极低的水平。
再加之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资源比重较少,在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较低,而且存在严重的浪费情况,特别是当前我国工业重复用水率、农田灌溉水利用率、木材综合利用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就使我国本来就紧张的资源形势更加严竣,很难维护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2)大气污染严重。
大气污染已成为当前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众多城市环境中能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要求的城市很少,目前在我国属于中度污染程度的城市在列入全球大气监测网后,已经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特别是当前我国工业生产中大量的二氧化硫的排放,导致我国酸雨覆盖率不断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
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
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
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
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策研讨摘要: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在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环境都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这也严重影响了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寻求解决方法与对策,是现阶段各个国家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因此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予以正确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对资源利用模式进行全面的转型与升级,以此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与支持。
本文通过建立生态足迹测度模型,深度剖析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引言污染源头的不同,让环境监测工作更加复杂,这些污染现象需要选择不同的监测手段进行处理才能实现环境保护的真正作用。
环境监测工作在前期需要收集各项信息,了解污染源头,环境监测便是对污染源及环境周围的情况进行调查、监测、分析出合理的污染防治手段,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的一种工作,所以环境监测工作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让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好的开展,由此可见,对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非常有必要。
1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分离的,二者存在同一性,只有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够为资源的科学性利用提供更多的指导性前提,同时,只有对资源进行科学利用,才能够为循环性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避免出现资源枯竭的现象,同时也避免生态环境恶化而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威胁性因素,促进全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适当开发能够对目前的自然资源起到一定的更新作用,促进自然系统中的微循环,以此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人类与动物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够利用工具,并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学会开始使用器具,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同时对于环境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2021年度环境保护工作总结汇报:成果与不
足
2021年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一年,全国各地环保部门和相关单位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各项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
在2021年,全国范围内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普遍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此外,水污染治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各地加强了水环境保护工作,一些重点流域和湖泊的水质得到了改善。
同时,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各地加强了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有效减少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一些地方在环保工作中存在着“一阵风”现象,只注重短期成效而忽视了长期效果,导致了环保工作的不稳定性和持续性。
其次,一些企业和个人在环保意识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再次,一些地方在环保工作中存在着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的问题,导致了环保政策的执行不到位。
最后,一些新兴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也需要我们加大研究和治理力度。
综上所述,2021年度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环保工作的力度,加强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Thank you!。
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问题背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亟需找出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保护地球家园的可持续发展。
存在的问题1. 空气污染: 工业排放物、机动车辆废气和生活废弃物的燃烧等造成大量有害物质排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导致健康问题和环境破坏。
空气污染: 工业排放物、机动车辆废气和生活废弃物的燃烧等造成大量有害物质排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导致健康问题和环境破坏。
空气污染: 工业排放物、机动车辆废气和生活废弃物的燃烧等造成大量有害物质排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导致健康问题和环境破坏。
2. 水污染: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农业化肥农药使用、城市生活废水排放等导致水体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严重威胁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平衡。
水污染: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农业化肥农药使用、城市生活废水排放等导致水体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严重威胁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平衡。
水污染: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农业化肥农药使用、城市生活废水排放等导致水体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严重威胁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平衡。
3. 土壤污染: 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工业废弃物的堆放等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威胁农田生产和食品安全。
土壤污染: 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工业废弃物的堆放等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威胁农田生产和食品安全。
土壤污染: 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工业废弃物的堆放等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威胁农田生产和食品安全。
4. 生态破坏: 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被破坏,物种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引发各类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 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被破坏,物种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引发各类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 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山水林田湖草系统被破坏,物种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引发各类环境问题。
解决策略1. 加强监管和执法: 政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管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在自然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主要面临的问题和任务我国在自然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主要面临的问题和任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本文将分析我国在这两个方面主要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一、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和任务1、资源消耗与浪费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资源消耗量不断上升,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资源过度开发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矿产资源保障问题: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有限,部分重要矿产面临枯竭的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寻找新的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
3、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土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但当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部分地区土地资源紧张。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施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结构,保护耕地资源。
4、水资源管理问题: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水资源总量控制,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和任务1、空气污染治理问题:空气污染是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我们需要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水体污染治理问题:水体污染是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问题。
为了治理水体污染,我们需要加强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水污染源头治理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3、土壤污染修复问题:土壤污染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
为了修复土壤污染,我们需要加强土壤污染监测预警,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和技术标准,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项目。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然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同样严重。
因此,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下面将介绍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问题分析1. 自然资源利用问题(1) 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由于需求过大,部分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和使用,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和地球环境的污染。
同时,在资源利用中存在大量浪费的现象,如水、电、燃气等的浪费,使得资源利用效率极低。
(2) 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不同的地区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同,有些地区资源丰富,而有些地区却相对缺乏。
例如,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匮乏,而南方地区的水资源相对较多。
在不平衡分布的情况下,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也存在问题,需要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政策进行调整。
(3)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
例如,矿区的开采会导致土地沙漠化和水资源的污染,传统的化石燃料的使用会导致空气污染、温室气体的增加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
2.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1)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经济增长的需要,人们对自然的开垦和改造也越来越大,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例如,水、土地和空气的污染、生物物种的灭绝和森林砍伐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健康与生存。
(2)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也同样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劣化。
高楼大厦、机械化交通和化工厂等污染物质的释放导致空气和水体的污染,而大量的垃圾处理也成为城市环境中的大问题。
二、对策分析(1) 加强资源管理对关键资源开展科学、有效、可持续的管理,实现水、土、气、能源的精细化管理和集约化利用,达到更加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
(2)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采取先进的技术和技巧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充分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废物回收等。
2021我国水资源保护问题与水污染治理措施范文 前言 近几年,国家政府逐渐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从多个方面加大了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强度,但是实际效果却不佳,并没有从源头上改善国内大江大河以及城市河流环境、地下地表水污染的现状。
据相关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城市水污染比较严重,全国将近百分之六十的重点城市乡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的指标。
此外,水资源浪费这一现象在国内也较为普遍,由于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灌溉的形式基本上采用漫灌的方式进行,而漫灌形式的有效水量只有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左右,生活污染水与工业污水不经过处理就随意排放,让很多水域都受到了污染,从而致使我国水资源短缺这一现象越发严重。
1分析我国水污染的现状 据笔者调查分析发现,我国水资源环境中主要的问题有三方面:第一方面就是水资源短缺;第二方面就是水污染情况严重;第三方面就是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虽然我国在水污染防控这方面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是还未跟上水污染蔓延的速度,控制效果不佳,国内许多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污染程度一直在上升当中。
松花江、长江、黄河、辽河、淮河、海河和珠江是我国最为主要的六大水系,据断面水质调查显示,达到或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级指标的河段有34.3%,其中一类水质占整体总量的7.9%,二类水质总量占总体的22.3%,三类水质总量总体的5.6%;另外的65.7%的河段水质通常情况下为四五类,或者是更低的劣质五类,这一河段的水源完全不能作为饮用水的水源,其中四类水质占总量的19.3%,五类水质占总量的8.3%,劣质五类的水质占总量的34.6%. 目前,国内还有一部分湖泊受到的污染程度相对来说更为严重,例如巢湖、滇池等湖泊均处于严重的富营养状态,检测其水质为五类至劣质五类之间。
在1998年时,我国监测到发生赤潮的海域就多大27起,其中东海有7起,南海12起,渤海与黄海一共8起,赤潮污染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水资源系统和近海的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人类活动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
在此背景下,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自然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 过度开采和过度消耗。
2. 不合理的利用方式。
3. 自然资源利用不平衡。
4. 自然资源的浪费等。
对于过度开采和过度消耗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控制和减少资源的采掘量。
可以积极推广节约型社会,提倡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发展。
对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可以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通过引进节水技术和推广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
对于能源资源,可以通过加强能源技术创新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等。
自然资源利用不平衡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来解决。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投入,提高其自然资源利用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实现资源的均衡利用。
自然资源浪费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和制定相关政策来遏制。
政府可以制定严格的资源利用计划,对浪费资源的行为进行制裁和处罚。
可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资源利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除了自然资源利用问题外,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的问题主要包括:1. 生态破坏和物种灭绝。
2. 水土流失和沙化。
3. 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4.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等。
对于生态破坏和物种灭绝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
可以加强环境监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对于水土流失和沙化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和植被恢复来防止和治理。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鼓励农民采取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恢复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有效治理对策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空气、水、土壤等多种环境因素。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也威胁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治理这些问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我们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统计工作。
只有准确了解环境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环境保护政策。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和数据统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监测数据不稳定、不准确等。
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提高监测和统计的精度和覆盖率,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数据统计系统。
我们需要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
当前,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比如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治理措施不够科学和先进等。
我们需要加大对环境治理的经费投入,提高环境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完善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管控和监督。
我们需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
环境保护是全民行动,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很多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缺乏环保意识和行动。
我们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和引导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我们需要加强环境执法和司法保障。
目前,我国的环境执法和司法保障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执法力度不够、执法流程繁琐等。
我们需要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治,加大对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力度,提高环境执法和司法保障的效率和公正性。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治理对策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统计工作、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加强环境执法和司法保障等。
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2021年中国环境现状的资料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2021年,中国环境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变化。
本文将从大气污染、水资源、土壤污染和生态保护四个方面,分析2021年中国环境的现状和问题。
一、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一直是中国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
2021年,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大气污染,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工业排放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地区的空气质量仍然不达标。
其次,交通尾气排放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尤其是电动车的普及,交通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
此外,天气条件也会对大气污染产生影响,例如雾霾天气的频发,使得大气质量进一步恶化。
二、水资源水资源是中国环境问题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021年,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仍然严峻。
首先,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较丰富,而北方地区则相对缺水。
其次,水污染问题仍然严重。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等因素导致许多河流和湖泊受到严重污染,水质下降。
此外,冰川融化和气候变化也对中国的水资源产生了影响,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三、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2021年中国环境的一大挑战。
工业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城市垃圾处理等因素导致了土壤污染的加剧。
土壤污染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威胁,还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影响。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土壤污染问题,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治理。
四、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中国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021年,中国继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首先,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政府将一些重要的生态区域划定为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其次,推动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工程也是重要任务。
通过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和公众参与,也是推动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对策。
应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对煤炭和石油等有限资源的依赖。
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和回收利用。
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要加强环境保护。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特别是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加强对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治理,减少工业排放物的排放。
应加强对土地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系统。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还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并加强监督和执法,可以加强环境保护,使其成为一种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应加强环保教育和公众参与。
通过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要加强公众参与,组织社区和志愿者参与环保活动,共同推动环保工作。
通过教育和公众参与,可以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应加强国际合作。
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合作共同解决。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环境标准和政策,可以减少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竞争和环境冲突。
各国还可以共同开展环境技术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解决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需要采取综合对策。
只有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环保教育和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和污染,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找到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1. 能源枯竭与消耗:由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增长,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其可再生性和易得性却越来越低,因此在未来可能面临能源枯竭和消耗的问题。
2. 水资源愈发紧缺:过量使用、过度排放、污染等因素导致,水资源不仅变得更加紧缺,同时水质也在不断恶化。
3. 矿产资源枯竭:在大量采矿、过度开垦等情况下,矿产资源开始变得稀缺,在一些地区甚至已经开始枯竭。
4. 土地资源减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过度的耕作,造成了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减少。
这不仅影响到大量农民的生计,同时也威胁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
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1. 过度开发:在不断的开发和建设中,大面积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这些措施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导致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的平衡。
2. 海洋污染:大量的废水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很多海洋生态链已经破坏。
3. 大气污染:化石燃料的使用、机动车尾气等问题,让大气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污染,造成了雾霾、酸雨等一系列的问题。
4. 水污染:由于大量工业和人类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质下滑,很多河流和湖泊都已经遭受了污染。
三、对策分析1. 增加能源的可再生性:发展新能源,提高再生能源的占比,降低能源的消耗与污染。
比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2. 加强节水意识:政府部门可以加大节水设施的建设,努力提高工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
而普通人则通过自己言传身教、重视节水等方式加强节水意识。
3. 发扬矿业资源再生利用意识:在垃圾归类、资源回收方面,不断完善再生利用的设施和技术,减轻矿产资源的压力。
4. 推行有机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鼓励有机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使农民不再追求单纯的盈利,从而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分析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自然资源利用问题自然资源是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空气、水、土地、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张,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部分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和利用,导致了资源短缺和枯竭的问题。
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了能源危机的出现,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率问题也值得关注。
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资源利用的效率并不高,存在着大量的浪费和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了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耕地面积的减少。
一些自然资源的利用存在着浪费和污染的问题,如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大气污染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生态环境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包括大气、水、土壤、植被等各种自然要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工业废气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了大气污染,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了水体污染,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导致了土壤污染。
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是当前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和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分析针对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对策,包括政府管理、科技创新、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努力。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快,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恶化、物种灭绝、气候变暖等问题层出不穷,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
因此,对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自然资源利用现状目前,社会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各种资源的采集开发势头迅猛。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资源开发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了资源过度开采、浪费严重、矿产资源争夺激烈等问题。
同时,一些农业生产模式也存在着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加速了土地沙化和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逐渐遭受破坏。
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空气质量下降、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等现象屡见不鲜。
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威胁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也给人类带来健康隐患。
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也使得环境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三、对策分析1. 制定严格的资源利用规划针对资源过度开采、浪费等问题,应当加强资源管理,对资源的利用进行规划,并建立相应的制度约束,确保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2. 推动绿色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提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物排放,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环保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共同维护好地球家园。
4.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要注重经济发展,更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推动环境治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四、结语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例文)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2篇( ( 范文)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 2 2 篇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一引言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
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
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 ___污染源。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腔进出我们的肺。
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 5 周内不吃饭,5 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 5 分钟就会死亡。
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然而现在的我们却对空气多了一份恐惧,那污染严重的“毒气”时不时的让我们担忧:是否会有可怕的化学物质通过呼吸进入我们的体内,日积月累,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也许你会说这是杞人忧天,但数据明确地向我们指明了现实。
《2000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中国城市空气状况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好转,但整体的污染水平仍较严重。
在受到监测的 338 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 3%,空气污染指数高于三级的城市占到了 63.5%,其中有 112 个城市的平均污染指数达到了四级,属重度污染。
目前严重 ___城市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为悬浮颗粒物(TSP)或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即直径在 10 微米以内的悬浮颗粒物)。
收稿日期:2007-09-10作者简介:李敬伟(1982-),男(满族),助理工程师,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监理方面的工作.我国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李敬伟1 胡艳华2 胡日查1(1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 010010;2兴安盟环境监测站,乌兰浩特 137400)摘要:本文在深入分析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我国可再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成因的基础上,分析并提出我国可再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资源;回收;利用中图分类号:X 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70(2008)01-0053-04THE STATU S QUO ,EXIS T ING PROBLE M S ANDCOUNTER M EAS URES OF RENE W ABLERES OURCE DEVELO M ENT AND UT I L I ZAT ION IN CH INALI Ji n g w ei 1HU Y anhua 2HU R icha1(Inner M ongolia Institute of Environm en t a l Sciences ,H ohhot 010010)Abstrac:t T he im portance of renew ab l e resource deve l op m ent and utilizati on on soc i a l and econo m ical susta i nability i n Chi na ,t he sta t us quo of renew ab l e resource develop ment and u tiliza tion ,the ex isti ng proble m s and t he ir causes are ana l yzed deeply ,and the counte r meas ures and sugg esti on of rene w ab le resource deve l op m ent and u tilization a re put forward .Key wor ds :resource ;recyc l e ;utilization引言众所周知,资源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必要保证。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版略论我国环境资源利用
中的问题及对策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2021版略论我国环境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
对策
【摘要】我国一些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有时是以高消耗和环境的退化为代价的,在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建立起一整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利用国家、市场、技术创新和公众相结合的力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资源经济机制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加快,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作为代价的,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退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日益呈现。
能否保证具有良好的环境资源成为中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环境现状及问题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
大
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增加日益严重,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地方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环境问题引发的贸易争端日益上升,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困难压力。
(一)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
2006我国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588.8万吨。
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
以2005年GDP总量计算,中国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失高达5470-12760亿元;在11个特大城市中每年因大气粉尘造成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达50万,40万人患慢性支气管炎。
(二)水污染突出。
2006年全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为537亿吨,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于中度污染,四类以下水质占60%以上。
目前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有7亿人在饮用大肠杆菌含量超标的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达42%。
(三)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呈持续增长势头。
目前我国城市人均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440公斤。
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产生生产垃圾1.36亿吨,集中处理率为54%,2004年全国
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1万吨,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置排入环境。
(四)农村环境形势极端严峻。
目前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我国平均每公顷施肥量400多公斤,高于发达国家认定的225公斤的安全上限,我国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有机磷农药中70%是高毒和高残留品种,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力产生的工业污染迅速蔓延,污染灌溉面积占全国灌溉面积的10%。
(五)海洋环境总体污染严重。
2006年我国近海岸约25%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
其中近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平均为11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近岸海域总面积55%。
(六)室内空气污染,地面臭氧、汞污染等。
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住房装修和家具使用超标原材料,室内污染引起的城市居民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臭氧产生的烟雾降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减少农作物产量,影响森林面积增长。
中国的近地面臭
氧浓度居亚洲国家之首。
中国作为燃煤大国,汞的排放占了世界相当的份额,环境污染恶化导致地氟病、砷中毒、克山病和农药有机污染物对生殖能力的危害等等。
二、建立完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我国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环境管理执政能力
1.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环境统一综合治理体系。
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部,通过增加预算和人员编制来加强中央政府环境执政能力,使其能充分履行在制定法规、执法、分析、监测和专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
2.调整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形成省以下治理直管体制,使国家环保总局与省级环保局建立直接行政负责关系,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环境执政能力。
3.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将环境指标真正纳入官员考核机制,必要时可采用一票否决制。
针对污染损害,加强民事处罚力度,并对严重的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二)建立适宜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改革现有价格体系,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反映环境外部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参与市场的经济行为人自发地将环境成本内部化。
2.完善和进一步改进财税体制,形成财税对节能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出台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新税种减少并停止对资源和环境有严重负面影响的财政补贴,强化对节能减排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财政贴息对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调节相关利益方在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并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以鼓励环境保护的行为。
4.严格节能减排的微观管理机制,为中国的企业引进环境健康和安全方面的生产标准,提高排污费标准,开展排污权交易。
(三)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建立环境后督察和后评估机制
1.鼓励地方、社区和政府组织以及企业界参与公开听证,福利
诉讼以及其它自愿性的活动。
2.国家应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机会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
3.改善公众对有关污染物排放及其造成后果方面的环境信息的获取,以便使他们能以更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参与。
4.涉及环境保护和开发的重大项目申报应提前公告,为公众更好地参与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四)推动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
1.突破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瓶颈制约,把能源、环境、农业、信息和生物等领域的重大适宜技术开发放在优先地位,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2.加快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促进能源供给结构的多元化、逐步改变依赖石化燃料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3.积极建立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五)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管理
1.优先保证饮用水安全,重点改善公共卫生条件。
2.立足资源化和循环利用,提高废物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
例如,开发并推广沼气池,在条件合适的地区推广太阳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高度重视农村资源污染。
探索低成本治理方式和技术。
4.研究和探索能够吸收和固定碳的农业耕作方式,以获得社会环境和全球化利益。
参考文献:
[1]解振华.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领导干部读本.环境科学出版社会,2005.
[2]齐建国,刘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节能环保目标与政策分析.载于陈佳贵等主编.2007中国经济蓝皮书(春季号).社科文献出版
社,2007.
[3]十七大报告.“十一五规划”.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