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
- 格式:pdf
- 大小:159.70 KB
- 文档页数:3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对于企业的决策、投资者的判断以及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它不仅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还对经济决策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与表现会计信息失真指的是会计报表、会计账目等所反映的企业经济活动信息与实际经济活动情况的不符。
其表现包括虚报利润、隐瞒损失、资产价值错估等。
这种失真现象不仅会误导投资者和决策者,还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歪曲的反映。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存在人为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
如虚增收入、隐瞒成本等,以美化财务报表,吸引投资者。
2. 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往往存在不对称性。
这种不对称性为企业操纵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增加了外部利益相关者获取准确信息的难度。
3. 监管不力:政府监管部门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不力,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监管部门的执法不严、监管手段落后等都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生存空间。
4. 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缺陷: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时滞性和局限性。
这给企业利用会计准则进行信息操纵提供了机会。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影响分析1. 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市场上的信息扭曲,使资源无法按照最优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2. 投资者决策失误: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往往依赖于企业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增加市场风险。
3. 损害企业信誉: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会损害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4. 政府决策失误: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也需要参考企业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政府决策失误,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剖析与治理一、引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企业决策和风险评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一系列原因,会计信息可能会失真,导致企业的经营策略出现偏差甚至蒙受重大损失。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1. 利益驱动公司管理层和股东或投资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管理层往往会通过突出业绩或掩盖风险等手段进行利益最大化。
这时就会出现盈余管理等形式的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例如,通过调节收入和费用的时点、数额和确认方法等方式,来对财务报表进行操作,达到合规躲避风险或者虚增利润等目的。
2. 知识局限性公司财务人员和会计师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可能不足以应对复杂的会计核算,这导致会计信息错误或者失真。
特别是在面对异地多级营收或很多工厂情况下,中心财务会有更大的知识局限性。
3. 法律规定过于模糊法律和会计准则中的许多条款并不够明确,这使得企业的管治和规范存在一定的漏洞,零星利益不分彼此时,很多企业缺乏共享价值和合规。
4. 监管不力政府部门监管的力度不足导致了一系列非法行为的发生。
财务会计部门很多时候也缺乏独立性,只是公司一分子,常常忽略了与认证师、法律和监管部门的周新,从而失去了各个方面的监督防范。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1. 确保会计师和财务人员素质公司应该注重人才引进和人员培训,建立和完善人员管理制度。
通过提高内部审计检查的频率,并鼓励政府机构进行频繁的跟踪和验证,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盈透性。
2. 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需要改进监管手段,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对企业的监管效力,惩罚那些故意制造会计信息失真和欺诈的公司,将打压出来的黑心企业公开化,以宣扬正义。
3. 推进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企业在会计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上受益,例如提高ERP系统管理水平,整合分散数据,制定结合实际的会计估计方法、加强会计信息的自动化处理等。
这使得会计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变得简单、高效和准确。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透视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有关经济人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目标所采取的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的行为,或虽然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但违背了经济活动客观事实。
这些行为会带来十分严重的经济后果,它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交易费用越来越高昂,最终导致交易的停顿,企业由于无法筹集到资金而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失业率高,物资短缺,物价飞涨,整个社会将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催化”的结果。
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如不加以解决,它将可能成为制约我国改革政策选择、改革中的资源配置和改革后的绩效评估的“瓶颈”。
据2003年10月23日的《中国证券报》转载了这样一组统计数字:上海对22家市管企业及202家子公司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前这些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显示的利润总额达26 45亿元,审计查出114家企业虚增利润22 69亿元,65家企业虚减利润4 93亿元,相抵后共计虚增利润17 76亿元,实际利润仅8 69亿元,还不到“报表利润”的三分之一! 上述事实,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因此,探究会计信息失真根源,对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行为。
产权是主体拥有的对物和对象的最高的排他的权力。
产权安排实际上规定了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
产权经济学家登姆塞茨认为产权“就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损或受益的权利”。
因而企业的任何一个利害关系人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的产权关系人。
产权不明晰是我国企业制度变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产权不明晰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产权缺少明确归属。
产权归属明确是确定会计监督权的前提条件,产权归属明确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产权必须归属于一定的产权主体,二是共有产权必须有有效的代理。
会计信息失真经济学分析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严重影响社会经济正常秩序的一个突出问题。
本文运用经济学方法对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现实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合理的假设前提下,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做出更为严密的分析,以推导出科学的结论,从而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本质为出发点,阐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从其产生的客观基础和主观因素,运用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工具成本一收益法来深刻分析这一行为的经济根源,具有普遍的意义。
标签:会计信息失真;成本;收益;经济学分析1 会计信息失真概说1.1 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有关经济人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目标所采取的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的行为,或虽然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但违背了经济活动客观事实。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
主要有以下特点:伪造变更记录和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不易被发现和查处。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对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利用加以选择的科学,在论证其核心内容时,做了如下假设:(1)人是合乎理性的人或经济人;(2)资源都是稀缺的。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把会计信息失真定义为:会计信息失真是经济人违反制度则利用职权,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取非法利益的一种经济行为。
1.2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1)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客观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并非全是人为的因素,一定程度上由其客观条件来促成的。
对于所发生的众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追根溯源,究其客观基础主要有经济人的假设(其中包含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权力配置资源、制度缺陷、体制的落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等。
(2)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主观因素。
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是否真正发生,还取决于其它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如会计人员的需求偏好,道德伦理、社会舆论等。
他的选择首先取决于他的个人需求偏好的主观约束。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却屡见不鲜。
本文旨在从经济学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及表现形式会计信息失真指的是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报表、会计数据等信息与实际经济活动情况不符,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其表现形式包括虚假记载、遗漏重要信息、误导性陈述等。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1. 利益驱动下的失真行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部分企业为获取更多的利益,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操纵会计信息,以达到美化财务报表、骗取投资等目的。
这种利益驱动下的失真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2.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拥有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可能会选择性地披露信息或隐瞒不利信息,导致外部信息使用者难以获取真实的会计信息。
3. 监管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对会计信息的监管机制虽然已经建立,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如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手段落后、监管制度不完善等,使得部分企业有机可乘,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来获取不正当利益。
四、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企业不敢轻易操纵会计信息。
2.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业全面、真实、准确地披露会计信息,保障投资者和公众的知情权。
3. 提升监管效能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确保监管制度的有效执行。
同时,应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 培养诚信文化加强诚信教育,培养企业的诚信文化,使企业从内心认同真实披露会计信息的价值,自觉抵制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摘要:文章从研究会计信息的经济学性质入手,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如何从经济学的视角改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失真;经济学会计信息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基础,也是所有者、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做出相关决策的主要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却泛滥成灾,屡禁不止,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危害了企业自身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因此,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会计信息的真实属性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财务报表,是附属于企业的一种信息产品。
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在于它能够真实地体现企业的价值,它的价值则包含在其所属的企业之中。
脱离了企业,会计信息则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其价值也无法实现。
然而,对会计信息而言,不付费就能获得其使用价值,并不意味着它的价值肯定无法实现,会计信息的价值也可以间接实现。
会计信息是企业的附属物,使用者使用会计信息的过程,就是利用会计信息判断企业价值并做出相关决策的过程,使用者依据它所做出的各种决策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的价值。
会计信息价值的间接实现方式是由附属产品的属性决定的,其使用价值是标识主产品的,其价值的实现也只能依赖主产品价值的实现。
2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的经济学分析2.1 从成本效益原则分析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有限理性的假设前提下,人们做出的各种决策都会服从于成本效益原则,追求效益最大化。
这在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方面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会计人员,还是管理者,甚至是外部审计机构,都无一例外地受到这一黄金原则的约束,而失真的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首先,从企业本身来看,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可获得的效益远远大于真实的会计信息,如取得银行贷款、获得投资、筹集资金、获得税收上的好处等。
而这样做的成本却很低,只需多设一套假帐足矣。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的经济学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决策、投资者决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频频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和利益,还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不良影响。
深入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和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我们将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我们将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和主要特点,以便更好地识别和防范。
接着,我们将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从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外部监管环境以及市场机制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一些企业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层可能出于个人利益而操纵会计信息,以美化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监督机制的缺失或弱化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局限性:会计准则并非完美无缺,存在一定的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有时会被用来进行利润操纵。
同时,随着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现有会计准则可能无法完全适应新的经济业务和交易模式,从而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利益驱动:企业为了达到融资、避税、提高股价等目的,可能会通过虚增收入、隐瞒债务、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操纵会计信息。
这种利益驱动下的失真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性。
审计质量问题:审计是对会计信息的重要外部监督手段。
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审计师独立性不强、审计程序不严格、审计技术落后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审计师未能发现或报告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监管环境与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和法律环境对会计信息失真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
如果监管不力或法律不健全,不能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形成有效威慑,那么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就会增加。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摘要:会计信息失真研究,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尝试运用经济学原理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进行分析,认为成本收益不对称、会计制度不完善和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引发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从增加惩罚成本、向信息使用者征费、加强会计制度规范建设、强化契约关系和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abstract: the study on the distor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has been a hot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of accounting theory circle and practice circle.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se economic theory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thinks that the main cause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s asymmetry of cost-benefit, not perfect accounting system and the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 and enterprises, and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from increasing cost of punishment, levying fees to information user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ccounting system,strengthening contractual relations and establishing effective supervision and constraint mechanism.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失真;契约;委托代理关系key word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the distortion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compact;the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173-031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危害会计信息是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决策的基础,是控制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依据。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及治理对策提供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是现代会计的基本目标,而目前国内外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社会谴责的焦点,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微观决策及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严重危害了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经济学角度透视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成因,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成因分析1、会计信息失真的供需层面分析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也符合经济学的供求理论。
根据经济学原理,只有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时,即只有当企业从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中所获取的收益大于其披露成本时,企业才会主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
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常成为制约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
信息披露成本包括信息提供成本和竞争劣势成本。
信息提供成本是指从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到会计信息的披露完成所花费的一切支出,竞争劣势成本是指竞争对手或合作单位利用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调整其经营策略或谈判策略,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引起的成本。
企业对信息披露成本的牺牲直接影响其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比如,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发生变化时,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会增加会计信息的维持成本,而此项培训支出的牺牲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另外,信息的披露越是充分详细、可靠,就越有可能导致竞争劣势成本的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因而企业在披露此类信息时往往予以淡化或含糊其辞,甚至不予披露,而此类信息却是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取舍评价时特别关心的最具相关性的信息。
现实中企业在面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与竞争劣势成本这一矛盾时往往选择了降低竞争劣势成本,因而导致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
2、激励与约束机制根源分析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行为。
产权是“主体拥有的对物和对象的最高的排他的权力”。
产权安排实际上规定了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一、引言会计信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企业的决策、投资者的裁定和监管机构的监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思考编辑: 会计职称考试对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界从会计学的角度给予了很多关注,也有了许多解决方案,但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应运用经济学上有关商品生产的系统理论,从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过程控制入手,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供一种新思路。
会计信息失真;经济学;商品 一、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近来,随着国内外财务丑闻的不断曝光,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产生的不仅仅是疑虑,对它的信任度几乎已降至冰点。
对此会计界并没有漠然视之,不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际工作者都进行了深刻反省,从会计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企图以此来改变会计目前所面临的这种不利局面。
然而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笔者认为,这种局面要想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仅仅从会计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从理论研究上看,会计理论只是经济学的一部分,更确切地说,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小分枝。
会计理论虽然有它的特殊性,但它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经济学的普遍理论当然也应该适用于会计学,不能认为搞会计研究就只能就会计而论会计。
相反,我们在强调其特殊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视其一般性。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大处着手,运用已有的经济理论或近几年经济领域研究的新成果,为会计理论的研究开辟一片新领域。
这样研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许会收到好的效果。
其次,从实际工作看,会计作为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经济领域的其他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发展经济离开会计是万万不可能的。
但同时我们也更应该明白,在经济发展中会计也不是万能的,经济领域其他方面出现的问题对会计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由于会计和经济学存在着这种密切关系,我们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会计方面的问题是完全可行的。
二、会计信息的经济学含义———商品 在经济学中,所谓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概念的基本内容包括:它必须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它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它必须满足交换的要求;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它是交换的物质基础;价值通过交换价值来实现,价值的大小由交换价值来决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大小随着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变化。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剖析'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产品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这不仅包含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微观决策,还关系到整个资本市场正常运转和国家经济秩序的宏观政策。
在会计信息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却越演越烈。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借鉴西方现代企业理论来透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1.供需层面分析。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符合经济学的供求理论。
根据经济学原理,只有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即企业从会计信息披露中获取的收益大于其披露成本时,企业才会主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成本包括信息提供成本和竞争劣势成本。
前者指从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到会计信息披露完成所花费的一切支出,后者指竞争对手或合作单位利用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调整其经营或谈判策略,从而使企业处于劣势引起的成本。
企业对信息披露成本的牺牲直接影响其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
另外,信息披露越是充分详细与可靠,就越有可能导致竞争劣势成本的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经营风险。
因而在披露此类信息时往往予以淡化,甚至不予披露,而此类信息却是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取舍评价时特别关心的最具相关性的信息。
现实中企业面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与竞争劣势成本这一矛盾时往往选择了降低竞争劣势成本,因而导致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
2.委托代理双方签订的契约不完备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外在条件。
在契约分析中,委托人和代理人制定与执行的契约往往不完备。
契约的漏洞便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问题。
剩余索取权指公司收入在扣除全部固定的支付后,对其利润的要求权。
由于公司的剩余通常不确定,在固定的合同收入被支付前,剩余索取者什么也得不到,因此公司的剩余索取者也是公司风险的承担者。
剩余控制权指契约没有特别规定的决策权,实际就是管理者即经理的自由处置权。
由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管理者在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下,利用其专业技术和知识,获得一种难以制约的权力,从而导致剩余索取者即所有者(或公司董事会)拥有剩余索取权。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剖析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一家公司或组织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过虚构或者隐瞒信息,使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与实际财务状况不相符。
会计信息失真会给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不良影响,也会对整个市场和经济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影响。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1. 激励机制。
一些公司或者管理人员能够从虚假报表中获得私利,因此他们可能会对会计信息进行篡改。
例如,在某些公司中,管理层的薪酬与公司的业绩挂钩,因此如果公司业绩不好,则管理层的薪酬会受到影响。
这将导致管理层有动机虚报业绩。
2. 国际竞争。
在国际市场上,公司需要保持强大的竞争力,以赢得客户。
因此,公司可能会采取虚假会计信息来获取更多的投资和支持,提高公司的形象。
3. 缺乏监管。
一些公司可能会利用缺乏有效监管的机会来制作虚假的账目,以诱骗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公司的管理层可能会更容易制造虚报报表。
二、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影响1. 买方和卖方不同。
虚假会计信息会对资本市场造成深刻的影响。
如果买方和卖方持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就会使市场价格交易变得更为困难。
这将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并降低投资者的信心。
2. 财务不稳定。
虚假报表可能导致财务失稳。
假如公司虚假报表,会导致商业决策不正确。
虚假和不准确的财务信息也可能导致投资不佳,这最终会导致公司的财务状况受损。
3. 管理不当。
虚假报表也可能导致管理失灵。
如果公司的管理层制作虚假报表,那么公司在实际商业活动中的绩效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管理层也会失去其公信力,并失去公司员工的关注和支持。
4. 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虚假报表可能会引发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如果出现了虚假报表,那么通常来说投资者的交易信号就不再有效。
虚假报表可能会使市场价格变得不稳定,并增加交易费用。
总结:会计信息失真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它不仅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应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以确保所有参与方的权益和市场的稳定。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客观反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决策制定,也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然而,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资源配置的效率。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与分类会计信息失真指的是企业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与实际经济活动情况不符,导致信息使用者无法准确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
失真现象可以分为故意失真和非故意失真两类。
故意失真主要是指企业为了某种利益而故意操纵会计信息,如粉饰财务报表、逃税避税等;非故意失真则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技能不足、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维护股价等利益,可能会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来达到目的。
这种行为在市场竞争激烈、业绩压力较大的企业中尤为常见。
2. 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往往存在不对称现象。
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拥有更多的内部信息,而外部利益相关者则依赖于企业提供的公开信息进行决策。
这种信息不对称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
3. 制度缺陷: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空间。
一些企业利用制度漏洞,通过操纵会计政策、调整会计估计等方法来达到失真的目的。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1. 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无法准确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从而影响其决策。
2. 破坏市场秩序:会计信息失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3. 损害国家税收利益:企业通过操纵会计信息逃避税收,导致国家税收利益的损失。
4. 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失真的会计信息导致资源无法流向最优的企业和项目,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经济学角度下会计信息失真分析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涵义及界定(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涵义。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核算获得的反映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它可以客观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又是相关使用者进行预测、分析、决策的可靠依据。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财务会计报表所提供和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报告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数据不实,事项不真,编造假证假账假表,虚盈实亏,虚亏实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界定。
会计信息失真按其产生过程,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
前者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业务活动而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即“假账真算”,是一种主观上的造假。
如银广厦在核算天津分公司出口业务时就采用这种作假方式。
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这类情况既有故意所为,也有疏忽大意的无意之举。
会计信息失真按主观上的有意与否,可分为故意失真和无意失真。
故意失真是指经济活动当事人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这是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也最难以防范的失真行为。
无意失真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和谋取非法利益。
此外,会计信息失真还可以分为制度性失真、技术性失真、时效性失真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原因(一)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
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我国尤为严重。
这是因为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很大,国有企业存在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我国公有财产的所有者从最终意义上讲是全体人民,人民将财产委托给国家,国家再将受托的财产委托给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经营管理。
委托代理关系产生信息不对称,而我国这种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使得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①作为财产所有者的人民,不能确定他所拥有的财产的总额和比例,更难以确定他在某一特定国有企业中所拥有的数额和比例;②作为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者,其主体(即国家)是虚拟的,即所有者主体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