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的临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24.21 KB
- 文档页数:9
舌诊百度百科编辑词条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诊,诊断学名词。
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
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一般情况下二者反映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参考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主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
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
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舌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而舌诊作为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性。
舌头就像是身体内部状况的一面镜子,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色泽、舌苔等方面的变化,中医可以获取许多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的信息。
首先,舌诊能够反映人体的气血盛衰。
气血充足的人,舌头通常呈现出淡红而润泽的颜色,质地柔软,活动自如。
如果气血不足,舌头可能会显得苍白、瘦薄,甚至活动不灵。
相反,气血瘀滞时,舌头可能会呈现青紫的颜色,或者在舌面上出现瘀斑、瘀点。
比如,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他们的舌头往往会有明显的瘀斑,这提示着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有瘀血阻滞。
其次,舌诊对于判断人体的津液盈亏也十分关键。
津液充足时,舌苔湿润适中,不干不燥;而津液亏损时,舌苔则会干燥少津,甚至出现裂纹。
例如,在高热、大汗或者长期患病导致阴液耗伤的情况下,舌头往往会表现出干燥、裂纹等症状。
再者,舌诊能很好地反映人体脏腑的病变。
中医认为,舌头的不同部位与不同的脏腑相对应。
舌尖多反映心肺的病变,舌中多反映脾胃的病变,舌根多反映肾的病变,舌边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比如,舌尖红赤往往提示有心火上炎;舌中部舌苔厚腻可能意味着脾胃有湿浊阻滞;舌根舌苔剥落可能反映肾阴不足。
此外,舌苔的变化对于诊断疾病的性质和病邪的深浅也具有重要意义。
舌苔的厚薄可以反映病邪的深浅。
舌苔薄,往往表示病邪在表,病情较轻;舌苔厚,则提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
舌苔的颜色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白苔一般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黑苔则多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舌诊还能帮助判断疾病的预后。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舌头的症状逐渐改善,比如舌苔由厚变薄、由燥转润、颜色由深变浅等,通常提示病情在好转;反之,如果舌头的症状加重,则可能意味着病情恶化。
而且,舌诊具有直观、简便、无创等优点。
医生只需要让患者伸出舌头,就能迅速获取大量的诊断信息,不需要借助复杂的仪器设备,也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痛苦和创伤。
图文学习:舌诊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认为从外观察人的外形就能大概知道其身体状况。
其中舌头是很重要的观察对象之一。
下面就详细盘点20种舌头表现,看看到底你身体有些什么隐性疾病。
1、镜面舌:即舌面无苔,像镜子一样光滑。
轻者提示营养不良,或体内缺乏铁或维生素B2;重者则表示体内津液亏乏,病情深重。
如果病久者的镜面舌兼绛色,还要防止出现败血症。
如果是老年人的舌头像镜子那样光滑,舌底面两根静脉增粗延长,表示有肺心病。
2、穿心舌:即舌苔中间有一小块空白处,舌苔已剥脱。
穿心舌属于伤阴的一种表现,常表示体内营养缺乏。
小儿出现剥苔,则表示营养不足,主要是偏食造成体内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引起部分舌苔剥脱。
这种儿童身体抵抗力很差,很容易得感冒或发烧。
3、点刺舌:是指舌上有很多红刺群凸出舌面,好象草莓的果实一样。
点刺出现于舌尖或舌边,表示热盛,可见于各种发热感染性疾病或大面积烧伤病人;点刺出现于舌中,多为热毒更盛或热入血分,容易发生休克、神志昏迷。
失眠、便秘或夜间工作紧张的人,以及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和大脑皮质功能失调等,也可出现舌面上的红色点刺,中医称为阴虚火旺。
舌面点刺还有痛感,经休息,调整营养结构和大便通畅后,点刺会较快消失。
现代研究认为,点刺是舌上辈状乳头增生或肥大所形成。
4、裂纹舌:舌面上的裂纹有深裂、浅裂以及各个不同方向的裂沟和皱纹。
浅裂就象一条条皱纹,深裂就像被刀割和剪碎一样,有不规则的裂沟。
正常人中约有0.5%是生下来舌面就有裂缝的先天性舌裂者。
现代医学认为舌面上的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肌原有的纵纹和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洌使舌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一部分舌乳头变得扁平而融合,一部分则萎缩断裂而形成裂纹,舌上裂纹的图形真是稀奇古怪,有纵形、横形、树叉形、井形、爻形、或像脑子的回沟状,也有的象鹅卵石状。
病理性的舌裂常与萎缩舌同时存在,可见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患,以及营养不良性疾患和维生素B族缺乏症等所致的慢性舌炎病例、故常兼有舌痛,口干等现象。
中医舌诊中医舌诊是一种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舌苔等方面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中医诊断方法。
舌头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与人体内脏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中医舌诊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状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医舌诊的基本原理中医舌诊的基本原理是“舌为心之苗,苔为胃之华”。
舌头是人体内脏器官的一面镜子,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舌苔等方面,可以了解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状况,进而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舌头的形态和颜色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虚实、寒热、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质红润、舌苔薄白,通常表示身体健康;舌质淡白、舌苔厚腻,则可能表示身体虚弱或有湿气。
舌头的活动度也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状况,如舌头活动自如、有力,通常表示身体健康;舌头活动不灵活、软弱无力,则可能表示身体虚弱或有疾病。
舌苔是由胃气上蒸而成,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寒热、虚实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苔薄白、干燥,通常表示胃气充足、身体健康;舌苔厚腻、湿润,则可能表示胃气不足、身体虚弱或有湿气。
二、中医舌诊的方法中医舌诊的方法主要包括望舌质、望舌苔、问舌感和切舌脉等方面。
1.望舌质望舌质是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等方面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方法。
望舌质的主要内容包括:(1)舌头的形态:舌头的形态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虚实、寒热、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头胖大、厚实,通常表示体内有湿气或水肿;舌头瘦小、薄弱,则可能表示体内气血不足。
(2)舌头的颜色:舌头的颜色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寒热、虚实、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头鲜红、有光泽,通常表示体内有热邪;舌头淡白、无光泽,则可能表示体内气血不足。
2.望舌苔望舌苔是通过观察舌苔的厚薄、颜色、湿度等方面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方法。
望舌苔的主要内容包括:(1)苔的厚薄:苔的厚薄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虚实、寒热、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苔薄白、干燥,通常表示胃气充足、身体健康;苔厚腻、湿润,则可能表示胃气不足、身体虚弱或有湿气。
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图文并茂,再也不怕看不懂舌头了望舌质舌质,即舌的本体,故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
望舌体主要观察舌神、舌色、舌形、舌态以及舌下络脉几个局部。
一 . 舌神( 一 ) 有神 ( 荣舌 )【舌象特征】舌色红活、润泽,运动灵敏自如。
【临床意义】荣舌是谓有神,虽病亦属善候。
【机理分析】荣舌主要反映津液充足,气血充盈,精神健旺。
"察舌指南·辨舌之神气"曰:"凡舌质有光有体,不管黄白灰黑,刮之而里面红润,神气荣华者,诸病皆吉。
〞( 二 ) 无神 ( 枯舌 )【舌象特征】舌色枯槁而晦暗无光、死板而毫无生气,运动失灵。
【临床意义】枯舌是谓无神,属凶险恶候。
【机理分析】枯舌主要反映津液匮乏,气血大亏,精神衰败。
"察舌指南·辨舌之神气"说:"假设舌质无光无体,不拘有苔无苔,视之里面枯晦,神气全无者,诸病皆凶。
二 . 舌色舌色,即舌体的颜色。
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
〔一〕淡红舌【舌象特征】舌体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临床意义】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
疾病时见之多属病轻。
【机理分析】淡红舌主要反映心之气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
舌色与肤色的形成原理相似,红为血之色,明润光泽为胃气之华,正如"舌胎统志"说:"舌色淡红平人之候,……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
〞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尚未伤及气血及内脏时,舌色仍可保持正常而呈淡红;内伤疾病时见之,提示阴阳平和,气血充盈,多属病轻,或为疾病转愈之象。
〔二〕淡白舌【舌象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称为淡白舌。
如舌体色白,全无血色,则称为枯白舌。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阳虚。
枯白舌主伤精、脱血夺气。
【机理分析】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无以推动血液上充于舌,致舌色浅淡。
阳虚则内寒,经脉收引,使舌的血行减少,也可见舌淡。
舌诊的医学原理及应用一、舌诊的医学原理舌诊是中医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体形态等舌象,辅助诊断疾病。
它基于中医理论,认为舌象可以反映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舌诊的医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舌质:舌质是指舌头的外观,能够反映人体的阴阳、虚实、寒热等状况。
舌质的色泽、湿润程度、光滑程度等都是舌诊中的重要观察指标。
–舌苔:舌苔是舌头表面的一层薄膜,能够反映人体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
舌苔的厚薄、颜色、形态等都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脉象:舌诊还可以结合脉象,通过观察舌脉的形态、舌体的淡红色、暗红色等特点,来判断人体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2.五脏六腑的反映:舌诊能够反映人体五脏六腑的健康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舌的不同部位对应不同的脏腑,通过观察舌体的颜色、苔色、形态等,可以初步判断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状况。
3.疾病的诊断:舌诊在中医临床中常用来辅助诊断各种疾病。
根据舌诊的观察结果,结合病史、症状等综合分析,可以对某些常见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总的来说,舌诊是基于中医理论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舌象,辅助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对指导中医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二、舌诊的应用舌诊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诊断方法,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被用于以下方面:1.诊断疾病:舌诊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
根据舌象的变化,医生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的病情,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2.指导治疗:舌诊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以更好地针对疾病特点。
如果舌苔厚重,可能需要加强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如果舌质发黄,可能需要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3.评估疗效:舌诊不仅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规划,还可以用于评估疗效。
治疗后,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治疗效果是否良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预防保健:舌诊也可以用于健康的预防。
通过定期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预防疾病的发生。
最全的中医舌诊知识,一看你就知道医生为什么看舌头了导读:以下内容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手诊面诊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
文章中的图片不是书中原图。
原图太多,所以就用头条自带的东方图为大家展示内容。
舌诊帅锅,帅姐们醒来了。
吃饭了。
搅动你的味蕾,来品尝一下这顿大餐吧!!舌诊历史悠久,在我们身边十分流行。
其操作简单方便。
凡是学医者,都会接触到舌诊。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以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
舌的形体结构:舌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
舌的上面称舌背,下面称舌底。
舌体前端为舌尖;舌体中部为舌中;舌体后部、人字形界沟之前为舌根;舌两边为舌边。
舌诊的原理脏腑经络与舌象的关系1、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望舌色可了解人体气血情况,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
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又反映心藏神的功能。
2、舌为脾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舌苔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
舌象与脾主运化,化生气血功能直接有关。
3、肾藏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肝藏血、主筋,经脉络舌本;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4、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舌尖——心肺病变,心火上炎多舌尖红赤;舌中——脾胃病变,脾胃运化失常,湿浊、痰饮、食滞停积中焦,舌根——肾的病变,久病及肾,肾精不足可见舌根苔剥。
两侧——肝胆病变。
肝胆气滞血瘀,(三)气血津液与舌象的关系常见舌两侧舌血脉丰富,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
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多少有关。
唾为肾液、涎为脾液,与脏腑密切相关。
观察舌体润燥,可判断体内津液盈亏及邪热轻重。
舌诊的注意事项诊舌的方法1 先看舌尖【心肺】,再舌中【脾胃】、舌侧【肝胆】,最后看舌根【肾脏】部。
2 先看舌体的色质,再看舌苔。
3 若伸舌时间过久,舌体易随血管变形而色泽变化。
4 如判断不清,可令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复望舌。
5 其他诊察方法:刮舌验苔法。
刮之不脱或刮而留污质,为里有实邪;刮之易去,舌体明净光滑则多属虚证。
舌质诊身体舌质与骨骼健康舌诊在中医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体等特征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舌质是指舌头的表面状态,通过仔细观察舌质可以了解到身体的一些健康问题,其中包括骨骼健康。
本文将介绍舌质与骨骼健康之间的关联,并探讨舌诊对骨骼健康的意义。
一、舌质与骨骼健康的关联舌质是舌头表面的观察对象,通过观察舌质可以了解到人体的一些基本健康状况,其中就包括骨骼健康。
根据中医理论,舌质的颜色、形状、湿润程度等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相关信息。
1. 舌质颜色舌质的颜色通常可以分为淡红色、红色、淡白色、淡红绛色、淡红苔色等。
在中医理论中,淡白色舌质往往与骨骼健康存在一定关联。
这是因为骨骼健康与肾脏功能密切相关,而肾脏在中医中属于水,水润则代表肾脏功能良好,因此舌质呈现淡白色可能暗示肾脏功能较弱,骨骼健康可能存在一定问题。
2. 舌质形状舌质形状的观察主要包括舌体的肥瘦程度、大小、湿润度等方面。
当舌质呈现扁平小而干燥的状态时,可能意味着骨骼健康不佳。
这是因为中医认为骨骼主管肉体的形状,而扁平小的舌质可能暗示着肌肉和骨骼发育不全或者骨量减少。
3. 舌苔情况舌苔是指舌质上的一层覆盖物,它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消化吸收情况和代谢情况。
与骨骼健康相关的舌苔特征主要有黄苔、白苔以及舌苔薄。
黄苔常常与体内湿气过重有关,骨骼健康不佳的人体内湿气容易堆积。
另外,白苔往往与体内阴虚有关,中医认为阴虚可以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舌苔薄可能代表着骨骼健康不佳,因为骨骼需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支持其正常发育和维持。
二、舌诊对骨骼健康的意义舌诊是一种简便而实用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等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对于骨骼健康来说,舌诊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首先,舌诊可以提供一些骨骼健康的预警信息。
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等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异常现象,比如舌质呈现淡白色、黄苔或白苔等。
这些异常现象可能是骨骼健康不佳的先兆,提醒我们及时采取措施来维护骨骼健康。
中医舌诊的好处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诊断方法独特而丰富,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来进行诊断,即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诊疗中,有着许多独特的好处。
中医舌诊能够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状况。
根据中医理论,舌头是人体内脏器官的一个镜像,通过观察舌头的颜色、形态、苔色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比如,若舌头上有明显的舌苔,可能表明患者的脾胃功能较弱,消化功能不良;若舌头呈现淡红色或有溃疡,可能暗示患者可能存在心火旺盛或胃热症状。
通过舌诊可以帮助中医师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为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舌诊能够辅助判断病情的轻重。
根据舌头的颜色和苔色,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
比如,舌苔薄白可能表明患者的病情较轻,舌苔黄厚可能表明患者的病情较重。
通过舌诊可以帮助中医师判断病情的轻重程度,为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参考。
中医舌诊还能够指导中医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和颜色,中医师可以判断患者属于阴虚还是阳虚、寒凉还是热燥,从而指导中医师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比如,若舌头呈现淡红色,舌苔白薄,可能表明患者属于阴虚体质,中医师可以选择滋阴补肾的中药进行治疗;若舌头呈现红色,舌苔黄厚,可能表明患者属于热燥体质,中医师可以选择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
通过舌诊指导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中医舌诊还能够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
根据舌头的变化,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
比如,若舌苔逐渐变厚,舌头的颜色逐渐变暗,可能表明患者的病情在逐渐加重;若舌苔逐渐消失,舌头变得红润,可能表明患者的病情在逐渐好转。
通过舌诊可以提前预知病情的发展趋势,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医舌诊具有许多好处,能够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状况,辅助判断病情的轻重,指导治疗的方向和方法,预测病情的发展趋势。
中医舌诊不仅为中医师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细致和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因此,中医舌诊在中医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舌诊辨证结论分析报告
根据舌诊结果的辨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舌体颜色分析:舌体呈现淡红色,可能表示气血不足。
需要进一步观察舌质的状况来确定具体的辨证结果。
2. 舌质分析:舌质较薄,可能暗示阴虚纳气不足。
这可能与身体缺乏营养或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3. 舌苔分析:舌苔厚腻,可能暗示体内湿气积聚。
这可能与消化系统功能不良或饮食油腻有关。
4. 舌体形态分析:舌体较胖,可能表示湿热内蕴。
这可能与体内湿热积聚、代谢紊乱有关。
5. 舌边分析:舌边有牙痕,可能暗示脾胃运化功能不佳。
这可能与饮食习惯不当、消化不良有关。
通过综合以上观察结果和分析,可以初步推断出患者可能存在气血不足、阴虚纳气不足、体内湿气积聚、湿热内蕴以及脾胃运化功能不佳等问题。
建议患者进一步请教医生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
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适当加强运动,促进新陈代谢等,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辅助治疗。
舌诊神奇中医典故中的舌象诊断揭秘中医典故中的舌诊疗法舌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中的重要部分,其在中医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舌象诊断与疗法的神奇故事。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中医典故,揭秘舌诊疗法的神奇之处。
一、舌象诊断的起源与发展舌诊作为一种中医诊断方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内经》中有关“舌苔”、“舌质”的记载,奠定了舌诊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完善于明清时期。
历代著名中医学家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关于舌象与脏腑病变的规律,形成了独特的舌诊体系。
二、舌象的诊断意义舌象是指人体舌面上的质、苔、色、形等特征。
根据中医理论,舌象的变化与脏腑病变密切相关。
舌诊能够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体颜色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病人的体质、脏腑功能和病情的变化,为中医师诊断疾病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三、中医典故中的舌象诊断在中医典籍中,关于舌象诊断的神奇典故有许多。
这些典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舌诊在揭示疾病本质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1.《伤寒杂病论》中的舌象诊断这部名著中的典故“舌上的无名疮”被用来诊断看似无症状的寒热病。
根据病人舌表面的细小溃疡,中医师就能断定患者正患有伤寒热病,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温病条辨》中的舌象诊断该典籍中的故事“舌红苔黄”描述了舌象诊断在判断温病类型方面的应用。
根据舌面红色和黄苔的出现,中医师可以诊断患者正患有“热病”,并进一步根据舌苔的颜色和性状得出具体的病证类型。
3.《医方诸便》中的舌象诊断该医书中的故事“舌面见火苔”被用来判断湿热病的病情。
通过观察舌面的红班与火苔,中医师能推断出患者体内存在湿热的病理过程,设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四、舌诊疗法的神奇之处舌诊不仅作为一种诊断方法,还具备疗效显著的治疗作用。
中医典籍中记载了许多舌诊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舌针疗法舌针是一种特殊的针灸疗法,通过针尖刺入舌体局部进行刺激,以调整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症状。
例如,通过针刺舌尖可以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2.舌药疗法舌药是指将药物直接涂抹于舌面,让药物通过舌部的吸收起到治疗作用。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舌诊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以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
第一节舌诊概说一、舌的形态结构舌体肌肉、血脉组成舌舌苔丝状乳头形成(胃气所生)舌底舌下静脉等二.舌诊的原理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足三阴经、心经连于舌;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肝肾。
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盈亏和运行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输布有关。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望舌的体位,伸舌的姿势。
(二)诊舌的方法。
(三)诊舌的注意事项。
二、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一)舌诊的内容1.诊舌主要观察舌体和舌苔两方面的变化。
诊舌体包括舌体的色、形、态、神。
诊舌苔包括苔质、苔色。
2.舌体和舌苔综合分析的意义:舌质主要是反映机体脏腑虚实、气血盛衰;舌苔可以分析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
舌苔和舌质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疾病的本质,故能互为补充。
(二)正常舌象1.正常舌象的特征淡红舌、薄白苔。
即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
提示脏腑机能正常,气血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2.舌象的生理变异正常舌象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可以产生生理性变异。
变异因素有年龄、体质、性别、气候等。
正常生理变异的舌象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
第二节望舌质一、舌色舌色有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
(一)淡红舌1.舌象特征:舌体淡红而润泽。
2.临床意义:正常人气血调和的征象;外感病初起,病情较轻浅,尚未伤及气血、脏腑。
(二)淡白舌1.舌象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称为淡舌;舌色白,几无血色,称为枯白舌。
2.临床意义:(1)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舌面润而不滑。
(2)阳虚: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舌面滑润。
(三)红舌1.舌象特征:舌色较正常红,呈鲜红色。
2.临床意义:主热证。
包括邪热亢盛(实热证)、阴虚火旺(虚热证)(四)绛舌1.舌象特征: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2.临床意义:主热证。
包括里热亢盛(实热证)、阴虚火旺(虚热证)和热入营血。
为何我们要学习点舌诊知识?从今天开始,我会系统地与大家聊聊舌诊知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舌诊呢?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总结出了很多维护健康的方法,其中舌诊是大家一定要学的。
我们中医诊断的时候,诊法有: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诊里边就有望舌。
望,包括望面、望舌、望形态,望神、气等等。
比如“望面”,就包括了望患者脸上不同的部位,长了什么异常的东西?颜色如何?明暗如何等等,望出来的不同问题,代表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疾病,这些诊法很关键。
在中医历史上,很多大师都擅长望诊。
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医案上,一定会写这个人形态如何,面色如何,丰腴还是胖,还有他的性情如何,这是过去古人特别重视的一部分内容。
望诊在四诊里边是排最前边的,是中医诊断里边最重要的内容,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古人把望、闻、问、切的境界分别对应成神、圣、工、巧,所以中医一旦掌握了这个望诊以后,诊病如神,那是非常高的境界。
大家可能也会有这种经验,好的老中医看病非常快,短短两、三分钟就把你的问题都说出来了,有时候就会想这个老中医号脉真的那么准吗?其实不只是号脉,你一进门的时候,老中医一看你的面色,你的形态等,就已经把你身体的状态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接着坐下来看看舌头,再切脉验证一下,然后再问几个问题,几个回答跟他心里想的对应上了,他心里就有数了,对于这个患者的诊断就出来了,这是经验。
所以,望诊是中医诊断里面很重要的内容,是学习中医必须要掌握的。
我们如果想维护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学习了解一下这部分内容是很必要的。
但是现在很遗憾,望诊这个内容丢失了很多。
过去的中医世家,望诊是传男不传女,慢慢地传承的人少了,有的甚至失传了,而且望诊又很难记录,因为写不清楚。
《黄帝内经》里边望诊的内容现在基本没人会了。
我曾经向我们的色诊大师王鸿谟先生请教过,他说这部分内容完全掌握的人不多了,他现在在讲色诊,但是要传授起来还是有难度,即使真正写下来也描述不清楚,因为很多颜色的明暗变化比较难以形容,大家看完了还是需要自己领会。
【经典温课】光明中医2021年4月第36卷第8期CJG M CM April 2021. Vol 36. 8•1227 •浅谈《温热论》舌诊的意义*张家恺1齐玉珍2A摘要:温病重舌,杂病重脉,察舌诊病对于温病诊疗的各个环节都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温热论》及参考历代医家的观点和舌诊专著,阐述察舌在温病辨治中的突出作用及重要性。
旨在根据舌象性质,对疾病的病性、病位、预后转归等问题作一一阐述,并探讨了《温热论》舌诊理论对临床运用的指导,最后以叶天士医案选析,来说明《温热论》舌诊理论的具体运用。
通过以上论述,以阐明《温热论》舌诊理论对临床理、法、方、药等各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温热论》;舌诊;绛舌;心下痞doi : 10. 3969/j. issn. 1003-8914. 2021.08. 013 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08-1227>03《温热论》(以下简称“本论”)又名《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是清朝医坛一代宗师叶桂的代表作,全书 篇幅虽小,但既提出了“卫气营血”这一里程碑式的温病辨证理论,又在“卫气营血”理论指导下,论述了察舌、验齿、辨斑疼、论妇人温病等临床具体实践,其中 “察舌”部分着墨尤巨,占了全书近半篇幅,这使后来研究温病的医家无论在临床还是理论学习中,都可以有据可依,可谓是“千古开群朦也'1概述《温热论》中舌诊的临床意义本论中对舌诊的论述,其临床意义统而言之,可以 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
1.1舌之润燥l.i.i辨舌之润燥以明津液盛衰温病是温热邪气消灼人体津液、二者互为消长的一个疾病过程,热退津复则疾病向愈,热盛津涸则病情凶险,而舌象则能体现这种热邪与津液的进退,如《察舌辨证新法》说:“湿症 舌润,热症舌燥,此理之常也”。
笼统来说,舌干象征热盛津亏或气不化津,舌润则津液未伤或津伤不甚,如 “舌苔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黄苔不甚厚而滑者,热未伤津……若虽薄而干者,邪虽去而津受伤也”“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等等,无不说明了热邪进退与津液盈亏的关系。
舌诊的临床意义舌诊的临床意义舌诊简便易行,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病情,可作为诊断疾病、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和辨证的重要依据。
《临症验舌法》说:“凡内外杂证,无一不呈其形、著其气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
危急疑难之顷往往无证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
”舌诊的临床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判断邪正盛衰正气之盛衰,可在舌象方面反映出来,如舌体淡红,柔软灵活,苔薄白而润,说明正气充足,气血运行正常,津液未伤;舌色淡白,是气血两虚;舌干苔燥,是津液已伤;舌苔有根,是胃气充足;舌苔无根或光剥无苔,是胃气衰败;舌色青紫,或有斑点,或舌下络脉怒张,为血瘀的指征。
(二)区别病邪性质不同的病邪致病,在舌象上反映出不同的变化。
如外感风寒,苔多薄白;外感风热,苔多薄白而干;寒湿为病,多见舌淡苔白滑;湿浊、痰饮、食积或外感秽浊之气,均可见舌苔厚腻;燥邪为患,则舌红少津;实热证,则舌红绛苔黄燥;内有瘀血,舌紫暗或有斑点,或舌下络脉怒张。
故风、寒、热、燥、湿、痰、瘀、食等诸种病因,大多可从舌象上加以鉴别。
(三)辨别病位浅深病邪轻浅多见舌苔变化,而病情深重可见舌苔舌质同时变化。
如外感病中,苔薄白是疾病初起,病情轻浅;苔黄厚,舌质红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主气分热盛;邪入营分,可见舌绛;邪入血分,可见舌质深绛或紫暗,苔少或无苔。
说明不同的舌象提示病位浅深不同。
内伤杂病中,若脏腑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舌。
一般舌尖红起芒刺,属心火亢盛;舌边红多属肝胆有热;舌苔白而厚腻,多因脾失健运,湿邪内阻,如见于湿浊、痰饮等;舌中苔黄厚腻,多属脾胃湿热;舌体颤动,多为肝风内动;舌体歪斜,为中风或中风先兆等。
(四)推断病势进退通过对舌象的动态观察,可测知疾病发展的进退趋势。
从舌苔上看,若苔色由白转黄,由黄转为灰黑,苔质由薄转厚,由润转燥,多为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邪热内盛,津液耗伤,为病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