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课时提升作业(五)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64.02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②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③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1)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2)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回声)。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振动的物体发出声音,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例题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答案】音叉振动幅度小;不能;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解析】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音叉振动幅度小;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变式1】如右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这个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一章时经常做的实验,它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答案】A【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例题2】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铃声是由物体 产生的:课堂上同学们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耳朵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题一下列活动中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A.观察蟋蟀翅膀在摩擦振动时,我们能听见清脆的声音B.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些纸片在纸盆上,看到纸片不断跳动C.雨天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闪电传播更快D.把一个小收音机用塑料袋密封后浸没在水中,仍能听到播音题二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是听到枪声后还是看到烟后开始计时,为什么?如果他听到枪声后计时某运动员成绩为12.8s,该运动员实际成绩是多少秒?(空气中声速为340m/s,保留一位小数)题三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该实验能说明哪些问题?请你写出一个:。
题四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是题五如图所示,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波信号经0.8s被探测仪接收到,求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题六打靶时,靶与射击者之间距离为300米。
射击后经过1.4秒开枪者听到击靶的声音,声速为340米/秒。
求枪弹的平均飞行速度。
课后练习详解题一答案:C详解:蟋蟀翅膀在摩擦振动时,能听到清脆的声音,可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些纸片在纸盆上,看到纸片不断跳动,可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条件,C 符合题意;把一个收音机用塑料袋密封后浸没在水中,仍能听到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D 不符合题意。
题二答案:(1)如果听到枪声才计时,因为光速比声速大,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多,这样少计了些时间,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少了,因此终点的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白烟开始记时。
(2)∵v =t s ,∴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的时间:t =v s =100m 340m/s≈0.29s, 运动员跑完百米的时间应为12.8s+0.29s=13.09s 。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单选题1.尖叫鸡是很多小朋友爱玩的玩具,它“喔喔”的叫声给孩子带来了乐趣,它的原理是在塑料皮里内置了一个塑料小笛,按压时让尖叫鸡发出声音的是()A.手指B.塑料皮C.尖叫鸡的嘴D.笛中的空气柱2.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这样做的原因是()A.使行动更加隐蔽B.马蹄声无法由空气传入人耳C.大地传声的速度比空气传声的速度大D.大地传声的速度比空气传声的速度小3.二胡是我国的民族乐器。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小梦同学用二胡演奏了优美的乐曲。
关于二胡演奏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胡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B.手触摸发声的弦,弦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声C.二胡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D.二胡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4.下列物质中,声音不能在其中传播的是()A.气体B.真空C.固体D.液体5.关于发声和振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B.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D.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并不停止6.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7.喜庆的锣鼓敲起来,不少同学发现,在敲响锣以后,虽然停止了对锣面的敲击,但锣声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A.锣面仍在继续振动B.锣面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C.锣声的回音D.人的听觉发生“暂留”8.(2020·鄂州中考)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9.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C.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D.声音可以在月球上空传播10.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声音的产生与流传知识梳理本节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中考的要点有两个:一是声音产生和流传的条件;二是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流传速度不一样的特色。
试题多以我们熟习的生活现象为背景,着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综合。
考察形式主要以填空和选择为主,也可能出现简单的实验题,难度较小。
一、声音的产生经过生活中的击鼓声、扬声器声等研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作声音。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对于声音我们需要注意几个问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全部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随和体都能够振动发声;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必定消逝,因为本来发出的声音可能仍旧存在并向远处流传;4、好多发声物体的振动很细小,肉眼很难察看,我们能够借助碎纸屑、乒乓球等物体的跳动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这类实验方法是“变换法”。
二、声音的流传经过真空玻璃罩实验我们发现,玻璃罩越稀罕,声音越小,从而推理若是玻璃罩内变为真空,那么我们就听不到声音。
进一步实验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声音流传的介质,而真空不可以流传声音。
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流传的速度不一样,一般状况下,固体流传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都是由空气流传的,往常状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流传速度是340 m/s。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流传能量,声波传到人耳,惹起鼓膜振动,经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就听到买卖了。
三、回声观点:声音在流传过程中碰到阻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类想象就是声音的反射,我们称为回声(回音)。
回声的主要应用是测距,能够测定海底的深度、鱼群的地点等。
重难点打破重难点01 声音的产生典例在线手拨动琴弦,发出动听的声音,发声物体是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参照答案】B【详尽分析】手拨动琴弦,琴弦振动发作声音,所以选B。
【名师点睛】此题考察声音的产生,要注意任何物体都能够振动发声,不论是固体、液体仍是气体都能够振动产生声音。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还需进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BC ADF 80 1.02 选定某一根琴弦,调节它的松紧程度,比较音调是否变化【解析】【详解】(1)[1]为了验证猜想一,即要保证材料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观察编号A、B、C的数据,它们的材料都是铜,长度都是60cm,横截面积不同,这三种规格的琴弦符合要求;(2)[2]为了验证猜想二,即要保证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铜,观察编号A、D、F的数据,它们的材料都是铜,横截面积都是0.76 mm2,长度不铜,这三种规格的琴弦符合要求;(3)[3][4]为了验证猜想三,即要保证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观察G、H可知,它们长度都是80cm,横截面积都是1.02 mm2,一个是钢材料,另一个是尼龙材料,此时编号E材料是铜,只要长度也是80cm,横截面积也是1.02 mm2即可验证猜想三;(4)[5]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需要选定某一根琴弦,调节它的松紧程度,比较音调是否变化。
2.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声音的产生与流传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动听。
”此中涉及的发声体分别是、、,这些声音经过以形式传动听内的。
2.我省小学生小聂为了研究“蜜蜂靠什么发声?”她剪去蜜蜂的双翅,蜜蜂依旧发出“嗡嗡”声。
结果表示:蜜蜂不是靠发声的。
用大头针插破了蜜蜂的翅膀下的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
小聂以为蜜蜂的发声器就是小黑点,无论小聂的发现能否正确,我们都应该学习她的的精神。
3.平时状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流传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流传得_________。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流传速度是_________m/s 。
4.雷雨天老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流传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可以听到_________次敲击声。
6.你知道超音速飞机吗?按常温下声音的流传速度计算,超音速飞机的速度最少应大于_________km/h 。
7.声音要靠 _________流传,某同学测作声音在空气中2s 的时间内流传的距离是690m,由此他计算作声音在空气中流传的速度是_________m/s 。
8.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一定看到发令枪的烟火就开始计时,假如竞赛时的空气温度为 15℃,假如计时员听到枪声时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质成绩比较,在忽视光的流传时间的状况下,必定()A.少了B.多了C.少了D.多了9.阅读声速与气温有关的小短文,回答后边两个问题。
气温影响空气的密度,气温高,空气的密度小,则声速大,因此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声音不必定沿直线流传的状况。
明朗的正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周边的气温较上层气温高,声音在地表周边的流传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周围流传时是向上拐弯的。
(1)赤日炎炎,在沙岸或荒漠滩即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此中一个主要原由是声音流传时向拐弯。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素养提升练(含解析)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单元大概念素养目标大概念素养目标对应新课标内容运用物理学方法分析声现象,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P16】了解频率和波速,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能运用声的一些规律分析简单问题【P18、P19】了解声音的特性,并能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了解声音的特性,能用声的知识解释自然界的有关现象【P17、P19】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应用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P17】运用噪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噪声问题,具有环保意识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P17、P19】基础过关全练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1.(2023广东清远清新联考)用嘴吹笔帽能够发出声音,这个声音的声源是()A.嘴B.笔帽C.空气柱D.手2.(2022安徽淮北期中)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C.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很微弱的声音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3.【新独家原创】我国多地有燃放鞭炮庆祝新年的习俗,现在为了环保,人们有时利用踩气球代替燃放鞭炮,踩爆气球时会发出“啪”的破裂声,破裂声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周围的人们听到的破裂声是通过传入人耳的。
知识点3声速4.(2022广东佛山期中)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不同5.【教材P31T3变式】有一根铁轨长1 768 m,甲同学在铁轨的一端敲击一下,乙同学将耳朵贴在铁轨的另一端听,若乙同学听到两次响声,已知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为5 200 m/s,求听到两次响声的时间间隔。
(假设气温是15 ℃)能力提升全练6.【学科素养·物理观念】(2023河南洛阳洛龙期中,20,℃℃℃)“马寺钟声”是洛阳八景之一,据说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白马寺的钟声悠扬飘荡。
课时提升作业(五)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如图所示。
在学习了声音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对于故事中反映的有关声音的知识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下列是一些同学的观点,你认为这些观点中正确的是( )A.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C.振动停止,物体发出的声音也停止D.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发声体还在振动【解析】选A。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也就是说:只要产生声音,物体就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就不能产生声音,A对、B错;由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一段距离才消失,但此时声源可能已经停止振动,因此C、D均错。
2.(·广东韶关曲江大塘中学期末)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风吹池水可发声B.太空中航天员离得越近,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就越响C.固体、液体也能传声D.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解析】选B。
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的航天员不管距离远近都不能听到对方的声音,故选B。
3.(·山东济宁月考)将电铃放在抽气机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
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
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
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B.真空能传声,此研究方法叫做实验+推理的方法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的传播一定要借助于介质D.真空不能传声,此研究方法叫做实验+推理的方法【解析】选D。
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
听到的铃声是电铃振动发出的,故A错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玻璃钟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仍看见电铃在振动,说明光传播不需要介质,故C 错误;该装置无法将玻璃钟罩抽成真空,需要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结论,故D正确。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3,知道声速及其应用.4,了解回声及回声测距的原理.自主探究知识点一: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用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说话.(2)完成“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学生讨论、交流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反馈练习】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是()A,敲鼓时发现鼓面上的纸屑上下跳动B.扬声器发声时也发现小纸屑在喇叭面上跳动C,将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激起水花D.金鱼缸中的金鱼吐出的气泡在上升中变大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是()A.向暖瓶灌水发声B.敲钟发声C.吹箫发声D.吹笛子发声知识点二: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1)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请另一位同学敲击桌面的另一端.(2)阅读:教材P28演示实验,获取相关信息.(3)思考:为什么钓鱼的人不允许周围的人大声说话?归纳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选填“能”或“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反馈练习】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A.我们可以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滴答”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在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4.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速度最大的是()A.空气B.水C.酒精D.钢管5.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响,且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左边的泡沫小球被弹起(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右边音叉通过将声波传给了左边音叉.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音叉响,小球被弹起(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6.阅读教材P3。
“小资料”获取以下信息:(1)将表中的介质分类,发现可分为、、三类.(2)观察不同介质中声速对应数据,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气体中最•(3)当空气温度不同时,声音的也不同.(4)声音在15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题一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对上面的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填“大”、“小”)。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是正确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猜想假设;B.得出结论;C.分析归纳;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你认为小明他们的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填字母)。
题二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发令员的枪声才计时,他实际上是(填“提高”或“降低”)了运动员成绩s(设此时气温处于15℃)。
他怎样才能准确记录运动员的成绩?。
题三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题四在操场上体育课时,总感觉老师的声音没有在课堂上听起来响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人耳很少听到与原声相隔小于0.1秒的回声B.体育教师的声音的响度太小C.在室外老师的声音向周围传开,几乎没有什么反射D.在室内谈话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题五某实验小组为了测定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使两只船在水中相距17 km。
一只船上的学生将一个发声体放入水中,当发声体发声的同时,船上的灯闪亮;另一只船上的学生在水里放一个听声器,他们看到灯闪亮后经过11 s收到了发声体的声音。
八年级物理提升训练及答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单选题1.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2.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C.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D.声音可以在月球上空传播3.喜庆的锣鼓敲起来,不少同学发现,在敲响锣以后,虽然停止了对锣面的敲击,但锣声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A.锣面仍在继续振动B.锣面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C.锣声的回音D.人的听觉发生“暂留”4.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B.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5.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时间是14.00s,当时气温是15℃(声速是340m/s),则李明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A.14.00s B.14.15s C.14.29s D.13.71s6.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小的是()A.空气B.水C.酒精D.钢管7.如图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对该实验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用“土电话”通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B.用“土电话”通话,表明空气能够传声C.用手捏在棉线上,将无法听到声音D.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8.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沿笔直公路正对山崖驶近,途中司机鸣了一声笛,2s后司机听到回声,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的距离为(声音的速度为340m/s)()A.300m B.680m C.340m D.320m9.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B.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水中传播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10.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这样做的原因是()A.使行动更加隐蔽B.马蹄声无法由空气传入人耳C.大地传声的速度比空气传声的速度大D.大地传声的速度比空气传声的速度小二、填空题11.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被_________,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讲声波的产生和传播I 知识定位讲解用时:5分钟声现象的内容,在我们初中物理教材上分为了四个大的部分,分别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征,声音的利用和噪音的防止。
本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本章基础,在中考中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偶尔考到填空题,所占分值约在2分左右。
只是在初学时回声定位方面会有些计算题型,其它在中考中的题型多是概念判断,计算题少见。
所以学习本节知识,重点在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熟悉掌握回声定位的计算思路。
ih!為*讲解用时:20分钟Parti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_ 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停止, 声也停止。
振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_______ OPart2声音的传播声音以____________ 的形式传递,这需要依靠____________ , _________ 不能传声,传递声波的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Part3声速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 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_________ ;在液体中较___________ ,在气体中最____________ o 15°c时,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为m/s.Part4回声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回声。
2、如果反射的声波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人耳就能把它们区分开来,从而听到回声;但如果原声和回声先后到达人耳的吋间间隔小于0.1秒,人耳就无法区分它们,但会感觉听到的声音更响亮。
_ 13、利用回声测量距离:s = "vt2声卄足物体的①产生的巴“的丿_匕;振动停止〕发声也②以③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包括⑤I© 不能传声匕 ..... .................声速与介质的⑦—一有关与介Mi的⑧有关应用⑨课堂精讲精练【例题1.1】用锣锤敲击锣面,锣会发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锣面,锣声立即消失了,为什么?【答案】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2。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概念填空(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 。
人靠 振动发声,风声是 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 振动发声,弦乐器靠 振动发声,鼓靠 振动发声,钟靠 振动发声);2、振动停止,发声 ;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 体、 体和 体;4、声音的振动可 下来,并且可 (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 体、 体和 体都可以传播声音;2、 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 交谈;3、声音以 的形式向前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 内传播的 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ts ; 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 m/s;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 ,介质的 。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 (填 :同、不同)。
声在 中传播最快,在 中传播最慢(填 :固体、液体、气体)。
例:在装水的比较长的钢管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 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通过 、 传过来的。
(三)、回声: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 回来而形成的。
(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
如果不到0。
1s ,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 ,觉得声音更响亮。
距离: S=21vt =21×340m/s ×0.1s=17m 2、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一 、选择题练习1 、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 .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真空不能传声B .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C .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D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3.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4、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C。
八年级物理大单元设计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噪声[基础达标练]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1.(2023·安徽蚌埠·统考一模)据《天工开物》记载“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
由此可知,响箭在飞行的过程中,是由于通过箭矢锥眼的空气___________而发出声音的。
【答案】振动【解析】响箭在飞行的过程中,是由于通过箭矢锥眼的空气振动而发出声音的。
2.(2023·安徽六安·校考一模)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 产生的。
【答案】振动【解析】“鱼洗”发声时盆内水花四溅,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2023秋·广西玉林·八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小明用小锤敲响音叉,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发现小球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起。
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_产生的;此实验小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选填“A”、“B”或“C”)A.使音叉振动时间减少B.多次反射形成回声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答案】振动C【解析】[1] 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发现小球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起说明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叉振动很微小,肉眼很难观察到,而小球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故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力来吹,使笛管中的______发生振动。
【答案】空气柱【解析】[1]笛子是依靠管中的空气柱振动而发声的。
5.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涛声、鸟语、琴声……这些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答案】振动声源【解析】松涛声是松树振动;鸟语声是鸟的鸣膜振动;流水声是水振动;琴声是琴弦或空气柱振动,因此这些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6.(2022秋·广东佛山·八年级统考期中)有一段足够长的装满水的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最多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A.1次B.2次C.3次D.4次【答案】C【解析】声音在铁、水、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且铁管足够长,故能先后听见从铁、水、空气传递过来的3次声音,故选C。
课时提升作业(五)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3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古诗句中描述的声现象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
A项黄鹂鸣叫声是鸣膜振动;B项歌声是人的声带振动;C项猿声是声带振动;D 项风雨声是空气振动。
2.(2013·宜昌中考)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声现象。
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噪声属于声,故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A错误;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所以B正确;物体振动,不一定人就能够听到声音,如果没有传声介质,人耳也听不见,如果人的听觉系统障碍,人也听不见,所以C错误;真空不能传声,所以D错误。
3.(2014·广西北海合浦期末)如图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目的是验证( )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解析】选A。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说明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2013·佛山中考)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扎一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打结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合理的说法是( )
A.声音只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只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既在气体中传播也在固体中传播
D.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
【解析】选C。
土电话在传声过程中,先通过空气传到塑料杯,塑料杯使声音能量可以尽量多地传递到细线处,而固体传声效果好,所以对方可以很好地接收。
5.(2013·包头中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解析】选B。
本题综合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 m/s,温度升高,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快,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12分)
6.如图(包括对应的描述)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
观察题干中的三幅图,可见,当它们在发声的时候,都能使紧靠它们的物体振动,这说明,它们在发声的时候,自身都是在振动的。
答案:振动
7.(201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艾力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能够传声。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水中能听到音乐,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答案:振动液体
8.(2014·北京延庆期末)在常温情况下,在长为884 m的金属管A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 s。
请结合题意并根据下表中给出的数值,回答下面问题。
常温时声音在一些介质里的传播速度(m·s-1)
介质传播速度介质传播速度
空气340 花岗岩 3 800
水 1 500 钢铁 5 200
铜 3 750 铝 5 000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是m/s。
(2)常温时声音在金属管A中的传播速度是m/s。
(3)该金属管A可能是由制成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速的掌握以及速度公式的应用。
(1)由表知: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2)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
t1===2.6 s;
声音在金属管A内传播的时间:
t2=t1-Δt=2.6 s-2.43 s=0.17 s;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
v2===5 200 m/s。
(3)查表知:金属管A是由钢铁制成的。
答案:(1)340 (2)5 200 (3)钢铁
三、实验探究题(6分)
9.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
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解析】本实验探究主要考查如何探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1)分析小明和小华所做的实验可以发现无论是感觉还是观察都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将发声体的微小振动放大,敲击桌子发声时,桌子的振动可以通过在桌面上放置塑料泡沫或乒乓球等来显示。
答案:(1)发声体在振动
(2)在桌面上放置塑料泡沫或乒乓球等
四、计算题(7分)
10.2013年9月4日,“蛟龙号”完成第三航段的首次载人下潜,并在海底进行了底栖生物、海山岩石等采集工作,最大下潜深度达5 000多米。
“蛟龙号”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功能,若声音从5 000 m深处的“蛟龙号”垂直传到海面,需要多长时间?(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 500 m/s,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析】由v=得,t===3.3 s。
答案:3.3 s
【培优训练】
(1)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作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选填“大”或“小”)。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是正确的。
(2)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提出猜想假设
B.分析归纳
C.得出结论
D.实验研究
E.发现并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填字母序号)。
【解析】(1)实验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作媒介。
故猜想①是正确的。
(2)一般进行实验探究时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提出猜想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
答案:(1)小①(2)EA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