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文人的悲秋情结——古典诗词欣赏之第四赏
- 格式:ppt
- 大小:560.00 KB
- 文档页数:23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悲秋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的民歌民谣到中古的七言辞令,无不显示出中国诗歌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而秋这一特殊的意象,在中国诗歌体系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其中又以悲秋最甚,可见秋,这一独特的载体在我国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
自上古开始,秋这一意象便在口头歌谣中传唱,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隋唐五代、及至宋元清。
皆未衰落,前后近3000多年里,秋被赋予了无数的情感,而这其中又以悲秋至极!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无不将秋景淋漓刻画,无不将悲情显露无疑。
为何自古谈秋色变,见秋皆悲呢?我想,那可能是因为人的一生,无论长短顺逆,总离不开“悲欢离合”四个字,处于中国文学地位巅峰的诗词歌赋,是最能表达人间悲欢之情的。
究其原因,固然和诗人们出色的艺术造诣不无关系。
但是,他们自身性情敏感、遭遇坎坷、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最感人的作品,其所蕴含的感情,无不源自诗人亲身体验,发自诗人内心深处。
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所要进行的事业必须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所以时间的紧迫感让人感到了生命的短暂与面对时间流逝的无措。
秋,预示着人人畏惧而不可避免的衰亡,预示着瞬息即逝的时间的过往,其引起人们对生命莫名的惶恐。
正是因为人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这一时间性极强的生命推移的过程与四季的盛衰相合,才更加觉得生命短暂的可怕。
遇秋而生的悲情实际上是欲利用有限的生命有所作为而生命受阻不的其用的结果。
悲秋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承载了重大而又丰富的内涵,悲秋成为文学母体是与士人心态有着极其特殊的联系的。
悲,作为一种普遍的情感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是非常丰富的。
其中悲秋之作更是以鲜明的色彩、隽永的韵味表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崇高之美。
作为悲秋的开山鼻祖宋玉在他的《九辩》中这样开篇道“悲哉!秋之为气也。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探析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常见情感表达方式,代表着时光流转、生命无常、离别和孤独等情感。
悲秋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氛围、情感抒发和寓意象征等多种方式。
通过对诗人王维、李商隐、李白、杜甫等诗作的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对悲秋的表现更多的是从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出发,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因此,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情结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和生命哲理的探讨。
第1章典型的文学形象1.1 悲秋意象的生成秋,是一个圆满美好季节的终结,也是未来希望的开端,是一个充满变迁的季节。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秋常常被用来表现悲凉、孤独和离别等感觉,“秋意象”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秋天常常被描绘为悲凉、萧条、寂寥、萎靡不振的季节,这与秋季本身的气候特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文化、精神和情感的联系密切相关。
在古人眼中,秋天是一个渐渐衰老的季节,万物凋零,人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
这种意象不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广泛存在,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悲秋意象的生成,又与自然环境与人的生理心理状态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
秋天气温逐渐降低,植物逐渐凋谢,昼夜渐长,晦暗覆盖,为后来中国人的悲秋情结奠定了基础。
当然还有因为风景的凄美,秋色亦便执向了悲秋的极致。
悲秋的意象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中描述了一种男女恋情怀念的情感,人们常常用“关关雎鸠”来引申表达离愁别绪的情感。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季的悲凉气氛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词中的意象,表现出了古代文人士子们的离愁别绪、生命的短暂和不可复得。
1.2 文学类型的建构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秋情结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学类型,比如“秋思”、“离别”、“怀人”、“思乡”、“伤春悲秋”等等。
古人描写悲秋的诗句有哪些古人描写悲秋的诗句有哪些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高度凝练的句子。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人描写悲秋的诗句有哪些,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苍生喘未苏,买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杨冠卿《卜算子·秋晚集杜句吊贾傅》2、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
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3、秋壁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张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4、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5、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6、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7、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马戴《灞上秋居》8、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罗隐《魏城逢故人》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10、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11、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李白《南轩松》12、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晋·陶潜1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望洞庭>1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燕歌行>15、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16、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17、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18、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陆游《秋思·描写秋天的诗句》19、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20、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悲秋情结与悲秋诗词鉴赏作者:刘来法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1期一、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物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这里钟嵘、陆机和刘勰都阐明了气候、景物的变化与文学情感之发生的关系。
四季轮回、气温变化导致万物消长,进而触动人的内心情感。
秋天由于季节的原因,万物失去勃勃生机,秋风萧瑟、百花凋零、草木枯萎,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刺激永远是那么强烈,他们的肉体和心灵在秋天的残败景象所铸就的荒凉与萧瑟的不断磨打下,又进一步升华为伤感凄凉、悲哀失意、生命短暂的人生感悟。
“暮蝉不可听,落叶不堪闻”、“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这种感悟不断积淀,代代相承,凝结为一种悲秋情结,一种文学母题。
中国古代文人仕途坎坷、倍受压抑和排挤,许多为官文人又被卷入黑暗政治斗争的污泥浊水中,当他们艰难的人生历程与长久积淀的悲秋情结相碰撞时,一种由外物的自然属性引发的人生感悟并淤积于胸,成为宣泄的对象。
于是文人们就借助他们最擅长的文学样式——诗词,来表现自己的心灵感悟。
庞大的文人队伍,共同的表现形式,终于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一种源远流长的诗词表现传统,进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悲秋文学。
从《诗经·小雅·四月》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屈原《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越到后来,悲秋的色彩也就越浓重,到了《全唐诗》,悲秋之诗几乎不可胜数。
杜甫就是一个以悲秋出名的诗人,如他的《秋兴八首》、《登高》等都是有名的悲秋之作。
但杜甫的悲秋表现为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和伟大的忧患意识。
二、悲秋诗词的创作表现形式中国古诗文中有太多的悲秋之作,或触景伤怀,或睹物思人。
欧阳修《秋怀》赏析《秋怀》译文及鉴赏《秋怀》书友欧阳修所创作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秋怀》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秋怀》宋代: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秋怀》译文这节令风物有哪一点使人不称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对这满眼秋色,却禁不住黯然神伤。
西风猎猎,市上的酒旗迎风招展;细雨濛濛,到处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国事家事,愁得我双鬓灰白;白白地耗费朝廷俸禄,我心中感到羞耻难当。
什么时候能满足我的愿望——挽着鹿车,回到颍东,耕田植桑。
《秋怀》注释秋怀:秋日的思绪情怀。
节物:节令风物。
酒旗: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
包羞:对所做事感到耻辱不安。
鹿车:用人力推挽的小车。
《风俗通义》说因其窄小,仅载得下一鹿,故名。
颍东:指颍州(今安徽阜阳)。
欧阳修在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乐西湖之胜,将卜居,不久内迁。
翌年,约梅圣俞买田于颍。
《秋怀》鉴赏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
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
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该联采用白描的手法,将酒旗招摇于西风中,菊花在细雨中盛开之景形象描述,以乐景衬哀情照映首联,并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情的黯然。
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便写作者归隐的思想。
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
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身世经历,以“悲秋”、“秋兴”、“秋怀”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
如黄庭坚的“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秋兴八首其四诗歌鉴赏秋兴八首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著的一部诗集,共八首,每首都以秋天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和秋天所带来的思考。
其中第四首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歌,下面我们来对其进行鉴赏。
诗歌的内容主要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和感受。
整首诗由四个平行对仗的句子组成,每个句子都有七个字,形式简洁明了,寥寥数语却能唤起读者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通过运用富有意境和韵律感的词句,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情感。
诗的开头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以对仗和修辞手法为基础,形象地描绘了秋天晚上的景象。
作者运用“银烛秋光”这个形象的词语,将秋天的光线描绘得又冷又静。
而“轻罗小扇”和“流萤”则更加突出了这种冷静和寂寥,给人一种安静的氛围。
通过这两句,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的秋夜,唤起了读者对秋天的思考和想象。
接下来的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则通过对天空的描绘,进一步展示了秋天的特征。
诗人运用了“夜色凉如水”这个比喻,使读者感受到了秋夜的寒凉和湿润。
而“牵牛织女星”则是指代着七夕的传说,通过使用这个形象,诗人深化了对秋天的意境,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和对爱情的向往。
整首诗充满了对秋天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
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词句和富有韵律感的语言,诗人成功地唤起了读者对秋天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对秋兴八首其四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到王之涣善于运用艺术手法来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情感,在简约中展示出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歌虽然字数不多,却通过紧凑的文字表达出了作者对秋天的深情和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悲秋杜甫诗词鉴赏杜甫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著称。
在他的诗歌中,有很多篇章表达了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感受,这些作品通常被称为“悲秋”。
在这些诗中,杜甫不仅表现了秋天的自然景观,更通过秋景抒发了他对时代动荡、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和个人悲凉的心境。
以下是对杜甫“悲秋”诗词的一些鉴赏要点:1. 深刻的时代感:杜甫的悲秋诗往往与他对时代的深刻感悟相结合。
比如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他表达了对国家分崩离析后自然景物依然存在的感慨,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2. 丰富的情感表达:杜甫在秋天的背景下,展现了多种情感,如忧国忧民的悲怆、个人遭遇的凄凉、对未来的忧虑等。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描绘了他对国事的哀痛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3. 精湛的艺术技巧:杜甫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别具一格,他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将秋天的景象和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中,将秋风与对远方的思念巧妙地联系起来。
4. 哲理的深度:杜甫的诗作常常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反映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层次思考,如“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中,通过秋风送走雁群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5. 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在杜甫的悲秋诗中,常常包含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写,如落叶、寒风、残花等,这些描绘不仅美化了诗歌,也加深了诗中的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杜甫的悲秋诗集中体现了他作为“诗史”的称号,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更在情感和思想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一个伟大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情感波澜和深邃思考。
杜甫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传递出他对时代的感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这些诗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成为后世无数文学爱好者和学者研究和赏析的对象。
通过他的悲秋诗,我们能够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感受到诗人深邃的人文情怀和对美好世界的无限向往。
文人自古多悲秋自然界的秋天是一个百花凋零、众芳摇落的季节,自古以来,诗人骚客都喜欢把秋天描绘成一幅萧瑟、凄凉和悲哀的景象!在文学上,萧瑟肃杀的秋天可以视作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
它象征着一种繁华的消逝并预示着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这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而深刻的失落心态有着某种自然的契合。
古典文学中的某些传统题材很能反映这种精神上的继承性。
伤春悲秋是古典文学中表现得最多也最丰富的情感,而文人似乎更偏爱悲秋这种情绪。
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使这种感伤情绪从一开始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情绪,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惊人的早熟。
奇怪的是,这种艺术上的早熟似乎并没有对后世文人的创作构成压力,他们不厌其烦地心摹手追,冒着蹈袭的危险一遍遍地抒写着宋玉式的悲凉。
这种靡然风从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种共有的心态。
失落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身上触发这种失落感的因素是不同的。
汉末文人在“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的萧瑟中哀叹岁月的流逝。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清秋幕府井梧寒,暮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的秋夜里,感到的是“乾坤含创虞,忧痍何时毕”、“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的深重的负疚感。
经历挫折却始终达观的苏东坡在秋夜的赤壁之下,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空明中,感到地是无法排遣的孤独。
更有多少怀着报国之志的英雄,在这个沙场点兵的季节,因报国无门而抚剑沉吟。
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结为一种理想与现实无法调和的深层矛盾。
汉代以后,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虽然儒家思想的入世色彩是极为强烈地,但是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现实的残酷映照下仍然不失为温文尔雅,甚至是带有学者式天真的哲学思想。
后世将儒家思想悬之于日月,但是在现实中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貌合神离的背叛。
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人生理想地热烈追求几乎全部是建立在儒家的信条之上的,因而他们的人生哲学总与现实不尽协调,从而也就不可能完全实现。
《悲秋》赏析《悲秋》赏析“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这两句“山鸟”指那些只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井梧”指那些看到繁荣背后隐伏着的危机、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
出自黄公度《悲秋》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参考译文:秋天的黄昏,远来的西风吹打着门窗;我独自伫立楼头,怅然凝望。
蜿蜒的河流,随帆船汇入秋江;荒草离离的原野,消失于天边四方。
天色由阴转晴,山鸟快乐地欢唱;院落中的`梧桐,在西风中瑟瑟作响。
啊!大丈夫的感慨悲秋,原是为国家兴亡;岂能像那多愁善感的楚人,儿女情长。
【赏析】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
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经历,以“悲秋”,“秋兴”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
这首《悲秋》诗,并未凭秋色以诉离情,托秋意以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诗一开始,即紧扣题目,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
首句在“扉”前着一“晚”字,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冷寂的气氛。
次句在“斋”前着一“高”字,标明了立足点,为所见愈远作了铺垫。
李白《折荷有赠》诗:“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情景与之略相似,但此处写得较为含蓄深沉。
诗人没有明说怅望,而是留下悬念,径直引着读者把目光投向远处的别浦。
“别浦”是通大江的小河汊。
南朝宋代谢庄《山夜忧》诗:“凌别浦兮值泉跃,经乔林兮遇猿惊。
”唐人郑谷《登杭州城》诗中,也有“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的佳句。
遥看别浦,双双行舟扬帆而去,渐渐隐没;极目凝望,广漠而静谧的荒野伸向远方;荒野尽头,天似穹庐,边际四垂,寥廓苍茫。
萧瑟落寞的景象,映衬出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诗名《悲秋》,作者不写一个“秋”字,而是通过“西风”、“寒声”、“井梧”等事物的典型特征,刻画出秋的意境。
悲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从《诗经》开始,悲秋情结就是古代文人绕不开并热心追逐的情绪。
本文引证中国古典诗词,将悲秋作品进行分类总结,得出三种悲秋,一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二抒发离别之情;三言征夫之悲。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
”“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有有着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的,从古至今,中国文人学士,写出的秋愁文章汗牛充栋。
有人说此等愁情因是“强说”,因此显得矫揉造作,失去了愁之真意。
然而终没人言明“何为愁”。
愁,秋心也,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当中,写悲言愁的文字不少,潜心于这些文字,笔者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这些文字大多与秋有关,或直接写秋之景直抒秋之意,或将故事放在秋的背景里,让人在其中伤悲。
似乎所有的中国文人都有以秋为悲的毛病。
在《诗经》里,有人把凄清的秋景与伤感的情绪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秦风•蒹葭》就生动地描绘了三幅深为清晨的图景,用以烘托作者对意中人的可望不可及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但是,由于《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便成了“千古言秋之祖”。
屈原在《湘夫人》中写道:“帝子降兮木北渚,目眇眇兮愁乎,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秋叶下。
”诗人巧妙地把主人公惆怅的心境同这一凄凉的秋景融合在一起。
诗中流露出来的这种不可抑制的哀愁伤感之情,显然也是诗人长期遭放逐苦闷心情的自然流露。
然而,真正开创“悲秋”这一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主题的人,并不是屈原,而是他的传人——宋玉。
宋玉的名篇《九辨》一开头便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
”第一次将秋景萧瑟与失意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职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悲秋”形式,采用以秋风、秋物、秋声、秋色为衬托,制造一种萧瑟冷落的气氛,并在这一气氛中抒发幽怨悲哀的情绪,这或许是宋玉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贡献吧!悲秋是古典文学中表现得最多最丰富的情感,宋玉的《九辩》使这种感伤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惊人的早熟。
十首最典型的悲秋诗词
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哀愁和忧思的季节。
因此,有很多诗人在秋天写下了一些感人肺腑的诗词,这些诗词被称为“悲秋诗词”。
以下是十首最典型的悲秋诗词:
1.《登高》王之涣
2.《秋思》李白
3.《秋夜寄邱员外》韩愈
4.《秋风引》刘禹锡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唐婉
6.《江南秋》杜牧
7.《别董大》杜甫
8.《秋夜喜雨》杜甫
9.《登高壮观歌》杜甫
10.《夜泊牛渚怀古》杜甫
这些悲秋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秋天的凄凉和离别的悲伤。
在这些诗词中,诗人们用凄美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人们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秋天的深邃和神秘。
比如,李白的《秋思》中写道:“白露未晞宁知意,夜阑更听琴。
”通过这样细腻的描写,让人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宁静和祥和,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总之,这些悲秋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
它们让人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和忧伤,也让人们领略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世界。
2012.10田娣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的闺情(怨)诗,抒写妇人对征夫或游子的思念之情,是通过清秋景物来烘托。
中国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中已开其端,那就是曹丕的《燕歌行》了。
诗一头就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接下去以“群燕辞归雁南翔”等清秋之景,来衬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这种闺怨诗,唐宋诗词中很多。
李清照的闺情词是最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她的后期名作《声声慢》,更是集中地运用清秋景物,抒写国破、家亡、夫死这一连串不幸遭遇,在她心头上所带来的无限悲伤与凄苦之情。
这首词一开始就连用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动作、环境、心情,多方面地写出心中的悲苦,为全词定下了基调。
以下就用“过雁”、“黄花”、“梧桐雨”这些染上浓重悲愁色彩的意象,选择“黄昏”这一典型时刻,来抒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借秋景来渲染悲愁,可谓淋漓尽致。
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当他们忧国忧民,或政治上失意之时,往往登高抒怀,排遣积压在胸中的郁闷愁苦,也多借清秋景物来烘托。
杜甫《登高》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时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两联写登高所见上下远近的景物,风急天高,猿啸悲哀;渚渚沙白,众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景色凄清辽阔。
后两联由景生情,万里客中悲秋,暮年扶病登高,艰难潦倒,百无聊赖。
读着这首诗,仿佛看到老诗人瘦骨嶙峋的身躯,伫立在夔府临江的山上,在萧瑟的秋风之中,吟哦他那心灵深处的悲歌。
以上所举几类,当然不是悲秋文学的全部,读者已经感受到有一股浓厚悲秋气氛扑面而来。
这种悲秋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诗经·蒹葭》开头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就是借清秋景物起兴“引起所咏之辞”,表现这位男主人公因求偶不得而彷徨苦闷的心情。
不过正式提出悲秋,最早抒写悲秋文学的作家作品,是宋玉的《九辩》。
古诗《悲秋》赏析在宋代诗坛中,黄公度的《悲秋》无疑是一首颇具影响力的诗作。
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悲秋情怀,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
接下来,我们将一同深入赏析这首诗。
首先,诗的开头“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即刻营造出一种萧瑟、寂寥的秋日氛围。
黄公度运用“万里西风”这一描述,巧妙地点出了秋天的萧瑟气象。
“入晚扉”则隐喻着日落西山,暮色降临,进一步加深了孤寂、落寞的氛围。
而“高斋怅望”的形象,则凸显了诗人独自在高处,望着暮色四合,陷入深深的思索与感慨。
接着,诗人描绘了别浦的远景,“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这里的“别浦”意指遥远的江滨,“帆双去”则暗示了离别与孤寂。
诗人巧妙运用“迢迢”和“漠漠”两个形容词,进一步拉远了景物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苍凉、寥廓的画面。
在颈联部分,“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诗人将笔触转向近处的景物。
雨过天晴,山鸟欢快地鸣叫,井边的梧桐树也开始感受到秋意的寒冷。
这里的“山鸟”和“井梧”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
诗人运用“乐”和“知”两个动词,巧妙地赋予山鸟和井梧情感色彩,仿佛在诉说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悲凉。
最后,黄公度在尾联部分揭示了全诗的主题,“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在这里,诗人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关切和担忧,并借楚人儿女的悲伤情怀来反衬自己的壮志豪情。
这一表述不仅彰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也为其悲秋情怀注入了更加深沉的内涵。
从整体来看,《悲秋》一诗展现了黄公度高超的诗歌才华。
他运用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成功营造了一种萧瑟、寂寥的秋日氛围,并通过远近、大小的对比手法,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巧妙地运用景物描绘来外化内心情感,使得全诗的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和深沉。
同时,《悲秋》一诗也体现了黄公度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追求。
他注重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诗歌在传达情感的同时,也富含了更多的诗意和诗味。
自然的丰富意象形态与人的心灵的丰富情感构成了互感与交融,主体心灵总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与其内心情感的对应。
庄子齐物论思想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物不是纯然外在的客体,物象和人之间存在着心心相印的联系,人的心灵世界和外在物象的感性品质之间构成了一种互相映照、感应的关系。
诗人为了表现哀怨,寂寞的丰富感情,往往要借助丰富的自然意象形态。
1.“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诗人表现其哀怨不平之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或是比兴寄托抒泄其怀,或是览古、吊古在历史兴亡的感叹之中寓其身世之悲和失意之痛,或是悲秋伤春述其哀愁,或是伤别离愁羁旅而陈情告哀等[5](p101-112)。
宽泛的说,咏古托寄、悲秋伤春等等都属咏怀。
我国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秋天是气候由热变冷,植物由盛变衰的季节,古代诗人又生活在那个容易感到悲哀的古代社会,所以他们每每感物兴怀,逢秋天而悲寂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刘熙载说:“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
”即悲秋是诗人诉其哀怨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但悲秋之传统并不起自宋玉。
《诗经》中已有由秋天引出的伤悲之声。
《小雅四月》有“秋日凄凄,百卉俱腓。
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这由秋天引出的就是时代的苦难,但时代的苦难与秋日的悲凉还没有融合在一起。
在屈原的作品中,秋与人的悲伤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关联,即秋引发、加深和表现诗人的哀伤。
如《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
”确实能称得上“写秋景入画”“千古言秋之祖”的,还应该推宋玉的《九辩》。
《九辩》首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发端,次言秋风萧瑟,草木花叶陨落,枝叶枯槁。
这既是对何以悲秋气的进一步发挥,又贯穿了自伤之情。
“坎禀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宋玉点出悲秋之由,乃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悲秋实是自悲,将秋天悲凉的画面落实到自身的遭遇和不平。
《九辩》以伤为主,曹丕的《燕歌行》则是以思为主。
古代悲秋与颂秋的诗句第一篇:古代悲秋与颂秋的诗句古代悲秋与颂秋的诗句1、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九辩》主要抒发自己落拓无偶的悲愁和不平,开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肃杀的秋景与悲怆的心境融为一体,宋玉因此被称为"悲秋之祖","悲秋"也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不断重复的主题。
3、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4、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5、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6、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唐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8、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0、唐李白《赠庐司户》: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11、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2、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13、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14、唐钱起《题苏公林亭》: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15、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16、唐杜牧《秋夕》: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17、唐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8、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9、南唐李琼《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20、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21、宋苏轼《赠刘景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2、宋寇准《书河上亭壁》: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23、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4、宋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古诗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前言】《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秋词》二首诗语言朴素,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与喜爱秋天的情感。
【注释】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逢:遇到。
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朝(zhāo):春初。
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嗾:使,叫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是本诗名句。
也写出了作者不屈的性格。
【翻译】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赏析】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
悲秋情结与悲秋诗词鉴赏前言秋季是四季之一,也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季节。
对于文人墨客们来说,秋天更是一个激发灵感的季节。
在秋季的诗词中,更加多的是悲凉之情,让人沉浸于悲伤的气氛中。
本文从悲秋情结和悲秋诗词两个方面来为大家介绍秋季的美与哀,以期让读者更好地欣赏秋季的美丽文化。
悲秋情结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一切都充满着丰盛和快乐。
然而,在文化艺术中,秋季成为了一种悲凉的象征。
有人说,那是因为秋季是四季之中最近一季,秋季的最后一丝温暖往往成为了冬季的前奏。
而在这种季节再加上人们对时间的流逝和物质生活的失落,于是秋季成为了一个悲情的代表。
秋季的韵味浓郁,萧瑟而又忧伤,人们在秋季常感到思维萎靡,情感悲凉,这种情感状态就称之为悲秋情结。
悲秋情结不同于其他季节带来的情感,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引发抑郁和情感失调等问题。
比如说诗人白居易,他在晚年时写了一首《长恨歌》,便是源于他悲秋情结的生活,终生没有过一年的秋天,这首诗字字句句,饶有情致,诉说了他自己的悲凉之情。
其实我们并不一定需要去刻意去认可悲秋情结,只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也同样能体会到秋季的气息。
悲秋诗词鉴赏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诗词自然也和秋天标志性的意象互相营售。
秋天是诗人的胜境,他们用唯美的语言来诉说秋天的美丽。
以下是一些悲秋诗词供欣赏:“洛阳城东的梧桐树,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这句话来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悠悠的唐风在这句话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句话里融入了诗人的离愁别绪,令人落泪。
“庭院深深,独弄花。
不是无情也不是有情。
”这句话是元稹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秋天的随意和散漫,对世俗的疏离和冷清情结。
由此可见,秋天并不是所有人都爱的季节,秋天也留给了某些人更多的空想和遐思。
“暗香疏影落花飞,红砖黛瓦几时休。
若到江南走一遭,还同鸳鸯戏水头。
”这是唐代崔护的诗句,描述了他眺望长安的景象,这幅画面如沉淀在江南的水乡里,充满了躁动的情感。
以上几句古代诗句,来自各个朝代、各个流派,但它们却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中心:人们对于秋天的思考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