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古典诗词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古典诗词鉴赏技巧1、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2、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导语】中国诗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于宋代。
在中华⽂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诗词是阐述⼼灵的⽂学艺术,⽽且诗词在语⽂教材中也是很重要的⼀门课程。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
⼀个独处他乡的⼈,⽩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到夜深⼈静的时候,⼼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动地表达了诗⼈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浓霜。
⽽“霜”字⽤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
于是⾃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动作描画出诗⼈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不在思念之中。
⼀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华美的辞藻;它只是⽤叙述的语⽓,写远客思乡之情,然⽽它却意味深长,耐⼈寻味,千百年来,如此⼴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钱塘湖春⾏》 《钱塘湖春⾏》 唐代:⽩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艺术之美: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再到元明清诗词,中国古典诗词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鉴赏中国古典诗词,就是要在理解其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感受其艺术之美,领略其韵味和神韵。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源与发展1.1 古典诗词的起源古典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代表了民间歌谣的风格,而“雅”和“颂”则代表了宫廷音乐和祭祀颂歌的风格。
1.2 古典诗词的发展古典诗词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发展为楚辞、赋等文学形式。
汉代以后,古典诗词进入了繁荣时期,唐代和宋代更是诗词发展的两个高峰。
唐代以诗为主,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众多伟大诗人,而宋代则以词为主,出现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伟大词人。
二、中国古典诗词的分类与特点2.1 古典诗词的分类中国古典诗词主要包括诗、词、赋、散文等几种形式。
其中,诗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则有长短句之分,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学形式,散文则包括了唐宋八大家等众多文学家的作品。
2.2 古典诗词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音乐性:古典诗词的音韵、节奏和押韵都具有严格的规定,如平水韵、词林正韵等。
2.意境美:古典诗词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通过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手法,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3.寓意深刻:古典诗词中常常融入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思考,具有深刻的寓意和思想内涵。
4.表现手法丰富:古典诗词运用了比喻、象征、拟人等丰富的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3.1 了解背景知识鉴赏古典诗词,首先要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作品特点。
这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2 品味意境古典诗词的意境是其艺术之美的核心。
古典诗词鉴赏古典诗词鉴赏选修课第一个方面,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
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诗歌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
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古代诗词鉴赏古代诗词鉴赏求5篇古诗词的赏析文字~400字的如题~5篇400字的诗词赏析文字~尽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古典诗词鉴赏,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 啼:叫.--------------------------------------------------------------------------------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古典诗词鉴赏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古典诗词鉴赏?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注释]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2.月黑:没有月光.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4.遁:逃走.5.将:率领.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7.逐:追赶.-------------------------------------------------------------------------------- [简析] 这是卢纶《塞。
(完整版)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古典诗词20首名篇鉴赏1、点绛唇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释】:①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②王孙:贵人之子孙。
也是草名。
③萋萋:草盛貌。
【赏析】: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
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
语言美,意境更美。
为历代读者称诵。
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
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
“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
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
长亭,亦称十里长亭。
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
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
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
“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话外音】: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
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
“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集评】:石崇《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金谷涧为其饯行。
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人既去,园无主,草木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
1、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发上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诗鉴赏这首诗是骆宾王咏荆轲的,正像贾谊凭吊屈原一样,是从其类以见志的。
骆宾王本是才高志远的人,“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自命其才志不在申包胥、张子房之下。
却落得“失路艰虞,沉沦下僚”,甚至入狱失去自由。
他的“积愤”是蓄积已久的。
早在永徽年间,马戴、裴行俭任吏部侍郎时,负责选拔官吏。
裴行俭认为“四杰”浮躁浅露,并断言他们“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这句断言几乎决定了他们日后的悲惨命运。
骆宾王在裴的幕府中,自然不被重用。
当他身临易水送客时,对“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荆轲的敬佩之心就油然而生,并因此恨不逢“燕丹”。
诗人作这首诗,是想借咏怀古人而委婉含蓄地表达久积于胸的郁郁不平之心。
起句“此地别燕丹”,这里就是荆轲与燕丹告别去刺秦王的地方啊!五个字饱含激情,点出时间、地点,并将诗的主人公推向了前台。
虽未明确点出荆轲,实际却是站在荆轲角度说话。
继而用一个典故,饱含深情地忆起这场悲剧的一个壮烈场面:“壮发上冲冠”,生动而传神地再现了当时燕丹及其宾客白马缟素送荆轲的情景,高渐离击筑,宋如意与之相和。
每个人都怒发冲冠,泪流满面。
荆轲诵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义无返顾地登车而去。
几句丰富形象鲜明的诗句,将读者带到远古的历史事件中。
紧接着,诗人的笔锋陡转,又将读者带回了现实:“昔时人已没”,古代的英雄豪杰已经不在了,逝者如斯夫,可是“今日水犹寒,结句自然而又意在言外。
物是人非,易水依然如故的流淌着,一个“寒”字,却增添了几许肃然、凛然,移情于景,阐明和拓深了主旨。
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比原句更显含蓄雅致。
读起来给人“悄然动容”之感。
荆轲刺秦有勇无功之事历来是诗人咏怀的热点。
而骆宾王这首绝句,寥寥二十个字,感人至深。
荆轲刺秦王之事,是人尽皆知的。
因此骆宾王作这首诗,并非为了叙事,而在于以景寓情。
中国古典艺术诗词鉴赏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把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根据肯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足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古典艺术诗词鉴赏,仅供大家参考!古典艺术诗词鉴赏1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2春夜喜雨杜甫〔唐代〕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为什么好呢,由于它“知季节”。
这里就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确实很“好”。
3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
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从诗中所表现出强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好像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古典艺术诗词鉴赏2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爽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5首古典古诗词鉴赏五首古典古诗赏析《送陈章甫》原文与赏析唐[赏析]这是一首送友人罢官归家的诗。
主人公陈是江陵人。
以下是边肖带来的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送梁六自洞庭山》原文及欣赏张汤说1送洞庭山刘亮作者:张说巴陵望着秋天的洞庭,孤峰水起。
听说诸神无法回答,心随湖水飘荡。
[欣赏]这是住在岳州(巴陵,今岳阳)的诗人的送别之作。
刘亮,诗人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志伟,经岳州入朝。
洞庭山(君山)离巴陵很近,故题云“来自洞庭山”。
如果不要求诗中的告别,真的是“无影无踪”。
住在福建看着帆远去是多么难过。
《唐才子传》是说张说的“晚降岳阳使诗更悲”)?而开篇诗人只讲了“望巴陵”,但延续望后的怅惘变成了“洞庭秋”,纯粹的描写是亲眼所见的景象。
这个场景不是渲染的,也不是上色的,而是简单而轻盈的。
不过可以联想到“秋风袅袅,洞庭在木叶之下”(《楚辞香》)夫人),如看湖上秋色,从而领略“望巴陵”中“见目忧”的情怀。
这难道不是场景中有意义的吗?只是“铺位做不到”,不好找。
洞庭湖上有一座美丽的君山,蒸云摇岳阳。
每天遇到可能没那么新鲜。
但是在今天的告别中,就不一样了。
说白了就是越觉得“孤独”。
不然为什么不说“青山绿水,日新月异”?如果说这个“孤峰”是诗人的自我解读,那是看不到的。
高峰的孤独,表现了寄件人心情的孤独。
“诗歌有一个秘密,它是通过触摸事物而制成的。
虽然很难得到”(《四溟诗话》),但是有意无意得到的。
关于君山有很多传说,或者是项峻姐妹旅行的地方(“疑似水仙花梳洗的地方”),或者是“下面有数百座金殿,玉女居住的地方”(《拾遗记》)。
这些神仙传说让原本的君山显得有些飘渺。
“浮水”的“浮”字,既表达了湖泊汹涌的真实感受,又潜移默化地传达了这样一种迷失的感觉。
看到君山,诗人被这个传说迷住了。
三句话由实写变虚写,由山水写变抒情写。
从字面上看,似乎与告别问题的意思相去甚远。
但是“神仙——不能通”所透露出的莫名的惆怅,不是潜移默化地和其他感情有关吗?把人送进朝鲜的人不禁会有贬谪官员的感觉,而去九皇居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神仙”。
古典诗词鉴赏-古典诗词鉴赏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
很难。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
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
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轴,直到xx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
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
从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则或寄情山水,或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或咏怀状物等等,诗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则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弊;晚唐国力孱弱,
诗歌则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
近五年选取的唐诗有首25,占诗歌考题总量的近1/3.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
这一点,从xx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
另外,赏析、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
和明清及近代诗歌一样,唐代以前的诗歌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
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尤其是以诗经、汉魏六朝的写景、状物和叙事诗歌为代表的诗歌,在“言志”方面或是“状物”、“绘景”方面均有可考之处。
纵观09年高考诗词鉴赏试卷发现有如下特点:
1.除个别省市有选择题外,基本上都是主观表达题形式,分值有递增之势,许多省市把分值增加到8分,所以诗歌鉴赏题不容忽视。
2.题材以唐诗为主,也出现过宋诗词和元曲;以名家为主,但不是代表作。
3.近年来,常常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
如: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
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鉴赏】
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
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
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