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2007~2011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新疆某地区市2007-2008年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传染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一个地区对传染病的防治能力和防治效果,被公认为评价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保健事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卫生防病工作投人的不断增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居民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为客观评价新疆某地区传染病防治工作成效,分析传染病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为今后制定传染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利用2007年-2008年某地区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资料,分析某地区2007年-2008年传染病发病、死亡的变化趋势,为传染病防治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某地区各医疗机构通过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传染病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某地区公安分局,以年平均人口数计算当年常住人口发病率。
根据传播方式,将疫情报告的所有传染病分为四类: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其他传染病。
1.2 统计方法:根据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规定所制定的年报表统计分析,使用Excel软件分类统计。
2 结果2.1 疫情总态势:2007-2008年年全地区8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21种1250例,总发病率280.09/10万,总死亡率0.40/10万,总病死率0.24%。
与2006年相比,总发病率上升 5.2%,总死亡率上升50.0%,总病死率上升25.2%%。
与前5年平均发病率水平相比上升30.6%。
2.2 各类传染病分析2.2.1 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猩红热、麻疹3种,发病255例,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0.4%,发病率较2006年相比下降了25.2%。
其中肺结核占呼吸道传染病的71.7%,发病率较2006年相比下降了12.2%。
2.2.2 肠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戊肝、未分型)、菌痢、伤寒3种,发病215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7.2%,发病率较2006年相比下降了46.2%。
新疆5个监测县(区)居民伤害死亡分析罗卫平;刘来新;索菲娅;尚修建;关玉梅;马江萍【期刊名称】《疾病监测》【年(卷),期】2008(023)004【摘要】目的探讨新疆5个监测县(区)[5县(区)]居民伤害死亡分布特点及发生规律,为开展伤害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疆5个监测县(区)2004-2005年常住居民进行全死因回顾性调查,以ICD-10进行死因分类.结果 2004-2005年新疆5县(区)伤害死亡率为71.33/10万,占全死因的11.20%.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是新疆5县(区)居民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新疆5县(区)居民20岁以上伤害的死亡率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伤害的死亡率均男性高于女性.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是造成男性潜在寿命损失(PYLL)的首要原因,其次是淹死,女性则以淹死为主,其次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引起的死亡主要集中在青壮年,而淹死以5岁以下的儿童为主,意外跌落以老年人为主.结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淹死和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是新疆5县(区)居民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伤害死亡的流行特征,不同年龄、性别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开展伤害防治工作很有必要.【总页数】3页(P249-251)【作者】罗卫平;刘来新;索菲娅;尚修建;关玉梅;马江萍【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1.3【相关文献】1.2013年寿光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监测资料分析 [J], 任继东;隋英杰;郭昊;杨晓甜;张磊;张玉霞;郑月花2.2008-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居民伤害死亡原因分析 [J], 李秀霞;罗燕;陈伟强3.莱芜市莱城区1990~2001年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资料分析 [J], 任维利;丁丽萍;纪兆峰;陈仕保;吴萍;孟双玲4.2001~2005年广西疾病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分析 [J], 陈娜萦;黄佟;黄颖5.2001年河南省疾病监测地区居民伤害死亡特点流行病学分析 [J], 马桂芳;申振元;底秀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1年城关区死因网报监测综合分析与报告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上级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在辖区各级医疗机构的通力合作和勤奋工作下,经过疾控人员的死亡卡片审核和订正,对2011年城关区死因网报监测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现将汇总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城关区2011年辖区总人口,其中男性女性出生人数为死亡人数为。
辖区省、市、区级以及民营医疗机构28家均已覆盖死因报告工作,实际报告机构为家,共报告死亡个案1278例。
死亡以死亡个案进行登记,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出生日期、死亡日期、死亡地点、常住住址、联系人姓名、直接死因原因、根本死亡原因、ICD-10编码、最高诊断依据、最高诊断单位等24项内容。
统计中标化死亡率以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人口进行标化,死因分类以《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进行死因分类和根本死因编码,按照中国疾病分类(CCD)原则进行疾病分类统计。
一、2011年死亡数据分析1. 死亡概况2011年城关区共报告死亡个案8400例,总死亡率为520.13/10万,标化死亡率为642.45/10万。
其中,男性死亡率为634.42/10万,标化死亡率690.84/10万,女性死亡率为405.26/10万,标化死亡率为585.57/10万。
婴儿死亡率为8.68‰。
2011年城关区居民死亡各年龄组报表与构成。
见表1.60岁以上组死亡率均大于1200/10万,1岁组至45岁组各年龄组死亡均小于500/10万,死亡率随年龄呈不对称的U型变化,即一头大,一头小。
2011年城关区居民伤死亡原因前5位分析。
见表2.2.三大类疾病构成2011年三大类疾病的死亡构成如表6、图7。
表6 2010年甘肃省国家级疾病监测点三大类疾病构成感染性和母婴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意外死亡死因不明死亡数336 7024 990 50百分比(%) 4.00 83.62 11.79 0.60死亡率(1/10万)20.81 434.93 61.30 3.10依据死因将疾病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类为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包括传染病,上呼吸道疾病、肺炎流感,产科疾病,围产期疾病。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中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咸亚静;刘漪;蔡雯;杨静;王丹;林素兰【期刊名称】《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35)005【摘要】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中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病率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进一步为该区NAFLD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NAFLD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4个社区内中年人群进行NAFLD调查,运用卡方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中年人群NAFLD患病率为49.51%.NAFLD组与正常组人群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腰围、臀围、颈围、皮下脂肪、空腹血糖(FP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维吾尔族)、BMI、腰围、FPG、ALT、饮酒、打鼾均是罹患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中年人群NAFLD患病率偏高,应引起居民关注.BMI、腰围、FPG、ALT、饮酒、打鼾均与NAFLD密切相关,应针对其影响因素,改变饮食结构,纠正其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以更好地预防NAFLD发生.【总页数】4页(P546-549)【作者】咸亚静;刘漪;蔡雯;杨静;王丹;林素兰【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5【相关文献】1.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2013年健康人群流脑A群、C群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J], 易春霞;祁玲;张建2.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与汉族社区居民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 咸亚静;刘漪;赵艳杰;赖丽君;吕孝臣;林素兰3.乌鲁木齐市年龄≥35岁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J], 王鲁宁;张太芳;王玉玲;杨新玲4.乌鲁木齐市成人体检人群颈椎病患病率调查及X线评价 [J], 张立明;陈和军;蔡玉新5.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2013年健康人群流脑A群、C群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J], 易春霞; 祁玲; 张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地区214例猝死尸检病例的法医病理学分析王苍成;王颖;叶坤;匡圆圆;陈霞霞;史永华【摘要】目的:探讨猝死发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新疆新医司法鉴定所2008-2012年214例猝死尸检病例,分析猝死的死亡原因、年龄、性别、族别差异及影响猝死的相关因素。
结果214例猝死尸检病例中心源性猝死154例(71.96%),其中冠心病猝死140例(65.42%);猝死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高峰为41~50岁组。
结论冠心病是引起猝死的最常见的原因。
系统尸检可以明确猝死的原因,为医学鉴定和解决医疗纠纷提供一定依据。
%Objective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in sudden death.Methods 214 cases of au-topsy due to sudden death during 2008-2012 from Judicial Authentication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collected.W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in causes,age,sex,nationality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in these cases of sudden death.Results Of 214 cases of sudden death,sudden cardiac death accounted for 154 cases (71.96%),coronary heart diseases accounted for 140 cases (65.42%).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The peak age was between 41-50 years old.Conclu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as the commonest cause for sudden death.Systemic autopsy can clarify the cause of sudden death,and provide reliable prooffor forensic authentication and medical disputes.【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306-309)【关键词】法医病理学;猝死;冠心病;死亡原因【作者】王苍成;王颖;叶坤;匡圆圆;陈霞霞;史永华【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 2011-4班,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 2011-4班,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 2011-4班,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 2011-4班,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 2011-4班,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乌鲁木齐 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3通信作者:史永华,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法医病理,E-mail:****************。
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表彰2007年度全市爱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3.28•【字号】乌政办[2008]89号•【施行日期】2008.03.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表彰2007年度全市爱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乌政办[2008]89号)乌鲁木齐县、各区人民政府,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属各委、局、办:2007年,我市爱国卫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国卫生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配合参与下,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科学治理、分类指导”的方针,深入广泛开展了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有效控制和减少了疾病发生,保障各族群众健康,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表彰先进,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对市建委等45个先进单位和王玉环等80名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彰。
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在今后工作中发挥模范作用。
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先进为榜样,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长效管理,为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附件:2007年度爱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附件:2007年度爱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一、先进集体(45个)市建委市林业局市卫生局市行政执法局市环保局市市政市容管理局市文明办市爱卫办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乌鲁木齐县爱卫办乌鲁木齐县永丰乡人民政府天山区爱卫办天山区建设局天山区卫生监督所天山区解放北路街道办事处天山区青年路街道办事处天山区东门街道办事处天山区新华南路街道办事处天山区和平路街道办事处沙依巴克区爱卫办沙依巴克区建设局沙依巴克区行政执法局沙依巴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沙依巴克区八一街道办事处沙依巴克区雅玛里克山街道办事处沙依巴克区和田街街道办事处沙依巴克区扬子江街道办事处新市区爱卫办新市区北京路街道办事处新市区天津路街道办事处新市区喀什东路街道办事处新市区二工街道办事处水磨沟区爱卫办水磨沟区南湖北路街道办事处水磨沟区新民路街道办事处水磨沟区六道湾街道办事处水磨沟区建设局头屯河区爱卫办头屯河区火车西站街道办事处米东区爱卫办米东区石化街道办事处米东区古牧地东路街道办事处米东区古牧地镇人民政府达坂城区卫生局二、先进工作者(80名)王玉环李铁军董立新高锦兵丁贵茂 XXX马文英赵红艳李建星刘园珠吴桂英赵贵军钟志华王俊武李全胜金顺冀新亮陈芳马云峰王雷武莉贾玲花李晓虎孙克江张春生杨文忠李明智张辉吴艳霞刘海霞柳浙唐生祥赵斌 XXX 陈志宏马小军马晶潘骁马刚于淼海杨晓华卢瑞玲塞福生刘新李强孔新才王保平孙华宁赵培新吴甫康周钰梅王进卜新莹吴建民木拉提·买买提茹克娅·托呼提买合甫热提叶韬吐尔逊·赛买提比力克孜·阿不都拉李静徐进陈建峰张建芬程娟董丽萍森茂马永杰季轶刘睿刘锐时昌海杨中海何立宏李彦军黄涛姜爱民宋亚琳史学民甘军。
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乌鲁木齐市2011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情况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03•【字号】乌政办[2012]218号•【施行日期】2012.05.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正文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乌鲁木齐市2011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情况的通报(乌政办〔2012〕218号)乌鲁木齐县、各区人民政府,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管委会,市属各委、局、办:2011年,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紧紧围绕并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总体部署,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确保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平稳。
根据《关于印发乌鲁木齐市2011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乌政办〔2011〕301号)精神,经市安委会考核,并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2011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结果通报如下:一、安全生产先进单位(1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水磨沟区、沙依巴克区、天山区、乌鲁木齐县、市教育局、市公安消防支队、市气象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林业(园林)局、市旅游局、市质监局、市国资委、市商务局(粮食局)。
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市教育局、市商务局(粮食局)三个单位连续三年获得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二、安全生产合格单位(18个)米东区、达坂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市人防办、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农牧局(兽医局)、市文化局、市煤炭局、市经信委、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市房产局、市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广电局、市体育局、市城管委(城市行政执法局)。
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发扬成绩,再接再厉。
我国两省死因监测数据质量评价及分析王雪威;王宝华;艾飞玲;何凤蝶;沙宇婷;刘利群;万霞【期刊名称】《医学与社会》【年(卷),期】2022(35)8【摘要】目的:探讨我国死因监测数据质量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提高死因监测数据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招募两省29名参与死因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结合两省7个县死因监测数据,对质量评估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
结果:共调查29人。
两省死亡信息报告的流程基本同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工作规范所要求的流程一致,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提高了数据上报的及时性。
在上报过程中,“根本死因的选择方式”是影响死因数据准确性的关键问题;“将全国平均死亡率6‰纳入考核指标”“漏报信息上报流程不规范”“数据交换困难”等影响了死因数据的完整性。
两省普遍存在基层工作人员流动性大、能力建设待提高等问题。
结论:两省死因监测数据上报过程仍存在一定问题,建议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多部门协作,规范根本死因判断、漏报补录等环节,提高培训质量。
【总页数】6页(P9-14)【作者】王雪威;王宝华;艾飞玲;何凤蝶;沙宇婷;刘利群;万霞【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相关文献】1.死因监测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及常用死因核实方法2.广州市越秀区2004年至2005年死因监测数据质量验证调查分析3.高精度地壳运动监测GNSS基准站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分析4.某市2015年-2017年死因监测数据质量分析5.2006年成都市死因监测数据质量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巴州2007~2011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美丽克扎提·木塔力甫;吐尔洪.哈斯木
【期刊名称】《新疆医学》
【年(卷),期】2013(043)009
【摘要】目的:分析病毒型肝炎在新疆巴州的流行特征,制定切实有效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巴州2007年~2011年病毒型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来出现一次高峰、以2007年发病率最高,每年发病主要集中在3~8月份,年龄以25~40岁为主,工人、农民、干部和学生发病较多,男女之比1∶0.74.结论:应该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健康教育,对易感人群进行甲、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等措施可切断传播途径,建立人群的免疫屏障.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美丽克扎提·木塔力甫;吐尔洪.哈斯木
【作者单位】841000新疆库尔勒新疆巴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41000新疆库尔勒新疆巴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柳州市2004-2011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J], 殷凯;沈潘燕;梁忠福;陈启纳;
2.南昌市青山湖区2011-2013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J], 吴瑾辉;魏贵英
3.天津市津南区2011-2015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J], 刘鹏英
4.南昌市青山湖区2011-2013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J], 吴瑾辉;魏贵英;
5.沈阳市2011年—2016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J], 白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鲁木齐市2011年居民死亡原因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我市2011年居民死亡原因,为发现影响我市居民病伤死亡的主要因素提供依据。
方法人口学资料采用2010年第十次人口普查。
死亡资料来源于网络直报、在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期间死亡的我市死亡资料。
结果2011年我市居民总死亡率为23212/10万,其中男性标化死亡率29384/10万,女性标化死亡率16701/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死亡率最高的前五位疾病是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损伤和中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中,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损伤和中毒近10年来排位没有变化,死亡率略有上升。
传染病死亡顺位从2004年的第十一位上升到第五位。
各主要死因中,死亡构成比最高的人群是60-79岁人群。
循环系统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是心脏病,其次是脑血管病。
肿瘤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和肛门癌、食管癌。
损伤和中毒死亡率最高的是运输事故。
结论我市近10年死亡顺位没有太大的变化,2011年死亡仍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
【关键词】死亡率;死亡顺位;构成比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7-02我市于1979年建立死因登记系统,该系统的报告质量逐年完善,至2002年死因分析汇总方式从手工制表开始了计算机管理。
自2008年起,报告方式从纸质死因卡上报转为网络直报,使死因报告的质量和及时性有很大提高,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所反映的人口生命状况越来越接近真实情况。
现就我市2011年常住人口死因分布情况和卫生学意义作一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全市常住人口资料采用2010年第十次人口普查资料。
死亡资料来自源我市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上报的常住人口死亡者。
死亡人口资料由我市所有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采用网络直报或直接报送本辖区疾控中心获得。
死亡资料由患者的首诊医生填写,报送本医疗机构死因专报人员,对死亡信息审核并报告。
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乌鲁木齐市2007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情况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2.28•【字号】乌政办[2008]52号•【施行日期】2008.0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正文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乌鲁木齐市2007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情况的通报(乌政办[2008]52号)乌鲁木齐县、各区人民政府,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属各委、局、办:2007年,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紧紧围绕确保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安全事故控制指标的目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依法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全面完成了安全生产各项目标任务,确保了我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
根据《乌鲁木齐市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管理办法》,经市安委会考核,现将2007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结果通报如下:一、安全生产先进单位(7个)乌鲁木齐县人民政府、头屯河区人民政府、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林业局。
二、安全生产合格单位(26个)天山区人民政府、沙依巴克区人民政府、新市区人民政府、水磨沟区人民政府、米东区人民政府、达坂城区人民政府、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经委、市建委、市国资委、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旅游局、市农牧局、市文化局、市水务局、市广电局、市煤炭局、市市政市容局、市房产局、市安监局、市公安局、市体育局、市气象局、市质监局、市人防办。
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努力开创我市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为构建平安和谐首府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关于2007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情况的说明二○○八年二月二十八日附件:关于2007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情况的说明根据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的安排,2007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安监局、市监察局、市综治办、市文明办、市目标办、市总工会、市公安局消防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等部门分6个考核组,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乌鲁木齐市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管理办法的通知》(乌政办〔2007〕185号,以下简称《办法》)、乌安委办《关于印发乌鲁木齐市2007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细则的通知》(乌安委〔2007〕91号)和《关于印发乌鲁木齐市安全事故控制指标考核细则的通知》(乌安委〔2007〕102号),对33家与市人民政府签订《2007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单位进行了认真考核,现将考核情况说明如下:一、总体情况《办法》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等级分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合格单位、安全生产不合格单位三个等级。
某区慢性病发病、死亡及死因监测资料分析发表时间:2016-08-06T14:03:31.3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作者:廖凌玲陈晔 3林星[导读] 探析慢性病的发病、死亡以及死因监测资料。
【摘要】目的:探析慢性病的发病、死亡以及死因监测资料。
方法:以龙岩市新罗区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一年内全区人口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一年内死亡人数,并对死亡病因进行分析。
结果:经过分析后,造成死亡的慢性病主要有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而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男性(P<0.05)。
男性和女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疾病死亡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慢性病是龙岩市新罗区市民的主要死因,针对此现象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人们的不良习惯,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从而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慢性病;死因;监测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慢性疾病也随之而来,并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之一,但正因为如此,预防医学的地位将显得更加突出[1]。
本文研究中,以龙岩市新罗区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慢性疾病患者发病、死亡及死因等情况分析如下。
1 全区人口变动情况1.1基本资料将龙岩市新罗区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全区平均人口数366421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有186197人(50.82%),女性180224人(49.18%),全年出生人口1254人,其出生率为3.42%。
死亡总人数为3082人(8.41%),其中因慢性病死亡人数为2947例(95.62%),男性1838人,占59.64%,女性1244人,占40.36%;年龄最小的0天,最大的103岁,平均年龄(51.27±5.73)岁;已婚2216例(71.90%),未婚120例(3.89%),丧偶653例(17.18%),离婚40例(1.05%),不详53例(1.39%)。
2002—2007年新疆某医院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
胡贤军;董苏红
【期刊名称】《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年(卷),期】2008(16)5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人类死因也发生着变化,为了解近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死亡病例的死因变化情况,加强主要死因的重点防控和监测,笔者对2002-2007年该院连续6a的住院死亡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对死因进行分析。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关键词】住院病例;死因;分析
【作者】胡贤军;董苏红
【作者单位】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5
【相关文献】
1.新疆某综合医院2012年-2017年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 [J], 韦艳;刘奕;王文珍;郭惠荣
2.2002-2006年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 [J], 王震
3.1998-2002年某院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 [J], 柴军英;张丽君;李红梅
4.2005-2012年新疆某综合医院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 [J], 周婷婷;红英
5.新疆17所医院儿科1990年住院肺炎病例统计及死亡病例分析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兵团五师2011-2012年居民死亡监测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对居民死亡原因的调查研究,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够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2011~2012年新疆兵团五师居民病伤死亡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资料和方法1、人口资料:来源于五师派出所户籍管理办公室计算机统计(包括辖区户口及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2、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报告卡):由各团场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填写,疾控中心人员严格按照国家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核实,进行网络直报。
并导出死亡统计进行分析。
3、疾病分类按照ICD--10编码规则。
结果1、人口自然变动:2011年五师年末总人口109820人,其中:男性58710人(53.5%),女性51110人(46.5%),男女性别比为1.15:1;出生人口1651人,出生率15.0‰,死亡406人,死亡率3.70‰,人口自然增长率11.3‰。
2012年五师年末总人口109758人,其中;男性57262人(52.2%),女性52496人(47.8%),男女性别比为1.09:1;出生人口1637人,出生率14.9‰,死亡463人,死亡率4.22‰,人口自然增长率10.68‰。
2011—2012年五师居民死亡年龄构成情况见表1。
表1:2011—2012年五师居民死亡年龄构成情况年龄(岁)人数死亡数死亡率‰人数死亡数死亡率‰0165184.85163731.831-44324100.2344527290.6525-9933353.5228477391.3740-11362383.3414525553.7950-19851321.6110306464.4660-146981047.0866119213.9170-789015119.1351016446.785-11128266.716535212.1合计1098204063.701097584634.222、2011~2012年五师居民前七位死亡原因有所变化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外因、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2011年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疾病和死亡外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神经系统疾病。
阿巴嘎旗三年死因回顾性调查分析报告目的:为了解居民死因构成与分布,测算全旗人均期望寿命,完善健康数据,为制定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全旗7个苏木镇2010—2012年三年共调查死亡病例836人,死因分类按国际ICD-10进行,以死亡率和PYLL作为统计指标。
结果:2010—2012年度,阿巴嘎旗居民粗死亡率6.21‰,其中男性为7.87‰,女性为4.34‰。
结论:我们应高度关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民健康的威胁,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应加大投入,加强对这些疾病早防早治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标签:居民死因;死亡率;流行病学分析;回顾性调查;死因顺位阿巴嘎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中北部,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2人,气候冷暖剧变。
当地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全旗2010—2012年三年平均人口数44901人,人口密度小。
本次针对全旗7个苏木镇2010—2012年的死亡病例进行调查,以便掌握当地居民死因构成与分布,测算全旗人均期望寿命,完善健康数据,为制定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1 调查情况概述1.1 调查地区基本情况阿巴嘎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中北部,东经113°27′~116°11′,北纬43°04′~45°26′。
总面积27495平方公里,2013年总人口43747,其中蒙古族人口占54.98%。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2人。
气候特点是冷暖剧变,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春秋两季多寒潮大风,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
年平均气温0.7℃,年平均地温2.8℃。
年平均相对湿度59%,年平均无霜期103天,降雪期217天,年平均风速3.5米/秒。
1.2 调查地区人口数据按照统计局人口数统计,全旗2010—2012年三年平均人口数44901人,其中男性平均人口23711人,女性平均人口21190人,性别比为1.12∶1。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2007~2011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作者:阿衣吐拉·阿不力米提晓开提·依不拉音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9期摘要:目的监测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辖区2007~2011年居民的死亡状况,预测居民死亡趋势。
方法收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辖区2007~2011年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全部死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信息。
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处理、应用流行病学及医学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顺位第一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更是高达65~85人/10万。
顺位第二位的肿瘤疾病的死亡率一直处于50~70人/10万左右。
而呼吸道疾病在2010年甚至超过了肿瘤类别疾病的死亡率,达到了75.459人/10万的高死亡率。
结论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死亡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疾病意外死亡为主。
因此,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全面加强慢性病防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乌鲁木齐;沙依巴克区;居民;死因监测Analyses of the Death Causes of Residents in Saybagh District of Urumqi City from 2007 to 2011Ayitula·Abulimiti ,Xiaokat·Ibrahim(1.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Saybagh District ,Urumqi830002,Xinjiang,China;2.School of Poplic Health,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830054,Xinjiang,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the 2007~2011 monitoring Saybagh District Urumqi,residents death predicted mortalitytrends residents.MethodsThe jurisdiction of Urumqi Saybagh,the 2007~2011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reported the cause of death of all the dead,and related information.The data obtained were related to the statistical processing.ResultsThe overall mortality rate declined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year in 2009 and 2011,other years showed a rising trend.2010 residents over all mortality up to 251.345 people /100000.2007-2011 Saybagh residents reason of death previous five reason are diseases of circulatory system,tumor disease,Respiratory diseases,injuries and poisoning,digesting system diseases.Conclusion2007~2011 Saybagh residents reason of death is NCD and injuries and poisoning.So strengthen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ure to have become an urgent task completely.Key words:Urumqi;Saybagh;Residents;Cause of death monitors根据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所有死亡报告上的相关资料,分析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居民人口数量、构成及变动特征、人口死亡特征、主要死因的死亡构成与死亡率的变化等方面描述死因的流行水平和变化趋势,找出沙依巴克区居民的死亡模式、死亡原因、死亡顺位和死亡率变化趋势等指标,评价当地人口健康水平和社会卫生状况,为政府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建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沙依巴克区辖区2007~2011年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所有死亡案例。
户口资料是从乌鲁木齐市统计局人口资料部门提供,跟公安机关、卫生部门和妇幼机构核对后使用。
1.2方法将所有死亡案例,诊断标准及级别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疾病和死亡原因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分类,使用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死因统计软件(Access软件)将所有死亡案例个案信息导出Excel表格,然后将资料导入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资料汇总,统计描述,统计分析等。
2结果2.1人口基本情况对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总体人口进行了统计,5年累计总人口数为2796085人,年均人口为559217人。
除了2009年和2010年略有减少外人口总数呈逐年升高趋势。
男女性别比为103:100,人口均表现男性多于女性。
2.2 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死亡率对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累计死亡6185人,总死亡率为221.2,1/10万。
死亡率除2008年和2010年较前一年上升以外,总的来说有降低的趋势、2011年比2007年降低了12.99%。
女性居民的死亡率比男性死亡率低(见表1)。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年龄段人口在不同年份的死亡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各年龄别死亡率(ASDR)的统计,0岁组死亡率明显高于1~55岁组人口的死亡率,10~15岁组的死亡率最低,反而60岁组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高死亡率也增高。
14以前死亡率随着年龄的递增而下降,15岁以后死亡率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增加,75~85岁以上组死亡率最高。
2.3 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死因分布情况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前五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疾病、呼吸道疾病、疾病以外死亡、消化系统疾病,前五位死因的5年平均构成比占全部死亡的90.73%(见表2).2.3.1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情况对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病的死亡率在循环系统中排在第一位。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第二位,其他高血压病和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在第三位。
2.3.2肿瘤死亡率情况对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肿瘤类死亡率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在肿瘤类疾病中排在第一位。
恶性肿瘤中肺癌的死亡率最高11.95/10万,胃癌死亡率为8.29/10万依次为第二位,肝癌死亡率为7.71/10万依次为第三位。
3讨论死亡是主要的生命事件之一。
死因统计是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
Jiang He等[2]曾对我国40岁以上居民死亡原因进行了为期10年的前瞻性研究,这是近年来关于中国人群死亡原因的权威性的研究。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肺炎和流感、感染性疾病是我国居民的前5位死因。
与此结果相比沙依巴克区居民死亡原因顺位大致相同。
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居民死因顺位第一的均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更是高达65~85人/10万。
可见心脑血管疾病对居民造成的死亡威胁很大,需要及时的发现和治疗。
本研究死因顺位结果中除了2010年呼吸系统疾病排在第二位以外其他年份肿瘤一直是第二位死因,其中恶性肿瘤一直排在第一位。
因此加强恶性肿瘤的防治和研究,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控制发病,减少死亡,是疾病控制的一项重要课题乐清市2009年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为1684,死亡率为138.38/10万,其中肝癌占第一位,死亡率为29.01/10万,其次为肺癌、胃癌、食管癌 [3]。
但是2007~2011年沙依巴克区因恶性肿瘤为死因的多种疾病里面肺癌的死亡率最高11.95/10万,胃癌死亡率为8.29/10万,肝癌死亡率为7.71/10万、排到第三位,与乐清市的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别。
故对沙依巴克区来说肺癌、胃癌、肝癌等高发肿瘤是防治工作的重点。
陈景林,孙梅英,靳妍,等进行的2008年乌鲁木齐市居民死因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的疾病防治重点也应以慢性病和意外伤害主[4]。
沙依巴克区作为乌鲁木齐时的最大一个区县,本人对沙依巴克区居民死因分析研究结果也跟他们的研究结果一样。
另外,沙依巴克区居民疾病意外死亡的死亡率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然保持9~20人/10万的高死亡率水平,故加强这方面的防控工作。
综上所述,沙依巴克区居民死因模式及其变化情况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中毒与意外伤害为主要死因,男性死亡率大于女性,这类疾病已成为沙依巴克区的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其防制,减少死亡和残疾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1]赵丽英,周艳丽,翟力军.2005-2009年北京市东城区居民死因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8):662.[2]Jiang He,Dong feng Gu,Xi gui Wu,et al.Major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1J Med, 2005,353:1124-1134.[3]张强.乐清市2009年居民死因分析[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10,10(4):223.[4]陈景林,孙梅英,靳妍,等.2008年乌鲁木齐市居民死因监测分析[J].地方病通报,2010,25(2):29-30.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