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美术(湘教版)教案——梅竹言志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梅竹言志》说课稿一、教材解读《梅竹言志》是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的教材内容之一。
本课通过梅花和竹子这两种常见的中国文化符号,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和绘画这两种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梅花和竹子的文化内涵;–掌握观察、分析和绘画梅花和竹子的基本技巧;–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等美术要素,创作表现梅竹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观察、感知并思考梅竹的表现特点;–运用绘画技巧进行创作,并进行个人观察与描述;–分享作品,交流创作经验,欣赏他人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对绘画和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培养欣赏他人作品、尊重和包容不同创作方式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梅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掌握绘画梅竹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绘画创作。
四、教学过程安排本节课分为以下三个环节:导入新课、展示教学、作品分享。
1. 导入新课(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课室内或校园中的梅花和竹子,引发他们对梅竹的想法和感受。
•提问学生对梅花有什么了解,以及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展示教学(40分钟)第一部分:梅竹的文化内涵(10分钟)•通过图片、文字等教具,向学生介绍梅花和竹子的相关知识,包括其象征含义、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形式等。
•帮助学生理解梅花和竹子在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美好品质与价值观念。
第二部分:观察与分析(10分钟)•分发梅花和竹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梅花和竹子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观察和表现方式。
第三部分:绘画技巧与实践(20分钟)•介绍绘画梅花和竹子的基本技巧,包括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和构图的设计等。
•练习线条绘画和素描,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绘制梅花和竹子的线条和形状。
梅竹言志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梅竹的基本特征和画法,能够运用笔墨技巧表现梅竹的形态和意境。
2.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和反思,学生能够提高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梅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梅竹的画法和笔墨技巧,能够表现梅竹的形态和意境。
2. 教学难点:运用笔墨技巧表现出梅竹的形态和意境,掌握梅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梅竹的图片和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梅竹的特点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新课教学:讲解梅竹的基本特征和画法,通过示范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梅竹的画法和笔墨技巧。
3. 实践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实践,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梅竹作品。
4. 讨论与反思: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和交流,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5. 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教学、讲解教学、讨论教学和反思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梅竹的画法和笔墨技巧,提高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
2.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示范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实践,根据教学进度安排相应的练习任务,及时指导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2. 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进行检查和评估。
3.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形式,旨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第二课《梅竹言志——梅花》教学设计【基本说明】一、教材版本:湖南美术出版社二、所属年级:八年级上册三、所属章节:第2课四、课型:造型·表现五、学时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通过画梅、画竹学习中国画的表现技法。
在学习活动中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表现特点,体会传统水墨的表现情趣,尝试有意图地运用中国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发展他们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以梅竹高洁不屈的象征寓意为题导入课程,交代学习任务。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体验画梅的过程与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梅花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枝干和花瓣画法。
难点:怎样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师: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带有大量梅花摄影图片和中国画名家构图简洁的梅花作品)。
学生:宣纸和中国画的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提问: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精神?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有哪些不同?二、引导学生自主欣赏,体会笔墨的韵味,从而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教师小结:【板书设计】梅竹言志——梅花梅花的步骤:第一步:出枝“女”字第二步:点梅第三步:调整画面。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湘版美术八上第二课《梅竹言志》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方法与过程目标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体验画梅的过程与乐趣。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梅花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二、本课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枝干和花瓣画法。
教学难点:怎样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教具: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带有大量梅花摄影图片和中国画名家构图简洁的梅花作品)。
学具:稍大的宣纸和中国画的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组织教学,教师用课件出示毛泽东的《咏梅》诗句(不出示诗的题目和作者)同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和红梅的摄影作品。
师问:谁能诵读一下这首诗?并说出题目和作者。
学生:诵读,并回答问题。
师问:从这首诗中你能领会到梅花有怎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2、教师评价小结:傲骨凌雪的坚强意志,高洁挺拔的不屈精神。
这是诗人用文字语言的魅力表现出了梅花的高尚品质和人格精神。
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高贵品质。
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尝试使用中国画工具,运用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来画梅花。
表现梅花的这种精神。
板书课题:《梅竹言志》之梅的画法媒体课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二、识梅:欣赏梅花图片,观察其特点。
三、名家画梅作品赏析:1、欣赏齐白石的《红梅》和吴昌硕的《寻梅》(多媒体课件同时出示)。
教师问: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精神?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有哪些不同?请同学们欣赏讨论并准备回答问题。
2、学生自主欣赏,体会笔墨的韵味,从而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学生回答问题)3、教师评价小结: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今天,同学们对竹子的绘画完成的比较好,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请你不要灰心,相信通过你课下的努力一定回做到成竹在胸。
如果这节课能够留给你一段记忆,或者一个思考,或者一个经验,甚至一个微笑的话,那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本课学习中国画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并了解国画技能技法,不同其它的绘画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鼓励学生尝试在宣纸上作画的勇气,并且让学生充分体验毛笔在宣纸上的笔墨变化(浓、淡、干、湿)。
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画画艺术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生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怀,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画内容在小学设计中的环节较少,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兴趣,通过这次教学我认为在以后的国画教学中更应从以下方面深入:突出示范作用。
中国画的技法丰富,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一定要将整个教学过程显示清晰,步骤明确,学生就很容易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其中毛笔用色、用墨的方法。
这样教学目标就容易达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技能、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总之,对学生进行国画教学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只要处理得当它更会凸现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价值学生根据自己对中国画梅花的认识和了解进行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师评指出学生的不足。
1、请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2、教师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作画情况。
并告诉学生要课下多看有关梅花的优秀作品,不断地临摹和学习。
才能更好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梅花的精神。
3、布置下一节课需要同学们准备中国画竹子的学习图片和资料。
今天,同学们对竹子的绘画完成的比较好,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请你不要灰心,相信通过你课下的努力一定回做到成竹在胸。
如果这节课能够留给你一段记忆,或者一个思考,或者一个经验,甚至一个微笑的话,那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湘版美术八上第二课《梅竹言志》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方法与过程目标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体验画梅的过程与乐趣。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梅花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二、本课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枝干和花瓣画法。
教学难点:怎样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教具: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带有大量梅花摄影图片和中国画名家构图简洁的梅花作品)。
学具:稍大的宣纸和中国画的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组织教学,教师用课件出示毛泽东的《咏梅》诗句(不出示诗的题目和作者)同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和红梅的摄影作品。
师问:谁能诵读一下这首诗?并说出题目和作者。
学生:诵读,并回答问题。
师问:从这首诗中你能领会到梅花有怎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2、教师评价小结:傲骨凌雪的坚强意志,高洁挺拔的不屈精神。
这是诗人用文字语言的魅力表现出了梅花的高尚品质和人格精神。
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高贵品质。
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尝试使用中国画工具,运用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来画梅花。
表现梅花的这种精神。
板书课题:《梅竹言志》之梅的画法媒体课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二、识梅:欣赏梅花图片,观察其特点。
三、名家画梅作品赏析:1、欣赏齐白石的《红梅》和吴昌硕的《寻梅》(多媒体课件同时出示)。
教师问: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精神?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有哪些不同?请同学们欣赏讨论并准备回答问题。
2、学生自主欣赏,体会笔墨的韵味,从而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学生回答问题)3、教师评价小结: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湘版美术八上第二课《梅竹言志》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方法与过程目标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体验画梅的过程与乐趣。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梅花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二、本课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枝干和花瓣画法。
教学难点:怎样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教具: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带有大量梅花摄影图片和中国画名家构图简洁的梅花作品)。
学具:稍大的宣纸和中国画的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组织教学,教师用课件出示毛泽东的《咏梅》诗句(不出示诗的题目和作者)同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和红梅的摄影作品。
师问:谁能诵读一下这首诗?并说出题目和作者。
学生:诵读,并回答问题。
师问:从这首诗中你能领会到梅花有怎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2、教师评价小结:傲骨凌雪的坚强意志,高洁挺拔的不屈精神。
这是诗人用文字语言的魅力表现出了梅花的高尚品质和人格精神。
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高贵品质。
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尝试使用中国画工具,运用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来画梅花。
表现梅花的这种精神。
板书课题:《梅竹言志》之梅的画法媒体课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二、识梅:欣赏梅花图片,观察其特点。
三、名家画梅作品赏析:1、欣赏齐白石的《红梅》和吴昌硕的《寻梅》(多媒体课件同时出示)。
教师问: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精神?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有哪些不同?请同学们欣赏讨论并准备回答问题。
2、学生自主欣赏,体会笔墨的韵味,从而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学生回答问题)3、教师评价小结: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手法: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点、线为主的造型手段。
美术教案梅竹言志教案标题:美术教案 - 梅竹言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和竹子的象征意义,并能够理解梅竹言志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梅花和竹子的艺术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发展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梅花和竹子的象征意义: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梅花和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梅花的坚强和竹子的正直。
2. 艺术欣赏:展示一些著名的梅花和竹子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欣赏这些作品,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绘画技巧讲解:向学生介绍绘画梅花和竹子的基本技巧,如线条的运用、明暗的处理和色彩的运用等。
4. 创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梅花和竹子的绘画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对梅竹言志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梅花和竹子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梅竹言志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如你们对梅花和竹子有什么了解?2. 知识讲解:介绍梅花和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并展示相关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梅竹言志的内涵。
3. 艺术欣赏:展示一些著名的梅花和竹子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欣赏这些作品,让他们感受艺术的美和力量。
4. 技巧讲解:向学生介绍绘画梅花和竹子的基本技巧,如如何画出梅花的枝干和花瓣、如何表现竹子的笔触和纹理等。
5. 创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梅花和竹子的绘画创作,提供必要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并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对梅竹言志的理解和感受。
6. 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请他们分享创作的心得和感受,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和创作情况,评估他们对梅竹言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包括技巧运用、表现力和创意等方面,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建议。
教学资源:1. 梅花和竹子的图片、视频或故事2. 著名的梅花和竹子的艺术作品3. 绘画工具和材料,如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等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进一步了解和欣赏梅竹相关的艺术作品。
第2课梅竹言志-湘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梅竹言志”的背景及意义;
2.掌握中国画梅花和笔法的基本知识;
3.理解如何用画笔表现物象的形态和质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中国画梅花的基本画法和技法;
2.熟练掌握笔触和质感的表现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从学生平时接触到的事物入手,引入“梅竹言志”主题,了解“梅竹言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讲解
1.介绍中国画梅花的基本构图和笔法;
2.讲解梅的特点、梅花的种类与形态;
3.分析表现梅花的关键:笔触和水墨质感的表现。
3. 实践
1.画师范图,初步掌握笔法和形象表现;
2.自由发挥,创作表现梅的形态和质感的艺术作品。
4. 展示和评价
展示和分享各自创作的作品,老师点评和鼓励,发扬学生自信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策略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自我发掘和充分体验,发现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学习梅的艺术表现,掌握梅花的基本构图和笔法,最终通过创作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课的主要评价点在于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表现梅的形态和质感的基本技法和方法,以及是否能够创作出有自己想象和表达的独立作品。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紧凑,注重实践和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
同时也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讲解,要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创作,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梅竹言志2.2.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方法与过程目标: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欣赏——评述——练习。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不怕威逼利诱,坚持自我的良好品格。
2.2.2学时重点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
2.2.3学时难点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
3、价值观的培养。
2.2.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识竹—诵竹1.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
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
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2.(识竹)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3咏竹(诵读有关竹子的诗词)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的精神是什么?竹子象征什么?竹子中空象征: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不可居无竹:意思是自己和世俗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不一样,自己只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民间还有句话:竹报平安竹是花中四君子一样 ,最普遍的象征意义就是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质,比如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不怕威逼利诱,坚持自我等。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活动2【讲授】精讲点拨:画竹1、画竹竿: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
湘版美术八上第二课《梅竹言志》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方法与过程目标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体验画梅的过程与乐趣。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梅花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二、本课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枝干和花瓣画法。
教学难点:怎样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教具:笔墨纸砚等中国画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带有大量梅花摄影图片和中国画名家构图简洁的梅花作品)。
学具:稍大的宣纸和中国画的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组织教学,教师用课件出示毛泽东的《咏梅》诗句(不出示诗的题目和作者)同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和红梅的摄影作品。
师问:谁能诵读一下这首诗?并说出题目和作者。
学生:诵读,并回答问题。
师问:从这首诗中你能领会到梅花有怎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2、教师评价小结:傲骨凌雪的坚强意志,高洁挺拔的不屈精神。
这是诗人用文字语言的魅力表现出了梅花的高尚品质和人格精神。
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高贵品质。
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尝试使用中国画工具,运用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来画梅花。
表现梅花的这种精神。
板书课题:《梅竹言志》之梅的画法媒体课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二、识梅:欣赏梅花图片,观察其特点。
三、名家画梅作品赏析:1、欣赏齐白石的《红梅》和吴昌硕的《寻梅》(多媒体课件同时出示)。
教师问: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精神?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有哪些不同?请同学们欣赏讨论并准备回答问题。
2、学生自主欣赏,体会笔墨的韵味,从而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学生回答问题)3、教师评价小结: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手法: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点、线为主的造型手段。
《梅竹言志》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学习传统的画梅、竹技法,领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2、尝试用中国画工具、材料,体验画梅、竹的过程与乐趣,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欣赏——评述——练习。
3、通过梅花、竹子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生活、大自然以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1、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枝干和花瓣画法;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生长规律、形态变化及浓淡变化。
教学难点:怎样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情感,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组织教学,教师用课件出示毛泽东的《咏梅》诗句(不出示诗的题目和作者)同时播放《梅花三弄》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和红梅的摄影作品。
通过成语“胸有成竹”引出竹的话题。
2、教师评价小结:傲骨凌雪的坚强意志,高洁挺拔的不屈精神。
这是诗人用文字语言的魅力表现出了梅竹的高尚品质和人格精神。
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高贵品质。
3、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尝试使用中国画工具,运用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来画梅花和竹子,表现梅花以及竹子的精神。
二、识梅竹:欣赏梅花、竹子图片,观察其特点三、名家作品赏析1、欣赏齐白石的《红梅》和吴昌硕的《寻梅》(多媒体课件同时出示)。
2、学生自主欣赏,体会笔墨的韵味,从而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学生回答问题)3、教师评价小结四、画梅、竹1、学习用笔用墨2、学生自由体验笔墨韵味3、教师示范4、学生临摹五、展评作品:学生作业完成后,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同时纠正不足。
教学评价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