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2012戏剧
- 格式:ppt
- 大小:629.50 KB
- 文档页数:41
初赛评分手册
2012广州二中戏剧文化节戏剧汇演初赛评分细则
1、作品内容健康向上,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2、能把握戏剧内在的矛盾冲突,人物、事物的鲜明特征,塑造典型形象。
3、台风好,吐词、咬字清晰、准确,普通话标准。
4、表演真实投入,有较强感染力。
5、限时表演,每个剧目在10分钟左右,超时剧目将酌情扣分。
6、角色造型符合剧本时代特色及人物个性,形象逼真。
7、舞台音乐与剧情演进配合默契,音效逼真,有感染力。
8、舞台背景符合剧本时代特色,道具逼真,场景切换自然顺畅。
参赛序号:1 参赛剧目:《哈姆雷特》
参赛序号:2 参赛剧目:《傲慢与偏见》
参赛序号: 3 参赛剧目:《雷雨》
参赛序号:4 参赛剧目:《日出》
参赛序号:5 参赛剧目:《日出》
参赛序号:6 参赛剧目:《哈姆雷特》
参赛序号:7 参赛剧目:《西厢记》
参赛序号:8 参赛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
参赛序号:9 参赛剧目:《图兰朵》
参赛序号:10 参赛剧目:《夜宴》
参赛序号:11 参赛剧目:《误会》
参赛序号:12 参赛剧目:《李尔王》
参赛序号:13 参赛剧目:《原野》
参赛序号:14 参赛剧目:《伪君子》
参赛序号:15 参赛剧目:《乱世佳人》
参赛序号:16 参赛剧目:《阮玲玉》
参赛序号:17 参赛剧目:《巴黎圣母院》
参赛序号:18 参赛剧目:《雷雨》。
戏剧表演与人生作者:梁洪杰来源:《剧作家》 2012年第5期梁洪杰一、何谓人生关于人生,各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我认为,人生就是生存和怎样生存。
换句话说,就是活着加活法。
有人把人生比作旅途,每十年一站:一岁闪亮登场,十岁天天向上,二十岁学业有成,三十岁到处闯荡,四十岁事业兴旺,五十岁基本定向,六十岁告老还乡,七十岁打打麻将,八十岁晒晒太阳,九十岁经常卧床,一百岁像挂墙上。
这描绘的是一个顺畅的、平坦的人生。
其实,大多数人的人生不会是没有坎坷和挫折的。
活着,才有生命,这是人类的共性;怎样活?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也就不同;又由于不同的人各有不同的思想、性格、习惯、爱好、文化、修养、信仰和追求,活法就各不相同,这属个性。
所谓活法,就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望,或达到某种目的所进行的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和方式、方法。
它主要包含着两大方面的内容,即:选择和行动。
1、选择人生即是选择,不可能什么都拥有。
只能有得有失,有留有弃,非此即彼。
人由生到死的过程就是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而且时时都面临着选择: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买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还有择校、择业、择友、择偶等等,不管大事小事,都要选择。
这是行动的前提。
重大的选择往往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特别是当你欲进不能,欲退不甘,尖锐的生活情境又逼使你还必须在尽短的时间内作出选择时,那将是对你心灵和人格的严酷测试和拷问。
[1]选择决定命运,选择改变人生在人生的旅途上,常常遇到十字路口或许多岔路,这些通往不同方向的路都是未知的,但大都充满着诱惑和神秘。
在《四大妖精》一书中,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打下天庭。
在地狱转世时,面临各种不同颜色的路。
本来阎王让他上白色的路,能脱生个好人家,可他见那条路上大都是些衣衫褴褛的穷人;再一望橙色的路上,大都是些骑马坐轿的达官贵人、夫人小姐,就不顾劝阻,径直奔上了这条路。
天黑了,路旁屋中传出女人叫“痛”声,他从门缝看到里面一漂亮女子手捂肚子要生了!他推门入内,门槛将他绊倒,睁眼一看,他在猪圈里诞生了!他是因为选错了路,才成了猪。
Discussion on Drama〈Ménage à 13〉作者: 郭晨子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上海戏剧
页码: 24-2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三角关系 话剧 创作意图 舞台呈现 西方油画 人物设置 电话亭 客厅
摘要:2012年三四月间,《十三角关系》在全国七个城市展开巡演,这台创作于1999年的喜剧在相隔十三年之后再度亮相。
舞台呈现规矩、本份、适用,主体是客厅剧的客厅模样,沙发、茶几必不可少,背景上下变化为西方油画和中式厅堂,表明不同的环境,左右两侧的小小旋转布景展示电台播音间或电话亭的另外演区。
在人物设置上,既有丈夫、妻子、"小三"一组"重口味"的三角关系,也凸显了女儿这一“小清新”的形象,戴着天使翅膀的女儿每天和不存在的心仪对象通着电话,完成了剧中的讲述部分,传达了主创的创作意图。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篇1摘要: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都是多元文化集中体现。
中国戏曲偏重言志抒情以曲唱戏重于形式,发声讲究甜润圆亮字重腔轻,曲从与字。
欧洲歌剧偏重再现模仿以歌唱剧重于内容,发声讲求明亮宽洪,言从与歌。
关键词:中国戏曲欧洲歌剧差异中国的戏曲与欧洲的歌剧,是世界两大戏剧艺术体系的突出代表。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是多元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人们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及心理素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物。
因此,中国戏剧和欧洲歌剧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及深厚的美学特征。
一、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的形于发展(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中国的戏曲是古代的舞剧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最早的舞剧是葛天氏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这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为一体的艺术。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民间歌舞戏和参军戏。
如歌舞大戏《大面》、《踏谣娘》,如产生于东晋时期的参军戏在隋唐时期仍属于“散乐”的范畴,并十分流行。
从原始歌舞逐渐发展成以歌舞演故事,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历经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数百年的承续、发展,而成熟的渐变过程,因而中国戏曲根基深厚,艺术体系完善。
(二)欧洲歌剧的形成与发展欧洲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因此意大利被赞誉为“欧洲歌剧的故乡”。
意大利早期歌剧称为“音乐戏剧”,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
它的诞生是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领域最伟大的一场革命。
欧洲歌剧的音乐素材大多来源于民歌和宗教音乐。
1597年第一部歌剧《达夫尼》诞生,由利努契尼提供脚本,佩里作曲,但这部歌剧没有流传下来。
中央戏剧学院课程表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中央戏剧学院教务处目录中央戏剧学院课程表运行说明 (3)昌平校区 (4)2012戏剧影视表演本科班....................................................................................................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2戏剧影视表演本科班(儿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2影视表演专科一班........................................................................................................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2影视表演专科二班........................................................................................................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2影视表演专科三班........................................................................................................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2影视表演专科四班........................................................................................................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2影视表演专科五班........................................................................................................ 错误!未定义书签。
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目前大都实行演出季和季票订购制度。
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的演出季和季票订购制度,在戏剧制作生产和营销方面,找到了艺术和市场之间的平衡点。
一方面,不以演员剧团为基础的定期换演演出季制度离美国戏剧人心目中以演员剧团(ensemble based )为基础的轮演演出季制度的理想有很大的距离,体现了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艺术对商业的妥协;而另一方面,基于定期换演制度的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特有的季票订购的营销方式,又体现了美国非营利职业剧院和观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剧院的社区性和地区性特征。
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的演出季和季票订购■沈亮戏剧艺术Theatre Arts在美国非营利职业戏剧机构的名称中,有一个词颇为引人瞩目,即英文Repertory Theatre 。
如Yale Reper -tory Theatre 、American Repertory Theatre,Civic Repertory Theatre ,Indiana Repertory Theatre,Seattle Repertory Theatre 。
Repertory Theatre ,杜定宇先生的《英汉戏剧辞典》中的翻译有两条,一是轮演剧目剧院;二是由固定剧团换演选定剧目的剧场。
而在第一条的轮演剧目剧院中,又参见repertory company 条目。
Repertory Company 条目的翻译是定期轮演保留剧目的剧团,戏目剧团。
再看repertory 一词,在杜定宇的辞典里也有多种解释:“略作rep 1、(剧团)可换演的保留节目(戏剧、舞蹈、音乐节目等);轮换放映节目2、(戏剧)的换演制3、(定期)换演剧目的剧团”[1](P.650)实际上,大多数冠以repertory the -atre 的美国非营利职业剧院,并没有做到轮演,更没有做到保留剧目轮演,而是做到了定期换演剧目。
在中国戏剧界的翻译实践中,对美国非营利职业剧院名称中含有repertory theatre 的翻译,有译作保留剧目轮演剧院,或是剧目轮换剧院,也有译作是定目剧院。
先锋戏剧《恋爱的犀牛》的艺术魅力作者:陆淑敏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10期内容摘要:《恋爱的犀牛》是孟京辉的经典之作,自1999年上演至今已有十六年,每一次上演都广受欢迎,被称为是“最受欢迎的小剧场戏剧”。
由于该剧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期待,所谈论的是爱情这一永恒的话题,在台词上选择用诗化和幽默戏谑的语言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和批评,因而成为当代小剧场戏剧中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恋爱的犀牛》审美期待爱情语言艺术《恋爱的犀牛》是先锋戏剧家孟京辉经久不衰的一部作品,也是中国剧坛的经典之作。
它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一个男人(马路)爱上了一个女人(明明),并尽其所能为她做了一切所能做的事情,但却始终得不到她的爱。
简单来说就是“我爱她,她爱他,他却不爱她”的典型的三角恋爱关系。
自1999年上演至今,《恋爱的犀牛》已经走过了十六个年头,先后改编了六次,是当代最受欢迎的小剧场戏剧之一,被视为“小剧场史上的奇迹”。
据不完全统计,“《恋爱的犀牛》1999年版共演出40场,2003年的第二版和2004年的第三版分别演出30场,并登上了国家大剧院。
2008年第四版共演出160场,2009年第四版出演,并举行了《恋爱的犀牛》十周年纪念活动。
2011年演出达到800余场,且被翻译成英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并出国进行巡演。
2012年演出第五版,上演超过1000场。
2014年演出第六版,并走进了大学校园,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先后演出达千余场。
”[1]十多年来,《恋爱的犀牛》为何每次演出都得到了观众的热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大众审美期待的集中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开始入转型期。
转型期既是一个消费时代,也是商业化时代,这一时期,“文化已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2012年话剧舞台梳掠2012年的话剧舞台,给人留下这样的感受:浓浓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极具张力的戏剧使人震撼,从而在心灵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满足。
正可谓:话剧舞台精品荟萃,活跃火爆多元格局。
全国优秀剧目展演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全面展示近年来舞台艺术创作的丰硕成果和舞台艺术创作的发展繁荣,文化部于2012年8月至10月在北京举办了“讴歌伟大时代,艺术奉献人民”——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
这次全国优秀剧目展演为广大观众奉献了119台剧目。
参演剧目艺术门类齐全,题材广泛,主题内涵深刻,讴歌改革开放,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改革进程和观众关心的现实生活,描写普通群众的情感,利用先进的舞台科技手段,创新舞台表现形式,使参演剧目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展示了近年来舞台艺术创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
其中,《郭明义》《父亲》《生命档案》《小平您好》《红旗渠》《信仰》《河街茶馆》《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向上走向下走》《搬家》《活着》《理查三世》《马兰花》《西游记》等25台话剧(儿童剧)优秀剧目参加了展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京人艺庆祝建院60周年的纪念演出与精品剧目邀请展演1952年6月12日,一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国家级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成立,戏剧大师曹禺担任剧院首任院长,老舍的名剧《龙须沟》上演,成为北京人艺奠基之作。
2012年是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
为了回顾走过的辉煌历程和展示取得的艺术成果,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纪念演出设了4个板块:第一板块“辉煌起点”。
演出的第一个戏是《龙须沟》。
这是人艺建院后的第一个大戏,奠定了人艺独特的演剧风格,意义非凡,称之为人艺辉煌的起点。
之后演出的是蓝天野、朱旭两位老艺术家加盟的四代同堂的《家》,及两部上世纪90年代的优秀作品《鸟人》和《天下第一楼》。
第二板块“永恒经典”。
演出“郭老曹”的戏剧作品。
About Love,About Freedom
作者: 浅草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上海戏剧
页码: 22-2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三角关系 话剧 自由 人生经验 艺术家 艾伦 声带
摘要:1999年,赖声川创作了话剧《十三角关系》,灵感来源于轰动一时的台湾名人三角关系。
然而,在赖声川的心底,这是向伍迪·艾伦致敬的作品。
"因为在世界戏剧的传承中,有几位艺术家能够把喜剧升华到更高的境界,用笑声带领我们体会生命,让笑声涵盖喜与悲的人生经验。
伍迪·艾伦是其中一位。
"而如今笔者要加上一句,赖声川亦是其中一位。
浅谈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以剧本《天使在美国》为例◎姚渝璠摘要:戏剧翻译具有“二重性”,即源自于戏剧文本的文学性和可表演性。
学术界对于戏剧翻译该以文学性为主还是可表演性为主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本文将以剧本《天使在美国》为例,通过翻译实践,从语言的口语化和文化对等性的角度简要分析可表演性在戏剧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天使在美国》;翻译实践一、戏剧翻译理论戏剧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域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
戏剧文本的特殊在于其常常具有“二重性”,即作为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和作为舞台作品的可观性。
这种特殊往往也体现在翻译中,造成了戏剧翻译的“二重性”——文学性和可表演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出现了一些戏剧翻译理论家,针对戏剧的特征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例如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认为,“可表演性是戏剧翻译的先决条件,译者需据此判断哪些结构适于表演,然后译成目的语”(Bassnett, 2004:122)。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也提出“戏剧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舞台演出”(Newmark, 2001:172)。
这表明在戏剧翻译研究中,可表演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可以说,戏剧翻译的“二重性”至今都是戏剧翻译研究的重难点,不仅学术界对此争论不休,其对戏剧翻译的实践活动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我国的一些知名译者在进行戏剧翻译时,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郭沫若提出的戏剧翻译“诗性的移植”,曹禺提出的为“演”而译,英若诚提出的“活的语言”和“脆的语言”(孟伟根, 2012),都是对戏剧翻译实践的不同理解,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笔者更倾向于戏剧翻译需要以可表演性为基础,戏剧只有在舞台上才能真正展现其魅力,因此在进行剧本翻译时,笔者以可表演性为主,文学性为辅,力求译文简洁生动,有感染力。
二、戏剧《天使在美国》简介《天使在美国》是托尼·库什纳创作的现代戏剧,曾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和托尼奖,涉及政治、边缘人权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研究价值。
先锋戏剧《恋爱的犀牛》的艺术魅力作者:陆淑敏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19期陆淑敏内容摘要:《恋爱的犀牛》是孟京辉的经典之作,自1999年上演至今已有十六年,每一次上演都广受欢迎,被称为是“最受欢迎的小剧场戏剧”。
由于该剧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期待,所谈论的是爱情这一永恒的话题,在台词上选择用诗化和幽默戏谑的语言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和批评,因而成为当代小剧场戏剧中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恋爱的犀牛》审美期待爱情语言艺术《恋爱的犀牛》是先锋戏剧家孟京辉经久不衰的一部作品,也是中国剧坛的经典之作。
它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一个男人(马路)爱上了一个女人(明明),并尽其所能为她做了一切所能做的事情,但却始终得不到她的爱。
简单来说就是“我爱她,她爱他,他却不爱她”的典型的三角恋爱关系。
自1999年上演至今,《恋爱的犀牛》已经走过了十六个年头,先后改编了六次,是当代最受欢迎的小剧场戏剧之一,被视为“小剧场史上的奇迹”。
据不完全统计,“《恋爱的犀牛》1999年版共演出40场,2003年的第二版和2004年的第三版分别演出30场,并登上了国家大剧院。
2008年第四版共演出160场,2009年第四版出演,并举行了《恋爱的犀牛》十周年纪念活动。
2011年演出达到800余场,且被翻译成英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并出国进行巡演。
2012年演出第五版,上演超过1000场。
2014年演出第六版,并走进了大学校园,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先后演出达千余场。
”[1]十多年来,《恋爱的犀牛》为何每次演出都得到了观众的热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大众审美期待的集中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开始入转型期。
转型期既是一个消费时代,也是商业化时代,这一时期,“文化已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中国戏曲剧种大全前言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本人对戏曲的热爱,不仅仅是因为其中文词优美、故事丰富还是起表演形式。
因为爱好所以对于各种传统戏曲曲艺都会去欣赏,因此搜集了些相关资料,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希望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了解了解。
人类的发展的历史和哲学离不开音乐和舞蹈,哲学的极致我认为最终也是艺术。
当然艺术的种类有很多种,但在中国,中国的戏曲是由民间的不同艺术综合而成所以余以为它更是值得我们去欣赏的。
2012-11-05 洪城中国戏曲(ChinaOpera)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五大剧种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下面来详细的来介绍下这五大戏种和其戏种代表表演艺术家:1、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又称“京戏”、“国剧”、“皮黄”。
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There is a Butterfly in Everyone's Heart 作者: 木叶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上海戏剧
页码: 34-3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蝴蝶是自由的》 体验生活 中都 人心 话剧 嬉皮士 失明 唱歌
摘要:家宝与安妮他,乖乖男,眼前一片黑暗,心底却是明亮。
她,嬉皮士,生活一团糟糕,外表依旧欢乐。
失明青年家宝生得帅气,会弹吉他唱歌,为人幽默明朗。
为了摆脱母亲的溺爱束缚,为了追求自由自信,他离家外出体验生活。
一个月来的新生活井然有序,然而,这一天他安静的独居生活被一个新搬进来的邻居打断了。
2023年9月第39卷㊀第5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Sep.,2023Vol.39㊀No.5收稿日期:2023-05-10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西厢记“复译比较的典籍英译多模态话语研究 (20BYY03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立胜,男,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典籍翻译与对外话语研究㊂引用格式:刘立胜.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 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J].外国语文,2023(5):116-124.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刘立胜(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㊀461000)摘㊀要:戏曲(剧)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与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㊂较之文学案头剧,舞台剧更是一种涉及语言㊁文化㊁唱腔及身段等多模态符号的复杂表演艺术,因而在跨文化翻译传播中会遭遇更多的困难与障碍㊂文章以华人译者沈广仁的‘西厢记“舞台英译本为例,从翻译底本㊁可表演性策略㊁舞台呈现与效果等方面深入探讨其广受欢迎的缘由,并与熊式一的‘西厢记“首译舞台剧本作深入比较,综合探讨适合戏曲舞台剧本翻译的可表演性策略,为中国传统戏曲典籍对外传播提供借鉴㊂关键词:典籍英译;‘西厢记“;舞台剧本;可表演性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5-0116-090㊀引言作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㊁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西厢记“一经问世,便蜚声当时文坛与剧场,获 花间美人 天下夺魁 及 杂剧‘春秋“ 等诸多赞誉㊂该剧无论在语言艺术㊁人物塑造还是思想内涵方面较之前剧作都有了新的超越,数百年来让无数男女痴情称道,经久流传㊂至今,‘西厢记“及其故事来源,即唐代元稹的传奇‘会真记“与金代董解元的曲艺‘西厢记诸宫调“共有译本73种,其中英译本28种(含舞台已演出本三种),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在中外戏剧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㊂中国传统戏曲涉及唱㊁念㊁做㊁打等表现方法,注重曲调与唱腔㊁唱词的押韵与对仗,文中还有大量的诗词曲赋与用典㊂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语际翻译中的语言因素,还要考虑其他多模态因素,因而戏曲翻译是各类翻译中最为困难的,也是翻译研究中最为薄弱的㊂长久以来,学界就戏剧的可表演性翻策略争议颇多㊂巴斯奈特(Bassnett,1991:100)认为,戏剧文本的复杂性决定了戏剧翻译可采用多种策略,如果用可表演性和可念性来要求译者,那么译者的任务就变得超人性了,因而呼吁戏剧译者和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文本的语言结构上㊂而纽马克(Newmark,2001:172)则主张,戏剧译者既可以为阅读与学术研究而译,也可以为舞台演出而译,但应以舞台演出为主要目的㊂此后,斯奈尔-霍恩比(Snell-Hornby,2006:110)进一步强调戏剧翻译的 可表演性 可说性 ,甚至 可唱性 ,并提出了评价戏剧翻译的五个标准:潜台词㊁互动性㊁押韵㊁个性语言及观众参与㊂需要指出,戏曲有文学案头剧和舞台剧之分,译者在翻译之前虽需要明确自己的翻译目的与接受对象,但只有在舞台上演,才能实现戏剧翻译之最终目的㊂当然,在影响戏剧翻译的所有因素中,导演才是戏剧的真正 译者 ,对译本及舞台表演的呈现起着决定性作用,并把译文话语转换成动作与手势语言㊁声音和面部表情(Che Suh,2002),但译者㊃611㊃㊀刘立胜㊀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 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㊀在翻译中如果不关注译本的可表演性,则无法引起戏剧导演及剧社经理等在戏剧译本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翻译中介的兴趣,这也是至今只有少数‘西厢记“译本登上国外舞台的原因㊂华人译者兼导演沈广仁在‘西厢记“舞台英译本(The West Wing:A Chuanqi Opera,2008)中进行大胆的改编并大获成功,在新加坡成功进行了公演,并应邀赴澳大利亚演出㊂因该剧没有沿用传统的昆剧唱腔,而是以国外观众所熟知的 Memory We Will Rock You 等英语流行歌曲为旋律,广受国外年轻观众的欢迎,并吸引了新加坡六家媒体和中国大陆七家媒体的大量报道㊂‘海峡时报“(The StraitsTimes)认为它是 中国戏曲大变身 (Latif,2008),国内‘新闻晨报“也报道 整台演出就如同看一场音乐剧一般,观众笑声连连 (朱美虹,2008)㊂与此相比,旅英中国学者㊁导演熊式一1935年将‘西厢记“搬上伦敦舞台,但 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演出并未获得巨大反响(熊式一,2010:91)㊂两部‘西厢记“英译舞台剧在国外迥异的演出效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案例,沈广仁改编的英译本何以在国外引起轰动?而同样积聚了很多形象资本的译者熊式一,虽埋头伏案,仔细推敲,他的‘西厢记“英译本为何没有达到与其首译舞台剧‘王宝川“相似的效果?为此,本文将从翻译底本选择㊁翻译策略及舞台呈现效果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㊂1㊀翻译底本选择:翻译评价之基础底本是翻译的出发点,也是翻译质量评判的原始参照,因而在评价译本时,需要对比译本与原本㊂而翻译研究中存在的版本错位,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对翻译底本的考证意识不足所致(葛校琴,2013)㊂‘西厢记“并非王实甫首创,但他是在‘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把崔㊁张二人的爱情故事改写为元杂剧的集大成者㊂他吸取并借鉴院本㊁南戏的演出形式,突破了 四折一楔子 和 一人主唱 的元代戏曲的固定体例,采用了五本二十折形式㊂在每折戏中,有时由末㊁旦和贴轮流演唱;有时则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配唱㊂这种体制上的创新,既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力,也可以更为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㊂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厢记“出现了不同的曲调和刊本,以适合不同读者(观众)的品位㊂中国戏曲自宋㊁元以来有南北之分,在唱法方面各不相同㊂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腔调改进成为 昆山腔 ㊂到明朝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又对其声律和唱法进一步改革,并吸取了海盐腔㊁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㊂他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辅以笛㊁箫㊁笙㊁琵琶等伴奏乐器,创造了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细腻而优雅的 水磨调 ,即昆曲㊂在剧本改编方面,‘西厢记“的明㊁清刊本合计达160种之上,蒋星煜(2009:70)将其版本大致分为总集本㊁丛书本㊁专题丛书本㊁合刊本㊁单刊本五类,而单刊本又可细分为口述本㊁演出本㊁非演出本㊁手迹本㊁乐谱本和少数民族语文本等六类㊂因而,译者选择‘西厢记“的何种底本,将是评价其译本的基础,也将影响到其受读者欢迎的程度㊂沈广仁选择明代李日华‘南西厢记“为英译底本㊂该本系在崔时佩㊁李景云的‘南西厢记“南曲改编本的基础上增补而成㊂全书共36出,在情节㊁关目㊁人物角色与演唱方式方面与王实甫原本有所差异㊂其依据传奇的体裁来重写西厢故事,改北调为南曲,并在演唱角色的分配㊁戏份的安排上作了重新调整㊂全戏中加入较多插科打诨的滑稽戏内容,以适应场上表演的需要和观众的口味㊂它虽备受明清时期凌濛初㊁李渔等文人的苛责,但就影响与接受而言,明代以后‘西厢记“各改编本无出其右者㊂以致清代焦循在‘剧说“中说道: 李日华改实甫北曲为南曲,所谓‘南西厢“,今梨园演唱者是也㊂ (伏涤修,2005:92)需要指出,沈译本遵循了李版原有的对白和结构,总体上保留了它的通俗㊁押韵㊁对仗特色,但为了演出需要,将其改译为30出,里面的少数唱词也依据王版‘西厢记“进行改写㊂熊式一翻译‘王宝川“时凭借记忆对‘红鬃烈马“脚本内容进行拼凑,与此不同,他为让西方观众了㊃71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5期㊀解中国戏剧精品,搜集并参考了17种‘西厢记“不同版本,并以清代小说戏曲评论家金圣叹批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底本,在英国骆任廷爵士(Sir James Lockhart)的中文藏书楼中孜孜不倦地译了11个月之久㊂金圣叹认为‘西厢记“第五卷并非出自王实甫本人,无论其情节㊁思想内涵还是词曲都远逊于该剧前四本,并对剧情安排和台词进行了批评,对该剧的文字㊁对话和关目作了大量修改,并删除了许多不雅的表述㊂但也需要指出,金批本语言犀利,思想深刻,以致流传甚广,在清代有70余种刊刻本,成为后来许多英译作品的底本㊂2㊀可表演性策略:舞台剧翻译之关键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首倡者巴斯奈特(1980:129)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戏剧翻译的特殊性,并认为戏剧文本只有通过舞台演出才得以完整,也只有通过舞台表演,文本的全部内涵才能显现出来㊂帕维斯(Pavis,1989:30)支持这一观点,并认为戏剧翻译应以可表演性为前提,舞台表演总是优先于语言文本㊂国内学者及导演英若诚(1999)结合戏剧语言的独有特点,主张戏剧翻译要体现口语化㊁简洁性㊁动作性和性格化,追求戏剧的整体观演效果㊂虽然,诸学者对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原则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戏剧翻译要考虑文本使用者和观众的需求㊁戏剧的舞台性㊁视听性㊁口语性以及语言的动作性(孟伟根,2008)㊂为此,本文将从口语化㊁可唱性㊁动作性及娱乐性四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㊂2.1戏剧翻译中台词的口语化策略戏剧台词,即人物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的语言,包括唱词㊁独白㊁对话等㊂它能连接观众与演员,让观众窥见人物细微的思想活动,体味戏剧舞台上人物的深意和情感㊂但由于舞台表演的瞬时性㊁视听性和无注性,需要译者在翻译时注重译本语言的口语化㊁艺术性与个性化㊂为了保存原剧的口语化特点,译者沈广仁(2012:189)依据明代戏曲家沈璟的 僻好本色 的主张,侧重舞台译本的听与说,而力避学术写作中阅读与写作对译本口语化特征的影响㊂其翻译过程有三个步骤:首先,精于原作且英文水平极高的译者沈广仁以该曲的每行为单位进行英文口述;其次,不谙中文但精于英诗的诗人梁刘玉(Leong Liew Geok)对英译文进行润饰,并对唱词部分加以诗化;最后,并无古文或诗歌基础的打字员则记录诗人口语化的译文,如发现不通或易于误解之处,则要求重述,以便去除译本中术语或书面语残留,最终达到普通观众即听即解的舞台标准,把超越时空的隔阂降到最低㊂相较而言,熊式一则把‘西厢记“视为传统戏曲的经典,旨在忠实地传达原作的语言与文化特色㊂下面以原剧第三出第1折红娘对张生的训斥为例:例1 五衮 馋穷酸饿鬼㊂馋穷酸饿鬼㊂卖弄有家私㊂莫不为图谋㊂我特来到此㊂怕有情人㊂乖劣性子㊂(李日华,1958:57)腾葫芦 你个挽弓酸俫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我图谋你东西来到此?把你做先生的钱物,与红娘为赏赐,我果然爱你金资?(金圣叹,2017:92)在该出中,红娘以调侃的口气训斥张生卖弄家资㊂沈译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译文的口语化特征也更为明显㊂ Poverty stricken 指明张生穷困窘迫的境地,而 lout 则专指那些让人烦厌,却又生怜的笨手笨脚的男人㊂在舞台演出时,红娘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张生(look at you),一边绕着张生指责,肢体语言和台词完美配合,生动地反映出红娘意象中 傻角 张生的形象;熊式一在翻译时,选用了 a wretched,poor,vulgar creature 等词语㊂依据‘牛津英语词典“, wretched 多用来表示邪恶㊁可怜㊁可鄙之人,而 creature 在指人时,有让人可怜之意,但多为贬义,尤其是wretched creature两词连用容易让西方读者联想到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Frankenstein s creature),与原剧中红娘戏谑的口吻不㊃811㊃㊀刘立胜㊀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 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㊀符㊂另外,沈译中 Who gives a damn about your money? 也比 You want to make a show of how rich you are! 更为口语化地体现出红娘语言锋利泼辣㊁爽朗热情的性格特征㊂因而,沈译能更为有效传达原剧的语气和情态,灵动而不露斧痕;熊译文中语句过于正式㊁复杂,人物形象较为刻板,未能很好地再现剧中的情绪起伏,影响了戏剧的观演效果㊂表1沈译(2008:25)熊译(1935:116)Look at you:a poverty stricken lout!Who gives a damn about your money?Is this the only thing you can think of?I came here because I was afraid you lovers would be frustrated by your desires.You,Chang,area wretched,poor,vulgar creature!You want to make a show of how rich you are!Do you think that I have come here to see what I can get out of you?How could all the salary that your wretched teaching has earned be a sufficient reward for me! Do you really believe that I want your money?2.2戏剧翻译中台词的可唱性与动作性戏曲以歌舞来演绎故事的特点使其舞台性重于文学性,观众欣赏的重点在于曲的歌唱和表演,而不仅仅是曲词的华美㊂音乐是戏曲的灵魂,传统戏曲讲究 字正腔圆 和 依字行腔 ㊂而唱词可用来说明身份㊁交待情节或抒情言志,其翻译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需要运用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和兼及典型动作的艺术处理(王宏印,1997:78-79)㊂在翻译过程中,如过分重视剧本的文学性,忽略戏曲演唱和表演的观赏性,则可能让戏曲译本 叫好不叫座 ㊂李版‘西厢记“使用了132种曲牌,唱词曲牌联套,连同 前腔 和 尾声 在内,共演唱了299支曲㊂其曲词精致华美,有大量诗词歌赋,韵白近于唱词,散白虽接近口语,但清爽干脆㊁悦耳动听㊂在翻译时,如何利用英语的语调㊁节奏㊁押韵及歌词的曲调来再现戏曲的音乐美,则显得至关重要㊂以张生初次见崔莺莺即被其倾倒的 元和令 唱词英译为例:例2 前腔 首座㊂我颠不辣见了万千㊂似这般庞儿罕见㊂只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㊂他掩映并香肩㊂(李日华,1958:11)元和令 颠不刺的见了万千,这般可喜娘罕曾见㊂我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去半天㊂尽人调戏,郭着香肩,只将花笑拈㊂(金圣叹,2017:9)表2沈译(2008:7-8):Composed to the tune of Yuanhelingand sung to the tune of Sex Bomb熊译(1935:10-11)Though thousands of hot babes I ve met; On little more than freaks my eyes have set.A witch s curves,an angel s face. Now seize my blood to make it race.I m dizzy,my vision is clouded; Words fail,my voice is shrouded.My heart has just been stolen,To lotus peaks my eyes have flown. She puts up with teasing,Her slanting shoulders revealing, Her only defense is her giggling.Goodness knows how many thousands of beauties I have seen before,But never have I seen such a delightful maiden as this!My eyes are bedazzled,and speech fails me,My soul has soared to mid-heaven!Standing there with her fair shoulders at rest,she seems regardless of how admiration of her is expressed,While she fondles the flower with a smiling face.㊀㊀原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张生 情痴 的形象㊂一介书生,偶遇容颜衣饰倾城倾国的莺莺,便决定不再赴京应试,表现出其痴情之意深,多情之状坚㊂该出唱词文辞优美,笔法细腻,内容传神,意境深幽,每一句都声声润人情迁㊂㊃91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5期㊀沈广仁并没有完全以李日华底本为基础,而是依王实甫原本对唱词进行了改写㊂按沈广仁(Shen, 2013:203)的观点,现今古典戏曲式微,与它形同博物馆艺术品般被供奉㊁缺乏联系现代生命的活力与流行戏剧迫切需要的娱乐性有关㊂沈广仁要让现代观众重温的是数百年前中国观众的剧场体验,所配的皆是观众熟悉之现代曲调,意在唤起共鸣,营造气氛㊂因而,他把西方观众耳熟能详的汤姆㊃琼斯(Tom Jones)的情歌‘性感万人迷“(Sex Bomb)的曲调作为英译本的音乐潜台词(subtext)来依声填词,译本唱词押韵结构为aa bb cc dd eee,朗朗上口,便于歌唱㊂另外,沈译唱词中hot babes一词与‘性感万人迷“歌词中的baby形成有效关联,同时其节奏与‘性感万人迷“曲调情感一致,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其进入古典戏曲所欲营造的情爱氛围中㊂把流行曲调的原有唱词作为译本音乐的潜台词,更能使新谱唱词的意义倍增㊂这种把唱词谱入英语流行音乐的做法既弥补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英译的无注性,又给予观众多重的感官刺激,包括眼观舞台上象征性的肢体动作,耳听主角演唱㊂而曲调音乐的原歌词则成为潜台词作用于观众的下意识,促进观众的理解与欣赏(熊贤关,2012)㊂不同于小说或其他文艺体裁,戏曲只能通过动作以及解释动作㊁体现动作的语言,来达到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关系,推动矛盾发展和揭示思想主题的要求(范钧宏,1982:27)㊂中国戏曲的动作是舞蹈化的,动作是构成一个剧本的重要因素,戏曲剧本的语言应提供给演员舞蹈表演的空间㊂沈译唱词的动作性与形象性十足,与音乐融为一体,很好地反映出曲中人物的神态面貌与心理情感㊂沈译本多用一些动态动词,加上舞台演出中张生夸张的神情举止,如热血澎湃(seize my blood to make it race)㊁眼花撩乱(dizzy)㊁无以言表(Words fail)㊁魂飞九天(My heart has just been stolen,to lotus peaks my eyes have flown)等,这都充分从张生的视角再现莺莺的优雅姿态与仪容面貌㊂在音乐性方面,唱词最后三个词teasing㊁revealing和giggling都押/iŋ/韵,而韵尾/ŋ/是鼻辅音,歌唱时软腭降低,气流从鼻腔泄出,同时震动声带发音㊂因发音时间较长,气调柔和,可以更好地用来表达情感㊂另外,三个词也与英文歌曲‘性感万人迷“歌词中的bomb㊁along㊁on押的鼻音/m/㊁/ŋ/与/n/相呼应,因而能够与歌曲曲调完美合拍,加上演员丰富的肢体动作,声情并貌地演绎出原剧的内容㊂与之比较,熊译本的唱词虽在忠实方面有余,但在押韵㊁节奏及简洁性方面不足,且文中多用一些感官动词(know㊁see㊁seem)㊁被动语态(be bedazzled)及静态动词(standing㊁smiling),偏重于人物的静态描写,台词的口语化与动作性不强,总体上逊于沈译本的音乐性和动作性㊂在唱词人物形象刻画方面,熊译文中的beauties和maiden反映了相府小姐大家闺秀之仪态,与沈译中hot babes㊁freaks㊁witch s curves及angel s face描述的天使面容㊁魔鬼身材的当下性感辣妹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㊂后者对于新加坡那些认同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华传统戏曲及文化略有所知的青年观众来说无疑更有吸引力㊂另外,原文中 尽人调戏 一词并无贬义,系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 尽人顾盼 之意㊂ Teasing 一词可指对异性的撩拨,在此指张生目光为莺莺所吸引,如痴如醉地欣赏莺莺之状(shoulders revealing),为之神魂颠倒,魂飞天外的场景㊂而 put up with 显示出莺莺意识到张生在看自己,但又神态自若,仿若天人㊂Her only defense is her giggling一句系译者根据情境的增译,但更为生动地描写了莺莺声音优美及娇羞之状㊂Defense一词也与原文本中莺莺之 临去秋波那一转 极为神似㊂熊译本中,虽然 fondles the flower 能体现出莺莺娇羞之状,但 smiling face 与 regardless of 难以体现出她的那种心中窃喜㊁欲罢还休的少女矜持心态㊂2.3戏剧台词翻译中修辞与科诨等手法运用戏曲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舞台语言,为了达到更好的舞台传播与接受效果,还需运用一些修辞与科诨手法㊂修辞方面包括从思想着眼在选词上运用的比喻句㊁引用句㊁对比句㊁衬托句㊁双关句㊁反义句㊃021㊃㊀刘立胜㊀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 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㊀等,以及从唱词形式方面着眼的对偶句㊁重复句㊁迭字句及颠倒句等㊂另外,由于中国传统戏曲没有西方传统上的 悲剧 和 喜剧 ,多利用丑角在演出中充分发挥插科打诨的效果㊂具体而言,主要运用诗歌㊁谐音㊁荒诞情节㊁俗事㊁舞台动作及歇后语㊁佛家语等来制造科诨(张辰,1984:93),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㊁调节剧场气氛与戏剧节奏的效果㊂为了让观众充分欣赏古典戏曲,沈译充分利用了一些双关㊁反义及重叠等修辞格,将‘西厢记“转化为地道㊁简明㊁流畅的英文,旨在将‘西厢记“带到当代观众之前,如第九出‘唱合东墙“中红娘与莺莺对话:例3㊀ 旦 好清新之诗㊂我也依韵和他一首㊂ 贴 你两下里正好做一首㊂ 旦 做一首诗㊂有了㊂ 贴 面也不曾会㊂就有了㊂ 旦 贱人㊂诗有了㊂ 贴 我只道那话儿有了㊂(李日华,1958:25)沈译:ORIOLE:What a refreshing poem!I ll reply with a matching couplet. SCARLET:The two of you make a nice couple-et.ORIOLE:A couplet I have it.SCARLET:You ve just made a couple-et and you already have one?ORIOLE:Oh,bitch!I mean one poem.SCARLET:I thought you were with that.[Takes a sidelong glance at Oriole s belly. Oriole involuntarily covers it with her hand.]沈译利用couplet和couple的谐音双关及have one(poem/child)的语意双关,并用红娘侧视莺莺腹部,而莺莺不自觉地用手来遮掩这样的舞台动作来增加舞台效果㊂为了进一步营造了戏剧高潮,译者除忠实地翻译李版第七出‘对谑琴红“中琴童与红娘的插科打诨外,在第23出‘乘夜踰垣“中则采用女性主义的干预式翻译策略,颠覆了历来男权对女性贞操的要求,增添了莺莺对张生的三个贞操谜语测试㊂这虽与莺莺大家闺秀身份不适,但对于调动观众的兴趣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㊂在第28出‘堂前巧辩“中,增加了红娘用怪物袭人来极具性暗示地描述张生与莺莺月下佳期过程,以喜剧模式颠覆传统的父权意识,符合现代女性主义的理念,并兼具娱乐性,极大地取悦了现代女性观众㊂而对于原文中的一些文化典故,如不易为观众理解,译者或删除不译,或替换为英语语境中意思相当或接近的词语,如第九出‘唱和东墙“中比喻莺莺为天人的典故 似湘陵仙子㊂斜倚舜庙珠扉㊂如月殿嫦娥㊂半现蟾宫金阙 ㊂沈译本考虑到国外读者对于理解此文化典故的困难,未将其译出㊂而熊式一则根据金圣叹底本 似湘陵妃子㊂斜偎舜庙朱扉;如洛水神人,欲入陈王丽赋 ,采用直译加解释法,把湘陵仙子㊁舜㊁洛水神人及陈王被分别翻译为the fair lady Hsiang Ling㊁Emperor Shun㊁Nymph of the Lo River和Prince of Ch ên,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信息㊂但就舞台效果而言,以上文化典故很难在国外观众的脑海中建立起知识关联,取得较好的舞台演出效果㊂沈译本注重译本的口语性,只是在人名㊁地名及佛家术语等专用名词时采取直译加解释的策略,如普救寺(Temple of Universal Salvation)㊁法本(Dharma Source)㊁武则天娘娘(Empress Wu Zetian)㊁孽冤(karmic damnation)及兜率宫(Tushita Palace of perfection)㊂总之,沈译本结构灵活多变,唱词与散白通俗易懂㊂加上有趣的情节㊁现代的音乐曲调和舞台动作,因而广受新加坡青年等现代年轻观众的喜爱㊂观众时而跺脚大笑,时而屏住呼吸,时而与演员一起哼起流行旋律,全然似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记明朝观众欣赏‘西厢记“舞台演出盛状(Shen,2012: 198)㊂而熊译本虽在伦敦舞台演出,但效果决然不能与其首译剧‘王宝川“相提并论,最终只能转为英美各大学中文系的教材或由一些小型重文艺的剧团演出㊂虽然这与当时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但译本可表演性翻译策略欠缺无疑是其演出失利的另一重要因素㊂㊃121㊃。
描述。
2005年,南京艺术学院希望购买我们的《〈人民公敌〉事件》剧本去争取戏剧的国家奖,为此从北京邀请了一干戏剧专家“会诊”剧本。
这个戏说的是几个大学生为了呼吁治理家乡被污染的淮河,排演易卜生的剧本《人民公敌》,结果遭遇了和戏剧主人公一样的困境:污染淮河的老板和本地政府联手阻击他们,新闻媒体也背叛了他们。
10年前,对环境污染的批评远比今天敏感,那时候国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坦然地承认我们多年来在环境问题上的失误。
时任中国剧协秘书长的季国平先生在剧本“会诊”会上说:“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是负责任的,不应当把中国政府与150年前的挪威资产阶级政府相比较……”根据季秘书长这个意见修改出来的戏,获奖的可能性肯定是增加了。
对于“中国校园戏剧节”的艺术水平历来褒贬不一,但它却颁发很高规格的省部级奖,这个级别的奖对参与其中的单位和个人都是一个非常了得的发展资源。
这样,中国剧协就通过诱人的奖励把他们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的戏剧观带入了大学校园这块当代中国戏剧的仅存绿地,把缺乏中国当代戏剧创造力的“评奖”机制,带入了校园戏剧。
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做戏,始终有一个自觉,就是要与当代中国的戏剧生产体制对话,与这个体制的戏剧观对话,所以我们报名参加“中国校园戏剧节”,无论获准与否,这个对话都更直接了。
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组委会拒绝了我们的申请。
2012年10月,当这个“校园戏剧节”在上海市开幕的时候,《蒋公的面子》也在南京大学礼堂开始了第二轮演出。
10月27日演出谢幕时,我说“此时此刻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正在上海闭幕颁奖。
这个戏剧节拒绝我们不是出于偶然,而是出于它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的陈旧戏剧观。
《蒋公的面子》将证明它这一部戏抵得过全部中国剧协主办的‘校园戏剧节’”。
第二轮演出原定从10月23日到11月2日,共计十场,开票仅两天,10场戏票全部售出,后经四次加演,直到12月2日,终因天气寒冷,礼堂没有供暖设备停演,总共演了26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