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23.24 KB
- 文档页数:9
陈情表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一、什么是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二、陈情表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陈情表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欢迎阅读分享。
陈情表读后感1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
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
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
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
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
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
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
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
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
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
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
陈情表读书心得陈情表读书心得(精选5篇)陈情表读书心得1“自古忠孝难两全。
”这句话存在即有其合理性,因此也凸显出本文作者李密的高明之处。
他用时间衡量出“孝”、“忠”的先后次序,并在此表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求用微薄的力量撼动“最是无情”的帝王家。
表里运用了“微”、“陋”等字眼来无数次贬低自我,可想而知李密作此表时定被权力的威严所压迫着,忧虑而恐惧——他抱着皇帝的腿不停磕头,卑微乞求着一条路。
我相信支撑李密写完全篇581字的只有一个“孝”字,只有他与祖母间难以割舍的感情。
也唯有此情,才令这篇字字泣血的文章打动了司马炎。
“孝”总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往往与其他部分产生矛盾和冲突。
我想我们无从评判,一位救人牺牲的消防员,是否应受到未对父母尽孝的指责——他的父母是会为他感到骄傲的,尽管他再也无法给他们养老送终。
我们也能够理解某些参与国家机密,而不得不隐姓埋名几十年的工作者们——他们离开了父母,而为另一位“母亲”兢兢业业地奉献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孝,忠君,忠于国,忠于事业,其中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观念之异。
单就“孝”这一方面而言,“孝”的标准似乎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渐降低。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告诉人们“不敬”何以别事父母和养犬马;《陈情表》中已经从“敬”退化为了“终养”,《论语》里提出的一整套孝悌之礼已不见踪影;如今,“养老”是“养老院”的职责,“空巢”已成为常态,更要命的还有“啃老族”出没,物质生活的丰富永远填补不了情感上的空洞,用金钱难以买来的是天伦之乐。
“老”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当它不代表“从心所欲不逾矩”,而只给人以孤单、衰败之感时,人们的担心多数出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常常仅停留于此,惰于改变,空荡荡的巢穴中不知何时才能重新传出啁啾。
陈情表读书心得2读《陈情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一条路可以一马平川,没有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人生却因“孝”更具有归属感更加真实。
关于陈情表的感悟(精品8篇)关于陈情表的感悟篇1《陈情表》讲述的是一件忠孝两难全的事情,*主人公李密年少多病、家破人亡,在祖母的抚养下渐渐长大成人。
祖母因疾病缠身,常卧病在床,李密一边照顾祖母,一边为报国恩之事担忧,最终造成“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的结果。
*运用了大量的优美的文字去渲染一种悲怆、凄惨、急切的心境,使人黯然落泪。
作者在忠孝两难全的境遇之下,最终选择了先尽孝后尽忠。
反观现代,这种感人的尽孝的故事又何尝不多呢?滴水之恩,本该涌泉相报,但父母的恩情,我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无法报答。
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孝顺父母,给父母最大的关爱。
我们的一生要做的、能做的也只剩下一件事了。
那就是减轻父母对我们的担忧,让他们每天快乐地生活,尽力给他们最好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陈情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先例,在忠孝两方面无法兼顾时,我们应该以孝为先。
亲人只有一个,国家有很多人才支撑着,不会倒下;亲人如果倒下了,失去的东西比一个国家更重要。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李密在悲惨命运的摧残,依旧怀着感恩的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在残酷的社会中坚持着那份感恩的心,将爱传递下去。
关于陈情表的感悟篇2其实仔细想想,人这一生当中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吧!李密是幸运的,毕竟在他想一尽孝道的时候,还有一个祖母可以让他去孝顺。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不忘根本,报答亲情。
不禁让我深思,我带着父母的关心、爱护走过了16个春夏秋冬,在带走父母爱意的时候,我是不是该留下一份孝心?《陈情表》陈什么情,你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
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
当我读到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时候,我体会到了虽然花生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精神。
《陈情表》读后感(优秀10篇)陈情表读后感篇一前两天学《陈情表》的时候,汤老师说,读李密的《陈情表》而不落泪者,视为不孝。
当时,落泪者寥寥无几,多半是不理解文章意思之故。
学罢,我感触很深。
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于其祖母的病,从他的文笔,足以见他对祖母的孝顺。
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爱的外婆!我一出生,母亲就病了,因为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理我的。
要照顾母亲,我自然就交给了外婆。
我小时侯多病,经常感冒、发烧。
外公身体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背着我跑医院。
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发烧得厉害,额头上滚烫滚烫的,外婆喂我吃了药,一点也不管用,她只得背着我往医院跑。
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额上却冒出了汗珠。
那一阵子,父亲很少来看我,我认为那是因为我给他们带来了不幸,大概都把我当成了灾星。
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资,不仅要养活他们自己,还要养活我这个刚落地的娃儿。
后来,母亲出院了,我离开了外婆,但我还是还是经常去她那儿,我永远不会忘记外婆待我的好。
现在,我已进入重点中学上高中,也算圆了外婆的一个梦。
她自己没有读书,但希望自己的'外孙有出息。
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外婆,谢谢您对我的照料,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陈情表读后感篇二无意间读起了李密的《陈情表》,细细品味,感激涕零,愧不堪言。
才知道我亏欠父母太多,我要做的远远不够。
我该反思,更应该痛定思痛,痛改前非。
大凡成大事者都必经历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
苦难是成长的磨砺石,只有经历千锤百炼,才能练就坚韧不拔的意志。
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会有心酸的故事。
或许只有经历过此等涅槃重生的历练后,方显出成功的来自不易,如此才能懂得珍惜吧。
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一个经历过孤独和苦难的灵魂是充盈的,是富有内涵的大智大彻。
那些标榜自己的、喧哗不止的永远是无知者无畏的吹嘘和卖弄。
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懂得聆听别人。
一个不用心生活,不懂感恩之情的人是写不出震撼心灵,催人泪下文章的。
读《陈情表》有感读《陈情表》有感(精选1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读《陈情表》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陈情表》有感 1《陈情表》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
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
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
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习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中国至孝的化身。
反观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成人、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陈情表心得体会_陈情表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孝敬父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趁他们还在珍惜他们,闲暇时给他们一声温暖的问候,下面是收集推荐的陈情表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精选陈情表心得体会(一)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
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
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
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
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
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
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
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参考陈情表心得体会 (二)陈情表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读《陈情表》有感作文(精选10篇)读《陈情表》有感作文篇1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有些心情,我不知道该如何诉说。
读《陈情表》,给我的便是这样一种感受。
读第一自然段,他命运如何坎坷,我不同情;读第二自然段,他选择如何艰难,我不同情;而读到第三、四自然段,我却无法不为之动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费远。
”读到这里,我知道,作者早已把自己生命与祖母生命融合一体,祖母生命一点一点消逝,他自己的一部分生命也在一点一点离开。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待此,我明白,作者已是在用自己生命换取一次报恩的机会。
亲情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它常始于相依为命,而终于倾力报恩。
《陈情表》,便是最典型地体现了这种伟大的、深刻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曾相忘于江湖。
读《陈情表》有感作文篇2“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既为孝子,不得为忠臣。
”在北海荒原持节守志十九年凛然不屈的苏武在得知父兄皆被皇帝所杀后依旧忠于汉朝。
在忠和孝之间,苏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忠。
“单于壮其节”、“匈奴以为神”,但在后人眼里苏武却被扣上了愚忠的帽子。
究竟是百行孝为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舍去哪种似乎都有悖于君子道德准则。
而李密的做法却是少有的忠孝两全的典例。
《陈情表》中李密在极短的篇幅里,巧妙又恰到其份地流露出对自我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与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并浓墨重彩地渲染自我对祖母刘的一片孝心。
孝恰恰是晋武帝对外打出的招牌,来显示自我的清正廉明,同时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李密恰恰利用了晋武帝对孝的推崇来到达自我供养祖母、辞不就职的目的。
可是李密纯粹只是为了尽孝而辞不就职吗?我认为有三点应当研究:其一,李密确实有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中说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
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陈情表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陈情表读后感1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
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
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
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
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
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
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
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陈情表读后感2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
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
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洗马(即太子侍从官)。
《陈情表》读后感(5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陈情表》读后感(5篇)》,期望能够帮到你!《陈情表》读后感1虽然时隔了千年之久,再读“陈情表”,李密当时那种冲突两难的境遇却仿佛照旧历历在目,那种毅然决然尽孝的拳拳之心照旧让人感怀不已。
李密从小境遇不抱负,诞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
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
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
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督促,这时。
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
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应诏的缘由。
在表中,一方面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
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
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谢之情溢于言表。
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
在最终,他恳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
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这种朴实、肤浅、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原来,违反皇帝意旨,固辞而不就职在古代是逆君大罪。
李密为侍祖母刘,敢冒陨首之险,上“陈情表”于晋武帝本已是凶多吉少,而“陈情表”全篇更是没有编造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添加矫揉造作的粉饰,也没有隐瞒侍母之心。
李密丝毫不怕龙颜大怒,丝毫不惧悖君之罪,把自己所想所感和盘托出。
但也正是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才打动了晋武帝,使他赦免了李密且加刺封赏。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哺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
《陈情表》读后感(通用11篇)《陈情表》读后感(通用11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陈情表》读后感(通用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陈情表》读后感1前两天学《陈情表》的时候,汤老师说,读李密的《陈情表》而不落泪者,视为不孝。
当时,落泪者寥寥无几,多半是不理解文章意思之故。
学罢,我感触很深。
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于其祖母的病,从他的文笔,足以见他对祖母的孝顺。
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爱的外婆!我一出生,母亲就病了,因为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理我的。
爸爸要照顾母亲,我自然就交给了外婆。
我小时侯多病,经常感冒、发烧。
外公身体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背着我跑医院。
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发烧得厉害,额头上滚烫滚烫的,外婆喂我吃了药,一点也不管用,她只得背着我往医院跑。
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额上却冒出了汗珠。
那一阵子,父亲很少来看我,我认为那是因为我给他们带来了不幸,大概都把我当成了灾星(当然,后来不是这样。
)。
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资,不仅要养活他们自己,还要养活我这个刚落地的娃儿。
后来,母亲出院了,我离开了外婆,但我还是还是经常去她那儿,我永远不会忘记外婆待我的好。
现在,我已进入重点中学上高中,也算圆了外婆的一个梦。
她自己没有读书,但希望自己的外孙有出息。
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外婆,谢谢您对我的照料,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陈情表》读后感2曾经听过一种说法,是说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用自己心里的热血写成,就是当年干将、莫邪是用鲜血淬出的天下最锋利的宝剑一样凝聚了作者全部的情感与灵魂的作品.可以超越时间和语言的限制,拔动所有人的心弦,因为它们所包含的,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本质的情感。
《陈情表》再一次地验证了这种说法的正确性,这篇千年前的短短文章,使千年之后的我在掩卷之后不禁潜然泪下。
本来已极尽凄凉的身世,由李密写来,只觉得每一个字都闪着盈盈泪光,每一句话都让人的鼻端忍不住阵阵的酸楚。
陈情表读后感优秀(精选15篇)陈情表优秀篇1从我们呱呱落地之后,我们便沐浴在幸福之中,有父母的疼爱,有爷爷奶奶的宠爱,有朋友的关爱……然而《陈情表》中的李密从小便遭遇了诸多不幸,父死母嫁,大小和祖母相依为命。
祖母长期卧病在床,李密端茶匙药从来没有停止过,面对新朝的优厚待遇,他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他选择继续的侍奉祖母,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从而放弃了高官厚禄。
自古以来,圣人提出“忠孝”为一个做人的基本准则,对待国家要忠心,对待长辈要尽孝道。
所以“忠孝”不能两全,自古始终是“忠”在前,而李密却选择了“孝”。
“忠”是对一个人的高标准要求:“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李密能以“乌鸦反哺”精神引导自己做一个尽孝之人,对年老多病的祖母不离不弃实为可贵。
其实仔细想想,人这一生当中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吧?!李密是幸运的,毕竟在他想一尽孝道的时候,还有一个祖母可以让他去孝顺。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不忘根本,报答亲情。
不禁让我深思,我带着父母的关心、爱护走过了16个春夏秋冬,在带走父母爱意的时候,我是不是该留下一份孝心?陈情表读后感优秀篇2一开始,李密认为,晋武帝是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自己也沐浴在圣辉之中,人人讲孝道,政治清明,社会和谐,这是晋武帝的圣明,晋武帝的功德啊!作者“但”字一转,提到祖母刘氏,年老体衰,风烛残年,生命垂危,危在旦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作者内心感情的潮水,通过前面文字的铺垫、蓄势,已涌动达到顶峰,对祖母刘氏的依恋与不舍,对祖母刘氏的真诚的爱,流露得深沉、真挚、自然,对祖母刘氏的拳拳孝心,堪与日月同辉,感天动地,摇旌万物。
深怀一颗孝心、以孝恩泽天下的晋武帝怎不为之动容。
当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了心愿后,他的坚若磐石的承诺,彻底打消了晋武帝的顾虑,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李密的愿望。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当李密为祖母养老送终后,李密会全心全意的效忠于皇帝,奉献与国家。
《陈情表》读后感(15篇)《陈情表》读后感1前两天学《陈情表》的时候,汤老师说,读李密的《陈情表》而不落泪者,视为不孝。
当时,落泪者寥寥无几,多半是不理解文章意思之故。
学罢,我感触很深。
不管李密不去做官是不是真由于其祖母的病,从他的文笔,足以见他对祖母的孝顺。
这使我想起了外婆,我可敬可爱的外婆!我一出生,母亲就病了,因为我是女孩,奶奶是不曾经理我的。
爸爸要照应母亲,我自然就交给了外婆。
我小时侯多病,时常感冒、发烧。
外公身体也不好,每次都是外婆背着我跑医院。
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发烧得厉害,额头上滚烫滚烫的,外婆喂我吃了药,一点也不管用,她只得背着我往医院跑。
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外婆的额上却冒出了汗珠。
那一阵子,父亲很少来看我,我认为那是因为我给他们带来了不幸,大概都把我当成为了灾星(固然,后来不是这样。
)。
外公那微薄的退休工资,不仅要养活他们自己,还要养活我这个刚落地的娃儿。
后来,母亲出院了,我离开了外婆,但我还是还是时常去她那儿,我永远不会忘记外婆待我的好。
现在,我已进入重点中学上高中,也算圆了外婆的一个梦。
她自己没有读书,但希翼自己的外孙有出息。
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一看外婆,和她聊聊天。
外婆,谢谢您对我的照料,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陈情表》读后感2李密曾经担任蜀国的官,蜀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
他呈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
这样的请求要让晋武帝接受,十分艰难,但最终李密的请求获得了恩准,那末,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呢?在读了无数遍文章之后,在思索了很久之后,我顿悟,是李密的人品让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李密“知恩报恩”,不仅“知祖母的养育之恩、报祖母的疼爱之情”,而且“知皇上的知遇之恩、报皇上的重用之德”,这样的人,还有谁会强行阻挠他的正义之举呢?李密详细叙述自己悲苦的身世:出生六个月,慈父离世;四岁时,舅舅强迫母亲改嫁;从小体弱多病,九岁还不能行走;既没有伯伯叔叔,又缺兄少弟。
陈情表读后感_陈情表读书心得与感悟五篇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
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小编为您整理编辑陈情表读后感,欢迎阅读。
陈情表读后感(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题记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
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
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
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
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
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
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
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
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
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
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
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陈情表读后感范文五篇“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既为孝子,不得为忠臣。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陈情表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陈情表读后感1如果说,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那么亲情则是撑好温馨的港湾之伞。
从降生到离去,它始终会为你遮风挡雨。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肺腑之言向皇上倾诉到:他从小父母离去既无叔伯,也没有兄弟,唯有祖母与他相依为命。
特别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中余年”是那样令人感动,又是那样的令人心酸,这不禁让我深思:李密本可以升官发财,但是他为何那般依然决然地冒着生命危险推辞这等美差?再深入的了解他的《陈情表》,我想我明白了他的那般决然,那般勇气从何而来。
正如他所言“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他是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写给晋武帝,亦是怀揣着乌鸦反哺的心表达自己对祖母的感情。
他宁可放弃荣华富贵,也不愿意放弃亲情;宁可抗旨,也不敢懈怠报恩,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并非是没有道理的,在我们功成名就之时,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空的父母悄然退在了我们的身后;在我们一事无成时,他们默默冲在我们身前为我们铺好前方的路。
但是,我们只是不断的向他们索求:在幼年时除了花钱就是贪玩;在壮年时,除了工作便是孩子,从未把心思放一点儿在父母身上。
也许有一天我们终于想起为父母做什么事的时候,父母已然离去,这是我们除了无能的哭泣还能做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向李密学习?就如他所言,“宠命优渥,岂敢盘恒,有所希翼,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区区不能废远。
”功名利禄,只要有实力,何惧明朝?可是时光如梭啊!在我们长大之时,就是父母老去之时,他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像等着儿时我们长大那样,等着我们拥有一切之后再来陪伴着他们了。
所以我们应该深思李密的《陈情表》,更应该学习李密的勇气与精神,在能抓住的时候,牢牢抓住亲情吧!别只顾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忘记了身后逐渐老去的父母。
当品味完⼀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账”呢?下⾯是店铺为⼤家收集的《陈情表》读后感,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陈情表》读后感1 今⽇重读《陈情表》,何以与往⽇感受竟有如此不同? 少时读《陈情表》,惟觉琅琅如⾦⽯相击,意趣落在四字句杂以参差句所构成的节奏感上,⽽恰恰忽略了节奏背后的“情”感,即便当时偶有所感,那感受也稍纵即逝、肤浅得很。
是不是年轻的⽬光都如蝴蝶般,喜欢追逐似锦繁花,追随⾹软绮丽的⽂字?哪曾想过越是刻意在⽂字上炫技,越是容易南辕北辙. 读后感⼀:传世⽂章,必以情见长,以辞为辅,情辞相宜,才见品性;倘若舍本逐末,必致败笔; 读后感⼆:即使⽂思泉涌,也应谨慎措辞,不可浪掷笔墨,得⾔⽽忘意、得意⼜忘形。
读后感三:乱写不如不写,免得⽂字污染。
读后感四:温故知新。
少不更事时,常常不识真滋味。
好⽂应常读.《陈情表》读后感2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
”《陈情表》当中的“孝”字贯彻整篇⽂章,⽂句⾃然,句句都是爱的流露,读完这篇⽂章,我也有了⼀些感想。
古⼈有云:“忠孝不能两全”,⾯对忠诚和孝顺,李密优先选择了对祖母的孝顺。
他值得没有祖母,就没有李密的顺利存活,如果现在⾝体健康的李密,谈什么为国尽忠啊?祖母对于李密的恩情,李密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李密的话⼤概就是这个意思,⾂⽆祖母,⽆以今天,祖母⽆⾂,往后岁⽉就没有依靠。
这句话深深地洗净我的灵魂,曾⼏何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哭脸⾯对这个陌⽣的世界,⽗母⼀点点的细⼼呵护,让我们成长到今天,⽗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关爱,⽗母⾟苦劳作,⿊头发逐渐被⽩头发取代。
我们⽋⽗母的太多,⽣活是困难的,即使⽤⼀⽣也难以报答。
当我们逐渐长⼤追求⾃⼰的梦想,不要忘记背后还有⽗母默默⽀持我们,是他们为我们修建跑道,让我们⼤胆地去起飞。
当我们成就辉煌的时候,不要忘记⽗母的点滴恩情。
《陈情表》读后感3 从我们呱呱落地之后,我们便沐浴在幸福之中,有⽗母的疼爱,有爷爷奶奶的宠爱,有朋友的关爱……然⽽《陈情表》中的李密从⼩便遭遇了诸多不幸,⽗死母嫁,⼤⼩和祖母相依为命。
陈情表读后感(精选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陈情表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陈情表读后感1刚背会了李密的《陈情表》,我觉得家里有小孩的都要让他背会,我的人生经历不过才三四十年,所见所闻可以说相当有限。
但在这短暂三四十年里对我内心冲击最多,力量最大,让我最痛的只有一个字,就是“孝”。
近到亲戚朋友,远到父老乡亲,少年时风风火火,中年时意气风发,但是能够安享晚年的……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华文化,便是“孝”。
读了《陈情表》后,更是临表涕零。
《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一个人,六个月大就没有了父亲,四岁母亲被逼改嫁,九岁还不会走路,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姐妹,连一个近一点的亲戚都没有,只有一个祖母扶养他,而祖母又多病,离不开汤药。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衣食无忧,住的是高楼大厦,出门汽车代步,入室空调暖气。
我觉得我们已经很幸福了,为什么还有人有哪么多的忧愁?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不多,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因为李密很孝顺,又有文化,当时的太守推荐他为孝廉;后来刺史又推举他为秀才;他都因为祖母生病无人照看,不接受任命。
不久朝廷又特别下了诏书,封他为郎中;没多久又让他做太子的待从。
他都上表说明情况,不去就职。
这个事情如果放到现在,大家一定会说他傻。
放着朝廷大官不做,在家里伺候老太婆。
《陈情表》读后感想(优秀8篇)陈情表读后感篇一一边是气息奄奄的祖母,一边是愤怒严厉的帝王。
李密困窘两难,只得用两行辛酸泪写下一张《陈情表》。
常卧病榻的祖母老泪纵横,被疾病折磨得痛苦呻吟。
李密只能在一旁忍泪,端药送水,恨不能为祖母分担一些病痛。
他还记得自己年幼丧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为他撑起一方天空;他还记得自己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行走时,祖母的关切与辛劳;他还记得自己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祖母的呵护与陪伴。
他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他那年迈祖母的。
可是,朝廷特下诏书,一次一次授予李密显赫的官职。
古代读书人一心只想踏上仕途,谁会能担任太子洗马却丝毫不动心?但朝廷三授官职,李密却三次推辞。
郡县长官似乎比他还着急,三番两次登门催促。
他哪里不怕惹怒了皇上,只是他一心想尽乌鸟私情,让祖母安度晚年。
耳边似乎回想着帝王严厉愤怒的敦促,而眼前又躺着日薄西山的祖母,他内心的矛盾让忧愁紧紧锁住了他的眉头,帝王的呵斥又让踌躇徘徊的他不禁颤抖。
他在《陈情表》中吐露心声:“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当孝子,还是忠臣?这恐怕是个极难抉择的问题。
他在表中说蜀国以孝治天下,又一再表明了自己的忠心。
只是他可怜的老祖母没了他就无法安度残年,他的心更是不愿废止奉养而远离祖母。
他无可奈何,又不得不做决定。
于是他提出先孝后仕来换取心灵的一片宁静。
他的孝,恐怕会让那位阴险多疑的君主也流下感动热泪、让许多人汗颜吧!他在功名利禄和亲情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现代人也难达到的境界啊。
李密未留下多少文章,但仅这一篇《陈情表》就足以让他在历史的河流中闪闪发光。
倒不是他文采斐然,辞藻华丽,只是他朴实而难得的真情打动了所有人。
他的这份真情,或许正是我们正在丢失的、宝贵的财富……陈情表读后感篇二“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既为孝子,不得为忠臣。
”在北海荒原持节守志十九年凛然不屈的苏武在得知父兄皆被皇帝所杀后依旧忠于汉朝。
李密陈情表阅读感想(通用16篇)李密陈情表阅读感想篇1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
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
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
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
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
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
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
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李密陈情表阅读感想篇2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
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
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
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
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
李密陈情表阅读感想(通用19篇)李密陈情表阅读感想篇1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
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
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
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
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
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
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
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
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
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
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
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
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
陈情表读后感前言: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题记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
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
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
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
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
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
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
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
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
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
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
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这种朴素、深沉、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
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
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
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
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
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
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父母即使有一天不在了,他们还会长久地占据在儿女的记忆里。
但这种同在更多的是睹物思人的追念和寻无觅处的黯然神伤:还有谁会呼唤你的乳名,牵挂你的冷暖,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人间真情——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值得我们回味、留恋,让我们懂得感恩……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
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
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
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
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
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
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
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
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
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苏轼如是说。
那么,我就很惭愧了,我的学生更是无可救药了。
因为,我们读完了都没哭,连沉痛的表情都没有。
这样一篇被称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的佳作,我们没有被感动得泣涕零如雨,真是暴殄天物。
这能怪谁呢?读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死去活来就孝了?如果这样就太简单了。
我可以很负责任为国家提供考核国民道德素质评定标准,只要三篇文章就够了。
《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
谁读此三篇文章不落泪,谁道德素质不及格,别说升官,做人都无望。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可我实在是没有兴趣读千遍。
如不是要求背诵,可能读一遍就够了。
我之所以不想再读它,是因为,孝不是此文的核心,孝是借口,是避难很好的借口,或者说是时机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的很好借口。
《陈情表》陈什么情,你要明白,不只是尽孝之情,还有凄苦之情、感激之情、恐惧之情、狼狈之情、报效之情。
而这众多纠结在一起的情感,又真假难辨。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
如果说,李密以奉养祖母刘为理由拒不为官,似乎说得通,因为李密在当时的确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并曾经被举为孝廉。
如果说只为这个,又有些牵强,以为李密曾在蜀汉为官多年,历职郎署。
当初能奉养,现如今怎么就不行了呢?李密的身世的确很惨,父母早早离他而去,或辞世,或改嫁,父爱母爱严重缺失。
九岁不行,身体严重先天不足。
无兄弟,甚至想有一位能走动的亲戚都是奢侈的。
真是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外无极功强近之亲也就罢了,内无五尺应门之童就不免有些夸张。
李密是做过官的人,还不是一般的小官,郎署至少也是省级干部。
连服侍生活起居的小童都没有,这官做得也太寒碜了吧。
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意图是,我都惨成这样了,你就放过我吧!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话不仅仅是溢美之词,我怀疑说的是反语。
晋武帝司马炎在政治上,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昏君。
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生活上,荒淫无度,宫内罗致宫女万人以上,造成社会荒淫奢侈,给西晋王朝的短命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孟子老早就教导我们要伸之以孝悌之义。
我们又知道,统治者让自己的百姓都做孝子,孝子的成色越足,忠臣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他们的后院却常常起火,为了争夺皇位,杀父弑君,手足相残,清洗要臣的事屡见不鲜,家常便饭。
以孝治天下,本来就是一件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知识分子在乱世当中如果说还能有一点值得夸耀的话,那就是名节。
士可杀不可辱,李密自轻自贱到如此地步,是让我大跌眼镜的。
当真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识时务者为俊杰。
李密好像在讲,我不是一个给脸不要脸的人,给点时间,给点空间,哪有刚死了丈夫就急着改嫁的,别人会怎么看我。
我根本就不想要贞节牌坊,只是时机还不成熟,你着什么急呀,一遍又一遍。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这让我很难做。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真,谁解其中味?《陈情表》中,处处表现着李密先生的无奈——在强权面前,作为微小个人的无奈。
做官么?不想。
给现代民主社会,一个不想做官的人,很简单,不报名参加竞选即可,没人会把你绑架到竞选现场强迫你做总统的。
可当时不同。
朱棣“篡位”之后,为了让普天之下读书人及百姓承认其“合法性”,硬是要大儒方孝孺替自己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
方孝孺不干,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便灭了他的十族。
有人劝谏道,不能杀方孝孺,给帝国留下点“读书人的种子”。
朱棣坚拒,杀之。
司马炎征召李密,并非朝中无人做那个太子洗马,抑或没其他人乐意做,想做的人海了去了。
很简明的目的,他以及他的政权,需要树立一个标志——不只残酷打击,还可放下身段礼贤下士的,只要你不瞎捣乱。
所以,去不去给太子的马擦身子洗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李密表态,用这样一种隆重的形式,认可新主人,表达对新政权的效忠。
司马炎平定蜀汉后,为了笼络人心,得到知识分子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政权,实施了以孝治国的策略。
而要推行这一策略就要树典型。
树谁呢?当然是李密。
因为李密不仅是蜀汉旧臣,而且是闻名全国的大孝子。
树李密可以一箭双雕,既可以推行治国策略,表明皇帝的英明,又可以笼络以李密为代表的蜀汉旧臣。
李密不是一般的读书人,而是在蜀汉“历职郎署”的高级知识分子,蜀汉政府的高级官员。
皇帝几次三番的下诏督促李密到朝廷就职,然而,李密也是几次三番的抗旨不遵。
要知道,违抗圣旨,对抗朝廷,那可是天大的罪过,是要掉脑袋的。
李密是要以命抗争吗?我们不必强求李密先生向方孝孺同志学习,也大义凛然一把,连累“祖母刘”老人,耄耋之年惨遭牢狱之灾,甚至血染夕阳红。
生活中,更多的是需要妥协。
每个人都有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求,来决定自己生活的走向的自由。
所以,我个人对李密先生的选择,表示有限的理解。
对李密先生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虽然,只是有限坚持——表示有限的敬意。
同时,对李密先生在“严峻的政治形式下”找到充分借口的能耐,以及忍痛挥洒华言丽辞的能力,表示有限的佩服。
李密,只能那样选择,他有他选择的自由。
《陈情表》只能那样写,没有别的更好的写法。
要谴责,也只能谴责“不顾他人感受”的暴君司马炎,逼得李密先生这样的好人不得不说假话。
非但要说,还要说得漂亮,漂亮得一塌糊涂。
呜呼!所谓社会的人道与进步,落到最终处,不就是维护每一个公民的“个人感受”么?而所有残酷专制的起点,也往往从剥夺普通人的正常感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