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薄膜太阳能电池装备“破冰”产业化有望提速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0
薄膜太阳能电池发展趋势及产业机遇以薄膜太阳能电池发展趋势及产业机遇为题,本文将从技术发展、市场前景和产业机会三个方面探讨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情况。
一、技术发展趋势薄膜太阳能电池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技术,相较于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具有柔性、轻薄、可弯曲等特点,因此在一些特殊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不断提升,成本也不断降低,这使得其在大规模应用方面具备了较大的潜力。
1. 提高效率: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相对较低,但随着纳米技术、多晶技术等的应用,其效率有望不断提高。
例如,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已经突破了25%,成为目前效率最高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之一。
2. 降低成本: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其生产过程中不需要大量的硅材料。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生产的推进,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3. 提高稳定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效率下降。
因此,如何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改进材料和工艺,加强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可以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
二、市场前景随着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太阳能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柔性、轻薄等特点,能够适应各种特殊应用场景,因此在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建筑一体化应用:薄膜太阳能电池可以与建筑物结合,应用于建筑外墙、屋顶等表面,实现建筑一体化设计。
这不仅可以提供电力供应,还能够美化建筑外观,减少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 便携式充电设备:随着人们对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需求增加,需要便携式充电设备来解决电力供应问题。
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于其柔性和轻薄的特点,可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设备上,提供绿色能源。
3. 农业光伏:薄膜太阳能电池可以应用于农业领域,通过建设农业光伏电站,解决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问题,提供农业灌溉、农产品加工等用电需求,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中国薄膜电池产业发展现状薄膜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具有柔性、轻薄、透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车辆、电子设备等领域。
中国薄膜电池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薄膜电池产业的重要力量。
首先,中国薄膜电池产业发展迅速。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薄膜电池产量和产能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权威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出口国和薄膜电池发电项目建设国。
中国的薄膜电池企业涌现出众多具有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如青岛天源光电、武汉深之度等。
同时,中国政府也对薄膜电池产业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中国薄膜电池技术不断创新。
中国薄膜电池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他们致力于提高薄膜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能和竞争力。
一些企业在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透明薄膜电池等领域有重大突破,并获得了多项国内外专利。
这些创新性成果推动着中国薄膜电池产业向高效、环保、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第三,中国薄膜电池产品质量日益提升。
中国的薄膜电池企业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标准,加强质量控制和检测,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一些企业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提高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随着中国薄膜电池产业的不断发展,产品质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
最后,中国薄膜电池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中国薄膜电池产业发展迅猛,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利润空间较小。
其次,技术创新需要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支持。
此外,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也需要解决。
然而,这些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薄膜电池市场,市场需求巨大,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和降低成本。
同时,中国政府提出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和绿色发展理念,为中国薄膜电池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中国薄膜电池产业发展现状良好,取得了显著成绩。
随着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推动,相信中国薄膜电池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成为全球薄膜电池产业的领军力量。
2023年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太阳能电池作为其中的一种,发展迅速。
其中,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市场上比较成熟的技术之一。
本文将从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原理、现有市场和发展前景进行介绍。
一、原理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半导体材料的光伏器件,其原理是将吸收光线后产生的电荷转变成电流。
该电池的结构为聚酰亚胺(PI)基板,其中涂有导电层、CIGS吸收层、缓冲层、ZnO透明导电层和金属电极层。
具体来说,当太阳光照射到CIGS吸收层时,电子从该层被激发并向导电层流动,电子的移动产生的电流可以用来供电。
该电池技术相对成熟,光电转换效率高,适用于大规模商业生产。
二、现有市场目前,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其中主要公司包括美国的First Solar、中国的Hanergy和Xunlight。
随着我国近年来对新能源的重视,一些国内公司也开始加入了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和生产。
在国际市场表现上,First Solar作为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其生产的电池板的效率已经接近了20%。
此外,太阳能电池板价格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市场的需求,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受到欧美市场的关注。
在国内市场,2019年初,中国科学院西北电子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已经实现了商业化生产。
通过对该电池的技术研发,该研究所将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高到了18%以上,领先于国内其他同类产品。
这对于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前景由于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高效率、稳定性好、低成本等优点,因此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市场研究公司NREL预测,到2022年,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116.5亿美元,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会有更多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企业涌现,市场空间也将持续扩张。
此外,在“阳光计划”的推进下,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关于太阳能电池产业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
我国薄膜太阳能行业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技术和装备水平持续提升,光伏电站建设规模持续增长,发电成本持续下降。
同时,我国薄膜太阳能行业的发展也出现隐患。
尚普咨询能源行业分析师指出:虽然我国薄膜太阳能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也面临着欧美双反、产能过剩、产业整合难度大、先进技术、关键材料与高端装备依靠进口等巨大的挑战。
要实现我国由光伏制造大国向研发制造强国的转变,仍然道路艰辛。
目前,我国薄膜太阳能行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有三大问题,一是薄膜太阳能技术和设备升级成本高,阻碍了产业升级的步伐。
如果没有国家对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的资金支持,单靠企业方面的一己之力很难实现全行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高端成套装备进口推高成本,绑架技术创新。
因此要扩大产能、降低制造成本,就必须实现薄膜产业高端装备的国产化。
三是对薄膜技术的科研扶持不够,技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行业必须要明确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即薄膜化、柔性化是全球太阳能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和方向。
薄膜技术代表了先进的技术发展方向,对中国光伏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把先进薄膜技术确定为我国光伏产业的战略方向,集中资源、持续投入,把中国光伏业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也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建成一批世界级的薄膜太阳能研发制造和检测认证企业,形成薄膜太阳能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认证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我国装备工业水平。
尚普咨询在《2014-2017年中国薄膜太阳能市场分析深度研究报告》中。
中国薄膜电池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发展历程市场规模未来发展分析发展历程:中国薄膜电池行业起步于2005年左右,当时电池技术仍然较为落后,市场规模较小。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中国薄膜电池行业开始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不断改进产品性能和降低成本,吸引了一些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
2024年代初,随着太阳能发电行业的兴起和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中国薄膜电池行业迎来了快速增长。
市场规模:中国薄膜电池市场规模逐年增大,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根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薄膜电池市场规模达到了200亿人民币。
市场主要分为太阳能电池市场和电动车电池市场两大部分。
太阳能电池市场是目前中国薄膜电池市场的主导力量,随着太阳能发电的普及和技术的成熟,太阳能光伏薄膜电池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
另外,电动车电池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受益于政府推动的新能源汽车政策,电动车薄膜电池市场潜力巨大。
未来发展分析: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薄膜电池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中国薄膜电池行业在技术上仍然相对落后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技术能力,提高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
2.成本降低:成本是制约薄膜电池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薄膜电池的成本相对较高,与国外一些竞争对手相比仍存在差距。
未来,需要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产能和生产效率,以及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降低薄膜电池的总体成本。
3.新市场拓展:除了太阳能电池和电动车电池市场,中国薄膜电池行业还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
例如,可穿戴设备、物联网、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都有潜力成为薄膜电池的应用市场。
未来,随着这些市场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薄膜电池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4.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薄膜电池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能源解决方案,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未来,中国薄膜电池行业需要注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以适应低碳经济的时代需求。
2023年薄膜太阳电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能源消耗量的快速增长,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加。
作为其中一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技术备受关注,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
而薄膜太阳电池,作为太阳能电池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一、市场情况1. 全球市场据市场调研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统计,全球薄膜太阳电池市场规模将在未来五年内以8.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87.8亿美元。
而且,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成本下降,市场需求将会继续增长。
2. 中国市场目前,中国是全球太阳能电池制造业最大的生产国,而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薄膜太阳电池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CW Research的数据,2017年中国薄膜太阳电池市场占比已达全球的36.9%。
而且,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加强,中国薄膜太阳电池市场的规模将会继续增加。
如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政策,针对在微型电动汽车领域具有对新能源电池生产厂家认证、商业化生产能力的企业,将给予一定量的薄膜太阳电池补贴。
二、技术进步1. 高效率相对于传统多晶硅太阳电池,目前市场上的薄膜太阳电池更具有灵活性、轻薄、易于安装等优势。
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薄膜太阳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也在逐渐提高。
如目前市场上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其能量转化效率已经达到了12.6%。
2. 薄膜材料同时,因为薄膜太阳电池所使用的薄膜材料的成本和能耗都比传统多晶硅太阳电池低,所以薄膜太阳电池也更具有竞争力。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薄膜材料主要有铜铟镓硫(CIGS)、钙钛矿、有机物料等。
三、市场前景1.行业整合由于供应商的增加和价格竞争,薄膜太阳电池的竞争很激烈。
在这种竞争环境下,行业整合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如2019年某国际公司收购了某薄膜太阳电池生产商,进一步加强了其在该领域的市场地位。
2. 政策支持目前,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采取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中国薄膜电池产业发展现状seek; pursue; go/search/hanker after; crave; court; woo; go/run after中国薄膜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在金融危机之前,高昂的多晶硅价格制约了光伏产品的应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对低价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寄予厚望,认为它将是晶体硅电池最大的竞争对手.但是这场危机冲击得海外市场严重萎缩,导致多晶硅价格暴跌,因此业内又有了“薄膜电池优势不在”的论断.“这些年薄膜电池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一直处于一种非主流位置,主要原因就是效率不高.在发现衰减效应后,当时的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变成了一种弱光电池,用于手机、表、计算器等小物品上.我国引进了该技术后发展迅速,挤垮了很多国外企业,现在世界绝大多数的太阳能薄膜弱光电池都在中国生产.”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王文静博士向笔者讲道.在今年五月份上海的一次会议上,无锡尚德CEO施正荣提出了他的观点:“薄膜太阳能绝对是泡沫,要分析都是谁在炒薄膜概念这里面有行业领袖和行业专家吗我自己搞薄膜搞了一辈子,还没有发现一种技术可以让转化率高于7%,何况现在硅原料价格下降这么快,薄膜太阳能并不具备什么竞争力.”不过,笔者又听到了另一种声音,推出全球最大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新奥光伏表示,“这不是说超过10%转换率就更有竞争力的问题,而是在不同应用领域谁更有优势的问题.薄膜和晶体硅的应用领域有差异,晶体硅的转换效率高,使用面积小,用在屋顶非常有优势.但从客户角度看,他们最关心的还是系统电价,例如建大规模电站的话,薄膜电池就更有优势,因为面积大,系统电价就低.此外,做光电建筑一体化的话,薄膜电池也更有优势.”强生光电也认为“不能以转换率论英雄,价格才是核心.以目前建设1兆瓦光伏电站为例,晶硅组件的电站造价在2800-3000万元,非晶薄膜组件的电站造价只需1500万元.三年中,可使非晶薄膜电站造价降至1000万元人民币,而且非晶薄膜电站年发电量比晶硅电站高出10-15%,每度电的发电成本仅为晶硅的40-45%.”在光伏业内,硅基太阳电池与薄膜电池的博弈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在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突飞猛进的21世纪,低价且有极大工艺改良性的产品永远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所以,在光伏建筑一体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在“中国百万屋顶”、“金太阳工程”政策指引下,薄膜电池将在这一领域拥有绝对的优势.薄膜电池大规模商用的前提是提高光电转换效率.虽然薄膜电池的技术在几十年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截至目前,没有一家薄膜太阳能电池公司宣布,转换效率超过10%,一般在6%左右,浙江正泰号称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9%,这在行业内已经属于最高.即便如此也只是硅基电池的一半.不过,由于耗电省、造价低,成本优势显现,薄膜电池开始受到青睐.一些多晶硅电池企业,也开始大手笔地引进薄膜电池生产线.更多的企业,直接开始制造薄膜电池,如河北保定的天威英利投资12亿元,从国外引进了兆瓦的薄膜电池生产线,在今年8月28日已经开始量产.总部位于上海的强生光电,也在江苏南通、苏州等地开建薄膜电池示范区.但是,同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我国薄膜电池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过,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显示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我国在各种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中,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发展潜力.“十五”期间,“973计划”和“863计划”中分别把硅基薄膜太阳电池、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和铜铟镓硒太阳电池作为重大项目进行了立项和研究,并在“十一五”期间继续进行了立项.在“863”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四川大学和南开大学正在分别进行300千瓦碲化镉太阳电池和铜铟硒太阳电池的中试生产线研发;在“973”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和南开大学正在分别进行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和新型高效硅薄膜太阳电池产业化技术研究工作.“现在国际上发展比较成熟的太阳能薄膜电池包括三种,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碲化镉太阳能电池和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电池,其中应用最普遍的是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我国的很多企业和国外的EPV SOLAR、日本的Kenaka、夏普等都生产此种电池.碲化镉CdTe电池的主要生产企业是美国的Fisrt solar,由于其中的镉元素有毒,该企业承诺回收所有废弃电池.CIGS电池由于所含元素多使其生产稳定性难以把握,重复性较差使其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比较困难.所以尽管BP、壳牌公司等已将其光电转换率大幅提高,但产能扩展有限,现在只有少量企业在进行大规模量产” 王文静介绍说.国内薄膜电池企业概述目前国内共有约三十家左右的薄膜电池生产企业在建或拟定项目不算在内,其中引进设备的有8-9家,共引进美国、欧洲、日本生产线约10条.这些引进生产线每条产能在40兆瓦左右,平均引进价格1亿美元,最高的一条生产线已花了12亿.另外20多家小型非晶薄膜工厂,规模小、产能低,有的只有一条兆瓦或5兆瓦生产线,设备为仿造80年代美国的早期设备,技术含量低,产品转换率在5%以下,且产品尺寸只有平方米,这些工厂产品大部分以配套园林灯具所需的小电池板为主.现挑选一些重要薄膜太阳能电池企业作简要概述.1、保定天威:保定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是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直属子公司.天威薄膜核心技术团队包括微晶硅电池P-I-N结构及N-I-P结构的光电转换效率世界记录保持者麦耀华博士和黄跃龙博士,两位曾就职于欧洲着名的Jülich研究所,该技术涉及生产叠层电池必需的核心工艺技术.公司投资的第一条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设备全部采购自瑞士欧瑞康已于今年8月进入量产,预计稳定转换效率%以上,后续投资4条非晶硅与微晶硅叠层技术生产线于2010年投产,届时稳定转换效率接近10%,规模将达到285MW.9月初,天威薄膜与泰国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签署了东南亚薄膜市场独家合作协议.双方约定,泰国绿色能源公司将天威薄膜作为其在东南亚薄膜光伏市场长期优选的中国薄膜太阳能组件供应商,为其太阳能发电厂项目合作服务,保证在2009~2011年的三年合作期间,向天威薄膜采购不低于70MW的薄膜电池.2、新奥光伏:河北新奥光伏能源成立于2008年4月,公司引进全球领先的硅基薄膜电池生产线,一期产能60MW,未来规模将达500MW.在今年SNEC第三届国际太阳能光伏展览会上,新奥光伏正式展出中国首块超大型㎡、转换效率达到8%的双结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板及透光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组件并举行了产品揭幕仪式.同样在这次会议上,新奥光伏总经理万克家作了题为㎡双结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板在新奥光伏生产进程的报告.新奥光伏能源引进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年产能60MW薄膜电池生产线,在设备安装完毕后的五个月内如期实现了产品下线目标.3、深圳拓日:拓日新能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之一,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量、出口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2006年圆满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计划中唯一的薄膜电池项目——“高效低成本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及产业化技术”,在国内首次利用自主研发设备生产的非晶硅电池稳定效率达到5%以上;公司研发的“整体式非晶硅光伏电池幕墙”获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领先技术——蓝天奖”.公司公告称将在2013年8月底前,拟投资30亿元建设拓日新能乐山光伏产业园,目前共建有40MW的薄膜电池生产线.4、深圳创益:深圳创益科技创建于1993年,于去年底获得英特尔2000万美元的注资.据其创益公司网站上介绍,创益科技的产品除了主要采用导电玻璃和硅化气沉淀的技术来生产强光、弱光非晶硅薄膜电池外,还提供建筑光伏一体化发电系统、太阳能路灯解决方案、太阳能增氧机以及太阳能电站解决方案.1993年起家做太阳能电池的创益科技,最初给手表、计算器等做太阳能电池.不过,据投资方介绍,目前创益科技已经转向建筑外墙的大面积薄膜电池.5、浙江正泰: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最初的投资是3000万美元.截至目前在薄膜电池项目上的累计投资已近20亿元,试投产的20兆瓦生产线,是国内首条非晶/微晶薄膜电池生产线.公司总经理杨立友,师从着名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博士研究生曾在美国太阳能行业从事过20多年的科学研究.而技术正是杨立友的优势,曾以他为主发明的纳米硅隧道结技术,是BP Solar公司多结非晶硅电池生产线是1997年建成的世界第一条10兆瓦生产线的核心技术之一,从而使正泰大面积薄膜电池组件的稳定效率首次达到9%.设备采用自欧瑞康.杨立友曾说过,正泰产品量产后,成本可以保持在元/W左右.在今年上半年,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与赛伯乐成长基金及上海联合投资举行签约仪式,成功募集到5000万美元的PE私募股权投资,预计到明年,正泰薄膜电池产能将达到240MW.6、福建均石能源:提起国内薄膜电池厂家,不能不提福建均石能源,在今年5月中国国电集团进军青海,建设大规模并网发电项目的幕后推手就是均石能源.但是,均石能源又太过神秘,在笔者想方设法采访企业的时候,都被告知“公司内部有规定,回避所有媒体”.而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发现,这家美商独资的外资企业除了广发招聘信息外,没有进一步公开的企业信息.青海省主管工业的副省长骆玉林在一次会议上透露,钧石能源是第一个深入青海,激发当地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产业的推动者.事实上,在发动青海攻势之前,钧石能源还在北京力克京东方,拿下了总投资额亿元的北京首个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钧石能源在2007年从南开大学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获得了“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关键技术,该技术由南开大学光电子所耿新华、赵颖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开发完成.并获IDGVC等近1亿美元首轮风险投资.福建钧石能源有限公司是2008年2月正式在泉州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但事实上,其法人代表林朝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开始涉足太阳能应用产品领域.其更早成立的泉州鲤城金太阳灯饰有限公司,系国内知名太阳能灯具生产商,产品远销世界各国.有知情人士透露,钧石能源是林朝晖涉足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后,重新注册的新公司.资料显示,钧石能源在泉州的项目,主要是建设26条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年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板130兆瓦.而钧石的目标,是“力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企业之一”.7、天津津能:2008年津能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已达25MW,计划于三年内实现120MW的非晶硅太阳电池的生产规模.产品主要采用采用单室大容量、双结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制造技术.津能主要产品为:玻璃衬底薄膜电池组件、柔性薄膜电池此为2007年与美国联合太阳能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年产25兆瓦柔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8、南通强生光电:强生光电隶属于江苏南通强生轻工集团,2008年强生光电上马了第一条生产线,创造了单线产能、电池转换效率、设备投入产出比和批量投产时间四项全国第一,紧接着又快马加鞭,上了3条生产线,产能达到130兆瓦.强生光电目前正与美国着名真空设备制造企业合作,共享生产实践和一手数据,不断地对设备进行深度研发和及时升级.从目前整条生产线的设备投入方面来看,为尽快实现薄膜电池装备的国产化,强生光电也已与美国公司在苏州吴江建立合资企业,生产薄膜电池三大核心装备,即PECVD反应炉、真空溅射生产线和TCO导电玻璃生产线.在上海松江建立了输送线、叠合机、清洗机、磨边机等其他配套机械的生产工厂.通过在中国制造非晶薄膜全套生产设备,强生光电生产线的投入仅为那些全套引进设备的生产厂家的20%,并争取将这个数字控制在10%-15%之间,也就意味着35兆瓦整线投资不超过1000万美元,产品折旧费控制在每瓦美元左右.而且正在计划自已制造TCO设备、自行生产TCO玻璃,这样可使原料成本降低40%以上.强生光电有望在2010年底产能达到500兆瓦,成为中国最大的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基地,目前强生光电薄膜电池转换效率已达到%.9、蚌埠普乐新能源:2006年4月,半导体行业出身的孙嵩泉博士和合作伙伴陈良范博士,从美国硅谷来到蚌埠经济开发区,创办了专门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普乐新能源有限公司.1年后,普乐的第一条6MW非晶硅电池生产线顺利投产.普乐新能源由美国普乐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蚌埠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安徽亚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目前普乐新能源年产25兆瓦生产线全面投入生产,年产75兆瓦非晶/微晶硅薄膜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正在建设中,将于今年底完工.公司目标为2010年非晶/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达到100兆瓦,到2012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00兆瓦.10、苏州百世德:2008年2月,江苏百世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破土动工,该公司由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自己和家族成员共同投资,与赛维并无投资控股关系.彭小峰夫人亲自坐镇百世德,担任法人代表,并从美国、台湾地区高薪聘请了大批半导体专家,华虹NEC前总裁方朋担任CEO.江苏百世德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分阶段达到总产能为1GW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设计产能,通过与全球顶尖太阳能设备供应商Applied Materials以及其他主要设备供应商的紧密合作,百世德将应用成熟的微晶硅薄模技术生产面积为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起初将达到%的稳定转换率,随后将不断提高至10-12%.目前公司一期130兆瓦薄膜电池生产线或将于年底试生产,另外,于今年6月中旬,由中广核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百世德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和比利时Enfinity公司组建的“联合体”以元/度的价格中标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11、无锡尚德:2007年12月28日,占地近200亩,投资总额3亿美元,首期建设第一条60兆瓦硅薄膜电池生产线的尚德上海硅薄膜太阳电池研发及生产项目在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区的三鲁河畔举行开工仪式.历时近两年的工程,于今年7月初,尚德上海工厂第一片平米薄膜太阳能组件终于成功下线.公司预计到2010年将形成400MW的生产能力,设备主要采购自美国应用材料.12、河南阿格斯:河南阿格斯新能源有限公司25MW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于2008年11月破土动工,今年8月中旬正式投产.阿格斯新能源总设计规模500MW,用地318亩,一期仅设备投资就达7300万元人民币.河南阿格斯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赵一辉是河南新郑人,获得美国亚产桑那州立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因在光电材料制备和特性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成为国际IEEE国际电器与电子工程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团体协会的终身会员.回国创业前任美国阿格斯太阳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我国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现状与晶体硅电池生产相比,薄膜电池生产制造广泛使用真空镀膜等技术,更似半导体行业,因此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产品良率,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此外,由于薄膜电池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并未形成通用技术和通用设备,目前提供大尺寸薄膜电池设备交钥匙工程的主要是美国的应用材料公司AMAT、瑞士的Oerlikon以及日本的ULVAC等几家.设备折旧是薄膜电池的主要成本之一,根据目前市场报价,同容量薄膜电池生产线的价格是晶硅的6-10倍,而在主要原材料供应方面,目前均为国际巨头垄断,价格高且无保障.另外,在采访中了解到,薄膜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玻璃导电玻璃及其他玻璃、EVA、靶材以及气体.薄膜电池对导电玻璃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厂商实力较弱,市场主要由日本NSG和美国AFG瓜分.随着国内薄膜产量的爆发,很有可能出现供应紧张的格局.靶材目前的国内供应仍被国际大厂把持,德国贺利氏是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另外,国内目前没有企业生产硅烷,而主要国际大厂扩产有限,加之LCD 等需求量居高不下,硅烷供应仍偏紧张,价格维持高位并不排除继续上涨的可能.由于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是一体的,制造设备必须在研究材料和工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制造商的研究投入要求回报,从而导致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昂贵,其生产设备的价格比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贵3倍以上,以25MWp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为例,设备投资额7000万~9000万美元,其设备费用约占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成本的20%~30%.自2004年以来,薄膜太阳能电池发展十分迅速,同时,为改变其转换率较低的缺点,一些大型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薄膜电池行业的大量工艺涉及真空镀膜技术,镀膜技术水平、沉积速率直接影响产品良率和生产效率,间接影响到赢利能力.目前在国内能提供完整生产线的生产型企业有东莞宏威数码、上海曙海太阳能、北京北仪创新真空技术有限公司等几家公司.北方微电子、沈阳科学仪器、苏州思博露等企业则能提供覆膜沉积设备;北京德雷射科、深圳大族激光、武汉三工、珠海粤茂等企业能提供激光划线、刻蚀等设备.另外,苏州德龙激光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面向大幅面30MW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激光刻蚀设备以及激光去边设备,成为国内第一家向大幅面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提供激光加工设备的公司.至今为止已成功交付使用6台刻蚀设备.而像强生光电、普乐新能源等企业则自已研发相关设备供自己使用.宏威集团创立于2000年,为一家致力提供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全球性供应商,总部设在香港.宏威集团于发展初期进军光盘生产设备行业,并在空白光碟设备市场不断发展强大.宏威在自动化系统和工艺工程上,拥有雄厚的专业技术力量,结合其薄膜和真空镀膜等核心技术,将集团业务扩展至光伏等产业,能自主研发生产大面积、高产能、全自动非晶硅薄膜整套生产系统的企业,在河南安阳参与投资的河南新能光伏有限公司已于9月初成功试产第一片非晶硅薄膜电池.在今年的SNEC第三届太阳能光伏会议现场,上海曙海太阳能有限公司CTO奚建平作了题为双星-300030MW非晶硅薄膜光伏组件生产线的报告,把曙海太阳能薄膜设备推到了产业前台.标志着我国在光伏产业高端半导体薄膜核心设备与工艺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仿制与改进等阶段以后,已经开始进入全面自主创新阶段.该设备采用非晶硅薄膜单结光伏电池生产技术,光电转换效率≥6%,生产成本在元/W.其核心设备:新一代等离子强化型化学气相沉积PECVD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多基板-致密沉积类别的设备家族中,解决了射频不稳定和高温操作等弊端,占据了光伏设备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预计到2013年实现设备销售总额600MW.北京北仪创新公司是拥有50余年真空镀膜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丰富经验的专业企业.同时也是最早与多所科研院校合作,成功进行多项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试验设备制造的企业.公司通过对“在高真空环境下进行的大面积磁控溅射”和“多片化学气相沉积PECVD”两项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研究,2006年率先自主研发出我国首条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成套技术和设备,是国内唯一实现销售收入的设备制造厂家,目前已为3家用户提供了总计20MW的成套生产线设备.北仪创新公司生产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覆盖整个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所需的设备及工艺,从采购的TCO透明导电膜玻璃一直到封装完好的非晶硅电池,整个项目为交钥匙工程.整条生产线主要包括:玻璃磨边、玻璃清洗、玻璃钻孔、预热炉、冷却炉、老化炉、PECVD设备、PVD设备、激光刻膜设备、封装层压设备、电池I-V检测设备等.“当前,薄膜电池项目基本还是以设备供应商提供完整的生产线及技术为主,投入的固定成本还是居高不下.但是当工艺成熟,不久的将来,薄膜电池组件企业在购买设备时将有更多的选择,用户可以购买各个环节的专用设备来配置一条完整的生产线,这种生产线可以为其公司的电池品牌高度定制,不再受生产线的约束.”生产非晶硅薄膜光伏激光刻蚀设备的珠海粤茂激光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章曙东工程师向笔者说道.后记:随着美国First Solar公司宣布,将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建设一个2G瓦2000兆瓦的大型发电厂后,国内的光伏薄膜电池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此外,也First Solar有意在中国拓展供应链,以满足薄膜电池组件的生产和回收利用,这也意味着,该企业将可能通过在中国本地建设一个生产电池的基地,以便将电池就近提供给当地电厂使用.。
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前景展望近年来,随着对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视,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前景变得越来越受关注。
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技术,具有高效率、轻薄柔性和可降低生产成本等优势,被认为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方向。
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主要使用一种特殊的材料来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与传统的硅太阳能电池相比,薄膜太阳能电池不需要厚重的硅材料,而是使用了更为轻薄的材料,如铜铟镓硒(CIGS)、铜铟镓锌硫(CIGS)或钙钛矿等。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光吸收能力,还具有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首先,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具有高效率的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硅太阳能电池,在相同的太阳辐射下,薄膜太阳能电池能够将更多的光能转化为电能,大大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
例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突破了20%,甚至达到了23%左右。
这使得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同等条件下能够产生更多的电能,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
其次,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具有轻薄柔性的特点。
传统的硅太阳能电池通常需要较厚的硅基材料来支撑电池结构,从而导致电池呈现出较大的厚度和刚性。
而薄膜太阳能电池可以使用柔性的基材,如聚合物材料或金属箔,使得电池具有很强的柔性和可弯曲性。
这使得薄膜太阳能电池可以应用于更多场景,例如在建筑材料上直接融合或嵌入,以及应用于柔性电子产品等领域。
同时,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轻薄性还有助于减少制造成本,并简化安装和维护过程。
此外,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具有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
传统的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过程相对复杂,需要较高的温度和真空条件下的制备工艺,导致制造成本较高。
而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过程较为简单,制备工艺也相对容易上手。
此外,薄膜太阳能电池使用的材料成本较低,而且材料利用率也更高,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因此,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有助于提高新能源技术的市场竞争力。
薄膜技术渐成热点,有望带动光伏市场新一轮增长能源对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价格飚升及全球气候变迁导致的气候灾难,迫使人们寻找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由于其清洁、易获取的特性日益受到各国的青睐。
随着技术的进步,太阳能产业的商业化前景看好,未来10年甚至50年内,太阳能产业的年增长速度将高达30~40%。
目前太阳能电池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晶硅太阳能电池,这种电池转换效率高,成本高,价格也相对较高。
二是薄膜太阳能电池,这种方式的转换效率相对较低,但相比成本低、价格低。
薄膜技术突破,优势显著在目前多晶硅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各厂商纷纷转而寻求技术创新。
而近期薄膜技术领域的突破使其成为太阳能电池产业新的热点。
2007年美国First Solar以1.3美元/瓦的低成本,11%左右的转换率,拿下欧洲北美的巨额订单,不受原料限制的大规模生产为薄膜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随着First Solar在薄膜技术领域的成功,薄膜技术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应用逐渐升温。
和晶硅太阳能电池相比,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以下优势:1、成本优势明显:多晶硅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薄膜太阳能电池成本优势凸现作为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的重要材料,多晶硅国际市场价格一路飙升,从2002年至今上涨了十几倍,这种利益驱动也促使国内多晶硅项目投资热渐趋升温。
然而考虑下游的迅速扩张、供需形势并无根本性改观,2008年上半年多晶硅供应紧张的局面较去年并未得到缓解,2008年多晶硅价格仍维持高位。
薄膜太阳能电池较少使用晶体硅材料,相对于高昂的晶体硅材料来说这给其成本控制带来很大的下降空间。
据测算即使在5MW的生产规模下,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组件的生产成本也在2美元/瓦以下,而单线产能达到40MW~60MW甚至更高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其产品生产成本则更低。
相对于平均3.5美元/瓦的国际市场销售价格而言,其利润空间可见一斑。
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分析1. 引言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2.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市场概况薄膜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使用较薄的半导体材料制成。
相比于传统的硅晶体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重量轻和良好的柔韧性等优势。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类型包括非晶硅、铜铟镓硒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等。
3. 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的发展趋势3.1 技术进步推动市场增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逐渐接近甚至超过了传统硅晶体太阳能电池。
这种技术进步将进一步推动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的增长。
3.2 政府政策的支持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许多国家都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太阳能发电的政策。
政府对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包括减税和补贴等措施。
这些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的发展。
3.3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
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推动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提升,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4. 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面临的挑战4.1 成本问题尽管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成本相对较低,但仍然存在着成本上升的风险。
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可能会对市场造成影响。
4.2 环境影响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和回收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处理废旧电池和废料的难题仍然存在,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广阔,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将推动市场的发展。
然而,市场竞争激烈和成本问题仍然是需要解决的挑战。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环境问题的解决,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有望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2023年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薄膜太阳能电池已经成为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技术不断提升,其成本也不断降低,因此在未来的几年内,该市场将拥有良好的增长前景。
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在2019年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数十亿美元,而且该市场预计未来将以每年超过15%的速度增长。
这是由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国内外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
技术趋势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技术上的不断提升和提高转换效率是必要的。
现在,许多公司正在开发和研究最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包括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等。
此外,还有一些公司正在尝试减少太阳能电池制造的成本,这样可以使其更有竞争力。
这可以通过改良制造过程、使用更便宜的材料等来实现。
市场机会虽然目前市场上的竞争很激烈,但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具有很大的机会。
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市场,比如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这些国家很多地区缺乏可靠的电力供应,因此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增长,许多地区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这将使得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也在推广可再生能源,这也将为薄膜太阳能电池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
挑战和风险虽然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很好,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仍然很高,这使得它难以与其他电力源竞争。
其次,虽然技术在不断进步,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仍然不够高,这意味着它需要更大的空间来获取足够的电力。
此外,在一些国家,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并不充分,这使得市场前景受到影响。
结论总体而言,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未来的前景很好。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但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不断提升将推动该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行业将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2023年薄膜太阳电池行业市场前景分析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薄膜太阳电池行业逐渐发展壮大,并被视为未来太阳能市场的主要方向之一。
本文从市场规模、主要应用领域、技术创新等方面分析了薄膜太阳电池行业的市场前景。
市场规模首先,从市场规模来看,薄膜太阳电池是太阳能电池的一种类型,其相比于常规硅基电池具有更轻、更薄、更灵活、更高效、更环保等优点,因此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薄膜太阳电池市场规模达到了30.5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40亿元,到2025年有望达到150亿元以上。
可以看出,薄膜太阳电池行业具有较为良好的市场前景。
主要应用领域其次,从主要应用领域来看,薄膜太阳电池应用领域广泛,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交通工具、电子设备等多个领域。
其中,建筑物是薄膜太阳电池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逐渐普及以及我国新能源建筑标准的加强,薄膜太阳电池已成为建筑一体化光伏技术的主流之一。
另外,薄膜太阳电池还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汽车、无人机等领域,在新能源汽车和新型显示屏幕等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创新最后,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薄膜太阳电池行业也在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产品。
例如,柔性可撓式太陽能電池板,專業生產以PET為基材,可輕鬆平整貼合於弧面等嚴苛環境下的產品;還有基於雙面垂直技術【Vertical Double-sided (VDS)】設計的高效反射技術等。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有望进一步提高薄膜太阳电池的电池效率、产品耐用性、安全性等,扩大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推动其市场发展。
综上所述,薄膜太阳电池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瓶颈、成本等挑战。
只有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才能进一步拓展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前景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柔性强等特点,正逐渐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探讨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前景以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首先,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制造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较大,并且长期地影响到环境。
而相对而言,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过程更加节约能源,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影响也较小。
此外,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柔性特点使其可以在复杂的表面上使用,例如建筑物外墙、屋顶等,进一步提高了太阳能利用的效率和灵活性。
因此,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其次,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在效率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已经接近极限,而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于材料和制造工艺的不同,使得效率的提升空间更大。
近年来,石墨烯、钙钛矿等新型材料的应用以及高效能生产工艺的研究,大大增加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除此之外,通过改进电池结构和提高光捕捉能力,也对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薄膜太阳能电池与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有望成为未来太阳能电池领域的主流技术。
此外,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在成本降低方面存在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较于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于使用的材料更少、制造工艺更简单,因此成本相对较低。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生产的推进,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增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市场前景也将进一步扩大,从而进一步促进成本的降低。
最后,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在适应市场需求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由于其体积和重量的限制,应用领域较为有限。
2023年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市场分析现状薄膜太阳能电池是一种以薄膜材料为基础的太阳能发电技术,相比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柔性可塑性强等优势。
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首先,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
薄膜材料可以通过卷绕的方式进行生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成本。
此外,薄膜材料本身的成本也相对较低,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生产成本可以降低30%左右。
这使得薄膜太阳能电池在大规模应用和商业化方面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其次,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较好的柔性和可塑性。
薄膜太阳能电池可以通过弯曲、折叠等方式进行造型,适应不同形状的表面,如建筑物外墙、车身等。
这使得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可以与传统建筑材料和汽车等行业相结合,实现太阳能发电的普及。
再次,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稳定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已经可以接近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水平。
同时,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较好的耐候性和耐腐蚀性,可以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
然而,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该行业,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其次,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还有提升的空间。
虽然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已经得到提高,但仍然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
同时,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也需要加强,以确保长时间运行。
综上所述,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市场发展迅速,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较好的柔性和可塑性、较高的效率和稳定性等优势。
然而,市场竞争激烈、效率和稳定性还有提升的空间等挑战也存在。
未来,随着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该行业有望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3年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以下是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的总结:
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设计等领域,估计市场规模将逐步达到千亿级别。
2.行业竞争加剧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在技术、品质、成本等方面,各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3.技术创新提速
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的技术创新提速。
尤其是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等,这些技术的推行也将进一步推动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
4.成本逐步降低
成本是影响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生产成本也在逐步降低,其中关键是将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工艺优化、提取纯度更高的原料,以及规模化生产等因素。
5.政策引导明确
政策的配套也是推动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支持,有效的促进了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
总之,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未来将逐步取代传统能源,成为中国和全球的焦点之一。
因此,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并利用政策进行引导来保证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可持续发展。
2023年太阳能薄膜电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太阳能薄膜电池行业是太阳能电池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薄膜材料制成,比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板更轻薄、柔软、易安装,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太阳能薄膜电池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下面就行业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行业市场发展趋势1. 大面积低成本生产技术太阳能薄膜电池已经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高效率、高品质、大面积、低成本生产。
目前,国内薄膜太阳能电池企业主要依赖进口设备进行生产,存在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生产周期长等问题。
未来,行业需重点研发和应用大面积低成本的生产技术。
2. 多晶硅薄膜电池技术的发展在太阳能薄膜电池技术中,多晶硅薄膜电池技术的比例不断提高。
多晶硅薄膜电池具备制造成本低、能量转化效率高等优势,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也越来越出色。
未来,多晶硅薄膜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推进行业市场的发展。
3. 高效合金材料的开发目前,太阳能薄膜电池行业的瓶颈在于高效合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高效合金材料是提高电池转化效率的关键,其应用能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产业链的升级。
未来,高效合金材料的开发将成为行业重点之一。
4. 竞争加剧,整合提速太阳能薄膜电池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间整合并购快速推进。
在整合的过程中,优势企业将会越来越强大,弱势企业可能将面临淘汰。
未来,整合将会进一步提速,行业竞争加剧。
二、行业市场规模据国内相关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太阳能薄膜电池产业总规模已经超过480亿,2016年-2021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5%,未来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能源之星、太阳能、天合光能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高,未来在太阳能薄膜电池行业的竞争中将会占据一席之地。
三、行业市场前景随着国家能源政策的不断推进,太阳能能源将成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重要选择。
太阳能薄膜电池行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未来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太阳能薄膜电池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能够适应不同形状的建筑物。
2023年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太阳能能源成为了发展关注的重点。
而薄膜太阳能电池则是太阳能电池中的一种,因其具有高效、轻薄、灵活、经济等特点,逐渐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热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移动电源等领域。
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市场发展态势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全球太阳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10亿美元左右。
此外,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中国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也在逐渐壮大,市场规模持续增加。
二、技术不断成熟在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国内外众多企业不断优化生产工艺、不断创新产品,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使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技术不断成熟。
目前,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了22%左右,相比之前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三、市场应用领域广泛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建筑一体化、户外产品、卫星通信、交通工具、地面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领域。
特别是在建筑一体化领域,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实现建筑与能源的完美结合,扩大太阳能市场的应用空间。
四、发展前景可观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优点在于其轻薄、柔性、透明等特点,这些优点决定了它在未来市场中有着重要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更高效、更便捷、更普及化的应用。
此外,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未来的新型能源,也吸引了更多国内外投资商的关注和投资。
总之,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技术中的新兴技术,具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较为可观的市场前景。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更加成熟,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并在能源领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发展现状摘要本文将介绍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的发展现状。
首先,我们将对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定义进行解释,并概述其基本原理。
随后,我们将探讨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应用领域和竞争格局。
最后,我们将讨论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引言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具有重量轻、柔性强、易于加工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度增加,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迅速发展。
本节将对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进行介绍。
1.1 定义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可见光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由柔性材料制成,可以在弯曲、拉伸等复杂形状下工作。
1.2 原理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是光生电化学效应。
当太阳光照射到电池表面时,光子被吸收,并激发出电子和正空穴。
这些载流子透过导电层流动,形成电流。
通常,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由多层薄膜组成,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如吸光、电子传导等。
2. 市场发展现状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快速发展。
本节将探讨该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应用领域。
2.1 发展趋势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不断提高,成本逐渐降低,这促使其在市场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2 应用领域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移动电子设备、户外装备、建筑集成和交通工具等。
在移动电子设备领域,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可以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为其提供额外的电力支持。
在户外装备领域,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可以用于充电器、光伏帆布等产品,为户外活动提供便利。
在建筑集成领域,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可以被集成到建筑材料中,如玻璃、屋顶等,实现建筑与能源的高效融合。
在交通工具领域,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可以应用于汽车、无人机等设备,降低能源消耗。
我国薄膜太阳能电池装备“破冰”产业化有望提速我国薄膜太阳能电池装备“破冰”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有望提速8日,中国首台代表国际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在上海成功下线,这被视为中国在新能源高端装备领域取得的“零的突破”。
“中国造”的PECVD性能领先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大幅低于后者,国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
PECVD首次“国产化”: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有望加速创造这一突破的是注册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理想能源设备公司。
据该公司总经理钱学煜介绍,一片“1.1米×1.4米”的普通平板玻璃完成导电层覆膜后,进入PECVD反应腔,完成化学气象材料叠层结构的覆膜,厚度增加了两个微米,即成为转化率可达10%的薄膜太阳能电池。
2009年8月,留美博士钱学煜与20多名曾在国际一流企业有过丰富经验的设备、工艺和管理专家成立理想能源公司。
一年多里,该公司相继完成了PECVD 首台机的研发、中试、下线,并申请了10多项核心技术专利。
据介绍,该设备采用了创新的超高频射频技术,精密的真空和温度控制技术,快速的自动传输技术以及多腔多片的反应腔系统等,大大提高了产能,其产品性能优于国际一流设备,但价格远低于同等的进口设备。
钱学煜说:“从国外进口一台这样的设备要两三亿元人民币,我们自己生产的大概只需一亿元左右。
一台设备年产能约有15兆瓦,三台设备便可组成一条年产能近50兆瓦的生产线。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的研制成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市场的“装备”软肋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中,世界太阳能电池市场以平均每年40%的幅度增长。
国际太阳能产业界预计,未来3-5年该市场会迎来爆发性增长。
中国在2007年便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所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4.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快速进军的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对此深有体会:“正泰去年的太阳能电池销量是100兆瓦,今年一开年订单就超过了500兆瓦,还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整理:产业网)我國薄膜太陽能電池裝備“破冰”太陽能電池產業化有望提速8日,中國首臺代表國際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關鍵生產設備——等離子體增強型化學氣相沉積設備在上海成功下線,這被視為中國在新能源高端裝備領域取得的“零的突破”。
“中國造”的PECVD性能領先於國外同類產品,價格大幅低於後者,國內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化進程有望提速。
PECVD首次“國產化”: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化有望加速創造這一突破的是註冊在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的理想能源設備公司。
據該公司總經理錢學煜介紹,一片“1.1米×1.4米”的普通平板玻璃完成導電層覆膜後,進入PECVD反應腔,完成化學氣象材料疊層結構的覆膜,厚度增加瞭兩個微米,即成為轉化率可達10%的薄膜太陽能電池。
2009年8月,留美博士錢學煜與20多名曾在國際一流企業有過豐富經驗的設備、工藝和管理專傢成立理想能源公司。
一年多裡,該公司相繼完成瞭PECVD首臺機的研發、中試、下線,並申請瞭10多項核心技術專利。
據介紹,該設備采用瞭創新的超高頻射頻技術,精密的真空和溫度控制技術,快速的自動傳輸技術以及多腔多片的反應腔系統等,大大提高瞭產能,其產品性能優於國際一流設備,但價格遠低於同等的進口設備。
錢學煜說:“從國外進口一臺這樣的設備要兩三億元人民幣,我們自己生產的大概隻需一億元左右。
一臺設備年產能約有15兆瓦,三臺設備便可組成一條年產能近50兆瓦的生產線。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表示,高端薄膜太陽能電池關鍵生產設備的研制成功,為中國新能源產業下一步的發展奠定瞭堅實基礎。
“全球最大”太陽能電池市場的“裝備”軟肋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5年中,世界太陽能電池市場以平均每年40%的幅度增長。
國際太陽能產業界預計,未來3-5年該市場會迎來爆發性增長。
中國在2007年便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國,所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1/4.近年來在新能源領域快速進軍的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對此深有體會:“正泰去年的太陽能電池銷量是100兆瓦,今年一開年訂單就超過瞭500兆瓦,還無法滿足客戶需求。
”(整理:產業網)我国薄膜太阳能电池装备“破冰”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有望提速8日,中国首台代表国际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在上海成功下线,这被视为中国在新能源高端装备领域取得的“零的突破”。
“中国造”的PECVD性能领先于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大幅低于后者,国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提速。
PECVD首次“国产化”: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有望加速创造这一突破的是注册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理想能源设备公司。
据该公司总经理钱学煜介绍,一片“1.1米×1.4米”的普通平板玻璃完成导电层覆膜后,进入PECVD反应腔,完成化学气象材料叠层结构的覆膜,厚度增加了两个微米,即成为转化率可达10%的薄膜太阳能电池。
2009年8月,留美博士钱学煜与20多名曾在国际一流企业有过丰富经验的设备、工艺和管理专家成立理想能源公司。
一年多里,该公司相继完成了PECVD 首台机的研发、中试、下线,并申请了10多项核心技术专利。
据介绍,该设备采用了创新的超高频射频技术,精密的真空和温度控制技术,快速的自动传输技术以及多腔多片的反应腔系统等,大大提高了产能,其产品性能优于国际一流设备,但价格远低于同等的进口设备。
钱学煜说:“从国外进口一台这样的设备要两三亿元人民币,我们自己生产的大概只需一亿元左右。
一台设备年产能约有15兆瓦,三台设备便可组成一条年产能近50兆瓦的生产线。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高端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的研制成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市场的“装备”软肋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中,世界太阳能电池市场以平均每年40%的幅度增长。
国际太阳能产业界预计,未来3-5年该市场会迎来爆发性增长。
中国在2007年便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所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4.近年来在新能源领域快速进军的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对此深有体会:“正泰去年的太阳能电池销量是100兆瓦,今年一开年订单就超过了500兆瓦,还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整理:产业网)国内高档车市场火爆新势力改写豪车格局中国高档车市场的火爆,让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分羹的行列。
无论是日系三大高档车品牌,还是如DS这样的后进入者,或者是凯迪拉克这样的老牌高档车,都在不断加码中国市场,希望能够在德系传统三强口中夺食。
复制A4L的成功凯迪拉克XTS最受关注的,不是动用了像布拉德皮特这样的超级明星做代言,而是最回归本质的——产品力够硬。
尽管这款车刚刚上市,但各类评价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次凯迪拉克确实打足了技术牌。
这一初期口碑,对于凯迪拉克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
过去多年来,凯迪拉克一直被老迈的车型拖着后腿。
想要获得期望的成功,一个高档品牌必须能够拿出像奥迪A4L一样强大和成功的产品。
这种产品力的强弱,不仅仅表示是否拿着最高端最先进的技术来中国,而是是否拿来了最适合中国国情、最容易让中国消费者买账的技术。
在这一方面,显然奥迪和宝马都是成功的典范。
多样化的动力总成,让主力车型可以不断做到更低的价格区间。
作为后来者,目前的DS品牌在这方面显然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虽然已经有3款车型上市,但相对单薄的技术力,让奢华的内饰难免有些缺乏依附。
尽管这或许不是DS的最大卖点,但对于志在高档车二次细分市场的DS,必须要认清的一个事实是,难缠的中国消费者,不管是年长的或是年轻一代,需要的不仅仅是与众不同,他们同样也要性价比和能够炫耀的动力性能。
另一方面,车型的设计也需要慎重。
因为在没有三厢车的情况下,想单纯依靠几款两厢车在中国的高档车市场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两厢车始终是玩家的座驾,但玩家并不构成高档车的主力消费群体。
中国需求贯穿开发作为在北美市场一向成绩出色的雷克萨斯和英菲尼迪,在中国市场不得不面对痛苦的调整。
前者太过中庸,以至于失去了高档车在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用途——炫耀。
而后者,则在设计上过于前卫,又难以驾驭中国消费者普遍闷骚的内心特质。
由此,一个更为一致的问题便凸显出来。
这些产品,都不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
在普通乘用车市场,这一效应已经非常凸显。
纯粹的舶来品已经越来越难满足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但纯粹本土出品的车型,又会被冠以低档的标签。
如果不是打算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特立独行的小众品牌的话,那么了解这个消费者心理的审美平衡就显得至关重要。
这是考验一个品牌对市场认知程度的重要课题。
实际上,了解口味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烹制出客人喜欢的口味。
前者,可能只需要一支有足够执行力的调研团队,但想要最终拿出成品,则需要从开发的源头入手,并把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始终贯穿在整个开发过程中。
凯迪拉克XTS已经在试水中国口味,并且取得了好评。
有品位的高端品牌汽车市场也是一个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谁能给消费者留下最深的印象,谁才有最终胜出的可能。
凯迪拉克不断谈艺术和个性,DS则始终强调法式奢华,捷豹路虎更喜欢宣传自己的英国血统。
它们,都在努力寻找切入点建立自己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与其说是品牌形象,其实引申一步可以理解为品牌“品位”。
中国这片红海市场不缺少品牌,但缺少符合中国人品位的品牌。
这也是后来者能够追赶前人的最大机会。
当凯迪拉克柔化了过于锋利的钻石切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过去不符合中式品位的一次修正。
同样,DS将会在国产时去掉原先的雪铁龙标识。
这一行为与此前业界的观点不谋而合,可以解读为PSA集团对中国市场的一次纠错行为。
与此同时,这种改变也是双向的。
一方面,这些品牌为了市场不断适应中国的需求;同样,随着这些品牌的不断渗透,也会教育和引导中国的汽车用户,做更有品质和品位的汽车消费者。
最终,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汽车文化。
相比前面的几座大山,后来者想要获得成功的难度是巨大的。
目前DS、英菲尼迪、捷豹路虎的国产进程正在不断推进,凯迪拉克也正式启动了独立工厂。
这些总规模巨大的产能一旦释放,将对中国的高档车市场产生一次重大的冲击。
3D打印打响桌面争夺战3D打印只是噱头,如果真的能颠覆产业,“那我的‘郭’字倒过来写。
”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日前高调唱衰3D打印,引来业界一片哗然。
在业内人士看来,3D打印的最大障碍在于商业化运用存疑。
但近日,3D打印制造商Stratasys(NSDQ:SSYS)与桌面3D打印生产者Makerbot 签订最终合并协议,宣布后者以换股并购交易的方式与Stratasys子公司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