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在18F-PET/CT检查中的放射防护-最新年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10.69 KB
- 文档页数:4
护士在工作中的放射防护和辐射安全在医疗工作中,放射防护和辐射安全是护士必须高度重视和遵守的准则。
本文将介绍护士在工作中需要遵守的放射防护措施和辐射安全方法,以确保护士自身和患者的安全。
一、放射防护措施1. 掌握辐射知识:护士需要理解放射照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掌握基本的辐射知识和相关规定。
包括辐射的种类、剂量限制、危害影响等内容。
2. 预防性措施:对于使用放射源的操作,护士应采取预防性措施来减少辐射暴露。
如避免近距离长时间接触放射源,使用防护措施等。
3. 防护装备使用:护士在工作中需要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例如,佩戴适当的防护眼镜、手套和护士帽,穿戴防护服等。
4. 安全照射距离:护士应保持与放射源的安全距离,减少辐射的暴露。
同时,护士也需要确保患者及家属在放射治疗或检查过程中保持安全距离。
5. 定期培训:护士需要定期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更新的放射防护知识和技能,以保持专业水平和能力。
二、辐射安全方法1. 辐射监测:护士应了解辐射监测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在工作场所中需要定期检测辐射水平,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2. 储存与处理:护士在处理放射源时需要遵循相关流程和标准,确保放射源妥善存放和处理。
处理完毕后,应及时清理工作区域,防止辐射污染。
3. 应急处置:护士应了解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置方法,如灭火、疏散等。
同时,也应熟悉急救技能,以便在遭遇放射事故时能够及时处理。
4. 协作与沟通:护士在工作中需要与其他医务人员密切合作,共同遵守辐射安全规定。
护士还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向其解释放射治疗或检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5. 个人健康管理:护士需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健康习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以减少辐射对个人健康的潜在危害。
结论作为医疗团队中重要的一员,护士在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视放射防护和辐射安全。
通过掌握辐射知识,采取预防性措施,正确使用防护装备,保持安全距离等方式,护士能有效减少辐射暴露和健康风险。
放射科辐射防护制度1. 前言为保障医院放射科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有效防护放射性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特订立本放射科辐射防护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放射科全部医务人员,包含但不限于放射科医生、技师、护士、实习生等。
3. 放射工作许可1.全部从事放射工作的医务人员需要经过相应培训并获得放射工作许可。
2.放射工作许可的人员须熟识放射设备的操作规程,了解辐射防护知识,并能正确使用辐射防护设备。
3.放射工作许可证持有人应定期参加放射防护培训,提高辐射防护意识和技能。
4. 辐射防护设备1.医院放射科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辐射防护设备,包含但不限于铅衣、铅手套、铅围裙等。
2.辐射防护设备应处于良好状态,定期进行检查、修理和更换,确保其正常使用。
3.医务人员在进行放射工作时,应佩戴相应的辐射防护设备,确保自身安全。
5. 辐射工作区域管理1.医院放射科应设立辐射工作区域,明确标识,并设置进入许可制度。
2.未经放射工作许可或未完成相应培训的人员,严禁进入辐射工作区域。
3.辐射工作区域应保持乾净,杂物应及时清理,确保防护设备的畅通和易于使用。
4.辐射工作区域的辐射防护设备应定期检查、清洁和消毒,确保其正常使用。
6. 辐射监测与记录1.医院放射科应配备辐射监测仪器,定期对辐射工作区域进行监测,确保辐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2.辐射监测结果应进行记录,并保管肯定时间,以备核查和查询。
3.辐射工作许可证持有人应负责监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并及时报告辐射水平异常情况。
7. 事故应急处理1.医院放射科应订立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
2.在发生放射事故时,医务人员应立刻停止放射工作,避开扩散和连续暴露。
3.医务人员发现放射事故应立刻报告放射科负责人,并依照事故应急处理方案进行处理。
4.放射事故发生后,应进行事故调查和分析,并采取措施防止仿佛事故再次发生。
8. 健康监护与培训1.医院放射科应建立医务人员的健康监护制度,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其健康情形符合从事放射工作的要求。
浅析18F-F D G P E T C T 肿瘤显像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关键词】 18F-FDG;PET/CT;肿瘤显像随着18F-FDG PET/CT显著的临床价值以及临床医生对18F-FDG PET/CT 检查的认可,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选择了18F-FDG PET/CT检查。
为了尽可能使行18F-FDG PET/CT肿瘤显像的患者感到检查的舒适性和无创性,并最大限度获得准确和高质量的影像结果,本文就患者行18F-FDG PET/CT肿瘤显像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归纳综述。
1 预约登记行18F-FDG PET/CT检查的患者往往不只是本院的患者,加之该检查的特殊性,预约登记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给患者详细的介绍该检查的原理、方法、以及对患者有何帮助;PET/CT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人第一次作该种检查,恰当、实事求是的让患者了解该检查的作用,千万不可以把PET/CT“神话”成万能检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谐其它影像科室之间的关系。
其次,填写申请单,很重要的是必须表明患者的住址、常用的联系电话及家人的电话,以便日后的随访以及有事情能随时联系;如果其他医院以及科室写的申请单有时候很乱以及用其他申请单代替的,PET/CT预约医生必须更换申请单;最后就是让患者填写预约通知单并签字,督促患者准时按预约前来检查,因为核医学显像需要使用会衰变的核素,超过时间过长因显像剂会衰变失效,不仅需要重新预约时间检查,而且浪费患者预先购买的显像剂。
此外,还必须注意交待一下事项:最好在检查前一天下午再逐个电话通知再次提醒和交待注意事项。
有特殊情况需要改期检查,必须提前一天与核医学科联系,因为检查所需要的显像剂已提前一天预定购买,失效的显像剂难以退还。
特别需要注意:由于正电子显像剂18F-FDG衰变失效快,购买显像剂的费用昂贵,患者最好提前30分钟到核医学科等待和准备,以便减少显像剂衰变过多,影响显像质量和效果。
未能按预约前来检查患者,过期需要重新预约,未事先与核医学科联系者,因购买的显像剂衰变失效,不能退还显像剂费用。
放射线受检者的防护管理制度1. 识别受检者所有将接受放射线检查或治疗的个体都应在预约前进行适当的识别和登记。
这包括确认其个人信息、病史、以及对放射线过敏或有任何特殊情况的了解。
2. 预检测和评估在进行放射线检查或治疗之前,必须对受检者进行预检测和评估,以确定其身体健康状况和任何与放射线相关的风险因素。
这包括评估妊娠状态、相关疾病、过敏史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3. 防护措施在放射线检查或治疗中,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受检者接受放射线照射的风险。
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提供合适的防护装备,如铅制围裙和防护眼镜,以避免散射辐射对受检者造成伤害。
- 在放射线区域内设置明确的告示牌和标识,提醒受检者注意安全事项。
- 通过合理的调整设备参数和减少进行重复检查的次数,减少受检者接受辐射的剂量。
- 鼓励受检者在照射过程中保持稳定和合作,以确保照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 应急情况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必须建立应急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提供紧急救护设备和应急联系方式,确保能够及时应对任何意外情况。
- 培训医务人员,使其熟悉应急程序和急救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快速反应和处理。
5. 记录和监测对每位受检者的放射线检查或治疗过程必须进行准确详细的记录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记录受检者的个人信息、检查或治疗日期和时间、照射部位、剂量等信息。
- 对受检者进行定期的控制计量检查,以确保他们接受的辐射剂量在安全阈值范围内。
以上是放射线受检者的防护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严格遵守这些制度,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受检者的安全。
ct室防辐射
CT室防辐射是指在医院的CT检查室内采取措施,以减少对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辐射影响。
在CT室中,主要的辐射源是X射线。
为了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设立防护屏障:在CT检查室内设置铅隔离屏障,如铅板墙壁、铅玻璃窗等,用以减少辐射透射和散射。
2. 使用防护设备:医务人员应佩戴合适的防护设备,如防护围裙、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以减少辐射暴露。
3. 控制辐射范围:在进行CT检查时,应将辐射范围限制在患者体部需要检查的区域,避免无关部位暴露在辐射中。
4. 控制辐射剂量:CT设备应调整辐射剂量,以达到最低剂量且满足检查需求的原则。
5. 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辐射防护培训和教育,了解辐射防护常识和操作规范,提高防护意识。
总之,CT室防辐射是通过设置防护屏障、使用防护设备、控制辐射范围和辐射剂量等措施来减少CT室内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18F-FDG;PET/CT;肿瘤显像随着18F-FDG PET/CT显著的临床价值以及临床医生对18F-FDG PET/CT检查的认可,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选择了18F-FDG PET/CT检查。
为了尽可能使行18F-FDG PET/CT肿瘤显像的患者感到检查的舒适性和无创性,并最大限度获得准确和高质量的影像结果,本文就患者行18F-FDG PET/CT肿瘤显像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归纳综述。
1 预约登记行18F-FDG PET/CT检查的患者往往不只是本院的患者,加之该检查的特殊性,预约登记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给患者详细的介绍该检查的原理、方法、以及对患者有何帮助;PET/CT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人第一次作该种检查,恰当、实事求是的让患者了解该检查的作用,千万不可以把PET/CT“神话”成万能检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谐其它影像科室之间的关系。
其次,填写申请单,很重要的是必须表明患者的住址、常用的联系电话及家人的电话,以便日后的随访以及有事情能随时联系;如果其他医院以及科室写的申请单有时候很乱以及用其他申请单代替的,PET/CT预约医生必须更换申请单;最后就是让患者填写预约通知单并签字,督促患者准时按预约前来检查,因为核医学显像需要使用会衰变的核素,超过时间过长因显像剂会衰变失效,不仅需要重新预约时间检查,而且浪费患者预先购买的显像剂。
此外,还必须注意交待一下事项:最好在检查前一天下午再逐个电话通知再次提醒和交待注意事项。
有特殊情况需要改期检查,必须提前一天与核医学科联系,因为检查所需要的显像剂已提前一天预定购买,失效的显像剂难以退还。
特别需要注意:由于正电子显像剂18F-FDG衰变失效快,购买显像剂的费用昂贵,患者最好提前30分钟到核医学科等待和准备,以便减少显像剂衰变过多,影响显像质量和效果。
未能按预约前来检查患者,过期需要重新预约,未事先与核医学科联系者,因购买的显像剂衰变失效,不能退还显像剂费用。
放射科受检者的防护措施第一篇:放射科受检者的防护措施放射科受检者的防护原则1.医师应对X线检查的适应症与合理性进行评价,确定适当的检查方法,在获得相同诊断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避免采用放射性检查诊断技术,合理使用X射线检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2.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检查操作技术,并根据被检者具体情况制定照射条件,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提高射线质量,减少被检者接受剂量。
3.放射科必须建立和健全X射线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及病人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照射。
4.严格控制各种健康体检中的常规胸部X线检查;控制X射线检查的间隔时间,接尘工人的X射线胸部检查间隔时间按有关规定执行。
5.检查中尽可能取得患者合作,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6.对被检患者,应做好检查区以外部位的遮盖防护,特别是生殖腺等对X线敏感器官的遮盖防护。
5、7.临床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尽量以X射线摄影代替透视进行诊断,特别是婴幼儿、少年儿童;不得使用有防护缺陷的X射线机进行X线检查。
8.对育龄妇女的腹部及婴幼儿的X射线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对孕妇,特别是受孕后8—10周的,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下腹部X射线检查。
确有必要者应做好周密的防护措施并行知情告知(怀孕妇女一般情况下禁止照射,因抢救生命等特殊情况必须行放射检查时须经上级医生批准并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9.放射科医技师必须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受检者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10.候诊者和陪护人员(病人必需被搀扶才能进行检查的除外),不得在无屏蔽防护的情况下在机房内停留。
11.科室应规划安全区域,确保候诊者不受射线辐射。
第二篇:放射科受检者防护制度放射科受检者防护制度一、医师应对X线检查的适应症与合理性进行评价,确定适当的检查方法,在获得相同诊断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避免采用放射性检查诊断技术,合理使用X线检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浅谈PET CT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摘要】PET‐CT医护人员除了要承受一般门诊医务人员所承担的风险及危害外,困扰我们更大的危害是工作中放射性核素(18 F -FDG)对健康的威胁。
因此在工作中如何自我防护,怎样保护好自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也是大家迫切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PET‐CT危害防护PET-CT检查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影像技术,是目前医学上最先进的医学诊断技术。
它是将PET(功能代谢显像)和CT(形态结构显像)两种技术结合,实现了PET和CT图像的同机融合,优势互补,即可以准确对病灶定性,又能准确定位;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和诊断疾病,为及早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它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由于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也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直接或潜在的危害。
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并合理的做好放射卫生防护。
1、危险因素1.1 放射性药物:检查中所用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如18 F -FDG等)就是一个放射源,它周围就形成了一个辐射场。
在回旋加速器放射性核素生产、放射性药物的合成、分装、传输、给受检者注射以及对受检者实施成像操作中,我们的医护人员也处在辐射场,身体会受到潜在的内外照射危害[1]。
我们接受照射剂量的大小与停留时间(在剂量率不变的情况下,剂量与时间成正比,即操作时间越短,所接受的照射剂量就越小),放射源距离(我们受的剂量率是随离开放射源距离的增大而减少的,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增大一倍,剂量率它对周围环境会造成放射性污染,对我们医护人员造成外照射则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屏蔽程度有关[2]。
1.2 受检者:注射了18F-FDG药物的受检者以及受检者的排泄物也是放射源。
1.3 污染:在放射性核素生产、放射性药物的合成、分装、传输以及给受检者注射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药物外洒,污染操作面以及工作人员的体表和工作服,对工作人员造成内外照射。
《18F-NaF PET/CT骨显像操作指南》要点一、前言18F-NaF是一种用于探测骨骼病变的高灵敏亲骨性PET显像剂,其在体内的摄取机制类似99Tcm-MDP,但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更快的血液清除速率和更高的骨骼摄取(相当于99Tcm-MDP的2倍)。
18F-NaF的摄取反映了血流状况以及骨骼重建情况。
PET/CT是一种将功能和解剖影像融为一体的分子影像学设备。
PET/CT显像分为局部区域(如头颈部、胸部、腹部或盆腔)、躯干(从颅底到大腿中段)和全身(从头顶到脚趾)显像。
由于PET/CT中的CT可提供病变的形态解剖信息,可更好地鉴别病变的良恶性,所以该影像技术进一步提高了18F-NaF骨显像的特异性。
二、临床适应证18F-NaF PET/CT骨显像的常见临床适应证包括:(1)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及转移灶治疗随访;(2)原发性骨肿瘤诊断、转移与复发诊断;(3)不明原因骨痛筛查;(4)骨髓炎早期诊断;(5)创伤与隐匿性骨折诊断;(6)代谢性骨病的诊断;(7)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诊断;(8)移植骨活性评价;(9)关节炎的诊断;(10)骨坏死的早期诊断;(11)人工关节置换后随访;(12)骨折愈合评价;(13)骨活组织检查定位。
三、岗位要求1. 医师。
医师应是临床医学或影像学专业人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及核医学医师大型设备上岗证。
2. 技师。
所有核医学检查应由核医学技师操作完成,核医学技师需要获得核医学技师大型设备上岗证。
3. 护师。
核医学护师需要对患者进行预约,详细交代检查前、检查期间及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四、操作规范1. 病史采集。
2. 患者准备和注意事项。
(1)孕妇应该避免检查,除非检查的获益高于对母亲和胎儿的辐射危险。
(2)患者应该良好水化来保证放射性核素的迅速排泄,从而减少辐射剂量并提高成像质量。
除非存在禁忌证,患者应该在检查前1h内饮水250ml以上,然后在18F-NaF注射后再饮水250ml以上。
医护人员的放射防护张冠石【摘要】医院放射防护项目是为了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受到的放射性辐射,保护他们的健康和权益.医院放射防护项目的指导思想是放射防护最优化(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方案,其主旨是根据具体操作和照射部位来调整并优化放射诊疗方案.%The purpose of radiation safety programs in hospitals is to lower the radiation dose received by patients and medical personnel,and to protect their health.The guideline for radiation safety programs is ALARA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law,which is intended to adjust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techniques according to specific radiation operation and the photographed part of the body.【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年(卷),期】2013(028)005【总页数】3页(P15-16,14)【关键词】医护人员;放射安全项目;放射防护最优化【作者】张冠石【作者单位】《中国医疗设备》海外编辑部,北京10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774以X射线为代表的医用X射线在现代医学中正逐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中,用于医学诊断过程的X射线能量通常较低,但长期和过度照射对人体造成的短期和长期危害仍然不可忽视。
在医院中推行放射安全项目,可以有效管理、检测放射科室的放射剂量,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进而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和权益。
放射性核素18F在核医学科中的应用及其辐射防护作者:付文君来源:《理论与创新》2019年第04期【摘要】核医学科使用放射性核素18F通过PET/CT扫描进行医学诊断,能够准确发现病灶,并能够准确鉴别。
PET/CT将人体代谢所必需的物质标记上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注射針剂18F注入人体后,利用示踪原理显示活体生物活动的医学影像技术进行断层扫描,通过采集数据及成像,进行疾病的诊断和分析。
在应用核技术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对射线进行有效的防护,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和人员健康。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18F,核医学科,辐射防护Abstract: Nuclear medicine USES radionuclide 18F for medical diagnosis through PET/CT scan, which can accurately detect and identify lesions. After the injection of 18F, a short-lived radionuclide labeled by PET/CT, which is necessary for human metabolism, into the human body, the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that shows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living body based on the tracer principle is used for tomography, and the diagnosis and analysis of diseases are carried out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and imaging. At the same time of applying nuclear technology,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radiation and ensure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the radiation environment.Key words: Radionuclide 18F, Nuclear Medicine, Radiation Protection引言放射性核素18F是氟元素的一种同位素,18F原子核内有9个质子与9个中子,其原子核不稳定,易放出正电子而变为18O,因此18F具有放射性,半衰期为109.8min。
护士在18F — P ET/CT检查中的放射防护
18F-FDG(2-18氟-2-脱氧-D葡萄糖)是目前PET/CT临床应用
最常用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属于短半衰期放射性药物,其半衰期为110分钟。
18 F-FDG P ET/CT显像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检测以及预后评价等[1]。
检查时注射入受检者体内的18F-FDG化学量甚微,约10mCi,对受检者属于安全剂量。
但对长期接触此类药物的医护人员会产生累积剂量,当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对人体产生放射性损伤,因此,加强护士在18F-PET/CT检查中的放射防护非常必要。
1 检查前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1.1 PET/CT检查中心是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
根据所用放射性核素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属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2,3]。
由回旋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同位素经化学合成后成为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8F-FDG 18F-FDG是目前PET/CT 临床应用中最常用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属于短半衰期放射性药物,其半衰期为110 分钟,通过质量检验后由护士注射给受检者,受检者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为头部15分钟,体部为30分钟)的药物体内代谢分布即可进行PET扫描。
检查时注射入受检者体内的18F-FDG化学量甚微(约10mCi),由于其半衰期内短,不会在体内长时间蓄积,仅具有微量的放射性,对受检者属于安全剂量。
但对长期接触此类药物的医护人员会产生累积剂量,当超
过一定限度就会对人体产生放射性损伤,护士是接触药物和受检者时间最多的工作人员,其暴露于放射性药物的方式可分为注射药物及与病人互动两类。
因此加强护士在病人检查配合中的自我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1.2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耐心跟病人解释药物和扫描的特性,解除病人对药物和检查时接受射线的顾虑,工作中应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否则将会影响扫描图像的质量和医生的诊断。
2在进行PET/CT检查中的防护
2.1 护士给受检者注射药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扫描前注射和摆体位是护士受照途径之一。
在进行注射前,护士应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帽、铅衣、铅围脖、铅眼镜、戴防护手套,有实验证实,使用防护器材对操作者腹部、膝部保护尤为明显,可减少受照剂量94.5%〜97.9%,胸、头部可减少48.2%〜77.4%,手部剂量也有不同程度减低,使用后对操作者无明显影响[4]。
2.2进行注射操作时护士均应位于铅屏后
给患者注射药物时使用三通连接管,避免反复分离头皮针接
头造成药物的滴漏,最大限度避免药液不慎滴漏造成的辐射。
选择血管时,要选择远离检查部位,易于固定的静脉血管,先用生理盐水进行穿刺,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后,迅速从送药窗口取出药物,再次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后,关闭三通的生理盐水通道,开放
三通另一个通道将药物快速推入血管, 在推注药液的过程中, 要 注意将注射器和针头的接头处固定紧, 防止药液漏出, 药物的泄
程中,注意将注射器和防护套固定好, 避免装了药物的注射器从 防护套中滑出。
推注完药物以后,关闭药物通道,开放生理盐水 通道,再次用3〜5ml 生理盐水冲洗,将针头内残留的药液推入 静脉,防止药物遗留于肘静脉, 造成注射点及肘静脉的高放射区,
甚至药物在全身分布剂量的不足[ 5]。
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 增大与受检者的距离。
护士要有精准而又熟练的注射技术, 缩短操作时间,做
到一针见血。
2.3 注射完后被药物污染的物品
如棉签、注射器、针头等应放置在铅处理箱中》
10个半衰 2.4注射间是高活室,注射后病人放出的 Y 光子对工作人 员会造成一定剂量的辐射
故受检者在注射后应在专用候诊室休息和使用独立卫生间, 不要四处随意走动, 最大程度地减少周围环境的射线量。
摆位时,
在充分照顾好受检者的基础上动作要迅速,按 CT 定位线摆好位 后,护士迅速退出扫描室, 在整个检查过程中要在控制室的中央 监控电视上密切监护受检者的情况。
3P ET/CT 检查后的防护
虽然18F-FDG 半衰期仅为约110分钟,但若加上排出体外的
速度,则病人于注射18F-FDG 三个小时后仅有不到注射量的四分 之一放射性仍留在病人体内。
此时,辐射防护的原则仍然要遵守。
丹麦技术大学D.E.Paulsen 等人的监测结果表明,因PET 使用产 生的放射性废物引起的照射并不重要[ 7]。
检查完毕后,嘱受 检者 12 小时内大量饮水,促进残留药物彻底排出体外。
漏可对工作场所和工作人员及受检者体表造成污染。
在取药的过
尽量 期(约19h )经自然衰变后按非放射性物品处理[
6]。
综上所述,护士在进行P ET/CT检查配合中,只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掌握放射防护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操作,就能把接受辐射的程度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