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元素
- 格式:ppt
- 大小:5.81 MB
- 文档页数:26
《课题3 元素》评课稿今天下午第七节听了杨老师的《课题3 元素》化学展示课,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下面就杨老师展示的这节课谈谈我个人的体会:一、主要优点(一)目标定位准确杨老师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方面定位了该节内容的教学任务,而且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的重难点。
我个人认为其定位十分准确,为整节课的教育教学定了标、导了航。
可以看出杨老师已深钻大纲、吃透教材。
(二)内容安排有序1、遵循了知识的逻辑顺序。
学生的主动参与、平等合作学习、及时体验成功等突出这一化学教学的主线。
2、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坚持由宏观到微观,由无形到有形,由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应用巩固等。
(三)课堂结构合理这节课教学完全符合科学的发生形成过程,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其课堂结构可以归纳为: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归纳小结、检测反馈和运用知识等几个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
杨老师通过视频播放广告,一上来就紧紧抓住了学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学习的热情。
2、引导探索。
为了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讲述、讲解、练习巩固、微观动画演示、展示图片、播放视频资源等多种手段,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阅读、讨论训练等多种渠道,共同研究学习元素,在此过程中,讲练结合,手脑并用,落实了目标,重难点得到突破。
3、归纳小结。
充分给学生回忆、归纳梳理,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加深本节内容的认识。
也达到了“授之以渔”和“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检测反馈、运用知识。
从教学控制论的角度,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检测反馈”既可以让教师对教与学的效果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运用知识”更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学的成败不应只看你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应该看学生能运用多少知识去解决多少实际问题。
也许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力求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变成学生的“活知识”。
(四)思想方法优化杨老师这一节课无论是在教学思想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我个人认为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1、教态亲切,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古人说的好:亲其师,信其道。
原子序数3原子序数是指一种元素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
在化学中,原子序数是一项重要特征,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的原子序数为3的元素。
以原子序数为3的元素就是氢(H)、氦(He)和锂(Li)。
氢元素在自然界中是最丰富的元素,也是大气中最普遍存在的元素。
氦是物质组成中最轻的元素,它也是宇宙中最普遍的元素,占宇宙质量的大部分。
锂,最重的原子序数为3的元素,是宇宙中最常见的金属之一,它的化学性质是强碱性的。
在化学反应中,氢、氦和锂的行为有着明显的不同。
氢在水中易溶解,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可以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
氦是不可溶性的,它可以形成气体混合物,但不能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
锂也是不可溶性的,在常温下也可以与氯气或硫磺混合形成锂硫化合物,但在常温下不容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
氢、氦和锂的化学性质也有很大的不同。
氢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它的化学性质是质子性的,有着强烈的原子键结能力,可以和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
氦是一种惰性气体,由于没有可以参与化学反应的电子,所以无法和元素发生反应。
锂是一种金属元素,其化学性质是强碱性的,它能和氧、氯气及其它元素发生反应,产生各种化合物。
原子序数为3的元素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许多用途。
氢是生物体所需要的元素,它可以作为气体来推动发动机;氦也可以用作气体,它可以减少发动机的磨损;锂则可以作为电池正极材料,因为它有着高能量密度。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原子序数为3的元素在化学和工程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行为,并且在工程应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原子序数为3的元素可以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元素。
三个元素的等价关系由三个元素组成的有限集上的所有等价关系有多少个?等价关系和划分是一一对应的,因此等价关系的总数,就是不同的划分数。
3个元素的集合,相应的等价类有:{{a},{b},{c}}{{a,b},{c}}, {{a,c},{b}}, {{b,c},{a}}{{a,b,c}}即,共有4种等价关系。
等价关系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可以确定几种等价关系?为什么??*** 上每个等价关系对应*** 的一种划分, *** 的每一种划分又对应于该*** 的一个等价关系,不同的等价关系对应于*** 的划分也不同,因此*** 有多少不同划分,就有多少不同等价关系,三个元素的*** 共有5种不同划分,(含有1...,13,设A={1,2,3},x,y,z属于*** A,且x,y,z互不相等。
则有:R1={ }R1是对称的,是自反的,是传递的,所以R1是A上的等价关系。
这种类型的有3种R2={ , }这种类型,有3种。
R3={ , , , }有3种R4 ={ , , } 1种,4,等价关系的三个性质等价关系是集合上的一种特殊的二元关系,它同时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常用等价关系来划分集合,选取每类的代表元素来降低问题的复杂度,如软件测试时,可利用等价类来选择测试用例。
设R 是集合A 上的一个二元关系,若R满足:自反性:∀ a ∈A, =\u003e (a, a) ∈R对称性:(a, b) ∈R∧a ≠b =\u003e (b, a)∈R传递性:(a, b)∈R,(b, c)∈R =\u003e(a, c)∈R则称R是定义在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设R是一个等价关系,若(a, b) ∈R,则称a等价于b,记作a ~ b 。
扩展资料:研究等价关系的目的在于将集合中的元素进行分类,选取每类的代表元素来降低问题的复杂度,如软件测试时,可利用等价类来选择测试用例。
例如:同班同学关系、同乡关系是等价关系。
平面几何中三角形间的相似关系、全等关系都是等价关系。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教案(新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2、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
能力。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教学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元素符号: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课题3 元素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特点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请看下列练习。
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①错误。
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
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应该不是。
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主备)教具、一、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一课时(一)导入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设疑:什么是元素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表格,要求学生思考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中都含有哪种原子?它们为什么属于同一种原子?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观察投影,得出:三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为这些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
讨论:什么是氢元素?什么是碳元素?让学生体会到凡质子数相同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从而得出元素的概念。
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归纳总结:(1)元素是原子的总称,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它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原子是元素的个体,即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含义。
它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
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构成的。
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在运用化学专业术语时,特别强调:a.场合的搭配。
应该用“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的”来描述。
b.名词的可数性与不可数性。
例如,KClO3物质中含氧元素,但不能说含有3个氧元素或3种氧元素,因为氧元素只有一种。
c.语言的层次性。
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但不能越过一个层次说,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元素符号的记忆: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氢、氦、锂、铍、硼:H、He、Li、Be、B;碳、氮、氧、氟、氖:C、N、O、F、Ne;钠、镁、铝、硅、磷:Na、Mg、Al、Si、P;硫、氯、氩、钾、钙:S、Cl、Ar、K、Ca;锰、铁、溴、铜、锌:Mn、Fe、Br、Cu、Zn;银、碘、钡、钨、金:Ag、I、Ba、W、Au。
记忆小窍门:1.记忆时,一边口念元素名称,一边手写元素符号,这样反复练习,便可较快地记住这些元素名称和符号了。
2.记忆元素符号的“诀窍”之二是采用韵语和文字与字母对照记忆法。
课题三元素
【课标要求】
1、认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知道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了解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是不变的,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微粒与物质之间关系的回顾,让学生理解元素的定义。
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对比学习,辨析组成和构成的区别,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
的认识统一、知道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分布。
3、通过对元素进行分类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学会分类思想
4、通过科学史实体会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元素的分类及意义
难点:元素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的辨析,元素符号的意义。
人教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说课稿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元素(复习)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看教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律,这些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素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的概念之一,对今后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谓“承前”,指这节课详细的让学生明白物质的宏观组成是元素,并和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使得认识系统化。
所谓“启后”,指学生掌握了元素的概念对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
只有掌握了元素的概念,才能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才能对众多繁杂的物质进行分类,最终实现对分类的物质进行研究,为学生是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应用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2)能主动的与他人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符号的意义。
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周期表信息。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以及原子的结构,为本节课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本节课从微观到宏观之间的跨度比较大,学生的思维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化学科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确定教法的知道思想是: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做法如下:1、讲授法与发现式教学法;2、合作探究法;3、与多媒体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法。
3个元素的全排列方法一、理解概念全排列是指从给定元素中取出任意个(包括一个也不取)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
对于3个元素的全排列,我们可以理解为从3个元素中取出任意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二、排列计算对于3个元素的全排列,计算方法如下:1. 从3个元素中取出1个元素,有3种选择。
2. 从剩余的2个元素中取出1个元素,有2种选择。
3. 最后剩余的1个元素自动成为排列的一部分。
因此,3个元素的全排列数量为3×2×1=6种。
三、递归算法全排列的递归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解决方法,其思路如下:1. 首先将3个元素分成两部分:已经排列好的部分和还未排列的部分。
2. 递归调用全排列函数,将还未排列的部分进行全排列。
3. 将已经排列好的部分和递归调用的结果合并,得到最终的全排列。
四、代码实现以下是Python语言的代码实现:```pythondef permute(arr, l, r):if l == r:print(''.join(arr))else:for i in range(l, r+1):arr[l], arr[i] = arr[i], arr[l]permute(arr, l+1, r)arr[l], arr[i] = arr[i], arr[l] # backtrack# 测试代码arr = ['A', 'B', 'C']n = len(arr)permute(arr, 0, n-1)```五、时间复杂度全排列的时间复杂度为O(n!),其中n为元素的数量。
这是因为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进行n!次操作才能得到所有可能的排列。
六、应用实例全排列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1. 密码学:全排列可以用于生成密码,因为每个排列都是唯一的,可以增加密码的安全性。
2. 计算机科学:全排列可以用于解决一些组合优化问题,例如旅行商问题、背包问题等。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复习提问,检测上节课知识(1)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2)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2、导入:(展示)某品牌矿泉水标签上标明本品含:硒:0.013,锶0.0596…(单位mg/L)。
这里的硒、锶等是指元素、原子、还是…?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
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1、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
对于每一格,均包括、、、等内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和做了区分。
(2)每一横行: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个横行,有个周期。
(3)每一纵行:周期表的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个族。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元素教师利用多媒体,介绍几种原子我们把质子数都是6的一类原子叫做碳元素,而质子数都是8的一类原子叫做氧元素等等。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思考]怎样区分氢元素和氧元素?[归纳]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
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2)特点: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3)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过渡]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素种类仅一百多种。
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海水、空气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分析]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顺序为:氧、硅、铝、铁。
1.表示4个氢原子的符号是()A. 4H2 B 4H C. 2H2 D.H42.“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H202(双氧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202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H20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H20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D.H202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3.“H-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属于一种新元素B.跟氢原子相同的原子C.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D.与氢元素不同类的原子4.连线:⑴纯净物 A.由同种元素组成⑵混合物 B.由不同种物质组成⑶化合物 C.分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原子⑷单质 D.由一种物质组成⑸氧化物E.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5.下列各组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的是()A.铁、锌、钠B.钙、铝、铜C.铝、银、镁D.碳、钙、氯。
《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的观点,掌握元素与物质组成的干系,能够列举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元素的观点,掌握元素与物质组成的干系。
2. 教学难点: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的记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元素周期表卡片、常见元素的实物图片(如铁、铜、氢气等)。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包含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
3. 准备学生用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元素周期表卡片,便于记忆和练习。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元素的相关知识,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列举几种常见元素名称。
2. 展示元素周期表,请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3. 引出课题:元素(二)新课教学1. 介绍元素定义,了解元素种类。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介绍氧、氢、碳、氮、钙等常见元素,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存在形式和性质,引导学生总结元素定义。
2. 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读法。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元素符号,并讲解其书写规则和读法。
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和读法。
3.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作用。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周期表中的周期、族等观点,并诠释周期表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4. 介绍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氧、氢、碳、氮、钙等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了解这些元素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5. 教室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元素性质和物质性质之间干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