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土壤资源
- 格式:ppt
- 大小:691.50 KB
- 文档页数:40
第五章土壤水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及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第二节土壤水的能态第三节土壤水的运动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及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一、土壤水分类型(一)吸湿水(紧束缚水)1、定义:由于固体土粒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对空气中水汽分子的吸附力而被紧密保持的水分。
2、性质:其厚度只有2-3个水分子层,无溶解力、不导电、不能自由移动,也不能为植物利用。
3、大小:决定于土壤质地、腐殖质等影响决定于大气的湿度和温度当空气相对湿度达95%—100%时,土壤吸湿水量可达最大值,这时称为最大吸湿量。
(二)膜状水(松束缚水)1.定义:指当吸湿状态土粒与液态水接触时,还可再吸附一层很薄的水膜,称其为膜状水。
2.性质:其厚度可达到几十个水分子,部分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移动极为缓慢。
3.大小:决定于土壤的比面以及土壤溶液浓度。
膜状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叫最大分子持水量。
(三)毛管水1、定义:由土壤毛管孔隙的毛管引力所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2、类型:(1)毛管上升水定义:指地下水随毛管上升而被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称为毛管上升水。
最大水量称为毛管持水量。
毛管上升水与地下水位有水压联系:地下水位适当作物吸收地下水位过深作物不能吸收地下水位过浅作物受湿害(2)毛管悬着水定义:指在地下水位很深的地区,降雨或灌水之后,由于毛管力保存在土壤上层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悬着水。
当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
性质:毛管水是土壤中可以移动的、对植物最有效的水分,而且毛管水中还溶液解有可供植物利用的易溶性养分。
大小:与土壤质地、腐殖质含量及结构状况有关。
(四)重力水定义:指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水分受重力支配向下渗透,这部分水分叫重力水。
土体全部孔隙都充满水,这时土壤含水量叫饱和持水量(全持水量)。
二、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一)质量百分数即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勤。
(二)容积百分数即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操作分数,又称容积湿度、土壤水的容积分数。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薄而松散的表层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场所和营养供给系统。
土壤不仅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也对人类的粮食生产、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土壤的认识和研究是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将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由岩石破碎、物质风化分解、有机质的混合等一系列过程构成的。
一般来说,土壤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量等;二是地形和地质条件,如地势、岩石类型等。
气候条件决定了土壤发育的速度和方向,而地形和地质条件则直接影响土壤发育的类型和性质。
例如在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土壤发育迅速,表土层薄而肥沃;而在寒冷的高山地区,由于温度低、雨量少,土壤发育缓慢,形成厚度较薄的土层。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颗粒物质、水分、空气、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成分组成,其中颗粒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
颗粒物质主要包括砂、粉砂、粉土、黏土等不同颗粒组成的土壤颗粒。
这些颗粒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土壤的结构。
土壤的结构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保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机质和微生物则是土壤的生物成分,它们对土壤的肥力和生物活性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也是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特点,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砂质土壤、壤土、黏土、粉砂质土壤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质地、结构、PH值和肥力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在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壤类型。
土壤的肥力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养分的程度。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
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科学合理地施肥和保护土壤肥力是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土壤的保护土壤是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保护土壤是人类的重要任务之一。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土壤》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土壤》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土壤的概念、土壤的组成、土壤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土壤。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土壤的概念,知道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2. 使幼儿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保护土壤的意识。
3. 提高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等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土壤的组成及其作用。
重点:土壤的概念、保护土壤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土壤样品、放大镜、图片、视频等。
学具:小铲子、小桶、记录本、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到户外采集土壤,观察土壤的外观、颜色、质地等,引发他们对土壤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1)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幼儿了解土壤的概念。
(2)讲解土壤的组成,引导幼儿观察土壤中的小生物、植物碎片等。
3. 例题讲解(1)出示土壤样品,提问:“这个土壤样品里有什么?”(2)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找出土壤中的小生物、植物碎片等。
4.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小铲子、小桶采集土壤,观察土壤的组成。
(2)记录观察结果,与同伴分享。
(2)引导幼儿思考如何保护土壤,提出保护土壤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土壤的概念2. 土壤的组成3. 土壤的作用4. 保护土壤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附近的土壤,记录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答案:略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讨论,如何保护土壤?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土壤的概念、组成、作用以及保护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土壤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可以组织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参观农田、开展环保主题活动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入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落实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土壤的组成及其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
土壤学 - 中国大学mooc 第一讲绪论单元测验-绪论1、土壤指覆盖于的疏松层。
B、地球陆地表面B、水域底部A、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D、浅水域底部参考答案:A2、水、肥、气、热是土壤要素。
B、肥力B、环境A、营养D、健康参考答案:B3、土壤圈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
B、表层B、交界面上A、中心D、底层参考答案:B学派。
4、提出五大成土因素学说的是B、农业化学土壤学B、农业地质土壤学A、土壤发生学D、现代土壤学参考答案:A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B、贮存和供应养分B、接纳、贮存和供应水分A、生物支撑作用D、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参考答案:AD6、土壤的固相由组成。
B、矿物质B、有机质A、空气D、水分参考答案:7、国际土壤年的主题是“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希望唤起全世界对土壤的关注,提高对土壤保护的认识,推进土壤管理工作,促进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答案:正确8、德国化学家法鲁提出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田间作物的产量决定于施入土壤中的矿质养料的数量。
参考答案:错误9、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将12月日定为“世界土壤日”,2015年定为“国际土壤年”。
参考答案:510、土壤学的主要分支为、土壤化学、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土壤地理学。
参考答案:土壤物理##%_YZPRLFH_%##土壤物理学单元作业-绪论1、简述土壤健康具有哪些核心指标?(30%)健康的土壤能维持哪些功能?(30%)土壤所面临的健康问题?(40%)1)隐蔽性 2)滞后性 3)累积性 4)不均匀 5)周期短参考答案:第二讲地学基础单元测验-地学基础1、根据矿物成分和二氧化硅含量的变化,可将岩浆岩分为4类。
其中二氧化硅含量最高的是。
B、超基性岩B、基性岩A、中性岩D、酸性岩参考答案:D2、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沉积物,按其堆积年代和当时的气候特点,可分为4层: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
4.垂直结构差异(1)原因:争夺阳光的生奁竞争。
(2)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殺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圭亶。
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特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征构较热带雨林简单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草原与荒漠丄•草原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垄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四、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厠愚航植誠垂直分异利卡地帯性分布「防凤禹沙•-威少融地鋭的形般马廳B1决定植被类型八光原、降水、現■网斯节温差、增加議腾、澗节大气成分书馥性、碱性涉响植披类熨;肥力影响电肉丁理1植被丰富,保持水土;植铁稀疏’侵边加剧木分充足・_植餓丰富潑諒水瓠坯含沙童「両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一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演化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的植物生长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一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环境为植被的发育和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生长所必需的条件;(2)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3)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4)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5)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6)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4.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56.森林的作用及遭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3)土壤剖面构造①自然土壤k;..;-.-;:序净化空弋,美牝环境 涵养*源、保持水土,吸勾除尘,防风固沙 緊衙物种>维护生轴破坏丘菟侯交化-生态坏境总*-I 然灾番频发凸牧窖祥性锐减淀枳层■MMH■a =uurri1n1ra.仃机层以井斛和也卜榊的和机质为主⑷质层疑器盘强矿物质淋先.颜色较注第二节土壤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 、P 、Ca 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就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征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 多集中在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一、观察土壤 1. 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人教版地理土壤说课稿一、教学目标在本次地理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土壤这一主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土壤的定义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分类方法。
3. 认识到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与组成- 土壤的基本定义:土壤是地球表层的疏松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 土壤的五大组成要素:矿物质颗粒、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
- 土壤的质地分类:砂土、壤土、黏土等。
2. 土壤的形成- 土壤形成的因素:母岩、气候、植被、地形和时间。
- 土壤形成过程: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生物作用。
3.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根据土壤的成因、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 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
4. 土壤侵蚀与保护- 土壤侵蚀的原因:自然因素(如降雨、风蚀)和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垦、森林砍伐)。
- 土壤侵蚀的影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破坏、水体污染等。
- 土壤保护措施:合理耕作、植被恢复、水利工程建设等。
5. 土壤与人类活动- 土壤与农业生产:土壤肥力、作物种植与轮作。
- 土壤与环境保护:生态农业、有机耕作、土壤污染治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动画,直观展示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3. 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的特性和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土壤类型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
2. 讲授:详细解释土壤的定义、组成、形成过程和分类。
3. 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土壤侵蚀和保护的看法。
4. 实践:安排学生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和分析,加深对土壤特性的理解。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土壤资源的宝贵和保护的必要性。
第二节土壤学习目标:1.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2.掌握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重点)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
(重难点)一、观察土壤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比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的剖面构造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1.功能(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
2.利用与保护(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2)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黄土。
()(3)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4)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5)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A.江南丘陵红壤B.青藏高原寒漠土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D.东北平原黑土提示:(1)×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多属于耕作土壤。
重点内容第一讲绪论(土壤及土壤肥力概念、现代土壤学三大理论)第三讲土壤固相组成(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第四讲土壤生物第五讲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比重、土壤结构、土壤水、土壤热量)第六讲土壤化学性质(土壤胶体、土壤酸碱度)第七讲土壤养分(氮、磷、钾)第八讲土壤形成与分布第九讲土壤污染与修复一、名词解释1 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2 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3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土粒和孔隙)的烘干重,单位为g/cm³。
土壤比重:土壤密度,指单位体积的土壤固体颗粒(不包括孔隙体积)的烘干重。
4 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时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当量孔径:与一定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
5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6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土壤腐殖质: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结构比较复杂、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天然有机化合物。
包括:胡敏素、胡敏酸、富里酸。
土壤有机质: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物。
7根际效应:根际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根际效应8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中的空气与大气中的空气相互交换的能力9土壤可塑性:土壤可塑性是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变成各种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塑形不变的性能。
影响因素:有机质、土壤质地、交换性阳离子、土壤水分含量。
10土壤黏结性:在土壤中,土粒通过各种引力而黏结起来,就是黏结性。
土壤黏着性:土粒附着于外物表面的性能。
开始出现黏着性的含水量比出现粘结性的含水量高。
11.反硝化作用:在缺氧条件下,微生物将硝酸盐及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化物和氮气的过程。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自然界的岩石带的表层,它是人类生产和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本文将对地理土壤的定义、形成、组成、分类和功能等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理土壤的定义地理土壤是地球表面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物,是由固体颗粒、水、空气和有机物质组成的,呈现出一定层次和形态的地球表面的物质。
它是地球上居住的物种提供水分、营养和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自然资源。
二、地理土壤的形成地理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首先,岩石经历风化、侵蚀和岩性变质等自然力量的作用,逐渐分解成颗粒状的物质。
然后,在水的作用下,这些颗粒沿着坡降、河流或冰川运动,并与其它物质混合,形成了土壤。
最后,生物活动的参与为土壤提供了有机物质和氮、磷、钾等营养物质。
三、地理土壤的组成地理土壤的组成主要包括固体颗粒、水、空气和有机质。
固体颗粒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砂、粉砂、粉土、黏土等不同颗粒大小的颗粒。
水在土壤中起着储存和输送营养物质的作用,土壤中的孔隙即空气,提供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有机质是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分泌物和代谢物等转化而成的,它能提供营养物质和保持土壤结构。
四、地理土壤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地理土壤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土壤的发生过程和性质,可以分为风化壳土壤、重积土壤、湖泊沉积土壤、河流沉积土壤、冰川沉积土壤等。
根据土壤的化学性质和肥力特点,可以分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盐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壤土、肥沃黑土等。
根据土壤的质地和颗粒组成,可以分为砂质土壤、粉砂土壤、粉土壤、黏土壤等。
五、地理土壤的功能地理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提供了水分、养分和生长空间。
其次,土壤具有保持水源、调节水分和气候的能力,对防止干旱和洪涝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土壤还具有保存和分解有机物质的功能,参与有机质的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1.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2.天然植被可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而森林、草原、荒漠又可分为多种类型。
3.不同的植被,组成和特点不同,通常可根据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加以识别。
4.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
5.可从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方面观察和识别土壤。
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7.土壤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意义重大,人类应合理利用土壤。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方式、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地质类和自然地理专业大学排名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植被知识清单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植被分类(1)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植被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所谓植物群落是指一定地段的植物的总体。
3.植被与环境(1)植被发展过程:裸地→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更多种类植物生长→形成稳定的植被。
(2)植被与环境关系①光照:植物通过争夺阳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②气温和降水: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知识清单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环境与植被关系2.常绿阔叶林(1)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