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土地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 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40
土地信息系统简介土地信息系统(Land Information System,LIS)是一种用于管理、分析和展示土地相关数据的信息系统。
它整合了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数据,为土地规划、土地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本文将介绍土地信息系统的定义、功能、应用领域以及挑战和发展趋势。
定义土地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成土地相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获取、存储、处理和展示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
它包括土地地理信息系统(L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LGIS)、土地管理信息系统(L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LMIS)和土地规划信息系统(Land Planning Information System,LPIS)等子系统。
功能土地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 数据采集与存储:通过采集各种来源的土地数据,包括土地界线、土地类型、土地权属等信息,并将其存储在数据库中。
2. 数据管理与整合:对采集到的土地数据进行管理和整合,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
3. 空间分析与模拟:通过空间分析技术,对土地数据进行分析、建模和模拟,以获得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等方面的信息和结果。
4. 决策支持与评估:基于土地数据和分析结果,提供决策支持和评估功能,帮助决策者优化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等决策过程。
应用领域土地信息系统在以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1. 土地规划与管理:帮助城市规划部门和土地管理机构进行土地规划和管理,包括土地用途划定、土地用途变更等方面的工作。
2.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支持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为农林牧渔业、旅游业等提供土地资源利用的依据。
3. 土地权属管理与交易:用于土地权属登记、土地交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可追溯性。
4. 环境监测与评估:应用土地信息系统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包括土地污染、土地退化等方面的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资料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资源基础理论:包括土地资源的定义、特性、分类、数量、质量以及土地资源的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意义等。
2.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土地利用的目标、原则、方式、布局以及土地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等方面的知识。
3.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探讨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包括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土地修复等,以及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生产能力。
4.土地法律法规与政策:介绍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流转权等产权制度,以及相关的土地政策,如耕地保护政策、城市房地产政策等。
5.土地信息技术:介绍土地信息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等。
6.资源环境综合管理:介绍资源环境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和技术,包括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环境监测、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7.国际土地资源管理:介绍国际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原则、方法和技术,包括跨国土地利用规划、国际土地资源监测、全球土地政策研究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仅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资料的一部分,具体内容还需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研究。
613《土地信息系统》考试内容范围一、考试目的土地信息系统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和管理土地空间数据的技术性科目,也是目前土地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
要求考生掌握土地信息系统的原理、内容和方法。
通过对本课程的掌握,使学生能科学管理土地数据,运用LIS 技术分析解决问题,为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土地信息系统概述1、基本概念2、土地信息系统构成及功能3、土地信息系统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土地信息技术基础1、土地信息分类与编码2、土地信息的空间参考系3、空间数据结构第三章:空间数据的处理技术1、数据源与数据输入2、空间数据处理(变换、重构及提取等)3、空间数据的质量4、空间数据的元数据第四章:土地空间数据库1、空间数据库概念2、土地空间数据库设计3、土地空间数据库建立第五章:土地信息分析技术1、土地信息空间查询2、土地信息空间分析第六章:土地信息的表示与可视化1、土地信息表示概述2、地图基本知识3、土地信息的专题要素表示4、土地信息的可视化第七章:土地信息系统的架构1、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组成2、土地信息系统的平台成第八章:土地信息系统设计1、土地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过程2、土地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3、土地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4、土地信息系统的应用第九章:土地信息系统应用1、地籍管理2、土地利用规划3、分等定级估价4、信息服务三、参考书目1、《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马劲松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孙在宏主编科学出版社3、《土地信息系统》刘耀林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五章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与分析§5.1坐标系与坐标变换5.1.1三种坐标系1 用户坐标系指地图采用的坐标系统,主要有高斯平面坐标和大地坐标(曲面坐标—经纬度、大地高),其特点是与显示设备无关。
2 规格化数据库坐标系数据库系统中直接存用户坐标会有两个问题(1)、存实数比存整数占空间大。
(2)、存实数不易实现规格化,从而不易实现定位处理。
建立规格化数据库坐标系,就是为了克服这两个缺点。
规格化数据库用两个字节的整数来表示图形点坐标,这些整数的值域是-32768-32768,若存储一幅65cm*65cm 的地图,其数值精度已达到了0.01mm ,具有足够的图解精度。
3 设备坐标系指图形显示设备所特有的坐标系统。
例如电脑显示器的坐标原点在显示屏的左上角。
因此,数据录入和输出涉及到用户坐标和设备坐标之间的变换,数据入库和数据检索就要进行用户坐标与规格化数据库坐标之间的变换,而图形交互编辑则要进行数据库规格坐标与设备坐标之间的变换了。
5.1.2坐标变换5.1.2.1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变换 1、欧勒角与旋转矩阵对于二维直角坐标,如图所示,有:⎥⎦⎤⎢⎣⎡⎥⎦⎤⎢⎣⎡-=⎥⎦⎤⎢⎣⎡1122cos sin sin cos y x y x θθθθ(10-8)在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具有相同原点的两坐标系间的变换一般需要在三个坐标平面上,通过三次旋转才能完成。
如图所示,设旋转次序为: ①绕1OZ 旋转Z ε角,11,OY OX 旋转至00,OY OX ;②绕0OY 旋转Y ε角10,OZ OX 旋转至02,OZ OX ; ③绕2OX 旋转X ε角,00,OZ OY 旋转至22,OZ OY 。
Z Y X εεε,,为三维空间直角坐标变换的三个旋转角,也称欧勒角,与它相对应的旋转矩阵分别为:⎥⎥⎥⎦⎤⎢⎢⎢⎣⎡-=X X X XX R εεεεεcos sin 0sin cos 0001)(1 (10-10)⎥⎥⎥⎦⎤⎢⎢⎢⎣⎡-=Y YY YY R εεεεεcos 0sin 010sin 0cos )(2(10-11)⎥⎥⎥⎦⎤⎢⎢⎢⎣⎡-=100cos sin 0sin cos )(3ZZZ ZZ R εεεεε(10-12)令 )()()(3210Z Y X R R R R εεε= (10-13)则有:⎥⎥⎥⎦⎤⎢⎢⎢⎣⎡=⎥⎥⎥⎦⎤⎢⎢⎢⎣⎡=⎥⎥⎥⎦⎤⎢⎢⎢⎣⎡1110111321222)()()(Z Y X R Z Y X R R R Z Y X Z Y X εεε (10-14)代入:⎥⎥⎥⎦⎤⎢⎢⎢⎣⎡+-+++--=Y X ZY X Z X ZY X Z X Y X Z Y X Z X ZY X Z X YZY Z Y R 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sin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0一般Z Y X εεε,,为微小转角,可取: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1cos cos cos =========Z Y Z X Y X ZZ Y Y X X Z Y X 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于是可化简⎥⎥⎥⎦⎤⎢⎢⎢⎣⎡---=1110XYX Z Y ZR εεεεεε (10-16) 上式称微分旋转矩阵。
09级土地信息系统思考题整理第一章土地信息系统概述1、简述土地信息的涵义、构成及特征?概念:指表征土地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构成:(1)①地理空间信息——土地信息中最基本的信息首先是描述地块的地理空间位置、形状及其面积大小的信息。
②自然属性信息——它是反映某一特定地理空间区域内地块的自然属性状况,包括地形、岩石、基础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属性的特点。
③社会经济属性信息——这是反映某地理空间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交通运输能力、公共设施状况、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商业与服务业网点的分布、工农业产值、国民经济总产值、人文特征、土地利用状况及其特点等。
④国家有关土地管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它是指国家已出台的土地管理政策、机构设置、管理的方法及实施的技术规程、规范、土地法律与法规和每宗地的权利状况等。
(2)刘家彬《土地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特征:(1)区域分布性:土地信息具有空间定位的特点。
(2)数据量大:土地信息既有空间特征, 又有属性特征, 并包括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段, 因此其数据量很大。
如全国1:400万土地利用数据, 经过一定的综合后, 其Arc/Info的Coverage格式数据量为8.2G。
(3)信息载体的多样性:描述土地实体可以用文字、数字、地图和影像等形式以及纸质、光盘等物理介质载体。
(4)土地信息的动态特征:主要是指某些土地信息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波动性变化。
2、什么叫土地信息系统?简述土地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功能?概念:是以土地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土地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土地信息,并应用和传播土地信息,为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构成:(1)功能构成:(2)系统构成:(硬件、软件、数据、人)①硬件②数据:LIS的处理对象和结果③人: 系统管理人员或用户输入、编辑、分析、开发、输出功能:(1)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2)数据处理(数据格式化、数据转换及数据概化)(3)数据的存储和组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4)查询、统计、计算(5)空间分析(揭示数据所包含的更深刻、更内在的规律和特征)(6)显示(计算机屏幕显示、地图输出)第二章土地信息技术基础1、土地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是什么?(1)线分类法:又称层级分类法。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一、说明(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模块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通过学习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础操作,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土地管理GIS技术手段,了解土地管理各级各类数据库、地籍管理系统、规划管理系统、土地利用评价和辅助决策系统等平台的基本运作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在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掌握利用现代技术管理和评价土地资源的基本技能。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主要介绍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形象化语言和多媒体,密切联系生产、科研、实际,着重讲清土地管理的目标与任务、采用GIS技术来管理土地数据、建设基础土地数据库、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分等定级评价等。
2.安排一定学时的实习实践课,使学生在基本理论指导下,掌握土地管理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土地利用调查等。
3.根据课程进程的需要,适当的布置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实习操作、课后习题等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四)考核方式考核按平时作业(占10%)、实验(占30%)和期末考查(占60%)考核。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二、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1.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概述2.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架构概述与功能组成说明和要求:(1)了解土地管理、土地信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2)理解土地管理的对象、任务、体系和功能(3)了解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功能(4)了解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学科技术及发展趋势第二章土地管理GIS原理1.土地管理GIS标准2.土地管理GIS数据模型3.土地管理GIS的软件工程方法4.土地管理软件开发流程说明和要求:(1)了解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原则、技术、方法、步骤(2)掌握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方法和系统设计原则(3)掌握土地管理GIS数据模型第三章土地管理GIS模型方法与技术1.土地管理GIS应用模型2.土地管理GIS关键技术说明和要求:(1)掌握统计模型中的土地定级估价模型、土地生产潜力和专家评判(2)掌握概念模型中的人口预测模型,并能够结合遥感地学分析中的知识对某地区人口进行预测。
《土地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100231课程负责人:课程中文名称:土地信息系统课程英文名称:Landinformationsystem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3.0授课对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土地信息系统基本原理与方法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能很好的掌握其方法,通过实践掌握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的基本技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四、作业和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土地信息系统》课间实习大纲所属课程名称:土地信息系统所属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专业名称:土地资源管理实习时数:24学时学分:实习形式:课间实习实习性质:练习性实习一.本课间实习的性质和任务《土地信息系统》课间实习是在学习《土地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土地信息系统》是在学生已学习和掌握GIS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课程。
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土地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实践体会,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处理和进行土地信息系统开发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本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土地信息系统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土地数据的采集、组织、管理、输出过程,以及利用GIS工具为实际空间问题提供辅助决策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要求学生在认真领会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操作和相关设计,并提交实习成果和实习报告。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讲授基本原理,布置实习内容,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思考设计方案,然后在实践教学时间上机实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需要熟练操作目前具有代表性的GIS软件----ARC/INFO、MapInfo、Arcview等,进行土地信息综合查询练习,如房地产项目选址、旧城改造拆迁量计算等,了解具体的LIS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结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输出等基本环节,并理解LIS有关原理在各个环节的理论指导作用,为今后从事土地信息系统的应用、工程建设和研究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川农土地信息系统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人:彼时花开时间:2016.5.20第一章土地信息系统概述土地数据:是各种土地特征和现象,包括空间位置、属性和时域特征及相互关系的符号化表示。
土地信息:是表征土地系统要素特征与相互联系以及实体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的总称。
土地信息系统:是以土地管理决策服务为驱动,在集成计算机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中,对土地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能采用专业模型与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应用和传播多种多维的、动态的土地信息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土地信息的特征:1. 空间特征;2. 多维特征;3. 时变特征。
土地信息系统的特征:1.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处理土地空间信息的能力2.以土地研究和土地决策为目的,以模型方法为手段,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土地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土地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等能力,能产生高层次的有用的土地信息土地信息系统的构成: 硬件、软件、数据、用户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1.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2.数据格式化、转换及概化;3.数据的存储和组织;4.查询、统计、计算;5.空间决策分析;6.显示与输出第二章土地信息的空间数学基础土地信息系统使用的几种坐标系:地理坐标系、空间大地直角坐标系、投影坐标系、城市坐标系、高程参考系统、设备坐标系我国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包括哪些?1:500、1:1000、1:2000、1:5000、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等11种。
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图采用的投影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为主,1:100万图的是Lambert投影在我国, 除1:1000000 地形图采用Lambert(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外, 其余基本比例尺地图(1:500 000、1:250 000、1:100 000、1:50 000、1:25 000、1:10 000、1:5 000)均采用高斯-克吕格(横轴等角切椭圆柱)投影。
土地信息系统:是以土地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土地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在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土地信息并应用和传播土地信息,为决策服务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地图投影::指建立地球表面上的点与投影平面上点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空间分析:是基于土地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是指接近、毗邻、符合、交叉和其他模式的拓扑关系分析,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
层次模型:用树状结构来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数据库:是按照一定结构组织的相关数据的集合,是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合理存放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
绝对高程是地面点到的铅垂距离地理数据一般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点的地理坐标中,平面位置是经纬度用表达的属于常见地理对象拓扑关系的是:相邻、重合、连通土地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硬件、软件、数据库。
属于按变形性质分类的投影:等角投影、等积投影、等距投影数据库领域常用的数据模型的是:关系模型、网状模型、面向对象模型高斯-克吕格投影是横轴等角切椭圆柱投影地理坐标系的坐标单位是:角度单位对一幅地图而言,要保持同样的精度,矢量数据量要比栅格数据小。
地图比例尺的作用:1。
比例尺决定着地图图形的大小;同一地区,比例尺越大,地图图形越大,反之,则小。
2.反映地图的量测精度;正常人的视力只能分辨出地图上不小于0.1mm的两点间的距离,因此,地面上水平长度按比例尺缩绘到地图上时,不可避免地存在0。
1mm的误差.这种相当于图上0.1mm 的地面水平长度,叫比例尺精度.由于0。
1mm是将地物按比例尺缩绘成图形时可以达到的精度的极限,故称比例尺精度又称极限精度。
根据比例尺精度,可以确定在实地测量时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同样,在使用地图时,根据精度的要求,可以确定选用何种比例尺的地图。
由此可见,比例尺越大,地图的量测精度越高。
3。
比例尺决定着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在同一区域或同类的地图上,内容要素表示的详略程度和图形符号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图比例尺.比例尺愈大,地图内容愈详细,符号尺寸亦可稍大些;反之,地图内容则愈简略,符号尺寸相应减小。
《土地信息系统》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地信息系统(Land information system)课程编码:学分:1.5分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2学时;上机学时:10学时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GIS原理、数据库原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土地信息系统》为本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土地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与原理、土地信息系统的构成、功能及其基本特征等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能很好的掌握其方法,熟练掌握土地信息系统的操作及应用,通过实践掌握土地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的基本技术,为在实践中应用土地信息系统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主要内容: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与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土地信息系统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土地信息系统数据获取(2学时)主要内容:数据获取特点分析、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数据获取发展趋势分析;第三章土地信息的表达(2学时)主要内容:概述、土地信息分类与编码、土地信息的标准化、土地信息的可视化、土地信息的数据质量;第四章土地信息数据库(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信息系统数据模型、土地信息系统数据库建模方法、土地信息数据结构、我国土地信息数据库建设现状;第五章土地信息的分析(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信息分析应用概述、土地信息分析模型、方法、成果输出;第六章国土电子政务(2学时)主要内容:系统设计框架、系统建设内容和主要功能、国土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建设、国土电子政务的实施设计;第七章地籍管理信息系统(2学时)主要内容:地籍管理的主要业务、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地籍数据库设计和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第八章土地定级、基准地价和宗地地价评估系统(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市场的主要业务、土地定级、基准地价测算与自动更新系统、宗地地价评估、网上房地产管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第九章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2学时)主要内容:系统整体设计、计算机支持系统设计、我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实践;第十章土地规划信息系统(1学时)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业务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子系统;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1学时)主要内容: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概述、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系统;第十二章土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2学时)主要内容:多维土地信息系统、工作流技术、数据挖掘、ComLIS与WebGIS三、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学习,掌握土地信息系统基础理论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具备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和系统二次开发的能力。
土地信息系统知识点汇总第一章1 .信息与数据信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客观世界事物的特征及诸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抽象反应。
数据(data)是为了满足处理,传播的需要,通过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可以识别的符号或介质表示或者记录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的信息载体。
2 .土地信息特征空间特征:土地属于空间信息,其空间位置的识别是和数据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土地信息区别与其他类型信息的最显著的标志。
多维特征: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土地信息还具有多维的属性特征,对应的土地数据有时又称为非空间数据,是描述特定空间目标的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定性或定量指标。
时变特征:地球自身和人类活动使得土地系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土地信息时序变化的特征如周期性变化,波动性变化十分明显。
3 .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硬件设备、计算集软件设备、数据和用户。
4 .土地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与其他应用软件一样,土地信息系统一般包括数据输入,预处理,数据库管理,数据处理,产品输出,以及用户接口等等。
土地信息系统采集、管理土地数据,分析和输出土地数据的主要功能如下:1)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
2)数据格式化、转换、概化。
3)数据存储与组织。
4)查询、统计与计算。
5)空间决策分析。
6)信息显示与输出。
第二章1地球椭球体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假想的与处于流体静力平衡状态的海洋面重合,并延申扩展到大陆内部形成的不规则的闭合曲面。
大地水准面是一个重力等位面。
测量上把与大地水准面符合的最理想的旋转椭球体叫地球椭球体。
2 .参考椭球体参考椭球体是一个数学定义上的地球表面,就是一种具有几何参数的地球椭球,通常以参考椭球体的长半轴a、短半轴b和扁率阿尔法来表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国在1952年以前采用的是还福特椭球体,从1953年起改用克拉索夫斯基(北京1954坐标系),1978年决定采用1975年第十六届国际大地测量以及地球物理联合会推荐的新球体,称为GRS (1975),并以此建立了我国独立的大地坐标系(西安1980坐标系)。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资源数据管理与分析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管理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而土地资源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本文将重点探讨土地资源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土地资源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在开始土地资源管理之前,首先需要搜集和整理土地资源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土地面积、土地类型、土地所有者信息等。
数据的获得可以通过现地调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进行。
搜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和存档,以便后续的管理和分析使用。
二、土地资源数据的管理土地资源数据的管理是指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存储和维护。
数据管理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系统化的手段,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常用的数据管理方法包括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编码标准等。
在土地资源数据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数据的质量控制。
这包括数据的清洗、校验和验证,以及对异常数据的处理。
只有保证数据的质量,才能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
三、土地资源数据的分析土地资源数据的分析是土地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
通过对土地资源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取有关土地资源的各种信息和指标。
这些信息和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土地产出率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土地资源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和决策。
土地资源数据的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
统计分析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和比较,得出土地资源的统计特征和规律。
空间分析则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研究土地资源的分布和空间关系。
四、土地资源数据管理与分析的意义土地资源数据管理与分析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土地资源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从而指导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其次,土地资源数据管理与分析可以帮助发现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