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三数学】第1讲:三角形的证明-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72.45 KB
- 文档页数:20
*4.5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1.会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重点)2.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难点)一、情景导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答:(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怎样证明这些结论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类型一】根据条件判定三角形相似如图所示,给出以下条件:①∠B=∠ACD;②∠ADC=∠ACB;③ACCD =ABBC;④AC2=AD·AB.其中能单独判定△ABC∽△ACD的个数为()A.1B.2C.3D.4解析:在图中已知两个三角形有一对公共角,只要再找一对角相等,或夹公共角的两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题中有三个条件可以单独判定△ABC∽△ACD,分别是①②④.①②是根据有两组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判定的;④是根据两组对应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判定;③虽然两边对应成比例,但不能得到其夹角相等,所以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故选C.方法总结:利用两边分别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一定要注意必须是对应成比例的两边的夹角相等,若不是夹角相等,则不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类型二】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如图,已知AB ⊥BD ,CD ⊥BD . (1)若AB =9,CD =4,BD =10,请问在BD 上是否存在点P ,使以P 、A 、B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 、C 、D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求BP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若AB =9,CD =4,BD =12,请问在BD 上存在多少个点P ,使以P 、A 、B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 、C 、D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并求BP 的长;(3)若AB =9,CD =4,BD =15,请问在BD 上存在多少个点P ,使以P 、A 、B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 、C 、D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并求BP 的长;(4)若AB =m ,CD =n ,BD =l ,请问在m 、n 、l 满足什么关系时,存在以P 、A 、B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 、C 、D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的一个点P ?两个点P ?三个点P ?解:(1)设BP =x ,则DP =10-x .若△ABP ∽△CDP ,则AB CD =BP DP ,即94=x 10-x,解得x =9013;若△ABP ∽△PDC ,则AB PD =BP CD ,即910-x=x 4,此时方程无解.综上,存在这样的点P ,此时BP=9013; (2)设BP =x ,则DP =12-x .若△ABP ∽△CDP ,则AB CD =BP DP ,即94=x 12-x,解得x =10813;若△ABP ∽△PDC ,则AB PD =BP CD ,即912-x =x 4,解得x =6.综上所述,存在两个这样的点P ,此时BP =6或10813; (3)设BP =x ,则DP =15-x . 若△ABP ∽△CDP ,则AB CD =BP DP ,即94=x 15-x,解得x =13513;若△ABP∽△PDC,则ABPD=BPCD,即915-x=x4,解得x=3或12.综上所述,存在三个这样的点,此时BP=13513,3或12;(4)设BP=x,则DP=l-x.若△ABP∽△CDP,则ABCD=BPDP,即mn=xl-x,解得x=mlm+n;若△ABP∽△PDC,则ABPD=BPCD,即ml-x=xn,得方程x2-lx+mn=0,Δ=l2-4mn.当Δ=l2-4mn<0时,存在以P、A、B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C、D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的一个点P;当Δ=l2-4mn=0时,存在以P、A、B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C、D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的两个点P;当Δ=l2-4mn>0时,存在以P、A、B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P、C、D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的三个点P.方法总结:由于相似情况不明确,因此要分两种情况讨论,注意要找准对应边.三、板书设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判定定理1判定定理2判定定理3本课主要是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常见的辅助线添加方法,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几何思维都获得提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九年级数学教案主备人:雷志学§1、2直角三角形(2)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2、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 ”判定定理既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 ”判定定理。
并且用纸解决问题。
难点:证明“HL ”定理的思路的探究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 复习提问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2、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结论。
(思考交流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思路,写出证明过程)二、 阅读课本23页学习目标: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 ”判定定理。
问题1,此定理适用于什么样的三角形?(适用于直角三角形)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有哪些,分别说出?(HL,SAS,ASA,AAS,SSS.先考虑HL,在考虑另外四种方法。
) 三、 做一做如图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能否做出这个角的角平分线?并证明。
(设计做一做的目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按要求将推理证明过程写出来。
)AO B四、练习 随堂练习P24--11、 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 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 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队以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五、议一议如图:已知∠ACB=∠BDA=90。
要使 ⊿ACB ≌⊿BDA ,还需要什么条件?把他们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教学中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交流,获得不同的答案,并将一种方法写出证明过程。
)六、 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2、还有那一些方面的收获?七、作业:1、基础作业:P23页习题1.5 1、2。
2、拓展作业:《目标检测》3、预习作业: 预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第一章证明(二)复习(一)一、复习目标回顾本章的主要内容,特殊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命题的逆命题及其真假,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及性质,理顺这些重要知识点。
二、知识回顾提问:(1)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结论。
答:①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②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③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④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等边;⑤推论: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结论答: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
(3)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答:ASA AAS SAS SSS HL(在直角三角形中)(4)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关的结论答: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定理: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5)与角平分线有关的结论答: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边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三、例题讲解例1 已知点D、E、F分别是中AB、AC、BC上的点,且DE∥BC,EF∥AB,求证:∠B=∠DEF例2,已知△ABC中,AB=AC,BE与CD相交于点O,OB=OC.求证: (1)OD=OE;(2)AD=AE例3如图,D、E是△ABC中BC边上两点,(1)若已知AD=AE,要得到△ABE≌△ACD还补充一个条件(写出各种补充的情况);(2)若已知AB=AC,AD=AE,可证得哪几对三角形全等例4已知△ABC中,AB=AC,AB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E,已知△BCE的周长是16,AC -BC=4,求△ABC的周长。
第一章证明(二)(课时安排)1.你能证明它们吗?3课时2.直角三角形2课时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课时4.角平分线1课时1.你能证明它们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
2.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
2.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区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即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探索证明的思路与方法。
能运用综合法证明问题.2.难点:探究问题的证明思路及方法.3.关键:结合实际事例,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寻找证明的思路.教学过程:一、议一议:1.还记得我们探索过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2.你能利用已有的公理和定理证明这些结论吗?给出公理和定理:1.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60延伸.2.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二、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公理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三、推论 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证明过程:已知:∠A=∠D,∠B=∠E,BC=EF 求证:△ABC ≌△DEF证明:∵∠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A+∠B) ∠F=180°-(∠D+∠E)又∵∠A=∠D,∠B=∠E (已知) ∴∠C=∠F又∵BC=EF (已知)∴△ABC ≌△DEF (ASA )推论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2、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未能,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
3、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曾经利用数方格和割补图形的方未能得到了勾股定理。
实际上,利用公理及其推导出的定理,我们能够证明勾股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在△ABC中,∠C=90°,BC=a,AC=b,AB=c,延长CB 至点D ,使BD=b ,作∠EBD=∠A ,并取BE=c ,连接ED 、AE ,则△ABC ≌△BED 。
∴∠BDE=90°,ED=a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四边形ACDE 是直角梯形。
∴S 梯形ACDE =12 (a+b)(a-b)= 12(a+b)2 ∴∠ABE=180°-∠ABC-∠EBD=180°- 90°=90°AB=BE∴S △ABC = 12c 2 ∵S 梯形ACDE = S △ABE +S △ABC + S △BED ,∴12 (a+b)2=12 c 2+12 ab+12ab 即12 a 2+ab+12 b 2=12 c 2+12 ab+12 ab ∴a 2+b 2=c 2反过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时,我们曾用度量的方法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已知:如图,在△ABC ,AB 2+AC 2=BC 2,求证:△ABC 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作出Rt △A ’B ’C ’,使∠A=90°,A ’B ’=AB ,A ’C ’=AC ,则A ’B ’2+A ’C ’2=B ’C ’2 (勾股定理)∵AB 2+AC 2=BC 2 ,A ’B ’=AB ,A ’C ’=AC ,∴BC 2= B ’C ’2∴BC=B ’C ’∴△ABC ≌△A ’B ’C ’ (SSS)∴∠A=∠A ’=90°(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因此,△ABC 是直角三角形。
新北师大版八下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分类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进行三角形的证明。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分类的方法。
2.使用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进行三角形的证明。
教学难点:使用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进行三角形的证明。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提问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的了解。
2.引入新知: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即三角形的证明。
二、讲解与示范(20分钟)1.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的方法,并通过图示进行解释。
2.讲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如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等)。
3.示范使用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进行三角形的证明。
三、练习与训练(30分钟)1.学生个别或分组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理论知识。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出题,进行三角形证明的练习。
四、展示与评价(1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
2.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指导。
五、拓展与应用(15分钟)1.针对一些高阶问题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和推理。
2.学生在小组内或以个体形式,解答拓展问题。
六、总结与归纳(10分钟)1.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梳理知识点。
2.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下节课的学习安排。
教学资源:1.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教材。
2.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延伸:本节课主要讲解了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并引导学生使用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进行三角形的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思维导图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九年级数学教案主备人:雷志学§1.2 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二、新你记得勾股定理的内容吗?你曾经用什么方法得到了勾股定理?(由学生回顾得出勾股定理的内容。
)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二问题情境: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时,我们曾用度量的方法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阅读课本16,17,18学习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已知:在ΔABC中,AB2+AC2=BC2求证:ΔABC是直角三角形a)(!)(2)A B C A1B2 C1(讲解证明思路及证明过程,引导学生领会证明思路及证明过程,得出结论。
)结论: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议一议: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会发烧。
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4、练习:(1)试着举出一些其它的例子。
(2)随堂练习 15、读一读“勾股定理的证明”的阅读材料。
6、课堂小结:本节课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互逆定理的定义及相互间的关系。
)1、作业1、基础作业:P20页习题1.4 1、2、3。
2、拓展作业:《目标检测》3、预习作业:P21-22页做一做板书设计:教后记:。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1等腰三角形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 2.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3. 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进行相关的线段相等和角相等。
二、学习重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三、学习难点“三线合一”的应用。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彩粉笔、三角板等 五、预习作业(1)回忆前面研究过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 ASA AAS SAS ) (2)预习课本P.1-6。
六、学习新知识[例1]如图,1、如图,△ABC 中 AB=AC , D 为BC 中点求证:①△ABD ≌△ACD . ②∠BAD=∠CAD③AD ⊥BC证明:变式训练:如图,已知AC=FE 、BC=DE ,点A 、D 、B 、F 在一条直线上,AD=FB .要用“边边边”证明△ABC ≌△FDE ,除了已知中的AC=FE ,BC=DE 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例2、如图,已知AB=CD ,AC=BD ,求证:∠A=∠D七、拓展延伸1、如图,AC 与BD 交于点O ,AD=CB ,E 、F 是BD 上两点,且AE=CF ,DE=BF.F DCBEA请推导下列结论:(1)∠D=∠B ;(2)AE ∥CF .2、已知如图,A 、E 、F 、C 四点共线,BF=DE ,AB=CD.⑴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DEC ≌△BFA ; ⑵在⑴的基础上,求证:DE ∥BF.3、 已知:AB =AC, D 为△ABC 内部一点, 且BD = CD, 连接AD 并延长,交BC 于点E. 试找出图中的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八、小结:1、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步骤:①把非直接条件(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平行线,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中的隐含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三角形中的对应相等的边或角)②在△与△中 ∵⎩⎨⎧∴△≌△2、证明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与角相等时,不要忘记证它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 九、作业布置:1、预习定理:“有两个班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3.熟练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进行问题求解。
二、教学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提高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复习在开始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之前,首先进行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的复习。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如边比例相等、对应角相等等。
2.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引入将学生回顾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判定相似三角形的依据。
3.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步骤一:构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找到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并用点线表示出来。
步骤二:假设假设两个三角形为△ABC和△DEF,且满足相似的条件。
步骤三:证明3.1 首先,通过观察,发现△ABC与△DEF的一个角相等,假设为∠A = ∠D。
3.2 其次,再观察,发现△ABC与△DEF的另外两个角也相等,假设为∠B = ∠E和∠C = ∠F。
3.3 接着,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知道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例应该相等。
所以我们需要比较△ABC与△DEF 的对应边的比例是否相等。
3.3.1 比较△ABC中的边与△DEF中的边的比例:•比较边AB与边DE的比例,假设为AB/DE = m;•比较边AC与边DF的比例,假设为AC/DF = n。
3.3.2 根据对应边比例相等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AB/DE = AC/DF = m/n。
3.4 根据前面的步骤,我们已经得出了三个角相等和对应边比例相等的结论,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ABC与△DEF 是相似的。
步骤四:证明结束通过以上的证明过程,我们可以得出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结论。
4.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3.5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1)制作人:陈欣班级姓名2015年10月日教学目标①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②会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
重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难点证明过程中辅助线的添加,一.复习提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1),两三角形相似.(2),两三角形相似.(3),两三角形相似.二.探究学习,得出新知探究1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A=∠A’,∠B=∠B’。
求证: △ABC∽△A’B’C’。
探究2已知:如图,在△ABC和△A1B1C1中,∠A=∠A1,求证:△ABC∽△A1B1C1.1111CAAC BAAB探究3已知:如图,在△ABC和△A1B1C1中,求证:△ABC∽△A1B1C1三巩固提高例1.判断题:1.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3.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
()4.所有的等腰直三角形都相似。
()例2如图,要使△ABC与△DBA相似,则只需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是.(填一个即可)例3.在△ABC中,AB=6,AC=8,在△DEF中,DE=4,DF=3,要使△ABC与△DEF相似,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写出一种情况即可)例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CD,AB=6,BC=4,AC=5,CD= 7.5 ,求AD的长.四作业一本通红本P31五小结(教学反思).111111CAACCBBCBAAB==。
知识讲解:1.通过探索、猜测、计算、证明得到的定理:(1)与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关的结论: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互相相等.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结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3)与一般三角形有关的结论:在一个三角形中,两个角不相等,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相等(用反证法证明).2.命题的逆命题及其真假: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例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3.尺规作图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课堂练习:考点一:等腰三角形【例题】 1、【14外国语期中】等腰三角形的一边为5另一边为9,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A.19 B.23 C .14 D.19或232、【14外国语月考】等腰三角形补充下列条件后,仍不一定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是()A.有一个内角是600 B.有一个外角是1200C.有两个角相等 D.腰与底边相等3、【经开一中月考】将两个全等的有一个角为300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其中两条直角边在同一直线上,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A.4B.3C.2D.14、【14外国语月考】腰长为5,一条高为4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5、【经开一中月考】一个等腰三角形有一角是700,则其余两角分别为。
6、【经开一中月考】等腰直角三角形一条边长是1cm,那么它斜边上的高是 cm.7、【经开一中月考】已知:如图AB=AC,DE∥AC求证:△DBE是等腰三角形。
8、【14外国语月考】如图,等边△ABC中,AO是BC边上的中线,D为AO上一点,以CD为一边且在CD 下方作等边△CDE,连结BE。
(1)求证:AD=BE(2)延长BE至Q,P为BQ 上一点,连结CP 、CQ 使CP=CQ=10,若BC=16时,求PQ的长。
9、【外国语月考】如图8,在△ABC 中,∠A=36°,AB=AC ,∠ABC 的平分线BE 交AC 于E . (1)求证:AE=BC ;(2)如图8(2),过点E 作EF ∥BD 交AB 于F,将△AEF 绕点A 逆时针旋转角α(0°<α<144°)得到△AE'F',连结CE',BF',求证:CE'=BF';(3)在(2)的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CE'∥AB ?若存在,求出相应的旋转角α;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D2.C3.B4.7052或5.700,400或550,5506.2221或 7.证明:∵AB=AC ∴∠B=∠C ∵DE ∥AC ∴∠C=∠DEB ∴∠B=∠DEB∴△DBE是等腰三角形8、(1)∵△ABC与△DCE是等边三角形,∴AC=BC,DC=EC,∠ACB=∠DCE=60°,∴∠ACD+∠DCB=∠ECB+∠DCB=60°,∴∠ACD=∠BCE,∴△ACD≌△BCE(SAS)∴AD=BE(2)129.【练习】1.如图,△ABC中,AB=AC,∠A=36°,BD、CE分别为∠ABC与∠ACB的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F,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A. 6个B. 7个C. 8个D. 9个A 36° E DFBC2.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5cm ,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为两部分的差为3cm ,则腰长为( ) A. 2cmB. 8cmC. 2cm 或8cmD. 以上都不对3.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A . .12B ..15 C ..12或15D . .184、(2013年武汉)如图,△ABC 中,AB =AC ,∠A =36°,BD 是AC 边上的高,则∠DBC 的度数是( )A .18°B .24°C .30°D .36°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点A 的坐标为(1,),M 为坐标轴上一点,且使得△MOA 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M 的个数为( )A .4 B.5 C.6 D.86.如图,AB ∥CD ,点E 在BC 上,且CD=CE ,∠D=74°,则∠B 的度数为( )A .68° B .32° C . 22°D .16°A . 80°B . 80°或20°C . 80°或50°D .20° 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9.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BD 为中线,延长BC 至E ,使CE=CD=1,连接DE ,则DE= .10.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其一边长为6,则另两边为 .11. 如图,AB C ∆是等边三角形,BC BD 90CBD ==∠,,则1∠的度数是________。
CA1DB2312.如图,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是AC的中点,E为BC延长线上一点,且CE=CD,DM⊥BC,垂足为M。
求证:M是BE的中点。
AD1B MC E13、(2013•牡丹江)已知∠ACD=90°,MN是过点A的直线,AC=DC,DB⊥MN于点B,如图(1).易证BD+AB=CB,过程如下:过点C作CE⊥CB于点C,与MN交于点E∵∠ACB+∠BCD=90°,∠ACB+∠ACE=90°,∴∠BCD=∠ACE.∵四边形ACDB内角和为360°,∴∠BDC+∠CAB=180°.∵∠EAC+∠CAB=180°,∴∠EAC=∠BDC.又∵AC=DC,∴△ACE≌△DCB,∴AE=DB,CE=CB,∴△E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E=CB.又∵BE=AE+AB,∴BE=BD+AB,∴BD+AB=CB.(1)当MN绕A旋转到如图(2)和图(3)两个位置时,BD、AB、CB满足什么样关系式,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图(2)给予证明.(2)MN在绕点A旋转过程中,当∠BCD=30°,BD=时,则CD= 2 ,CB= +1 .【答案】1.C。
2. B 3.B 4.A 5.C 6.B 7.B8.5 9.10. 6,4或5,5 11.75012.证明:因为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AC的中点所以∠1=21∠ABC又因为CE=CD,所以∠CDE=∠E所以∠ACB=2∠E即∠1=∠E所以BD=BE,又DM⊥BC,垂足为M所以M是BE的中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答:13.(1)如图(2):AB﹣BD=CB.证明:过点C作CE⊥CB于点C,与MN交于点E,∵∠ACD=90°,∴∠ACE=90°﹣∠DCE,∠BCD=90°﹣∠ECD,∴∠BCD=∠ACE.∵DB⊥MN,∴∠CAE=90°﹣∠AFC,∠D=90°﹣∠BFD,∵∠AFC=∠BFD,∴∠CAE=∠D,又∵AC=DC,∴△ACE≌△DCB,∴AE=DB,CE=CB,∴△E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E=CB.又∵BE=AB﹣AE,∴BE=AB﹣BD,∴AB﹣BD=CB.如图(3):BD﹣AB=CB.证明:过点C作CE⊥CB于点C,与MN交于点E,∵∠ACD=90°,∴∠ACE=90°+∠ACB,∠BCD=90°+∠ACB,∴∠BCD=∠ACE.∵DB⊥MN,∴∠CAE=90°﹣∠AFB,∠D=90°﹣∠CFD,∵∠AFB=∠CFD,∴∠CAE=∠D,又∵AC=DC,∴△ACE≌△DCB,∴AE=DB,CE=CB,∴△EC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E=CB.又∵BE=AE﹣AB,∴BE=BD﹣AB,∴BD﹣AB=CB.(2)如图(1),过点B作BH⊥CD于点H,∵∠ABC=45°,DB⊥MN,∴∠CBD=135°,∵∠BCD=30°,∴∠CBH=60°,∴∠DBH=75°,∴∠D=15°,∴BH=B D•sin45°,∴△BDH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H=BH=BD=×=1,∵∠BCD=30°∴CD=2DH=2,∴CH==,∴CB=CH+BH=+1;考点二:直角三角形【例题】1.【2013-2014经开一中月考】如图所示,AB⊥BC,DC⊥BC,E是BC上一点,∠BAE=∠DEC=60°,AB=3,CE=4,则AD等于()2.【2013-2014郑东新区外国语月考】如图,将一副三角尺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若AB=14cm,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cm23.【2012-2013省实验月考】如图,已知AB=12;AB⊥BC于B,AB⊥AD于A,AD=5,BC=10.点E是CD的中点,求AE的长.4.【2011-2012省实验月考】如图,ABCD 是一张边长为4cm 的正方形纸片,E,F 分别为AB,CD 的中点,沿过点D 的折痕将A 角翻折,使得点A 落在EF 上的点'A 处,折痕交AE 于点G ,则∠ADG= ,EG=_______5.【2013-2014经开一中期中】如图,△ABC 中,∠ACB=90°,CD ⊥AB 于点D ,∠A=30°,BD=1.5cm ,则AD=________cm .6.【2013-2014经开一中期中】如图,在△ABC 中,∠ACB=90°,AC=BC .直线l 经过点C (点A 、B 都在直线l 的同侧),AD ⊥l ,BE ⊥l ,垂足分别为点D 、E ,你知道线段AD ,DE ,BE 的关系吗?证明你的结论7.【2013-2014郑东新区外国语期中】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3,0),B (0,4),对△OAB 连续作旋转变换,依次得到三角形(1),三角形(2),三角形(3),三角形(4),…,则三角形(2013)的直角顶点的坐标是______8.【2012-2013省实验期中】如图,已知Rt ABC ∆中,090=∠ACB ,以斜边AB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DE,且正方形的对角线交于点O ,连接OC,已知AC=5,OC=26,则另一直角边BC 的长为______.【答案】1.AD=10.2. (cm2)3.解:如图,延长AE交BC于F.∵AB⊥BC,AB⊥AD,∴AD∥BC∴∠D=∠C,∠DAE=∠CFE,又点E是CD的中点,∵DE=CE.∵在△AED与△FEC中,,∴△AED≌△FEC(AAS),∴AE=FE,AD=FC.∵AD=5,BC=10.∴BF=5在Rt△ABF中,,∴AE=6.5.4.答案:15°,错误!未找到引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