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土壤地理学,第4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60
土壤形成原因知识点总结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壤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温度和风力等方面。
1. 降水降水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二是降水对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
首先,降水中的溶解气体和溶解物质可以加速岩石的溶解,形成土壤中的矿物质成分。
其次,大量降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可以改变地表的地形,形成不同种类不同深度的土壤。
2. 温度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化学、生物和物理方面。
在化学方面,温度对岩石的化学性质有一定影响,温度变化可以加速化学变化的速度。
在生物方面,温度对植物生长的条件也具有重要影响,而植物的生长会加速土壤的形成和改变。
在物理方面,温度变化可以改变岩石的结构和形态,影响土壤的发育。
3. 风力风力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风化和侵蚀方面。
在风力的作用下,岩石表面会受到风化的影响,产生微裂缝,进而影响土壤形成。
此外,风力还可以加速土壤的侵蚀过程,对土壤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植被因素植被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土壤的形成和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1. 植物的生长和死亡植物的生长和死亡对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形态,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的形成。
同时,植物的死亡也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加速土壤的发育。
植物的生长和死亡对土壤的有机成分和微生物的活动也具有重要影响。
2. 植物的覆盖植物的覆盖对土壤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植物的覆盖可以降低土壤表面的温度,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保持土壤的湿润,有利于土壤的形成。
同时,植物的覆盖也可以防止土壤的侵蚀,保护土壤的形成。
三、地形因素地形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形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影响。
1. 地势地势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排水性和土壤的侵蚀方面。
地势对土壤的排水性有重要影响,不同地势的土壤排水性不同,进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同时,地势的不同也决定了土壤侵蚀的程度,地势的陡峭会加剧土壤的侵蚀过程。
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
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
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成土因素学说
成土因素学说是土壤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土壤形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探讨影响土壤形成和演化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五个方面。
气候是影响土壤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气候因素包括降雨、温度、光照、风和大气气体等。
降雨量和温度是气候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
降雨量越多,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就越高,对土壤形成有重要作用。
温度则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和微生物活动强度,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生物因素指的是对土壤形成有影响的生物和生态系统。
生物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活动作用,包括分解和腐殖作用;二是生物群落的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可以影响土壤的性质和结构。
母质指的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
母质可以是岩石、矿物质、沉积物等。
母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成分组成对土壤的形成和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地形因素是指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的土壤性质和成分组成也不同。
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物理结构和水文循环方面。
时间因素是指土壤形成和演化所需要的时间。
时间因素对土壤的成分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影响。
土壤形成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时间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成土因素学说是对土壤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
在实际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中,了解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
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着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K:气候,O:生物, F:岩石,P:地形,T:时间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
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能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着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
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是史无前例的,非常了不起的。
绪论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矿化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3倍—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以上我们议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一样的土壤具有不一样的物质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一样。
那么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要素(一)土壤形成要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要素学说土壤形成要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着名的土壤学家. 道库恰耶夫成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要素学说的基本看法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以为土壤是在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走开某一成土要素都不可以形成土壤,并提出了以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 K:天气, O:生物, F :岩石, P:地形, T:时间道库恰耶夫以为土壤形成要素包含天气、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要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必定的作用。
只有某一种要素形不可以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要素的相同重要性和互相不行取代性对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设,假如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品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少任何一个,生物都不可以独自生计,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要素中哪一个要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相同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全部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成土要素也是这样,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中间。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要素发生了变化,土壤自己也必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要素是有地理散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 年发布了他的经典着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说了然土壤的地带性散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因为成土要素有地带性散布规律的结果。
固然此刻看起来,各样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在当时,这类看法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了不起的。
教学设计【课题】分析土壤形成的因素【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说出土壤的物质组成以及不同土壤层次的差异,提升地理实践力。
2、通过案例,能分析各成土因素对不同土壤特征的影响,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案例,说明人类生产生活与土壤的关系,学会因地制宜保护和改良土壤的措施,增强人地协调观。
【情景导入】《中国五色土》<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兴趣,点明主题,引起对土壤重要性认识。
引出问题:不同类型的土壤颜色为何有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课堂过程】一、认识土壤图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设计意图>引出土壤定义。
1、土壤定义: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说明:具有一定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
也是土壤与一般岩石堆积物的区别。
补充定义:土壤肥力:指土壤能持续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2、观察土壤实验探究:观察常见的土壤,探究土壤的物质组成。
操作:提前带领探究小组到校园内山上,按照实验要求和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一同学负责录制实验视频,课堂播放实验视频。
出示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提升地理实践力,形成实验报告。
直观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物质组成。
<知识小结>图片展示黑土、红壤、紫色土、棕壤、黄土。
图片展示砂土、壤土、黏土。
提供黏土样品,让学生依据特征进行辨析。
图片展示发育成熟土壤剖面,并说明每一层的特点。
提供野外采集的土壤剖面,让学生依据特征辨析。
图片展示耕作土壤剖面。
图片展示土壤剖面的意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土壤物质组成等方面观察土壤,3、土壤组成结论: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
依据土壤物质组成,得出土壤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落脚到整体性。
视频:《土壤是怎样形成的》<设计意图>引出问题: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合作探究二】土壤的形成因素材料一:紫色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