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14.39 MB
- 文档页数:24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壤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名称解释▲▲▲1.⼟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母质在⼀定的⽔热条件和⽣物作⽤下,经⼀系列的⽣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历史⾃然体。
(包括海、湖浅⽔区)特征:具有肥⼒、有⽣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及⽣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壤剖⾯(soil profile):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3.⼟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壤剖⾯之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壤剖⾯构造)4.单个⼟体(pedon):⼟壤剖⾯的⽴体化构成了单个⼟体。
5.聚合⼟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体便组成聚合⼟体。
(相当于⼟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系)6.⼟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壤肥⼒(soil fertility):指⼟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8.⼟壤⾃净能⼒(soil purification):指⼟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壤地理学:指以⼟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壤的发⽣发育、⼟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壤发⽣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被结构和⼟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壤调查、制图和⼟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类活动与⼟壤圈相互作⽤的研究。
⑸关于⼟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壤地理学研究⽅法(了解)⑴⼟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壤调查中的运⽤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壤研究中运⽤⑸⼟壤历史发⽣研究法四、⼟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壤地理学是⼟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个重要基础性分⽀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第二章土壤发生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土壤,K:气候,O:生物,:岩石,P:地形,T:时间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
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
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现在看起来,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是史无前例的,它对以后地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也还存在两个最突出的问题:①没有指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②没有指出人类活动在成土中的特殊作用。
2.威廉斯对土壤形成因素的发展①提出了生物发生学观点威廉斯认为在所有自然成土因素中,生物因素应为主导因素。
因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而肥力的产生是生物在土壤中活动的结果,没有生物活动就没有土壤,因此他认为土壤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1.土壤质地:各个粒级的土壤颗粒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
2.土壤剖面:地表至母质或母岩的土壤垂直断面。
3.土被结构:地球陆地表面连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故称之为土被,而土壤群体组合的空间格局或空间构型,简称为土被结构。
4.土壤腐殖质:是一种分子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性胶体,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5.土壤结构:土壤中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成为土壤结构6.土壤地理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土壤科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主要内容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
7.土壤潜育化过程:主要是在土体在水分饱和、强烈嫌气条件下所发生的还原过程;8.淋溶土:土纲的一个名称,土壤形成过程中淋滤作用,有粘化层。
9.富铁土:是分布在世界亚热带地区,中度富铁铝化作用的土壤类型,含有低活性富铁层,其成土过程是盐基强烈淋失,明显的脱硅作用,铁铝氧化物富集。
10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聚合土体。
12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通常把与土壤有直接联系的母岩风化物或堆积物成为物质。
13门塞尔颜色系统:一种科学化描述土壤颜色的标准色卡比色法,命名系统用颜色的三个属性色调、量度和饱和度。
14土水势:是指单位水量从一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同温度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
15 CEC: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胶体所能吸附的各种阳离子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
17单个土体:土壤剖面的立体化,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体积最小,横切面积面积近似六边形,面积一般为1-10平方米。
18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是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
20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000毫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
第三节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
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自然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CL,O,R,P,T)S:土壤,CL:气候,O:生物,R:岩石,P:地形,T:时间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
不过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
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产生植物收获量)得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与环境条件得能力。
(水、肥、气、热)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与年龄)得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得肥力。
4、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得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得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与排水等措施)形成得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5、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得这部分肥力。
6、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得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与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得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得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与改良得技术。
7、矿物:矿物就是地壳中得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得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
8、原生矿物:地壳深处得岩浆冷凝而成得矿物(如长石云母)。
9、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与风化作用)形成得矿物。
10、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与年龄。
11、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得组合形成得天然集合体。
12、岩浆岩:由地壳深处得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得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得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3、沉积岩:地壳表面早期形成得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与先形成得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与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得岩石。
14、变质岩:原有得岩石受到高温、高压与化学活性物质得作用,改变了原有得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得新岩石。
二、土壤得本质特征?肥力得四大因子?答:土壤得本质特征就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得四大因子就是水、肥(营养物质)汽、热(环境)。
三、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得三大学派?答: 固体颗粒(38%)固相(50%)土壤有机物(12%)气相(50%)粒间空隙(50%)液相(50%)土壤学发展过程得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
(提出矿质营养学说)。
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
⼟壤地理学⼟壤地理学⼀绪论*1.⼟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具有⽣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上的脆弱薄层。
或⼟壤是固态地球表⾯具有⽣命活动,处于⽣物与环境间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2. ⼟体剖⾯构造:⼜称⼟体构型,是指在⼟壤剖⾯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个发育完整的⼟壤剖⾯可以划分出三个最基本的⼟壤发⽣层,即A层-表⼟层;B层-⼼⼟层;C层-母质层。
*3.⼟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其在⼀定程度上类似于⽣物体的⽣物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物质能量交换。
*4.⼟壤肥⼒:⼟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5.⼟壤⾃净能⼒:⼟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征*1.⼟壤组成:⼟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壤⽔分)、⽓相(⼟壤空⽓)和⼟壤⽣物有机体四部分组成。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的有机整体。
*2.⼟壤矿物:主要来⾃成⼟母质,是⼟壤的主要组成物质。
按照发⽣类型可将其分为原⽣矿物、次⽣矿物和可溶性矿物(盐类)三⼤类。
①原⽣矿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其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的原始成岩矿物。
⼟壤原⽣矿物种类主要有:硅酸盐、铝硅酸盐类、氧化物类、硫化物和磷酸盐类。
②次⽣矿物:岩⽯在化学风化过程中新⽣成的⼟壤矿物,如粘⼟矿物。
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
*3.⼟壤矿物的风化(⼟壤矿物的形成与转化):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与⽣物风化。
物理风化是指矿物发⽣机械破碎,⽽没有化学成分及结晶构造变化的作⽤。
化学风化是指矿物在⽔分、氧⽓⼆氧化碳等作⽤下发⽣化学分解⽽产⽣新矿物的作⽤。
⽣物风化是指动植物、微⽣物的⽣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矿物的风化作⽤。
*4.⼟壤质地:⾃然⼟壤的矿物质都是由⼤⼩不同的⼟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壤中所占的相对⽐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壤质地,也称为⼟壤的机械组成。
以上我们议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一样的土壤具有不一样的物质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一样。
那么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要素(一)土壤形成要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要素学说土壤形成要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着名的土壤学家. 道库恰耶夫成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要素学说的基本看法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以为土壤是在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走开某一成土要素都不可以形成土壤,并提出了以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 K:天气, O:生物, F :岩石, P:地形, T:时间道库恰耶夫以为土壤形成要素包含天气、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要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必定的作用。
只有某一种要素形不可以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要素的相同重要性和互相不行取代性对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设,假如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品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少任何一个,生物都不可以独自生计,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要素中哪一个要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相同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全部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成土要素也是这样,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中间。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要素发生了变化,土壤自己也必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要素是有地理散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 年发布了他的经典着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说了然土壤的地带性散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因为成土要素有地带性散布规律的结果。
固然此刻看起来,各样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在当时,这类看法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了不起的。
《土壤学》复习题一、填空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淋溶层A)、(淀积层B)和(母质层C)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7.写出两种次生矿物名称:(蒙脱石)、(高岭石)。
8.写出三种原生矿物名称:(石英)、(长石)、(云母)。
9.高岭石属于(1:1)型矿物。
10.矿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二大类。
11.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类型。
12.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13.岩浆岩按成因和产状可分为(侵入岩)、(喷出岩)两类。
14.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按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类。
15.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溶解)、(水化)、(水解)、(氧化)。
16.卡庆斯基把土粒分为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的简明二级分类制,其分界点是(0.01)毫米。
17.土壤粒级按国际制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粘粒)四级。
18.土壤质地按国际制分为(砂土)、(壤土)、(粘壤土)、(粘土)四类。
19.土壤腐殖质可分为(胡敏酸)和(富啡酸)两大组分。
20.土壤有机质转化可分为(矿质化)和(腐殖化)两个过程。
21.腐殖质与钙结合成凝胶状态具有良好的(胶结作用),但具有(不可逆性)。
22.富啡酸的酸度比胡敏酸(大)。
23.土壤腐殖质是两性胶体,带(负)电,也带(正)电,但以(负)电为主。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一按章节复习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肥力)、(潜在肥力)二、判断题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4)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是什么?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3. 简述“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形成的矿物质。
1.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作用而聚集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牌类方式称为土壤结构。
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他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与交换的场所,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土壤环境容量: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物理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四种作用使土壤具有容纳消化污染物的性能,这种性能称之为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质地土壤的机械组成)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有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者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或者土壤的机械组成成土母质:形成土壤的初始物质,简称母质。
它是地表岩石的风化产物。
土被结构:在各种土壤带或地区的不同地形部位上所分布的不同的土壤类型之间,是有规律的,并形成一定的空间构型。
这种有规律的土壤组合称之为土被结构。
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1.⼟壤复习题⼟壤地理复习题⼀、填空:1、按照发⽣类型可将⼟壤矿物分为原⽣矿物、次⽣矿物、可溶性矿物三⼤类。
2、处于适宜植物⽣长的典型壤质⼟壤的体积组成⼤致为,⼟壤孔隙占 50% ,内含⽔分和空⽓,⼟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占 45% ,有机质占5% 。
3、、次⽣矿物、可溶性矿物三⼤类。
4、⼟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和⾃净能⼒。
5、⽔解作⽤的三个阶段是脱盐基、脱硅和富铝化。
6、世界上有关⼟壤分类和肥⼒评价的最早专著是尚书·禹贡。
7、⼟⽔势主要包括基质势、压⼒势、渗透势和重⼒势。
8、对于⼟壤形成的时间因素,可以从⼟壤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来分析。
9、根据⼟壤腐殖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可将其分离为胡敏酸、富⾥酸、棕腐酸和胡敏素。
10、⼟壤酸度可以分为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
11、最早出现在原⽣裸岩表⾯的植物是地⾐和苔藓。
12、⼟壤形成过程的实质是泥炭化过程和矿质化过程的对⽴统⼀。
13、根据⼟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迁移和转化特征,⼟壤有机物质合成、分解与转化主要包括腐殖化过程、⽣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三个过程14、中国⼟壤系统分类(1999)的基层分类单元有⼟族、⼟系。
15、⼟壤有机质可以分为两⼤类:⾮特异性⼟壤有机质和⼟壤腐殖质。
16、近代⾃然地理学的创始⼈是洪堡、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壤分类和肥⼒评价的著作是《尚书·禹贡》。
17、⼟壤酸度可以分为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
18、⼟壤液态⽔可以分为束缚⽔、⽑管⽔、重⼒⽔和地下⽔。
⼆、判断题:⼟地就是⼟壤 ( F )?⼟壤结构也叫⼟壤质地 ( F )⼟壤发⽣分类和系统分类是⼀个分类系统 ( F )根据进⼊⼟壤中的污染物性质,可以将⼟壤污染物归并为⽆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类。
( F )原⽣植被受到破坏后,重新恢复起来的演替,称为次⽣演替 ( T )⼟壤⽐重⼜叫⼟壤容重,属于⽆量纲指标⼟壤作为独⽴的历史⾃然体,是成⼟母质、⽓候、⽣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的产物,是经由岩⽯风化过程和⽣物因素主导作⽤下的成⼟过程所形成( T )次⽣矿物是⼟壤矿物中最细⼩的部分。
成土因素学说的主要观点成土因素学说是土壤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探讨了土壤形成的多个方面和影响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成土因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1. 机械因素:机械因素是指由于自然力量的作用,物质在土壤中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
在成土因素学说中,机械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流、风力、冻融作用等可以改变物质的形态和分布,进而影响土壤的结构和成分。
机械因素还包括颗粒分解、淋洗、侵蚀等过程,这些过程可以通过物理力量促进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水体中的溶解物质通过溶解、沉淀、离子交换等过程,在土壤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成土因素学说认为,化学因素对土壤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水分中的溶解气体、有机物、矿物质等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影响土壤的酸碱度、离子组成、营养元素的供应等方面。
化学因素还可以促进矿物质的溶解和再结晶,从而塑造土壤的物理结构特征。
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土壤中的生物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成土因素学说认为,生物因素是土壤形成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群落,它们通过根系活动、分解有机物、改变土壤通气性等过程,影响土壤的结构、物质循环和水分保持能力。
生物因素还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从而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循环。
4. 时间因素:时间因素是指土壤形成需要经历的时间。
成土因素学说认为,土壤形成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
在时间的作用下,机械、化学和生物因素会相互作用,土壤的性质和特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时间因素还可以使土壤通过各种过程逐渐演化为不同类型的土壤,形成各自独特的土壤剖面。
总结回顾:通过对成土因素学说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土壤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受到机械、化学、生物和时间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综合作用,共同决定了土壤的性质、肥力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