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可靠性试验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69
简述可靠性设计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
答:传统设计是将设计变量视为确定性单值变量,并通过确定性函数进行运算。
而可靠性设计则将设计变量视为随机变量,并运用随机方法对设计变量进行描述和运算。
1.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度: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是对产品可靠性的概率度量。
可靠度是对产品可靠性的概率度量。
2)可靠性工程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可靠性设计。
它包括了设计方案的分析、对比与评价,必要时也包括可靠性试验、生产制造中的质量控制设计及使用维修规程的设计等。
2.可靠性分析。
它主要是指失效分析,也包括必要的可靠性试验和故障分析。
这方面的工作为可靠性设计提供依据,也为重大事故提供科学的责任分析报告。
3.可靠性数学。
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开展可靠性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数学分支。
可靠性设计具有以下特点:1.传统设计方法是将安全系数作为衡量安全与否的指标,但安全系数的大小并没有同可靠度直接挂钩,这就有很大盲目性。
可靠性设计与之不同,它强调在设计阶段就把可靠度直接引进到零件中去,即由设计直接决定固有的可靠度。
2.传统设计是把设计变量视为确定性的单值变量并通过确定性的函数进行运算,而可靠性设计则把设计变量视为随机变量并运用随机方法对设计变量进行描述和运算。
3.在可靠性设计中,由于应力S和强度R都是随机变量,所以判断一个零件是否安全可靠,就以强度R大于应力S的概率大小来表示,这就是可靠度指标。
4.传统设计与可靠性设计都是以零件的安全或失效作为研究内容,因此,两者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靠性设计是传统设计的延伸与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可靠性设计只是在传统设计的方法上把设计变量视为随机变量,并通过随机变量运算法则进行运算而已。
平均寿命(无故障工作时间):指一批产品从投入运行到发生失效(或故障)的平均工作时间。
对不可修复的产品而言,T是指从开始使用到发生失效的平均时间,用MTTF表示;对可修复的产品而言,是指产品相邻两次故障间工作时间的平均值,用MTBF表示;平均寿命的几何意义是:可靠度曲线与时间轴所夹的面积。
可靠性试验标准可靠性试验标准是指对产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和评估的一系列规范和方法。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产品的可靠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也是衡量产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可靠性试验标准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靠性试验标准需要明确产品的可靠性指标。
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包括可靠性水平、可靠性增长率、失效率、平均寿命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定和评估,可以全面了解产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靠性表现,为制定可靠性试验标准提供依据。
其次,可靠性试验标准需要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和条件。
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其可靠性表现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制定可靠性试验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和条件,确保试验结果能够真实反映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表现。
另外,可靠性试验标准还需要考虑试验方法和过程。
试验方法和过程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制定可靠性试验标准时,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法和过程,并严格控制试验过程中的各项因素,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此外,可靠性试验标准还需要考虑试验样本的选择和试验时间的安排。
试验样本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并且需要考虑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指标,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试验时间的安排也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指标,避免试验时间过长或者过短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
最后,制定可靠性试验标准还需要考虑试验结果的评定和分析。
试验结果的评定和分析是制定可靠性试验标准的最终目的,只有通过对试验结果的评定和分析,才能够全面了解产品的可靠性表现,并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可靠性试验标准。
综上所述,制定可靠性试验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使用环境和条件、试验方法和过程、试验样本的选择和试验时间的安排,以及试验结果的评定和分析。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定可靠性试验标准,才能够全面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从而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第四章系统可靠性模型和可靠度计算系统可靠性是指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正常运行和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
在系统设计和评估过程中,需要使用可靠性模型和可靠度计算方法来预测和衡量系统的可靠性。
一、可靠性模型可靠性模型是描述系统故障和修复过程的数学模型,常用的可靠性模型包括故障时间模型、故障率模型和可用性模型。
1.故障时间模型故障时间模型用于描述系统的故障发生和修复过程。
常用的故障时间模型有三个:指数分布模型、韦伯分布模型和正态分布模型。
-指数分布模型假设系统故障发生的概率在任何时间段内都是恒定的,并且没有记忆效应,即过去的故障不会影响未来的故障。
-韦伯分布模型假设系统故障发生的概率在不同时间段内是不同的,并且具有记忆效应。
-正态分布模型假设系统故障发生的概率服从正态分布。
2.故障率模型故障率模型是描述系统故障发生率的数学模型,常用的故障率模型有两个:负指数模型和韦伯模型。
-负指数模型假设系统故障率在任意时间点上是恒定的,即没有记忆效应。
-韦伯模型假设系统故障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一个指数增长或下降的趋势,并且具有记忆效应。
3.可用性模型可用性模型是描述系统在给定时间内是可用的概率的数学模型,通常用来衡量系统的可靠性。
常用的可用性模型有两个:可靠性模型和可靠度模型。
-可靠性模型衡量系统在指定时间段内正常工作的概率。
-可靠度模型衡量系统在指定时间段内正常工作的恢复时间。
二、可靠度计算方法可靠度计算是通过收集系统的故障数据来计算系统的可靠性指标。
常用的可靠度计算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Markov模型和Monte Carlo模拟方法。
1.故障树分析故障树分析是一种从系统级别上分析故障并评估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故障树是由事件和门组成的逻辑结构图,可以用于识别导致系统故障的所有可能性。
2.事件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是一种从系统的逻辑角度来分析和评估系统故障和事故的概率和后果的方法。
事件树是由事件和门组成的逻辑结构图,可以用于分析系统在不同情况下的行为和状态。
4 系统可靠性分析4.1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可靠性作为判断、评价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表明“系统、设备、元件等在规定的条件下和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性能”。
通常用概率来定量地描述,则“系统、设备、元件等在规定的条件下和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叫做可靠度。
系统、设备、元件等在运行过程中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的功能时,则称发生了故障。
故障的发生是人们不希望的,但同时它又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所有有形的东西来说,故障迟早都得发生。
因此,我们只能努力使故障的发生来得尽可能地晚些,希望系统、设备、元件等尽可能地可靠工作。
系统、设备、元件等从投入使用开始到故障发生经过的时间称作故障时间。
若故障之后不能被修复,则称此故障时间为寿命。
由于造成故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随机的,所以故障的发生也具有随机性质。
我们只能应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对故障发生的规律加以研究。
从故障发生之难易的角度进行可靠性研究时,故障率是个重要的指标。
按定义,故障率是“正常工作到某时点的客体在此以后单位时间里发生故障的比率”。
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系统安全分析中经常使用故障率这一指标。
故障率随运行时间而变化。
按故障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有减少、一定和增加三种情况,把故障分为初期故障、随机故障和磨损故障三种类型。
例如,电子元件等产品在投入使用不久便由于制造不良等原因故障大量发生,习惯上称作初期故障阶段。
排除初期故障后故障率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故障率稳定的阶段叫随机故障阶段。
机械零件或易损件等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故障率逐渐增加,进入磨损故障阶段。
一般的机械、设备或工业装置等既包括电子元件也包括机械零件,所以三种类型的故障都有,故障率曲线如图4.1,图中的曲线俗称浴盆(Bathtub)曲线。
人类的死亡率也具有类似的情况。
图4.2为100万人口的死亡率曲线。
人类幼儿时由于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夭折率较高。
到了青壮年时死亡率较低,往往是由于意外事故等偶然的原因而丧生,死亡率近似恒定。
第四章典型系统的可靠性分析4.1 系统及系统可靠性框图4.1.1概述所谓系统是指为了完成某一特定功能,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而且又能相互协调工作的单元组成的综合体。
在可靠性研究中,按系统是否可以维修可以将系统分为不可修复系统和可修复系统。
不可修复系统是指系统一但失效,不进行任何维修或更换的系统,例如日光灯管、导弹以及卫星推进器等一次性使用的系统。
不可修复是指技术上不能修复、经济上不值得修复,或者一次性使用不必要再修复。
可修复系统是指通过修复而恢复功能的系统。
机械电子产品大多数都是可修复系统,但不可修复系统相对可修复系统来说简单得多,而且对不可修复系统的研究方法与结论也适用于可修复系统,同时是研究可修复系统的基础。
4.1.2系统可靠性框图系统是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而且又能相互协调工作的单元组成的综合体,因此各个单元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为了分析系统的可靠性,就必须分析系统各单元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将所要分析的系统简化为合理的物理模型,然后在由物理模型进一步得到参数和设计变量的数学模型。
对于复杂产品,用方框表示的各组成部分的故障或它们的组合如何导致产品故障的逻辑图,称为可靠性框图。
可靠性框图可以用来评价产品或系统的设计布置以及确定子系统或元件的可靠性水平;可靠性框图和数学模型是可靠性预测和可靠性分配的基础。
下面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建立可靠性框图。
例4.1 如图4.1所示是一个流体系统工程图,表示控制管中的流体的两个阀门通过管道串联而成。
试确定系统类型。
图4.1两阀门串联流体系统示意图解要确定系统类型,要从分析系统的功能及其失效模式入手。
1.如果其功能是为了使液体通过,那么系统失效就是液体不能流过,也就是阀门不能打开。
若阀门1和阀门2这两个单元是相互独立的,只有这两个单元都打开,系统才能完成功能,因此,该系统的可靠性框图如图3.2a)所示。
2.如果该系统的功能是截流,那么系统失效就是不能截流,也就是阀门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