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导入新课师:战国时期,燕昭王修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贤士,由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燕昭王招贤纳士的故事说起,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相关背景,为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做必要的铺垫。
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写作背景。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三、朗读诗歌,感受节奏由于诗歌体裁的特殊性,学习诗歌时,应先从诵读入手,感受其节奏美。
1.读准字音。
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可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和韵律。
(1)生自由朗读诗歌,自主划分朗读节奏。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朗读节奏。
本诗是一首古体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朗读时注意每句的领字要读出延长音。
(3)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古体诗的节奏和韵律。
3.读懂古诗大意。
师:读诗,不仅要感受音韵之美,还要读出诗意之美。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意思。
预设(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
想到天地广阔、宇宙永恒,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营造学习本诗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古体诗的诗韵,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四、知人论世,感悟诗情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设问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预设时间角度(前、后)。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初二教案的实施需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二《登幽州台歌》》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素材一课时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文天祥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
2.准备古代诗人文天祥的简介。
3.准备《登幽州台歌》的课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放音乐《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2.识记背景(10分钟):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人文天祥的背景,指出《登幽州台歌》是他在被金朝俘虏期间写的。
3.理解课文(20分钟):
教师分段解读《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的意义和感情。
4.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欣赏创作(1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形式。
6.分享展示(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表演、朗诵或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和交流。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比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一、教学背景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化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之一,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阅读素材。
在教学中,应以李白的“诗魂”为突破点,引领学生热爱诗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设定(一)知识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通过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几种常用修辞手法;3. 学习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归纳描写技巧和修辞方法;2. 能够理解并综合表达语文学科知识;3. 能够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情感体验。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 让学生领会古人崇尚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请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与教师分享喜欢的自然景色,并表达自己欣赏美的方式和体验。
(二)讲授课文1. 基本阅读理解(1)出示《登幽州台歌》全文,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性格、气韵等方面;(2)解释难词,让学生搭建正确的语篇;(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被赋予了生命的诗歌所感染。
2. 艺术欣赏分析(1)教师为学生播放介绍李白生平和《登幽州台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请学生阅读《登幽州台歌》或播放相关视频,体会其中抒情、铿锵、慷慨的意境,了解并感知李白诗歌的意义和价值;(3)透过学习李白的诗,让学生欣赏精神的力量,慢慢感悟人生的深度和无尽的美好。
3. 修辞手法探究及应用(1)引导学生理解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对比不同修辞手法的表现效果,创设一些情境,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修辞手法。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陈子昂诗歌创作的背景及《登幽州台歌》的文学价值。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朗诵、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2.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陈子昂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陈子昂及其诗歌的了解。
二、诗歌朗诵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老师示范朗诵,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三、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描绘了时间的无限延伸,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空间的无限广阔,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a.“悠悠”:形容时间的漫长、空间的广阔。
b.“怆然”:形容心情的悲凉、沉重。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二、诗歌结构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层次感。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结构。
三、诗歌鉴赏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陈子昂诗歌,进行鉴赏。
四、作业布置1.背诵《登幽州台歌》。
2.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鉴赏文章。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六、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教学延伸1.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朗诵、分析、讨论等方面。
2.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十、教学拓展1.介绍陈子昂的其他诗歌,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古代诗人及其作品。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对唐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案、幻灯片、多媒体设备;2.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图片或音频,以及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兴趣。
2. 学习《登幽州台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诵《登幽州台歌》原文,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辅助使用幻灯片,展示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诗歌背景(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如唐玄宗迁都长安后,幽州的变化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境和意蕴。
4. 分组朗诵与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两个段落进行朗诵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阐述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5. 分析韵律与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对仗等,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唐代诗歌的艺术表达。
6. 欣赏其他唐代诗歌(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唐代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
7.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2. 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唐代诗歌,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登幽州台歌》的同时,能够对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有所了解。
通过分组朗诵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欣赏其他唐代诗歌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能力。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欣赏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1.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2.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各组展示朗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哲理内涵。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创作诗歌,以《登幽州台歌》为题材。
2.各组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诗歌的创作过程,分享创作心得。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如语气、节奏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美。
三、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等。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文的内容和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作者陈子昂及《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倾听教师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登幽州台歌》。
7.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登幽州台歌》与其他登高诗的异同,如《登鹳雀楼》、《登飞来峰》等。
(2)学生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差异。
2. 创作实践:(1)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登高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介绍《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
该篇作品以雄浑激昂的歌咏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时局的深深思念和关切之情。
本教案将以《登幽州台歌》为教学素材,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杰出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和创作意图。
2.分析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4.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和时代。
2.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句,解读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探讨《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4.进行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相关作品。
四、教学活动活动一:介绍和诗句分析1.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和时代。
2.分组讨论,学生们根据老师给予的诗句,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诗句分析的结果。
活动二:探讨主题和艺术价值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2.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活动三:文学创作1.学生们自由发挥,以《登幽州台歌》为灵感,创作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2.学生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
3.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评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1.对学生的诗句分析、主题探讨和创作成果给予评估。
2.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对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分析能力,以及创作作品的独创性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如杜甫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诗词名篇。
2.学生可以学习乐府诗歌的形式和特点,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七、教学资源1.《登幽州台歌》的原文材料。
2.教学诗集或文学鉴赏书籍,用于学生参考和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3.课堂展示用的黑板或幻灯片等教学工具。
《登幽州台歌》教案《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以读代讲,形象感知诗意,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树立远大志向。
2.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古代诗歌,让学生尝试背出其中一些诗句。
2.教师点评学生的背诵,并引出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再次体会其中的美感。
3.教师出示本首诗的背景知识,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二、朗读指导1.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进行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教师朗读中的情感和技巧。
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自己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学生齐读,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导。
三、诗意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针对一些难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表现的景象和情感。
4.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深入品味本首诗。
2.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哲理和思想内涵。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诗歌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五、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本首诗相关的诗歌或资料。
2.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本首诗并完成相关练习。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了解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参与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的掌握。
3. 考试成绩:(1)学生对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深入了解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
2. 诗歌的意境理解。
3.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包括诗歌全文、注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字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
(2)学生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意境、背景等。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诗歌。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填空、改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学习,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篇一: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诵读古代诗词,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更好的提升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主要是针对八年级学生,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并理解其大意;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歌”这种体裁,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本节课将通过五个步骤进行教学:导入—讲解—鉴赏—提问—总结。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本章我们将进入古诗词的学习,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
而在众多诗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无门。
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2、学生答复。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老师再稍作补充〔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迁右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参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起感受一下。
《登幽州台歌》教案稿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课文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登幽州台歌》,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帮助学生背诵诗歌。
2.3 课文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英雄的理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难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意义。
3.3 合作学习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是如何表达的?3. 作者为何要描写长城和燕然勒石?3.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课堂讲解,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5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并进行诗歌默写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4.2 课文理解和应用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意义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程度。
4.3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语调和停顿的正确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读后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2 课堂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幽州台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登幽州台歌》,提问:“幽州台”指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诗人要登高台?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后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幽州台歌》。
2. 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爱国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歌。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登幽州台歌》的历史背景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幽州台,又称蓟北楼,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
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
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yǎn),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
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
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接着,燕昭王又兴兵报仇,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