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201908)
- 格式:ppt
- 大小:330.50 KB
- 文档页数:13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称象》课文
中国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
有人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幺大,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能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把大象杀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条大船上,看船身下沉了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里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里的石头,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他叫人按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北师大版第四册课文]
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
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幺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呢?”有人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颗大树做秤杆。
”可是立刻有人反驳:“有了大秤也不成,谁有那幺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又有人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人教版一年级下《称象》课文称象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
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称象》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
“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称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1课《称象》,P88~P91。
教学目标:1、学会“再、象、像、做、点、照”这6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
认识“称、象、官、腿、柱、议、杆、秤、倒、艘、沉、止、微”这1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曹冲说的话。
2、知道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3、指导学生向曹冲学习,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见过象吗?象是怎样的呢?生:象有大耳朵、长鼻子,体形很大,也非常重。
(展示大象的图片)2、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生:可以称一称。
3、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称象》。
(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生:谁称的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结果怎样?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自由读课文,并划出文中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把语句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2、检查学生字和读课文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本课易读错的字较多。
在检查学生读书时,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如①曹:平舌音,读cáo;②称、秤:这两个字的偏旁相同,读音相近,声母都是翘舌音ch,韵母都是后鼻音eng,只是声调不同,意思也不同,容易用错,要注意区别;③量:多音字,本课读“liàng”。
(2)出示生字及声调卡片,请学生认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3、分析各字字形,同时扩词、造句,巩固字义。
(1)组织学生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易错的地方,进行汇报。
出示田字格,演示两个生字的笔顺,其它的让学生演示,教师指正。
《称象》课文中国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
有人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能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把大象杀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条大船上,看船身下沉了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里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里的石头,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他叫人按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北师大版第四册课文]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
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呢?有人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颗大树做秤杆。
可是立刻有人反驳:有了大秤也不成,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又有人说: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操才七岁,他站起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然后尚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至画线的地方。
再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点头微笑。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称象》教学实录及点评教案《称象》教学实录及点评教案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chēn(板书:称)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板书:重量)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
(板书:象)“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
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
(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
(板书:议论)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
(做一下摇头动作)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生:(不住地摇头)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
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
“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查字典,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
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
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生:(读书、画序号、讨论)xiàn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人教版一年级下《称象》课文人教版一年级下《称象》课文称象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
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称象》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
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
“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称象》的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认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学重难点: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孩子们,你们见过大象吗?在你眼里大象什么样呢?学生说。
2、出示“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象虽然这么大,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能很容易地称出它的重量,可是古时候科技一点也不发达,用这么一杆秤(出示秤的图片)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读读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自由练读,寓识于读1、学生根据要求自由练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出示要求:第一遍: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和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第二遍:放声读课文,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做到不丢字,不填字。
2、检查指导、教读生字,为读通读扫清障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然后齐读。
(2)去掉拼音读,男生读,女生读,开火车读。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我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谁起来带着拼音读读这些生词。
然后齐读一遍。
下面我增加难度,把拼音去掉,谁起来读?男生读一个女生读一个。
--组开火车读,从—。
3、我知道在再“在”和“再”都读zagrave;i,“在”是( )的“在”,“再”是( )的“再”。
象像“象”和“像”都读xiagrave;nɡ,“好像”的“像”比“大象”的“象”多了一个()旁。
人教一下《称象》教学实录及点评人教一下《称象》教学实录及点评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chēn(板书:称)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板书:重量)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
(板书:象)“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
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
(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方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答复。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
(板书:议论)……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方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展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方法是怎样的?生:(略)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方法呢?zǎi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教师一边口述这个方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方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答复?生:(略)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方法曹操同意吗?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称象(第二课时)- 语文网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别人送给大官曹操一头大象,大象?(生:又高又大),身子?(生:像堵墙)腿?(生: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难倒了官员们,同学们是谁想出了称象的好办法?(生:曹冲)2、他想出了一个什么方法呢?请在课文里用波浪线勾出来,再读一读。
(生自读自勾)3、指名读勾画内容。
师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
曹冲真是个聪明的小孩,那么曹冲的话该怎么读才好呢?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再指名读,喜欢的人读。
请小声读一读,看看曹冲的方法可分为几步?指名说,师在黑板上标出步骤。
曹冲的方法管用吗?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实验一下呢?在实验前,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称象的步骤。
(生读,师贴大象图、石头图、木船图演示)为了验证实验结果,请在最后用天平称一称大象和石头的重量是否相同。
4、生分小组做实验。
汇报:指名说实验结果。
齐读第五段。
(三)、学习第三段。
1、实验中你们体会到曹冲的方法好在哪儿?(a、不用做大秤;b、不用宰大象。
)2、曹冲是如何想出这个好方法的?指名答。
(生:倾听大臣们的议论,从大臣们的话中找出可行的方法。
)你是从哪一段知道的?(生:第三段。
)指名读第三段。
评一评,同桌互相练读,再指名读,指导读出大臣的语气来,全班齐读大臣的话,师读叙述人的话。
(四)、你认为曹冲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愿意向他学习吗?学什么?(同桌互说,指名答。
)(五)、齐读课文,再次体会曹冲的聪明。
(六)、如果在今天,你会用什么好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小组讨论,指名说。
)(七)、师小结:今天这堂课,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思考,开动脑筋,想办法,你们刚才想出的办法也很不错。
同学们,只要肯多动脑筋,多观察,你也能和曹冲一样做个聪明的孩子《称象》说课一、教学目标编制: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