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苓五味甘草汤怎么做?
- 格式:docx
- 大小:4.26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桂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桂苓甘草汤属于是一种中药方剂,在平时的时候是可以治疗一些疾病的。
并且使用桂苓甘草汤对于人体的健康是很有好处的。
接下来我们为大家详细
桂苓甘草汤属于是一种中药方剂,在平时的时候是可以治疗一些疾病的。
并且使用桂苓甘草汤对于人体的健康是很有好处的。
接下来我们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处方】桂枝、茯苓、甘草。
【功能主治】水停心下而悸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三
看了上文对桂苓甘草汤的介绍,我们应该明白要想让身体快些好起来不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还要在日常饮食上多加注意。
生活常识分享。
桂苓五味甘草汤案例
案例:头晕眼花的小杨
小杨今年31岁,平时工作压力较大,生活习惯不太规律。
最近他常常感到头晕眼花,精神状态也不佳,且口干舌燥。
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健康,并决定寻求中医师的帮助。
小杨去了当地中医诊所,咨询了中医师的意见。
中医师通过详细的问诊和望、闻、问、切的方法,初步判断小杨的症状为体内水湿郁滞所致,且脾胃功能较弱,导致气血不畅。
为了治疗小杨的症状,中医师决定给他开一副桂苓五味甘草汤。
桂苓五味甘草汤是一个有益于调节气血平衡和消除湿气的中药方子。
中医师将该方子
的组成和用法告诉了小杨:
材料:
- 桂枝6克
- 苓40克
- 甘草6克
- 干姜6克
- 大枣4枚
步骤:
1. 将桂枝、苓、甘草、干姜和大枣放入一锅中。
2. 加入适量清水,然后用中小火煮沸。
3. 改用小火煮煮30分钟,直到药材呈现适当的浓度。
4. 服用药液,每次30毫升,一天2次。
中医师提醒小杨,在服用药物期间,要适度控制饮食,不要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多
喝水。
他还建议小杨定期进行轻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小杨按照中医师的建议,坚持服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并改善了生活习惯。
经过两周的治疗,他的头晕眼花逐渐减轻,精神状态得到改善,口干舌燥的感觉也有所减轻。
小杨感到
非常庆幸,他相信中医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并决定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的功效与作
用
导语: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对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的功效与作用都有所耳闻,但是如何用桂苓五味甘草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对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的功效与作用都有所耳闻,但是如何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来治愈疾病却是不太清楚的。
今天就带着大家看看它是如何结合养生。
【别名】茯桂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味姜辛夏汤、茯苓五味姜辛夏汤、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姜苓五味细辛汤、苓甘【处方】茯苓4两,甘草2两,细辛2两,干姜2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斤。
【功能主治】去胃中之饮。
逐饮止呕。
主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
肺寒留饮,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头昏目眩,胸满呕逆,舌苔白腻,脉沉弦滑。
【用法用量】茯桂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金匮》卷中、苓甘味姜辛夏汤(《普济方》卷一四○)、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医门法律》卷五)、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千金方衍义》卷十八)、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姜苓五味细辛汤(《四圣心源》卷五)、苓甘姜味辛夏汤(《类聚方》)、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金匮要略今释》卷四)。
【临床应用】①咳嗽《金匮要略今释》引《续建殊录》:一男子,
生活常识分享。
桂苓五味甘草汤煎膏剂提取工艺研究
许树军;邹淑君;王冬梅;韩瑞伟;张楠;郭迎喜;田明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12(040)003
【摘要】目的:优选桂苓五味甘草汤的水提取工艺.方法:以出膏率、浸出物百分含量和五味子醇甲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桂苓五味甘草汤回流提取工艺条件.结果:加水量有显著性影响,提取次数和提取时间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最佳工艺条件是加水10倍量,回流提取2次,每次1.5h.
【总页数】3页(P115-117)
【作者】许树军;邹淑君;王冬梅;韩瑞伟;张楠;郭迎喜;田明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2
【相关文献】
1.岳仁宋教授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转气病案体会 [J], 赵雯雯;杨欣怡;岳仁宋
2.桂苓五味甘草汤临床新用 [J], 赵建萍
3.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低血压42例 [J], 张云;李秀云
4.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小儿益肺健脾煎膏剂提取工艺研究 [J], 韦艳萍;谭栀恩;陀海燕;曾佩琴;刘雅婷;覃柳馨;易蔚;陈卫卫
5.桂苓五味甘草煎膏剂质量标准研究 [J], 刘国臣;李岩;张娜;许树军;范卓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奔豚病出自《金匮要略》“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
豚者,小猪也。
以奔豚为证候名是以小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由下向上奔走,如豚之奔,发作憋闷欲死、痛苦异常、时发时止的证候。
《金匮要略》治疗奔豚病主要是在三方(苓桂术甘汤、奔豚汤、桂枝加桂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从肝郁气火上逆、阳虚水寒上凌两方面辨治。
根据临床病机证治特点,辨证选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奔豚病亦获得良好疗效。
1 治案张某,女,71岁。
初诊于2015年08月23日。
患者平素胆小易惊、情绪急躁,自觉乏力、短气、周身自脚起转筋、下身转气严重,有气包乱窜感,自诉有气从脚趾上冲至咽喉,疼痛难忍,右胁部疼痛,矢气后自觉好转。
面红如妆,手脚冰凉,双足红,时心烦,上半身潮热,自觉发热但摸之冰凉,口吐涎沫伴黏腻感,口咸,舌尖辣,大便干结,小便频数量少,夜尿2~3次/晚。
舌红满布裂痕,无苔,脉沉细。
患者一年以来长期规律于门诊随诊。
以桂苓五味甘草汤为主方(桂枝30 g,茯苓30 g,炙甘草20 g,大枣30g,五味子20 g,熟大黄5 g)加减用药,服用数剂后患者诸症较前多有缓解。
面红减轻,足背感觉包块减少,气从足上转好转,潮热、烦躁、焦虑好转,胃口较前稍有增加,大便较前好解,舌嫩红,少津少苔有裂纹,尺脉较前有力。
按:结合临床表现分析病机如下。
患者为老年女性,“女子七七肾气衰,太冲脉衰少,地道不通,故天癸竭”。
该患者乃肾气不能固守下焦,冲气夹虚阳上逆,故自觉有气从少腹起上冲胸咽;虚阳外浮,故见面红如妆、自觉发热但摸之冰凉;小便气化不利故可见小便频数而量少;虚热扰心神故见心烦;火不暖土、气血不足,脾病不能主四肢肌肉,故见手脚冰凉;母病及子、肾病及肝,久至肝气郁结,故见烦躁、右胁部疼痛;津液输布不畅、水饮内结故见口干,脉沉;舌为心之苗,咸为肾之味,结合舌脉故可辨证为阳虚饮停,冲气上逆。
选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加减化裁。
方中桂枝平冲降逆,茯苓引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补益脾胃,五味子重用收敛浮阳归肾。
茯苓甘草汤治脾胃虚而水停昨天我们给大家讲了什么是脾虚水停,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说说脾的兄弟——胃。
那胃虚水停的表现是什么呢?有一个50多岁的女性患者,就是这种情况。
有浅表性胃炎几年了,还伴有螺旋菌感染,她的症状是不敢喝稀的,一喝水或稀粥胃就胀,而且胀的非常严重,叩一叩肚皮就像敲鼓子一样,晚上影响睡眠,所以她再渴也尽量忍住不喝水,喜欢吃一些干燥的食物,如烧饼、油条等。
到我这里就诊时开始不说话,只是摇晃身子,让我听她胃里的水声,果然有“咣当……咣当”的声音。
伸出舌头一看,舌面上尽是水,她告诉我有时不自觉的流出口水。
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呢?《伤寒论》指出是“心下悸”,什么是心下悸呢?心下是指胃,悸,就是悸动不安。
心下悸就是胃里悸动不安,有嘈杂的感觉,甚至胃里会听到振水音。
当然,水饮为病,舌苔多是白滑的,舌面上有好多水。
临床上见到,属于水饮型的胃病还真不少,有浅表性胃炎的,糜烂性胃炎的,螺旋菌感染的,甚至是消化道溃疡的,都会有这种表现。
《伤寒论》中对这种胃虚水停的经方是什么?茯苓甘草汤是治胃虚水停的有效方剂,凡是水饮停胃的各种胃病,均有良效。
茯苓甘草汤这个方子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四味组成,和苓桂术甘汤只相差一味药物,就是生姜和白术的不同,正是因为如此,才被用于脾虚水停、胃虚水停的不同。
白术入脾,有健脾燥湿的功能,所以苓桂术甘汤治脾虚水停;生姜,就是我们厨房里使用的调味品,性温热,主入胃经,有和胃、暖胃、开胃、解表的效果,古人把它称为“止呕之圣药”,通过自身的温热发散效应,可以很好地温化、发散胃中的水饮。
茯苓甘草汤里用量最大的就是生姜,所以这个方子治水停在胃。
要是说温阳,我知道大枣也是温阳的佳品。
另外一个治水饮的方子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这个方子就是由茯苓、桂枝、甘草、大枣这四味药物组成,所以也是和上述两个方子只有一味药之差,这里用了大枣。
现在胃病很多,多是胀,疼,堵。
有人不敢喝水,喝稀的,水停在胃里。
这在伤寒论中说是心下悸,就是胃里有悸动,就是胃里有振水的声音。
如何服用茯苓甘草汤的方法
茯苓甘草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通过利水消肿、健脾祛湿的功效来治疗湿痰、水肿等疾病。
下面是服用茯苓甘草汤的方法:
1. 根据医生的建议或药方,准备好配方所需的茯苓、甘草等中药材。
2. 按照比例将中药材加入适量的清水中,一般来说是1:10的比例,即1份中药材加入10倍的水,放入砂锅或药锅中。
3. 将锅中的药材加热至沸腾,然后转小火煮炖30分钟至1小时,一般情况下,炖制时间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药材特性来进行调整。
4. 煮好后,将药汤过滤掉渣滓,获取纯净的药液,装入杯中备用。
5. 如果对中药的苦味无法接受,可以适量添加蜂蜜、红糖等调味品,提升口感。
6. 将药液分为2至3次,温热地进行服用。
一般来说,建议在饭前或饭后30分钟服用,以避免影响饮食。
7. 根据医生的处方,按时按量进行连续服用,一般疗程为1至2周,具体的用药时间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茯苓甘草汤属于中药方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宜自行调制和服用。
此外,个人体质存在差异,具体的服用方法和剂量应根据医生的具体建议来进行调整。
经方方证要点—茯苓甘草汤茯苓甘草汤别名:茯苓桂甘汤、茯苓汤组成:茯苓2两,桂枝2两(去皮),甘草1两(炙),生姜3两(切)。
主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
伤寒汗出不渴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
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
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
疝作奔豚。
功效: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用法:上药以水4升,煮取2升,去滓,分3次温服。
【方解】此厥明伤寒发散内邪之汗剂,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后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此方本欲利水,反取表药为里症用,故虽重用姜、桂,而以里药名方耳。
厥明伤寒,先热者后必厥,先热时必消渴。
今厥而心下悸,是下利之源,斯时不热不渴可知矣。
因消渴时饮水多,心下之水气不能入心为汗,蓄而不消,故四肢逆冷而心下悸也。
肺为水母,肺气不化,则水气不行。
茯苓为化气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姜,则从辛入肺,使水气通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则外走肌表而为汗矣;佐甘草以缓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
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
伤寒心悸无汗而不渴者,津液未亏,故也用此方大发其汗。
用姜、桂与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药、大枣,是大发其汗。
佐甘草者,一以协辛发汗,且恐水渍入胃也。
【方证要点】1、胃虚水停证:以胃脘部悸动不安或者振水音,恶心嗳气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腹部柔软而胸胁胀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呕吐痰涎,量多色白清稀而不渴,小便不利,或浮肿倾向,或心悸;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沉紧或沉滑,或脉弦,或兼浮。
2、常用于痫症、神经性心脏病、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道溃疡、冠心病、胸闷、心痛等属于心阳不足,胃虚水停者。
【类似方证鉴别】1、茯苓甘草汤与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和苓桂术甘汤只相差一味药物,就是生姜和白术的不同,茯苓甘草汤中用生姜,生姜性温热,主入胃经,有和胃、暖胃、开胃、解表的效果,古人把它称为“止呕之圣药”,通过自身的温热发散效应,可以很好地温化、发散胃中的水饮;而茯苓甘草汤里用量最大的就是生姜,所以这个方子治水停在胃。
每日一方【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12~30g、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
以水1600ml,煎取600ml,每次服200ml。
[方证]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
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3.舌质淡,苔白滑。
[ 现代应用 ]1.以呼吸不利为主诉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不张、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哮喘等。
2.其他方面如心脏病、原因不明的低血压,神经衰弱等。
[ 注意 ]应用时需注意四个要点:—是气上冲,即病人门觉有气向上冲逆心胸。
咽喉、胸、腹部有气窒梗塞感,胀痈感,甚至气喘、咳逆。
二为水饮停滞,包括眩晕动悸、咳痰清稀、小便不利、苔滑等。
条文中有口燥一症,为痰湿中阻,津不上承之水饮病表现。
三是冒,即头如有物裹,头昏眼花,或意识朦胧,呈现神态木然,失去自控的状态。
四是原文中描述的“面翕热如醉状”,乃气上冲所致,表现为面色红赤,并有潮热感,这与虚阳上越的“戴阳”证有所不同。
[ 经验 ]例:一女,因情志因素致阵发性脐上悸已8个月,海口发作3~5次,发作时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闷喉痒,唇麻齿抖,语言不利,面色潮红,并有冷气下行,足冷脚软,步履困难,近一个月症状加剧,头痛畏光,视力减退。
发作完毕,一切正常,苔薄白,脉滑数有力。
服苓桂味甘汤21剂,诸症消失,随访二年未复发(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
例:宋姓夫人,平时常患口燥,所服方剂大率不外生地、石斛、麦冬、玉竹、知母、花粉、西洋参之类。
见其咳吐涎沫,脉弦而休肥,决为痰饮,投以此方(即苓桂味甘汤),服后终闩不曾饮水,略无所苦,乃知仲师渴反止为支饮之说,信而有征也。
例:一低血压患者病史1年以上,并无明显原因可查,经西药治疗效果欠佳。
患者见头痛、眩晕、心悸、气短、身疲乏力等证候,唯于冲气亡逆时更为严重,甚则发为晕厥。
基本方为:桂枝30g、茯苓25g、五味子30g、炙甘草15g。
并根据兼证随证加味。
名医论方二十、温化寒痰剂: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论明·赵以德:《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又曰:冲脉为病,气逆里急。
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先治冲气与肾燥。
桂味辛热,散水寒之逆,开腠理,致津液以润之。
茯苓、甘草行津液,渗蓄水,利小便,伐肾邪为臣。
甘草味甘温,补中土,制肾气之逆。
五味酸平以收肺气。
《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服此汤,冲气即止,因水在膈不散,故再变而更咳胸满,即用前方去桂加干姜、细辛,散其未消之水寒,通行津液。
服汤后,咳满即止。
(《金匮玉函经二注》)明·徐彬:冲气即低,乃苓、桂之力,单刀直入,肾邪遂伏,故低也;反更咳满,明是肺中伏匿之寒未去。
但青龙汤已用桂,桂苓五味甘草汤又用桂,两用桂而邪不服,以桂能去阳分凝滞之寒,而不能驱脏内沉匿之寒,故从不得再用桂枝之例而去之,唯取细辛入阴之辛热,干姜纯阳之辛热,以除满驱寒而止咳也。
(《金匮要略论注》)清·魏念庭:冲气即低,是阴抑而降矣;然降而不即降,反更咳胸满者,有支饮在胸膈留伏,为阴邪冲气之东道,相与结聚肆害,不肯遽降。
心从阳也,法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枝之辛而升举,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开散,则胸膈之阳大振,而饮邪自不能存,况敢窝阴寒上冲之败类乎?虽云以治其咳满,而支饮之邪,亦可衰矣。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清·尤怡:服前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金匮要略心典》)今·冉先德:脾肺阳虚,寒饮内停为本证病机;咳嗽痰稀,苔白滑,脉沉迟为本方主证。
故治以干姜为主,温脾肺之阳以化寒饮。
辅以茯苓健脾渗湿,杜其生痰之源;细辛通彻表里,助干姜以散己聚之寒饮。
佐以五味子收敛肺气而止咳,并配合细辛一散一收,散不伤正,收不留邪,且防细辛耗散伤肺。
使以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各药合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标本兼顾,共奏温肺化饮之功。
方剂选萃: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组成用法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
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现代应用1以动悸、气上冲等精神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癔病、神经衰弱、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腹主动脉瘤、奔豚病等。
2.包含“腹中有物上冲胸”的症状,表现为呕吐、腹痛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胃肠道功能紊乱、胃液分泌过多等。
3.其他方面:失眠、耳源性眩晕、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心源性水肿等。
经验参考本方所主为“欲作奔豚”。
奔豚病是以阵发性地自觉有一股气从少腹上冲至胸或咽喉,气息急迫,痛苦万分,犹如欲死之状为特征的—种疾病。
朴实质性脏养病变,属一种发作忭疾病,可因惊恐等情忐刺激,或因误治而成。
如刘渡舟治疗:患者,患奔豚证,发作时气从少腹往卜冲逆,至心胸则悸烦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并见头身汗出。
每天发作两三次,小便短少不利,有排尿不尽之感。
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无力。
方用茯苓30g、桂枝12g、大枣15枚、炙甘草10g。
服用两剂,则小便畅,奔豚气不再发作(《经方临证指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除了这些表现外,奔豚病发作时还可表现为胃部、腹部的痉挛性剧痛,这种情况下用本方效果依然明显。
如陈宝田治疗一女性患者,因体弱感寒,开始呈阵发性腹痛,痛时无固定压痛点,继而从少腹如拳大的痛气上冲于胃脘,其痛难忍。
患者咬牙闭目,紧皱眉头,紧握两拳,呼吸俱停,手足发凉约持续3~5分钟,经常发作。
西医诊断为“胃肠痉挛,癔病”。
投苓桂枣甘汤合桂枝加桂汤,2剂痛止,再投3剂以善其后。
追踪1年多未复发(《经方的临床应用》,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
日本医家荒木性次也治疗一男子,身体瘦高,久患胃病。
大约每年发作一次剧烈胃痉挛。
桂苓五味甘草汤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本方为《金匮要略◎痰饮篇》方,治疗“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食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此为表邪未散,内饮未消。
尤在泾说;“方中以茯苓、桂枝以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用五味子之酸敛其逆气,土厚则阳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平冲气。
五味子的用量,各种版本略有不同,作者据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所载的用量《五味子半斤》,验之临床,用24克效果较好。
后世方剂家多不用此方。
作者认为此方在临床上应用范围甚广,疗效显著。
另外此证不一定在服青龙汤后才出现,其他原因也可引起。
【冲气病】尤在泾说:“冲气,冲脉之气也。
”作者近年来遇到十五例,多因生气、受惊引起,患者均感觉在脐旁有悸动,上冲胸咽,手足逆冷。
发作时伴有齿抖者八例,面部潮红者九例,两股内侧有热气或冷气下流至足心者八例,小便不利者九例,后背发凉者七例,全身发抖者六例。
可见症状的产生,与冲脉循行路线有关。
又因冲、任、督一源而三歧,故还可见视力减退(任脉入目),巅顶作痛(督脉上顶)。
脉象多滑数有力,不似《金匮要略》所述之“寸脉沉,尺脉微”。
冲气病与奔豚病不同,奔豚病伴有腹痛,往来寒热。
两者仅脐下、少腹悸动相同。
陈x,女,40岁,工人,1979年10月26日初诊。
由生气后引起阵发性脐下悸已八个月,每日发作三至五次,发作时,自少腹有一股气上冲。
冲至胸部时则胸憋,冲至咽部时则咽喉发痒、颈部憋胀感,达于口则唇麻、抖齿、言语不利、面部潮红。
并有两股冷气自少腹沿股内侧下行至足心,下肢冷,麻、无力,步履困难。
初发时,进食可以缓解,近一月来症状加剧。
气上冲时,不但达到胸咽,并抵左眼,直达巅顶,出现头痛。
左眼怕光怕风,瞳孔缩小,视力由1.5减至0.6,对光反射迟纯,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发作后视力可恢复至1.5),口干,小便不利,大便正常。
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中医方剂名。
出自《伤寒论》。
具有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之功效。
主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
【歌诀】
汗多不渴此方求,又治伤寒厥悸优。
二桂一甘三姜茯,须知水汗共源流。
【组成】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功用】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主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
①《伤寒论》:伤寒汗出不渴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
②《圣济总录》: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
③《普济方》引《直指》:心下停水,忪悸;
④《内科摘要》: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
⑤《疝瘕积聚编》:疝作奔豚。
【方义】本方由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生姜而成,或为桂枝汤去芍药、大枣加茯苓而成,为温阳健脾,化饮除湿之剂。
以茯苓桂枝二者为温阳健脾,渗湿逐饮;生姜温胃行水,助苓桂而为佐,甘草益气和中则为使。
可见本方之治为饮在中焦胃中也。
【运用】主要用于饮停胃中,出现心悸、呕逆、头眩等之慢性胃肠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胃炎、冠心病等;亦可用于饮停中焦而兼有表证者。
【文献摘要】
1、《伤寒论》:“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
茯苓甘草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茯苓甘草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方剂组成】茯苓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歌】茯苓甘草为变方,仍出桂枝甘草汤,苓姜治呕和心悸,解表利水是其长。
【方解】本方也是桂枝甘草汤变方,即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生姜而成。
茯苓伍生姜治呕及心悸,合桂枝、甘草则治表不解里有水气之证,症见呕而小便不利、心下悸者。
【仲景原文解析】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解析:分析文义,本条有漏字处,即“伤寒,汗出”后,似脱漏“脉浮数,小便不利”七字;“不渴”后,似脱漏“而呕”二字,不然则无法理解。
本条大意应是:伤寒证,里有停水,治疗用发汗解表而表不解,若脉浮数,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主之;若上证不渴而呕者,宜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溃入胃,必作利也。
解析:水停心下,常出现心悸,因此本条所说厥而心下悸,是因水饮逆迫心下所致。
治疗应先用茯苓甘草汤来治水,水去则厥自然而愈。
如果不先治水饮而只是治厥,不但厥治疗无效,而且造成水浸溃于胃,胃内水饮过多而形成下利之症。
【临证思考】本方证常见于失眠而心悸者。
对神经官能症出现本方证增量茯苓加生龙牡有良效(参见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汤方证)后世医著喜把疾病分为内伤、外感两类,对于失眠、心悸归为虚劳,治疗
注重补五脏、气血,却往往忽略外邪和里邪,使病拖延不愈,宜注意。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
经方:茯苓甘草汤(胃有停水,动悸)茯苓甘草汤【原文】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2、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
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剂量】1、(倪)茯苓和桂枝必须等量;2、(胡)茯苓和桂枝至少要搁三两。
【组成】甘草桂枝茯苓姜【时机】1、心下悸,气冲,不渴,小便不利,或有呕逆;2、渴而小便不利则是五苓散。
【应用集锦】1、茯苓甘草汤加上龙骨、牡蛎,可以治伴有心悸的失眠。
顽固的失眠证,心下悸很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这个药每每见效。
龙骨、牡蛎都可以分别搁 12 克。
2、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证候用得相当多;3、茯苓甘草汤治痰饮目眩,又治咳而遗尿,腹证见心下浮躁,扑通扑通跳动,心慌,有水气。
4、桂枝甘草汤是治悸的基本方。
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等均可视为之变方,所主也都不离一“悸”证。
桂枝甘草汤所主之悸多为一过性,突发性,阵发性,故一般多一次顿服,中病即止。
心悸明显时桂枝用量要加大,桂枝甘草之比为2:1,必要时还可加肉桂,尤其治疗低血压及心悸时。
5、汗出之后:(1)心下悸:A、渴:津液已亡,少用桂枝,五苓散。
B、不渴:津液未亡,茯苓甘草汤。
(2)没有心下悸:A、渴:白虎汤。
B、不渴:无他证,是病已瘥,可勿药矣。
6、渴而小便不利者则为五苓散,不渴而小便不利者归属茯苓甘草汤。
【比较】1、动悸的位置:(1)肚脐以下(脐下悸):茯苓甘草汤。
(2)肚脐以上(心下悸):桂枝甘草汤。
(3)肚脐后方(肚脐后动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4)中膈停水:苓桂术甘汤。
【比较集锦】1、(1)心悸+水饮(突发呕吐、晕眩等),小半夏加茯苓汤;(2)血虚之心悸,炙甘草汤;(3)顽固的失眠证,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用茯苓甘草汤加龙骨、牡蛎各12 克每每见效。
皇汉医学苓桂五味甘草湯之注釋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金匱要略》)【註】丹波元堅曰:「按下已者,服畢也。
唾多者,為青龍湯之效顯著,飲豁之徵,猶今患支飲者,及其欲愈,必吐稠痰。
唾,亦稠痰也。
口躁,亦為飲將去之徵,與渴同機,續後三條(求真曰:『所謂“續後三條”者,指苓甘薑味辛湯、苓甘薑味辛夏湯、苓甘薑味辛夏仁湯諸條也』)俱舉藥驗,此證亦然,而其中寓咳止息平之義。
此下脈證非為青龍而發,蓋其飲之所在,不僅上焦,即中下焦亦有所瀦,而更於他處或有所挾,今服湯後支飲雖散,而他證續見者也。
寸脈沉,尺脈微者,魏氏曰:『寸脈沉,支飲有窠囊,欲去之而不能盡去也。
尺脈微者,正陽虛於下,而陰寒之氣,斯厥逆而上奔也。
』此解似佳。
唯尺脈微者,或亦為血虛之現象,手足厥逆者,陽素不盛,今為飲遏住所致,與瓜蒂散之厥,其情相近。
氣自少腹上衝胸咽者,下焦之水上逆也。
手足痹者,其人血虛故也。
其面翕熱如醉狀,復下流於陰股,胃中有熱,飲被迫動,或升或降也。
小便難者,膀胱不輸也。
時復冒者,即此心下支飲之故,有時而失於升也。
此證三焦俱有水,加以血虛胃熱,然其所急者,特有氣衝耳,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以抑逆散飲。
此方比之苓桂朮甘湯有五味而無朮,彼以胃為主,此猶兼肺,故用五味以利肺氣,比之苓桂甘棗湯,彼有飲在下,而此有飲在上也。
」求真按:「本方為苓桂朮甘湯之去朮加五味子,故頗與彼相類似。
然本方有茯苓而無輔翼之朮,利尿作用較彼稍弱,惟有五味子,故於鎮咳作用則凌駕於彼之上矣。
」苓桂五味甘草湯方茯苓、桂枝各9.5 克,甘草7 克,五味子12 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輩之論說治驗《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小青龍湯者,主治內飲外邪,感動觸發而作喘咳者。
以下五方主治無發熱、惡風、頭痛、乾嘔等之外候,但發內飲之咳嗽、嘔逆、鬱冒、浮腫等證者。
经⽅:桂枝茯苓五味⽢草汤(头上感觉带帽⼦)桂枝茯苓五味⽢草汤【原⽂】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草三两(炙)五味⼦半升右四味,以⽔⼋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名】桂苓五味⽢草汤【作者】张仲景【出⾃】《⾦匮》【⾦匮】1、青龙汤下已,多唾⼝燥,⼨脉沉,尺脉微,⼿⾜厥逆,⽓从⼩腹上冲胸咽,⼿⾜痹,其⾯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草汤(桂苓五味⽢草汤),治其⽓冲。
【组成】⽢草五味⼦桂枝茯苓【时机】1、只要说病⼈感觉头上像戴了⼀个帽⼦⼀样,就这4味药,⼀剂就够了。
2、治⼩腹⽓往上冲。
【⽅解】1、桂枝、五味⼦降冲逆;桂枝⼜⾏阳;2、茯苓补肺的津液;3、⽢草补胃的津液。
【应⽤集锦】1、总感到头上戴⼀个帽⼦,桂枝茯苓五味⽢草汤。
【⽐较集锦】1、苓桂术⽢汤以⼲姜易桂枝为肾着汤;若以⼤枣宜⽩术为茯苓桂枝⽢草⼤枣汤,更以五味⼦易⼤枣桂枝茯苓五味⽢草汤。
2、(1)茯苓桂枝⽢草⼤枣汤:茯苓半⽄ 桂枝四两(去⽪) ⽢草⼆两(炙) ⼤枣⼗五枚(2)茯苓⽢草汤:茯苓⼆两 桂枝⼆两(去⽪) ⽢草⼀两(炙) ⽣姜三两(切)(3)苓桂术⽢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草⼆两⽩术三两(4)茯苓泽泻汤:茯苓半⽄桂枝⼆两⽢草⼆两⽩术三两⽣姜四两泽泻四两(5)桂枝茯苓五味⽢草汤: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草三两(炙)五味⼦半升(6)桂苓⽢草龙⾻牡蛎汤:茯苓四两桂枝⼀两⽢草⼆两牡蛎⼆两龙⾻⼆两(7)防⼰茯苓汤:茯苓六两桂枝三两⽢草⼆两防⼰三两黄芪三两【名家论述】1、桂枝茯苓五味⽢草汤《⾦匮笔记》(倪海厦)这个条辩就是病⼈本来就是⾝体⽐较虚弱的⼈。
⽐如说你治⼀个病⼈是痨症,平常就很弱,精神就不好,⾛⼀段路就受不了,爬楼梯爬个⼆楼三楼就受不了,像我们爬⼗楼都可以爬,本虚,结果他得了⼩青龙汤(证)。
如果你⼩青龙汤开给我,我发个汗,甚⾄于像我⼩青龙症都不会得到,为什么?因为常常练功夫嘛。
但是⼩青龙汤证如果发汗发太过的时候,病⼈本来就是虚弱的,他得了⼩青龙汤证,结果你开青龙汤汗发的太多,就是现在变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桂苓五味甘草汤怎么做?
导语:桂苓五味甘草汤是一道对人体很有好处的药膳,而且桂苓五味甘草汤的做法其实是相当简单的。
而他的功效更是不言而喻。
不仅可以治疗我们的低血
桂苓五味甘草汤是一道对人体很有好处的药膳,而且桂苓五味甘草汤的做法其实是相当简单的。
而他的功效更是不言而喻。
不仅可以治疗我们的低血压,更可以帮助更多的更年期妇女治愈更年期中各种不适症状。
那么这种汤究竟在熬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小编今天带大家仔细的了解一下这道汤的做法。
【别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
【处方】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
(根据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
)
【功能主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治法:温阳养阴,安心宁神。
方剂:桂苓五味甘草汤合甘草小麦大枣汤加味。
桂枝6g 茯苓12g 五味子5g 炙甘草6g 小麦30g 大枣6个鹿角胶(烊冲)10g 龟版胶(烊冲)10g 龙骨20g 牡蛎20g 党参15g 白薇10g,4剂。
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温心阳,安心神,合小半夏汤加远志、菖蒲、酸枣仁化痰安神,二诊之后,症状控制,此后情绪受刺激后虽见胸闷背痛,原方再加五加皮补肾安神,加甘松开郁而愈。
五加皮味辛、微苦,性温,具有补肾健腰,益气安神的作用,五加皮中的刺五加已经做成的许多具有良好安神作用的制剂,广泛运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