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桂枝芍药甘草大枣麻黄)
- 格式:doc
- 大小:1.52 MB
- 文档页数:30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各种疾病的侵袭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大多是因为生活工作压力大造成的,也是生活习惯不规律的一个重要表现。
而且也容易导致人体出现提前衰老的迹象。
中药方剂是一个帮您摆脱各类疾病的好方法。
下面为大家讲一下桂枝汤的做法。
【处方】桂枝、芍药,各二钱半。
甘草(炙.三钱)。
【功能主治】伤寒中风病头痛发热汉出恶风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处方】桂枝(去皮)、芍药,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三枚擘破,同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惟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可加黄芩半两。
【注意】无汗休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别名】阳旦汤(《伤寒论》)。
【处方】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药理作用】1.解热、镇痛、抗炎与镇静作用《中成药研究》1983(3):25,解热试验说明;75%桂枝汤能使发热家兔肛温降低0.71℃,皮温试验也可使小鼠正常皮肤温度降低8.13%。
镇痛实验结果,在120分钟时,37.5%、75%桂枝汤使小鼠基础痛阈分别增高64.82%和105.35%;与0.1%吗啡(20mg/kg)的作用相近;75%桂枝汤对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率为90%。
另外,桂枝汤有较强抗甲醛性炎症作用,致炎后1小时,37.5%和75%桂枝汤的肿胀抑制率分别为85.72%和84.77%。
实验还表明桂枝汤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动,增强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
2.对巨噬细胞功能的促进作用《福建中医药》1983(1):61,本方对小白鼠巨噬细胞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
桂枝汤组的巨噬细胞吞噬率为24.4%、吞噬指数为42.2%;对照组则分别为21.0%、36.4%,(P【功能主治】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一、麻黄汤《伤寒论》
1、组成:麻黄9g, 桂枝6g,杏仁6g,甘草3g。
2、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3、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阴阳俱紧。
4、方义:
(1)麻黄(君),发散风寒(开腠发表),宣降肺气(平喘、止咳)。
(2)桂枝(臣),解肌发表(松动分肉,透邪外达,与开腠不同)。
畅行营阴,温经止痛。
(3)杏仁(佐),宣降肺气平喘。
(4)甘草(使),调和诸药,甘缓麻桂峻烈。
二、桂枝汤《伤寒论》
1、组成: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
2、主治:风寒表虚证,脉浮缓或者浮弱。
3、病机:卫阳不能固护营阴,营阴疏泄受损,卫营失调。
特点:松弛不固、疏泄营弱。
4、方义:
(1)桂枝(君),解肌发表,散风寒。
温经止痛,助卫阳。
(2)芍药(臣),益阴养血,补营阴。
酸性收敛,扶卫阳。
(3)生姜、大枣(佐),甘草(使),
古人:桂枝、生姜、甘草归纳为“辛甘化阳”
芍药、大枣、甘草归纳为“酸甘化阴”
5、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调和阴阳。
桂芍等量。
三、比较
读方剂学,看到方中药物组合结构、作用意义。
才能了解方剂的灵魂。
自我才能运用得当。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桂枝)性味功效味辛、甘,性温。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散寒止痛。
传统应用主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寒湿痹证,肢节酸痛;胸痹痰饮;腹中寒痛,闭经痛经;小便不利等病症。
传统方剂①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大枣。
治疗外感风寒,发热、恶风等症。
②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麻黄、附子、防风、白术、生、甘草,治疗历节、肢节疼痛;③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治疗痛经。
在治疗痰饮病的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中,治疗腹痛的小建中汤中,治疗四肢厥冷青紫的当归四逆汤中,治疗虚劳不足脉结、心悸的炙甘草汤中,桂枝也都是主要药物。
主要含挥发油类桂皮醛等成分。
1、含挥发油0.2%~l.o%,其中主要是桂皮醛,占70%~80%。
2、尚含反式桂皮酸、香豆精、β-谷甾醇、原儿茶酸、硫酸钾结晶、长链脂肪酸等成分。
(一)解热水煎剂及其桂皮醛对发热兔有降温解热功效,麻黄和桂枝同用对大鼠足跖汗腺有兴奋作用而能发汗。
(二)抗菌、抗病毒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68―1株和埃可(ECH011)病毒有抑制作用。
(三)祛痰止咳桂枝挥发油吸收后,经肺排泄,能稀释痰液,容易咳出,起到止咳、化痰的功效。
(四)抗炎、抗过敏有抑制炎性肿胀的功效,与芍药有协同作用。
对呼吸道炎症有抑制作用。
桂枝浸膏对肾病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的效果,认为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因而五苓散对过敏性肾炎,柴胡桂枝汤对过敏性皮炎和荨麻疹,均有较好疗效。
另有报道,桂皮醛有组胺释放作用,能引起皮疹。
(五)芳香健胃桂枝和桂皮醛能促进胃肠蠕动,能排除腹中胀气。
桂皮酸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
(六)扩血管有扩毛细血管和扩冠状动脉,增加微小血管和冠状血管血流量;扩肾血管而能利尿;增加子宫血流而有通经作用。
此外,桂皮醛尚有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
1.治疗冬天受寒冷后普通感冒的轻症,怕风、畏冷、鼻塞流涕。
中医案例分析XXX,男性,27岁,于1953年1月2日因发病10余日就诊。
主症为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全身骨节疼痛、腰腿痛、咳嗽、鼻塞。
脉象滑数。
治疗方案:该病属于风寒表邪未解,治宜辛温散寒、宣通鼻窍,方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加减调理后服用。
二诊:服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仍有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脉象仍滑数。
根据病情调整方剂,去芍药,加防风、羌活等药物,继续服用。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消失,脉象正常。
继续调理身体,巩固疗效。
经过辨证施治,该病属于风寒表证,治疗方案以辛温散寒为主,加减调理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医者应根据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方可达到最佳疗效。
文章格式错误已被剔除,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华廷芳医案选》中记录了一位患有外感风寒的病人。
处方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陈皮、半夏、云苓、双叶、杷叶、菊花、生地、生姜和大枣,水煎后服用。
服药后,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不再发热恶寒,身体和骨节疼痛、咳嗽和鼻塞等症状也完全消失了。
但是,患者仍然感到头痛和眩晕,并且腰脊疼痛,小便红。
医生根据症状分析,认为病情已经影响到了肾脏,进入了太阳之里。
因此,医生开了杞菊地黄汤加赭石来镇定病情,同时使用元参、天冬来滋阴补肾,葛根和竹叶用于治疗项强,乳香和没药活血止痛。
最终,患者完全康复。
根据病人的症状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外感风寒的病情,风邪袭表,导致肺卫不宣,热不得越,寒邪外袭于肤表,遏制卫阳,因此出现了发热恶寒无汗的症状。
同时,寒凝经络,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头眩痛,身骨节痛,腰腿痛。
XXX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导致咳嗽鼻塞等症状。
综合来看,这是一种风寒犯肺的证候。
治疗风寒病情时,应该慎用石膏,因为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病情。
治疗伤寒时,使用石膏的效果非常好,但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合理的加减。
如果加减合适,治疗效果会非常好。
麻黄汤之于桂枝汤提要:麻黄汤与桂枝汤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尤其是桂枝汤,千百年来,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从未停息。
概括来说,主要有两个分歧:一者桂枝汤重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二者桂枝汤重在补益脾胃以生化气血,温阳化气,固表兼以祛散在表之邪。
关键词:麻黄汤桂枝汤调和营卫补益营卫:麻黄汤:麻黄汤由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组成,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是《方剂学》辛温解表剂的代表方。
麻黄汤“辛温发汗”,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为发汗之“峻”剂,功用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治机理:本方主治为外感风寒表实证,乃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卫闭营郁。
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经脉不通,则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皮毛内舍于肺,寒邪束表,肺气不得宣通,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外散在表之风寒,宣发闭郁之肺气。
方中麻黄味辛味苦性温,入肺与膀胱经,为“发汗之主药”、“肺经专药”,既开腠理、透皮毛、发汗,祛在表之邪;又轻宣肺气,宣散肺经风寒而平喘,为君药。
是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唯取麻黄发汗之力解卫气之闭,恐难以尽除营郁之滞。
遂臣以桂枝,解肌发表,透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风寒之力,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之力较强,可使风寒去而营卫和。
肺主宣降,肺气闭郁,宣降失常,故佐以杏仁,利肺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非但达邪利肺气而平喘,且又复肺气宣降之权,使邪气去而肺气和。
使以炙甘草,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
四药相伍,风寒得散,肺气得宣诸证可愈。
可用麻黄汤治疗的伤寒表实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疼痛突出。
病人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的征象远较桂枝汤证重。
桂枝芍药知母汤及医案原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七)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药】桂枝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甘草二两(6克) 麻黄二两(6克)生姜五两(15克) 白术五两(15克) 知母四两(12克)防风四两(12克)附子二枚(炮)(12克)【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八)【解说】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
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
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陆渊雷说:本条证治急性关关节风湿病,其他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亦可用。
汤本求真说:本条《指金匮条》是述慢性关节炎,尤其如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
尾台榕堂说:防己黄芪汤治风毒肿,附骨疽、穿踝疽,稠脓已歇,稀脓不止,或痛或不痛,身体瘦削,或见浮肿者,若恶寒下利者更加附子佳。
按:本方治脓毒性关节炎,兼用黄芪汤加当归、忍冬花收效更佳。
华冈青洲说:桂枝加术附有治闭不回,有回气不循之效。
又说:葛根加术附治血闭不回致血弥凝者,有行血凝滞之效。
(按:血当改作液体。
)越婢加术附,解水毒之留滞,故风湿、痛风、热痛治之颇佳。
按:本方含麻黄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枣)。
常用方剂100首1.解表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银翘散(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苇根)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荆防败毒散(羌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甘草)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2.泻下剂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桃仁、冬瓜子、芒硝)温脾汤(大黄、当归、生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麻子仁丸(麻子仁、白芍、枳实、大黄、厚朴、杏仁)3.和解剂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痛泻要方(白术、陈皮、白芍、防风)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生姜、薄荷)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甘草、黄芩、黄连)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甘草)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4.清热剂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粳米)清营汤(水牛角、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银花、连翘)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导赤散(生地、木通、生甘草、竹叶)清胃汤(生地、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六一散(滑石、甘草)犀角地黄汤(水牛角、地黄、赤芍药、牡丹皮)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仙方活命饮(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芍药汤(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5.温里剂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小建中汤(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阳和汤(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6.补益剂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参苓白术散(人参、白茯苓、白术、莲子肉、桔梗、白扁豆、山药、薏苡仁、砂仁、甘草、大枣)补中益气汤(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玉屏风散(防风、黄芪、白术)归脾汤(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炙甘草、生姜、大枣)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怀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枸杞子、川楝子)肾气丸(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制附子)地黄饮子(熟地、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百合固金汤(百合、熟地、生地、当归身、白芍、甘草、桔梗、玄参、贝母、麦冬)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大枣)7.固涩剂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固冲汤(白术、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萸肉、白芍、海螵蛸、茜草、棕榈炭、五倍子)8.安神剂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当归)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柏子仁、当归身、天冬、麦冬、生地、人参、丹参、玄参、白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朱砂)酸枣仁汤(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9.理气剂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香附、川芎、枳壳、芍药、炙甘草)栝楼泻白半夏汤(瓜蒌实、薤白、半夏、白酒)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苏子降气汤(紫苏子、半夏、当归、炙甘草、前胡、厚朴、肉桂、生姜、大枣、苏叶)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定喘汤(白果、麻黄、苏子、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甘草)10.理血剂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温经汤(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生化汤(全当归、川芎、桃仁、姜炭、炙甘草)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芍药)小蓟饮子(生地、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栀子、炙甘草)11.治风剂川芎茶调散(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清茶)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地黄)乌头汤(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镇肝熄风汤(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版、生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12.治燥剂杏苏散(苏叶、杏仁、半夏、茯苓、橘红、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麦门冬汤(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桑杏汤(霜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子皮、梨皮)13.祛湿剂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藿香正气散(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八正散(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大黄、木通、灯心草)三仁汤(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真武汤(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实脾散(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炙甘草、生姜、大枣)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五皮散(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14.祛痰剂二陈汤(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清气化痰丸(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胆南星、制半夏)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炙甘草、白茯苓)15.消食剂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健脾丸(白术、木香、黄连、甘草、白茯苓、人参、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16.驱虫剂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常用中药100味1.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2.清热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黄芩黄连黄柏生地黄玄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射干青蒿3.泻下药大黄芒硝火麻仁4.祛风湿药威灵仙独活秦艽木瓜桑寄生五加皮5.芳香化湿药苍术厚朴藿香砂仁6.利水渗湿药泽泻茯苓薏苡仁滑石车前子金钱草茵陈蒿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细辛8.理气药橘皮枳实木香香附9.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10.驱虫药使君子11.止血药大蓟白芨三七蒲黄12.活血祛瘀药川芎红花郁金莪术三菱桃仁丹参益母草延胡索牛膝13.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桔梗瓜篓贝母竹茹杏仁百部14.安神药远志酸枣仁15.平肝息风药石决明牡蛎钩藤天麻16.补虚药人参党参黄芪太子参白术山药甘草杜仲续断当归熟地黄阿胶沙参麦门冬枸杞子17.收涩药五味子。
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桂枝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处方来源】麻黄细辛附子汤和桂枝汤均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药物组成】麻黄5g制附子3g细辛3g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组方依据】素体阳虚,起居不慎,外感风寒,邪在肌表,则身热恶寒;风寒为患则热轻寒重;寒遏阳气,不达四末,则头痛身痛,肢冷嗜卧,神疲懒言;风寒外感,卫强营弱,腠理不固,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则恶风,汗出,发热,鼻鸣干呕。
故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汤二方合用,以温阳解表、调和营卫,为阳虚、表虚,邪入不深之病证而设。
【方药分析】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以助阳气麻黄能发越人体阳气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麻黄可增强解表散寒之力用芍药益阴敛营,桂枝、芍药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细辛助阳散寒止痛;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与细辛、附子合用还可增强助阳散寒温肾之功;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与生姜相合,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又能调和诸药。
二方合用能奏助阳散寒,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用方指征】临床上以头痛发热,身热恶寒,热轻寒重,身痛肢冷,汗出恶风;或倦怠嗜卧,鼻鸣干呕、舌淡,苔白,脉浮等为用方指征。
【临床应用】1.感冒临床多用于素体阳虚之人,虽患感冒但仅恶寒,无发热感,头痛发热微热汗出恶风,倦怠乏力,嗜卧,舌淡,苔薄白,脉浮为此合方用药指征。
2,三叉神经痛临床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呈阵发性闪电样剧痛,数秒钟后消失,可伴面肌痉挛,触及面颊、口角、舌等处即引发,有时出现面部轻度疼、触觉减退,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或细为用此合方指征。
3,坐骨神经痛临床以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在咳嗽时疼痛加重,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病侧跟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沿坐骨神经走行区有压痛点,西卡征阳性,舌质暗红,苔白,脉沉为用药指征。
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中药方剂即中药药方与中药调剂,是古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形成中药方剂,中药方剂的种类很多,你知道要怎么去记住它们吗?下面由店铺给你带来关于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希望对你有帮助!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一、解表剂1、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4、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甘草 )5、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炙甘草细辛半夏桂枝)6、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桔梗荆芥白前 ** 百部甘草紫箢)7、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牛蒡子薄荷银花竹叶豆豉甘草芦根桔梗连翘)8、桑菊饮--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叶杏仁菊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10、柴葛解肌汤--钦差抢劫时只要姜枣草根(黄芩柴胡羌活桔梗石膏白芷芍药生姜大枣甘草葛根)11、升麻葛根汤--麻哥要草(升麻葛根芍药甘草)12、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独活人参生姜羌活桔梗川芎茯苓薄荷枳壳前胡柴胡甘草)13、参苏饮--目前只办富姐申诉陈根打姜草(木香前胡枳壳半夏茯苓桔梗人参紫苏叶陈皮葛根大枣生姜甘草)14、加减崴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玉竹桔梗东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淡豆豉生葱白)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二、泻下剂1、大承气汤--小黄识谱(芒硝大黄枳实厚朴)2、大黄牡丹汤--大人忙担冬瓜(大黄桃仁芒硝牡丹皮冬瓜子)3、大陷胸汤--大陷胸汤谁大笑(甘遂大黄芒硝)4、大黄附子汤--细心大夫(细辛大黄附子)5、温脾汤--黄夫人当家炒姜忙(大黄附子人参当归 ** 甘草干姜芒硝)6、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枳实麻子仁芍药大黄杏仁蜂蜜 )7、济川煎--智者骑马,从容西归(枳壳泽泻 ** 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8、十枣汤--甘愿着急(甘遂芫花大枣大戟)9、黄龙汤--肖大人识谱当炒姜枣根(芒硝大黄人参枳实厚朴当归甘草生姜大枣桔梗)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三、和解剂1、小柴胡汤--生芹菜炒大虾仁(生姜黄芩柴胡甘草大枣半夏人参)2、大柴胡汤--秦皇只要半壶枣酱(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柴胡大枣生姜)3、蒿芩清胆汤--皇陵青竹,半壁植皮(黄芩茯苓青蒿竹茹半夏碧玉散枳壳陈皮)4、达原饮--后母要冰炒黄果仁(厚朴知母芍药槟榔甘草黄芩草果仁)5、四逆散--柴草制药(柴胡甘草枳实芍药)6、逍遥散--龄少才当干,逍遥逐江河(茯苓白芍柴胡当归甘草 ** 白术烧生姜薄荷)7、痛泻要方--猪皮少缝(白术陈皮白芍防风)8、半夏泻心汤--秦莲婶炒枣拌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半夏干姜)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四、清热剂1、白虎汤--师母炒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2、竹叶石膏汤--草人半夜卖米糕(甘草人参半夏竹叶麦冬粳米石膏)3、清营汤--瞧皇帝住西单卖银元(连翘黄连生地竹叶犀角丹参麦冬银花元参)4、犀角地黄汤--单脚扫地(丹皮犀角芍药生地)5、黄连解毒汤--百子练琴(黄柏栀子黄连黄芩)6、清瘟败毒饮-- 十母亲住西草原,接连巧生赤皮子(石膏知母黄芩竹叶犀角甘草元参桔梗川连连翘生地赤芍丹皮栀子)7、凉膈散--住黄山大忙敲草核(竹叶黄芩山栀子大黄芒硝连翘甘草薄荷 )8、普济消毒饮--黄牛白马联合巧耕陈草根,胜元胡(黄芩牛蒡子白僵蚕马勃黄连薄荷连翘桔梗陈皮甘草板蓝根生麻元参柴胡)9、防风通圣散--黄妈石河值勤住草房,忙借船摆渡归金石桥(大黄黄麻滑石薄荷栀子黄芩白术甘草防风芒硝桔梗川芎白芍 ** 当归荆芥石膏连翘)10、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陈甘归乡(穿山甲贝母皂角刺防风没药天花粉金银花白芷赤芍药陈皮甘草当归乳香)11、导赤散--草地牧主(甘草生地木通竹叶)12、龙胆泻肝汤--皇帝通知龙龟卸柴草车(黄芩生地木通栀子龙胆草当归泽泻柴胡甘草车前子)13、左金丸-- 昨进黄鱼(“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为6:1”)14、苇茎汤--冬桃已萎(冬瓜子桃仁薏苡仁苇茎)15、泻白散--赶白骨精(甘草桑白皮地骨皮粳米)16、清胃散--生母当皇帝(升麻牡丹皮当归黄连生地)17、玉女煎--师弟卖母牛(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18、葛根黄芩黄连汤--秦莲割草(黄芩黄连葛根甘草)19、芍药汤--草官要秦香莲当大兵(甘草官桂芍药黄芩木香黄连当归大黄槟榔)20、白头翁汤--百翁练琴(黄柏白头翁黄连秦皮)21、青蒿鳖甲汤--庆贾母诞生(青蒿鳖甲知母丹皮生地)22、清骨散--知青浇草,地鳖胡饮(知母青蒿秦艽甘草地骨皮鳖甲胡黄连银柴胡)23、当归六黄汤--弟弟骑白龟练琴(生地熟地黄芪黄柏当归黄连黄芩)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五、祛暑剂1、清络汤--河边西瓜和丝瓜不如猪心金银扁豆花(荷叶边西瓜脆衣丝瓜络竹叶心金银花扁豆花)2、香薷散--猴想炒扁豆(厚朴香薷炒白扁豆)3、新加香薷饮--香花逗俏猴(香薷银花扁豆花连翘厚朴)4、六一散--六一拾草(滑石与甘草用量比为6:1)5、桂苓甘露散--憨猪倌责令猪羔滑竿(寒水石猪苓官桂泽泻茯苓白术石膏滑石甘草)6、清暑益气汤--师母深夜卖黄瓜和糙米(石斛知母西洋参竹叶麦冬黄连西瓜脆衣荷梗甘草粳米) 中药方剂快速记忆歌诀六、温里剂1、理中丸--草人赶猪(甘草人参干姜白术)2、小建中汤--姜姨要草枣汁(生姜饴糖芍药甘草大枣桂枝)3、大建中汤--姜姨任教(生姜饴糖人参蜀椒)4、吴茱萸汤--乌江找人(吴茱萸生姜大枣人参)5、四逆汤--将干父子(干姜甘草附子)6、回阳救逆汤--陈夫人下令炒五香酱猪肉(陈皮附子人参半夏茯苓甘草五味子麝香干姜白术肉桂)7、当归四逆汤--肝大的同志要当心(甘草大枣 ** 通草桂枝芍药当归细辛)8、黄芪桂枝五物汤--姜只要大旗(生姜桂枝芍药大枣黄芪)9、阳和汤--皇帝将生贵娇子(麻黄熟地姜炭生甘草肉桂鹿角胶白芥子)。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
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
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助。
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
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
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
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
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
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13、干姜甘草汤干姜甘草14、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2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草膏麻黄杏仁甘草石膏22、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23、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2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炒苓枣。
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功效与作用
桂枝麻黄各半汤大家食用过吗?肯定很多人都没有服用过吧,桂
枝麻黄各半汤是很好的中药方剂,对人体的好处也有很多,那么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功效与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
桂枝5克(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
3克大枣4枚(擘)杏仁(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24枚
【功能主治】
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
【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5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1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70毫升,半日许服尽。
调养如桂
枝汤法。
【摘录】
《伤寒论》
桂枝麻黄各半汤采用传统的几种纯天然中药材制成,对一些病症有着极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无丝毫的副作用,对一些患者来说,的确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白朮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甘草二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二两连轺二两(连翘根) 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生姜二两甘草二两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二两半夏半升枣十二枚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桂枝二两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人参二两粳米六合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清酒洗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去皮、炙枳实大者,炙,三枚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桃核承气汤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甘草芒硝二两抵当汤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大陷胸汤大黄六两,去皮芒消一升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2.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人参3.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4.葛根汤-葛根、麻黄、芍药、桂枝、生姜、半夏、大枣、炙甘草(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桂枝汤+葛根、麻黄)5.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6.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7.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8.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9.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实(小陷胸汤连半蒌)10.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代赭石、人参、生姜、半夏、大枣、炙甘草(旋覆代赭重用姜,半夏人参甘枣尝)11.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真武附苓术芍姜)12.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13.白虎汤-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人参(白虎膏知粳米甘)14.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15.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茵陈蒿汤大黄栀)16.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17.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1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半夏、大黄、牡蛎、大枣19四逆汤-炙甘草、干姜、附子(等分柴芍枳实甘)20.四逆散-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四逆汤中附草姜)21.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黄柏、桂枝、人参(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半夏杏仁均可加)22.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23.理中丸-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24.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人参、炙甘草、粳米(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25.附子汤-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26.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芩芍药共成分)27.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28.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29.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菖蒲、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石膏、白术、干姜、炙甘草30.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挑花汤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用之)31.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附子、炙甘草、干姜32.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黄芩汤中药草枣)33.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瓜蒌根、黄芩、牡蛎、炙甘草34.柴胡加芒硝汤-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半夏、大枣、芒硝(小柴胡汤+芒硝)35.黄莲汤-黄连、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炙甘草(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枣)36.炙甘草汤-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37.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38.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半夏散及夏桂草)39.桂枝人参汤-桂枝、炙甘草、白术、人参、干姜4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炙甘草、生姜、芍药、大枣、厚朴、杏子(桂枝汤+厚朴、杏仁)名词解释1.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1 桂枝
1.1 概述
【部位】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百度百科)。
【别名】牡桂(《神农本草经》);筒桂、小桂(《本草纲目》)
【性味】辛、甘,温(百度百科、《长沙药解》黄元御);辛、温(《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百度百科);发汗解肌、温经通脉、温阳化气;
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本草纲目:养精神,和颜色治一切风冷风湿,骨节挛痛,解肌开腠理,抑肝气,扶脾土,熨阴痹
百度百科: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心悸
【归经】肺、心、膀胱经(百度百科);肺经(《雷公炮制药性解》);肝、肺经(《本草经解》);肝、膀胱经(《长沙药解》)
【用法用量】煎服,3~10g(百度百科)
【产地】广州(《神农本草经》:生南海);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百度百科)
【炮制】
百度百科: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中国药典:除去杂质,稍泡,洗净,润透,切薄片,晾干。
本品为类圆形、椭圆形的片或不规则形的段。
皮部红棕色,表面有时可见点状皮孔或纵棱线,木部黄白色或浅黄棕色,髓部类圆形或略呈方形。
【禁忌】百度百科:桂枝辛温助热,易动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
雷公炮制药性解:性忌生葱
1.2 处方
双味方: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
三味方:桂姜枳实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两。
治心中悬疼,气逆痞塞。
以胆胃不降,心下痞塞,碍乙木上行之路,冲击而生疼痛。
枳、姜降浊而泻痞,桂枝通经而达木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四味方:桂苓五味甘草汤,桂枝四两,茯苓四两,五味半升,甘草三两
五味方
1. 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2. 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3. 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
4.桂枝茯苓丸,桂枝10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桃仁15克、茯苓12克
5.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
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其它验方
1.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10克、芍药15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6枚、大黄
6—10克
2.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0克、芍药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10枚、大
黄葛根20克
3. 桂枝加黄芪汤:桂枝10克、芍药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10枚、黄
芪20—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