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经典导学案)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经典导学案)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经典导学案)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经典导学案)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建构

1.认识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认识胶体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知识梳理』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概念

2.分类

(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共分为九种分散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微自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分散剂必须是液体。()

(2)溶液是纯净物,浊液是混合物。()

(3)油水混合物属于悬浊液。()

(4)所有分散系均为混合物。()

答案(1)×(2)×(3)×(4)√

二、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Fe(OH)3胶体的制备

2.性质

(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2)丁达尔效应。

①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②应用:区分胶体和溶液。

(3)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4)聚沉现象: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3.应用

(1)利用其介稳性:制涂料、颜料、墨水等。

(2)制备纳米材料。

[微自测]

2.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NaCl溶液、水、泥浆、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2)FeCl3溶液呈电中性,Fe(OH)3胶体带电,通电时可以定向移动。()

(3)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4)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5)胶体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6)胶体一般比较稳定,不易产生沉淀。()

(7)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8)根据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解析(1)溶液不是胶体;水不属于分散系,分散系属于混合物,水为纯净物。(2)溶液和胶体都是电中性,通电时Fe(OH)3胶粒向阴极移动,而不是胶体定向移动。

(3)溶液无丁达尔效应,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4)胶体属于分散系的一种,包括胶体微粒和分散剂,单独粒子不能构成胶体。(5)胶体包括气溶胶、固溶胶和液溶胶,胶体不一定是液体。(6)胶体一般较稳定。(8)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答案(1)×(2)×(3)√(4)×(5)×(6)√(7)√(8)×

探究一溶液、胶体和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从微观视角对比分析溶液、胶体和浊液

[探究素材]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0-9 m

10-9~

10-7 m

>10-7 m 分散质粒子种类

单个小分子

或离子

多分子集合

体或高分子

巨大数目

的集合体

外观特征均一、透明均一、透明

不均一、

不透明

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

鉴定

无丁达尔

效应

能产生

丁达尔效应

静置会分层

或沉淀

[探究题目]

1.下列分散系最不稳定的是()

A.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分散系

B.向水中加入食盐得到的分散系

C.向沸水中滴入饱和的FeCl3溶液得到的红褐色液体

D.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得到的无色溶液

解析A项形成的是浊液,不稳定;B、D项形成的是溶液,很稳定;C项形成

的是胶体,处于介稳状态。

答案 A

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区分胶体和溶液[探究素材]

1.区分胶体和溶液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考虑。

(1)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来区分。

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为胶体,小于1 nm的分散系为溶液。(2)根据有无丁达尔效应来区分。

胶体粒子对光有散射作用,因而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对光

的散射作用极其微弱,因而溶液无丁达尔效应。

2.下列两个方面不能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1)是否均一、透明。因为胶体和溶液通常都是均一、透明的分散系。

(2)是否能通过滤纸。因为胶体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均能通过滤纸。

[探究题目]

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最本质的区别是()

A.是否能透过滤纸

B.是否有均一、稳定、透明的外观

C.是否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解析此三种分散系的最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答案 D

探究二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实验探究制备Fe (OH )3胶体

[探究素材]

制备实验中的“两不能”

1.不能直接加热饱和FeCl 3溶液。

2.不能长时间持续加热。

[探究题目]

3.将少量饱和FeCl

3溶液分别滴加到下列物质中,得到三种分散系甲、乙、丙。

(1)将丙继续加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判断丙中是否成功制备出胶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因此利用丁达尔效应可判断胶体是否制备成功。

答案 (1)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

(2)利用丁达尔效应,用一束光照射所得的液体,从侧面观察是否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出现

对比认识胶体的四大性质

[探究素材]

内容 主要应用举例 性质

丁达尔

效应

胶粒对可见光的散射而产生的,是一种物理现象 鉴别胶体与溶液 介稳性 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

相对稳定

生产涂料、颜料、墨水、洗涤剂等

电泳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作

定向移动

静电除尘等

聚沉

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的颗

粒形成沉淀

明矾净水、制豆腐、

制肥皂等

[探究题目]

4.从下列选项中选择适当的字母填入下列横线上;

A.过滤B.聚沉C.凝胶D.布朗运动E.电泳

F.丁达尔效应

(1)Fe(OH)3胶体呈红褐色,插入两个惰性电极,通直流电一段时间,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种现象叫________;

(2)光束通过Fe(OH)3胶体,可看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________;

(3)Fe(OH)3胶体中加入硅酸胶体(胶体粒子带负电),胶体变得浑浊,这是发生了______;

(4)鉴别Fe(OH)3胶体和盐酸的方法是________。

解析(1)因Fe(OH)3胶粒带有正电荷,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阴极区移动,而使该区颜色加深,这种现象称为电泳。(2)光束通过胶体时,产生光亮的通路,称为丁达尔效应。(3)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胶体会发生聚沉。(4)鉴别胶体和溶液利用丁达尔效应。

答案(1)E(2)F(3)B(4)F

探究三决定胶体的性质的因素及胶体的应用

从微观层面建构“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

[探究素材]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1)电泳现象可证明同种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的电荷。

(2)胶体产生丁达尔现象是由胶粒的直径大小决定的。

(3)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胶体微粒之间相互排斥,使得胶体比较稳定。

(4)向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饱和FeCl3溶液边振荡制备Fe(OH)3胶体。

(5)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6)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解析(4)得到的是Fe(OH)3沉淀,不是Fe(OH)3胶体;(6)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透过滤纸。

答案(4)(6)

从生活生产结合提升对胶体的认识[探究题目]

6.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有关的是()

①豆浆加入盐卤做豆腐②在河流入海口易形成沙洲③油水混合会分层④工厂采用静电除尘⑤CuSO4与NaOH溶液混合产生沉淀⑥血液透析

A.①②④⑥B.①②③⑤

C.③④⑤⑥D.全部

解析①用盐卤点豆腐是胶体的聚沉的应用,与胶体性质有关,正确;②江河入海口易形成沙洲是胶体聚沉的结果,与胶体性质有关,正确;③油水混合会分层,属于浊液的分层,与胶体无关,错误;④静电除尘是胶体电泳性质的应用,与胶体性质有关,正确;⑤CuSO4与NaOH溶液混合产生沉淀,没有生成胶体,错误;

⑥血液透析是指血液中,蛋白质和血细胞颗粒较大,是胶体,不能透过透析膜,血液内的毒性物质直径较小,则可以透过,与胶体的性质有关,正确。综上所述,A项正确。

1.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

①有尘埃的空气、②稀硫酸、③蒸馏水、④墨水,能观察到有丁达尔效应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①有尘埃的空气,属于胶体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②稀硫酸是硫酸的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③蒸馏水是纯净物,不是分散系,没有丁达尔效应;④墨水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C项正确。

答案 C

2.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月光穿过薄雾所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是()

A.雾是一种胶体

B.光是一种胶体

C.空气中的小水滴颗粒直径约为10-9~10-7 m

D.发生丁达尔效应

解析雾是一种胶体,但这不是月光穿过薄雾所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A 错误;雾是一种胶体,光不是,B错误;题干中所提及的雾,是空气中的小液滴,是一种胶体,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即10-9~10-7 m,C 正确;雾作为一种胶体,确实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但这也不是月光穿过薄雾所形成的种种美景的本质原因,D错误。

答案 C

3.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0-9~10-7 m之间

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C.在作电泳实验时,阴极附近颜色加深,说明Fe(OH)3胶体带正电

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的目的

解析胶体的本质特征为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0-9~10-7 m之间,性质特征为丁达尔效应(即用光照射,在胶体中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故A、B均正确;Fe(OH)3胶体呈电中性,其中胶粒带正电,C不正确;Fe(OH)3胶体中的粒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达到净水的目的,故D正确。

答案 C

4.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Al(OH)3胶体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

B.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其他分散系没有C.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

D.胶体的分散质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与分散剂分离

解析Al(OH)3胶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具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悬浮在水中的杂质,可净水,A项正确;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B项错误;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C项错误;胶体的分散质和分散剂都可以通过滤纸,不能分离,应用半透膜使胶体分散质和分散剂分离,D 项错误。

答案 A

5.清晨,阳光射入密林中的现象如图。

请分析其中的道理,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的现象在化学上称作________,这说明森林中的空气具有________的性质。

(2)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现象在化学上可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现象为丁达尔效应,为胶体的性质。

答案(1)丁达尔效应胶体(2)空气中含有的胶体粒子的大小介于1~100 nm,能使光产生散射(3)鉴别胶体和溶液

课时作业

基础巩固

1.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并且淀粉遇到碘单质,可以出现明显的蓝色特征。现将淀粉和稀Na2SO4溶液混合,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蒸馏水的烧杯内,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的是()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碘水不变蓝

C.加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产生

D.加入碘水变蓝

解析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而Na2SO4溶液可以透过半透膜,若半透膜完好无损,则烧杯中的溶液中无淀粉,因此若向烧杯中加入碘水,不变蓝,证明半透膜完好无损,B项正确。

答案 B

2.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

解析胶体粒子带电荷,胶体不带电,A错误;若溶液中的溶质粒子不带电(如酒精溶液)或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不带电(如淀粉胶体),则通电时,分散质粒子不发生移动,B错误;溶液中和胶体中的粒子运动都是无规律的,C错误;胶体具

有丁达尔效应,溶液不具有,D正确。

答案 D

3.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粒子直径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

解析胶体、溶液、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 nm,小于100 nm,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直径小于1 nm,可透过半透膜和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不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形成的,而溶液中的小分子或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非常微弱,故无此现象;萃取是利用了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与分散质粒子大小无关。答案 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胶粒直径大小决定的

②胶体与溶液的分离可用渗析的方法

③胶体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④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生成氢氧化铁胶体

⑤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⑥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

C.①③④⑥D.②③④⑤

解析根据分散剂的不同胶体可分为气溶胶(如雾、云)、液溶胶和固溶胶(如有色玻璃),③错误;胶体具有介稳性,若不提供聚沉条件,不会产生沉淀,⑤错误。答案 B

5.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叙述错误的是()

A.鉴别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钠溶液用丁达尔效应

B.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硫酸溶液现象是先沉淀后沉淀消失

C.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铁离子用渗析的方法

D.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用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制取

解析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A正确;向Fe(OH)3胶体中加入H2SO4时,首先发生胶体的聚沉而产生沉淀,后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沉淀消失,B 正确;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Fe3+可透过半透膜,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C正确;制备Fe(OH)3胶体应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若将FeCl3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得到的是Fe(OH)3沉淀,D错误。

答案 D

6.“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 nm~100 nm(1 nm=10-9 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半透膜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⑥B.②③④

C.②③⑤D.②③④⑤

解析由于纳米碳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是一种介稳体系,静置不会析出黑色沉淀。正确的有②③④⑤,D项正确。

答案 D

7.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水泥厂和冶金厂常用高压直流电除去大量烟尘,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B.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C.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

解析烟尘是气溶胶,其中的胶粒带电,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产生电泳现象,使烟尘沉降而除去,A项与胶体性质有关;蛋白质溶液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项与胶体性质有关;在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发生胶体的聚沉,然后氢氧化铁与酸反应而溶解,D项与胶体性质有关;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的油水混合物是乳浊液,不是胶体,B项与胶体性质无关。

答案 B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有氯化钠溶液、水等

B.将1 L 2 mol/L的FeCl3溶液制成胶体后,其中含有氢氧化铁胶粒数为2N A C.黄河入海口处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性质有关

D.将饱和FeCl3溶液加热至沸腾,制得Fe(OH)3胶体

解析A项,水不是分散系,错误;B项,Fe(OH)3胶粒是大量Fe(OH)3分子的集合体,Fe(OH)3胶粒的个数少于2N A,错误;C项,河流中含有泥沙胶粒,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钙等电解质,二者相遇可发生胶体聚沉,形成三角洲,正确;D项,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制得Fe(OH)3胶体,错误。

答案 C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B.“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C.明矾能生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D.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

解析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A正确;

血液是胶体,尿素及盐类属于小分子化合物,能通过渗析的方法使其分离,B正确;明矾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有吸附性,可作净水剂,C正确;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溶液无此性质,D错误。

答案 D

10.实验证明,聚沉能力主要取决于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越大,聚沉能力越大。

(1)向Fe(OH)3胶体中加入下列电解质时,其聚沉能力最强的为________(填序号)。

①NaCl②FeCl3③K2SO4④Na3PO4

(2)为了把黏土溶胶(黏土胶体粒子带负电荷)变成较洁净的水,加入下列物质时,________(填序号)效果最明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aCl2B.Al2(SO4)3

C.KCl D.CuSO4

解析(1)Fe(OH)3胶粒带正电,阴离子可中和其电性使其聚沉,Cl-、SO2-4、PO3-4中,PO3-4所带电荷最多,其聚沉能力最强。

(2)加入带正电荷最多的阳离子,可使黏土溶胶聚沉效果最明显。

答案(1)④(2)B Al3+所带正电荷数最高,使黏土溶胶聚沉效果最好

能力提升

11.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_______。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利用的胶体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Fe(OH)3胶体进行实验:

①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

电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微粒带________(填“正”或“负”)电荷。

②若向其中加入饱和Na 2SO 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向其中加入浓盐酸,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e(OH)3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制备Fe(OH)3胶体是把FeCl 3饱和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不能用NaOH 溶液,否则产生的是Fe(OH)3沉淀,丙同学操作正确。

(2)检验胶体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丁达尔效应。(3)胶体具有电泳现象,Fe(OH)3胶体微粒是红褐色的,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区颜色加深,说明Fe(OH)3胶体微粒向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区移动,Fe(OH)3胶体微粒带正电荷。胶体中加入电解质能发生聚沉,形成Fe(OH)3沉淀,Fe(OH)3沉淀能溶于盐酸。

答案 (1)丙 (2)丁达尔效应 (3)①正 ②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③有红褐色沉淀

生成,继续加入沉淀会溶解(溶液变黄色) (4)FeCl 3+3H 2O=====△Fe(OH)3(胶体)

+3HCl

12.已知半透膜有非常细小的孔,只允许较小的离子、分子通过,胶体粒子不能透过。(提示:碘遇淀粉显蓝色),把10 mL 淀粉胶体和5 mL KCl 溶液的混合液加入到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盛蒸馏水的烧杯中,2 min 后,用两支试管各取5 mL 烧杯中的液体,并做如下实验:

(1)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AgNO 3溶液,其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少量碘水,其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淀粉胶体和氯化钾溶液混合后,放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后,淀粉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而留在袋内,但是氯离子和钾离子能通过半透膜而进入烧杯的水中。

答案 (1)出现白色沉淀

(2)无明显变化

(3)Cl-能透过半透膜,淀粉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13.如图为“铁链”图案,小明在图案上分别写了H2、CO2、Na2O、NaCl、FeCl3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相交部分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依据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分类依据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两种物质在常温下都是气态

()两种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

()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两种物质都是盐

(2)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上图中某种物质M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①物质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证明有红褐色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C B D(2)①FeCl3②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的物质,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证明生成了Fe(OH)3胶体

14.用白磷还原法可制得一种金的分散系,该分散系在临床诊断及药物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20%白磷的乙醚溶液0.5 mL,加蒸馏水60 mL。

②先滴加1%氯化金水溶液0.75 mL,再滴加0.1 mol·L-1的K2CO3溶液0.6 mL,振荡变成棕红色。

③加热煮沸至溶液变成透明红色。

④分离提纯,除去无机溶质。

所得分散系中,金颗粒直径为5~12 nm。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分散系属于________,其分散质是________。

(2)用一束强光照射该分散系,从侧面可看到________。

(3)步骤④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

(4)所得红色溶液________(填“能”或“不能”)继续加热。

解析(1)根据题给信息,所得分散系中分散剂为水,分散质为金颗粒,金颗粒直径为5~12 nm,介于1~100 nm之间,故该分散系为胶体。

(2)用光束照射胶体时,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3)分离提纯胶体可采用渗析法。

(4)胶体在加热时易发生聚沉,故所得红色溶液不能继续加热。

答案(1)胶体金颗粒(2)分散系中形成一条明亮的光路(3)渗析(4)不能

物质的分散系导学案

专题一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 第一课时常见的分散系 目标: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应用。 3.学会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 阅读课本P17-19,填写以下内容: 一、分散系 1.分散系概念:由 (称 )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 )中形成的。 2.分散系分类:、、,其分类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一般的分子、原子的直径在10-10米左右) 【思考1】1.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分散系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二、胶体 1.定义:的直径在之间的叫作胶体。 2.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①含义: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的现象。 ②原理:胶体粒子对入射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 ③应用:鉴别胶体与。 (2)吸附性:氢氧化铁胶体的具有吸附性,常用于。 【思考2】在氢氧化铁胶体中,作为分散质的Fe(OH)3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吗?教材P19第一段说“氢氧化铁胶体的胶粒具有吸附性”,这里的胶粒是什么东西?胶粒为什么会有吸附性? 【思考3】溶液是稳定体系,浊液是不稳定体系,胶体介于稳定体系与不稳定体系之间叫做介稳体系。胶体是介稳体系,其稳定性更趋近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较稳定的存在。那胶体中胶粒之间为什么不相互吸附而沉降,却具有近似溶液的稳定性呢?学习以下胶体性质后总结回答。 (3)布朗运动:胶体粒子做着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解释:从初中物理得知,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反映。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小颗粒,瞬间受液体或气体分子各方向的撞击不均衡。颗粒越、液体温度越,布朗运动越明显。 (4)电泳现象:胶体粒子选择性吸附阳离子而带上正电荷(或吸附阴离子带上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会定向移动的现象。同种胶体粒子只吸附同种电荷。 【思考4】已知:Fe(OH)3胶体粒子会选择性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 在如下装置接通电源后,分散系颜色如何变化?(注:氢氧化铁胶体的红 褐色来自氢氧化铁胶体粒子的颜色。) 阴极附近液体颜色_____________;阳极附近液体颜色____________

第2课时 比例尺(2教案教学设计

第4单元比例 3.比例的应用 第2课时比例尺(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能力目标: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1,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提问:图上距离

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三、拓展应用 教材56页1、2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教材56页3、4题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意义 例1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导学案5物质的分散系1

1.根据分 散质微 粒直径 大小,从 本质上 区分各 2.了解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分散质分散于其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例如,泥水混合物中,泥土是分散质,而水就是分散剂。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其中属于稳定体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不稳定体系的是__________。 分散系溶液胶体悬(乳)浊液 分散系粒子的直径??? 分散质粒子的组成?? 外观、稳定性? ? ? ? ?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实例?? 1、下列属于胶体的是 ( ) A.生理盐水 B.泥浆 C.蛋白质溶液 D.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2.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大的是( ) A.雾 B.石灰乳 C.FeCl3溶液 D.氢氧化铁胶体 3.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 萧山二中2011级高一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5)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5课时物质的分散系 编稿教师:孙利亚陈君祺审稿教师:纪丙全沈俊峰编稿时间:2011-9-8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能否通过滤纸 C.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三、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 ________形成的。 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______________。 2.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胶体是电中性的,但胶粒是带电荷的。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容易中和胶粒的电荷而破坏其稳定性,胶体一般会凝聚为沉淀。 其方法主要有:①加热②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胶体的吸附性 胶体粒子颗粒小,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 4、明矾净水的作用是() A.除去水中氯离子 B.除去水中钙离子 C.除去水中悬浮物 D.杀死水中细菌 5、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形成一条光亮通路的是 ( ) A.食盐水 B.碘酒 C.淀粉溶液 D.Fe(OH)3溶胶 6、已知土壤胶体带负电,在土壤里施用含氮量的下列肥料,肥效较差的是() A.硫酸铵 B、碳酸氢铵 C、硝酸铵 D、氯化铵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丁达尔效应不是胶体特有的现象,溶液与浊液也有 B.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有丁达尔效应,而其他分散系没有 C.胶体粒子的直径小于1 nm D.丁达尔效应可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 2.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空隙,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起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本节课第一课时已经以纯净物的分类为例,介绍了简单分类法,本课时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以混合物的分类为例继续深人学习分类的方法。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效应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仍然体现的是分类的思想。 本节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并不做具体的展开。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对比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学流程 由三位同学配制食盐、泥沙、植物油的溶液分析其共性从而进入今天的课题—分散系,根据分散系和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种,列举相应实例。根据粒子大小分溶液、胶体、浊液,通过同学举例生活中的胶体,加深对胶体的认识。利用“科学探究”环节使同学更加深入体会胶体的性质与溶液、浊液有着本质的区别。探究2、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最后,总结本节所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探究法、集体讨论法、讲解讲演法、演示观察法。 学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同学主动积极参与进来,课堂也为满足学生,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可以参与进来的环节,但可能时间会比较紧凑。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六年级数学第2课时 比例尺(2)教案教学设计

第4单元比例 第2课时比例尺(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能力目标: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1,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

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三、拓展应用 教材56页1、2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教材56页3、4题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意义 例1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学案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案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及分散系的种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和丁达尔效应。 学习重点 分散系的分类,胶体的性质 学习难点 Fe(OH)3胶体的制备,辨别分散系 知识梳理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 概念 把物质分散在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 组成 3. 分类 〔1〕分散质和分散剂各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以其状态为分类标准共分为种分散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思考探究] FeCl3溶液、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的差别 〔1〕三种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范围分别为多少? 〔2〕分散质粒子的结构组成分别是什么? 〔3〕三种分散系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4〕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 [认知升华] 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二】胶体的制备、性质 1. Fe(OH)3胶体的制备 〔1〕实验操作 向中逐滴加入5~6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2〕检验

用激光照射Fe(OH)3胶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可看到一条光亮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形成的。这种现象叫做。 2. 胶体的性质 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和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体系。 丁达尔效应:当平行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 ,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思考探究] 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步骤Ⅰ: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 步骤Ⅱ: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即可制得Fe(OH)3胶体。 步骤Ⅲ:取另一小烧杯也加入20 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 mL Fe 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 步骤Ⅳ: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逐滴滴加一定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 问题思考: 〔1〕在步骤Ⅰ中能观察到怎样的实验现象?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步骤Ⅱ中继续煮沸至什么程度?能否一直加热? 〔3〕在步骤Ⅲ中哪个烧杯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根据此现象可以区分哪两种分散系? 〔4〕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5〕向Fe(OH)3胶体中加入稀盐酸,先产生红褐色沉淀,继续滴加盐酸,红褐色沉淀又溶解,为什么? [认知升华]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案 【篇一: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一堂实验课,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实验,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来自学生亲手做的实验,而非课本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建构理论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学记中如此说“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给以牵掣;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引导而不是牵掣,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激励而不是强制,学生就能感到学习的快乐;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就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之增长与重组”。胶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类物质,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这个物质,以及把性质再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满足了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二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

(完整版)人教版比例尺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比例尺应用 【课题】:比例尺 【设计教师】:屈菊红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 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 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 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学习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习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地图。(挂图) (1) 学生 观察地图, 找到图中 标注的比 例尺。Page 4 比例尺1:500000000

(2)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 (3)引出课题,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及自学要求 学习目标 ?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 实际距离。 ?用比例尺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 学知识的魅力。 Page 2 预习提示:48—49页有关内容 ?比例尺的用途 ?比例尺的意义 ?求比例尺的方法 ?比例尺的分类 ?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Page 3 https://www.doczj.com/doc/ff4176614.html,/view/da2d0d106edb6f1aff001f24.html (4)结合课件检验自学情况: 师: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 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 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做比例尺?提问: 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2课学案 教师版

新概念英语第2课学案 Part 1 Words 1. until 1) prep 直到……时候 *till 直到,多用于口语 Eg. I sometimes stay in bed until luntime. *from morning to /till night 从早到晚2) conj. 直到……时候(后面加句子)Eg. I stayed in bed until he woke me up. 2. outside 外面 inside 里面 beside 旁边 besides 此外,而且,除….之外 3. ring 1) n.环状物,戒指 Eg. a gold ring 金戒指 *dark rings around her eys 黑眼圈 *ring-road 环状公路 2) v. (零,电话等)响==rang==rung Eg. The door bell rang just now. 3) v. 打电话=call *ring sb = call sb *ring off = hang off 挂断电话 4. repeat v. 重复 *repetition n. 重复 Part 2 Grammar * 一般现在时 1. 意义:经常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2.句型:主语+am/is/are +其他。 主语行为动词+其他。 3.动词表第三人称单数规则 1)一般加+s Eg. give—gives 2) 以s, x, sh, ch, o 结尾的动词加+es Eg. fix—fixes go—goes dress—dresses watch—watches wash—washes 4. 经常搭配的时间短语 频度副词:always, often, usually, sometimes, seldom, never, occasionally = sometimes frequently = often 放于行前系助后 Eg. He doesn’t always come by train. ●现在进行时 1. 意义:正在发生的动作 2. 句型:主语+am/is/are doing sth. 3. 动词变现在分词规则 1)一般加+ing Eg. do—doing 2) 以ie结尾的动词,变ie为y 再加ing Eg. lie—lying die—dying 3) 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再加Ing Eg. stop—stopping run—runniing swim—swimminig 4) 以e结尾的,去e,加Ing Eg. come—coming 4. 有些单词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 *come go arrive leave move Eg. I am coming to see you. 我要来看望你。 The bus is coming. 公交车要来了. 5. 常搭配的时间 Now at present Look! Listen! ●感叹句 1.句型:How+adj/adv +主+谓+其他! What+ adj+不可名/可名复+主+谓+其他!What +a/an +adj+可名单+主+谓+其他! Eg. How fast he runs! What a beautiful day it is! What nice food you cook!

化学_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 物质的分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______态,即单质;另一种是______态,即化合物。 2.元素与物质的多样性 (1)、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许多元素还可以形成性质不同的多种单质,如碳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单质,互称 。 (2)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元素种类不同,组成的化合物不同,元素种类相同时也可能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 和O 可形成______和______两种氧化物。 二、物质的分类 1.初中我们已接触过简单的物质分类,如根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组成物质的____________,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我们熟悉的氧化物、酸、碱和盐是按照____________分类的。 (1)交叉分类法N a 2CO 3?????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 (2)树状分类法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练习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一种单质 C .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 A .硫酸 纯碱 孔雀石[Cu 2(OH)2CO 3] B .硝酸 烧碱 绿矾[FeSO 4·7H 2O] C .醋酸 乙醇 碳酸钙 D .盐酸 熟石灰 苛性钠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说明

《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根据《学科指导意见》的意见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掌握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等进行分类。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 本课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物质的分散系,主要内容是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胶体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得出胶体的性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和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不同物质的聚集状态的为微观结构和不同性质,为分散系的分类和探究胶体的性质做了铺垫。同样,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所以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散系的定义和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一些分类的方法,如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知道如何利用运用不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对分散系的分类就容易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混合物”,结合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进而总结出分散系的概念。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打下了扎实的

基础。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初中时对胶体的接触很少,无法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胶体的性质,不了解因为胶体的直径的散射产生的丁达尔现象,不知道运用胶体的性质区分溶液和胶体,不能发散思维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2、知道胶体的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3、能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分散的概念,学生学会 了知识类比推理和信息共同点的概括 2、通过硫酸铜和氢氧化铁胶体的探究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学生提高了科 学探究的能力,如何运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学会活学活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胶体性质的丁达尔现象和吸附性,学生树立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实践的意识 2、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增加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准备

【名师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 第2课时 比例尺(2)【教案】

教学笔记第2课时比例尺(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4例2,完成教科书P57“练习十”中第5、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 离。 2.在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 法。 3.了解不同形式的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具体情境中 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回忆比例尺的概念,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你能说说比例尺的意义吗?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图上距离 =比例尺。(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实际距离 师:生活中比例尺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 例尺的应用。[板书课题:比例尺(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比例尺的意义,直接点明今天要学 习的内容,开课简单明了。 二、自主探究,解决有关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1.阅读与理解

师:同学们阅读教科书P54例2,并观察示意图。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求出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吗? 【学情预设】知道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图上距离和比例尺,要求实际长度。 2.探究解题方法。 师:现在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吧! 【学情预设】预设1:7.8×400000=3120000(cm)=31.2(km)。 预设2:7.8÷ 4000001 =3120000(cm)=31.2(km)。 预设3:400000cm=4km ,7.8×4=31.2(km)。 预设4: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 cm 。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吗?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情预设】预设1:由比例尺1∶400000,可知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0倍,所以用7.8×400000就可以求出实际长度。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例2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多样化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交流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设2:我是用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来解决问题的,用7.8÷4000001来求出实际长度。(教师板书: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 例尺) 预设3:我把400000cm 换算成4km ,表示图上距离1cm 相当于实际距离4km ,直接用7.8×4求出实际长度是31.2km 。 预设4:我是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来解答。 教学笔记

物质的分类导学案

2014年高考一轮资料 化学 必修一复习:第二章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编制人: 审核人:高三化学组 编号:04 领导签字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物质的分类》 学案 最新考纲: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知识点一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构成的。 (2)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变化属于________变化。 3.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弱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 (1)原子与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相对质量几乎相等。( ) (2)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 (3)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 ) (4)NH 3、SO 2、O 2为电解质。( ) 知识点二 物质的分类 1.分类法:常用的两种是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法。 2.概念: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判断】 ①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②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③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 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 ⑤Na 2O 和Na 2O 2均能与H 2O 反应生成NaOH ,故二者都是碱性氧化物。( ) ⑥酸酐一定是氧化物。( ) 3、a 、无机化合物的交叉分类法 ①某些盐的交叉分类 按阴离子分类 按阳离子分类 Na 2CO 3 碳酸盐 Na 2SO 4 钠盐 K 2SO 4 硫酸盐 K 2CO 3 钾盐 ②某些碱的交叉分类 弱碱 NaOH KOH 可溶性碱 强碱 Mg(OH)2 一元碱 NH 3·H 2O 不溶性碱 二元碱 Ba(OH)2 ③某些氧化物的交叉分类 CO 2 非金属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SiO 2 气体氧化物 SO 2 固体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Al 2O 3 碱性氧化物 CuO 金属氧化物 b 、 无机化合物的树状分类法 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化合物 酸 物质 碱 盐 混合物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宜昌金东方学校·高中刘立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胶体的概念; (2)掌握胶体的主要性质以及凝聚方法; (3)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欣赏胶体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胶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及胶体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胶头滴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激光笔 2、实验药品:蒸馏水、CuSO4溶液、淀粉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 3、投影仪、多媒体动画 【教学过程】 [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第25页第二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老师提问] 1、什么是分散系?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 2、对分散系进行的分类是交叉分类法还是树状分类法? 3、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学生回答] 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叫做分散剂。 2、交叉分类法。 3、有9种组合方式。 [投影板书]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其实,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其中溶质属于分散质,溶剂属于分散剂。初中我们还学过悬浊液和乳浊液,它们也是分散系。例如泥水中的水是分散剂,泥土小颗粒是分散质。 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液、固)来分,有9种类型。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性质。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不要求做具体的展开。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 2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本节教材第一课时的学习初步把握了简单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知道溶液和浊液属于混合物,但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经过第一章的学习,不仅体会到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自主学习分散系的概念。 (2)以探究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胶体的性质,并分析实验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比例尺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课题】:比例尺(二)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学习难点】:求实际距离。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学习过程】: 一、旧知铺垫 1. 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比例尺0------45米 (4)比例尺0——1000千米 3

Page 22 1、一幅图的()和()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3、比例尺分为()和()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比例尺4、1:1000是()比例尺,表示() 数值图上距离1厘米相 当于实际距离10米改写成线段比例尺是( ) 10米 2、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 Page 23 3、比例尺3: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到原来的3倍 4、比例尺是()比例尺, 表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为( ) 30km 60km 线段图上距离1cm 相当于实际距离30km 30km =3000000cm 1cm:3000000cm=1:3000000 1:3000000 https://www.doczj.com/doc/ff4176614.html,/view/da2d0d106edb6f1aff001f24.html 二、探索新知 1. 教学例2。 (1) 打开课文观察例题及插图。 (2) 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 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 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4.3电解池 导学案 第2课时

第三节电解池(第二课时) 电解原理的应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氯碱工业反应原理 2、了解铜的电解精炼与镀银 【学习的重难点】氯碱工业的制碱原理及铜的电解精炼与镀铜 【旧知回顾】 1、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若阳极上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 mol,则阴极上析出Cu的质量为( ) A.0.64 g B.1.28 g C.2.56 g D.5.12 g 2、在水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Ag+、Pb2+、Na+、SO42-、NO- 3、Cl-,该溶液放在用惰 性材料作电极的电解槽中,通电片刻,则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 ) A、35.5:108 B、16:207 C、8:1 D、108:35.5 3、从SO42-、Ag+、NO-3、Cl-、H+、Cu2+、Ba2+等离子中选出适当的离子组成电解质,采用惰性电极对其溶液进行电解。 (1)两极分别放出H2和O2,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是 (2)若阴极析出金属,阳极放出O2,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是 (3)两极分别放出气体,且体积比为1:1,电解质的化学式可能为 【学习新知】 1、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氯气和氢气 通电前,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阴离子有, 通电时移向阴极,放电;通电时移向阳极,放电; 电极反应方程式为:阳极:阴极 总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现象 I、两极均产生气体 II、溶液先变红,说明有生成 III 极产生的气体能使湿的KI-淀粉试纸变蓝,说明有生成。 2、铜的精炼 I.装置要求 阳极是,阴极是,电解质溶液是 II.化学原理 阳极反应阴极反应 III.电解特点 a.粗铜中的铜迁移到纯铜上 b.CuSO4溶液的浓度 3、电镀 ①电镀的含义 电镀是应用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薄层其他金属或合金的过程。 ②电镀的目的 电镀的目的主要是 ③电镀的原理 阳极: 阴极: 电镀液: 3、电冶金 (1)金属冶炼的本质是什么? (2)冶炼金属的方法有哪些? (3)电解冶炼主要适用于制备哪些金属?

11课题2分散系及其分类导学案(无答案)-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课题2 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 1.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知道区分溶液和胶体的简便方法。 【活动过程】 活动一:通过实验比较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做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1.写出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散剂以及分散质存在形式。 分散系碳酸钙悬浊液淀粉胶体※氯化钠溶液碘酒 分散质 分散剂 分散质粒子 ※淀粉是一种分子较大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查阅资料,填写下表: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nm 活动二:根据分散剂与分散质的状态对胶体进行分类。 分散系根据分散质颗粒大小分溶液、胶体、浊液,分散系的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可以分为9种,请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在下表中各举一个例子。 分散质分散剂实例胶体类别液气 固固 气气 固液

活动三:通过实验区别溶液和胶体。 1.下图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两个现象,其发生原理为直径为1~100nm的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导致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看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称为丁达尔效应。 树林中的丁达尔效应电影院的丁达尔效应 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丁达尔效应?说出来与同学共享。 2.[实验1-1]将25 mL蒸馏水加入50 mL烧杯中,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制得Fe(OH)3胶体。再用50mL烧杯取25 mLCuSO4溶液,分别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在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思考该现象在实验室有什么应用。 3.通过实验,根据丁达尔效应判断下列分散系哪些属于胶体? (1)食盐水 (2)浓盐酸挥发产生的雾 (3)葡萄糖溶液 (4)鸡蛋清溶液

《物质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案例实录

《第二章第一节物质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课堂实录 广州市第八十一中学郭妙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当分散剂是液体时,根据粒子大小分类可分成溶液、胶体和浊液。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胶体粒子能通过滤纸,能用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与胶体。 3、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和胶体,知道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的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将文字转为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 2、通过对比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性质认识胶体,体验用对比观察、归纳、实验法学习新物 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丁达尔效应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的奇妙。 二、教学过程: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课本p25——分散系及其分类的内容,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学生】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大家一起来观赏几幅美图,看看美在哪里?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欣赏,并指出这几幅图美在都有光束。 【教师】这光束是怎么回事呢?怎么才能产生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认识到其中的科学常识原理。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本节课第一个学习任务。 【投影】[任务一]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从分类角度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本质区别。 【学生】阅读课本P25—29,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分散系?分散系由哪几部分组成?溶液是一种分散系吗? 2.分散系可以分为哪些类别?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分散系的组成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溶液是一种分散系,NaCl溶液中分散质是 NaCl ,分散剂是水。 3.分散系的分类及其分类依据 (1)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分为:9种(P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