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垃圾带来的烦恼 校本课程教材

垃圾带来的烦恼 校本课程教材

垃圾带来的烦恼 校本课程教材
垃圾带来的烦恼 校本课程教材

垃圾带来的烦恼 节约用水 环境好 我快乐

垃圾哪里来

垃圾的危害

辅导员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垃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污染了我们的伸过环境,危害了人体健康。

垃圾的处理

垃圾被拉到哪里去了呢?

小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材

主编 刘爱国 王维华 金字小学

目录 《终南望余雪》 (1) 《送灵澈》 (2) 《月夜》 (3) 《大林寺桃花》 (4) 《题金陵渡》 (5) 《杂诗》 (6) 《渡汉江》 (7) 《送崔九》 (8) 《泊秦淮》 (9) 《逢入京使》 (10) 《寄扬州韩绰判官》 (11) 《夜雨寄北》 (12) 《八阵图》 (13) 《赤壁》 (14) 《石头城》 (15) 《登幽州台歌》 (16) 《江南》 (17) 《敕勒歌》 (18) 《静夜思》 (19) 《乌衣巷》 (2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2) 《望岳》 (23) 《夏日绝句》 (24) 《相见欢》 (25) 《小池》 (2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7) 《五柳先生》 (28)

终南①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②明霁色③, 城中增暮寒。 【作者介绍】 祖咏(669—746?),洛阳人。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他的诗以描写山水为主,辞意清新,文字洗炼。 【注释】 ①、终南:山名,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②、林表:树林外层与近空处均称林表。 ③、霁色:雨雪止歇。 【语译】 终南山的北岭啊分外地秀,峰顶的积雪啊在云端里浮。山林的上空啊天色已放明,长安城里的人家啊饮食感觉晚来天变寒。 【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五首六韵(十二句),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 此诗写的是作者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清朝诗人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 【链接】 积累描写雪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操作指南

---------------------------------------------------------------最新资料推荐------------------------------------------------------ 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操作指南 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操作指南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五根支柱 1、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 2、发挥师生主体作用; 3、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4、考虑学校实际可能; 5、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程序 1、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的基础研究。 主要涉及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作出的价值定位。 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2、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3、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 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 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 1/ 15

4、在前者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5、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6、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 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评价的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具体还可以细化为: 成立小组;需求调查;培训教师资源调查;教师竞标;学生选用;跟踪评价;哲学整合;动态调整校本课程开发中涉及到的文件撰写格式和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格式及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是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的一般性的规定,用来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 它包括: 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3-5 项描述即可);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 《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的格式及要求。 《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是已经通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的各门课程名称及其简介,简介以 200 字为宜。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格式及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学校为主的开发方案,包括:

小学三年级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精品

第1课《论语》(节选)《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论语》一书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所反映的伦理道德、社会政治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具有极大的继承价值。 (一) 【关于仁道的道德修养问题】 1.子曰:“里仁为美⑴,择不处仁⑵,焉得知⑶?”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⑷,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⑸,知者利仁。” 3.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4.子贡曰:“如有博施⑹于民而能济众⑺,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⑻其犹病诸⑼。夫⑽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⑾,可谓仁之方也已。” 阅读广角 释义:

⑴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⑵处:居住。 ⑶知:音zhì,同智。 ⑷约:穷困、困窘。 ⑸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⑹施:旧读shì,动词。 ⑺众:指众人。 ⑻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⑼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⑽夫:句首发语词。 ⑾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译文: 1.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2.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3.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4.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1.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2.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3.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事件:节目《齐鲁青未了》获奖一事,具体阐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经典古诗文文语言精炼优雅,意蕴深刻,境界动人,不仅蕴涵在崇高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理性之美,更沉积着中华民族不灭的精魂。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朽教材,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瑰宝,也是是孩子们从小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途径。当今社会,文化快餐盛行,社会普遍阅读力下降,网络文化充斥。很多家庭也忽视了对孩子优秀品质的教育;很多学校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更见复杂、紊乱,甚至负面的、恶劣的影响越来越多。 近年来,传统文化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教育者都感受到了普及传统经典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传统经典魅力无穷,能够在向上、向正、向深等方面影响人的心灵和思想,而且这种影响不但是良性的,而且是深刻的,是久远的,是根本性的。台湾国学经典大师王财贵教授也曾说道:“四书五经也好,老子庄子也好,古文诗词也好,常讽咏、朗读,可以怡悦性情,涵养气质,增进语文能力。有什么比这种教育更有价值? “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据研究,十三岁以前的儿童是记忆力黄金时期,此时期作诵读训练,无论对加强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健康的道德

精神和积极的人生信念、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格,还是开发记忆力,打好语言文字基础,扩展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为孩子的日后成长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战略主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了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并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1~6年级仅推荐75篇,其余的篇(段)可以由校本教材开发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 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校认识到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首先,开发校本教材。为了保证经典诵读的质量,让学生领略最优秀的文化,体现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原则,我校专门组织一部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的教育心态的骨干教师,开发了一套经典诵读的电子教材,每学期上下两册,六个年级共12册,每册平均50首(篇)。内容包括中国古典诗词,现当代经典诗歌,《诗经》《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适合儿童诵读的国学经典。形式上以幻灯片的方式演示,配以与诗文内容相关的图片、作者简介、诗文注释或者诗文的音频、视频资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情境性强,非常实用。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垃圾带来的烦恼》教案

《垃圾带来的烦恼》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垃圾哪里来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调查和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 2、能力: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协作的能力。 3、知识;知道本地垃圾现状,从生活各方面了解垃圾的来源,能对垃圾进行分类。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搜集有关垃圾的图片、资料等 老师准备:搜集有关垃圾的资料,并印发成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本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城市美容师”之称的是做什么工作的人? (清洁工人) 师:他们清扫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讨论并发言)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需要靠大家来爱护!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垃圾?它们是从哪里来

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话题,下面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二、知识研讨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你见到的都有哪些垃圾?(小组讨论并归纳整理,每组选一位同学作总结性发言)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这些垃圾原来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请大家想一想,你自己每天会制造哪些垃圾?有没有乱扔过?(小组讨论并归纳整理,每组选一位同学作总结性发言) 师:好!大家说的很好。既然如此,你打算以后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上台阐述一下自己的打算。 (每组推选二至三位代表上台) 三、加强引导,形成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单位或者个人也产生垃圾?是什么样的垃圾?每天大概有多少?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回答) 师: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调查) 师:好!我们就搞一次小调查!那么你要到哪里去调查?要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调查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请各小组同学一起商量一下吧! (小组讨论)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发现同学们首先确定的是要调查的地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前言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校决定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让他们拥有熔铸在经典中的中华文化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成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所以《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标 1、优化儿童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参与经典诵读的孩子长期在圣贤之道中受到熏陶,使之自然提升儿童的品味与内涵,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 2、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参与活动的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经典诵读,并欣赏一些经典音乐,儿童能平心静气地学习,提高其专注力。 3、强化儿童的记忆力。6-13岁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大量诵读,将大大增强儿童的记忆力。 4、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儿童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自然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不管是在书面,还是在口语交际中都将有大的收益。 5、增强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要让儿童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增请兴趣,提高理解,感悟鉴赏、评价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同行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同行 ——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整合的探索 一、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根据学校条件、学生的需要而自主开设的独具特色的课程,而综合实践课程是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注重对本地区、学校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专家郭元祥认为,以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是校本课程的具体项目,但可以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而且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可以转化成校本课程。众所周知,现如今我们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而学生的素质培养又是在活动中综合生成的,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孩子们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完全可以把一些松散、零乱的教育内容有机地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整合,让学生感触到教育中的整体结构,接受并体验这种整体性的教育范畴。 “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环境中相互作用过程中更新自己。”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的。的确,综合实践活动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为他们的学习营造轻松、自然、真情实感的丰富又和谐的良好环境。 二、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有效性。 1、把握科研,促进整合。 教育科研,是一种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研究。它有助于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正是因为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做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来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来传承乡土文化,在传承乡土文化中来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来实施课题研究,从而提升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品位。 2、感悟体验,自主探究 学生只在有体验和实践中才能理解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它鼓励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直接的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实践活动中选择主题及相应的内容,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形式,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而校本在探究过程中,应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因为学生需要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学生为载体,结合从校本教材中筛选的主题内容开展综合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沙井镇先锋教学点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依据: 1、践行课改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的建议,而且对阅读做出了量化要求,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还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见经典诵读对基础教育,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丰富和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高品质学习。通过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凸显教材民族化,现代化的课程理念、丰富课程设计和实施,合理配置学校课程资源,优化完善课程结构。拓宽阅读教学途径,搭建课外沟通的桥梁,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底蕴,实现学生的高品质学习。 3、学校办学思想与校园文化的体现。我校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倡导“·快乐·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更致力于涵发展,把“·书香”定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必将促进“·书香”校园文化建设。 4、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我校的经典诵读集积累、背诵、

书写与一体,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也是学生智力、思维发展的源泉。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和注意力,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知识、智能、审美。 二、课程介绍: 1、课程名称:《经典诵读》 2、课程类型:语言文字类 3、开发背景:(1)、经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继承与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文学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容。”这一重要精神,明确地指出了今天我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不能离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材读本高年级段

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本高年段 目录 《诗经》 (1) 节选(一)凯风 (1) 节选(二)采葛 (2) 节选(三)月出 (2) 节选(四)采薇 (3) 节选(五)小旻 (4) 节选(六)小弁 (4) 节选(七)鼓钟 (5) 节选(八)车辖 (6) 节选(九)抑 (6) 节选(十)载芟 (7) 《道德经》 (8) 节选(一)三十八章(砭时) (8) 节选(二)四十章(论道) (9) 节选(三)四十二章(论道) (9) 节选(四)四十三章(治国) (10) 节选(五)四十五章(修身) (10) 节选(六)四十七章(修身) (11) 节选(七)四十九章(治国) (11) 节选(八)五十七章(治国) (12) 节选(九)五十九章(修身) (12) 节选(十)六十二章(修身) (13) 节选(十一)六十四章(治国) (14) 节选(十二)六十六章(治国) (14) 节选(十三)六十八章(议兵) (15) 节选(十四)七十三章(治国) (16) 节选(十五)七十八章(修身) (16) 节选(十六)八十一章(修身) (17) 《孟子》 (18) 节选 (一) 老吾老 (18) 节选(二)乐民之乐者 (18) 节选(三)以力服人者 (19) 节选(四)天时不如地利 (19) 节选(五)得道者多助 (20) 节选(六)或劳心,或劳力 (20) 节选(七)仁,人心也 (21) 节选(八)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 (22) 节选(九)人恒过 (22) 节选(十)行之而不著焉 (23) 节选(十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23) 节选(十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24) 节选(十三)有为者辟若掘井 (25) 节选(十四)食而弗爱 (25)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吉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枣阳市吉河中学 .2 一、课程开发背景: 长期以来,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作为主要形式。内容上,以传授学科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形成的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实践、探索、归纳、提高的重要认识过程,形成了重记忆、轻归纳;重考试、轻实践;重动笔、轻动手的不良学习状态。教育成了单纯传授,而疏忽了知识的探讨与研究,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远离了创新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精神。 而且,作为纯知识传授为主的统编教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发展状况各异的各地的具体要求。 作为初中学生,正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可塑性强,她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死记硬背,她们对什么都表示惊奇,什么都想动手做一做,对知识与问题有一种“刨根究底”的欲望。初中阶段也是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态度和有创意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兴趣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和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作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更广阔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引导她们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用。 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

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的开发与利用。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开发策略。根据我校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2、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精通一门学科,适应多项专长,不断提高专业水平。3、学校办学理念:对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负责4、办学特色:自主探究、自主管理的要求,及长期以来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探索,我校教师已达成共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索,体现对知识运用的全新课程。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它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中心。经过学生自主的参与、体验、认识、发现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学习范围上远远超越了狭窄的课堂,学生在活动的主体地位处于突出的显形状态,学生经过与自己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的实际接触和互相作用来学习以获得最鲜活的体验。很有助于我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二、课程开发目标 (一)理念是行动的准则。根据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总体方案和我校的办学理念,经研究本课程设计理念为: 1、贴近青少年的现实生活

垃圾带来的烦恼》教学设计

垃圾带来的烦恼》教学设计 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ff3878500.html, 一、活动目标: 情感与态度: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热爱大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知识与能力: 1、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知道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有不同的方法。 三、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社会事物,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并尝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材设计意图: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所以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本主题活动包括“垃圾哪里来”“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 本主题活动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垃圾的及对生活的危害,体会到垃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烦恼,然后通过进一步认识

垃圾的处理的费时、费力,激发学生为消除垃圾而投身环保的情绪体验。 五、活动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本课的设计,我首先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从学生生活的社区环境导入新课,然后逐步扩展到整个城区,再到全国城市的垃圾状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不是个人问题,但有要求人人从我做起。其次,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各种活动的设计只是一种媒介,体验才是教学的精髓。只有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技能与素质才能真正内化到他们的头脑中去,产生其应有的意义。第三,注重方法引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调查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等,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是本设计的指导思想。 六、活动准备: 第一课时的课前准备主要是教师的准备,即拍摄有关垃圾现状及垃圾的录像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下载保存,供上课使用。第二、第三课时前,学生按要求做好相应的调查及资料的搜集。 活动时间: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沟通,缺乏对生活的了解,他们有限的时间都被各学习和课外辅导班占满了,他们不能在游戏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只能在无尽的“题海”中接受训练、经受苦役。所有的学生在军训时5分钟就有晕倒的,有的学生五谷不分,六畜不辨,有的学生随便乱花零钱,不知父母挣钱的辛苦,更有甚者把小麦当韭菜,不清楚土豆结在树上还是长在地下的,水饺、馒头不知道怎样加工出来的……。 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浮浅,“人性”欠缺。少年儿童正处于生命本性的发展形成期,如果培养不起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真性情,那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灵性蒙垢,善爱缺失,美感丧失殆尽,更不用说亲情父母、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了。 针对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书本,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社区中、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将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 学校能不能大胆的尝试把思品、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近自然? 我们能不能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我们能不能开发利用好周边的社区教育资源,因地势宜的办学,拓宽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之路来抓呢?能不能以山东金宝集团现有六大产业为依托,把金宝乐园、南屯新村、金宝汽车城、金宝食品厂以及潍坊飞机场等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利用好毗邻学校的东南角的20亩农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前言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校决定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让他们拥有熔铸在经典中的中华文化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成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所以《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标 ( 1、优化儿童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参与经典诵读的孩子长期在圣贤之道中受到熏陶,使之自然提升儿童的品味与内涵,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 2、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参与活动的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经典诵读,并欣赏一些经典音乐,儿童能平心静气地学习,提高其专注力。 3、强化儿童的记忆力。6-13岁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大量诵读,将大大增强儿童的记忆力。 4、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儿童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自然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不管是在书面,还是在口语交际中都将有大的收益。 5、增强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要让儿童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增请兴趣,提高理解,感悟鉴赏、评价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三年级品社下册三单元1课《垃圾带来的烦恼》教学设计(西郊学校

三年级品社下册三单元1课 《垃圾带来的烦恼》教学设计 单位:诸城市西郊学校备课人:鞠夕平 课题 垃圾带来的烦恼 年级 三下 教材版本 山东人民版 教材分析 “垃圾带来的危害”一颗,设置啦三个小版块内容“垃圾哪里来”,“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能触及到的实际生活环境联系密切,教材如此顺序安排这三项活动内容,是从垃圾存在的现状及危害这一绝度,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处理垃圾。从而体会到,垃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烦恼,然后通过进一步认识垃圾的处理费时、费力,激发学生为消除垃圾而投入环保的情绪体验,努力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课标要求 课程内容:了解垃圾的种类和来源,知道分类处理垃圾的方法,做到少生产垃圾,做个优秀的环保使者。 活动建议:是党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了解垃圾来源、危害、分类处理好处,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尽量少造垃圾,重视垃圾的可回收利用。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一意识。 2.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的有关问题,东得垃圾的危害,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知道生活中的垃圾处理有不同的科学方法。懂得分类处理垃圾的好处。 3.过程与方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生成垃圾的原因,科学合理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垃圾给生活带来的危害等环保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并学习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垃圾带来的烦恼。 教学重点 1.在生活中,如何少生造垃圾,懂得垃圾的分类处理方法及有关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有关知识。 2.深刻认识垃圾带来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理念。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环保问题。 教学策略 本课的学习侧重于学生的调查汇报和交流,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 1.影像资料辅助教学,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调查,身边取材; 2.探究式学习和问题互动解决为主导; 3.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4.调查—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贯穿始终。 学习环境 1.城市学生由于条件较好,家长重视,可以重点引导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上网收集资料、社会调查、询问父母或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一次在生活小区内实践体验活动。 2.地处农村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学校条件的制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的收集,同时引导他们注意搜集身边的有关垃圾的生成、给大家带的烦恼及处理情况。 3.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实物投影等媒体来完成。课堂中学生搜集的资料等可以在实物投影上进行展示交流活动。教师补充的典型性资料、视频、图片等,可以做成课件在电脑、电视上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 1.搜集因为垃圾形成的蝇、蚊、鼠害,异味熏天,空气污染等资料。 2.了解一些常见的生活垃圾,知道不及时进行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给生活带来的烦恼。 3.搜集准备不同垃圾、分类存放、分类处理、有些垃圾再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等图片。 教材处理

《古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古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简介 (一)题目:〈〈古诗文经典诵读》 (二)开发人员:崔小飞、邓秀艳、许晓丽 (三)教学材料:初中语文教材中必背经典古诗文选编 (四)课时安排:每周两课时 (五)授课对象:七----九年级学生 二、课程目标 (一)通过全面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其人格修养;通过背诵,培养学生挑战白我,勤奋学习的态度和毅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作品的兴趣。(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人人爱经典、人人学经典、人人读经典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形成敦厚善良的心性。(三)普及经典阅读知识,使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建立教育新模式、探索育人新途径。 (四)通过师生共同诵读的活动,促进教师白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结构:课程由经典古诗词诵读和经典古文诵读两部分组成。 (二)教学内容: 1、诵读经典诗词、古文。 2、开展丰富的诵读经典、书写经典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

趣,激发其对于经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3、校本课程与语文课相结合,并推荐优秀经典的课外阅读书目提高 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 (三)呈现方式:晨读及相关课外活动。 (四)活动安排: 1、每周二、四早间20分钟晨读。 2、每学期组织两次与诵读相关的竞赛活动。 3、每学期举行一次研讨课活动。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法:诵读法、竞赛法。 (二)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老师负责,各班学生全员参 与。 (三)课时安排:每周两课时,周二和周四早间7: 10-7: 30。 (四)场地:各班教室及学校语文学科活动室。 (五)设备:多媒体。 (六)班级规模:50人左右。 五、课程评价 1、对课程本身进行观察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分析评价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时调整。 2、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学生的诵读水平,对经典篇目的积累背诵能力以及对经典古诗文的了解领悟程度。 3、教师的评价、学生的白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并

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十字绣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手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广泛流行于欧洲和美国以及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由于它是一项易学易懂的手工艺爱好,因此流行非常广泛,受到不同年龄的人们的喜爱。近年来,十字绣来到了中国。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刺绣大国,更加深受人们的喜爱。你只需花一点点时间,一点点的耐心,再加上一点点信心,就能完成一幅令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的十字绣作品了。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十字绣是古典、时尚与美的结合,一切着眼于自己的美丽和自己所追求的美丽,亲身体验刺绣艺术的迷人魅力,以及给现代家居装饰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2、通过缝制“十字绣”,来锻炼手的灵活性,同时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美的品位。 3、了解“十字绣”不仅可以悦性怡情,还可以大大满足自己的成就感,绣品作为亲手制作的礼物送人是最佳的传情达意的方法,也是最值得珍藏的。 二、课程内容 1、了解“十字绣”的起源十字绣起源于欧洲,最初是在宫廷中风行,后来传入民间。18世纪中期逐渐产生了一些商业组织对它进行不断加工和完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在国外已经演变为一项涉及多行业的产业。十字绣可以用于很多场合,如:工艺品、家居、装饰等,同时也可以自娱自乐,体现出个人风格。

2、熟悉十字绣的基本材料。十字绣的基本材料是刺绣线和特殊工艺制作的网格面料,只要有设计图稿并掌握基本的刺绣方法就可以进行。 3、掌握十字绣的基本方法。十字绣的绣法非常简单,只需根据设计图稿在网格面料上将线通过十字交叉的方式穿过网格即可。由于已经有几百年的发展,各种颜色的刺绣线被人们编上了号码,每幅图案都被设计师作了特殊处理,每张设计图稿都是按照线号来制作的。即使是很复杂的图案,只要按照设计图稿的位置选用适当的线进行刺绣即可完成。 4、引导学生在欣赏各种“十字绣”作品的同时对十字绣进行创新设计。十字绣可分:卡通类、人物类、风景类、花卉类、动物类等……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师在辅导学生实际制作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作品的构思和制作上,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科学合理。 2、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协作的关系。 3、在讲授技巧时,要熟练演示,步骤清晰,讲解透彻,点拨精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去完成。 4、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传授一些基本的制作方法,这些方法要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性,要学以致用,尽可能地把理论和知识转化为能力。 5、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是否积极参与,在创造过程中他们合作是否成功,在原有的基础上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6、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十字绣”作品,是学生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活动安排

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通城各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课程名称:书香满校园、经典伴童年 二、课程类型:校本选修课程 三、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一)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二)校本课程通常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以满足各种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区都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课程,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四)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精神,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手段,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传统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同时他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提高我国文科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程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在儿童记忆力发展迅速的阶段,通过背诵古典文化经典,开发起记忆潜能、陶冶其性情、健全其人格,培养聪明健康,知书明理,有着较高人文素养的下一代。 (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

山东人民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垃圾带来的烦恼》教学设计

《垃圾带来的烦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养成自觉地减少垃圾并进行垃圾分类堆放的习惯,愿意参加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逐步形成环保意识。 2. 通过了解垃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方法。 3. 结合自己的实际,了解垃圾的种类和来源,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 【重点难点】 1. 了解垃圾种类、来源,体会到垃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自觉减少垃圾并学会分类堆放。 2. 难点是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生活中能够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到公园去玩吗?(生答) 今天,老师做导游,带着大家一起到我们马宋的白浪河湿地公园去玩一玩好吗?(播放课件)你们看:公园里有高大碧绿的树木,整洁的林荫小道;各种各样竞相开放的鲜花;各种风格的凉亭;还有我们喜欢的各种游乐设施,多么让人赏心悦目啊!在这整洁优美的公园里,你们觉得开心吗? 请大家继续看:(播放课件)从这四幅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生:垃圾) 谁能说说你此时的心情?你有什么感受? 我和大家一样觉得心里不舒服,乱丢垃圾太不应该了。确实,垃圾破坏了美丽的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烦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话题。(板书:垃圾带来的烦恼) 二、生活聊天室(了解垃圾的来源)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垃圾,下面让我们进入生活聊天室,了解一下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课前我已经布置让同学调查搜集垃圾的来源,并完成调查表。(出示调查表课件) 现在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面交流自己从调查中得到的收获吧。(小组交流) 哪个小组想把自己的调查收获跟大家分享? 指一个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很细致,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的地方都能产生垃圾,并且数量也很多。老师也做了调查。(课件播放图片:工厂的废渣污水、农业薄膜等)。 三、七嘴八舌话危害(了解垃圾的危害) 1.同学们,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垃圾,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呢?请同学们看课本52、53页的内容。(学生自己看课本)谁能举例说说垃圾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2.师:确实,垃圾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播放录音和课件:癌症村) 江苏省有一个洋桥村,因为农药厂和化工厂垃圾污染,河里鱼虾、庄稼大量死亡,连自来水也有农药味。人们睡觉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才能睡着,三年内因癌症去世的村民超过20人。患癌症的不仅仅是老人,其中有青壮年,甚至是孩子。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要说的?(那些农药厂和化工厂排放的垃圾,使许多人失去了生命,特别是那些祖国的花朵,太可惜了……) 3.师小结:说得真好。是啊,由于工厂垃圾污染了水源,使许多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其实不仅仅是工厂的垃圾会产生危害,我们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也会给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 比如老师手里的这块电池(实物演示电池)知道这一块小电池把它扔到大自然当中去,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呢?先不着急,看资料。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课件) 同学们,如果我们的电池用完了,能随手扔掉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收集起来) 对,应该把它送到合适的地方去。 四、学习垃圾的分类(小博士讲堂) 过渡:刚才听了大家的心声,老师高兴地看到大家都有了环保的意识,但是,生活当中,我们到底应该做哪些事情来减少垃圾对我们的危害呢?哪一个同学来说说你的看法。(少制造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