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读课文《秋天》教学设计

选读课文《秋天》教学设计

选读课文《秋天》教学设计
选读课文《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第三册的选读课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展现了小动物们在秋天里欢快的情景。

设计理念: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并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感受秋天的美丽。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教学准备:

《秋天》课文录像。

观察秋天景色的图片和录像,体验秋天的美。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征。春天草长莺飞,夏天枝繁叶茂,而秋天的特征呢?能帮老师找一找吗?

出示:秋天的颜色

谷子说:“秋天是()的。”

高粱说:“秋天是()的。”

棉花说:“秋天是()的。”

松树说:“秋天是()的。”

土地说:“秋天是()的。”

小朋友说:“秋天是()的。”

大家一起来读读吧!

师:秋天的色彩真多呀!你们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出来吗?(学生用所学习的词语来表达,教师肯定他们的回答。)

有位朋友告诉我:“秋天是五彩缤纷的。”想不想去看看?让我们一起进入秋季,领略一下秋天的风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秋天)。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哪些描写秋天的词语呢?

(二)听朗读,初步进行审美感知、欣赏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五彩缤纷的秋天吧!请闭上眼睛,边听边美美地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放课文录音)

(仿佛看到蓝蓝的天、白云、黄澄澄的稻子、落叶、鱼儿、蚂蚁、燕子)(觉得天很美,丰收了)

2.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感受这美丽的秋天吧。(再放录像)

(三)、初读课文,感知秋天。

1、刚才,小朋友们在音乐声中甜甜地笑了,我知道你们一定被这迷人的秋景陶醉了,想不想亲自读一读?

请你细细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语。

出示新词:黄澄澄当做梧桐树电报催

自由读——做小老师提醒容易读错的地方:(理解黄澄澄,仿照说几个词语。分别用“当”的两个读音组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四)、品秋,进行审美理解

1.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分段朗读全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

(2)听师读,看师的表情,想一想,写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天)

你听出了秋天的天怎么样?你对天空有什么感觉?(高、蓝)

(看图片帮助体会秋天天高云淡)你能用那么……那么……这个词说句话吗?

(3)动词“飘”的掌握。教师通过叫学生来动手做一下“飘”的动作,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从而得出白云飘的特点;

(4)你能够读一读这美妙的语言吗?(教师指导)

(过渡):多么好看的蓝天和白云啊!蓝天下怎样呢?

3.学习第二自然段(进行审美延伸)

(1)、请一、二组的同学读,其余的小朋友比赛谁的耳朵最灵敏,最先听出第二自然段写了秋天的什么?(稻田)

稻田:这就是那片稻田。(出示:稻田的图片)

师:这是一片怎样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一眼望不到边”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这里说什么像什么?(稻子像金子)你能说具体些吗?

你还会用“像”说什么呢?

师:稻田的稻子熟了,什么颜色(黄澄澄),谁能把这个词读正确:黄澄澄(ABB式读第一声)

你还见过“黄澄澄”的什么呢?

课文中指得是黄澄澄的稻田。请你来读读这一句:

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2)(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看,秋天到了,稻子熟了,大地一片金黄,远远的看不到边际,就像是铺了一地金子。这段话应该怎么读呢?谁愿意美美地读读这一段?齐读。

如果你是种地的农民,看到这一大片黄澄澄的稻子,你的心情怎么样?(发财了、丰收了、很高兴)

(3)带着你对稻田的喜爱带着丰收的喜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过渡):那么,秋天还有什么哪些景色呢?

4.学习三、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课文又写了秋天的什么?

梧桐树:看这一棵美丽的梧桐树。

(出示:梧桐树图片)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个别读,齐读)

这是一棵怎样的梧桐树呢?(联系生活说说大树的形状、叶子和颜色)

你知道它长在什么地方?(出示画面和句子)

稻田旁边有个池塘。池塘的边上有棵梧桐树。

(2)梧桐树的叶子有什么变化?(黄、落)

落是什么意思?(掉)

怎么落?(轻轻地……)(教师加上动作指导帮助学生理解)

师:从“一片一片”你感受到了什么?

(如:树叶多、美)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纷纷飘落的黄叶吧。(出示课件:黄叶飘落)

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慢慢地飘了下来,你觉得它像什么呢?(小鸟、蝴蝶……) 请你再来读读句子,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落叶飞舞的美丽。他们都落到了那儿呢?

(3)出示: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做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做运动场。

谁来当当小鱼来读读这一句。(写小鱼的句子)

小鱼小鱼,你躲在落叶底下干什么呀?你高兴吗?请你高兴地读一读。

你们喜欢这把伞吗?

多么有趣啊,赶快来读一读。一起读。

现在谁来当当蚂蚁读读这一句呢。(写蚂蚁地句子)

(生读)

师:蚂蚁,蚂蚁,你在落叶上干什么呢?

在这么漂亮宽敞的运动场上来回跑着,小蚂蚁,你有什么感受呀?(指导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师::小蚂蚁真是个运动健将。再来读读这一句吧,小蚂蚁多么高兴啊!

瞧,小鱼在捉迷藏,蚂蚁爱运动,真有趣呀!你能用“△”勾出描写小鱼和蚂蚁动作的词吗?(游、藏、爬、跑)

(4)拓展:小鱼把落叶当做伞、蚂蚁把落叶当做运动场,玩得多高兴呀。那落叶还会落到哪里,还有哪些小动物也会来,他们又来做什么呢?请你想一想然后和同桌说一说。指名汇报都有哪些小动物也会来,又会把黄叶当成什么呢?

(5)那燕子又把树叶当什么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出示相应句子。

A、你知道电报是什么吗?

B、老师悄悄向燕子姐姐借来了一份电报,你想不想知道电报上面都写了些什么呀?谁愿意来猜一猜?猜对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C、最先收到电报的两只燕子会怎么做呢?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在自己座位上演一演。

D、指名表演。

E、从燕子南飞,你又获得了什么信息?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吧。齐读,学生一起做小燕子边飞边叫。

(五)、复读课文,进行审美检测

小朋友,秋天来了,天高云淡,五谷丰登,落叶飘飘,小鱼来了,把黄叶当做伞,蚂蚁来了,把黄叶当做运动场,燕子来了,把黄叶当做了电报。有了这么多的小动物,你是不是觉得秋天更美了呢?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生动有趣的秋天吧!(配乐朗诵)

(六)寻秋,进行审美延伸、检测、体验

小动物们在秋天欢快地活动着,给宁静的秋色增添了许多生气。从大家美美的朗诵中,我知道秋天不仅来到了小朋友的身边,更走进了大家的心田,秋天是多么美丽,只要你有一双会仔细观察地眼睛,你有一颗热爱大自然地心灵,你会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你还想了解秋天其它的特征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多彩的秋色吧!(播放录像)

刚才你见到了哪些景物?有什么感想?

你能用“___________________(什么怎么样)啊!秋天到了”的句式说一说吗?

秋天里,你还看到过哪些吸引你的景色或者还有哪些关于秋天的体验、感受呢?

学生汇报。

师:老师真高兴,我们班有这么多同学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会观察,会思考。

(六)进行审美欣赏、联想、体验

让我们再次闭上双眼,聆听钢琴曲《秋日私语》,想象这迷人的秋色吧!

总结全文:啊!秋天多迷人啊!

(七)课后作业:

学完本课,可让学生模仿《秋天》语句,以《找秋天》为题,写出二三种植物秋天的特征;或者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写一写果园里、庄稼地里、田野里、街道上哪些现象表明秋天已经来到。

(八)板书设计:

秋天

天高蓝

稻子黄澄澄金子

树叶黄落

作文教学实例教案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实例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习作”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2、围绕“秋天的景物”,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表达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注重训练学生理清思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设计理念:“”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留心观察、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感想,特别注意用好平时积累的语言和有新意的词句。因此,在设计这节“习作”课的时候,我注重从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入手,在学生把握了“秋天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尽情地表达;并提醒学生用好平时积累的优美语句,愉快地写作文。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从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切身感受出发,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写作意境,注重对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方法的关注,注重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关注。课前准备:组织一次秋游或课外观察活动;准备好“秋天的景色”的多媒体课件或相关的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 一、观察体会,感受秋天的特点。 1、导入秋天。(老师激趣谈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同学们,老师刚才朗诵的这句诗,大家知道

写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思考回答。)好!有的同学说是春天,有的同学说是秋天。有“好景”、又有“黄”、“绿”这些色彩,到底是什么季节呢?老师请大家注意,诗里写的是“橙黄橘绿”——水果成熟了!对,秋天。看来我们还得逐字逐句地仔细观察和体会,才能弄懂诗句的意思。 2、感受秋天。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反映秋天的景物的影片。(播放多媒体“秋天的景色”。)从影片中大家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影片中播放的有蓝天、白云映照着平静的水面,城市里街道两旁金黄的树叶,山上火红的枫叶,果园里成熟的果实,农田里成熟的瓜果、丰收的粮食等等。)同学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闻。(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刚才看过的影片,谈一谈各自看到的“秋天景物”的片断。老师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激励学生大胆地口头表达,让学生互相评论。)除了影片中反映的“秋天景物”之外,根据大家的观察,你自己觉得秋天是什么样的呢?(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秋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把握秋天的特点好!下面大家各抒已见,谈谈你见到的“秋天”的“模样”吧。(老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组都讨论好了吗?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觉得秋天有哪些特点?(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不必强求统一。只要说的不是其它季节的特点就行。)

朱自清《冬天》

《冬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展现的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的主题。 2. 品味文章自然真挚的语言。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内容,通过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真挚自然和人间真情的温暖动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七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令人生出无限的热爱和喜悦之情,深深地陶醉其中。那么他笔下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冬天》,体会他那“冬天”里的温暖。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散文代表作有《匆匆》《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2. 正音正字 觑着氤氲新砑黛痕暖和台州坐享其成 请学生作为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展示,教师适当点评、点拨。 三、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以“冬天”为题,选取了哪几个生活场景来写? 学生自主概括,全班交流。 参考答案: 小时候和家人围着小洋锅吃白水豆腐;跟朋友冬夜泛舟西湖;与妻儿在台州过冬。 四、合作学习 1. 文末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温暖”体现在哪些地方?请找出有关语句加以朗读、赏析。 学生先自主学习,五分钟以后,小组交流各自的意见,相互补充完善,七分钟以后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要点提示: ⑴孩子天真的表情,父亲对子女的关爱,一家人团聚的其乐融融的情景;温暖体现在长辈对子女的关爱。 ⑵我睡眼惺忪望着朋友微笑的脸庞;温暖体现在朋友间的坦诚与关切。

《变形金刚》教案

《变形金刚》教案 教学目标: 1、临摹民间七巧板;用七巧板的基本形拼出"变形金刚"并进行装饰。 2、在"玩"中感受变形金刚"变形"的乐趣;在竞赛中,比一比谁摆的变形金刚最多、最有趣,感受七巧板的科学性、趣味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七巧板是我国民间益智玩具;我喜欢七巧板。 教学重点:制作民间玩具七巧板;运用七巧板拼出“变形金刚”并进行装饰。 教学难点:运用几何形的组合方法进行"组合物象"的想像与装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看一看:卡通片《变形金刚》。 说一说:变形金刚有什么特征? 找一找:组成变形金刚的基本要素? 玩一玩:我的变形金刚可以变成什么形象? 二、课堂发展,体验七巧板的奇妙之处。 出示七巧板,说一说对七巧板了解多少?找一找:七巧板有什么奇妙之处?共有多少个三角形、方形、平行四边形?把五个三角形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知识链接: 七巧板的发明大概起源于一千多年前我国宋朝。用七巧夺天工板可拼出许多图形,所以人们称它为“智慧板”。到了清朝,有位叫王其沅的人收集了许多七巧板拼成的图样,编了一本《七巧八分图》。后来七巧板传到欧美国家,使西方人对这备战来自中国的益智游戏充满兴趣。 主要由七块几何形图板组成,包括大三角形两块、中三角形一块、小三角形两块、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各一块。合起来为一个正方形,或者合起成一个长宽比为二比一的长方形。 做一做:临摹书上“七巧板”,怎样画才能使各种形的边线吻合? 将正方形白纸板按书中的七巧夺天工板图样划线,注意每个几何形的线与线相交点都必须是那两条相交线的中点。画好后,剪彩开即可。白色的纸板可以按机器人的形态、花纹进行描绘或着色。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丁丁()(2)肥硕()(3)鳊鱼() (4)乌桕()(5)栖息()(6)寥阔()(7)枯涸()(8)清冽()(9)芦篷()(10)梦寐() 2.填空: 本诗作者,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代表诗集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的。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写出其在句中的含义。 (1)放下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在农家里。() (3)秋天在渔船上。() (4)秋天在牧羊女的眼里。()4.课文感知,想象延伸。 (1)《秋天》中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仿照课文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拓展训练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恻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秋天的枫叶教案设计

小学四年级作文教案 秋天的枫叶 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写一篇以《秋天的枫叶》为题的习作,写出秋天枫叶的特点(颜色、形状……)。 2、指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枫叶,能抓住特点,清楚明白、有条理地介绍,并且能加上自己合理丰富的想象。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写出秋天枫叶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做到有序观察,抓住特点,加强体验和想象。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秋天的枫叶(PPT)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民族音乐《秋思》、秋天的枫叶范文。 2、提前一周组织学生课前观察校园、家附近的枫叶,采集枫叶。 3、学生搜集并积累描写秋天枫叶的相关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欣赏秋天的枫叶,拨动情感的心弦。 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动机,乐于表达。 作用:引发学生对课前观察秋天枫叶的回忆与感受,整体把握秋天枫叶的特点,产生喜爱之情,使秋天的枫叶成为学生由内向外,自己想倾吐的内容,产生习作的内驱力。 注意点:课件中的图片要是学生所熟悉的,既要有整棵树的全景展示,更要有树叶的特写。观赏树叶,提醒学生注意留心枫叶的色彩、形状。 1、学生交流口述所观察到的枫叶(从枫叶的颜色、形状和感受等方面说一说)。 2、学生简要汇报。 (过渡)秋天的树叶,颜色美,形状美。老师觉得秋天的树叶就是一幅幅画,色彩斑斓,多彩多姿。 3、请同学们欣赏老师搜集的一组秋天的枫叶。 4、学生欣赏秋叶。(出示课件) 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欣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树叶,激发学生对树叶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说出真实而独特的感受。

二、指导观察秋天的枫叶。 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清楚介绍,有序表达。作用:指导学生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树叶,大胆想象,渗透表达的顺序。注意点:提醒学生不必拘泥于老师提供的句式,可以按照自己的表达习惯与方法,组织好介绍的语言,主动观察,自由表达。同时告诉学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要只停留在一片叶子上,要注意发现同是一种树叶的不同的地方。 一)、观察“枫树叶”,学会由整体到部分进行有序介绍。 ●观察一树枫叶: 1、师述:首先看一树的枫叶。(出示——金黄的、红中透黄的、火红的三幅图) 2、学生观察,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教师出示下列句式: 颜色: (火红)的枫叶,就像(一个个小灯笼)。 形状: (高大)的枫树,仿佛(一把巨伞)。阳光下,犹如(天使一样,保护着它脚下的小草)。 动态: 风乍起,枫树摇动,枫叶好似(一只只红色的蝴蝶)。 3、交流、点评。指导学生从抓住特点、叙述顺序、表达方法几方面点评。 过渡:同学们对一棵枫树的观察与介绍,抓住了特点,想象丰富。下面请看一片枫叶,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观察与介绍。 ●观察一片枫叶: 出示(火红的枫叶特写图)或学生拿出自己采摘的枫叶观察,同桌相互介绍。 1、自主观察枫叶的颜色、形状,想象风儿吹过的情景。 2、指名口述;指导学会由整体到部分,有序观察,想像丰富,叙述具体。 颜色—— 形状——叶柄、叶片、叶边缘、叶脉 动态——微风吹过…… ⑴学生口述风中的枫叶。 ⑵指导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具体形象地表达。 ⑶小结:我们在介绍秋天的树叶时,抓住树叶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做到动静结合,秋天的树叶就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阅读教师范文《秋天的枫叶》。 学生阅读《秋天的枫叶》。 秋天的枫叶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1.秋天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的。本单元选择了四篇课文《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内容意在诵读儿歌、儿童诗;展示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掌握多种识字方法,初步感受汉字的美。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 本单元还有“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四”。 课题内容简说 秋天 本文抓住时间特点选取初秋季节典型景物的变化,从整体入手,由天空到田野,由植物到动物,形象直观地写秋天丰收的景象,描绘出一幅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的秋景图,展 现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小的船 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 江南 本课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三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 嬉戏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四季 本课富有童真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 1.认识45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16个生字,认识“”5种笔画和“、口”等偏旁。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采用多种方法主动识字,感受汉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汉字的乐趣。 4.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掌握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能够正确规范书写。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们想象能力和热爱大自的感情。 1.《秋天》…………………………………………………………2~3课时 2.《小小的船》……………………………………………………2~3课时 3.《江南》…………………………………………………………2~3课时 4.《四季》…………………………………………………………1~2课时 口语交际…………………………………………………………1~2课时 语文园地四…………………………………………………………4~5课时 在本单元的生字学习中,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进行识记。在学生识记生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创设情景,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济南的冬天 课文

《济南的冬天》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 ..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 ..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假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 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 ..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 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 ..,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 上一道银边。山坡上,顶着一髻 ..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 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 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肌肤 .. ! 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第14课 秋天》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秋天》同步练习卷 一、单选题. 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与春天的浓妍.①(yàn)热闹相比,秋天是肃穆静寂的,与夏天的芜.②(wú)杂茂密相比,秋天是简洁透明的,与冬天的空灵虚幻相比,秋天是厚实宽容的。秋天是富有个性的季节,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秋天蕴藉.③(jí)着寂灭与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乡,秋天是朦胧诗人的底色。当春天伸张它慵懒断魂的双臂,当夏日豪情满怀悄悄远去,而冬夜万籁俱寂作客梦乡的时候,惟有秋天,面对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情思绵绵与心灵震撼,没有懊悔与惊愕.④(ě),没有固执与软弱,细细品味着淡淡的忧伤,涵.⑤(yùn)泳着一片布满皱纹的宁静,以你的博大浑厚消解着春的轻佻.⑥(ti āo)与夏的轻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缄.⑦(jiān)其口,“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热泪盈眶.⑧(kuāng)的感动写进生命的十四行诗。 A.①⑥⑧B.③④⑦C.②④⑤D.②⑥⑦ 2.对作家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B.泰戈尔,英国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等 C.“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出自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所著的《秋天》 D.《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散文集《我与地坛》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观沧海》作者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B.《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的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C.《秋天》为读者描写了农家生活,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D.“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告诉人们在春天的大好时光可以尽情游乐,不要急着做计划。 4.下列诗句、篇目、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美丽的秋天》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美丽的秋天》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一一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设计理念:“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话教学的要求。然而,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身边的事物缺乏敏锐的观察、思考能力,所以,平时写话时往往无从下手。作为老师,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写话呢?我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可实行阅读、 观察、写话三者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按一定的顺序写出画面内容。 教学难点:能够抓住体现秋天特征的主要景物来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观察秋天大自然的景色。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师:秋天是一个大丰收的季节,许多大文学家写下优美的诗篇、朗朗上口的文章。下面咱就要来比一比有关秋天的积累,你知道哪些关于秋天的成语或句子,也可以是诗文。 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出示词语 师:同学们的积累真丰富,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金秋时节景色宜人秋高气爽大雁南飞叠翠流金 层林尽染天高云淡山河壮美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 二、整体观察 师:这么多有关秋天的成语,老师好想去大自然看看,你们想去吗? 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夸一夸秋天的美呢? 师:刚才同学们的称赞表达了我们对秋的喜爱,咱们就把它作为看图写话的第一句。美在哪儿,需要我们具体说说,我们先来仔细地看图。(板书:有顺序地看)首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看图方法: 1.整体观察,先整体了解,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画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2.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最后中间,观察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三、看图说话 出示情景图 师:让学生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生自由说 师相机指导,将话说完整,说具体,说生动。 师:画面是静止不动的,但我们有想象力呀!我们要想象这是一幅活的画,有动感的画,凭我们平日的观察,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板书:有根据地想)例如:风儿一吹,稻海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果实是什么颜色的?闻一闻,会闻到什么?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树上像什么呢?仔细地看,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学过的词

课文1 秋天

课文1 秋天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会写“了、子”等4个字和横撇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认识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好“一”的不同读音。 3.认识首次出现的偏旁。 4.认识自然段。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2.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3.大雁图片。(教师) 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设计说明: 情境式导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介入教学活动,激发其智慧潜能。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设计说明: 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自然段,并学习标记小节号。“一”的不同读音是本课重点。

深圳优质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美术《变形金刚》

美术岭南版第三册 变形金刚 罗芳小学王建 教学目标:通过运用“七巧板”图形的拼贴造型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纸拼贴造型的基本方法,感受纸拼贴造型中拼摆的创意变化,体验添画和粘贴中的技巧和乐趣。逐步提高学生的工艺设计制作水平。 教学重点:“变形金刚”造型中的拼摆过程。 教学难点:对“变形金刚”造型的添画装饰。 教学设计思路: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初次给学生上课的实际情况。首先用幽默的表演和亲切的交谈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再逐步的演示交流中展开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将拼摆、添画和粘贴的制作方法在轻松的互动中,如教师表演与演示、学生尝试练习、多媒体课件学习等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再进行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制作,最后进行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要使整个课堂在始终围绕“变形金刚”的拼摆造型活动中心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通过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调动,使学生的创意思维、实践操作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模仿表演导入课题。 1、教师模仿表演“变形金刚”动作,请学生猜一猜是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运用“七巧板”纸图片进行拼摆造型。 1、老师出示“七巧板”纸图片,拼摆出两个“变形金刚”的形象。 2、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拼摆,激发他们大胆进行个性拼摆。 3、教师通过学生的拼摆情况归纳出拼摆的一些方法;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来拼摆。 三、介绍粘贴和添画的步骤。 1、教师演示粘贴的基本步骤。 2、课件播放:欣赏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体会造型的创意和点、线、面的装饰技 巧。 3、出示示范作品学生欣赏并请学生近距离观看和触摸。 四、学生进行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1、提出分组比赛的规则,激励学生进行制作。 2、强调制作过程中的顺序和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五、学生作品展示,师生互评。 1、将每一小组的代表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前来说一说喜欢那件作品?为什么? 即评价制作的优点。 2、再说说不足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不断进步。 3、

《我眼中的秋天》习作教案李莉

《我眼中的秋天》教学设计 兴盛小学李莉 【教学目标】 1.通过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感受秋天的美丽。 2.表达中应用已有知识储备的词语,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表达,使表达清楚、具体。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发挥想像抓住景物的特点有顺序地表达出眼里秋天。 【教学准备】 1.观察秋天景物的变化,可以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2.搜集有关秋天的图片、画报、照片以及描写片段。 3.读几篇描写秋景的作文。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搜集法示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那你们能不能找到描写秋天的的成语或词句?(板书) 真不错好的词语啊!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词语,走进迷人的秋景,一起来感受秋色,描绘我们眼中的秋天。 二、说秋天 1.秋天在田野里,在山林里,在果园里,在花园里,在校园里,只要你留心,处处都有秋天的影子。 2.学生自由准备,然后表达。 各季节的景色不同,同是秋天,各处的景色也不同。能够发现差别的同学,就容易找到景物的特点。希望你们观察秋天景物是,一定要看清秋天景物的形状、姿态、颜色、声音等方面的特点。边看、边记、边想,就一定有收获。 3.学生在刚才的基础上,再次观察描述。 ①学生对比朗读,感受并表达描写的不同。 ②对月季花的颜色、姿态、气味、动态的具体描写之中,所以把

文章写得具体,感情更真实。 ③描绘的果园里的果树、花园里的菊花等,知道怎么才能写具体吗?

《我眼中的秋天》教学设计 兴盛小学李莉 《我们眼中的秋天》是长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本篇文章以“秋天”为主题,选材分别从秋天的颜色,声音,味道三方面展示了秋天的特点。通过诗歌,散文等不同的文学体裁,歌颂了秋天的韵味。学习本文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写作,同时也是本册教材习作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抓住景物的特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乐于与人交流。 3.能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写,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语言通顺,体现秋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学会有顺序、抓特点地观察和描写。体现秋天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入新课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充满喜悦与收获的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那么,日常生活中通过你对秋天的观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你眼重的秋天吗?(学生自由描述。)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室外走一走,观赏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写写我们眼中的秋天。揭示课题。 二、有序观察抓特点 (一)走进大自然 1.播放秋天的天空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想象一下,天空中还会有什么呢? 2.出示远山的图片。天底下的远山又是什么样的呢?先来观察远处的山是怎样的?再来说说近处的山、树叶又是怎样的?看到这些,你会想些什么呢?有什么感受呢?如果能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先分着说一说,再连在一起说,这样把秋天的景色就描写得更细致了,你能

(完整版)《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附课文原文)解析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执教者:郑瑞景 班级:11中本四班 学号:1101000408 指导老师:李路丽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执教者:郑瑞景【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1)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理清脉络。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了解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及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 2、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大自然为主题的,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和体验欣赏、揣摩课文优美的语言。 3、(1)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优美语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2)教学重点: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握文章中济南的冬天的主要特点。 4、本文的教学主要是面向普通的七年级学生,对于写景抒情的文章已经初步具有鉴赏能力。并且,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喻、排比等写法,为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奠定了一定基础,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闻,体味文章的优美语言,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教学方法】画面再现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音乐伴奏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了解老舍的平生。 2、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二、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在我们的印象里就是既有美丽的雪景,又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而且冬天里不仅没有呼啸的寒风,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三、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济南的冬天》是作者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四、检查预习 济南(jǐ)伦敦(dūn)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 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 五、走进文本 (一)通读文本: 1、听音感知,巩固生词,掌握文章大意。 2、再次阅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 第一部分(1段):写济南冬天的温晴。 第二部分(2~4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三部分(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二)深入探究 1、思考: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济南冬天的“温晴”。 2、思考: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与

习作:秋天教案

美丽的秋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迷人的秋景,注意抓住主要景物,用优美的词句描绘秋天。 2、指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展示的课件,按照观察顺序写一段话,把景物写美、写活。 3、通过对秋天的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紧扣场景重点,有序观察。 难点:抓住景物的特点,笔下含情,把景物写美。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哨子。 【教学过程】: 一、唱歌导入,激发兴趣 听说咱班的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唱歌。在今天上课之前,就让我们一起来唱首歌,好吗? (齐唱:《小树叶》) 二、欣赏美景,揭示新课 1、小朋友们,喜欢刚才这首歌吗?能告诉老师这是一首描写什么季节的歌吗? (出示图片)瞧,这就是秋天。小朋友们,喜欢秋天吗? (简笔画:大树和飘落的叶片)老师也喜欢秋天。瞧,秋天到了,树林里一片金黄,秋风 掠过树梢,树叶就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 2、秋天美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进行一次郊游,走进美丽的秋天,(出示课题)去感受秋的迷人、秋的神奇。 三、走进秋天,感受神奇 1、秋天是一首悦耳的歌,秋天是一幅迷人的画。去欣赏之前,我们得做好充分准备。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描写秋天的有哪些词语?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词语,郊游的时候可有用啦! (出示词语)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描写秋天的词语:金风送爽秋色宜人果实累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瓜果飘香 描写颜色的词语:金黄火红红通通金灿灿黄澄澄紫里透红 2、现在,请大家把这些优美的词语装进背包,跟着老师,一起出发,走进美丽的秋天。(吹 哨子)上车啦!(齐唱:走走,走走走,我们小手拉小手……) 在路上,我们来看一篇关于秋游的课文。(出示《秋游》片段) 齐读。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美,为什么? 今天,我们郊游来到一个地方时,小朋友们也要先看看有哪些景物,它们是什么颜色, 什么样子的,还要好好观察同伴的表现,做一个出色的小小旅行家。 A、(出示果园)小朋友们,我们郊游的第一站到了。 师:我们走进了秋天的--(果园),(出示板书:果园瓜果飘香)果园里瓜果飘香,到 处都能闻到-----果子甜甜的香味。 a、你们看,(出示葡萄)葡萄架上挂着什么? 生:葡萄架上挂着圆溜溜的葡萄。 师:你说的是葡萄的?(样子) 师:(指着葡萄)葡萄架上挂着这么多葡萄,我们可以怎么说呢? 生:葡萄架上挂着许多葡萄。 生: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圆溜溜的葡萄。 1

朱自清《冬天》原文阅读及赏析

朱自清《冬天》原文阅读及赏析 真意切质朴自然——《冬天》赏析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写情的高手,一篇《背影》不知令天下多少父子柔肠百结,令多少读者掩卷沉思。这篇《冬天》,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三个片断,不仅写了他惯常写的父爱,而且将之扩展到友爱、情爱。既揭示了亲情的美好,又昭示着友情的绵长。 文章开门见山,点明题目“冬天”,先描写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那高高竖起的“洋炉子”,熏得乌黑乌黑的“小洋锅”,以及“嫩而滑”“热腾腾”的豆腐,一个个物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凸现出冬天的寒冷和父爱的温馨。第二段写作者和两个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皎洁的月光,“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浅浅的微笑,这一切,虽时隔十多年,只因友情的珍贵,作者记忆犹新。第三段,写寂寞山城中妻儿天真的微笑,作者一生漂泊,居无定所,但即使客居他乡,生活在寂寞的山城,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寂寞只属于屋外空旷的山城,而不属于屋内情意绵绵的家。最后总括全文,点明即使是冬天,“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全文就像一部无声电影,质朴、自然,一个个特写镜头,都流露出深厚的思想感情——亲情、友情和爱情。 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是的特色,文章中冬天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气氛。比如第

二幅画面,月夜泛舟西湖。时令是冬天,时间是晚上九点多钟,当时的环境是,“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山下偶尔有两星灯光”(可见人们大多入睡了),且“有点风”。而我们三人感觉像是春天:“暖风吹得游人醉”,“我渐渐地快睡着了”;“S君口占两句诗,”我们都在“微笑”。淡淡的笑,驱散了冬天的寒意,浓浓的友情,化解了冬天的严寒。 另外,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文章以“冬天”为题,串起三个感人心怀的片断,表达亲情友情的珍贵。情真意切,回味隽永。 附:冬天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豆腐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案-写一处秋天的景色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案写一处秋天的景色 【教学要求】: 1.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读懂例文《山坡上》,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2.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田野里的迷人秋景,注意抓住主要景物,要有动有静。 3.观察郊外一片田野,有条件的可让学生选其认为最美的几样画下来或拍成照片。指导学生结合图画和照片,按照观察顺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主要景物的选择(动静结合),观察顺序。 难点:抓住景物的特点,笔下含情,把景物写美。 【课前准备】: 1.课本插图投影片。 2.例文录音。 3.带领学生有顺序地观察郊外的稻田,做好记录或拍摄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在这个凉爽宜人、天高云淡的秋天,我们走出了校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那份舒畅的感觉至今是不是还令你们回味呢?今天我们就用手中的笔把美景写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乐意吗? 二、读懂例文 1.学生自读、思考:例文中写了什么?用“——”画出来。 2.交流以上问题。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播放例文写草部分的录音,同时投影幻灯片。(山坡上草的图景) 学生边听边观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草的? 讨论交流:草——高矮颜色(板书) 2.播放例文写花部分的录音,同时投影幻灯片。(山坡上花的图景) 学生边听边观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花的? 讨论交流:花——颜色名字(板书) 3.小结:以上这些景物都是静的,作者是从颜色、高矮等方面写的。 4.过渡:文中除了写这些静的景物,还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5.播放例文最后一部分录音,同时出现“我”、蝴蝶、蚂蚱的投影。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讨论交流:蝴蝶、蚂蚱(板书) 小结:这些属于动的景物。 6.再次演示投影,揭示观察顺序 作者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由远到近、先动后静的顺序观察的。 7.读读习作指要,总结写法: (1)抓住主要景物。 (2)写出景物的主要特点。 (3)按照景物的方位远近和观察的先后顺序,把要写的景物恰当的连接在一起。 四、迁移仿作 1.明确写作要求: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写一写我们在秋游时看到的那片

三年级作文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积累习作的素材。 2、指导学生能用平时积累的词句,按照一定顺序把画面内容写清楚。 3、指导学生在观察图画时展开合理的想象,能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生动。 4、学会以欣赏的眼光来评判他人的习作。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看图写作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寻找“秋天的美景”,并将找到的美景用画笔描绘下来;搜集相关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 教师:秋天的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老师说诗句,请你们猜猜这些诗句分别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色的?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 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 ④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秋) (2)、你还能说出其他描写秋天的诗句、句子或词语吗?比一比,看谁说的多,说的好。 二、感悟秋天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么美丽的秋天,同学们已经把它画下来,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秋天的图画。板书课题:秋天的图画(学生齐读课题) (2)请大家把你画的心中的秋天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①、小组交流。 ②、集体交流。 三、写作方法引导 (一)、佳作引路 ①读一读下面的段落,说一说,这段是写哪里的?哪些句子写的好。 秋天到啦!天气变凉爽了,树叶凋落了,枫叶变红了,像一片火海。农民伯伯的稻子也成熟了。看,果园里瓜果飘香,丰收的景象随处可见。苹果、梨等水果都丰收了,一个个苹果像一颗颗红宝石,一个个梨像一个个小葫芦。那边还有几个农民伯伯正忙着采果子,这边还有几个农民伯伯在给果树浇水。我不敢相信,眼前这幅美丽的图画竟是勤劳的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画成的。(出示课件) ②读一读下面的段落,说一说,这段是写哪里的?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 秋天的田野是硕果累累的。你瞧,成片稻子成熟了,像金子铺满大地,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一阵风吹过,稻子摆动着自己的果实,好像在说:"秋天啊,我的魔法师,谢谢你的到来,让我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出示课件) ③读一读下面的段落,说一说,这段是写哪里的?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 公园里菊花张开了笑脸,黄的似金,白的若雪,绿的如玉,粉的好似一片云霞,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出示课件) (二)、写作方法引导 ①议一议:我们如何描述这些美丽的图画。(引导学生从果园、田野、花朵、山野、天气、果树、人物活动等方面来写。) ②图画上有这么多的景物,你打算按什么顺序来介绍? 引导学生明白:能够根据画面从近及远,也能够从远到近地来介绍。 ③从刚才的讨论中,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好!我们开始用文字描绘出美丽的秋景。写作时请同学们注意:首先要安排好写作的顺序,大家还要注意用上你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比喻句、拟人句),用好标点符号。不会的字能够用拼音代替。写作时要一边想一边写,注意不要讲话。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秋天》原文及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秋天》原文及教案 田野里,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棉花吐絮了,露出洁白的笑脸。红玛瑙似的高粱点着头,好像在说:“丰收的季节真美丽!” 果园里,苹果的脸涨得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随风送来一阵阵清香。 打谷场上,丰收的粮食堆得像一座座小山。公路上,运粮食的汽车来回奔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都能听到人们的笑声。 一、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二、养成教育训练点:抓住文中抒情这条线索,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感悟秋意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具准备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3、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4、大雁图片。(教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4、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 区分“气”与“汽” (2)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2)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3)指导学生朗读。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4、齐读第1自然段。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4)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