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全国卷高考题整理(2010-2015)

1.(15分)(2010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武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8分)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7分)

2.(15分)(2011新课标全国卷)

(1)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

(2)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

3.(15分)(2012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偿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比年由合约条款不可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合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

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试;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批,该审批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批制定《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获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定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法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群、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10分)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10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8分)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谈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全国卷高考题整理(2010-2015)

1.(2010新课标全国卷)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8分)

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 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7分)

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

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2.(2011新课标全国卷)

(1)界线①:德国准备发动侵略战争;苏联自保;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界线②:苏德分别侵入波兰,波兰亡国;苏德分占波兰。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德国战败;战胜国大国决定欧洲边界变更;使波兰边界得以稳定;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3.(2012新课标全国卷)

(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2)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已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4.(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1)原因:美国吸取越南战争的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2分) ;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3分);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2分) ;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2分)。

(2)影响:越南战争: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3分) 。海湾战争: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3分)

5.(2013年新课标全国2卷)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5分)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10分)

6.(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1)联合国大会决议没有规定非核国家的责任,不能有效控制核武器扩散;有核国家增多。(5分)

(2)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作用: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10分)

7.(2014年新课标全国2卷)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8.(2014年新课标全国2卷)

(1)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7分)

(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8分)

9.

10.(2015新课标全国2卷)

(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5分)

(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5分)

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5分)

2023年最新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练习题参考答案

2023年最新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练习题参考答 案 1. 政治课教学中,绝不应以填鸭式灌输为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素养,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2. 历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对于了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4. 列强入侵亚洲国家,造成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对亚洲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冲击。 5. 数十年的殖民统治使亚洲国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因此也催生了抗殖斗争,强化了民族意识,为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全球的格局,也对亚洲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7. 在二战后的和平时期,亚洲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自身利益,推动了亚洲的发展和亚洲合作的进程。 8. 中国自建国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榜样。 9.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崛起最快的国家之一。

10.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使其拥有文化自信。 11. 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保护好这些文化古迹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2. 历史教育与校外文化资源的结合,可以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和历史维度。 13. 历史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使其具备独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历史眼光的公民。 14. 历史教育不应只关注具体的历史事实和人物,还应关注历史背后的价值观和道德选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 15. 历史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也要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16. 制定相关的历史教育法规和政策,为历史教育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保证历史教育的质量和公正性。 17. 历史学科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优质的历史教育。 18. 学校要加强对历史教育的组织领导和教学管理,为历史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支持。 19. 学生及家长要积极支持历史教育,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从中获取启迪和智慧,发展自己的历史意识。

2018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地理:1-11 36 37 43 44 历史:24-35 41 42 45 46 47 政治:12-23 38 39 40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要求的。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2021年2021届高三全国卷III高考压轴考试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

2021年2021届高三全国卷III高考压轴考试卷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含答案) 一、选择题 24.《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一做法() A.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延续 B.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 C.实现了周朝的集权统治 D.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 25.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中原迁徙。尤其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这一现象() A.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 C.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D.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安定 26.下表为吐鲁番出土的武周时期的堰别青苗簿的相关记载。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该地() 耕地种类耕地亩数自耕租佃租田占耕地亩数 官田101 8 93 93% 寺观田55 10.5 44.5 81% 百姓田315 130 170 54% A.个体农耕方式的盛行 B.寺院经济的急速扩张 C.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7.马克斯·韦伯指出: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

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权力,“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这说明() A.制衡机制得到逐步完善 B.专制君主不乏理性成份 C.官僚政治削弱君主专制 D.君权受到儒家道德约束 28.John E.Schrecker曾对《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年)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他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争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到l902年至l910年间,每百页出现次数高达22次之多。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后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B.甲午战争后清朝外交理念的近代化 C.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层面 D.甲午战争后清王朝在外交中注意维护主权 29.1948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大量培养选拔产业工人干部的指示》中指出:“从产业工人和职员中细心挑选大批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忠实可靠、懂得技术,并有组织才能和办事才能的优秀分子,给他们短期政治培训,依照情况并在自愿条件下,征调他们到新解放区去工作。”此举() A.壮大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干部队伍 B.有助于产业工人运动的顺利开展 C.促进了战略反攻向国统区的推进 D.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30.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创立了国内第一个考古学专业,招收考古学专业本科生。此后,其他一些高校也相继成立考古专业,招收本科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补充到了各地各级文物考古机构。建国初期考古人才的培养() A.是对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 B.适应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 C.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D.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31.下图为《人民日报》关于一段时间中国对外援助与外国援华的报道数量比重变化图。其中20世纪80、90年代的报道数据整体上反映出()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各单元测试题(全册 共3个单元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各单元测试题(全册共3个单元附答案) 单元检测(一)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16·赣州高二检测)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这表明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A.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C.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不再“只限于欧洲问题”,可知主要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对世界市场和殖民地的争夺日益突出。 2.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这说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爆发的前提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答案C 解析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 3.菲舍尔在他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道:“……1914年6月的这一事件为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一事件是指() A.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B.英法对德宣战 C.美国宣布实施中立政策 D.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 答案A 解析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故答案为A。

4.法国贝当将军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个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这个战役应该是() 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海战 答案C 解析根据“霰弹片和毒气”来判断,法国贝当将军回忆的应当是凡尔登战役。 5.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1918年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反映了他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有() ①人类社会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③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④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A.②③④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的结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开始,不涉及①④的内容。 6.一位史学家在讨论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时说: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使妇女的社会经济力量突然获得进展。妇女就业人数增长到297万人,增加了80万人。过去,她们充当女侍,或待在父母身边,或依附丈夫;现在,她们离家工作,甚至远离家乡,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这里描述的历史现象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北美独立战争期间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情况,由于大批男子被送往前线,客观上提供给妇女更多的就业机会,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8题各20分,第9、10题各18分,共76分) 7.(2016·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6年,英国人惊奇地发现:“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更让人吃惊的是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产自德国,如孩子们的玩具、童话书,厨房用品……”让英国人无法接受的是,由英国人开创的许多事业,现在的老大居然是德国人,比如在电缆行业、化学工业。德国人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于是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1913年,它已经超过英、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021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Ⅲ卷)带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Ⅲ卷) 一、选择题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 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战国以前发掘的古墓中,可以明显看到黄河流域铁器实物出土较多,反映了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D项正确; AC项明显错误,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战国以前,铁制农具在黄河流域使用普遍,但是在西南地区并非如此,故排除; 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关于古代生产工具的相关内容: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原始社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工具比较原始;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与此同时,春秋以后,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B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宋代的宰相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其父辈或者是祖辈并无任何任职的情况,完全是由下层发展而来,因此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增加,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为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授予官职。科举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得下层地主也有条件通过努力进入到上层,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官员的素质。这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到现在依然有指导意义。 3.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考点】明清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关于古代科技的相关内容:中国古代的科技在虽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科技多以“太极、阴阳”解释,缺乏科学证据,以至于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发展缓慢下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都需要掌握;另外也要回近代科技中西方发展速度差异的原因。

2023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含答案)

2023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含答 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1. (A)汉武帝使用哪项政策来更好地加强中央集权? A. 针对地方豪强实施“郡县制” B. 减轻赋税负担 C. 提升士族地位 D. 推行 2. (C)以下哪个事件最终导致了中国近代兴起了社会主义革命? A. 平定 B. 反右斗争 C. 五四运动 D. 发动文化大革命 3. (B)下列哪位人物对中国新文化运动起到重要影响? A. 孙中山

B. 鲁迅 C. 陈独秀 D. 王充 4. (A)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 辛亥革命 B. 反右斗争 C. 五四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5. (D)以下哪位人物是明代的杰出文学家和戏剧家? A. 杜甫 B. 白居易 C. 苏轼 D. 关汉卿 第二部分:简答题 1. 请简要描述明朝的海上禁止

答:明朝的海上禁止是指明朝帝国对私人海上贸易进行限制的 政策。明朝期间,皇帝为了维护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禁止了私 人贸易活动。这一政策使得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封闭 国家之一。 2. 请解释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答:鸦片战争是指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间的中国与英国之 间的战争。该战争的原因是英国违反中国的禁烟政策,大量非法贩 卖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被迫割让香港, 并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被西方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请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答: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持续了千 年之久。它的作用是让有才干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来服务国家。这 种制度使得政府的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和公平,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同时也提供了普通百姓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社会晋升的机会。 第三部分:论述题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Ⅲ卷历史真题试题(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Ⅲ卷)原卷+解析 一、选择题(共12题;共48分) 1.(2019·全国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答案】 A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强调的是选贤任能,与血缘关系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的出现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的产物,C选项排除。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与血缘关系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2.(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 D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材料中注重对佛像服饰的修饰体现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发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发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3.(2019·全国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高中历史选修3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三测试题及答案一 . 单项选择题 (30小题 , 每小题 2分 , 共 60分 1、 19世纪 60— 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 力图 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势力平衡 B. 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C. 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D. 势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上的重要战役有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 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色当战役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3、一战前夕,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相继问世的新武器中不包括 A. 潜艇 B. 飞机 C. 坦克 D. 原子弹 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 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 战的不利局面 B. 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C. 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 D. 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5、 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 A. 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 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 分得了战败 国的殖民地 D. 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6、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 15年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 20年休战” 。此话的含义是指巴黎和会上 A .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B . 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 C .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 D .美日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8. 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状况不包括( A. 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B . 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 C . 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D .

高中历史选修三全国卷高考题整理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全国卷高考题整理(2010-2015) 1.(15分)(2010新课标全国卷) 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在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武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8分)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7分)

2.(15分)(2011新课标全国卷) (1)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中①、②两条界线形成的主要原因。(7分) (2)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东、西部边界线的确定。(8分)

2023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甲卷)

2023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甲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 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 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2.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 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城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 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3. 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4. 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 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5. 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 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 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6. 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 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 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2020年高考全国卷III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III历史试题(答案解 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III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根据图5所示的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可以看出它们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商品交易的需要。 2、东汉末年,曹操在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这一措施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3、唐代书法家张旭的书法呈现出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4、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5、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6、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 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 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7、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 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8、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 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材料一:西周时期的都城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 材料二:古希腊城邦一般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2)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都体现了宗教、 政治和经济的重要性。都城必须有宗庙、社稷和高墙,象征国家的权威和统一;国人享有政治权利,野人则处于较低的地位。古希腊城邦一般建在高地或山丘上,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的经济基础则是周围的农村地区。 14、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农民普遍认同“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并且更倾向于选择经商、去乡镇企业工作 或读书上大学等非农业职业,这反映了中国农村青年对改革开放的认同和对自身未来的期望。同时,也表明农村青年对农业

全国III卷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全国III卷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

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 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31.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图4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32.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A.促进信仰自由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

高中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及含答案解析

2017 高考历史全国 2 卷 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24.图 5 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表示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应了 A.地区地点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使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情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进商业繁华 25.《史记》《汉书》均为私人撰著。魏晋此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 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身参加,这反应出官修史册 A. 记录的真切性 B.评论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说历史的客观性 26.北朝时,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讽南方人的品茶风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商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接踵。所在 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一致使南茶开始北运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涨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7.明初朱元璋禁止宦官念书识字 , 但后期宦官念书识字渐渐制度化 , 士医生甚至有针对性 的编纂合适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能够推知 , 明朝中后期 A.中枢决议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益日趋衰败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议权益 28.1879 年以前 , 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播各省, 其实不讨取原价分文” : 今后造船所用资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 采纳”协造”方式生产 . 这类变化反响了 A. 军用工业由官版专为商办 B. “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向显然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窘境 29.1913 年,《申报》刊登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 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以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 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因为广成功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热销。这反应出当时

2019年全国卷Ⅲ高考历史试题解析

2019年全国卷Ⅲ高考历史试题解析 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经济发展水平B. 绘画技术进步C. 政治权力干预D. 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

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 选项排除。 3.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A【解析】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 4.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2020年高考全国卷III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III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 铸铁技术的进步 B. 商品交易的需要 C. 审美观念的不同 D. 国家统一的推动 2、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 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 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 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 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3、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 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 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 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 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4、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 内阁权势强大 B. 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 社会经济凋敝 D. 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5、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 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 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 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 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6、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 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 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 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 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7、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A.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B. 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 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D. 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8、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 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 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主观题专项精炼13-全国III卷选做题—改革史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 全国Ⅲ卷选做题—改革史 【高考真题】 1.(2019·全国Ⅲ卷·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1)根据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自身认识的转变,“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见与君主立宪比较,皇权比较大由此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和减少变法的阻力等。 (2)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可得出它是变法的核心机构,“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见其是维护皇帝权威的,“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可见其运行有议院的性质等。 2.(2018·全国Ⅲ卷·45)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含答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如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 2.(4分)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3.(4分)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4.(4分)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5.(4分)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6.(4分)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7.(4分)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这说明,当时() A.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 B.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 C.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D.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 8.(4分)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9.(4分)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这反映出,当时() 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10.(4分)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 这一主张() A.赋予各州主权B.恢复邦联制度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11.(4分)如图为西方绘画作品《第一步》,其代表的绘画流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