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4.3《美苏争霸》学案与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4.3《美苏争霸》学案与练习(含答案)

第3课美苏争霸

[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一、美苏对峙

1.背景

(1)美国

①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软化”苏联。

②肯尼迪: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苏联:赫鲁晓夫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2.表现

(1)戴维营会议

①目的:苏联为实现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②成果:双方达成一系列协议,形成了所谓的“戴维营精神”。

(2)U—2飞机事件:使美苏矛盾重新激化。

(3)柏林墙:由于美苏矛盾的加剧,苏联在柏林修筑柏林墙。

(4)古巴导弹危机

①经过: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引起美国强烈反对,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苏联让步。

②影响:是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知识点拨]美苏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当时美苏的实力变化决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连遭挫折,而苏联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实力大增,这时的苏联推行新的外交政策。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对抗的国际关系格局逐步演变为美苏争霸的格局。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

1.原因

(1)美国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2)苏联的综合国力提高。

2.表现

(1)尼克松调整政策

①内容: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②措施: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主动同中国、苏联协调关系。

(2)苏联的“缓和”战略

①在外交上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②在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3)开始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4)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

3.缓和下的较量

(1)美国: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策略,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2)苏联:勃列日涅夫提出“缓和”绝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

[误区警示]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以来,美苏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既有紧张对抗,又有对话缓和,对抗和缓和都服从其争夺霸权的需要。美苏缓和的真正目的是维护美苏两极格局,实现“利益均沾”,同时,也是为了争取喘息机会,为下一轮的竞争做好准备。

主题一美苏对峙

1.美苏争霸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双方都想称霸世界。

(2)直接原因是扩大本集团的势力范围。

(3)此外,还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竞赛、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2.赫鲁晓夫为什么认为苏联可以同美国“平起平坐”?

(1)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关系力量的对比已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使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连连受挫。

(2)苏联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实力大增。(集团实力、本国实力)

3.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的原因

(1)政治:从某种意义上讲,控制欧洲就控制了世界格局。

(2)经济:两国最大的经济市场都在欧洲,分别是西欧和东欧。

(3)战略:欧洲成为两极之间的战略重心。

材料……你看看苏联和美国在他们信仰方面距离是如此之远:我们信仰一个独立自由和各种不同的国家组成的世界,他们信仰一个清一色的共产主义世界,而你(注:指赫鲁晓夫)又把核均势加到这场斗争当中,正如我们以前说过的,这就是使得现在成为这样一个危险时代的原因。

——美国总统肯尼迪1962年12月17日

发表的广播谈话(1)肯尼迪的“和平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①既加强军事实力,又要利用经济和政治工具称霸世界。②强调和社会主义国家“和平竞赛”。③把“和平演变”的重点放在东欧。④利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

(2)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答案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

(3)“核均势加到这场斗争当中”指什么?结果如何?

答案苏联把导弹运到古巴。结果:在美国的战争威胁之下,赫鲁晓夫被迫撤走导弹。

(4)20世纪50~60年代的美苏争霸的态势如何?

答案美国占优势,美攻苏守。

图示法理解美苏对峙

美苏

对峙

赫鲁晓夫访美→戴维营会谈→U-2飞机事件→柏林墙修筑→古巴导弹危机主题二从对峙走向缓和

1.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霸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的原因

(1)陷入侵越泥潭,引起国内经济、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

(2)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3)第三世界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根基。

(4)1973年石油输出国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美国的经济危机。

(5)美苏军事实力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2.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1)把意识形态的斗争摆在首位,加强攻心战。

(2)利用经济、技术、援助等手段,诱使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的条件,力图将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培植、支持、收买反对派。

3.美苏争霸的影响

材料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1)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答案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

(2)美苏争霸第二阶段,苏联的争霸策略和原因是什么?

答案策略:一方面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赢得时间,加强军事和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推行积极进攻战略,在亚洲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张活动,特别是1979年,对阿富汗进行军事占领,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

原因:70年代苏联综合国力提高,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大致均衡。

(3)在第二阶段,美国推行了什么新的进攻方式?其战略意图是什么?

答案新方式:“和平演变”及思想文化的渗透。

意图:最终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4)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及两国关系的总体趋向如何?

答案本阶段美苏争霸的态势更多地体现为苏攻美守,两国关系的总体趋向是缓和。

图示法归纳“走向缓和”

1.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开始与美国争霸的主要目的是

() A.压倒美国,由苏联主宰世界

B.转移国内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

C.稳定并扩大社会主义阵营

D.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成为世界上势均力敌的两个国家,苏联不愿让美国独霸世界,因而在50年代提出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答案D

2.右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

正确信息是() A.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

B.苏联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

平政策的虚伪性

C.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

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

解析根据图片中和平鸽的身体是由导

弹组成的,可以得出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故选B。

答案B

3.尼克松调整对外战略目的的实质是() A.改变美国全球的霸主地位

B.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和国际地位

C.阻止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

D.稳定资本主义,打击社会主义

解析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要符合这个国家的国家利益。美国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对对外政策作出了

重大调整,但这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既得利益。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下面是20世纪50~70年代中、美、苏三国关系示意图。“——”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A.中国、美国、苏联B.美国、中国、苏联

C.苏联、美国、中国D.美国、苏联、中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争霸,两国关系一直处于对抗状态,三幅图中的甲、丙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苏联,故乙是中国。20世

纪50年代中苏结盟,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由此可知丙是苏联。故选B。

答案B

5.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对峙,互有攻守,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解析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二者关系既紧张又缓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攻美守;80年代,美对苏强硬,苏全面收缩,综合这些特征可得答案。

答案B

基础巩固

1.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的战略意图作出了重大调整。这一调整的前提是() A.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

B.苏联军事实力的大幅度提高

C.美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衰退

D.美国军事实力的相对削弱

解析20世纪6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把重点放在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上,20世纪70年代,苏联军事实力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开始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答案B

2.造成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观望柏林墙的那一边柏林墙检查哨

A.古巴导弹危机B.美苏争霸

C.美苏关系恶化D.苏联出兵阿富汗

解析通过两幅图及图解,可以直观地认识到,正是由于柏林墙的修筑,导致了柏林的一分为二,而其根源则是美苏争霸。

答案B

3.赫鲁晓夫在致肯尼迪的信中说:“除了前已下达的关于停止在设置武器的建筑工地上进一步施工的命令之外,苏联政府还下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这封信反映了()

A.赫鲁晓夫在外交上推行冒险政策

B.苏联与美国平起平坐

C.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D.美苏之间相互妥协

解析根据题意可判断是古巴导弹危机,在美国的压力下,赫鲁晓夫同意从古巴撤出苏联导弹,说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答案C

4.1970年2月,尼克松总统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些肯定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的。”尼克松说这番话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综合国力强大B.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

C.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破裂D.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解析美国调整对中国和亚洲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服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集中力量到欧洲同苏联对抗。

答案B

5.20世纪美苏对峙的时期也出现了缓和的迹象,其表现不包括() A.尼克松强调了“均势外交”

B.美苏两国首脑一系列互访

C.美国积极推行“和平演变”

D.美苏在“限核”方面的一系列共识

解析美国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目的是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并不是缓和的表现。

答案C

6.右图为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内容是赫鲁晓夫(牙

医)对卡斯特罗(病人)说:我比你更觉得疼。这幅

漫画反映了()

A.柏林危机

B.马歇尔计划

C.苏联导弹击落美国U—2飞机

D.古巴导弹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紧扣“赫鲁晓夫”“卡斯特罗”可知,这幅漫画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D

能力提升

7.普京谈到柏林墙时表示,人类历史上有过很多种阻挡工事和分界线,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她为什么能够屹立成百上千年?因为她保护了人民,而柏林墙却分离了人民。”下列对长城和柏林墙命运不同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

B.中国的万里长城因是民族象征而闻名

C.柏林墙因象征“冷战”而令人痛恨

D.普京比较两者的用意在于重视民心所向

解析材料中“因为她保护了人民,而柏林墙却分离了人民”这一关键信息说明B、C、D三项正确,柏林墙是苏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但中国的万里长城不是。

答案A

8.德国的历史学家曼弗雷德·马伊说:“古巴危机是现代历史中的一个转折。两个超级大国都认识到‘强权政治’已经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使用原子武器,如果它不想毁灭自己和整个人类的话。”这说明美苏冷战()

A.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威胁到世界和平,使人们生活在恐怖之中

C.美苏开始形成对峙的局面

D.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没有哪个国家敢于使用原子武器”说明在美苏冷战之下,由于核恐怖和核平衡,避免了核大国之间爆发直接的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D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说明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材料二尼克松说: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材料三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这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

——《战后国际关系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杜鲁门主义的核心。

(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美国的对外政策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变化?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4)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墓志铭上写道:“历史给予的最高荣誉是和平缔造者的

称号。”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本题运用美国三位总统的有关讲话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政策演变的正确认识,把美国三位总统的对外政策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认识即可。第(1)问,实际上是杜鲁门主义的内涵。第(2)问,从材料中概括、分析得出。第(3)问,紧扣材料并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回答。第(4)问,注意结合尼克松的贡献与局限进行评价。

答案(1)核心是反苏扩张(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2)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经济陷入困境;国内反战和平运动高涨;霸主地位动摇。

(3)美国对外采取强硬政策,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利益受到威胁。

(4)尼克松在位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将侵越美军撤出越南;在美苏争霸中,一面进行争夺,一面以谈判代替对抗。尼克松为美中、美苏关系的缓和作出了贡献,这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尼克松并不是和平的缔造者,他本质上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是美国霸权政策的当时执行者。

【探究学习总结】(P99)

一、本课测评

请从军事方面分析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在与苏争霸中采取守势的原因。提示战后美国长期采取的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60年代开始的长达十几年的侵越战争使其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而苏联在这一阶段则借助有利的国际形势提高综合国力,并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相平。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方面采取了守势。

二、学习延伸

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1)核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带来巨大潜在威胁。

(2)面对共同威胁,美苏签订了部分限制和裁减核武器协议,基本上维持了双方战略平衡与稳定,但威胁仍在。

2019-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教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包含答案

(1)原因: ①国际格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增强。 ②经济状况:美国和苏联在军备竞赛中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美国经济陷入困境,霸主地位动摇。 ③外交政策: 美国: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方针,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 苏联:采取积极的进攻战略。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2)表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出访苏联,这是历史上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苏联首都,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 2.欧安会的召开 (1)背景: ①1971年,苏、美、英、法四国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协定。 ②两个德国互相承认对方是主权国家。 (2)内容: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家领土政治现实加以确认。 (3)意义: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深化认知]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政策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为维护既得利益的一种新战略,但没有放弃争夺地区霸权和世界霸权的战略目标。

美、苏在缓和的同时积极地在全球扩张。 2.表现 (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这是苏联霸权政策发展到顶峰的一个表现,美、苏关系重新紧张。 (2)1980年,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卡特主义”,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3)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同时主张与苏对话。苏联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开始强调缓和与合作,力求维持既得成果。 [深化认知]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反映了美国一贯追求世界霸权为其全球战略目标的特点;作为一种进攻型的战略抉择,它是对“尼克松主义”的修正,更多地承袭了“杜鲁门主义”的衣钵。 (1)苏联长期的争霸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困难。 (2)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的外交政策,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全面缓和。 (3)美国也放松与苏联的对抗。 2.表现 (1)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 (2)1987年,双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即所谓的“第二次缓和”。 [深化认知] 美、苏关系变化带来的启示:①美苏关系变化,对世界局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②美苏争霸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冷战”结束,但“冷战”思维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 1.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欧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大多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德国统一 1990年,两个德国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方式最终实现了统一。 3.苏联解体 (1)原因 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效果,苏联经济继续下滑。 ②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到了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 ③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下令苏共中央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7课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目标导航] 1 了解盟军的反攻及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重点)。2 理解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内容及影响(难点)。3 了解德国和日本的投降。 一、盟军的反攻 1.太平洋战场 (1)1942年8月,美军率先展开反攻,夺占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2)1945年初,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2.北非战场 (1)时间:1942年11月开始。 (2)战况 ①美英联军在西北非实行代号为“火炬”的两栖登陆。 (3)影响:意大利退出战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3.苏德战场 (1)战况 ①1943年7月,德军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双方在普罗霍罗夫卡地区发生了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德军损失惨重。 ②1944年1月起,苏军对德军发动10次大规模进攻。 (2)影响 ①德军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②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法西斯仆从国退出战争。 [思维点拨] 1.北非战场是美英盟军配合作战;太平洋战场主要是美军单独作战;苏德战场是

苏联红军单独作战。但在整体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各国互相配合。 ②1943年5月,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③1943年7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2.作为法西斯集团成员国之一,意大利发生政变,新政府最先退出战争,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重点精讲] 1942年8月,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率先展开反攻,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在北非战场,盟军两线夹击德意军队,德意军队投降;在地中海战场,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政府垮台;在苏德战场,普罗霍罗夫卡地区的坦克战使德军损失惨重,德军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二、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政治合作:召开会议 (1)开罗会议 ①召开: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 ②内容: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2)德黑兰会议 ①召开: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举行会议。 ②内容:决定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三国还就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 2.军事行动:开辟第二战场 (1)过程 ①1944年6月6日,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指挥,代号为“霸王行动”的战役打响。 ②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的滩头强行登陆,1944年8月,巴黎光复。 (2)影响:法西斯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中,加速走向灭亡。 [思维点拨] 欧洲第二战场是指美英盟军在欧洲大陆开辟的、直接对德军作战的、与苏德战场相呼应的西欧战场,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消除了德军跨海征服英国的直接威胁。 三、德国法西斯的覆亡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十五 第1讲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

第1讲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美苏冷战 1.背景 (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制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4.表现 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马歇尔计划”扶植控制西欧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通过“北约”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立“华约”对抗“北约” (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凸显的主要特点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它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核心论点:冷战时期,世界被分成三大部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第三世界;美苏大国主导;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 ★二、链接选修 (一)美苏争霸(选修3) 1.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 (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2)重大事件 ①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苏美两国首脑会晤,未取得成果,苏美关系趋于紧张。 ②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3)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战争未发生。 2.第二阶段的较量(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 (1)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2)重大事件? ????①“缓和”:1972年的尼克松访苏和1975年的欧安会的召开。②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谋求同中国对话。 (3)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美苏关系重陷低谷。 3.第三阶段的较量(20世纪80年代) (1)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2)重大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3)结局:1989年的东欧剧变;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 (二)局部战争(选修3) 1.朝鲜战争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两个国家。南北政府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 (2)经过?????①爆发:1950年6月。 ②扩展:美国操纵“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战争。③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④结束: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2.越南战争 (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南独立,随后开展抗法战争。②美国扶植傀儡政权,越南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各单元测试题(全册 共3个单元 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各单元测试题(全册共3个单元附答案) 单元检测(一)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16·赣州高二检测)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年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遍布全球的问题。”这表明当时大国斗争的核心问题是() A.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C.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 D.争夺亚洲市场和殖民地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不再“只限于欧洲问题”,可知主要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对世界市场和殖民地的争夺日益突出。 2.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这说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爆发的前提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答案C 解析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 3.菲舍尔在他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道:“……1914年6月的这一事件为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一事件是指() A.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 B.英法对德宣战 C.美国宣布实施中立政策 D.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 答案A 解析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故答案为A。

4.法国贝当将军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个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这个战役应该是() 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海战 答案C 解析根据“霰弹片和毒气”来判断,法国贝当将军回忆的应当是凡尔登战役。 5.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1918年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反映了他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有() ①人类社会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③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④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A.②③④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的结束,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开始,不涉及①④的内容。 6.一位史学家在讨论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时说: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使妇女的社会经济力量突然获得进展。妇女就业人数增长到297万人,增加了80万人。过去,她们充当女侍,或待在父母身边,或依附丈夫;现在,她们离家工作,甚至远离家乡,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这里描述的历史现象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北美独立战争期间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情况,由于大批男子被送往前线,客观上提供给妇女更多的就业机会,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8题各20分,第9、10题各18分,共76分) 7.(2016·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6年,英国人惊奇地发现:“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更让人吃惊的是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产自德国,如孩子们的玩具、童话书,厨房用品……”让英国人无法接受的是,由英国人开创的许多事业,现在的老大居然是德国人,比如在电缆行业、化学工业。德国人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于是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1913年,它已经超过英、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4.3《美苏争霸》学案与练习(含答案)

第3课美苏争霸 [课标要求]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一、美苏对峙 1.背景 (1)美国 ①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软化”苏联。 ②肯尼迪: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苏联:赫鲁晓夫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2.表现 (1)戴维营会议 ①目的:苏联为实现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②成果:双方达成一系列协议,形成了所谓的“戴维营精神”。 (2)U—2飞机事件:使美苏矛盾重新激化。 (3)柏林墙:由于美苏矛盾的加剧,苏联在柏林修筑柏林墙。 (4)古巴导弹危机 ①经过: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引起美国强烈反对,战争一触即发之际苏联让步。 ②影响:是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美苏两国的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知识点拨]美苏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当时美苏的实力变化决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连遭挫折,而苏联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实力大增,这时的苏联推行新的外交政策。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对抗的国际关系格局逐步演变为美苏争霸的格局。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 1.原因 (1)美国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2)苏联的综合国力提高。 2.表现 (1)尼克松调整政策 ①内容: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均势外交。 ②措施: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战中脱身,主动同中国、苏联协调关系。 (2)苏联的“缓和”战略 ①在外交上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②在争夺世界霸权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战略。 (3)开始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4)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 3.缓和下的较量 (1)美国:积极推进“和平演变”策略,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2)苏联:勃列日涅夫提出“缓和”绝不能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 [误区警示]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以来,美苏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既有紧张对抗,又有对话缓和,对抗和缓和都服从其争夺霸权的需要。美苏缓和的真正目的是维护美苏两极格局,实现“利益均沾”,同时,也是为了争取喘息机会,为下一轮的竞争做好准备。 主题一美苏对峙 1.美苏争霸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双方都想称霸世界。 (2)直接原因是扩大本集团的势力范围。 (3)此外,还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竞赛、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2.赫鲁晓夫为什么认为苏联可以同美国“平起平坐”? (1)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关系力量的对比已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使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连连受挫。 (2)苏联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实力大增。(集团实力、本国实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上)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上)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两极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 (1)形成条件: 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德国沦为战败国;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消耗极大。 美国的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2)内容:惩治战败国,防止___①___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所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等。 (3)评价:

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积极作用:它倡导和平、民主,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形成和保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的根源。 历史意义:雅尔塔体制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结束,为美苏___②___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 (2)形成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苏联帮助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和德国东部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20世纪40年代末,东欧各国纷纷仿效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亚洲相继诞生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 (3)最终形成:1950年2月,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苏联为首的___③___最终形成。 冷战的开始 1、冷战的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上升、军事强大,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苏联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强国,直接与美国相抗衡。 (2)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全球战略矛盾对立。美国为了称霸,挑起了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 2、“冷战”的形成 (1)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表乔治提出“八千字电报”的遏制理论。 (2)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著名的反共反苏的铁幕演说。这一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3)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咨文反映出来的美国外交政策被称之为___④___,它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变,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4)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5)1949年1月,苏联联合5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 (6)1949年4月,美国联合加拿大等11个资本主义国家成立___⑤___组织,1955年5月,苏联联合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标志着战后欧洲出现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 4、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1949年5月) (1)起因:根本原因:美苏__⑥__的逐渐激化;直接原因:1949年6月,美、英、法在德国西占区实行单方面货币政策。 (2)影响:加快了德国分裂。 5、冷战的影响:德国分裂;柏林危机;朝鲜战争;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和世界的动荡不安。 参考答案: ①法西斯主义②两极对峙③社会主义阵营④杜鲁门主义⑤北大西洋公约⑥冷战 要点精析 要点一:何谓“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上) 415881 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苏两强为首的新国际关系体系的习惯性称谓。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为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在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召开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多个会议确定的一系列原则和协议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惩办法西斯、重划欧洲边界、对战败国实行分区占领、建立国际性组织等内容。该体系建立在美苏战时和战后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也是两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所以雅

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 练习):_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出现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同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加剧了,所以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过时”了,故C项符合题意。 2欧洲某国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才有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当它走近“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经被占光了”,只能靠从老牌殖民强国手中夺取殖民地来建立和扩大自己的殖民帝国。这个国家是( ) A.俄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 A.英、法、俄与德、意、奥拥有不同的利益 B.英德矛盾已成为列强间的主要矛盾 C.欧洲列强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 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 ,帝国主义结盟的目的就在于瓜分世界。两大集团的扩军备战,使世界形势日趋紧张。

4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欧洲各国的报纸都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如图)。这一事件引起广泛的关注主要是因为( ) ①欧洲各国都十分关注巴尔干局势②许多国家要利用该事件大做文章③采用刺杀手段引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愤怒④巴尔干地区的矛盾错综复杂,引人关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重大行动,它不可能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愤怒。③的叙述不正确。 5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被称为堑壕战,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僵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 ,英军首次使用坦克,使德军一时惊慌失措,因此符合题干中“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这一信息,故选C项。 6马恩河战役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认为德国“已输掉了战争”,主要是因为( ) A.德军主力遭受重创 B.协约国军队转入反攻 C.德军的防线被突破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教学案:第四单元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含答案

1.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美国提出对苏联的两手政策。 2、戴维营会谈 (1)时间:1959年,赫鲁晓夫出访美国,与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 (2)结果:戴维营会谈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3、争霸 (1)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处于攻势。 (2)争夺的重点是欧洲,柏林是双方较量的焦点。 (3)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以修建柏林墙而暂告结束。 (4)特点:既剑拔弩张又缓和,优势在美国。 [深化认知] 1、原因 美、苏把军事实力作为争霸的砝码,核武器成为军备竞赛的重中之重。 2、概况 (1)核军备竞赛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2)1945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3)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4)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 (二)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 1、美、苏两国的核力量 美、苏两国分别拥有大量核武器,足以把地球毁灭数次。

2、古巴导弹危机 (1)背景:美国企图推翻古巴革命政权,苏联向古巴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 (2)导火线:1962年,苏联在古巴修建导弹发射场,并向古巴运送导弹。 (3)结果: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作出不进攻古巴等保证。 3、美、苏核军备竞赛的影响 (1)终究走到双方当初愿望的反面,使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 (2)促使美、苏双方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深化认知] 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以来,美、苏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既有紧张的对抗,又有对话缓和,对抗和缓和都服从其争夺霸权的需要。美、苏缓和的真正目的是维护美、苏两极格局,同时,也是为了争取喘息机会,为下一轮的竞争做好准备。 探究点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苏争霸 [史料探究] 材料一斯大林逝世后,美、苏双方的关系开始出现微妙变化……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多次向美国表示:“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 ——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 (1)结合材料一说明苏联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答案]变化: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影响: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和解”的迹象;导致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材料二右图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美“和解”的认识。 [答案]现象:苏联主动谋求与美国缓和关系。认识:苏联是在美国处于攻势的背景下谋求缓和关系的,“和解”只是双方关系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双方都没有放弃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结论形成] 全面认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苏争霸 1、原因: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双方均想称霸世界。直接原因则是扩大本集团的势力范围,此外还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2、重点:欧洲。在政治上,谁控制了欧洲就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控制世界格局的能力;在经济上,两国最大经济利益都在欧洲,分别是西欧和东欧;在战略上,西欧是美国通向欧亚大陆的门户和向东欧推进的桥头堡,东欧则是苏联的屏障和安全带。美苏争霸的主要对象是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4.3美苏争霸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第四单元第3课 一、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曾对美国记者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这些话表明() A.苏联为维护和平,愿与美国真诚合作 B.苏联要争取世界的绝对霸主地位 C.苏联要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D.苏联要与美国合作,震慑战争犯 解析:20世纪50年代,苏联经济取得很大成就,国防工业有了很大突破,于是赫鲁晓夫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答案:C 2.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了“和平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 A.维护世界的稳定与繁荣B.放弃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 C.运用文、武两手称霸世界D.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 解析:肯尼迪的“和平战略”把矛头指向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在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口号下,通过救援、贸易、旅行、科技与文化交流,削弱东欧国家与苏联之间的联系,以达到美国称霸世界的目的。 答案:C 3.苏联出现如图(2)格局的前提是() A.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B.苏联军事实力的大幅提高 C.美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衰退D.美国军事实力的相对削弱 解析:图(2)显示苏联处于攻势,这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把重点放在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上,20世纪70年代,苏联军事实力赶超美国,勃列日涅夫开始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答案:B 4.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大国之间角逐激烈,在美洲导致古巴导弹危机。下列对此历史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A.苏联首先向古巴运送导弹 B.通过双方的谈判与协商,苏联答应撤走导弹 C.美国出动军队,封锁古巴 D.由于苏联态度强硬,引发了直接武装冲突 解析:首先了解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然后结合教材知识可知,由于后来苏联撤走导弹,双方最终没有引发直接武装冲突,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D 5.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见右图)在1970年声称:“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而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上文说明美国此时在美苏争霸中() A.执行缓和政策,发动和平攻势 B.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C.仍处于战略优势,但执行缓和政策 D.以退为进,暗中酝酿“星球大战”计划 解析:联系题干中“1970年”“尼克松”这一有效信息判断作答。 答案:B 6.下图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抗 B.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C.德意志的民族分歧 D.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正式分裂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根源”。A项是直接因素;根源是B项;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具体表现。 答案:B 7.“1980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方提供设备,由中方操作,在中国新疆建立监测苏联核武器和导弹试验的监测站,所获情报中美共享。”这段材料说明() A.中美已结成军事同盟B.中美已妥善解决意识形态的分歧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D.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初见成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4-3《美苏争霸》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4-3 美苏争霸同步精品教案新人 教版选修3 ★课程标准:美苏争霸的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50~60年代美苏的争霸战略;赫鲁晓夫访美;U—2飞机事件;柏林墙事件;古巴导弹危机;美国陷入越战泥潭;苏联战略武器的迅速发展;美国的战略收缩;苏联的扩张;美苏限制和裁减核武器协议;中欧裁军会议和欧洲安全会议;美苏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2、理解:50~6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占有优势地位和60~70年代的美苏争霸态势为苏攻美守。 3、运用:美苏争霸既有尖锐对抗又有相对缓和,构成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通过美苏争霸前两个阶段争霸态势,探究美苏在争霸中角色不同的原因,尤其是美苏争霸第二阶段美守苏攻的原因,从中探究出美苏与中国的关系演变。 2、情景再现:教师收集一些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对古巴导弹危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中认识到核讹诈和核威胁对世界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争霸中矛盾最为尖锐激化的事件,曾将世界拖到核战边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与安全。 2、苏联的对外扩张是霸权主义表现,大大影响其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现象。 3、通过本课讲述,使学生认识霸权主义政策对和平的威胁和破坏,培养热爱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苏对峙中最为紧张、激烈的表现──古巴导弹危机。 难点:美苏对抗与缓和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叙述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后,双方争霸对峙的情况。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始终表现为紧张与缓和并存的情况,但总体趋势是走向缓和。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课堂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使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进行谈话法导入: 师:请同学阅读下面这段材料,看看都能获取哪些信息?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语(1961年9月10日苏联《真理报》) 生1:体现了苏联大国沙文主义。 生2:苏联想同美国平起平坐的意图。……

高中历史选修3课时作业1:4.3 美苏争霸练习

学案3 美苏争霸 [基础达标] 1.20世纪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为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②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③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④开始实行“缓和”战略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答案 A 2.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这说明() ①苏联想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②赫鲁晓夫放弃竞争,争取美国的支持③美国处于战略优势④苏美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赫鲁晓夫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进而与美国争霸,并非放弃竞争。 3.尼克松时期采取的对外政策与杜鲁门政策的不同是() A.强硬政策B.对苏“缓和”政策 C.全面收缩D.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答案 B 『『解析』』A、B两项意思相反,必选其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项正确;美对苏缓和不等于美国放弃争霸,故C项错误;D项是共同点。 4.赫鲁晓夫上台后美苏关系出现了某些“和解”的迹象() A.说明美苏两国放弃了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B.戴维营会谈是重要的表现 C.古巴导弹危机是重要表现

D.说明美苏两国放缓了军备竞赛的速度 答案 B 『『解析』』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双方对抗激烈的表现。 5.在古巴导弹危机的最后一刻,莫斯科下令舰船返航。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曾兴奋地对国家安全顾问说:“两个家伙比赛瞪眼珠子,结果那个家伙先眨眼。”上述材料体现的信息不能反映出() A.美苏两国对峙 B.美苏由对峙走向缓和 C.美苏两国关系极度紧张 D.对抗中美国占优势 答案 B 『『解析』』美苏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的,题干反映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在此之前的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故B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6.据说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怎么打?爱因斯坦苦笑着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我不知道,但我很清楚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打法——用石块和木棒!”这说明() A.爱因斯坦不明确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打法 B.美苏的战略核力量足以把地球毁灭 C.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D.美苏间核战争一定发生 答案 B 『『解析』』领悟题意,不难看出,爱因斯坦表示若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必将是核战争,而这将把地球毁灭,人类将一无所有。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鲁晓夫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语 材料二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六单元 和平与发展单元总结6 Word版含答案

单元总结(六) 一、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不同作用及原因

二、联合国的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1945年到20世纪60年代初 (1)地位和作用:联合国成为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工具和美苏争霸的场所,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2)原因:①冷战的国际背景。②美国成为头号强国。③苏联是战后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 (1)改变:逐渐摆脱被少数国家操纵的局面,成为重要的国际舞台。 (2)原因: 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得人心。②第三世界崛起,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和国际地位提高。③美国自身实力相对下降,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1)地位和作用: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但权威性遭到挑战。 (2)原因:冷战结束后,世界暂时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对联合国执行的是“有用则用之,不能用则绕开之”的实用主义策略,不敢也不会彻底抛开联合国。 三、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历程 1.第一次高潮:二战之后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和《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二战之后的四五十年代,美国挑起冷战,以核武器进行恫吓,世界人民掀起战后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2.第二次高潮: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并使战争不断升级,美国人民掀起大规模的反战和平运动,形成战后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第二次高潮。3.第三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和平运动高涨。1979年,北约集团通过决议,针对苏联在东欧部署导弹的情况,决定从1983年起在西欧部署美国中程导弹。西欧人民反对在自己国土上部署新导弹,一场规模巨大的和平运动在欧洲兴起,并波及整个世界,形成战后世界反战和平运动的第三次高潮。 四、全面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1.和平是当今世界主题的原因 (1)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2)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3)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4)解决一些带有全球性的问题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5)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2.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原因 (1)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优先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成为世界潮流。 (2)解决一些带有全球性的问题,如保护生态环境等最终要取决于社会发展。 (3)发展是人类的追求,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人心所向,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3.理解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美苏争霸教学设计

《美苏争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赫鲁晓夫的对外基本战略;理解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的特征及表现;熟悉50年代至80年代美苏对华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从整体把握美苏双方在争霸的三个阶段的基本态势,逐步掌握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2)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的文字,图表资料,提高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3、态度、价值观方面:(1)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和演变是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交战略以及国际环境是密切联系的。(2)通美苏争霸过,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 难点: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原因。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思考题、讨论题等。 学生:浏览与美苏争霸史实有关的人物传记、历史专著、评论文章或者阅读课文。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 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

1、原因 (1)、赫鲁晓夫逐步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提出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主要原因) 材料一: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曾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和苏联之间建立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有重大意义”。他也曾对英国记者坦率地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麽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材料二:经济方面: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占美国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 军事方面:5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编制达到550万以上,而美国在1947年到1950年只维持140万人左右的规模。 核力量方面: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从而接束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2)、美国继续推行全球霸权政策 2、时间:20世纪50年代后期。 二、过程 1、第一阶段 (1)、时间: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2)、特点:有紧张也有缓和,优势在美国。 原因:苏联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实力增强。 美国全球扩张及称霸世界 (3)表现:缓和:对奥和约,苏联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三(练习)_第四单元第3课美苏争霸含答案

第3课美苏争霸 基础巩固 1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包括( ) ①要求与美国平起平坐②致力于巩固已取得的成果③主张实现“苏美合作”④争夺世界霸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致力于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是斯大林推行的战略。将含②的选项排除即可。 答案:C 2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战略意图作出了重大调整。这一调整的前提是( ) A.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 B.苏联军事实力的大幅度提高 C。美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衰退 D。美国军事实力的相对削弱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苏联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勃列日涅夫开始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故选B项。 答案:B

3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说:“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再加上越南战争、经济危机、欧日竞争等因素,美国深感无力同时对抗中苏两大国,为集中力量对抗苏联,美国进行了战略调整.同中国改善关系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A 4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A.苏联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同美国争夺霸权 C.苏联强行向外推行社会主义制度 D。美国对苏联的扩张已无力进行任何阻止 答案:B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说明要援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四单元综合测评

单元综合测评四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温馨提示: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姓名、考号。2.本场考试时间为6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管理东北三省 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 D.同意苏联提出的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解析:选D慕尼黑会议上,西方大国牺牲弱国利益,在雅尔塔会议上中国利益又被世界强国出卖。A、B、C三项和雅尔塔会议无关。故选D项。 2.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这里“新敌人”指的是() A.美国B.德国 C.苏联D.日本 解析:选C根据“昨天的光荣的盟国”,排除B、D两项;二战结束前后,英国与美国始终是盟国,排除A项;二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此后开始了“冷战”,故“新敌人”指的是苏联,选C项。 3.1947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主张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出台背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加紧在全球的争夺②它标志着

美苏两国昔日战场盟友关系的破裂③它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标志④由此促成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加紧在全球的扩张,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扩张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开始,促成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组织的建立。故①②③④都正确,选D项。 4.罗斯福曾授意福雷斯特·戴维斯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中宣布:美国既不能回到孤立主义,也不能满足于为自己划定某个势力范围的传统均势政策,而是要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罗斯福宣称雅尔塔会议是一个转折点——我期望对我们的历史,从而对整个世界的历史都是如此。材料反映() A.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B.美国和苏联的合作已经破裂 C.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失败 D.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D《罗斯福的世界蓝图》里提到美国“要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这表明美国将由孤立主义改为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故D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本题选D。 5.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霸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苏联针对美、英等国的分裂措施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