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释义方式初探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释义方式初探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释义方式初探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文字学著作之一。作为研究古文字文化的有效工具,它

提供了许多关于汉语词汇发展的宝贵资料。《说文解字》中“木”部字释义描绘了古代社

会对木材的重要性,也记载了各种木材的形状和使用的传统。

“木”的字义有许多,它既是一种木头的统称,也是一种具有木制的物品的统称,其意义

十分深远。《说文解字》记载说,木的字头“mu”,源于语言士生活中分辨不同种类木料

而定义出的“mu”之类的木材(比如:榆木、苍木、柞木、椴木等)以及需要它们加工而

成的物件。

木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木材在建筑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鲁国伯父

蒙德就是用木头建造著名的大梁桥。由于木材在早期是最为常用的材料,所以在文学作品

和艺术作品中木的描写也是特别多的,如苏轼《水调歌头》中描写的“木舟轻撑”、元代

诗人杨万里《林渔夜行》中描写的“木桩撑歌台”。由此可见,木在古代人们生活中扮演

了重要的角色,其释义也极具历史意义。

综上,“木”部字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描写了古代社会对木材的重要性,以及更为广

泛的木材的形状和使用,蕴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木材的认识。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摘要:本文选取了《说文》中的三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关键词:《说文解字》互训走趋柱楹完全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解释字义的字书。许慎总结了汉代人训释字义的成果,体现在《说文》中,其训释方法主要有三种:互为训释,推索由来,标明义界。“互为训释”简称“互训”,它的表现形式是甲、乙两个词语互相训释,以乙释甲,又以甲释乙。《说文解字》木部:“柱,楹也。”又“楹,柱也。”由于判定标准不同,《说文》互训词的数量有争议,而互训词之间彼此相互训释字意,也是同义词。互训词之间绝大部分并不是等义词,浑言则同,而析言则异,所以它们往往在程度轻重、感情色彩、语法搭配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说文》中互训词以动词、名词居多, 形容词很少,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每个词性各选取了一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一、柱楹

柱,(小篆)《说文?木部》楹也。从木主声。《广雅》云:“楹谓之柱。”《说文?木部》(小篆),楹,柱也。从木盈声。从以上解释来看,柱和楹都指的是屋柱即支撑屋宇的独立构件。仔细分析,他们的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区别。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柱,楹也。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徐锴曰:楹之言盈,盈盈对立之状。柱,段用了声训,强调柱指的是古代建筑支撑整个屋子的主要部件。《前汉?成帝纪》:“腐木不可以爲柱。”《书?禹贡》:“东至于底柱。”而徐锴也用了声训,盈盈对立状侧重的柱子的挺拔直立,因而一般放在厅堂前更好看。《释名?释宫室》:“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如《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宫楹。”《左传?成公六年》:“授玉于东楹之东。”《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 从意义所指的范围来看,两者是有区别的。“柱”是房屋所有柱子的通称。《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 不中,中柱。”《柳毅传》:“柱以白璧。”《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而“楹”本义是厅堂前部的柱子。古代的房屋一般坐南朝北,正门外的两根大柱立于东西两侧,称东楹和西楹。《仪礼?乡饮酒礼》:“主人坐奠爵于西楹南介右。”过年过节或逢婚嫁等喜事一般就将对联贴在东西两楹上,称“楹联”。从词汇学角度

1222陈才:《说文解字》「牡齿」当为「壮齿」辨

《说文解字》“牡齿”当为“壮齿”辨 陈才 上海博物馆敏求图书馆 【内容提要】今本《说文解字〃牙部》训“牙”为“牡齿”,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将“牡齿”改为“壮齿”,“《说文》四大家”中的其他三家亦持此说。其后的《说文》学者或同意,或反对,论争不休,莫衷一是,至今仍无定论。而通过对现存汉代典籍中用语习惯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段玉裁的改动是正确的。“壮齿”讹作“牡齿”,是因壮、牡二字在汉唐时期的俗字写法相同所致。 【关键词】《说文解字》;牙;牡齿;壮齿;俗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牙部》:“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凡牙之属,皆从牙。,古文牙。”1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说:“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凡牙之属,皆从牙。臣锴曰:‘比于齿为牡也。’”2可见,《说文》诸本应当都是将“牙”训作“牡齿”的。《玉篇》亦与《说文》同,梁顾野王《玉篇·牙部》:“牙,牛加切,牡齿也。《诗》云:‘祈父,维王之爪牙。’”3之前并无异议,

但清儒段玉裁(1735—1815)《说文解字注》却将“牡齿”校改作“壮齿”,学者或同意,或反对,以致争论不休,形成了清代《说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论争。这次学术论争的范围之广,参与者之众,影响之大,皆罕有其匹,而且一直延续至今,仍无定论,故即使将其说成是清代《说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论争,也并不为过。段玉裁是当之无愧的《说文》学第一人,其所著《说文解字注》的成就极高,特别是在改字方面,不少地方颇有“先见之明”。傅杰先生尝言:《段注》“改易增删通行本《说文》的篆字和说解,而竟能与莫友芝所得的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甚至甲骨文、金文字形相合。”4但其中亦有好妄改之处,则早为学者所诟病。“牙”当训为“牡齿”还是“壮齿”,不但影响到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学术成就的评价,而且对还原许慎《说文解字》的原貌有重要意义,故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说文》四大家”改“牡齿”为“壮齿”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首先将《说文》中的“牡齿”改为“壮齿”,“《说文》四大家”的其他三家亦持此论。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九经字样》为据,将“牡齿”径改为“壮齿”:(牙,壮齿也。)壮,各本讹作?牡?,今本《篇》、《韵》皆讹,惟石刻《九经字样》不误,而马氏版本妄改之。《士部》曰:?壮,大也。?壮齿者,齿之大者也。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牙较大于齿,非有

《说文解字》六书之浅见

《说文解字》六书之浅见 《说文解字》六书造字法之浅见 马文许慎是东汉时期伟大的文字学家,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字典。5月23日,文联组织我市作家、诗人、摄影家等文艺自愿者怀着敬仰的心情乘车前往参观位于漯河市召陵区的许慎文化园进行采风。 汽车刚刚在许慎文化园门口的六书广场停稳,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六根亭亭玉立的石柱。由于我的采写地点就是六书广场,因此就饶有兴趣的对石柱进行了认真地观看。原来石柱上镌刻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确立的六书造字法: 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造字法的定义和字例,前两种代表着我国的四种造字方法,后两种代表用字方法。六书彰显了许慎对汉字使用和发展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对《说文解字》的学习方面我还是个小学生,开始对何谓六书造字法可以说一窍不通。回来后,我认真查看了有关资料,请教了有关专家。对六书造字法才有了初步的印象,下面说一点我理解的皮毛知识和浮浅见解。说得不准确的地方,请专家批评指正。《说文解字》记载: 仓颉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他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後古人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來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寫在竹简、絲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長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 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禪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直到许慎创造六书说,才有了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是许慎通过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是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进行了概括和归纳,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六书广场石柱上镌刻的六书的内容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含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 一曰象形,【《说文解字》把指事造字法放在第一位,我为了说明字的发展,把象形造字法挪在了第一位。应以《说文解字》为准。】许慎说,象形

说文解字木部字综述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研究综述 【摘要】《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不朽的名著。历代研究《说文》的颇多,对《说文》的体例、内容、部首等都进行了研究,目前对说文“木”部字研究的人不是很多,本文就各学者对《说文》“木”部字的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重文、木文化、唐写本说文木部研究等诸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以后木部研究和《说文》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说文》;木部字;研究综述 成书于汉代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反映诸多文化现象的汉字文化宝库。《说文》共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为十五卷,每卷分为上、下三十卷,收字9353 个,又重文1163 个,注文约有十三万字。书中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出540 部,首创了部首排列法,字体以小篆为主,古文、籀文等异体字则列为重文。《说文·木部》共收字四百二十一个,重文三十九个,是《说文》中收字最多的部首之一。本文从“木”部字字形结构、字义校勘、释义方式、重文、木文化、唐写本说文木部的研究六方面进行综述。 一、《说文》木部字形结构研究 李瑶玲的《<说文>木部字研究》中按照六书理论,归纳整理421 个木部字的汉字结构。其中,6个象形字,3个指事字,7个会意字,403个形声字,另外还有“某”与“栞”两个字的结构不能确定。 她将象形字分为独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其中独体象形字1个:“木”字;合体象形字5个:“果、朶、枼、樂、。 将指事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指示性的纯符号;一类是在象形字上加指示符号以表示词义。《说文》木部的指事字都是在象形字“木”上加指示符号表意的字,共有3个:“本、末、朱”。 她袭承裘锡圭对会意字的次分类,将会意字分为图形式会意字:“采、析、休、梟”;利用偏旁间的位置关系的会意字:“杲、杳”;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重复同一偏旁而成的会意字;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枚”;其他会意字;《说

近二十年说文解字的文化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摘要:回顾二十年来《说文解字》的文化研究,综合分类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今后研究《说文》文化应注意的问题和可开拓的新领域。 关键词:《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是我国一部伟大的汉字字典,古往今来对众多学者都从中汲取过营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二十年,许多学者在对《说文》进行传统研究的同时,以更宽广、更新颖的眼光重新审视《说文》,研究《说文》,这些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我们把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叫“说文学”,一本书衍生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在中国的典籍史上是少见的,它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对它的研究的著作一般有以下几类:综合研究和普及性读取、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以及许慎与《说文》研究,在这里我们打算先对近二十年的《说文》文化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纵观研究《说文》与我国上古文化的相关著述,我们把研究成果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著,一类是论文。按内容又分为从整体上研究《说文》的汉字文化和从具体的部首字族研究其蕴含的文化。以下论著只是我们从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中挑选的一部分,但其研究之深广也可见一斑。 一、《说文》文化研究的专著 臧克和的《汉字单位观念史考述》以及《<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是一本对《说文》文化研究比较典型的著作,后面我们会具体说到。陆忠发所著《汉字文化学》,从根源上解决什么是“汉字文化学”的概念问题,并从造字、释字、用字等方面说明与文化的关系,结末还有汉字文化学研究的方法的论述,给在这方面想要有所作为的学者提供很好的借鉴;黄宗鸿的《<说文解字>与民俗文化研究》,这是一本比较全面的从《说文》整体上研究民俗文化的著作;刘志基《汉字与古代人生风俗》,它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育儿篇,婚姻篇,祭祀篇,而这三项内容几乎是中国古代生活的三个最重要的方面;王贵元《汉字与文化》,它并不单一引用《说文》来说明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从某一个汉字出发,通过《说文》对其的解释和其他诸多古文献典籍来发现古代民俗文化,是一本通识的普及性专著;王宁的《<说文解字>与汉字学》,其中主要有一章节的内容论述了《说文》与汉字文化的关系,篇幅较小,简明扼要地谈到了汉字文化学的主要问题——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形位的规整与分工,汉字的孳乳与分化,在《说文》中都能体现汉字的发展变化,从而窥探到历史文化的变迁;何九盈等学者所著《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严谨的理论探索和通俗的要求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这本书不以《说文》为唯一研究对象,但是阐释了《说文》的文化内涵——举凡民俗礼仪、文学艺术、科技、意识形态、经济、军事、法律等,无不包括,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多方面的需要;雷汉卿《说文解字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这本书专门从示部字入手,看中国的祭祀文化,考证了《说文》中的示部字与神灵祭祀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后辈学者继续研究《说文》示部字的重要参考材料。 以上所列书目除了雷汉卿所著《说文解字示部字与神灵祭祀考》一书是以示部字为考察对象探寻其蕴含的文化信息,而其他几本专著都是从《说文解字》的整体出发,不专门对哪一部首的汉字做文化探讨。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说文》的文化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的著述——臧克和的《<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它对“说文解字学”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从《说文》的取类方法、释文系列、意象系列来找到其与中国系统思维、逻辑思

浅谈历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状况(3)

浅谈历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状况 一、摘要:《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的许慎编著,是中国第一部系 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也是首部按照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本文对《说文解字》这本书在各个朝代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最后集中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重点在形声字的论述上进行成文的概述。 关键词:《说文解字》梳理形声字 一前言 《说文解字》问世以后,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文解字》。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解字》以证字义。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解字》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解字》。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解字》。 东汉到唐代是《说文》学的起始期。其代表人物是李阳冰。唐代以前,《说文解字》只有传写本没有刊印本。李阳冰把自己收藏的和自己收集到的《说文解字》抄本加以整理和研究,刊定为30卷,修正笔法;虽然有不少主观臆说,但也时有正确的意见。 宋代到明代,是《说文》学的发展期,其代表人物是南唐人徐锴(又称小徐)和徐铉(又称大徐)。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共40卷,是最早也是最完整的《说文解字》注本。它除有一般注本的共同写法外,其显著特征是特别注意从声音上考索字义,从形声字的声旁说明字义。这种因声求义的方法对清代训诂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周祖谟在《问学集·徐锴说文学》一文说:“徐锴《系传》是清代文字训诂之学的前驱。” 清代是《说文解字》研究的鼎盛时期。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不下200人。清代《说文解字》之学,可分为四类:其一,是校勘和考证工作,如严可均的《说文校议》、钱坫的《说文解字斠诠》等;其二,对《说文解字》进行匡正,如孔广居的《说文疑疑》、俞樾的《儿笘录》等;其三,对《说文解字》的全面研究,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筠的《说文句读》;其四,订补前人或同时代学者关于《说文解字》研究的著作,如严章福的《说文校议议》、王绍兰的《说文

《说文解字》研究综述

《说文解字》研究综述 王元巾;王晓波 【摘要】《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阐述汉字形意关系的字书.《说文解字》关于文字的解读对中国文字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汉末以来,学者就已经将目光转移到《说文解字》上.总的来说,《说文解字》的相关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研究呈现多元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更为多样.二是《说文解字》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沿袭旧有学术观点的弊病,在现当代没有产生超越《说文》大家的见解,更多的是沿袭故有学说甚至产生误读.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7)011 【总页数】5页(P86-90) 【关键词】《说文解字》;文献;文字学 【作者】王元巾;王晓波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绥化市委党校黑龙江绥化1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2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辩识声读和解说字义的字书,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共10506字,按540个部首列字。段玉裁曰:“令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

某”,于是形立而音义易明。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1]许慎以“六书”进行字形分析,比较 系统地建立了分析文字的理论,同时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和汉代的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清代经学家王鸣盛曾誉:“《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 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2] 《说文解字》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唐宋整理校勘阶段,元明重点研究阶段,清代全面繁荣阶段,现当代综合研究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说文解字》的研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我们通过研究年代和研究著述可以准确的把握《说文解字》研究的侧重点和学术观点的变化和脉络。各个年代的关注点虽有不同,但彼此关联,互有呼应,我们亦不能用孤立的态度来看待每个年代的研究重点,他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推动着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的不断进步。本文旨在对《说文解字》在不同年代的研究著述进行总结和概括。 唐代至宋代对于《说文解字》的关注力度不高,是《说文》学的发展期。《说文解字》成书于汉代,但是在唐朝只有传写本,而没有统一的刊印本。由于传写本当中,经常出现差异和讹误,所以传写本并不能作为严谨的学术参考资料进行研究。在唐末社会动荡以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下,《说文解字》的刊印本迟迟无人进行搜集和整理。此时李阳冰将私藏版和搜集版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校订,最终勘定许慎《说文解字》原著本三十卷。李阳冰在勘定《说文解字》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论定笔法;2.别立新解;3.刊定形声。[3]他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单纯的校订和整理,同时他也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后人称之为“阳冰新义”[4]。从宋代开始,《说文 解字》逐渐为大家所重视。在此期间出现的代表人物是徐铉(大徐)和徐锴(小徐)。宋太宗雍熙年间,徐铉与句中正、王惟恭等人勘定校正《说文解字》,在纠正旧本“错乱遗脱”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徐铉的《说文》后世称为“大徐本”即

略说《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

略说《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 以《略说《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辞海总集,编写于公元前2世纪。由西汉文学家许慎所著,是一部汉语言学与汉语词语解释文献。尽管它是一部古老的著作,但在历代学者的研究和实践中,它一直在指导汉语的发展和影响着中国的文字习惯。 《说文解字》的内容和特点,使它成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语言学学术著作。它收集了汉语语言中现存的大量文字,并系统地给出了字的解释与解释的思想。它讨论了汉字的含义和由来,将汉语词语进行归类处理,分析了字音规则,构建了汉语词汇和结构的发展模式,从而使其成为汉语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环。 《说文解字》从语言学分析的角度对汉语词语进行了释义。它把每个字分解成“构成”和“释义”,即把汉语词语拆分为“字”和“意”;着重释义,把汉字的原义和衍义说出;强调词义的复杂性,归纳各类意义;举出相关的例子并加以解说,更具体、更清楚地表达出字词的含义。可以说,《说文解字》开辟了一个新的思维方法,成为当时典型的释义思想。 《说文解字》在后世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古代的文字学家们把它作为学习汉语的基础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至今,《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仍然是许多学者们学习汉语的依据。比如“借”字,许慎是这样解释的:“借,从别处来者也。”汉语中的“借”,

有的时候也表示一种“暂时”的含义,而这正是由许慎的释义演变而来的。另外,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组合也是从许慎的释义中得出,比如所谓“借助”,就是“从别处来者所帮助”这样的意思。 因此,《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上汉语的语言结构和文化传统,仍然在汉语词汇和表达上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文字习惯。它的卓越成果也使它成为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因此,《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对于当今的汉语语言文字研究和教学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总之,《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是一种无可替代的释义方式,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它不仅涉及到汉字的构成和意义,还为汉语结构和汉语词汇的形成提供了基础。通过《说文解字》,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语言的发展史,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了解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可以更准确地使用汉语,从而更好地发挥汉语的独特优势。

《尔雅》与《说文解字》中训诂术语之比较

《尔雅》与《说文解字》中训诂术语之比较 李香玉 【摘要】研究了《尔雅》和《说文解字》中的训诂术语,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并用具体的数据和例句加以说明.其中,释义术语在两书中频繁出现,注音术语在《说文》中出现的次数更多,而辞例术语在两部原书中都较少使用,多出现在与其相关的注疏中.《说文》中的训诂术语在《尔雅》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渐趋成熟. 【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0)004 【总页数】4页(P66-69) 【关键词】《尔雅》;《说文解字》;训诂术语 【作者】李香玉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中国语言学史上,训诂专书是古人所做的训诂资料纂集而成的著作。《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整理、解释古代文献词语的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书中保存了很多词的故训,不仅可以使我们学习古代文献,而且也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说文解字》则是现存最早的解释文字形音义的字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集形音义于一体的训诂巨著。作为汉代的训

诂专书,《尔雅》和《说文解字》让我们能了解汉代术语的使用情况、发展水平以及汉代的训诂水平,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的语言提供更多的详实可靠的语料。训诂术语是用来阐释,分析,辨别语言的专门用语。关于两书的训诂术语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朝华《<尔雅>中的训诂术语》(2009),马景仑《谈谈段注对<说文> 训诂术语的诠释》(1996),刘志刚《<说文>“词也”类训诂术语及段注考略》(2009)等。本文主要对两书中出现的释义术语、注音术语、辞例术语三种训诂 术语进行比较分析。 一、《尔雅》和《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术语 释义术语是指解释词语、文句以及篇章含义的训诂术语。这类训诂术语主要是为了分析阐述文献字词和文义。[1]两书中的释义术语有: (一)某,某也;某,某 这是常见的释义格式,以判断句的形式来解释字、词的含义,可以翻译为“……,是……的意思”。《尔雅》中使用“某,某也”这种格式共有660多次,前三章611次,其它章节出现的次数明显减少。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肈、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2] 《尔雅·释言》:“殷、齐,中也。” 《尔雅·释训》:“明明、斤斤,察也。” 《说文》中每个字下面列了小篆,解释字义的时候常用“某,某也”这种格式,《说文》有9353个字,出现这种结构就有7600多次,几乎贯穿整部书。如:《说文·一部》:“元,始也。” 《说文·又部》:“又,手也。”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尔雅》中用“某,某也”这个术语多是解释意义相关和相近的一组词,而《说文》多是解释字义,比较简短。如: 《尔雅·释诂》:“如、适、之、嫁、徂、逝、往也。”都是“到……去”的意思。

《说文解字》解读:古代文字演变与象形字分析

《说文解字》解读:古代文字演变与象形字分析 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字文化的国家,而《说文解字》被誉为最早的字典 之一,成为了研究古代汉字演变及象形字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将对《说文解字》进行解读,探讨古代文字的演变和象形字的分析。 1. 《说文解字》的出现 1.1 背景 在古代中国,文化交流和文字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记录和传承知识,人 们开始创造文字。然而,古代汉字并非像现代汉字那样多种多样,而是由简单 的象形字逐渐演变而来。在古代文字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变体和衍生的 字形。为了系统地总结和归纳这些字形的演变,之后便出现了《说文解字》。1.2 作者与编纂背景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学者许慎。许慎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学者,他 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开始编纂了这部字典,用于收集整理古代的文字和字形。《说文解字》使用古代汉字的字形,并通过详细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文字 的含义和意义。

2. 古代汉字的演变 2.1 演变原因 古代汉字的演变是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字的 使用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字形的要求也有所变化。为了更好地表达意思,并 适应不同的书写工具,古代汉字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形态。 2.2 演变过程 古代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最早的古代汉字是简单的象形字, 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表达相应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 增加象征性的笔画,使字形更加具有图像化的特征。同时,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如竹简、木简、骨片、甲骨等的使用,古代汉字的字形也不断发生变化。2.3 演变结果 随着古代汉字的不断演变,最初的象形字逐渐衍生出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结构。比如,最早的人物象形字“人”逐渐演变为“亻”,表示人类社会的意义。又如,“木”逐渐演变为“林”,表示森林的意义。这些演变结果反映了古代 人们对事物含义的认识和表达方式的变化。

《说文解字》象形字初探

《说文解字》象形字初探 提运繁 【摘要】《说文解字》自成书以来备受文字学家的推崇。对其研究也涉及各个方面。本文对其中象形字从构形、取象、说解方式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构形方面,象形字分为全体象形、部分象形、连体象形。取象方面,分属天文地理类、动物类、人体类、植物类、人工物类等。说解方式则有“象形”、“象某某之形”、“象某某”、“从某,象某某”、“从某,象某形”、“从某,象形”六种。在整个汉字构形体系中,象形字是其它类型汉字构形的基础。%Shuo Wen Jie Zi has been immensely rewarded and respected by philologists since its publication. The researches on this book involve various aspects. The current thesis attempts to probe into pictographic characters from the angles of formation, image-taking,and ways of expl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pictographic characters are categorized into entire picto- graphs,partial pictographs and conjoined pictographs. On the aspect of image-taking,they respectively belong to type of as-tronomy and geography,animal,human body,plant,artificial objects and so forth. Besides,there are six ways of explaining pictographic characters,namely,“Pictograph”,“Like the shape of…”,“Like…”,“Like…according to…”,“Like the shape of…according to…”and“Pictograph,according to…”. Pictographic characters serve as the basis of forming of other sor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whole system of Hanzi formation.

我国第一部系统字典

我国第一部系统字典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为东汉的许慎。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到目前流传最广的中文必借工具书。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屡经窜改,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的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对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和古史学的研究作用极大。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的学问,给它作注的大家就有数十家。 简介 许慎(约58-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人。古文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他初举孝廉,后入京,官至太尉南阁祭酒。曾从贾逵学习古文经学,博通经籍,当时洛阳儒生称其为“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对我国文字学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许慎所处的时代,古文经与今文经的论争非常激烈。今文经的儒生大多认为当时通行的用隶书书写的经典解说字义不严肃,谬语较多。而古文经的儒生则认为从孔壁中发掘出来的用六国文字书写的经典是可靠的。这场斗争对推动经学和文字学的发展是有益的。处于这个时代的许慎,“性淳笃”且“博学经籍”,并注意研究周秦时的西土文字籀书及“孔壁古文”(又称“东土文字”),尤其着力于小篆和六书,诸如《仓颉》《博学》《凡将》《急救》《训纂》等字书无不涉猎。由此,为他后来撰写《说文解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他才学过人,成年后即任职汝南郡功曹。在任上,他勤于政事、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刚毅多谋、颇有政绩,因此被举为孝廉,来到了京师洛阳,补为太尉南阁祭酒。许慎到洛阳后,尽管他“少博经籍”,颇有造诣,但仍“从逵

受古学”,拜当时的儒学大师贾逵为师。所以,他对古文经和仓颉古文、史籀大篆的研究,又有了更高的造诣。 汉代儒生研究古代文献,有古文经和今文经两大学派。今、古文经之争到汉章帝时代已进行了二百多年。今、古文经之争也诱发了那些不肯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的有志之士的创造欲,许慎就是其中一位不断进取、锐意创新的学问家。许慎针对古、今文经之争的根源在于使用文字的混乱,批评今文经学家牵强附会、随意解说文字,只凭笔画臆测文字起源与结构,是荒诞不经的“巧说邪辞”。他认为,先有文字而后有五经,今文经学随意解说文字,是“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因此他要纠正今文经的妄说,提高古文经的信度,而“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就必须弄懂文字的结构、读音及其意义。他强调:“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并说“本立而道生”。 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许慎搜集到了大量的小篆、古文和籀文资料,并且以他广博的经学知识为基础,根据六书条例,在从贾逵学习古学之时,即着手编写《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正文为14篇,加上《后叙》共15篇。据《后叙》谈,此书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达133441字(与今之大徐本所收字数稍有出入)。正文分540部,并首创部首检字法。按部首编排,基本上是根据形体相近或地支顺序排列。这种编排法虽然不太科学,但对后世编著字典者却影响极大,如晋时吕忱的《字林》、南朝梁时顾野王的《玉篇》及宋代的《类编》、明代的《字汇》、清代的《康熙字典》,皆沿用部首检字法。在同部首内,先列“字”,后列“文”。字形以小篆为主,次列古文、籀文。古、籀算作重文。在说解中,采用了《尔雅》等三十多种典籍,并汲取前人和当代通儒的解说达141处。解释单字,是先释义而后析形,其字音则居后。通过

关于《宋本玉篇》与《说文解字》几处异文问题

关于《宋本玉篇》与《说文解字》几处异文问题 关于《玉篇》与《说文解字》两部著作的比较,前辈学者已经作了不少研究,其重点在“异文”的问题上。因条件限制,笔者未能得见《原本玉篇残卷》,故参照《宋本玉篇》,以及大徐本《说文解字》,拟就这两部书中“玉”部、“土”部、“人”部的几处异文,参考其他资料,加以讨论阐述对比。有些异文较《宋本玉篇》为胜,有些异文较《说文解字》为胜,而二者不相上下的地方,阙如存疑。 标签:《宋本玉篇》《说文解字》异文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最早的汉语字典,从汉字的构形和字义上,对九千多个汉字进行逐一解释,这无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但是在古代,由于条件限制,书籍的流传全靠手抄,所以在传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衍缺讹误的问题。而时隔四百余年的南北朝,梁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编撰的《玉篇》,是继《说文》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汉语字典,但是现存本已非野王原本,而是后人所增补过的。这两部字书都是我国研究古汉字必不可少的资料,有很重要的利用价值。 一、《玉篇》与《说文》的总体比较 《玉篇》与《说文》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收字数量上,《玉篇》要比《说文》庞大得多。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原本《玉篇》收字16917字。今《宋本玉篇》收字22561字。从数量上来说,要比《说文》庞大得多; 第二,《说文》主要从字形上来分析汉字的本义,而《玉篇》则主要从字义着手,又不仅仅局限于汉字的本义,还同时兼顾了汉字的其他意义,如《宋本玉篇》“车”部字下“输”云:“式朱切,委也,更也,尽也,泻也”就同时列出“输”字的四种意思,除了本义“委也”,其余三种都是引申义。而大徐本《说文》则仅有“委输也”这一本义,所以从释义上来说,《玉篇》要比《说文》丰富得多; 第三,《玉篇》引用了大量书证来证明字义。《说文》虽然也引用书证,但是只是少量的,所以作为一部字典,《玉篇》在这方面起到了一个典范作用,如“土”部字下“坎”云:“苦感切,《易》曰‘坎,陷也’;《尔雅》曰‘小罍谓之坎’;郭璞曰‘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诗》云‘坎坎伐檀’,斫木声也。”为解释一字,引用了四种古籍来说明,足见野王用力之深。而引经据典这一点,也被后来的字书所吸收。 第四,《玉篇》首次在字书中对汉字使用反切注音,这无疑也是开创性的。如一个字有两种读音,则一一列出,或直接说“又音某”,或另给出反切注音。如“女”部字下“好”云:“呼道切,《说文》云‘美好也’,又呼导切,爱好也。”当然,这不能怪许慎,而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在许慎那个时代,反切还没

《说文解字》与汉字形体分析对汉字教学的一些思考-4页文档资料

《说文解字》与汉字形体剖析对汉字教学一些思考 摘要:《说文解字》作为文字学创立里程碑,是文字学史上最为经典、影响最为深远一部著作。《说文》不仅是一部实用性字书,还是一本系统文字学理论著作。可以说《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剖析形体结构、兼注音义字典,带有理论研究性质,全面整理与剖析了小篆系统汉字,开创了按部首系联排列汉字新模式。 一、“六书”与《说文》 在许慎之前,有仓颉依据“六书”造字传说。现代文字学家认为,“六书”是对汉字造字规律总结,而不是汉字产生之前造字模式。在许慎之前,仅有“六书”名称,没有具体阐述,更没有用来系统地剖析汉字。许慎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理论用于实践,逐一剖析《说文》收录9353个汉字。 许慎是中国文字学奠基人,不但在《?f文解字?叙》中举例阐述了汉字六种造字方法,还在正文中对9353个汉字进行了结构剖析,通过剖析字形结构说明字义、字音。当然通过字形结构剖析,大致可以知道这个字是用什么样方法创造出来。 李运富先生认为“许慎析字方法与结构类型不同于“六书”,“六书”名称与类型是多角度不统一,而《说文解字》所用术语与类型都是只对构件而言,由构件性质决定。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运用析字方法应该叫做“构件剖析法”而不是“六书”剖析法。 虽然“六书”与《说文》有关,但不是汉字结构剖析理论方法,也不是汉字结构类型系统概括,而是古代小学教儿童掌握用汉字六项浅显易懂易用知识内容。在汉字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常以“六书”为指导。 二、《说文解字》对字形剖析评价 《说文》原有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集了九千多个小篆,收入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还有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附在正字之末。 《说文》是最丰富最有系统一份秦系资料,是现在保留小篆最多书,但本书中小篆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有一部分篆形是靠不住。《说文》在东汉时代编写,篆文是在春秋时代使用字体,可见东汉已经通用字体是隶书。许慎在当时条件下难以避免误断。裘锡圭先生指出:“《说文》篆形有不少错误,并不是想贬低它价值。《说文》是最重要部分文字学著作。如果没有《说文》,有很多字结构就会弄不清楚,有很多字在古文字里写法跟在隶、楷里写法就会联系不起来,还有不少字甚至会失传。总之,要研究汉字结构与历史,是离不开《说文》。但是对过去很多文字,学者迷信《说文》,也是不对。我们应该尽量利用已有古文字资料纠正、补充《说文》,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以超出四分之三大量篇幅,纵评两千年传统语言文字学,全面考察演进历程,系统梳理内容,深入剖析实际得失,对《说文》学进行了透辟剖析。关于许慎《说文》,介绍其所创体例,评价其解释字义自有创造之处,一是抓住字本义,从根本上解决训诂问题;一是不满足于单词释义,有还加上描写与叙述。同时指出其缺点:一是对字形误解,错释形或义;一是拘泥字形,牵强附会;一是采用解释不科学声训;一是以后起字为本字。最后评定成就大于缺点。他也说明:“自从甲骨文出土及金文大量发现以后,汉字字形研究跨进了一个崭新时代,学者们眼界放宽了,不再墨守着一部《说文解字》不敢越雷池一步了。一方面《说文》说对了地方,甲骨文、金文再加一层佐证。另一方面《说文》说错了地方,甲骨文、金文给它来一个反证。”就是说虽然《说文》对文字构形有些错误,但它是第一部除讲字义以外,还讲字形与字音书。它所收主要是词常用意义,因为词常用意义往往就是词本义。从本义推知许多引申义。《说文》有助于对古文学考释,也就是说《说文》作为桥梁,使我们接近甲骨文与金文。 三、《说文》与汉字字形结构剖析 正如以上所说,《说文》囿于文字资料之不足,昧于文字构形之变异。所以我们研究汉字要

《说文解字系传》标注引申义体例初探

《说文解字系传》标注引申义体例初探 王艳 【摘要】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是汉语研究史上最早研究引申的著作,形成自己比较独特的标注引申义的体例.在标明引申义的途径上,徐锴采用了直接简单标注、援引文献用例标注、援引词书释义标注或佐证、援引经籍旧注释又标注、以词语(包括今、俗语)、成句来标注五种方式.徐锴标明的引申义中,涉及到的引申类型主 要有延展引申、条件引申、比喻引申、邻近引申和词性引申五种.标注引申义是徐 锴有意识的行为,这一点还表现在他在部分引申义的标注上不只是简单地标注了引 申义,还分析了引申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故谓”、“通谓”、“言”、“喻”四 个训诂术语的运用上. 【期刊名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5 【总页数】5页(P132-136) 【关键词】《说文解字系传》;引申义;体例;徐锴 【作者】王艳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山东东营2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62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1](以下简称《系传》)是汉魏以来最早一部系统注

解《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之书,共40卷。全书征引丰富,除引据前代 古书来证明许慎的训释,用形声字的声旁探讨字源,考察古书用字的假借外,还常常标注引申义,是汉语研究史上最早研究引申的著作,对后代的文字训诂学,尤其是《说文》学有很大影响。 词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词形成之后,随着时间、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会出现引申义。引申是常见的词义运动。陆宗达、王宁认为:“词义从一点(本义)出发,沿着它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新义或派生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这就是词义引申的基本表现。”[2](P140)引申义和本义一起构成了词的意义系统。词义引申最常见的结果就是义项增加。在许慎之后,许多训诂学家往往都是随文释义地涉及到了许多引申义的资料,但是没有人能够有意识地从本义出发揭示词的引申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徐锴。赵振铎先生在《训诂学纲要》中说:“训诂学上第一次涉及词义引申问题的是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3](P194)徐锴往往能从《说文》的本义出发,比较系统地对文字的引申义进行说明。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徐锴的引申义体例做一下简要分析。 一、标明引申义的途径 (一)直接简单标注引申义 所谓直接简单标注引申义,是指徐锴借助自己特有的或既成的一些训诂术语直接将不同于许慎的引申义标注出来,没有加以文献、字典等其他的说明。 栽《说文》:“栽,筑墙长版也。《春秋传》曰:‘楚围蔡,里而栽。’”臣锴 曰:“又栽植也。” 诞《说文》:“诞,词诞也。”臣锴曰:“又妄为大言也。” “栽”本义是筑墙长版。筑墙过程中先植木杆于墙基两边,此种约束对齐的长板就是“栽”,此处许慎引文有误,应为《左传·哀公元年》曰:“楚子围蔡,报柏举也,里而栽。”长版必须是竖直的,由此引申为“栽种树木”。这是相似引申。“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