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

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

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

朱英贵

成语“一草一木”常用来比喻微小的东西,其实,“草”“木”二字乃大自然植物的两类总代表,即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可见“木”字跟“艸”字都是与人生相关的最常用字。我们在说解了不、屯、生、才、草(屮、艸)、卉、刍(芻)等几个表示草本植物的字之后,又作为过渡,介绍了多年生的禾本科木质常绿植物“竹”字,从本篇开始准备说解几个表示木本植物的字,那就先从“木”字说起吧。

一、“木”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木”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如上图所示,“木”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树”。从甲骨文、金文

到小篆的字形都是一致的,都是上为树枝、中为树干、下为树根的一个独体象形字。其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树枝被拉直,演变为横画,尽管树干(竖画)与树根(一撇一捺)的形象还在,然而字形整体上却很难让人看出是一棵树的象形了,由此可见树枝对于树的重要性,难怪甲骨文的“木”字,树枝有多种画法。

《说文解字》卷六木部:“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从木。”

许慎的解释意思是:“木”,就是向上生长的意思(冒也),它从地面冒出而向上生长。属于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东方之“行”。它的字形采用“屮”作表意构件,下部象它的根。大凡跟“木”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木”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的解释有两点偏离于“木”字的构字理据:一是“木”是象实体事物的名词,其造字本义为“树”,而《说文》却将其解作动词“冒也”;二是“木”字是一个独体象形字,其表示根部与枝干的线条本为一个整体,就是一棵树的形象,而《说文》却将其解作“从屮”,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当然,这也不能苛求于《说文》作者,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甲骨文面世,许慎是根据小篆字形来解释的,难免于“木”字的构字理据有所偏移。

二、“木”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木”字的造字本义为“树”,即人们真实可感的一棵一棵的树。

由此可以产生如下几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用作木本植物的通称。例如:“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庄子·山木》)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又如“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

一是作为木本植物的“木”,从古人所理解的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元素的角度,可以是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一。例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再如“至春少阳,东出就木,与之俱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终始》)又如“木者,春生气之始,农之本也。”(《南齐

书·五行志》)

二是作为木本植物的“木”,从古人所理解的能够产生音乐的物质材料的角度,可以是古代“八音”之一。例如:“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周礼·春官·大师》)再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又如“上古世质,器与声朴,后世稍变焉……木,柷敔也,贯之为板,此于世甚便。”(明·胡侍《真珠船·房庶论乐》)其二,“木”字还可以泛指草木。例如:“五行有木而无草,则草亦可谓之木;《洪范》言‘庶草藩芜’而不及木,则木亦可谓之草。”(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塞语·牝牡雄雌》)再如“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孟子·尽心上》)又如“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明·魏学洢《核舟记》)

由此可以引申出树叶的意思,例如:“木落南翔,冰泮北徂。”(《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木落者,叶落也。”再如“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又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诗)其三,“木”字还可以指木料,木材。例如:“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周礼·考工记序》)再如“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孟子·梁惠王下》)又如“是故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匠之制木也。”(《淮南子·主术训》)

由木料、木材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多种木制品的意思:

一是特指木柱。例如:“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史记·商君列传》)再如“属小吏百余人,持兵仗以出,立木而署之曰:刺史出,民有敢观者,杀之木下。”(唐·韩愈《故贝州司法参军李君墓志铭》)二是指船或筏。例如:“‘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易·涣》)王弼注:“木者,专所以涉川也。”高享注:“木,指船……谓其乘船渡水而有功也。”

三是指棺椁。例如:“原壤登木。”(《礼记·檀弓下》)郑玄注:

“木,椁材也。”再如“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又如“纯与从昆弟欣、宿、植共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老病者皆载木自随,奉迎于育。”(《后汉书·耿纯传》)

四是指刑具。例如:“为外形者,金与木也。”(《庄子·列御寇》)郭象注:“木谓捶楚桎梏。”再如“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李善注:“三木,在项及手足也。”又如“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清·方苞《狱中杂记》)

五是指柝。例如:“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其四,“木”字还可引申出质朴的意思。例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何晏集解引王肃曰:“木,质朴。”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一些相关的意思:

一是表示拙直,不柔和。例如:“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征》)再如:“勃为人木强敦厚。”(《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二是表示麻木,失去知觉。例如:“贾瑞听了,身子已木了半边。”(《红楼梦》第十一回)再如“下到池子里去,热水把全身烫得有些发木。”(老舍《骆驼祥子》十五)又如“姚志兰心都木了,回头一望小朱,小朱脸色煞白,嘴唇没一点血色,上唇直打颤颤。”(杨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

三是表示愣,发呆。例如:“生睹之,神情摇动,木坐凝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花公主》)再如“他拉着车一直奔了人和厂去。虎姑娘屋中的灯还亮着呢。一见这个灯亮,祥子猛的木在那里。”(老舍《骆驼祥子》六)又如“当他听他妈说:他的傻舅奶透露他舅爷正为生禄家可能退组而难受着的时候,偏分头简直木了。”(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一章)

四是表示呆笨。例如:“看起来,就是中学卒业生,或大学生,也未必看得懂《涛声》罢,近来的学生,好像‘木’的颇多了。”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

根据上面对“木”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木”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木”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木”字的成语较多,“木”字在相关成语中大致有如下三

种含意:

其一,成语中的“木”字表示树或树木的意思。例如: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源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草木俱朽——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语见《后汉书·朱穆传》:“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倾。”

草木萧疏——萧疏:冷落,稀稀落落。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形容深秋景象。语见《晋祠》:“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草木愚夫——旧时农民的谦称。象山野之中草木那样愚昧无知的人。也指人对农民的蔑称。语见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回:“料你不过草木愚夫,识得什么天时人事。”

草木知威——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源自《新唐书·张万福传》:“朕谓江淮草木亦知尔威名。”

草衣木食——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形容生活清苦。语见元·马致远《黄梁梦》第一折:“你这出家人,无过草衣木食,干受辛苦,有什么受用快活处。”

池鱼林木——比喻无辜而受连累,遭祸害。源自《淮南子·说山训》:“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宋君亡其珠,池中鱼为之殚。”

登木求鱼——登:攀;木:树。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语见宋·苏辙《次韵吴厚秀才见录》:“登木求鱼知我掘,循巢觅兔笑君疏。”

独木不林——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语见汉·崔髎《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风木含悲——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源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风木之悲——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指丧父母的悲伤。语见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怀风木之悲;壮岁

鼓盆,久虚琴瑟之乐。”

风木之思——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语见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陵寝纪》:“臣谨以山川形胜、陵宫规制,各为一图,用备九重瞻览,少慰风木之思。”

槁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教猱升木——猱:猴子的一种。教猴子爬树。比喻指使坏人干坏事。语见《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枯木逢春——逢:遇到。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语见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枯木生花——枯树开了花。比喻绝处逢生。也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源自《三国志·魏志·刘弇传》:“起烟于寒灰之上,生花于已枯之木。”

枯木死灰——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枯木朽株——朽:腐烂;株:露出地面的树桩。枯木头,烂树根。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无用的人。源自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故有人先谈,则枯木朽树功而不忘。”

枯株朽木——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朽:腐朽,腐烂。枯死的树桩,腐朽的树木。比喻衰朽的,没有多大用处的人或物。语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我虽比他尊贵,但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

枯木再生——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语见宋·苏辙《陈汝义学士南京谢表》:“岂谓圣恩未弃,见桑榆,枯木再生,重沾雨露。”

连理之木——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

的征兆。语见《晋书·元帝记》:“一角之兽,连理之木。”

良禽择木——比喻贤者择主而事。源自《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鸣于乔木——比喻仕进达于高位。源自《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木本水源——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源自《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

墓木拱矣——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这是骂人的话◇指人死了很久。源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亦。”

盘木朽株——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比喻劣材。语见《后汉书·循史传·孟尝》:“盘木朽株,为万乘用者,左右为之容耳。王者取士,宜拔众之所贵。”

青黄沟木——为无心仕进的典故。源自《庄子·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

人非草木——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同“人非木石”。语见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七回:“众人道‘上复观察,小人们人非草木,岂不省的?’”

人非木石——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源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山木自寇——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语见《庄子·人世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山颓木坏——山: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源自《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声振林木——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语见《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水木清华——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华:美丽有光彩。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源自晋·谢混《游西池》诗:“景晨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死灰槁木——冷了的灰烬,枯槁的树木。比喻毫无生气或意志消沉,对世事无动于衷。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语见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投木报琼——原指男女相爱互赠礼品。用以指报答他人对待自己的深情厚谊。源自《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一草一木——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源自《后汉书·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

移花接木——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语见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源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直木必伐——直木:笔直的树木;伐:砍。成材的树必被砍伐。比喻正直的人容易招怨。源自《逸周书·周祝》:“甘泉必竭,直木必伐。”《庄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冢木已拱——坟墓上的树木以很高大。比喻老死多年。源自《毂梁传·僖公三十三年》:“泰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泰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范宁注子之辈皆已老死矣……言其老无知。”

铸木镂冰——指约束树木(使其按人为的形态生长),刻镂冰塳(使其成某种精致的工艺品)。比喻经办毫无成效的事情。语见宋·叶

廷珪《海录碎事·人事中》:“卖浆贩麦,利辄失时,铸木镂冰,初无成日。”

其二,成语中的“木”字表示表示木料或木材的意思。例如:

寸木岑楼——一寸长的木材同尖顶的高楼比。原意是起点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轻重相比必须标准一样。也比喻差距极大。源自《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大兴土木——兴:创办;土木:指建筑工程。大规模地盖房子。语见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一:“奸佞之臣,罔真宗以符端,大兴土木之役,以为通宫玉清昭应之建。”

独木难支——一根木头支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源自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蠹众木折——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源自《商君子·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断木掘地——上古时代,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虽粗拙,亦适用。源自《易·系辞下》。宋·黄庭坚《题王黄州墨俭》:“诗掘地与断木,智不如机春。”

诽谤之木——诽谤:引以为谏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语见《史记·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者而来谏者。”

浮石沉木——比喻是非颠倒。语见汉·陆贾《新语·辨惑》:“夫众口之毁誉,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为曲。”

画地刻木——比喻进监狱,受审讯。语见《梁书·王僧儒传》:“盖画地刻木,昔人所恶。丛棘既累,于何可闻?”

刻木为吏——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污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源自《汉书·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汉书·路温舒传》:“刻木为吏,期不对。”

立木南门——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源自《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木石心肠——形容人心肠硬,不为情感所动。语见清·洪楝园《后南柯·辞职》:“虽木石心肠,亦为之动。”

木已成舟——树木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改变。语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四回:“如今木已成舟,也是林兄命定如此了。”

泥塑木雕——指泥做的和木头雕的偶像。比喻人的表情和举动呆板。语见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两班文武,如泥塑木雕,无人敢应。”

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语见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绳锯木断——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语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泰山梁木——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比喻伟人死亡。源自《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

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土木形骸——形骸:指人的形体。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土牛木马——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语见《关尹子·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削木为吏——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侮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语见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削木为吏,议不可对。”《汉书·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心如木石——心灵像树木石头一样,毫无情感、欲念。语见《五灯会元·百丈怀海禅师》:“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又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君不以异类见薄,故为悦己者容,北室生心如木石,吾安敢近?”

行将就木——行:将:将要;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朽木不雕——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源自《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朽木粪墙——朽坏的木头,污秽的土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源自《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朽木粪土——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源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朽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容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一木难支——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

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源自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圆孔方木——把方木头放到圆孔里去。比喻二者不能投合。源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若将有限心识作无限中用,如将方木逗圆孔。”

斩竿揭木——犹言斩木揭竿。语见清·褚人获《坚瓠补集·关社引》:“维兹六月,忽有斩竿揭木之事。”

竹头木屑——比喻可利用的废物。源自《晋书·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

其三,成语中的“木”字表示表示木讷或呆笨的意思。例如:

呆如木鸡——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源自《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木鸡养到——木鸡善斗的鸡,看上去象木头一样呆板。形容功夫到家。源自《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刚毅木讷——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源自《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麻木不仁——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语见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木讷寡言——木讷:质朴而不善辞令。质朴而不善于说话。源自《晋书·葛洪传》:“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

木人石心——形容意志坚定,任何诱惑都不动心。语见《晋书·夏统传》:“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

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

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 朱英贵 成语“一草一木”常用来比喻微小的东西,其实,“草”“木”二字乃大自然植物的两类总代表,即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可见“木”字跟“艸”字都是与人生相关的最常用字。我们在说解了不、屯、生、才、草(屮、艸)、卉、刍(芻)等几个表示草本植物的字之后,又作为过渡,介绍了多年生的禾本科木质常绿植物“竹”字,从本篇开始准备说解几个表示木本植物的字,那就先从“木”字说起吧。 一、“木”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木”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如上图所示,“木”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树”。从甲骨文、金文

到小篆的字形都是一致的,都是上为树枝、中为树干、下为树根的一个独体象形字。其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树枝被拉直,演变为横画,尽管树干(竖画)与树根(一撇一捺)的形象还在,然而字形整体上却很难让人看出是一棵树的象形了,由此可见树枝对于树的重要性,难怪甲骨文的“木”字,树枝有多种画法。 《说文解字》卷六木部:“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从木。” 许慎的解释意思是:“木”,就是向上生长的意思(冒也),它从地面冒出而向上生长。属于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东方之“行”。它的字形采用“屮”作表意构件,下部象它的根。大凡跟“木”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木”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的解释有两点偏离于“木”字的构字理据:一是“木”是象实体事物的名词,其造字本义为“树”,而《说文》却将其解作动词“冒也”;二是“木”字是一个独体象形字,其表示根部与枝干的线条本为一个整体,就是一棵树的形象,而《说文》却将其解作“从屮”,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当然,这也不能苛求于《说文》作者,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甲骨文面世,许慎是根据小篆字形来解释的,难免于“木”字的构字理据有所偏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精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精品)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加点字的书写和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浮燥.(zào)矗.立(chù)震.耳欲聋(zhèn)接踵.而至(zhǒng)B.骤.然(zòu)驰骋.(chéng)名副.其实(fù)穿.流不息(chuān)C.颠簸.(bǒ)虔.诚(qián)怒不可遏.(è)目眩.神迷(xuàn)D.寒噤.(jīn)苍劲.(jìn)纷至踏.来(tà)瞬.息万变(shùn)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去采访那位老兵,当年惊心动魄 ....的战争场面,他还是记忆犹新。 B.恒大队锐不可当 ....,尤其是那几位年轻中国小将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未来。 C.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热播以来,广大市民对该节目的热衷程度可谓迫在 .. 眉睫 ..。 D.站在左宗棠故居前,我不禁浮想联翩 ....,时空转换,似乎看见了这位伟人驰骋疆场的英姿。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B.他做事认真,待人诚挚,在生活和工作中,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人格魅力,感动和引导着周围的人。 C.抖音不再是一款只针对“先锋潮人”的应用,而是一个帮助普通用户记录美好生活的平台。 D.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值好的传承。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夸张、拟人)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代、夸张) C.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比喻)

汉字探微(125):细枝末节——释“末”

汉字探微(125):细枝末节——释“末” 展开全文 朱英贵 成语“细枝末节”原本是说草木的细小枝节,借以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或者无关紧要的部分。大凡草木的干茎分枝长叶的地方就叫做“节”,于是又有枝节横生、节外生枝、枝节末梢等成语,特别是“枝节末梢”这个说法告诉我们,“细枝”一定是长在“末节”上的,它是属于末梢的枝节。因此“末”字的本义就应该是“末梢”或者“树梢”的意思。这一篇就来谈谈“末”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 一、“末”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末”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未见“末”字,“末”字的金文字形(见上图:第一个字为春秋晚期金文,第二个字为战国金文)从“木”,其下为根,其上为草木的干与枝,而主干上的短横或者一点则表示草木的末梢所在,

为指示性符号。战国文字(见上图:第三个字为楚系简帛文字,第四个字为秦系简牍文字)则将上部的短横或者一点写成长横线仍然是表示草木末梢的位置,也是指示性符号。小篆字形的上部仍作横笔,应该是承继战国文字而来。至于隶书和楷书都跟小篆的构形相一致。“末”字在六书中应该是属于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指示性符号的指事字。 《说文解字》卷六木部:“末,木上曰末。从木,—在其上。” 许慎所作的解释是正确的,其意思是:“末”,树木的上部叫作“末”。它的字形采用“木”作为表意构件,指示性符号“—”表示树梢的位置在其上部。 由此可见,“末”字是一个指事字,它的造字本义应为草木的末梢。 二、“末”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末”字的造字本义为树梢。例如:“其初易知,其上难知,本末也。”(《易·系辞下》)高亨注:“盖初爻如树之本,上爻如树之末,仅见其本,难知全树,既见其末,易知全树也。”再如:“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楚辞·九歌·湘君》)又如:“残云收树末,返照落江源。”(唐·李频《江上居寄山中客》诗)又如:“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