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中國古代文學試題庫

第一部分先秦兩漢文學試題

一、填空

1.鯀禹治水的神話記載在典籍《》中。

2.《尚書》在漢代被尊為經,故又稱。

3.《春秋左傳正義》的作者是。

4.莊子文章往往圍繞一個中心來組織結構,後人稱之為結構。

5.“屈原”的“原”是他的。

6.東漢京都賦的代表作有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

7.《孔雀東南飛》原名《》。

8.《過秦論》的作者是。

9.現存最早的《國語》注本是三國時期吳人的《國語注》。

10.《古詩十九首》最早著錄於蕭統的《》。

11.在古代神話中,相傳是文字的創造者。

12.三家詩是指,齊人轅固,燕人韓嬰。

13.《春秋》三傳分別是:《左傳》、《》、《穀梁傳》。

14.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

15.“緣木求魚”的成語出自《》。

16.《莊子》的說理散文,最具文學意味的是“三言”,即寓言、、卮言。

17.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悲秋”主題,實由宋玉所撰《》發端。

18.路曼曼其修遠兮,。

19.枚乘的賦體代表作是《》。

20.司馬遷,字。

21.較詳細地記載了“女媧補天”的神話的書籍是《》。

22.《詩》到了________代被統治者奉為經典,稱作《詩經》。

23.我國詩歌沿著《詩經》開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進,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24.《公羊傳》的作者是。

25.有位伊人,。

26.“狡兔三窟”成語出自《》。

27.《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它的編纂體例是。

28.東漢京都賦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班固和。

29.《樂府詩集》是由所編。

30.《史記正義》的作者是。

31.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話是。

32.按標准,把《詩經》三百零五篇劃分為風、雅、頌三類。

33.孔子生於年。

34.“舍生取義”成語出自《》。

35.《國語》的性質是史。

36.《莊子》三言分別是指:、重言、卮言。

37.《戰國策》是由漢代學者編輯成書的。

38.《九辯》開創了文學史上的“”題材。

39.東漢時期代表性的楚辭注本主要是王逸的。

40.《史記集解》的作者是。

41.上古神話主要分為_______________,反映人與自然鬥爭以及人類之間戰爭兩大類。

42.《尚書》一名的意思是_________。

43.被司馬遷稱為“禮義之大宗”的先秦著作是《_________》。

44.“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句話出自《_________》。

45.關於《詩經》的編集,有所謂獻詩、___________、刪詩之說。

46.《詩經》中頌揚周始祖後稷的詩歌是《____________》。

47.《周禮·春官》把風、賦、比、興、雅、頌合稱為___________。

48.《__________》被後人稱為“春秋外傳”。

49.《孟子·滕文公》所指“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的人物的言行集中載錄於《_____________》一書。

50.《國殤》是《九歌》中祭祀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

51.漢大賦在結構上常采用______________的形式。

52.趙壹的《刺世嫉邪賦》屬於漢賦中的____________類型。

53.司馬遷說他編纂《史記》的宗旨,是要“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__________________。”

54.《史記》的人物傳記主要載錄在本紀、________和列傳中。

55.遊記、碑文等體裁肇興於_________時期。

56.____________是漢代出現的一種合樂詩體。

57.盤古神話屬於神話類型中的_______________。

58.韓愈《進學解》稱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是《_________》。

59.一般認為,《詩經》中的風、雅、頌是以____________為劃分標准的。

60.春秋時代,貴族常常在外交場合引用《詩經》來表達自己的志意,這叫做________________。

61.《____________》是《詩經》中棄婦詩的代表作。

62.《詩經》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自《____________》。

63.“《春秋》三傳”是指《公羊傳》、《穀梁傳》和____________。

64.戰國縱橫家的言行集中載錄在劉向所編的《_____________》一書中。

65.早期諸子散文的文體形態為__________體和格言體。

66.“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這句話出自《_________》。

67.“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一語出自《__________》。

68.《________》和《湘夫人》是《九歌》中祭祀湘水之神的作品。

69.《________》是我國最早的一首詠物詩。

70.《________》開創了中國文學史的“悲秋”主題。

71.賈誼政論文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

72.“疾虛妄”是王充名作《_________》的基本精神。

73.漢大賦在結構上常采用______________的形式。

74.《史記》的人物傳記主要載錄在________、世家和列傳中。

75.《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在先秦稱作“詩”或“詩三百”至才奉

為經典,稱作《詩經》。

76. 《詩經》中的“二南”指、召南。

77.《詩經》中的“二雅”指大雅、。

78.《詩經》中的“三頌”是指周頌、、魯頌。

79.《韓非子、五蠹》中的“五蠹”是指學者,言談者,工商,患禦者、、

五種人。

80.《論語侍坐章》中的“四子”是子路、、冉有、公西華四個人。

81.燭之武是《左傳》中的篇中的人物。

82.邵公是《國語》中篇的人物。

83.馮諼是《戰國策》中的篇中的人物。

84. “形容枯槁”出自《戰國策》中的篇。

85.秦代文學的代表作家是,其代表作品是《諫逐客書》。

86.漢代大賦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他的代表作是《子虛賦》和《上林賦》。這兩篇作品不寫於同時,但內容連貫,構思一貫,結體謹嚴,實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

87.司馬遷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88.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

89.《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篇詩歌。

90.第一篇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是。

91.第一部國別史是。

92.記載戰國史實又分國記事的史書是。

93.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標志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到獨立創作的更高發展階段的出現。

94.“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出自《國語》中的篇。

95.“緣木求魚”出自《孟子》中的篇。

96.“鍥而不舍”出自《荀子》中的篇。

97.“夙興夜寐”、“信誓旦旦”出自《詩經》中的篇。

98.《逍遙遊》篇是的代表作。

99.“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的名句。

100.《楚辭》最早的注本是《》。

二、名詞解釋

1.神話2.《山海經》3.詩三百4.詩六義5.四家詩6.風雅頌7.賦比興8.思無邪9.今文三家詩

10.毛傳鄭箋11.今古文尚書12.春秋三傳13.孔孟14.老莊15.知人論世16.《韓非子》17.楚辭18.風騷19.屈宋20.《九歌》21.《天問》22.諸子百家23.七體24.枚馬25.散體賦26.漢賦四大家27.勸百諷一28.《太史公書》29.互見法30.《史記》三家注31.班馬32.《漢書》33.樂府詩34.樂府35.《樂府詩集》36.《陌上桑》37.《孔雀東南飛》38.《古詩十九首》39.言事增實40.金相玉質

三、簡答題

1.簡述我國上古歌謠的藝術特征。

2.簡述我國神話的基本特征

3.我國神話有哪些主要內容?

4.簡述古代神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5.簡述《詩經》的藝術特點

6.簡述《詩經》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7.《氓》中棄婦形象分析

8.簡述先秦曆史散文的發展及特點

9.簡述《左傳》的進步思想傾向

10.簡論《戰國策》的藝術特點

11.簡述先秦諸子的發展概況及特點

12.簡述先秦諸子的特點

13.簡述《論語》的文學價值

14.簡論《孟子》的文學價值

15.簡述《荀子》散文的寫作特點

16.簡述“香草美人”意象具有哪些內涵

17.簡述《過秦論》的內容和藝術特點

18.簡述漢賦的分類及其發展概況

19.簡述漢大賦的成因

20.簡述漢大賦的特點

21.試論《天子遊獵賦》的主題及其在漢賦史上的地位

22.漢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

23.文人五言詩產生發展的過程

24.《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

25.簡析《氓》中女主人公三次涉淇水的作用

26.簡析《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27.《左傳》以戰爭描寫見長,試舉例分析其特色

28.《項羽本紀》,簡要分析項羽的性格特點。

29.簡述《陌上喪》“羅敷誇夫”一段的作用

30.簡述“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在全詩中的作用

四、論述題

1.舉例談談《詩經》的思想內容。

2.舉例說明《左傳》的文學成就。

3.試比較屈原與莊子的浪漫主義異同。

4.論述屈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5.談談漢代論說散文的發展概況。

6.張衡《二京賦》和班固《兩都賦》在寫作上有何不同?

7.司馬遷的家世、生平遭遇與《史記》創作的關系。

8.試論《史記》的藝術成就。

9.《史記》與《漢書》在寫作上有何不同?

10.試漢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

11.試述賦、比、興藝術手法在詩經中的運用。

12.結合作品談談你對《詩經》現實主義創作成就的認識。

13.你喜歡屈原嗎?談談你的看法。

14.試談談你對《離騷》抒情藝術成就的認識。

15.明代文學家王世貞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談談你對西漢散文成就的認識。

16.你認為漢賦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17.王國維認為賦是漢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學樣式,談談你的看法。

18.魯迅先生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你對這句話是如何認識的?

19.《史記》描寫人物從《左轉》中繼承了哪些手法?

20.《古詩十九首》中,你最喜歡哪一篇?說說你的理由。

(附:先秦兩漢文學試題參考答案)

一、填空答案

1.山海經

2.書經

3.孔穎達

4.輪輻式

5.字

6.班固

7.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8.賈誼

9.韋昭

10.文選

11.倉頡

12.魯人申培

13.公羊傳

14.語錄體

15.《孟子》

16.重言

17.《九辯》

18.吾將上下而求索

19.《七發》

20.子長

21.淮南子

22.漢

23.抒情詩

24.公羊高

25.在水一方

26.《戰國策》

27.紀傳體

28.張衡

29.郭茂倩

30.張守節

31.鯀禹治水

32.音樂

33.前551年

34.《孟子》35.國別史

36.寓言

37.劉向

38.悲秋

39.《楚辭章句》

40.裴骃

41.事物起源神話,

42.上古之書

43.春秋

44.論語

45.采詩

46.大雅·生民

47.六詩

48.國語

49.戰國策

50.陣亡將士

51.主客問答

52.抒情小賦

53.成一家之言

54.世家

55.東漢

56.樂府

57.創世神話

58.《尚書》

59.音樂類型

60.賦詩言志

61.《衛風·氓》/《邶

風·穀風》

62.《小雅·采薇》

63.《左傳》

64.《戰國策》

65.語錄體

66.《論語》

67.《孟子》

68.《湘君》

69.《橘頌》

70.《九辯》

71.《過秦論》

72.《論衡》

73.主客問答

74. 本紀

75.漢代

76.周南

77.小雅

78.商頌

79.帶劍者

80.曾晳

81.《燭之武退秦師》

82.《邵公諫弭謗》

83.《馮諼客孟嘗君》

84.《蘇秦始將連橫》

85.李斯

86.司馬相如

87.通古今之變

88.斷代史

89.305

90.《左傳》

91.《國語》

92.《戰國策》

93.文人

94.《邵公諫弭謗》

95.《齊桓晉文之事章》

96.《勸學》

97.《氓》

98.莊子

99.《離騷》

100.《楚辭章句》

二、名詞解答案

1.神話:神話是上古先民通過幻想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釋,用虛幻的想象表現了先民們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強烈願望和樂觀主義、英雄主義精神,是人類早期不自覺的積極浪漫主義藝術創作。它是原始文學的一種重要樣式,是後世文學藝術的重要土壤和武庫。

2.《山海經》:一部與巫術有關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詳,約成書於戰國時,秦漢時又有增補。共18卷,以記載傳說中的地理知識為主,兼及民俗、物產、醫藥、巫術、祭祀等,

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誇父逐日、黃帝殺蚩尤、鯀禹治水等,是我國先秦保存神話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3.詩三百:即《詩經》。《詩經》在先秦時不稱“經”,而是稱“詩”或“詩三百”,如《論語》引《詩》評《詩》即是如此。《詩經》本有305篇,舉其整數,故稱“詩三百”。西漢初成為官學,被尊為經,始稱《詩經》,後世也有沿稱“詩三百”的。

4.詩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的合稱。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也是根據地域和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風也叫國風,是帶有諸侯各國地方特色的樂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樂歌,分大雅、小雅。頌是王室宗廟祭祀或舉行重大典禮時的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三頌。賦比興:《詩經》常用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賦指的是鋪陳直敘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擬。興即托物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5.四家詩:指漢初出現的傳授《詩經》的齊人轅固、魯人申培、燕人韓嬰、趙人毛萇四家詩。前三家屬“今文詩”,西漢時立於學官,分別亡於三國、西晉和宋時。《毛詩》屬“古文詩”,東漢時立於學官,訓詁多用《爾雅》,事實多本《左傳》,流傳至今。

6.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也是根據地域和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風也叫國風,是帶有諸侯各國地方特色的樂歌,共有十五國風,160篇,多是民歌,少數是貴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樂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會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個人抒情之作。雅詩中也有部分民歌。頌是王室宗廟祭祀或舉行重大典禮時的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三頌,共40篇。

7.賦比興:賦比興是《詩經》標志性藝術手段。簡單地說,賦就是把詩人的情志或引用對象鋪陳直敘出來;比就是比喻;興就是起興、發端,一般在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它可以跟詩歌所抒發的情思有關,也可以無關。賦比興後來成為我國詩歌創作的一種基本手法。

8.思無邪:原句出於《詩經魯頌駉》最後一章。春秋孔子用來評價《詩經》的總的思想傾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所謂“無邪”,就是“歸於正”,亦就是《詩經》思想內容純正的意思。

9.今文三家詩:《春秋》過於簡短而語義隱晦,因此出現了一些對之解釋的著作。有傳為春秋時魯人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以及戰國齊人公羊高撰的《公羊傳》和戰國魯人穀梁赤撰的《穀梁傳》。《公》、《穀》闡述《春秋》的“微言大義”,《左傳》則以史實敘說曆史。

10.毛傳鄭箋:漢代毛亨、毛萇為《詩經》所作的注解名為《毛詩故訓傳》,簡稱“毛詩”。東漢鄭玄又為“毛詩”作箋注,名為《毛詩傳箋》,簡稱“鄭箋”。

11.今古文《尚書》:漢代,《尚書》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漢文帝時晁錯根據伏勝記誦所整理的28篇《尚書》,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曲阜孔壁中又發現一種用戰國古文字寫成的本子,稱《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16篇。此書到西晉末因戰亂丟失。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所獻《古文尚書》,經唐宋明清以來學者考證,實為偽書。

12.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的合稱。《公羊傳》由戰國時齊人公羊高撰,後漢景帝時公羊壽及其弟子胡毋生寫定;《穀梁傳》由戰國時魯人穀梁赤撰,漢時由傳人寫定。這兩傳都注重闡述《春秋》一書的微言大義;《左傳》重在補充史實,文學價值更高。

13.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稱。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稱為“至聖”,《論語》是以記載孔子言行為主的語錄體著作。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後世稱為“亞聖”,《孟子》是以記載孟子言行為主的語錄體散文。

14.老莊:老子和莊子的合稱。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是道家後學對他思想的記載和發揮。莊子是戰國中期道家的代表,《莊子》是他與其後學的著作的合輯。

15.知人論世:知人論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種讀詩的方法,後來成為我國文學評論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確理解作品,應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時代,才能避免主觀臆斷。

16.《韓非子》: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創作的一部政治哲學文集,今存55篇,少數篇章為後人竄入。其書融合並發展前人之說,建立了以法為本,法、術、勢融為一體的極權主義的法制學說體系。其文多為說理文,邏輯嚴密,分析透徹,深刻明切,辭鋒犀利,風格峻峭,善於分析類比,歸納總結,善於用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闡明事理。

17.楚辭:有三重含義:一是指出現在戰國時代、楚國地區出現的一種新的詩體;二是指戰國以及漢人用這種新詩體寫出的作品;三是指漢人把上述作品編輯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離騷》、《九歌》、《九章》、《九辯》等是代表作。

18.風騷:《詩經》與《楚辭》的並稱,是取《詩經》中的重要作品“國風”和《楚辭》中的重要作品《離騷》,簡括而稱為“風騷”。“國風”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作和發端之作,《離騷》是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和發端之作。這兩部作品開創了我國古代文學兩個優秀的傳統,長期以來一直是後人學習的範本。

19.屈宋:先秦楚辭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稱。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宋玉略晚於屈原,也以楚辭著稱,並對賦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後世因以屈宋合稱。

20.《九歌》:是屈原在楚國民間流行的祭祀樂歌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類。天神有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關的五首歌詞,多表現對天神的敬仰和贊頌,寫得莊嚴肅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關的四首詩歌全是戀歌,借對神的戀愛生活的描寫,表現人類對純潔愛情的贊頌,大都清新淒豔,幽渺情深。寫人鬼的只有《國殤》一篇,是對衛國戰爭中犧牲將士的熱烈禮贊,激昂悲壯,剛健質樸。

21.《天問》:屈原所作的僅次於《離騷》的長詩。它以反詰的形式,一連提出170多個問題,內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話傳說、古史傳聞、社會政治、個人生活等,表現出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廣博的知識,表現了詩人大膽懷疑、敢於批判舊觀念和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詩以四言為主,四句一節,通篇用反詰,參差錯落,圓轉活脫,被認為是“千古奇文”。

22、諸子百家:指春秋戰國時出現的代表不同階級和階層利益的各種學術派別。當時,各派紛紛著書立說,招徒授學,宣揚自己的主張,互相辯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雜、小說十家,影響較大的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為顯學。

23、七體:七體形成於枚乘的騷體賦《七發》。七發就是說七事以啟發太子,並以七段文字構成文章的本體。這種結構引起了後代的諸多模仿,《文選》遂將這些著作單列,命名為“七體”。

24、枚馬:西漢時期大賦代表作家枚乘與司馬相如的合稱。枚乘的賦富於鋪陳,描寫生動,多用誇張比興手法,代表作為《七發》。司馬相如的賦體制宏偉,辭采華豔,奠定了漢大賦的寫作模式,是漢代辭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子虛賦》和《上林賦》。

25.散體賦:也叫大賦,漢初形成,漢武帝至東漢中期最盛。它是漢賦的主要代表,居於主流地位。以寫帝王貴族生活為主,既諷且勸,曲終奏雅,客主首引,韻、散結合。奠基之作為《七發》、成熟之作為《天子遊獵賦》。

26.漢賦四大家:指漢代以創作大賦出名的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前二人為西漢賦家,後二人是東漢賦家。

27.“勸百諷一”:語出西漢末揚雄的《法言》。“勸”是鼓勵的意思,“諷”即諷諫。其意是說賦中鼓勵的成分過多,淹沒了篇末的諷諫主旨,本末倒置,結果欲諷反勸,適得其反,助長了帝王的奢侈心理。這是揚雄對漢大賦的批評。

28.《太史公書》:《史記》的原名。因作者司馬遷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屢屢自稱“太

史公”,故漢人多以此相稱,也有稱《太史公記》、《太史公百三十篇》的。東漢末靈帝時方有《史記》之稱。

29.互見法:《史記》選取、安排材料表現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並不寫入本人傳記中,而寫入他人的傳記裏,以避免行文重複和影響傳主的主要性格。

30、《史記》三家注:《史記》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別是晉(宋)裴骃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

31.班馬:班固與司馬遷的合稱。司馬遷是紀傳體通史的開創者,其所作《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班固繼承《史記》的傳統,著作《漢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紀傳體是以人物傳記為主,記載曆史人物的生平事跡與性格特征,文學性強。《史記》和《漢書》也是傳記文學的代表作品。

32.《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主要由東漢班固創作。由紀(12篇)、表(8篇)、志(10篇)、傳(70篇)四部分組成,全書一百篇,八十餘萬字。主要記載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曆史,目的是宣揚“漢德”。漢初史實,多承《史記》之義,並進行了一些剪裁、訂補。

33.樂府詩:樂府原是管理音樂的政府機構,後來把樂府機構收集整理起來的歌辭稱為樂府詩。魏晉以後,文人利用漢樂府舊題創作的徒詩也稱為樂府詩。樂府詩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中。

34.樂府:本是古代掌握音樂的官署機構,秦代已有之。六朝時,人們把合樂的歌辭、襲用樂府舊題或模仿樂府體裁寫成的詩歌統稱為“樂府”,於是樂府演變成為一種詩體名稱。沿用到後世,涵義進一步擴大,如宋人把詞,元、明人把散曲也稱作樂府。

35.《樂府詩集》:宋人郭茂倩所編,是現存樂府詩最完備的總集。輯錄了陶唐至五代的樂府詩一百卷,主要從音樂角度分12類。漢代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廟歌辭、相和歌辭、雜曲歌辭和鼓吹曲辭中。

36.《陌上桑》:漢樂府民歌,屬相和歌辭,五言。題名出自郭茂倩《樂府詩集》,又叫《豔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行》。詩通過羅敷拒絕使君調戲故事的敘述,歌頌了她堅貞的品質和不慕權貴、敢於反抗的精神,鞭撻了上層人物的荒淫,表達了勞動人民維護自己愛情與家庭生活的凜然正氣。

37.《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中最長的敘事詩,也是中國敘事詩的代表作。它講述了劉蘭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禮教迫害而被迫分離,最終雙雙殉情的愛情悲劇。詩中對人物的刻畫曲盡其妙:劉蘭芝的貞剛、焦仲卿的溫厚、焦母的霸道、劉兄的勢利,無不入木三分。此外,個性化的對話和恰如其分的細節描寫,展現了作者高明的敘事技巧。

38.《古詩十九首》:最早見載於蕭統編的《文選》,因作者佚名,時代莫辨,風格相近,蕭統泛題為“古詩”。詩非一人一時之作,作者是中下層文人,創作時代為東漢末年的桓帝、靈帝之世,思想內容呈現出複雜的時代特點,都帶有生命意識覺醒後的感傷色彩。藝術上渾然天成,言近旨遠,語短情長,耐人尋味。是漢代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

39.言事增實:這是王充對形式主義文風的批評。東漢時期讖緯流行,文學創作中出現“言事增其實”,“辭出溢其真”,“稱美過其善”,就是不依據事實而隨意誇大,有損於對真美的追求。這涉及到對文學創作的藝術虛構中,如何處理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關系的理論問題。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40.金相玉質:這是王逸《楚辭章句》中對屈原的評價。屈原人格品質極為高尚,對待現實積極進取,在創作上,屈原的作品文辭絢爛,想象豐富,表達對光明的追求與對黑暗勢力的控訴。屈原的作品內容和形式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且達到完美的統一。王逸對屈原作品“金相玉質”的評價,不僅對屈原的作品作了客觀公正的評價,而且對中國文學創作起了

指導作用。

三、簡答題答案

1.我國上古歌謠在藝術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體性、綜合性的藝術形式(2分)。二是它再現生活的直接性(2分)。三是句式簡單、語言簡樸、節奏流暢(2分)。四是以賦為主的表現手法(2分)。結合作品來談(2分)。

2.我國神話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在思想內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現在:(1)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從中隨處可見當時先民為生存而從事勞動創造的情況、先民同大自然鬥爭的具體情形,也可以看到當時社會鬥爭的真實面貌(2分)。(2)將人神化,重視人的力量和人的社會性,表現了他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對理想的熱烈的憧憬,表體現了中華民族立足現實人生、自強不息、堅韌頑強的鬥爭精神和奮發昂揚的樂觀品格(2分)。在藝術方面,(3)我國上古神話首先表現出了為人生、以人的生存為中心的原始藝術精神,展示了我們民族未來的藝術思維特征(2分)。(4)我國上古神話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表現,並不直接、具體,而是通過其幼稚幻想加工過的變態現實。在反映中華民族追求真理、富於理想、意志堅強、積極進取、樂觀豪邁的民族性格基礎上,形成了神話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2分)。(5)我國上古神話成功運用了後世所說的幻想、想象和誇張、擬人等浪漫主義手法(2分)。

3.現存我國神話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創始、萬物生成和人類起源奧秘的開辟神話,最有代表性的是盤古、女媧神話(2分)。二是以風、雷、鳥、獸、草、木等為描述對象的自然神話,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態,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衛填海和誇父逐日(2分)。三是英雄神話,表現了先民主體意識的初步覺醒,它們朦朧意識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較有名的如《鯀禹治水》和《後羿射日》(2分)。前者歌頌了治水英雄鯀禹父子,後者歌頌的是征服旱災的英雄後羿(2分)。四是關於異域奇國、怪人神物的傳奇神話,反映了初民企圖突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環境的願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於奇趣,具有超現實性、超自然性,如驩頭、吐絲女、羽民國、長臂國、厭火國等(2分)。

4.古代神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1)古代神話為後代作家、詩人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文學素材和藝術形象(2分);(2)古代神話中的女媧、誇夫、刑天等形象,表現出了頑強意志和堅定信念,對光明的追求和樂觀的信念,對後代文學家理想和信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分);結合例子。(2分)(3)古代神話中的浪漫幻想啟發後代作家的思維,拓展了他們的想象空間和表現範圍(2分),結合例子。(2分)

5.《詩經》的藝術特點主要有:(1)賦、比、興手法的運用(3分);(2)重章疊唱(2分);(3)多種修辭手法的靈活使用(3分);(4)句式以四言為主,節奏明快,富於變化(2分)。

6.《詩經》對後代文學的影響非常深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開創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其“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創作精神,啟發和推動了後世作家密切關注現實、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如漢樂府民歌作家、建安詩人、陳子昂、杜甫、新樂府運動諸詩人等的樂府作品,都是對這種創作精神的直接繼承(3分)。其次,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為後世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成功的藝術借鑒。其後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達愛憎的手法,漢樂府民歌中的寓言擬物詩,阮籍的《詠懷》,郭璞的《遊仙》,李白的《古風》,李商隱的《錦瑟》,陸遊的《蔔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戲中的美刺諷喻作品,無不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發展,以至形成了我國文學韻味悠長、含蓄蘊藉的民族特色。至於其賦的手法,對後世文學也有頗深遠的影響。賦體文學是由它直接發展而來的。此外,詩歌、詞、戲曲、小說中亦有很多作品糅進了賦的手法。再次,它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詩經》中的詩歌絕大部分是民歌,樸素清新,生動活潑,和諧自然,給後世文人

學習民間文學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從文學史發展看,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常常是先從民間孕育,然後由文人予以加工發展。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過向民間文學學習,豐富自己的創作。向民間文學學習,這是我國文學發展曆史的優良傳統(4分)。

7.《氓》中的棄婦形象:(1)勤勞,任勞任怨,未棄前棄婦渴望愛情,忠於婚姻(2分);(2)被棄後,沒有苦苦哀求,而是果斷決絕,顯示性格剛強的一面(2分)。(3)詩中棄婦嚴厲地譴責男子的負心,對男子的虐待予以斥責,表現出對不公平的婚姻制度的反抗(1分)。

8.先秦曆史散文的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夏到春秋時期,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書》記言,《春秋》記事,文字古樸簡潔(3分)。第二階段從春秋末到戰國初期,代表作是《左傳》和《國語》,此時的創作,既記言又記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長,內容祥贍,記事曲折,寫人生動,富於文采(3分)。第三階段是戰國中後期,以《戰國策》為代表,它采取國別體,吸取《左傳》、《國語》的創作技巧並加以發展,使曆史散文發展到新的高峰(4分)。

9.《左傳》在選擇史料、敘述史實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進步思想傾向(2分),具體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1)贊美和歌頌明君賢臣及其輝煌業績(2分);(2)揭露和批判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殘暴荒淫行為、列國間地頻繁戰爭(2分);(3)宣揚民本思想、懷疑天道、鬼神的傳統觀念等(2分)。但也有一些宣揚帝王將相創造曆史的唯心史觀、維護宗法制度、等級制度的思想,這是其曆史局限(2分)。

10.《戰國策》的藝術特點表現在:(1)長於說辭。其文多為策士遊說之辭,善於權衡利弊,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個性心理,說諫有異,風格多變。(2分)(2)是善於寫人。它所寫人物涉及面超過先秦任何史籍。其表現的人物以謀臣策士為主,人物刻劃大都形象生動,個性鮮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經曆(3分)。(3)是善於運用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段。文中熟練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對偶、比喻、鋪陳、誇張等修辭手法,從而使其文辭彩絢爛,感情充沛,富於氣勢。(3分)(4)《戰國策》中的寓言,亦豐富多彩,或為動物寓言,或為社會寓言,或為曆史寓言,生動形象,言短意長,文學性極強。(2分)11.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1分):春秋末、戰國初為第一階段,代表作有《論語》、《墨子》,文章多為語錄體,或為簡明的議論短章(3分)。戰國中期為第二階段,代表作是《孟子》、《莊子》,逐漸由語錄體發展為對話式論辯文與專題論文(3分)。戰國後期為第三個階段,《荀子》、《韓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專題論文,完善了論說文的體制(3分)。

12.先秦諸子具有鮮明的特點:1、思想上,它們都堅持獨立思考,各抒己見,放言無憚。與之相應,文風上也各具個性和風格(2分)。2、語言上,它們都善用比興,深於取象(2分)。3、文體發展上,先秦諸子散文首先確立了論說文的體制(2分)。從語錄體的有觀點無論證,到論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專題論說文,顯示了我國論說文發展的大致風貌(2分)。此外,先秦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敘述,頗類小說,為後世的敘事文學提供了營養(2分)。

13.《論語》的文學價值:首先表現在它對孔子及其門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絕大部分並非有意,真實反映了說話人原始的性格和風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舉止端方、平易溫和及憤怒狀、狼狽態。也有少數篇章是經過作者的加工來表現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4分)。其次,《論語》言簡意賅,樸素生動,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種平易雅正、雋永含蓄地語言風格。有不少警句成為後人生活、學習、工作的座右銘。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等等(4分)。另外《論語》記言,多用口語,通俗淺顯(2分)。

14.《孟子》的文學價值,(1)表現在它再現了孟子作為儒家學者濟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為普通人剛直而富於情感的個性特點(2分)。(2)《孟子》文章雄辯,充滿論戰性質,注

意論辯技巧,剛柔相濟。或根據不同對象,掌握對方心理,妙設機巧,引人入嗀,層層緊逼,步步追問,勢不可當,如“齊桓晉文之事”。或欲擒故縱,誘敵深入,讓對方擺出論點,樹起批駁的靶子,然後因勢利導,層層推進,使對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為神農之言許行”章。或用比喻和寓言說理,形象生動,引人入勝,如“魚我所欲也”章。(4分)。(3)《孟子》詞彩華贍,痛快流利,感情強烈,氣勢磅礴,富於鼓動性。不少詞語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熱”、“出類拔萃”、“心悅誠服”、“一暴十寒”等,都成為成語,至今流傳。(4分)

15.《荀子》文章主要是長篇專題性論說文,全書體例完整,表現出較高的組織和分析能力,其寫作特點主要有三點:(1)善於圍繞題目或一定的中心,反複說理,層層展開論述,結構綿密嚴謹,說理透辟,發揮盡致(3分)。(2)比喻繁富精當,既能生動形象地闡明道理,又樸素簡賅,富於啟發性(3分)。(3)風格沉著深厚,語言樸素簡潔而詞彩繽紛,句法整練而富於氣勢(2分)。要求能結合例子來答。(2分)

16.(1)香草意象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詩人有時以香草自稱,有時又用來指稱他尊敬的人,所有這些人,都具有高潔的人格(2分);二是與惡草相對,象征者政治鬥爭的雙方(2分);(2)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喻君王,或自喻(2分)。其中最集中的表現在以男女關系比喻君臣關系(2分)。以男女婚約的變化喻君臣關系的改變,不僅形象生動,還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2分)。

17.《過秦論》是賈誼論說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學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2分),基本內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嬰的過失,分析秦滅亡之因在於不行仁義(2分)。文章圍繞中心論點,使用鋪陳描寫和對照手法,將秦自孝公以來的逐漸強大過程,特別是秦始皇時的顯赫聲勢作了極力鋪張和渲染,然後筆鋒陡轉,極寫陳涉領導的義軍力量之小,而響應者之多,終於推翻秦朝(4分)。文中又多設伏筆和照應,多用排比、對偶和比喻,邏輯嚴密,結構嚴謹,雄辯滔滔,感情充沛,氣勢磅礴,文辭富麗,既有縱橫家的餘風,又有漢代散文句式趨向駢偶的文辭之美的新特點(2分)。

18.漢賦是漢代文學的代表,可分為騷賦、大賦和小賦三類,三者之中,大賦又是漢賦的代表(1分)。漢賦的發展,可分三個階段看:第一個階段是從漢初到武帝即位。這一階段流行騷體賦,賈誼是其代表作家,大賦也開始形成,出現了枚乘的《七發》。此時辭賦創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國(3分)。第二個階段從漢武帝到東漢中期,此期大賦創作最為興盛,著名的漢賦四大家皆出此期,騷賦和小賦創作無法與之相比,但亦未中止(3分)。第三個階段從東漢中葉以後至漢末,這是大賦衰微期,抒情小賦的勃興期,直啟魏晉的抒情賦創作(3分)。

19.漢大賦的成因有多種因素:(1)春秋以來思維的精細化、“漸尚騁辭”的語言自覺、追求大、全、氣勢力量的審美意識,漢帝國的強盛和漢代帝王、藩侯的愛好提倡,是影響其產生的文學之外的曆史和現實因素。(2)從文學淵源看,《詩經》、《楚辭》、先秦諸子散文尤其是縱橫家說辭、俳優諷諫之語等,都給漢大賦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營養。

20.漢大賦的特點:(1)篇幅較長,結構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分)(2)善於用鋪陳、誇張的手法,富麗的辭藻。(2分)(3)側重鋪寫宮苑、京都、宮殿、山川等壯麗事物,帝王的政治、軍事、祭祀等重大活動,以及帝王貴族聲色犬馬、畋獵馳逐等生活。(2分)(4)主旨則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勸百諷一”。(2分)(5)多采用主客問答式,賦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誇耀)、結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誠服作結)。序和結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韻文為主。(2分)

21.《天子遊獵賦》前後兩部分主題是統一的,即反對奢侈,崇尚節儉,抑諸侯而尊天子,維護漢帝國的統一。其間又有對人民生產、生活的關心,及對天子功德、帝國昌盛氣象與風貌的熱情歌頌。(4分)

《天子遊獵賦》在漢賦史上的地位:(1)確立了漢大賦虛構人物、設為問答、鋪張揚厲的體制(2分);(2)奠定了大賦諷勸兼雜、“勸百諷一”的主題模式(2分);(3)其體制成為後世賦家學習模仿的典範(2分)。

22.漢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敘事為主,善於剪裁和安排情節。漢樂府民歌雖也有一些抒情詩頗具時代特征,但最能體現其特色的還是大量的敘事詩。這些詩或描寫一個場面,或敘述一個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敘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兩詩都注意以人物關系構建敘事情節,以人物沖突推動情節的發展,並注意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4分)。(2)善於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刻劃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東門行》中妻子與丈夫的對話,《上山采蘼蕪》中棄婦與故夫的答對,《陌上桑》中“羅敷前致辭”的從容、無畏,《孔雀東南飛》中焦母捶床大怒、劉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2分)。(3)善於運用比興、擬人、誇張、鋪陳和烘托手法。如《白頭吟》以“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比喻女子的愛情純潔;《陌上桑》以鋪陳手法,表現羅敷的美麗等(2分)。(4)語言樸素自然,生動活潑。句式上打破《詩經》的四言,以雜言為主,逐漸趨於五言(2分)。

23.文人五言詩產生發展的過程:(1)五言詩的產生經曆了從雜言到民間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個相當長的過程(2分)。(2)早在秦代,民間歌謠中已出現了以五言為主的《長城之歌》(2分)。(2)西漢已出現了以五言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這時期的樂府民歌中,也雜用了一些五言(2分)。(3)漢成帝時,民間完整的五言歌謠已經形成(2分)。(4)班固的《詠史》是最早出現的文人五言詩,是他有意模仿樂府民歌之作,質木無文(2分)。(5)東漢中後期,創作者繼增,至《古詩十九首》產生而達到成熟(2分)。

24.《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被稱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詩經》”,其藝術成就:(1)渾然天成的藝術風格。其創作大都有感而發,不虛情,不矯飾,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隨語成韻,隨韻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鑄就了其渾然天成的藝術風格。(3分)(2)《古詩十九首》長於抒情。其抒情的方法靈活多變,或用比興手法,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或融情於景,寓景於情,總是自然高超,曲盡其妙(3分)。(3)《古詩十九首》每首語言都淺近自然,務求平淡,如話家常,而又意蘊豐厚,耐人尋味(2分)。要求能結合例子來答。(2分)

25.(1)淇水是棄婦命運的線索和見證(2分);(2)第一次涉淇水,是戀愛時期,女主人公對愛情忠貞並充滿期望(2分);第二次涉淇水,則是婚後遭到虐待,女主人公開始對婚姻生活感到失望(2分);第三次涉淇水,則是女主人公被丈夫拋棄,女主人與丈夫斷絕關系(2分)。(3)女主人公的命運的三次變化,通過三涉淇水來表現,藝術構思是十分緊湊的(2分)。

26.《氓》中女主人公形象:(1)忠於愛情,渴望擁有美滿的婚姻和家庭。如作品中“送子涉淇,至於頓丘”,“既見複關,載笑載言”,“不見複關,涕泣漣漣”等(3分);(2)勤勞善良,任勞任怨,願意以自己的付出來維持家庭。如作品中講到“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夙興夜寐,靡有朝矣”等都是言此(3分)。(3)在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時,敢於反抗,沒有哀求,體現了堅強的一面。對男子的負心,她予以譴責,“言既遂也,至於暴矣”;自己被休棄回家,說出了“亦已焉哉”,果斷決絕(4分)。

27.(1)戰爭是《左傳》記載的春秋時代的重要政治內容,富有特色的戰爭描寫則是是充分體現了《左傳》將曆史事件故事化的寫作技巧(3分);(2)《左傳》不是孤立地描寫戰爭,而是帶著“宏大敘事”的政治眼光,往往詳細描述戰爭的起因、各方的內政外交動態、戰前部署、決戰主角的心態與個性等等,立體而深入地呈現戰爭的錯綜複雜的狀態(3分);(3)生動簡潔地描繪戰場的局勢和場面,巧妙穿插戰鬥細節,富於現場感,或磅礴震撼,或曲折跌宕,或血腥殘酷,或詼諧幽默,皆如親臨(2分)。

28.(1)胸懷大志,但又浮躁。他學書不成,學劍也不肯學到底,表示要學萬人敵,他見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極為藐視地說:“彼可取而代之。”(1分)(2)當機立斷,英勇果敢。殺死宋義,率領渡河救趙,和秦軍展開殊死決戰,終於大破秦軍,挽救了危局(1分)。(3)寧折不彎的英雄本色。東城之戰,項羽以二十八騎沖入漢軍重圍,仍然所向披靡(1分)。(4)剛直厚道,缺乏遠見。鴻門晏上放走劉邦,他感到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則拔劍自刎,不准備東山再起。他缺乏政治遠見和謀略,不善於把握曆史的動向和機遇(1分)。(5)豪爽憨厚,同時也粗疏寡謀;在關鍵時刻,他一方面優柔寡斷,輕信別人;另一方面又剛愎自用,不聽忠臣範增的勸告;他自恃強大,低估了對手,同時又高傲自負,在失敗之際,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這些缺點使他成為一個悲劇人物(1分)。

29.(1)羅敷沒有夫,誇夫是羅敷拒絕太守的借口(1分);(2)作為采桑女,羅敷單靠拒絕是無法回絕太守的,必須智取(1分)。(3)羅敷所誇之夫越完美,就越能夠襯托太守的醜陋,通過打擊太守的自尊心,達到拒絕的目的(1分)。(4)“羅敷誇夫”一節重在突出羅敷有過人的智慧,寫羅敷的內在美,寫出她美的關鍵在於“神”,升華了前文對羅敷外貌的描寫,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2分)。

30.(1)這兩句借孔雀起興,是漢樂府常見手法(1分);(2)“飛”喻夫妻離散,暗示焦中卿與劉蘭芝婚姻有變,二人離散(1分);(3)“徘徊”喻夫妻恩愛,不忍離別,比喻焦中卿與劉蘭芝不忍分手,他們的離散是受外力所迫(1分);(4)開篇以孔雀遲疑徘徊的形象,暗示故事的悲劇結局,給全詩的抹上濃鬱的悲劇氣氛,對焦仲卿、劉蘭芝的愛情悲劇深表同情(2分)。

四、論述題參考答案

1.《詩經》的主要內容(參考要點):《詩經》思想內容廣闊,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社會生活,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表現戀愛、婚姻題材的婚戀詩。這類詩占全書的三分之一,同時也是全書中寫得最為精彩的部分。或寫男女子相愛時的和諧歡樂,失戀時的痛苦憂傷,贊揚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和勇敢追求,如《關雎》、《靜女》、《蒹葭》、《柏舟》等。或寫愛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現女性在當時社會所受迫害、淩辱及被遺棄的痛苦,如《日月》、《穀風》、《將仲子》、《氓》等。

(2)描寫農業生產的農事詩。這類詩也很多,有的贊頌農業成就,誇耀田土廣大、農夫眾多、收獲豐盛,如《周頌》中的《臣工》、《隱嘻》、《載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寫歡快的勞動場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寫勞動生活的繁忙,如《豳風·七月》等。

(3)關於戰爭和徭役的征役詩。這類詩主要表現戰爭和徭役給民眾帶來了沉重災難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婦口吻言之,寫來都感情真摯,聲調淒楚,情節悲慘,如《東山》、《東方未明》、《何草不黃》、《君子於役》等。也有少數表現愛國思想的作品,如《秦風·無衣》、《鄘風·載馳》、《小雅·采薇》等。

(4)頌歌。這類詩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樂官之手,在三《頌》中保存最多,《雅》詩中也有不少。有的頌帝王歌天命,為周王統治的合理性尋求神學依據,如《維天之命》、《文王》;有的頌戰功揚王威,如《殷武》、《江漢》;有的頌宴飲贊嘉賓,如《鹿鳴》、《南有嘉魚》等。

(5)反映社會矛盾、揭露批判現實的怨刺詩。這類詩主要存於《雅》詩和《國風》中,帶有亂世的鮮明印記。“二雅”中的怨刺詩多為公卿列士的諷諭勸戒之作,的借古諷今,如《蕩》、《正月》。更多的是針砭時弊,指斥昏君,如《民勞》、《板》、《蕩》。還有一些以斥責奸佞為主題,如《巷伯》、《正月》等。《國風》中的怨刺詩多出自民間,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層民眾的思想、感情和願望。其內容更深廣,怨憤更強烈,諷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碩鼠》、《伐檀》、《新臺》、《南山》、《黃鳥》。

(6)周民族的史詩。《大雅》裏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以粗線條較完整地勾畫出周族發祥、創業、建國、興盛的光輝曆史。遠古傳世的史詩極少,此組詩顯得格外珍貴。

2.《左傳》的文學成就很高(參考要點):

(1)首先體現在善於敘事上。其敘述複雜曆史事件,真實生動,委婉周詳,頭緒清楚,注意伏線,照應,重點突出。其敘事方法,也多種多樣,有正敘、順敘、倒敘、補敘等二十餘種,奇正變化,神妙難測。如僖公二十三年,寫重耳出亡。其敘事最突出的是寫戰爭,作者不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而總是圍繞某一主題,側重寫戰爭的背景、戰前准備、雙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對比、將帥士兵的活動、戰略戰術的運用、勝負的原因等與人謀有關的情節來描寫,從而使文章矛盾錯綜複雜,情節跌宕起伏,張弛有致,環環相扣,結構謹嚴,層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著名的“崤之戰”、“城濮之戰”、“邲之戰”、“長勺之戰”等大抵如此。

(2)是《左傳》的寫人藝術。《左傳》所寫人物眾多,既有王侯將相,也有商賈、倡優、役人、盜賊、俠勇等,範圍較《尚書》、《春秋》遠遠擴大。對同一類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們的鮮明個性。如子產和晏嬰同是開明的政治家,子產果敢明斷,晏嬰幽默機警。對同一個人,有時注意到其前後性格的發展變化,如晉公子重耳由貪圖享受、胸無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變化。在刻劃人物方面,作者也運用了多種多樣的方法。或在矛盾沖突中揭示人物心理與性格特征,或通過補敘情節表現人物性格,或以對比設法刻劃人物,或以細節描寫深化人物性格。最常見的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表現人物性格,如“曹劌論戰”中對曹劌政治遠見和足智沉著性格的刻劃。再次,《左傳》的語言,簡煉而豐潤,含蓄而暢達,曲折盡情,極富表現力。無論敘述語言還是人物語言大都能如此。尤其人物語言中的外交辭令,許多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對齊侯、展喜犒秦師、燭之武退秦師、王孫滿論鼎、呂相絕秦等,或委曲婉轉、陳述利害,或辭令激切、語挾風霜,均用辭雅正,曲盡人情,各得其妙。

3.莊子和屈原浪漫主義比較(參考要點):

(1)相同點表現在:首先,想象豐富而奇特。莊子想象豐富,構思奇特,選象組象,大膽誇張,波詭雲譎,意境雄闊,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如《逍遙遊》中的大鵬展翅圖景寫來異常雄闊。屈原想象豐富,構思奇特,體現在大量運用曆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方面。其次,濃厚的楚文化色彩。莊子更多地從思想內核上,體現出楚文化的色彩,如對道家思想的發揮,逍遙、等萬物、齊生死等觀念;屈原則大量運用了楚國的地名、物稱、方言、口語等,使全詩具有鮮明濃鬱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2)不同點:莊子浪漫主義充滿哲理。莊子善於通過形象的比喻和情節性強的寓言故事說理,將文學與哲理熔為一爐,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動,充滿情趣。《莊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現在統計有180餘則。這些寓言想象豐富,生動形象,增強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說服力、感染力。屈原則形象思維豐富,文學性強,哲理性弱。其次,在語言上,《莊子》善造新語。,如、“渾沌”、“造化”、“志怪”、“小說”、“寓言”、“運斤成風”、“遊刃有餘”、“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等等,至今還廣為運用。在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僅嘻笑怒罵,激情澎湃,氣勢磅礴。屈原則善於從民間語言中如方言、口語吸取養料。此外,屈原突破了《詩經》以四言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韻調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長句,以六言為主,長短相間,靈活多變,創造出一種比較自由靈活的新詩體,擴大了詩歌的表現力。

4.屈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參考要點):

(1)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我國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開創者,他的詩歌標志著我國詩歌創作由民間集體創作向作家個人獨立創作的新時代的真正到來。

(2)他強烈的愛國思想、高潔的品格和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執著精神,對後世影

響極為深遠。千百年來,在反抗強暴、伸張正義、維護祖國尊嚴和利益的鬥爭中,人們總以他為榜樣,從他的為人、品格中獲得鼓舞和進取的力量。

(3)他的精神品格熔鑄成的動人魂魄的詩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進步的作家。賈誼、司馬遷、李白、杜甫、文天祥、龔自珍、魯迅等人,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和鞭撻,對民生疾苦的關注,無不是屈原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4)他開創的重幻想的浪漫詩歌傳統,豐富了我國文學藝術的表現力。《離騷》問世以後,“風”、“騷”並稱,被視為我國古典詩歌的典範和論詩的最高准則(2分)。

(5)他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使之與主體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獨立的意象,在詩中起著象征、寄寓的作用。這種“寄情於物”,“托物以諷”的表現手法,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古代詩歌的創作水平,為後世作家廣泛繼承。

(6)楚辭參差的句式,沖破了《詩經》的四言格式,為五、七言詩的創制鋪平了道路。他創造的楚辭體這一文學樣式還直接催生了賦這一新的文學體裁。

5.漢代論說散文的發展大體可分四個階段(參考要點):

第一階段從高祖建漢到漢武帝即位前。此時的政論文形式多樣,內容充實,多發政見,或指陳時弊,或總結秦亡教訓,或勸告諸侯不要謀反,一般還都有戰國縱橫家餘風,暢所欲言,鋪陳壯大,感情充沛,氣勢逼人。重要作家有賈誼、晁錯、鄒陽、枚乘等。

第二階段從漢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政論文大都依經立義,講說災異,論證君權神授、專制合理,征引繁複,文氣遲緩,思想禁錮,少有個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劉向的《諫營起昌陵疏》是其代表作。也有一些直陳時事、不傍經典的政論文,如司馬相如的《喻巴蜀檄》、《難蜀父老》、桓寬的《鹽鐵論》等是其著名的作品。此外,淮南王劉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於眾,別具一格。

第三階段從成、哀之世到東漢中期。此期論說散文大都明白曉暢、不傍經典。劉歆的《讓太常博士書》、揚雄《自敘書傳》、桓譚《新論》、王充《論衡》是其代表作。第四階段是東漢後期。此期論說散文多發憤之作,指切時弊,不但富於激情,頗有氣勢,而且駢散相間,注意文采。王符《潛夫論》、崔寔《政論》、仲長統《昌言》是其代表著作。

6.張衡《二京賦》和班固《兩都賦》在寫作上的不同主要有(參考要點):《二京賦》是模仿班固《兩都賦》創作的,但又力圖超過它。其不同主要表現在:

(1)創作主旨不盡相同。《兩都賦》以歌頌東漢“法度”為主,《二京賦》主旨則首在諷諫天子、各級官吏及富商的“逾侈”,對美麗、富饒、強盛、繁榮的漢帝國的歌頌與之相比是次要的。

(2)其描寫內容比《兩都賦》進一步擴大,除寫京都及帝王貴族生活外,還描寫了一些風俗民情、文化藝術,如《西京賦》就描寫了商賈、遊俠、辯士的活動以及雜技藝術表演等。

(3)其它如結構更加宏偉,構思更加精巧,氣勢較為雄健,辭藻較為華麗,鋪展尤甚,語加峭拔等,也都是此賦不同於班固《兩都賦》之處。

7.司馬遷的家世、生平遭遇與《史記》創作的關系(參考要點):

(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種創作史書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積澱;

(2)少年的從師學習及青壯年的遊曆與仕宦,使他思想系統,視野開闊,知識淵博通達,為《史記》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3)其父的臨終囑托和孔子的榜樣作用,激勵了其創作使命感和自信心;

(4)史官身份及皇家圖書的便利;

(5)李陵之禍對他生死觀和思想感情的改變,使他對曆史的認識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獵激憤。

8.《史記》的藝術成就(參考要點):

(1)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記》描寫人物多,範圍廣,形神兼備,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於准確捕捉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選材,善於通過矛盾沖突描寫、虛實相生手法、細節描寫、心理描寫、對比映襯等來刻劃人物。

(2)敘事和場面描寫悲壯慷慨,詼諧滑稽。《史記》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壯之美悲劇人物,與此相應,其敘事與場面描寫多具有悲壯色彩。《史記》的敘事和場面描寫,還有詼諧滑稽的喜劇美。這類描寫雖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數,最集中的表現是《滑稽列傳》,其中的人物言談行事,均注重諷諫,詼諧風趣,輕松幽默,逗人發笑。

(3)濃鬱的抒情性。司馬遷的不幸遭遇使他滿懷悲憤,他將這種濃鬱的感情融入《史記》創作中,因而其筆下的人物刻劃和論贊中都跳躍著太史公詩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傳》是一支屈原偉大人格的贊歌,《項羽本紀》是一首充滿悲壯歎惋之情的英雄史詩,《伯夷列傳》是一首噴發出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詩。

(4)剛柔相濟,以剛為主的藝術風格。《史記》的藝術風格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既有陰柔之美,又有陽剛之美。而總體上看,全書則以陽剛之美為主。這主要表現在:氣魄宏偉,筆力千鈞;內容奇偉,驚心動魄;氣勢淩厲,一瀉千裏。

(5)結構和語言。《史記》整體結構系統宏偉,人物傳記的結構,一般開頭先介紹人物姓氏、籍貫,中間是記敘主體,選擇與人物性格、事功最相關的幾事件進行敘述,結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見。具體每篇傳記的寫作,有時又比較靈活。其人物傳記,又有分傳、合傳、寄傳、雜傳,這也是作者根據人物的性格及事功,進行的結構安排。其結構對後世史書及傳記文學的創作有深遠影響。語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語言富於個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爭之言、毛遂自薦之語,最突出的是陳涉、項羽、劉邦表述早年的抱負之語的不同表現。其次是作者的敘述語言通俗、簡潔、精煉,富於感情,有很強的表現力。有些語言接近當時口語,有的直接用民謠、諺語,這使其語言更豐富,富於表現力。

9.《史記》與《漢書》在寫作上不同有(參考要點):

(1)司馬遷是私修史書,思想開闊,站在人性、民主性立場上審視社會曆史,敢於大膽批評漢高祖的凶殘和漢武帝的專制獨裁;班固是奉旨修書,受儒家思想和神學迷信的影響較深,往往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評價曆史人物和事件。

(2)體例上有所不同,《漢書》將《史記》的五體體例改變為四體,改“書”為“志”,並“世家”入“傳”。

(3)與《史記》相比,《漢書》更具有學術性,更注重整體、大節,重視給學者立傳,注重考察學術源流和收錄經世之文,糾正了司馬遷的一些偏頗之處,對曆史人物的評價更加公允。

(4)《漢書》具有學者之文的特點,敘事簡練整飭,詳贍嚴密,雍容典雅,語言簡潔規範,辭贍韻遠,不像《史記》那麼駘蕩疏宕,生動鮮明,感情濃烈,氣勢雄放。

10.漢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參考要點):漢樂府民歌傳達了漢代民眾的心聲,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現實,其思想內容主要有:

(1)表現民眾的悲苦、怨恨與反抗。如《孤兒行》則反映了私有制下道德淪喪導致的一幕悲劇,《東門行》表現了百姓困不可忍之後的反抗。這類民歌,遠超先秦民歌“怨刺”的界限,反映了新的時代特點。

(2)控訴戰爭、徭役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戰城南》、《十五從軍征》、《悲歌》等屬此。

(3)反映愛情、婚姻、家庭問題這一永恒主題,並藉之歌頌了當時人們追求的堅貞愛情和他們反抗封建禮教的鬥爭,《有所思》、《上邪》、《孔雀東南飛》等皆為此類民歌。

(4)漢樂府民歌中還有一些寓言詩,如《烏生》、《枯魚過河泣》等,善用擬人手法,想象奇特豐富,曲折暴露了統治者地凶殘,表現了人民憂生懼禍的心理,並留下了一些有益

的社會生活經驗。

(5)漢樂府民歌中還有一篇以勞動為題材的名篇——《江南》,用反複詠唱的形式,描繪魚兒在蓮葉四周戲遊的情景,表現了采蓮青年男女歡愉的心情,展示了江南水鄉明媚秀麗的風光。

11.本題不適合做標准答案,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酌情給分。

12.本題不適合做標准答案,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酌情給分。

13.本題不適合做標准答案,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酌情給分。

14.本題不適合做標准答案,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酌情給分。

15.本題不適合做標准答案,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酌情給分。

16.本題不適合做標准答案,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酌情給分。

17.本題不適合做標准答案,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酌情給分。

18.本題不適合做標准答案,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酌情給分。

19.本題不適合做標准答案,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酌情給分。

20.本題不適合做標准答案,根據學生答題情況酌情給分。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第一套)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30分)

1.盘古神话属于神话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__。

2.韩愈《进学解》称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是《_________》。

3.一般认为,《诗经》中的风、雅、颂是以____________为划分标准的。

4.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

6.《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____________》。

7.《诗集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8.“《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穀梁传》和____________。

9.战国纵横家的言行集中载录在刘向所编的《_____________》一书中。

10.战国时代,儒家和________并称“显学”。

11.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__________体和格言体。

1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句话出自《_________》。

13.“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出自《__________》。

14.《庄子》所谓“三言”是指卮言、重言和_________。

15.《________》和《________》是《九歌》中祭祀湘水之神的作品。

16.《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

17.《________》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悲秋”主题。

18.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

19.“疾虚妄”是王充名作《_________》的基本精神。

20.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_____________的形式。

21.张衡的《归田赋》属于东汉辞赋中的____________类型。

22.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________、________和列传中。

24.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_______。”

25.赵晔的《____________》是东汉杂传的代表作。

26.____________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

27.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赋、比、兴

2.知人论世

3.《史记》三家注

4.《孔雀东南飞》

三、问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左传》以战争描写见长,试举例分析其特色。

2.试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3.试述《史记》人物形象塑造的特色。

(以上三题任选两题。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第一套)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创世神话;2.《尚书》;3.音乐类型;4.赋诗言志;5.《卫风·氓》/《邶风·谷风》;6.《小雅·采薇》;7.朱熹;8.《左传》;9.《战国策》;10.墨家;11.语录体;12.《论

语》;13.《孟子》;14.寓言;15.《湘君》《湘夫人》;16.《橘颂》;17.《九辩》;18.过秦论;19.论衡;20.主客问答;21.抒情赋;22.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3.本纪、世家;24.无韵之离骚;25.吴越春秋;26.乐府;27.古诗十九首;

二、名词解释

1.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2.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能避免主观臆断。3.《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4.《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礼教迫害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诗中对人物的刻画曲尽其妙: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刘兄的势利,无不入木三分。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高明的叙事技巧。

三、问答题

1.《左传》以战争描写见长,试举例分析其特色。

要点:(1)战争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内容,富有特色的战争描写则是是充分体现了《左传》将历史事件故事化的写作技巧。(2)《左传》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而是带着“宏大叙事”的政治眼光,往往详细描述战争的起因、各方的内政外交动态、战前部署、决战主角的心态与个性等等,立体而深入地呈现战争的错综复杂的状态;(3)生动简洁地描绘战场的局势和场面,巧妙穿插战斗细节,富于现场感,或磅礴震撼,或曲折跌宕,或血腥残酷,或诙谐幽默,皆如亲临。

2.试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要点:(1)屈原借鉴《诗经》比兴的手法,结合楚地固有的巫俗文化,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诗歌象征手法;(2)美人意象一般被认为是比喻君王或自喻,楚辞中对美人的追求即象征对贤明君主的渴望,以及对自身高尚人格的期许;香草在楚辞中常作为美人的缘饰,渲染美人意象,有时也与恶草相对,象征独立高洁的品格;(3)楚辞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首批精妙复杂的意象系统,拓展了《诗经》的托物抒情的手法,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托喻传统。

3.试述《史记》人物形象塑造的特色(要点)。

(1)《史记》首创以个人为记述单位的史体,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描绘出历史的伟大与平凡;(2)善于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中间鲜明呈现人物的个性特点;(3)注重不同的家庭、教养、经历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言行;(4)洞察人性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善用互见之法,多角度透视人物;(5)讴歌高贵人性的闪光,贬斥丑恶卑污的劣行,不仅是以史为鉴,而且是以史为策。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第二套)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______________观念是上古神话产生的原因之一。

2.《尚书》一名的意思是_________。

3.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先秦著作是《_________》。

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句话出自《_________》。

5.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___________、删诗之说。

6.《诗经》中颂扬周始祖后稷的诗歌是《____________》。

7.《周礼·春官》把风、赋、比、兴、雅、颂合称为___________。

8.《__________》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9.《孟子·滕文公》所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人物的言行集中载录于《_____________》一书。

10.《国殇》是《九歌》中祭祀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

11.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_____________的形式。

12.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属于汉赋中的____________类型。

13.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________、________和列传中。

15.游记、碑文等体裁肇兴于_________时期。

16.____________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______________。

A、以意逆志

B、赋诗言志

C、引经据典

D、兴观群怨

2.《诗经》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____________。

A、《郑风·风雨》

B、《大雅·生民》

C、《小雅·采薇》

D、《王风·黍离》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语出自_________。

A、《易经》

B、《老子》

C、《庄子》

D、《战国策》

4.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诗是_____________。

A、齐、鲁、韩、郑

B、齐、鲁、韩、孔

C、齐、鲁、韩、毛

D、齐、鲁、韩、赵

5.先秦诸子散文中以论证详密著称的是___________。

A、《孟子》

B、《韩非子》

C、《庄子》

D、《荀子》

6.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__________和格言体。

A、碑铭体

B、语录体

C、对话体

D、论述体

7.“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出自_________。

A、《尚书》

B、《诗经》

C、《论语》

D、《离骚》

8.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悲秋”主题的作品是______。

A、《离骚》

B、《哀郢》

C、《秋声赋》

D、《九辩》

9.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

A、《秦风·蒹葭》

B、《周南·桃夭》

C、《橘颂》

D、《蚕赋》

10.“买椟还珠”的寓言出自___________。

A、《论语》

B、《庄子》

C、《孟子》

D、《韩非子》

11.先秦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是_________。

A、《庄子》

B、《荀子》

C、《战国策》

D、《韩非子》

12.秦相李斯的散文名篇是_________。

A、《六国论》

B、《谏逐客书》

C、《论积贮疏》

D、《非十二子》

13.从体式上说,贾谊的《鵩鸟赋》属于____________。

A、骚体赋

B、抒情赋

C、大赋

D、小赋

14.东汉赋创作的演变趋势是____________。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先秦两汉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就是秦先,即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作品305篇,《诗经》存目311篇。《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在齐担任祭酒。后适楚,春申君让他作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免。最后死于兰陵。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韩之诸公子。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韩非子》是韩非死后由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之文章编成。今传《韩非子》20卷,55篇。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韩非子校注》是比较好的本子。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汉赋的发展、分类和特点。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蔡邕、赵壹等人也大力创作抒情小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五十二万字,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史记》的创作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乐府,秦汉时期指音乐机关。汉代把在乐府合乐演唱的歌辞称为歌诗。后来汉朝人把合过乐的歌辞也称为歌诗。到了六朝,人们对此机构采集的合乐而歌的诗也称为乐府。 早期文人五言诗:班固的《咏史》、张衡的《四愁诗》、秦嘉的诗《赠妇行》。 简答 1、先秦文学的总体特征: 一、诗乐舞结合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吕氏春秋古乐描绘了在传说中的远古时代人们载歌载舞的场面。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二、文史哲不分就散文而言,先秦时期,没有纯粹的散文著作。散文与史学,哲学以及其他学科没有明确界限,有些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也富有文学意味。 2、《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诗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情感,这种创作态度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二、《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基础。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出发了诗人的感情,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中,往往交往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三、《诗经》的句式和章法《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至八言的不等。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诗经》常常采用重章叠字的形式,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总序) 一.先秦社会形态 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 二.先秦文学起源 1.上古歌谣或神话(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 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上古神话:上古先明对自然地解释而产生了上古神话,对自然的恐惧和未知。 2.巫觋:记录商事;谛听上帝旨意。 3.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甲骨文与金文里现存已知最早的文字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三.文学形态或特点 1.文史哲统一 2.诗、乐、舞不分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特点:现诗(文学性)古诗(音乐性、文学性、创造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 补充:唐诗—燕乐(刺激) 词牌定曲:工尺谱

四.先秦作者的流变(身份转变) 1.巫觋→周公(制礼、作乐)礼:社会规范、统治制度。 左史记舍,右史记事。《起居注》记录皇帝私事 左丘是史官“学在官府”礼崩乐坏 2.史官 3.贵族 4.士阶层 五.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原始文化—夏商文学 2.礼乐文化—西周春秋文学 3.百家争鸣—战国文学 4.楚地文化—楚辞 第一章《诗经》 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1.《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 2.《诗经》作者:参与人数众多,既有贵族也有士阶层;十五国风作者是平民百姓,多是集体创作。 3.《诗经》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4.《诗经》来源:公亲列士所献之诗; 采集与各地民间之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 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整理(先秦两汉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二、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要求:准确、全面、简洁)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五、论述题(2选1,共25分) 一、神话篇 (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2)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 A.自然神话原始先民敬畏大自然、征服大自然,以山川、风雷、草木为描述对象eg精卫填海 B.创世神话原始先民对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勇于探索,积极创造的精神eg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C英雄神话原始先民自我意识觉醒,他们朦胧地意识到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eg 大禹治水 D.传奇神话对异域奇国,怪人奇物的记载eg吐丝女、羽民国。 二、诗经篇 (1)诗经的思想内容: 1.颂赞诗周民族的史诗eg“大雅”中的《生民》、《公刘》A.歌颂周族的祖先神后稷的,反映了祖先崇拜意识和对农业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 B.叙述后稷的曾孙公刘率领周族从有迁于泾水中游的豳地的事迹C.《》颂美的是后稷十二代孙古公父为了摆脱犬戎的侵扰,率领周族从豳地到周南的事迹D.《皇矣》太王开辟岐山 F.《大明》赞美文王、武王,着重赞美武王伐殷。 2.婚恋诗 3.思妇诗 4.征诗役 5.农事诗 (2)诗经的艺术成就:a.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b.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兴的方法有三种起联想、象征、比喻的作用,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起协调韵律的作用)c.诗经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叙事言情)d.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e.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作品。(共11首) 三、楚辞篇

先秦两汉文学史教学大纲

先秦两汉文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先秦两汉文学史编号:学时:5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 编者姓名:孙立职称:教授 主审姓名:吴承学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二年级 编写日期:二○○二年十二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文学样式,使学生能认识并牢固掌握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熟识此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增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并为此后其他阶段文学史的学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第一编先秦文学(36学时) 概况(1学时) 1、先秦文学的范围。 2、我国文学的开端;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神话是中华民族童年的百科全书,我国文学遗产的最早珍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无论在文学表现的对象和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佳作如林,名家辈出,为我国散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以《离骚》为代表的优秀诗篇,充满崇高的思想情操,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思考题:先秦文学的概况如何? 第一章上古神话(2学时)

1、神话与神话的产生。神话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及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神话产生的途径通常包括劳动生产和宗教活动两个方面。 2、神话的内容。我国古代神话是非常丰富的,种类也十分齐全,诸如宇宙生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以及各种有关神格种类、习性、形态等描绘性神话,一应俱全。 3、神话的艺术及其民族特色。上古神话是原始人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原始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我国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4、神话的意义和影响。 思考题:1、上古神话的内容及特征如何? 2、上古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周代诗歌与《诗经》(13学时) 1、古谣谚、咒语与周诗的形成。在《诗经》之前,我国古代诗歌已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古谣谚及古咒语是早期诗歌的两种主要形式,也是周代诗歌的前驱。周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大繁荣的时期,除《诗经》外,保留在《周易》、《左传》等书中的诗歌也为数不少,可与《诗经》相比勘。 2、《诗经》的体制与编纂。《诗经》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首。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诗三百篇的地域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山东等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其中有的是民歌,也有一部分为贵族、士大夫的创作,绝大部分的作者姓名已不可考。《诗经》的收集整理,过去有种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献诗之说、采诗之诗及孔子删诗之说三种。今人多以为《诗经》的汇集成编,大约是由朝廷及地方诸侯及乐师共同完成。《诗经》在先秦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以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诗经》分类概述。①周部族史诗;②政治讽刺诗;③赋役诗;④农事诗;⑤情诗; ⑥杂事诗。《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反映,周代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情感均在《诗经》中有所印证。其中有的篇目展示了周人成长的历史;有的表现贵族、士大夫、小吏、百姓、甚至是奴隶对社会政治的忧虑或不满;有的表现贵族礼制生活及燕享酬酢、节日庆典;有的表现小国与小吏不堪驱使、抨击劳逸不均的社会现实;有的展现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表现爱情与家庭婚姻的甜蜜或不幸;有的描写了周代妇女遭弃的社会问题;有的反映出家庭宗族及朋友的关系与友情。总之,《诗经》多方面地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 4、《诗经》的艺术成就。①《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及手法;②叙事、说理、抒情、写景、议论诸体兼备的艺术手段;③《诗经》的句式与章法;④《诗经》的语言艺术; ⑤《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思考题:1、何为六义、四始、毛诗、四家诗、变风变雅? 2、《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陕师大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答案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神话--—-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其中现存最早、保存最多得就是《山海经》。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经》。另外,女娲补天得故事见于《淮南子》、《列子》,女娲造人则出自汉代《风俗通》,《盘古开天辟地》来源于《述异记》得记载。另外,魏晋南北朝得笔记小说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 四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与“毛诗”得合称。《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就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就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得《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得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赋比兴--—-就是诗经得主要三种表现手法.就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得归纳。它就是根据《诗经》得创作经验总结出来得.最早得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就是《诗》之所用,风、雅、颂就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就是故同称为义.” 风雅颂----诗经根据乐调得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不同地区得地方音乐。《风》诗就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得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就是民歌。 雅就是周王朝直辖地区得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就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得乐歌,按音乐得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就是贵族文人得作品。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舞曲歌辞,内容多就是歌颂祖先得功业得.《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就是贵族文人得作品.从时间上瞧,《周颂》与《大雅》得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得小部分与《小雅》得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得大部分与《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与艺术价值上瞧,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就是中国现存最早得史书,但就是清华简证明传世得《尚书》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就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得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春秋》就是记事得,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得鲁国得《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得“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春秋三传》都就是编年体史书. 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就是我国古代得一种历史叙述方式与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得艺术,就是孔子首创得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得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得思想倾向,而不就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战国策----《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就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得纵横家得政治主张与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得历史特点与社会风貌,就是研究战国历史得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就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得一部著作. 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得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得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她各种各样得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得内容既有相对得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得还有互相矛盾之处。九章----《楚辞》篇名。中国战国时楚人屈原作.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9首抒情乐章。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试题答案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神话: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先河。 2、九章与九歌:都是屈原的作品。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惜往日》、《橘颂》、《悲回风》9篇作品;九歌包括有《国殇》、《东君》《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小司命》、《河伯》、《山鬼》等11首;都和祠神有关。 3、《史记》合传与类传:合传和类传是指《史记》写人的两种结构安排。合传即一篇之中,記述兩人或兩人以上,或因事蹟性質相似而合述在一起,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管晏列传》等,类传是將許多人物以类相从,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 4、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相对于散体赋而言的。战国末期和汉代初期的赋作,多数由楚辞直接演化而来,而楚辞代表作又以屈原《离骚》最著名,所以后人便把这种明显带有骚体特点的赋称为“骚体赋”。骚体赋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简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的散文具有以下艺术特色:1、长于论辩。这也是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需要。《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类比推理的方法,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2、长于比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从而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被趋势。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的荒唐可笑。3、气势浩然。孟子的散文,气概非凡,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气盛言宜,孟子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正气,是他散文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大量使用排比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字磅礴,若决江河。4、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孟子》继承发展了《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两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言,在《孟子》那里已经形成了。 2、略论《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刻画人物和语言技巧两个方面。在人物刻画上,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

先秦两汉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一)》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ZWZB205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Ⅰ 【总学时】68学时【学分】12学分 【理论学时】68学时【实验、实践学时】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 课程具体要求:1、本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近代文学四部分。2、对文学发展史,要有系统地了解;对重点作家和作品,必须较详细、深入地了解,并能比较正确地加以评价;对一般文学史知识和一般作家作品,则要求概略了解即可。3、通过典范性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掌握古代作家遣词、造句、修辞、谋篇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一般文言作品,要求学生能凭借工具书和注释读懂并能加以分析、欣赏。4、对讲析的作品,要求熟读,部分篇目要求背诵。背诵篇目应占讲析篇目的三分之一。5、对所学到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要求能举一反三,运用到一般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总论 一、中国古代文学分期 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概况 第一编先秦两汉文学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文学概况,掌握先秦文学的形态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先秦文学的形态特点;2、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期 二、先秦时代文化呈现的综合形态 三、先秦文学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一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从周公到孔子,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文化成了主流。 2.成书于秦汉两代的由众人编撰的和,两书中都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神话。3.《诗经》中的宴享诗的典型之作是。 4.《论语》创立的,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 5.刘向的、《新序》等书,杂举前代群书佚闻琐事编录而成,寓以劝戒说教之意。 6.汉初,贾谊写过骚体赋《吊屈原赋》、。 7.秦嘉的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记。蔡邕的五言诗 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始祖神话七发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三.简答题(共20分,每题10分) 1.《左传》战争描写的成就有哪些? 2.《九歌》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四.论述题(共40分,每题20分) 1.《诗经》的艺术特点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2.《史记》的叙事艺术成就有哪些?请举例具体分析。 答案:1、礼乐 2、《吕氏春秋》《淮南子》 3、《小雅·鹿鸣》 4、语录体对话式论辩文 5、《说苑》 6、《鵩鸟赋》 7、《赠妇诗》《翠鸟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二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和周部族始祖诞生的神奇经历。 2、《尚书》包括、《夏书》、《商书》《周书》。 3、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儒、 墨、、法、道德六家。 4、《春秋》是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

5、是宋玉的代表作,它生发了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的主题。 6、东汉抒情赋主要 有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洪水神话赋比兴《淮南子》汉乐府民歌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战国策》的文学特点有那些? 2、《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有那些?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举例论述《孟子》的散文成就。 2、《离骚》的艺术特点有那些?试具体分析。 答案:1、契后稷2、《虞书》3、阴阳名4、编年史5、《九辩》“悲秋” 6、纪行赋述志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考试试题三 一、填空(20分,每空2分) 1、夏商文化以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与此时的原始宗教是紧密联系的。到 周代,在周公和孔子的努力下,文化成了主流。 2、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最具有神话价值。 3、《春秋》以一字寓,在谨严的措词中表 现出作者的爱憎。 4、触蛮相争的寓言出自,“缘木求鱼”出 自。 5、《招魂》的主题是“外, 内。” 6、《史记》中司马迁想通过叙事写人来达 到 的宗旨。 7、赵壹的代表性赋作是。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创世神话《七发》互见法述志赋 三、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离骚》的主题是什么? 2、汉乐府诗歌表现了那些社会内容? 四、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举例论述《左传》的艺术特点。 2、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23、七体: 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24、枚马: 西汉时期大赋代表作家枚乘与司马相如的合称。枚乘的赋富于铺陈,描写生动,多用夸张比兴手法,代表作为《七发》。司马相如的赋体制宏伟,辞采华艳,奠定了汉大赋的写作模式,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25.散体赋: 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26.汉赋四大家: 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7.“劝百讽一”: 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8.《太史公书》: 《史记》的原名。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29.互见法: 《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 30、《史记》三家注: 《史记》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晋(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31.班马: 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 32.《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33.乐府诗: 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34.乐府: 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35.《乐府诗集》: 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

先秦两汉文学思考题.doc

习题 先秦两汉文学思考题 1简述文学艺术的起源。 2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有哪些? 3试以中国上古神话为例,说明神话的性质、意义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举例说明中国神话可分为哪几类? 5什么叫做“风、雅、颂”? 结合《诗经》中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6简述《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作者情况、成书的经过及传布情况。 7举例说明《诗经》中反映婚姻爱情的诗作又可分哪几种? 8简述《诗经》中民歌的主要思想内容,并各举几篇代表作品。 9试举例说明诗经民歌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10简述《诗经》在句式、章法上的特点。 11《诗经》对后世文学有何影响? 12简述《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的性质、体例、记事年代和作者情况。 13《左传》一书表现了哪些进步思想?举例说明《左传》在记叙战争和描写人物方面的思想、艺术特色。 14举例说明《国语》一书的艺术成就。 15《左传》和《国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异同比较。 16试以《苏秦以连横说秦》为例,说明《战国策》一书在描写人物上的艺术特色。 17结合作品分析《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8简述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和思想。 19举例说明《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 20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21举例说明《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 22试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23简述《庄子》中的“三言”及其作用。 24怎样理解荀子之文博大精深的特色? 25韩非子散文大致可以分哪几类?各有什么特色? 26试述先秦说理散文的文体演进过程。 26试述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28什么叫楚辞?试述楚辞诗体的来源及其形式上的特点。 29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30试论《离骚》中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1《九歌》包括哪几篇作品?其名称是怎么得来的? 32《九歌》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33《九章》包括哪几篇作品?其名称是怎样来的? 34楚辞与赋有何区别? 35简述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6试论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一 )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夸父逐日”神话最早见于__________一书。 2、“昔我往矣,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 3、“至人__________,神人__________,圣人__________。” 4、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家是__________。 5、“吾令羲和弭节兮,__________;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 6、《史记》包括十二_________、十表、八书、三十_________、七十________,共130篇 7、《盐铁论》的作者是__________。 8、《吴越春秋》的作者是__________。 9、标志着汉赋体制正式确立的第一篇赋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 10、《两都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二京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 11、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__________一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 1、赋比兴 2、《春秋》“三传” 3、《庄子》“逍遥游” 4、《史记》“三家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 2、试述乐府的涵义及其演变。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写出《离骚》的前十句,并阐释其“内美”的蕴涵。 2、请各以一首诗为例,比较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不同艺术特色。 答案: 一、1.《山海经》2.杨柳依依雨雪霏霏3.无己无功无名4.荀子(荀况)5.望崦嵫而勿迫吾将上下而求索 6.本纪世家列传 7.桓宽 8.赵晔 9.枚乘《七发》10.班固张衡11.《玉台新咏》12.越鸟巢南枝 二、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2.一般认为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春秋榖梁传》(简称《榖梁传》)。《左传》详事实,《公》《谷》释义例。3.庄子以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谓之“逍遥游”,即不凭借任何外物而作超越时空之游,实际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4.即裴骃《史记集解》、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原为单行本,后散列于正文之下。 三、 1.一是能写出战争的始末,给人以完整的印象;二是着眼于政治,能写出战争的性质、人心向背,并将政治、外交、战争结合起来进行描写;三是通过战争刻画人物形象,从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乐即音乐,府即官府,两汉所谓乐府是指掌管音乐的机关。但是魏晋六朝时却将乐府所唱的诗即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乐府便由音乐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于是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四、

陕师大函授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附答案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 班级: 2014级 姓名:李春 2015年7月20日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们的妄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我国的神话主要散见在《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 2、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又称为“四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晚出,却属古文诗学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3、毛传郑笺: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4、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是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5、风雅颂: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6、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7、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一些专门解释《春秋》“书法”而与史实无关的文字,显然是后加的。 8、春秋笔法:《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9、战国策:《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10、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记载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言行活动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时期,由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许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及爱护百姓的事例。西汉的刘向对其加以过整理,共8卷215章,分为内篇6卷和外篇2卷。清末的苏舆、张纯一分别著有《晏子春秋校注》,现代吴则虞著有《晏子春秋集释》。 11、九章:《楚辞》篇名。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9篇的作者,王逸都定为屈原。

3、陕师大《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附答案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们的妄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我国的神话主要散见在《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 2、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又称为“四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晚出,却属古文诗学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3、毛传郑笺: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4、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是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5、风雅颂: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6、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7、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一些专门解释《春秋》“书法”而与史实无关的文字,显然是后加的。 8、春秋笔法:《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9、战国策:《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10、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记载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言行活动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时期,由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许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及爱护百姓的事例。西汉的刘向对其加以过整理,共8卷215章,分为内篇6卷和外篇2卷。清末的苏舆、张纯一分别著有《晏子春秋校注》,现代吴则虞著有《晏子春秋集释》。 11、九章:《楚辞》篇名。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9篇的作者,王逸都定为屈原。 12、九歌::《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13、西汉鸿文:巨著;大作。汉·王充《论衡·佚文》:“鸿文在国,圣世之验也。”明·陈子龙《行路难》诗:“鸿文虽留千载后,大抵是非都茫茫。”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鼂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14、史记五体: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15、世家:①世代做官的人家:出身世家,那小生原也是世家子。②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主要叙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如《吴太伯世家》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儒家宗师孔子,虽不是诸侯王,也列入世家。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中有《十国世家》。 16、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答案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们的妄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我国的神话主要散见在《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 2、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又称为“四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晚出,却属古文诗学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3、毛传郑笺: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4、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是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5、风雅颂: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6、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7、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一些专门解释《春秋》“书法”而与史实无关的文字,显然是后加的。 8、春秋笔法:《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9、战国策:《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10、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是记载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言行活动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时期,由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许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以及爱护百姓的事例。西汉的刘向对其加以过整理,共8卷215章,分为内篇6卷和外篇2卷。清末的苏舆、张纯一分别著有《晏子春秋校注》,现代吴则虞著有《晏子春秋集释》。 11、九章:《楚辞》篇名。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9篇的作者,王逸都定为屈原。 12、九歌::《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13、西汉鸿文:巨著;大作。汉·王充《论衡·佚文》:“鸿文在国,圣世之验也。”明·陈子龙《行路难》诗:“鸿文虽留千载后,大抵是非都茫茫。”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鼂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14、史记五体: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15、世家:①世代做官的人家:出身世家,那小生原也是世家子。②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主要叙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如《吴太伯世家》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儒家宗师孔子,虽不是诸侯王,也列入世家。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中有《十国世家》。 16、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志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