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完整版)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完整版)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完整版)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

六、生物环境

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P194-197(名词解释、简答)

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

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物种,其目的是为了生物防治引入物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引入物种、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引入物种以及在战争中运用细菌或病毒等作为武器;(2)无意识引入,即通过国际人员往来、商品贸易渠道、交通工具、海洋垃圾等引入的;自然入侵,即自然界中的植物靠自身扩散传播慢慢侵入到其他生态系统、或是通过自然媒介和动物媒介传播的。

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2)压迫、排斥本地物种,造成物种的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3)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或直接取食本地物种。(4)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燃性(5)影响遗传多样性(6)危害农林业和经济的发展(7)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2.生物多样性P199-204(填空)

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七、全球化

1.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措施P240-241(简答)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2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凑个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3坚持公约主导地位。《气候公约》及其《精度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各做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国性的国际公约。4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目标与措施: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保护等实现森林的覆盖率。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主要通过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力争实现全面恢复和营造红树林区,抵御海洋灾害能力明显提高。3、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通过能源开发、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提高。

2.中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P241-242(简答)

第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我国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努力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二,适应气候变化,我国应充分考虑如何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及提高国家抵御灾害性气候事件的能力。第三,技术合成与技术转让,应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惠益。第四,切实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其率先采取减排温室气体行动,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将认真履行规定中的义务。第五,气候变化区域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推动务实的国际合作,我国将本着该精神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区域合作。

八、环境多样性原理

1.环境多样性P247(填空)

环境多样性原理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多样性和创造多样性,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2.理解自然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248-275(填空)

一、物质多样性(一)生命物质多样性1,蛋白质2,核酸3,多糖4,脂质(二)非生命物质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1,遗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环境过程多样性(一)物理过程多样性1,力学过程2,热力学过程3,光学过程4,声学过程5,电磁学过程(二)化学过程多样性1,水化学过程2,大气化学过程3,土壤化学过程(三)生物过程多样性1,生物物质运输与代谢2,生物生殖3,生物进化4,生物死亡与物种灭绝(四)生态过程多样性1,生物生产过程2,物质循环过程3,能量流动过程4,信息流动过程5,动态平衡过程(五)地学过程多样性1,地球事物形成过程2,事物循环平衡过程3,地理演变过程4,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

四、环境形态多样性(一)物质形态多样性(二)自然景观形态多样性1,种类多样性2,形式多样性(三)地貌形态多样性1,地貌成因作用多样性2,地貌成因类型多样性。

九、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1、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概述(填空)P277-

人与环境和谐程度大致包括: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和环境欣赏五个方面的内容。

2、环境健康:(名词解释)P278

指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

十、规律规则原理

1、规律的概念及客观性 P309-310(概念或简答)

规律,亦称法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

1、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与否,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

2、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既不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即应用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人类谋福利。人们要想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2、规律的概念及分类P310-311

规律: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分类:按是否成文划分(显性规则、隐性规则)、按是否具有强制性划分(硬规则、软规则)、按规范的人类行为划分(社会规则、经济规则、技术规则、环境规则)

3、规则与规律的区别与联系P311-312(简答)

区别:第一,规律具有客观“自在性”,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是客观的;而规则具有“人为性”,可被修改、补充会废除,是主观的。第二,规律是客观的自发的发生作

用,规律是被人发现出来的,有些只是未被发现;规则是依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来发挥作用的,是被人制定出来的,未被制定前是不存在的。第三,从语言学和逻辑学角度看,规律是关于存在的普遍性的陈述和判断;规则是对行动者在所致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如何行动的规范或指令。第四,科学理论是一个规律系统;工程、技术、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是规则系统。第五,只有规律才会有是遵守它还是违反它的问题。

联系:规律决定规则,规则反映规律。一个正确的、合法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

4、环境质量标准(名词解释)P316

为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良好循环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基于环境基准,结合社会经济、技术能力制定的控制环境中各类污染物浓度水平的限值。

十一、五律协同原理

1、五律协同P379

定义:制约人类发展的规律有五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人类在实现重大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同时受到五种规律的联合作用,当五种规律作用方向都与之一致时,他们都成为实现目标的动力,这种状态称为五律协同。

无律协原理建立了五种解析(是系统分析方法)和五旅协同(是系统综合方法)两个方法论。

2、举例说明五律协调原理P380(简答)

例如:酸雨的形成和危害受五类规律的共同作用,通过五律解析可以发现,酸雨物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污染源主要受社会规律(人口数量与分布、生活能用水平与方式等)经济规律(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和技术规律(生产技术、能源利用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的影响,酸雨物质在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服从自然规律,酸沉降造成植被死亡、毒害鱼类、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等环境问题则服从环境规律。因此,人们抢方百计地寻求控制酸雨物质排放技术、经济和发展措施,如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开发化石能源脱硫硝技术、制定节能减排规划等。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与危害受五类规律共同作用,氟利昂等臭氧消耗物质的排放受技术规律、社会规律及经济规律的影响,排放后一小部分逐渐迁移至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释放出氯自由基,继而大量消耗臭氧的过程服从自然规律,臭氧大量消耗、形成臭氧层空洞后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带来多方面危害的过程服从环境规律。

十二、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名解)

环境科学的准确定义应当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核心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

2、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P385-P386简答

科学研究的内容大致可分为:1、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不断影响自然环境的质量。例如,人类对植物的开发会引起土壤、气候、地貌、水体的一系列变化。)2、考虑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环境变化是由化学、物理、生物、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引起的。)3、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对策。(引起环境问题的因素很多,需要应用多种环境保护与建设技术,集成社会、经济和技术措施,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4、加强对自然系统的研究。(开发新的鞠策工具,考察地球承载力个生命支持能力,研究土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分析生物多样性、遗传物质的丧失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预防自然灾害)

3、环境科学“1+4+1”学科体系 P387(填空)

前一个‘1’指环境学、‘4’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经济科学和环境社会科学,后一个‘1’指环境应用科学。

4、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任务,环境基本规律P389(填空、简答)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基本任务:揭示环境规律。

基本规律:可以概括为环境多样性原理(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它是基础规律)、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规律规则原理(是管理学的基本学科问题)以及五律协同原理(是确定解决环境问题最佳策略的综合决策方法)。

十三、经济-环境调控

1、人口-环境调控的时机 P417(填空)

1、人口剧变即将到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人口高峰即将来临,这在我国人口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高峰过后,人口总量将急剧下降、人口结构将迅速恶化。)

2、国民生育意愿尚未将至极低生育水平以下(适当的人口政策调整应该还可以将现有的低生育水平提高到更替水平附近)

2、人口-环境调控的原则 P418-419(填空)

○1人口不能过多;○2、人口不能过少;○3、人口不可剧变。

十四、经济-环境调控P442-445(填空)

1、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是增长,经济增长总体特征是趋缓。

2、五个效应P443-445(填空)

结构效应、规模效应、追赶效应、跨越效应、弯道效应

十五、资源环境调控

1、对能源、土地、水资源的五律解析 P457

对能源五律解析的思路如下:1、自然解析从能源的资源量、自然属性展开, 2、经济解析从能源的当前市场价格、真实价格和将来价格变动趋势展开,3、社会解析从能源安全和就业容量展开4、环境解析从能源开发使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展开。5。技术解析从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可行性、成熟性、传承性展开,

根据土地主要功能,提出四个“零级”土地类别:农业用地(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能源用地,简称“四地”。自然因素是“四地”平衡的基础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主导作用;而技术、经济、社会等人为因素则对“四地”平衡的时空变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环境因素是土地资源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四地”平衡的基础性条件。

对水资源五律解析:自然解析包括降水量分布、干湿带分布、气候资源区划,以及可取水量;技术上有突破,水工建筑物有大坝、泵站、水闸、水库、隧洞、暗涵、引水渠等,其中大坝、水库、隧道和引水渠是主要集中形式。

2、大西线调水五律解析(简答)

自然解析。系统分析了调出地区、输送沿线和受水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表明,大西线调水水源有保证,输水线顺应地势,受水区确实缺水。

技术解析。系统分析大西线调水所需的大坝、水库、隧洞和引水渠技术。资料表明,高坝、大库容水库、深埋长隧洞和大断面引水渠是大西线调水关键技术。对三峡水库、水布垭、锦屏一级、小湾、溪洛渡等大型水电工程、大伙房水库输水隧洞、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等已建和在建的同类工程的案例分析表明,大西线调水具有工程技术可能性。

经济解析。包括成本、效益和投资分析。大西线调水成本包括工程造价、移民成本、生态补偿成本和其他保护成本,合计约12 000亿元,约占2015~2035年资本形成总额的o.2%。工程收益包括微观经济收益和宏观经济收益,其中微观经济收益包括:年均供水效益1400~1600亿元,年均电费收入约1000~2500亿元。

社会解析。作者研究认为,大西线调水及其配套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基础工程,可提供1~2亿个就业机会,促进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协调发展。

环境解析。作者研究认为,大西线调水开发西北、华北土地资源,将其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生物质能源生产基地,不仅可以实现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而且可以实现绿色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西线调水将成为我国水安全战略性基础工程、生态安全战略性基础工程、能源安全战略性基础工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基础工程。

十六、生态-环境调控

水环境调控的基本思路P504(填空,什么时候用那一个知道就好)

1对于环境容量大于排放量的地区实施“控源排放、达标排放”的策略。(“控源减排”是其中的关键措施,包括源头控制和污水集中控制。要求利用法律、管理、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对社会生产和生活进行合理安排,防止污染发生;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村面源和城市径流等进行综合控制,在源头削减污染负荷,减少污染排放。2、对于环境容量小于排放量的地区实施“控源减排、达标归槽”。(对于这类地区,污水及时达到了污染排放标准,若直接排放入自然水体,仍会导致水质恶化,无法达成水环境质量目标。而“控源减排、达标归槽”其具体做法是尾水归槽,调离敏感区域,最大限度截断入湖入河的污染负荷,择地采用生态工程技术予以集中处理,达到环境后择地排放。)

十七、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P532(名解或简答)

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前面考名词)(其中“持续”意即“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对资源与环境而言,则应该理解为使自然资源能够永久的为人类所需利用。“发展”则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表现在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既要有量的增加,还应有质的提高。)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基本思想与基本原则P534-536(简答)

内涵: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基本思想:1、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2、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3、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4、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格。

5、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根据可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个人正确的消费观);2、公平性原则(1、横向的代内公平---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的资源,确保不侵犯他国同时也不允许他国的侵犯。2、纵向的代际公平---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3、共同性原则(发展的持续性和公平性则是一致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追求和谐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4、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P544(填空或简答)

内容: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即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覆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用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

论述题

一、主要水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分别有什么重要影响?)P25-29

(1)悬浮物,指悬浮在水中的细小固体或胶体物质。主要来自来水冲灰、矿石处理、建筑、化肥、化工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影响:A.会使水体变浑浊B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C 妨碍水上交通等。

(2)耗氧有机物,指是当前全球最普遍的一种水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生活污水和食品、造纸、印染、石化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的蛋白质、油脂等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的甲烷等难闻、有毒气体等,使得水质变差,影响城市的供水、农业用水和景观用水。一般常用综合指标如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TOD\TOC等表示耗氧有机物的含量。

(3)植物营养物,重点指含氮、磷的无机物或有机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部分工业废水和农业尾水。影响:产生水体的富营养化,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发生在江河湖泊称“水华”。

(4)重金属,主要指汞、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重金属如锌、锡等。影响:可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放大,在人体内不断积累造成慢性中毒。

(5)难降解有机物,大多为人工合成化学品,例如有机氯化物、有机芳香胺类化合物、有机重金属化合物,以及多环有机物等。影响: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6)石油类,主要来源于船舶排水、工业废水、海上石油开采等。影响:A 妨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B 照成水体缺氧。C 抑制水鸟孵化等。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其影响

高温的城市处于低温郊区的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个个小岛,因此称之为“热岛效应”。

成因:1、城市建筑物和铺砌的水泥地面的道路多半导热性好,受热传热快。

2、人口高度集中,工业集中,燃烧的工业锅炉及冷气、采暖等固定热源,机动车辆,人群等流动热源大量释放城市废热。

3、高耸入云的建筑物造成近地面风速小且通风不良

4、人类活动释放的废气排入大气,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使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及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

影响:1、城市效应的存在,使市区冬季缩短,霜雪减少,有时甚至发生郊区降雪而市区降雨的情况。

2、夏季,城市热岛效应在中、低纬度城市造成的高温,不仅使人的工作效率降低,而且造成中暑和死亡人数的增强。

3、在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城市的风,降水等也会发生变化

4、越是工业集中、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其热岛效应越明显。

5、产生热岛效应的城市市区气温高,热空气上升,周围地区的冷空气向市区汇流补充,结果把郊区工厂的烟尘和由市区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重新聚集到市区上空,久久不能消散。

三、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对环境的影响及如何控制CFCS排放

1、主要原因: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的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臭氧层消耗物质进入大气时,由低空逐渐向高空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自然规律支配,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最终会导致对臭氧层的破坏。

2、影响:(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长期反复收到过量紫外线的辐射将引起细胞内的DNA改变,细胞的自身修复减弱,免疫机能减退,皮肤发生弹性组织变性角质化以至于皮肤癌变,诱发眼球晶体发生白内障等。(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植物的生长直接受UV-B 辐射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植物,甚至同一种类不同栽培品种的植物对UV-B反应不一样。(3)、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UV-B的辐射很少量的增加会导致海洋生物的显著减少。4、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发生光化学氧化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产物,从而造成臭氧浓度增加,引起光化学烟雾污染。

3、措施控制:(1)、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操作中的损失。(2)、回收与循环。(3)、改进CFCS。(4)、非CFCS产品找替代品。

四、大气污染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发生的天气条件及代表事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区别:煤烟型污染是还原型污染,而交通型是氧化型污染。

1、煤烟型污染

主要污染物:SO2、NOx、CO和颗粒物

污染源:燃煤

天气条件:低温、高温的阴天,且风速很小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物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

代表事件:伦敦烟雾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和多诺拉烟雾事件等。

影响:(1)煤烟型污染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可刺激呼吸系统、眼睛,造成不适,高浓度时可引发心脏病及呼吸系统疾病。(2)煤烟型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形成酸雨、酸雾、酸雪等使植物和水生生物死亡。

2、交通型污染

主要污染物:CO、NOx和CxHy(碳氢化合物)污染源:机动车和机动船

天气条件:相对温度较低的夏季晴天,最易发生中午和下午,夜间消失,污染区域可达下风向几百到上千千米。

代表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影响:(1)光化学烟雾,对人体粘膜系统和肺功能的损失,对植物和材料也会造成损害,同时影响大气能见度。(2)固体悬浮颗粒物,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皮肤炎和眼结膜炎,甚至造成角膜损失。(3)一氧化碳,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理解、记忆力等机能障碍,重者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4)氮氧化物,造成人的呼吸系统功能失调。(5)碳氢化合物,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喉炎。(6)铅,含量超标可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并影响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及神经系统。尾气中的二氧化硫达到一定浓度时容易导致“酸雨”的发生,造成土壤和水源酸化,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五、五律解析

五律协同原理具有两层含义:第一,有彼此相互独立的五类规律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人类行为必须同步遵守它们的各自作用;第二,五类规律彼此间相互作用,人类行为要达到预期效果,还必须取得五类规律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协同度越高,预期效果越好。

五律协同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最终归宿。我国可持续发展及世界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的形成,都必须取得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环境五类规律的协同支持。只要这五类规律中的任何一个规律“不赞同”现存的发展模式或规则,都将会削弱、损坏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甚至引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崩溃。纵观人类历史上生存发展不可持续的种种原因,归根到底都是热泪行为股则没有真正实现五律协同。只有真正制订出符合五律协同的规则,将制约人类生存发展的“五律”变为“五力”,“五律协同”成为“五力协同”,同向协力,才能切实推动人类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 1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特别是西方国家环境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 )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出版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 2.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 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交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来源和定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 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五律协同与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与 科学发展

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关系。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如果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将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3.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大会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世界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艰巨责任,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为着全体人民及其后代的利益而作出共同的努力。尽管大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比较粗浅,尚未确定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途径,尤其是没能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责任,但它使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4.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该报告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在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5.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此外,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大会为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了总动员,使人类迈出了跨向新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生物环境【圣才出品】

第六章生物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剂量—效应关系 答: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一种外来化合物剂量与个体或群体呈现某种效应的定量强度,或平均定量强度之间的关系。 2.三致作用 答:三致作用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致癌作用是指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致突变作用是指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致畸作用是指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先天性畸形的毒作用。 3.生物入侵 答: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其入侵途径主要是人为有意引入,无意识引入以及自然入侵。生物入侵会造成经济损失、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和威胁人体健康等危害。 4.生物安全 答: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技术从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整个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广义的生物安全包括人类的健康安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与人类生存有一定关系的环境生物安全。狭义的生物安全主要包括转基因生物安全和生物入侵引起的生物安全。 5.生物多样性 答: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

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6.遗传多样性 答: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分子、细胞、个体等多个层次上。 7.景观多样性 答:景观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是由自然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各种活动所形成的。从原理上讲,景观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其他所有层次的多样性。 8.存在价值 答:存在价值是指环境的非利用价值。人们因感知某环境资源的存在而获得的满足,与是否实际利用该资源完全无关。存在价值是自然环境一种内在的不依赖于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权利的表现。 二、简答题 1.简述光照因子、温度因子、水因子的生物作用。 答:生物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生物依靠这些特征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以确保其正常生长发育,这种现象称为生物适应。光照、温度、水和土壤等环境要素在生态

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 六、生物环境 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P194-197(名词解释、简答) 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 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物种,其目的是为了生物防治引入物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引入物种、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引入物种以及在战争中运用细菌或病毒等作为武器;(2)无意识引入,即通过国际人员往来、商品贸易渠道、交通工具、海洋垃圾等引入的;自然入侵,即自然界中的植物靠自身扩散传播慢慢侵入到其他生态系统、或是通过自然媒介和动物媒介传播的。 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2)压迫、排斥本地物种,造成物种的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3)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或直接取食本地物种。(4)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燃性(5)影响遗传多样性(6)危害农林业和经济的发展(7)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2.生物多样性P199-204(填空) 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七、全球化 1.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措施P240-241(简答)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2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凑个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3坚持公约主导地位。《气候公约》及其《精度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各做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国性的国际公约。4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固体废物)【圣才出品】

第四章 固体废物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固体废物定义 固体废物来源 固体废物来源和分类 固体废物分类 固体废物排放量 固体废物污染途径 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特点 固体废物污染危害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控制 固体废物管理法规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原则 固体废物管理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制度 我国的固体废物管理标准 综合利用标准 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与运输 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输送 固体废物的输送 预处理 物化处理 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 固体废物的处理 热处理 生物处理 海洋处置 固体废物最终处置 陆地处置 冶金及电力工业废渣的利用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化学工业废渣的处理和利用 矿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 废塑料的综合利用 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 废橡胶的再生利用 废纸的再生利用 农林固体废物 其他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污泥 固 体废物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固体废物来源和分类 1.固体废物的定义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固体废物的来源 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3.固体废物的分类 (1)按化学活性分类 固体废物按化学活性分为化学活性废物(易燃易爆废物、化学药剂等)和化学惰性废物(废石、尾矿等)。 (2)按化学性质分类 固体废物按化学性质分为有机废物(农业固体废物、食物残渣、剩余污泥、废纸、废塑料等)和无机废物(高炉渣、钢渣等)。 (3)按形态分类 固体废物按形态分为固态废物(粉状、粒状、块状)、半固态废物(剩余污泥)和液态废物。 (4)按污染特性分类 固体废物按污染特性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以及放射性固体废物。 ①一般固体废物是指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②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第二章【圣才出品】

第一篇环境问题篇 第一章水环境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水资源和水环境 1.地球上的水 地球表层水体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沼泽等的一切淡水和咸水,大气中的水汽、水滴和冰晶,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南北两极冰盖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以及生物体

内的水,构成了一个大体连续、相互作用、不断相互交换的圈层,称为水圈,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圈层之一。 (1)水量及其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由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部分构成。 ①海洋水量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7.4%。 ②陆地水包括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水量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6%;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冰盖和冰川,80%位于南极地区难以开发利用,其次为地下水。 直接供应人类生活、生产需要的河水和湖泊淡水的数量很少,是水资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水的自然循环 ①水循环的定义 水循环即水的自然循环,它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②水循环的过程 从全球范围看,从海洋的蒸发开始,蒸发形成的水汽大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少部分被气流输送至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成降水。海洋上空的降水回落到海洋,陆地上空的降水则降落至地面,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补给河流和湖泊,一部分渗入土壤与岩石空隙,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最后都汇入海洋。由此构成全球性的连续有序的自然水循环系统。

图1-1水的自然循环过程 ③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④水循环的必要条件 水循环过程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在地表温度、压力下水可以发生气、液、固三态转换。 ⑤水体的更替周期 水体的更替周期是指不同水体在循环过程中被全部更换一次所需的时间,是反映水循环强度的重要指标。 (3)天然水的物质组成 ①天然水的定义 天然水是由溶解性物质和非溶解性物质所组成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的溶液综合体。 ②天然水的化学成分(见表1-1) 表1-1天然水的组成

《环境学》左玉辉复习资料全

933 环境学(初试大纲) 考查目标 《环境学》是我校为招收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环境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主要考察学生对环境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熟练掌握程度,兼顾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要求考生: 1.掌握环境基本规律、环境学基本原理及其相关概念。 2.掌握环境污染含义、特征及作用机制。 3.掌握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相关知识。 4. 掌握全球环境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5. 掌握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6.具有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 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2.答题方式答题 方式为闭卷、笔试,可使用计算器。3.考试题型 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考查容 1.环境、环境问题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沙漠化等)的形成机制、危害与防治对策。历史上重大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的根源。2.环境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3.资源的分类及特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联系。 4.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及物理环境等污染的含义、特征、类型、作用机制及控制方法。5.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的概念与特点;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6.环境质量标准及环境基准相关知识。 7.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 8.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科学发展观。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选择题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聚落环境 B.地理环境 C.地质环境 D.人类环境 【答案】D 【解析】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及科学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因此,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 2.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方法介于土地处理和水生生物处理之间。 A.慢速灌溉 B.快速渗滤 C.表面径流 D.人工湿地 【答案】D 【解析】人工湿地方法介于土地处理和水生生物处理之间。其构造为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坡度的洼地中,按一定的坡度填充一定规格的填料(如土壤、碎石、沙等)形成填料床,在床体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构成一个湿地生态系统。

3.生物多样性具有调节气候、促进土壤发育、保护水资源、分解和吸收污染物等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备择价值 D.存在价值 【答案】B 【解析】生物多样性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价值包括:①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提供食物、药物、工业原料和科学研究素材等方面;②间接价值,体现在环境和生态价值等方面,具有调节气候、促进土壤发育、保护水资源、分解和吸收污染物等生态功能;③备择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为人类适应自然变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④存在价值,生态学强调生物多样性具有自身的存在价值,任何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利,与人类需求无关。 4.中国未来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 A.城市区域属于人口的自然负增长区域 B.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会降低 C.人口低增长率状况会持续较长时间 D.中国未来10年就可实现人口总量下降 【答案】C 【解析】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最突出的两大特点是:①人口总量剧变。人口总量高峰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高峰即将到来,高峰过后人口总量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迅速下降,并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全球变化)【圣才出品】

第七章 全球变化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全球变化概述 1.全球变化的概念 (1)全球变化的由来 全球变化一词最早用于表述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特别是国际安全 和生活质量逐渐降低这一特定现象。 (2)全球变化的内涵 ①全球变化是指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 ②全球变化的过程涉及三个基本方面,即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3)全球变化研究 全球变化的概念 全球变化概述 全球变化的研究重点 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后果 近现代气候变化回顾及未来气候变化预测 全球变化中的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后的全球环境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全球 变化

①研究地球系统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的机制,是目前全球变化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②分析地球系统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理论及方法; ④提出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管理的建议。 2.全球变化的研究重点 (1)四大研究计划 ①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②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③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 ④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大气组成变化、生态系统变化、全球碳循环、全球人文、气候多样性的变化、全球水循环等专题。 (2)全球变化的作用机理研究 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主要从大气化学、生物排放和海洋生物化学三方面进行研究。 ②陆地生态与气候的相互作用 就植被在地球系统水循环中的作用和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 ③地球系统的综合分析和模拟 把海气耦合模式与陆地过程模式及环境系统中的化学过程、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耦合起来,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④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预测全球变化对农业、海岸带、能源等社会经济的影响,并在有关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源—环境调控)【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 资源—环境调控 15.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能源利用五律解析 1.化石能源 (1)自然解析 首先,作为能源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储量要足够丰富,在考察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能源的 可再生性和地理分布。其次,能源本身的自然属性,包括能量密度和能源形态也要加以考虑。 ①资源量 总体而言,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紧缺,虽然煤炭资源是国内最具优势的能源,但资源量也不容乐观,石油和天然气等优质资源尤其短缺。我国能源供应将面临长期后备资源不足,特 化石能源 核能 能源利用五律解析 水电 风能和太阳能 生物质能 “四地” “四地”平衡基本概念 “四地”平衡 土地利用五律解析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及需求预测 “四地”平衡五律解析 自然解析 技术解析 水资源—环境调控—大西线调水 经济解析 社会解析 环境解析 资 源—环境调控

别是优质能源资源短缺的矛盾。近期来看,化石能源的资源量可以保证与目标的协同,但从长远来看,化石能源的资源量是有限的,终将耗竭,供给不可持续,与目标拮抗。 图15-1 化石能源五律解析(近期) 图15-2 化石能源五律解析(远期) ②自然属性 a.能源本身的自然属性,包括能量密度和能源形态,是决定能源开发利用重要因素。 b.相对于化石能源而言,多数可再生能源能量密度低、分散性强、不稳定、不连续,随时间、季节,以及气候等变化,造成现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成本高、效率低,大规模推广应用困难。 c.为了供应适合消费需要的能源,必须将能源转换成为容易储存、运输、分配并能在各种设备中使用的形态。 (2)技术解析

①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是指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煤炭开发、燃烧、转化、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组成的技术体系。 ②油气利用技术 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持续增加,但其供应却严重不足,供求矛盾日益加剧,由此产生的对油气高效开采和加工利用新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③电力 从发电设备技术看,提高火电的转化效率,降低火电机组的供电煤耗是可行的。 (3)经济解析 目前化石能源的市场价格主要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并未能体现出化石燃料的真实价格。长远来看,尽管化石燃料支撑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其资源量的短缺性将使其价格逐渐升高,难以继续支撑经济的发展。寻找廉价的替代能源,并且尽可能使用廉价的能源以提高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协同度是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4)社会解析 ①能源安全意味着在国家、地区、消费者等各层面,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能有足够的、多样的、环境友好的和能支付得起的能源供应和服务,从而保证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达到长期能源安全,应大力发展替代能源,保障能源安全。 ②严峻的安全生产状况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也影响到我国的社会安定、和谐及国际形象。 (5)环境解析 ①传统化石能源的局限性,是造成能源和环境问题、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化石能源从开采、加工、运输到使用的全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左玉辉第二版环境学经典笔记2018版(精品笔记+同类院校真题答案+习题集+课件)

环境考研中心经典笔记之 环境学 (2018版,左玉辉) 环境学,考研我们做的更专业 适合专业:环境科学 淘宝网店:https://www.doczj.com/doc/ff1181596.html, 环境考研中心环科小组倾力打造之精品资料

【展示细节】:介绍不同板块资料的使用方法,帮助你更快上手、更高效利用,全方位提升复习效果。 笔记使用说明 本套笔记由环境考研中心倾力打造,适用于考左玉辉《环境学》这本书的院校。主要内容包括: 1、左玉辉《环境学》第二版课堂笔记及考试重点、难度解析 各校出题虽然各具特点,但作为一门学科或一本书来说,其侧重点大体类似。同类院校之间指定同一本书,出题无外乎书上的侧重点+外延。我们积累各个同类院校的相关出题,并将真题插入到笔记的各知识点中,那么每一章普遍的考点、考法、有无外延等情况,一目了然。 2、同类院校3年初试真题答案详解 同类院校的真题及答案,应对考试有两个作用:一是供参考侧重点;二是供大家模拟练习。题目作答,关键点在于思路,在于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回答,而不是问此答彼或胡乱去写,答满为止。希望大家通过我们提供的参考答案,进一步锻炼自己答题能力。 3、环境考研中心之《环境学》经典习题集 本习题集参考众多同类参考书。下文中有相关介绍。 同类参考书知识点想通,不过关于一些知识点的解释、语言组织稍有不同,所涵盖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若指定参考书的知识点表述太简略或语言组织不恰当,可参考其他教材相关内容理解记忆。 答题也不可能做到与参考书保持一致,只要语言组织到位、要点齐全,皆可得分。因而本习题集供大家巩固知识点,锻炼答题技巧之用。 二、资料更正说明 上文即环境考研中心设计这份全套笔记的初衷和缘由。本套笔记在编纂的过程中,听取了学弟学妹们的很多意见,使得我们这套笔记日益完善。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多给我们提意见,以便更好的打造更优秀的笔记。特别感谢环境小组的辛勤工作,同时感谢参与资料编辑的其他师弟师妹,还有负责审核和检校的工作室同仁们,有了大家的支持,我们会做的更好。由于所有内容都由键盘输入,再加上校核水平有限,如果资料里面有错别字或不恰当内容等,希望大家能够批评和指正! 环境考研中心 环境考研中心买家权益提示: 1、收到资料后,可以任意查阅和浏览,在不涂画、不复印的前提下,如果对资料内容不满意,三天之内(以签收时间为准),联系我们,可以直接退回,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解除大家对资料质量的担忧,保障大家的权益。 2、大家都是这个专业的,所以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问题,特别是专业课这块,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总之,环境考研中心会陪伴大家度过这一年时光。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物理环境【圣才出品】

第五章物理环境 一、名词解释 1.噪声 答:噪声是指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噪声会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它不单独取决于声音的物理性质,而且和人类的生活状态有关。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 2.放射性污染 答:放射性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放射性污染物使局部环境的放射性水平高于天然本底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现象。放射性核素排入环境后,由于大气扩散、水流输送、地下水运输,会在自然界中稀释和迁移,通过生物的富集作用,最后进入人体,使人们受到放射性伤害。其来源主要有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以及医疗照射等。 3.白亮污染 答:白亮污染是光污染的一种,主要是指白天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引起的光污染。白亮污染会引发意外事故,伤害身体健康,以及间接造成经济损失。 二、简答题 1.噪声的主要特性和来源有哪些? 答:噪声是指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 (1)噪声的主要特性

①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在空气中传播时不会在周围环境里遗留下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 ②噪声源的分布广泛而分散,但是由于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衰减,因此噪声污染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 ③噪声产生的污染没有后效作用。一旦噪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便会消失,转化为空气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热能。 (2)噪声来源 ①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如小轿车、载重汽车、电车、火车、拖拉机、摩托车、轮船、飞机等,在行驶过程中会发出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等各种噪声,而且行驶速度越快噪声越大。 ②工业生产噪声。工业生产离不开各种机械和动力装置,这些机械和动力装置在运转过程中一部分能量被消耗后以声能的形式散发出来而形成噪声。 ③社会生活噪声。由于商业经营活动、儿童在户外的嬉戏、各类家用电器的使用(尤其是各种音响设备),以及家庭舞会等,使城市居住区内的噪声源种类和噪声的强度均有所增加。 ④建筑施工噪声。建筑工地常用的打桩机、推土机、挖掘机产生的噪声级常在80dB以上,对邻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干扰很大。 2.简述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答:近几十年来,由于核武器的频繁试验、核工业的不断发展、供医疗诊断用的电离辐射源的增加等,放射性污染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污染问题。放射性污染的来源主要有:(1)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二~三篇)【圣才出品】

第二篇环境学原理篇 第八章环境多样性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进化 答: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变化,或一个群体在历史发展中遗传组成的变化。生物进化的范围很广,包括某一物种、某一类群直至整个生物界的历史发展。现代的各类生物都是由较原始的古代生物经过长期、缓慢、复杂的进化过程演变而来的。 2.生态过程 答:生态过程是指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迁移转化过程的总称。生态过程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流动,以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等过程。 3.生态平衡 答: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是因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自动调节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和功能衰退。 4.环境效应

答:环境效应是指自然过程或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环境效应按起因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5.生态效应 答:生态效应是指人为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的现象。如工业燃煤排出大量CO2,可能产生温室效应;SO2直接危害植物,还可形成酸雨,抑制林木、土壤微生物等正常生长活动。 6.气象灾害 答: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变化产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由于气象灾害的多样性与随机性、表现的隐蔽性、灾害的起源与路径的变动性、群发性,使得产生的后果更加多样化。 二、简答题 1.环境的多样性包括哪些方面? 答:环境多样性是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基本规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存在。环境多样性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和创造多样性,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1)自然环境多样性 自然环境中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环境过程、环境形态,以及环境功能都具有多样性。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环境科学【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环境科学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科学 答:环境科学是指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寻找人类与环境协同演化、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有: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结构、功能及其演化机制和规律;②揭示人类活动同环境和生态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关系;③探讨环境变化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影响及效应;④揭示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其对人类和生物的毒理作用和影响;⑤研究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技术及管理措施;⑥探讨人类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论和方法等。 2.环境基本规律 答:环境基本规律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包括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和谐、规律规则和五律协同四项基本原理。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环境多样性是基础规律,认识和解读环境多样性、揭示环境多样性的内在规律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问题。人与环境和谐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度量、维系和提高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是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制定符合客观规律的环境规则,是环境管理的基本科学问题。五律解析是认知环境问题的系统分析方法,五律协同是确定解决环境问题最佳策略的综合决策方法,五律解析与五律协同是环境决策的核心科学问题。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与自然的联系与区别。 答:(1)环境与自然的联系

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2)环境与自然的区别 “人与环境”和“人与自然”。“人与自然”是当前讨论环境问题时常用的一个概念,通常很容易被理解为“人与自然环境”,这是人们误将人类环境等同于自然环境的结果。 事实上,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而人工环境又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最为频繁、强度最大的重要环境客体。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容易使人们误以为人工环境的建设就是对“自然”的破坏,进而导致对必要的人工环境(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乡人居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抵制。“人与环境”有三层含义,即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工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环境规律的适用对象。 2.简述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 答: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也就是说,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其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相关事物,其涉及范围之广是其他学科所研究的环境无法相比的。在环境科学研究中,不同的环境在功能和特征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常,根据环境特征和功能的差别,将人类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不断影响自然环境的质量。例如,人类对植被的开发会引起土壤、

环境学左玉辉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

环境学左玉辉第2版配套练习题库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录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第一篇环境问题篇 第二篇环境学原理篇 第三篇环境调控篇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篇环境问题篇 第一章水环境 第二章大气环境 第三章土壤环境 第四章固体废物 第五章物理环境 第六章生物环境 第七章全球变化 第二篇环境学原理篇 第八章环境多样性原理

第九章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第十章规律规则原理 第十一章五律协同原理 第十二章环境科学 第三篇环境调控篇 第十三章人口—环境调控 第十四章经济—环境调控 第十五章资源—环境调控 第十六章生态—环境调控 第十七章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第一篇环境问题篇 一、选择题 1兼有气态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双重特性的是()。[中国海洋大学2019年研] A.钙循环

B.铁循环 C.磷循环 D.汞循环 E.锰循环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在气体型循环中,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其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属于气体型循环的物质有O2、C O2、N、Cl、Br、F等。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的分解转变为可被生态系统利用的物质,它们的主要储存库是土壤、沉积物和岩石,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明显,循环性能一般也很不完善。属于沉积性循环的物质有P、K、Na、Ca、Ng、Fe、Mn、I、Cu、Si、Zn、Mo等,其中P是较典型的沉积型循环元素。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到能流的驱动,并都依赖于水循环。汞循环是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典型,汞以元素状态在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圈中迁移和转化,因此汞循环兼有气态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双重特性。 2富营养化是一种水污染现象,正确的描述是()。[中国海洋大学2019年研] A.水体富营养化一般发生在水流流速较快区域 B.发生在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 C.只有含氮、磷的物质排放水体才会发生富营养化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章~第十二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规律规则原理 1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规律规则原理概述 1.规律 (1)规律的内涵 ①定义 规律,又称法则,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 ②分类

规律可分为自然规律、技术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这五类规律以人类智力行为为界可以分成以下两组: a.自然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行为规律是自然规律,属于非智力行为规律; b.人类智力行为规律包括技术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以及环境规律,它们依次是人类技术行为、经济行为、社会行为规律,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指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2.规则 (1)规则的定义 规则是人为规定的,规范人类行为的伦理道德、规章制度、法律条例、标准规范等的总和。 (2)规则的分类

表10-1规则的分类 3.规律与规则 表10-2规律与规则的区别和联系 4.规律规则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由其背后的规律决定的,但其最终发展方向可能与期望相符,也可能与期望相反,这就取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类行为所遵守的规则是否顺应了相应的规律。 偏离规律的规则往往是事物发展的离心力,背离规律的规则常常是发展的阻力,只有顺应规律的规则才是发展的动力,这就是规律规则原理的内涵。 二、环境基准与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基准 (1)定义 环境基准是环境质量基准的简称,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无作用剂量)或浓度。 环境基准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质量基准、水质量基准和土壤质量基准等;按保护的对象可分为保护人体健康的环境卫生基准、保护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水生生物基准、保护森林树木和农作物的植物基准等。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的环境要素中,或对不同的保护对象有不同的基准值。 (2)环境基准的研究 ①环境基准的研究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其研究成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②环境基准的研究一般投资大、耗时长,一种环境基准资料的获得往往需要做较长时间大量而细致的研究工作; ③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④环境基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某一污染物,完整的环境基准资料应该是各种环境基准组成的体系,而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只需研究其中主要的环境基准。 (3)环境基准概览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第一篇环境问题篇 一、选择题 1.兼有气态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双重特性的是()。[中国海洋大学2019年研] A.钙循环 B.铁循环 C.磷循环 D.汞循环 E.锰循环 【答案】D 【解析】在气体型循环中,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其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属于气体型循环的物质有O2、CO2、N、Cl、Br、F等。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的分解转变为可被生态系统利用的物质,它们的主要储存库是土壤、沉积物和岩石,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明显,循环性能一般也很不完善。属于沉积性循环的物质有P、K、Na、Ca、Ng、Fe、Mn、I、Cu、Si、Zn、Mo等,其中P是较典型的沉积型循环元素。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到能流的驱动,并都依赖于水循环。汞循环是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典型,汞以元素状态在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圈中迁移和转化,因此汞循环兼有气态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双重特性。

2.富营养化是一种水污染现象,正确的描述是()。[中国海洋大学2019年研] A.水体富营养化一般发生在水流流速较快区域 B.发生在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 C.只有含氮、磷的物质排放水体才会发生富营养化 D.富营养化不可控制 E.富营养化的危害不是破坏性的 【答案】B 【解析】氮、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过多的营养物排入水体,则有可能刺激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短生命周期生物的死亡和腐化会导致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富营养化。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往往使水面呈现红色、棕色、蓝色等颜色,这种现象发生在海域称为“赤潮”,发生在江河湖泊则称为“水华”。水体富营养化一般都发生在池塘、湖泊、水库、河口、河湾和内海等水流缓慢、营养物容易聚积的封闭或半封闭水域,对流速较大的水体如河流一般影响不大。自然的富营养化过程极其缓慢,但人为作用却大大加快了这一过程。富营养化对湖泊水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后果。 3.关于污泥稳定处理的描述正确的是()。[中国海洋大学2019年研] A.污泥稳定处理常采用好氧分解法 B.污泥稳定处理可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 C.污泥稳定处理仅能降低污泥的含水率 D.污泥稳定处理是将污泥进行焚烧处理 E.污泥稳定处理是将污泥进行机械脱水处理

左玉辉《环境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生态—环境调控【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生态—环境调控 一、名词解释 酸沉降 答:酸沉降是指酸性物质通过湿沉降(如雨和雪的形式)或干沉降(气溶胶或气态酸性化合物的形式沉降到诸如土壤颗粒、植物叶片等表面上)从大气中转移到地面的现象。 二、简答题 1.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答: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如下: (1)工业污染源 工业废水是水污染最重要的污染源,包括工艺废水、设备冷却废水、洗涤废水,以及场地冲洗废水等,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2)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水主要是城市居民(含服务产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成员)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主要来自于厨房、浴室、厕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污染源已逐渐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3)农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由于其分散广泛、没有明确位置而被称为面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2.不同水体中的污染物迁移转化有何不同特征。

答:不同水体中的污染物迁移转化不同特征如下: (1)河流污染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迁移转化特点是污染程度随径流量而变化,污染扩散的速率快。 (2)湖库污染 污染物稀释和搬运能力弱、生物降解和积累能力强。 (3)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特点是污染持续性强、污染扩散范围大。 (4)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在无光和缺氧的条件下,生物作用微弱,水质动态变化小,化学成分稳定,但如果受到污染,则难以再恢复其原来状态。 3.不同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答:不同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如下: (1)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降解主要通过化学氧化、光化学氧化和生物化学氧化来实现,其中生物化学氧化作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2)无机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特别是重金属和准金属等污染物,一旦进入水环境,均不能被生物降解,主要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4.水污染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

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左玉辉环境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sz《环境学》全书复习资料 六、生物环境 1.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及危害 P194-197(名词解释、简答) 生物入侵又称为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群,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 入侵途径主要有:(1)人为有意引入,包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引入物种,其目的是为了生物防治引入物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引入物种、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引入物种以及在战争中运用细菌或病毒等作为武器;(2)无意识引入,即通过国际人员往来、商品贸易渠道、交通工具、海洋垃圾等引入的;自然入侵,即自然界中的植物靠自身扩散传播慢慢侵入到其他生态系统、或是通过自然媒介和动物媒介传播的。 对环境的危害:(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2)压迫、排斥本地物种,造成物种的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3)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或直接取食本地物种。(4)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燃性(5)影响遗传多样性(6)危害农林业和经济的发展(7)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2.生物多样性 P199-204(填空) 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备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七、全球化 1.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措施 P240-241(简答)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2坚持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凑个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3坚持公约主导地位。《气候公约》及其《精度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各做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国性的国际公约。4坚持科技创新。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目标与措施: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保护等实现森林的覆盖率。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主要通过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力争实现全面恢复和营造红树林区,抵御海洋灾害能力明显提高。3、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通过能源开发、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提高。 2.中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 P241-242(简答) 第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我国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努力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二,适应气候变化,我国应充分考虑如何适应气候变化问题及提高国家抵御灾害性气候事件的能力。第三,技术合成与技术转让,应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惠益。第四,切实履行《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义务,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其率先采取减排温室气体行动,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将认真履行规定中的义务。第五,气候变化区域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推动务实的国际合作,我国将本着该精神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区域合作。八、环境多样性原理 1.环境多样性 P247(填空) 环境多样性原理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多样性和创造多样性,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2.理解自然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248-275(填空) 一、物质多样性(一)生命物质多样性1,蛋白质2,核酸3,多糖4,脂质(二)非生命物质多样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