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致的一元思维和混乱的乱元思维

精致的一元思维和混乱的乱元思维

精致的一元思维和混乱的乱元思维
精致的一元思维和混乱的乱元思维

精致的一元思维和混乱的乱元思维

题记:

我理解的一元思维是指逻辑严谨,丝丝入扣式的分析事务,做事有条理又有原则,或许死板,但是确实不失为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普遍的人都缺乏这样严谨的思维模式,呈现的是乱元思维,就是所有的原则可以因为利益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没有原则胡乱做事,或许你会说这种人很感性呀!可是生活在其周边的人一定会反驳你,因为你也不知道他何时何地会触发其情绪,或者改变主意,让你无法融洽的与他相处。精致的一元思维,好比清澈的池水,能一眼就望见最深处,找到真理,生活的平淡充实,因为他始终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乱元的思维就好比混浊的湖水,你永远也别想从岸边看到真理,只有浮上表面的泡沫,看似像真理,却极易戳破,是变化多端的假象而已,不过这样的人过得也是“跌宕起伏,精彩异常”。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呢?

校长的讲课独具特色的一面就是他喜欢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告诉你真相。小到一段话,大到时事评论和电影影评,都可以被他娓娓道来,并告诉你其中的原理(包括分析人的思维方式,心里状态等)。(这也是一种精致的一元思维的体现)。

下面是我从清心学员的博客中摘入通过中国编辑对毛丹青的采访和骆家辉对于中国人的12条评价来对比国人的乱元思维和日本人精致的一元思维,对比我自身,也让我看清楚了与精英人士相比我存在的问题:懒惰,拖延,不肯承担自己的责任,总认为这是别人的事。急躁,很多事都没有做透,做深就急于交作业。没有清晰的价值观,所以做事颠三倒四的,不习惯尊重他人,认为自己的就是真理,并以此来教训人。如何学习一元思维就需要在平时的时候多从几方面考虑(摘自清心学员博客):

1)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站在谁的立场,背后代表谁?

3)是否符合逻辑和常识?

4)体现了背后怎么样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5)如果是我,我要怎么做。

立此存照,帮助自己建立一元思维,发现问题,监督执行。

另外,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如果想要避免被日本人奴隶,光愤青,抵制日货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只有自己的强大才能潇洒的跟敌人挥挥手。所以,想要超越他们,首先你先来理解他们,并且将他们身上的优点转化成自己的,如日本国民的清晰的价值观,相互的尊重,热爱学习,做事追求极致,不断的超越自己。这些优点如果都被我们民族学走了,想不强大可能都比较难,这样才能站在与日本一样的水平线上藐视他们。

附录一、中国编辑对毛丹青的采访

F:您旅居日本25年了,我特想知道,那边的年轻人和我们有啥不同?(特,表现出编辑的浮躁、不稳重。使用夸张的词汇往往表示虚伪)

毛:心态上没有我们这么浮躁,很安静(安静表明内心强大,心态沉稳。而内心焦虑的人的体现往往是:狂躁,多动,不安。请看国内机场的乘客。),但也有些“奇怪”。我在神户国际大学的班上有个日本学生,一次请他吃东北菜,地三鲜,就是土豆、青椒和茄子嘛,结果

他吃了一口就特别感动(内心感受力超强,对味道很敏感,所以有丰富的感觉。)。

F:感动?(迟钝,难于理解,不具备相同的感受力)

毛:对,因为他没见过这么做茄子的,茄子居然可以这么好吃!当时就潸然泪下了。(“泪下”表明对新事物极其丰富的感受,非常激动。)

F:……(不能理解,只好无语)

毛:他对我说,老师,我要回家种茄子去了,结果……他就真的这么做了。(知行合一,执行力很强。日本人骨子里对新鲜事物有无尽的好奇,他觉得茄子味道很好,想要更多的国人来品尝这个美味,马上就将想法付诸行动。茄子如此,其他呢?)

F:这只能算是个特例吧。(完全不相信别人,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其他思维方式)

毛:那我再给你举个例子。日本有一家很有名的出版社,叫幻冬舍,老板是见城彻,现在他在专门做一本40岁女人的杂志……这个人呢他从小长相很丑陋,经常被人家欺负。有一天他脸被人家打肿,放学回家他就拿条毛巾,贴在脸上到厕所去洗脸,他妈妈说你怎么了,他说我没事,天太热了(自己承担责任,不让母亲担心)。但是他通过在洗手间镜子看到他的母亲在后边流眼泪(母亲很理性,很克制自己的感情,尊重儿子)。后来,他在这种很残酷的生活当中找到了一个慰藉心灵的渠道,那就是读书,他可以不理别人,在书的世界里成为君主,这个人现在是日本身价百亿的出版商。(自尊,自强,不抱怨,自己寻求解决方案,热爱阅读和学习)

F:然后呢?听着很励志。(还是很迟钝,没有听出背后表示的价值观,缺乏理性思维)

毛:日本有一个很有名的大作家,叫五木宽之,这个人写出的书都是百万册的销量。见城彻就想,我一定要拿到这个人的书,那他怎么办呢?他就写读后感。读完一本书就用书信的形式写,还是手写,每一本都写,写到第二十五本的时候,(想想自己,最多到第四第五没有回应的话就放弃了,日本人极致得恐怖!)五木宽之就写了一张明信片给他,说谢谢你常年读我的作品,我非常高兴。(作家很自尊)拿到这个明信片以后见城彻潸然泪下(又一个泪下,这次是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同后的欣喜),然后继续写,又写了25封信(用心,意志坚定),

就是写到这第五十封信的时候,五木宽之说好,我要见你一面(作家的理性、自尊)。(优秀的日本人思维清晰,目标执着,行动有力,持续的努力和付出感动对方,而不是用请客,送礼,拉关系等“感情敲诈”方式来达成目标。)

F:看来日本人很爱潸然泪下。(思维混乱,完全没有理解毛先生的意思,用自己的想法来理解别人)

毛:哈哈!我觉得其实日本人的性格中有一种东西,那就是“极致”。他们能把一件小事推到一个很极端的地方。最近有一本书是京瓷的大老板稻盛和夫写的,叫《活法》。说有一次他到一个山里去,碰到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走在他身后就问他,您是稻盛先生吗,他说是的。老太太听罢,突然拿出一个信封塞到他的口袋里,没有任何理由(善良,尊重,思维清晰,懂得让金钱发挥最大价值)。后来我见到稻盛和夫,他跟我说那个信封里大概装了60万日币,他很吃惊,但还是把钱收下了(强者对弱者的尊重)。第二天他就做出一个决定,辞去所有公司的职务,包括董事长,变成了公司的顾问,进到山里修行了三年。我问他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他说,我听到了天的声音(高度的责任心,认为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磨练来提升自己,知非即改,追随自己的内心马上行动)。

F:我们也有李叔同嘛,不稀奇。(自以为是,不虚心接受别人的观点,不尊重,思维混乱。况且李叔同也有日本求学的经历)

毛:没错,所以我是挺怀念民国时代的。像李叔同,就这么样一个有钱的人,他可以突然就飘掉,消失了。其实中国远古的东西,在当代中国里越来越少了,但非常奇特的是,很多传统的东西在日本依然保留着。(就算采访者离开话题,毛先生还是很礼貌,依然围绕日本的优秀品质而叙述----日本人重视文化和传统,和当今国人的浮躁、物质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F:那您觉得大多数日本人对中国的好奇程度高吗?(寻求自我认可,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感受,想听好话。偏离采访主题)

毛:超出我们的想象。最近东京发现了王羲之的墨宝,真摹本。据说原来他的墨宝跟什么皇帝一起埋在里头,被盗坟后不知道去哪儿了。结果今天真摹本居然在日本发现了,东京博物馆展出,大早上前来观看的,人山人海地排队。日本对于中国文化的这种敬意让人很震撼。(日本人对美的认识的高度让我们汗颜,他们善于学习优秀的东西,重视精神追求)

F:好吧,他们的政治觉悟也会这么高吗?(思维混乱,又一次偏离话题,喜欢找缺点以证明自己。)

毛:日本大选的时候我问过我班上的所有日本学生,大概100个学生里面只有五六个人去选举,我说你们竟然不知道你们有选举权啊,我说你们应该去。(日本人很理性,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意义。在日本,一流人才做企业,二流人才搞学问,三流人才从政,中国呢?)

F:他们很厌恶政治?(意外,不接受,自以为别人和自己一样)

毛:他们就是觉得这和我有屁关系,我打工,我上课,不管别的。(目标清晰,理性不盲从)

F:日式愤青肯定也有吧。(思维混乱,贴标签)

毛:有的,这是双方的,仇日仇华属于社会学的一个现象,我们叫做螺旋行为,众生往那边去的时候,你没有办法控制。所以我同意莫言说的,他在获诺贝尔奖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很好,当所有人在哭的时候,你应该允许一个人不哭。在这个问题上,道理是一样的。(体现包容和理性,容纳不同声音的存在)

F:有道理。(便签式语言,潜意识并不认可,不包容,不尊重别人。)

毛:对了,今年我翻译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山口百惠的丈夫三浦友和写的,叫《相性》。这个人也是一个很奇特的人,他奇特在哪儿?在于他非常的平常。结婚几年以后他就当了家庭妇男,并且说他结婚30多年从来没跟太太吵过架,人们都觉得他是瞎扯,他说这是真事。他在书中得出的结论就是,相亲,相安,相随,相爱。(日本人就算是做家庭主男,也能认真负责,做到极致)

F:人间自有真情在……等一下,这还得有钱才行啊!而且,在中国这叫吃软饭的对吧。(煽情,完全理解不到毛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表现出崇尚金钱的价值观,乱下结论)

毛:哈哈,对,就是吃软饭(舍己从人)。三浦友和是日本男人的一种极致。其实大多数日本男人还是挺大男子主义的,女的在结婚之后就辞职在家,靠男人养家。最主要的是……

F:什么?(迫不及待,自己不理解,跟不上被采访者的思维)

毛:在日本一个男人的收入基本就可以支撑整个家庭的开支了。(日本财富分配方式合理)看完以上采访,会不会觉得日本人非常恐怖?如果发生战争,我们的赢面有多大?

附录二:骆家辉对中国人的12条评价(乱元思维)

1、非常聪明,但非常相信传言。

2、凡事喜欢抢,从出生抢床位,到临终抢坟地,从头抢到尾。

3、在大事上能忍气吞声,在小事上却斤斤计较。

4、能通过关系办的事,绝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

5、计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自己不是受益者。

6、动辄批判外界,却很少反思自己。

7、自己爽不爽没关系,反正不能让别人爽。

8、不为朋友的成功鼓掌,愿为陌生人的悲惨捐助。

9、不为强者的坚持伸手,愿为弱者的妥协流泪。

10、不愿为执行规则所累,宁愿为适应潜规则受罪。

11、不为大家的利益奋斗,愿为大家的不幸怒骂。

12、不为长远未来谋福,愿为眼前的小利冒险。

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

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 (一)课间交流心得: 1、创新思维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是我们的一种手段,而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经常为了手段而放弃了目的”。 2、所有的新事物几乎都是旧事物的切割、排列、组合。 3、对错在时间和空间上来说都是相对的。 4、先有战术,再有战略,就像你要钉住一个东西一样,是先找到合适的钉子比划好怎么钉然后再拿锤子来想怎么钉好将东西钉结实。 6、创新重在“新”,从旧到新;创造重在“造”,从无到有。 7、用“包容和欣赏”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事务,特别是爱人。 8、对身边的事务保持好奇心。 9、对待一个新生事物首先看它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二)课程内容 1、创造与创新: 1)创造是事物从无到有,它是以产品为导向的。 2)创新是事物从旧到新,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 而现在存活的高瞻远瞩的公司几乎都是通过对某些产品或者产业进行创新而得到发展的。而往往最初发明该产品或者产业的公司却被这些进行创新的公司所替代。 2、问题解决中的固有思维模式: 1)固有思维解决的事过往的问题,而要解决现存的问题必须要用创新思维。要有创新思维需要: ①针对过往的经验。——需要突破固有思维。对白日做梦的新理解:重复老一套的行为却期待不同的结果是白日做梦。 ②我们的注意力导向——需要延迟判断、系统性思维。 ③需要考虑问题所处的环境,考虑不同的参照物所出现的不同现象。 3、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和工具。

1)右脑发散思维的方法和工具 ①WHY—WHY分析法。也叫“剥离法”,一层一层找到问题产生的最终原因。 使用注意事项:一、适用于解决简单直观的问题;二、最多不要超过3个WHY,最好在可控的范围就要收手;三、不一定要问到三个WHY。 ②金字塔分析法。 由来:金字塔分析法是由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的第一位女性顾问巴巴拉.明托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金字塔原理是采用先从结构说起,再说中心思想,然后再向前推演的逻辑。御用金字塔分析法是为了避免思维混乱,保持一个理性的正确思考。 WHY—WHY分析法和金字塔分析法的区别:WHY—WHY分析法是回答“为什么会有问题”,而金字塔分析法是回答“问题出现在哪里。” ③奖惩分析法 奖惩分析法主要是帮助我们找到实际工作中被忽略的关键点。 奖励因子:以我们的电机为例,不把这一部分做好也不会影响原有客户群,而做好的话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做好是属于锦上添花。 惩罚因子:一定要做好,不做好的话会失去现有客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确定奖励因子和惩罚因子的时候必须先要找准定位,因为定位不同,奖励因子和惩罚因子就不同。 对于公司来说,要尽量增加木桶理论中每块板的长度并且防止短板的出现。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因为人天性方面的原因,很多缺点很难改掉,如果一味地去改善这些无法更改的缺点的短板,很多时候都得不偿失。对于个人来说,很多时候,尽量地发挥自己优势的作用才是应该要做的事情。可以参考的一本书是《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2)右脑创新思维的方法和工具: ①借鉴创意法:关键词:link, 指借鉴其他国家、行业、部门或其他人的做法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想法。 万宝路香烟从女人香烟通过link到美国牛仔成为“男人的香烟”而取得成功以及SWATCH手表从传统的计时器以及典型的身份象征通过link女人的耳环项链等装饰品成为手表中的装饰品,成功跻身时尚中的一员都是借鉴创意法的成功案例。 ②头脑风暴法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 “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 (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 母亲:不可以,写作业! (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 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 (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 乙:我明天有课 (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

谈谈小学数学学习思维障碍的原因、表现与对策

谈谈小学数学学习思维障碍的原因、表现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4-07-29T10:26:11.6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6月总第124期供稿作者:徐玉华 [导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 徐玉华江西省信丰县大塘中心小学341600 摘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如何突破思维的障碍,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提高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上的不足,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思维障碍学习有效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小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小学数学知识主观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理解并掌握小学数学内容的认识能力。对小学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是小学生数学思维形成建立的基础。发展小学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是解决问题。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在学习小学数学过程中,上课听得明白,自己做题却无从下手。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解完后都会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许多学生无法解决的题目并不是太难,只是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且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背道而驰,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自身错误的思维模式。因此,想要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研究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 一、形成小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原因 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学生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结合自身知识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用自己便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记忆,也就是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这样,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整合,能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觉察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不能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否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时还是会无从下手。另外,教师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要及时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继而解决问题。 二、小学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小学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具体可以概括为: 1.肤浅性:学生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于学生不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仅仅停留在表象,不能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2.差异性: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因基础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教师不能将定义强行灌输给学生,以免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影响问题的解决。 3.消极性:许多学生凭借个体经验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一般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拘泥不前,无法正确思考解答问题。 由此可见,数学思维障碍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突破小学生数学思维障碍 1.在小学数学教学之初,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讲解新知识时,要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每当学生做完一题,教师要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2.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怎么做就属于意识的范畴,至于做得好坏,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找不到适当的解决方法,不知道怎么样才最合理。很多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套公式、模仿做过的题目求解,这样一来,对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所适从、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的不足。数学教学中,不单单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同时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活动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上的不足,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设计诊断性的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待所有学生观点的弊端充分暴露后,指出错误,彻底解决。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易错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自主学习,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一来,不但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固有的错误模式。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通过多种方法取得正确答案。 随着新概念教学模式的提出,素质教育成为教学的要求。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突破思维定式,使其综合全面发展。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各种观点各执己见,莫衷一是。其实,二者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重要的区别。 (一) 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思维和语言虽是两种现象,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之所以能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因为语言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否则,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因此,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但是,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也不是交流思想的唯一手段。人们还可以利用其它符号和表象来思考,用手势、表情来表达思想。幼儿在掌握语言以前,可以用形状、颜色、声音来思维。聋哑人丧失了语言,可以借助于手势、表象等进行非语言的思维。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人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思维以语言为客观刺激物,特别是刺激物不在眼前时,语言就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刺激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但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发展。如果语言不被人们所运用,语言就成为纯粹的物质外壳。只有当语言的那些物质形式被思维内容和结果予丰富起来时,语言才能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 3.从思维的种系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产生的。即“已经形成的”人的思维和“已经形成的”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并且互为存在标志,否则,便不是人的社会性思维,也不是人的真正语言。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儿童思维的发展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5个月的儿童,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别物体,能对事物进行较低级的概括,但这仍然属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在儿童2岁左右掌握语言之后,抽象思维才逐渐发展起来。 (二)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思维和语言虽然有密切关系,但是思维不是语言,语言也不是思维,它们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现象。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本质特征来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与概括的内容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它是一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物质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这是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区别。2.从生理机制来看,虽然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都体现着大脑和感官的整合效应,但思维器官主要是大脑,语言则是大脑皮层言语区与眼、耳、喉、口腔等感觉器官或效应器官联合活

概念模糊是信仰混乱的根本原因

概念模糊是信仰混乱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而陷入信仰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理论创新在新时期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概念模糊、逻辑混乱和思维僵化,是阻止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大障碍。 中国人历来擅长于形象思维,很多人讨厌精密的逻辑推理,对概念的准确与否不感兴趣。这就是出现“信仰对象”繁多、混乱的根本原因。 我非常赞同楚渔先生在其大作《中国人的思维与批判》中阐述的基本观点:导致中国人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不是历史、体制、地理、资源等外部客观原因,而是模糊、僵化的思维模式。同样,信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是如此。由于对“信仰”概念的模糊,我们就会被政客和学者忽悠来忽悠去,最后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信仰”了! 信仰的核心问题,就是信什么的问题,即“信仰对象”的问题。通过“信仰对象”来判断一个人所持有的思想观念究竟属于信仰还是信念,就大大简化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如果你执著追求和信奉的对象是无限存在、是万物之源,那就可以判定你持有的东西为信仰。反之,如果你执著追求和信奉的东西为有限存在,就只能算作信念或者理念。

“信仰对象”具有终极性特征,是“终极者”,是世界的本源。 什么叫“终极性”、“终极者”?就是追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源,从A追到B,B追到C,C追到D,最后追到Z,追不下去了,到头了,那就是终极,世界的本源就是终极。 按照著名宗教理论家、宗教哲学家蒂里希的说法,ABCDEFG一直到XYZ都不是终极,因为这些都是世界的万事万物,不值得崇拜,不值得信仰。从A一直到Z,也就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总体,把这个总体看成一个对象,追究它的根源,这个根源才是终极者。 “信仰对象”是终极性的,是世界(应当说是宇宙更准确)的根源。但凡不能作为宇宙的根源的东西,都不能作为“信仰对象”!宗教里面塑造一个创造万物的上帝,将其作为“信仰对象”,就不至于导致思想混乱。犹太教的“十戒”首先就要求:不可崇拜上帝之外的物。这其实是有深意的。一是维护上帝的绝对权威,二是防止思想混乱。作为一种成熟的思维,是绝对不会将一棵树啊、一块石头啊之类的东西作为“信仰对象”的,也不会将某种学说视为绝对真理、宇宙真理并作为“信仰对象”。任何学说都不过是生命智慧的产物,将其作为“信仰对象”,就意味着将一种具体的精神产物作为世界的本源。这连三流的唯心主义都不如,还好意思宣称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4-思维障碍及其突破

第四讲思维障碍及其突破 ◆课前复习 创新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又称单一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 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 ●变通性:又称灵活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根据条件的变 化,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跃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进入另一个意境,从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解决问题。 ●独特性:又称相异性。即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思维,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思维障碍及其原因 (一)思维障碍 【测试】鲁钦斯量水试验 一共9个问题,用给定的量杯A、B、C,量出要求的水量D。 通过这个测试我们发现大部分的人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或思维障碍。 思:思考,维:方向、次序。思维即沿着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次序去思考。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而人的大脑思维有一个特点,一旦沿着一定的方向、按一定的次序去思考,久而久之,在我们的大脑里就形成一种惯性,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表面看起来相同的问题,就会不由自主地按着原来的方向或次序去思考,这就是思维惯性。比如熟能生巧,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但是,多次以这种思维惯性来对待客观事物,就形成了非常固定

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式。 思维惯性+思维定势=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阻碍了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于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二)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 1.知识贫乏 知识越广泛,思考所用的元素也就越多,是不是知识越广泛越好?有用的知识。 【案例】福尔摩斯的知识结构(柯南道尔) (1)文学知识——无 (2)哲学知识——无 (3)天文学知识——无 (4)政治学知识——浅薄 (5)植物学知识——不全面,对莨菪(làng dàng)、鸦片和一切毒性植物很有研究,而对于实用园艺学却一无所知(6)地质学知识——偏于实用,但很有限,他在一眼之中就能分辩出是哪里的泥土 (7)化学知识——精深 (8)解剖学知识——很准,但无系统 (9)惊险文学——很广博,对近一个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细 (10)提琴拉得很棒 (11)善使棍棒,也精于刀剑拳术 (12)具有充分实用的英国法律知识 这些知识构成,对他作为一个侦探来说足够了,但是做医生不行,做医生华生比他强。所以说这是他从事这个职业或事业所需要的知识构成。 知识不仅是书本上的,有很多是生活中的。如福尔摩斯的知识,有很多是实用性的,这些实用性的知识有很多在书本上不一定可以找得到。所以说,知识的构成一方面要有用,要与职业相关,要有用;另一方面,知识的来源不一定是书本,很多是现实生活中经验的总结。

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52009 在语用学发展的50年时间里,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其核心理论之一,在语用学运用到其他领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是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关注的焦点。翻译是译语对原语信息的再现,翻译研究关注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语用学是关于实际应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由于两者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本文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哲学家J.Austin 认为,人们谈话不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为”。语言交际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的。人们说话时同时在实施三种行为:一是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二是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 );三是言后行为(perlocution - ary act )。语言学家们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以言行事的用意 (force )即说话人说此话意,也就是语用学上的言外之力(illo - cutionary force )。塞尔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将言外行为分成五大 类,即阐述类(representa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m -mi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ons)。人们只有 充分了解了言外之力的含义,成功的交流才能进行。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 西方圣经上说:起初,天下人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他们东迁时,遇见一片平原,就准备在那里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以扬名和避免分散各地。上帝得知此事,极为担忧。于是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通。由于突然之间大家语言不通,彼此无法交流和理解,工程不得不停止。这座未完成的塔就叫“巴别塔”。如同先知先觉的上帝一样,人们也意识到自由沟通的伟大力量。翻译的目的就是让不同语言的人们能够彼此了解。翻译实际上是两次语内交际的行为,即发生在原作作者和译者之间的第一次语内交际和发生在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第二次语内交际。 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译者须力求使译文效果尽可能接近或等于原文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译者一方面要注意带有明显民族文化特征词语的翻译;另一方面要注意言外 之意与话语的命题内容不一致的某些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因此,一个理想的翻译过程可被描述为:译者充分理解译语文本,领会源语作者的目的和言外之意,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对译语读者产生作用,最终使得译语读者对译作产生的反应同源语读者对源语产生的反应一致。好的译作必须译出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译者要首先吃透原作的施为性行为。翻译要看原文在语境中的含义,把原著的语用意义即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以言行事”———有时是暗含的,有时是明确表达出来的,同时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向或语用用意。 三、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解释 译者必须努力把源语作者的意图以及语用效果巧妙地传达给译语读者,使得译语于源语具有同样的言外之力。那么,应如何传达言外之意呢?我们来看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 It is cold here. 从逻辑语义方面分析,这个句子表明“如果房间里的确冷,句子是真;如果房间里不冷,句子是假;全句的意义是“这里冷”。分析至此,我们只解决了这句话的句法含义,如果按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翻译,那就是“这里冷”,那这样对不对呢?其实,说话人是为了向听话人发出某种信息,这个信息就是“言语行为”。既可能是仅仅为了向听话人传递“冷”这样一个事实,也可能是个“请求”,请求听话人去关上门;也可能是个“邀请”,邀请别人去别的房间。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环境下,相同的一个句子,会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只看句子的字面意思,要深入了解语境。“言外之力”就是一句话在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意思。人们只有再听懂“言外之力”的时候才能充分行使相对应的言后行为。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了解“言外之力”呢?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所处的语言环境。例1: (1)鲁大海:……妈,我走了。 鲁侍萍:胡说。就要下雨了,你上哪儿去?鲁大海:我有事。…… (2)鲁大海:没什么。周家逼得我们没有路走,这家伙(手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准确地把握交际的言外行为是翻译技能的一个基本要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的焦点始终应是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译文与原文在语言表层意义上的相等,而要使二者真正达到语用或功能上的对等。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翻译;解释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5-0143-02 作者简介:李明(1983-),女,安徽无为人,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合肥230061)大学英语教学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 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08-10-02 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李明

思维障碍的原因及思维误区

第1讲思维障碍的原因及思维误区 【本讲重点】 思维障碍的原因 思维的误区 如何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障碍的原因 【名言】 缺钱并不是问题,缺乏想法才是真正的问题。 ——佚名 1.知识贫乏 知识贫乏是思维障碍的第一个原因。但这里关于“知识”的含义,要注意两点: (1)知识要有用。知识越广泛,我们所思想、所用的元素也就越多,那么是不是知识越广泛越好呢?可以在下面的案例中找到答案: 【案例】 福尔摩斯的知识构成 在《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第一集里,华生医生给福尔摩斯列出的整个知识构成是: 文学知识没有 哲学知识没有 天文学知识没有 政治学知识浅薄 植物学知识不全面 但是对锒铛之技和鸦片却知之甚详; 对毒剂有一般的了解, 但对于园艺学却一无所知; 地质学知识偏于实用,但也有限, 但他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质:他散步回来后,曾把溅在他裤子上的泥点给我看,并且根据这些泥点的颜色和坚实的程度来说明,是在伦敦哪个地方溅上的。 化学知识精深, 惊险文学很广博:他似乎对近一世纪中发生的一切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细; 提琴拉得很好, 擅使棍棒也精于刀剑拳术; 关于英国法律方面他具有充分的实用知识。 这就是名探福尔摩斯的知识构成。作为一个侦探,这些知识对他来说足够了。因为这些知识正是他所从事的职业需要的,所以他能够成为举世闻名的神探。如果福尔摩斯选择从政,按照他的知识构成,这个世界上肯定不会出现一个独一无二的政治家福尔摩斯。 (2)知识源于生活。我们平常所说的知识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很多是生活当中的。有很多知识是实用性的,但它们不一定能在书本上学到。例如做菜,我们经常在煎鱼之前用生姜抹一下锅底,这样鱼不容易起皮。像这类知识都非常实用,但未必能在书本上读到。所以,知识构成一方面要有用,就是要与职业相关;另外一方面,知识的来源不仅仅是书本,还有很多是现实生活的经验总结。 2.无批判的学习 第二个原因叫没有批判性的学习。年轻人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前有一句话说,年轻人学习知识要像海绵吸水一样,这句话对了一半。现在科学发展很快,甚至还有很多伪科学存

《心理学》:思维与语言

《心理学》:思维与语言 思维与语言 我们每个正常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明显地体会到:当我们有什么心事向别人倾吐的时候,我们都是用言语来表达的;当我们有什么问题要考虑的时候,我们都是用言语来想的,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十分繁难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甚至同时大声地说出话来。 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在没有掌握和理解类的名称以前,即未能给事物命名以前,就能将图片上的衣服、植物或器皿归类,按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这说明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上,思维是先于语言的;但在儿童掌握了语言之后,儿童的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来彼此交流各自的思想。同时,语言也是正常人用来进行思维的武器,一切掌握了语言的人都是用语言来思考问题的。 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语言是直接与思维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了。" 人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在大脑皮层中具体的条件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系统与概括的语词的条件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系统协

同活动,进行多阶段的、多种水平的分析综合的过程。巴甫洛夫把具体的条件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把概括的语词的条件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巴甫洛夫说过,词对于人来说,正如其他一切为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条件刺激物一样,乃是一种现实的条件刺激物,可是词又是如此的广阔丰富,这是任何其他条件刺激物所不及的。就这一点来说,动物的条件刺激物无论在量上或在质上都是不能与之比拟的。 由于成年人有过一段生活经验,词与来自体内外进入大脑半球的一切刺激物相联系着,并成为那些刺激物的信号,可以代替那些刺激,因而词能够引起那些刺激物所能引起的动作和反应来。 言语运动的生理器官同其他活动的生理器官一样,也是由三个相互紧密联系着的部分组成的:(1)它的感受器官(外周神经末稍)分布在发音器官的肌肉、韧带中;(2)它的相应的传入神经纤维;(3)它的中枢神经终末,在一般情况下,主要集中在大脑左半球皮质的额中回和额下回区域。 此外,还有两种用来感知言语的器官──言语听觉器官和言语视觉器官。言语听觉器官感知可听到的词,而言语视觉器官则感知书面的词。 言语运动器官、言语听觉器官、言语视觉器官,都与其他活动的生理器官相互联系着的。 儿童的言语是在成人的言语刺激物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思维层次

思维层次 我所理解的清一新教育体系中的思维概念及相互关系 杨伯桥 读清一博文,了解清一新教育理念,您会发现,‘思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尤其是‘乱元思维’‘一元思维’‘二元思维’‘多元思维’等等概念名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感觉上觉得自己似乎明白其义,但是在深入探讨的时候却又说不清。那么,作为一个按照清一新教育理念自办学堂者,我有必要谈谈自己的理解。 注意:下面所述各个概念的层次之间并非因果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但互不决定;各个层次只是存在与否以及强弱的状态,而不是明确的层级递进关系。如果详细论述,几乎每一部分都可以写成长篇论文;伯桥在此只做个框架概述,抛砖引玉,有缘者得之则可。 乱元思维:就是点状思维;混乱、无规律、不成系统、非理性、情绪化、容易歇斯底里,经常纠结、迷茫、自相矛盾,因其不确定性而难以认知与描述。(总是被清一先生拿来敲打的那种); 一元思维:也可以称之为线性思维;基于因果关系的逻辑链;逻辑链中任何一个点都是确切的,核心特征是工具理性;目标指向个人自身,表现在个人如何言行处事的身心状态中。精致的一元思维即‘知行合一,活在当下’。 正面效应:合一、笃定;清晰、明确;可预知的未来;(在清一新教育理念的教学中,是12岁之前心理行为教育的核心) 负面效应:未达到精致状态时容易表现出极端、非此即彼; 二元思维:也可以称之为平面思维;基于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具有两面性,矛盾的双方相对立而存在,并可以互相转化、对立统一,其核心是辩证法;能够认识到事物具有无限

可能性,因而对任何确定性的认知与描述具有天然的否定性;目标指向外部事物,表现在对事物的认识思考方式中。精致的二元思维在中国过去主要表现在‘道家思维’中,1949年以后叫‘辩证唯物主义’,核心还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正面效应:理性、平衡、不走极端;(在清一新教育理念的教学中,是12—15岁期间思维教育的核心) 负面效应:模糊、空洞;过于强调不确定性(无止境滥用‘一动分阴阳’),易囿于正确的废话以及滥用否定性; 三元思维:也可以称之为立体思维或者多元思维;站在空间角度看待事物,看到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看到并承认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知道对事物的任何性质判断,都只是取决于人心思维和判断的角度,承认任何事物当下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专注于在明确的边界内(静止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内)认识事物,强调(当前的)可认知性以及时空层面上的自我否定;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思维方式,即所谓的‘科学思维’; 正面效应:清晰、客观;强调边界内的可认知; 负面效应:易产生终极的虚无感,最终容易躲进宗教和神学去寻求灵魂归宿。 四元思维:即时空思维,也可以称之为‘混沌思维’、或曰‘太极’;在自我认知上表现为人格的无远弗届,与宇宙一体;事物在时空思维层次内只是‘有’和‘无’的状态转换,有也是无,无也是有;非生非死,死生一体;过程即结果,瞬间即永恒;在这一认知层次中,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本身就是无意义的,‘我’就是一切,就是永恒的存在(无限轮回)。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言外之力语用等效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它时翻译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在言语行为的三分说中,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语言接受者的反应是语言交际功能的核心,因此言外之力的翻译成为翻译的重点。在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判断原文对原文读者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译者应当以语用等效原则为指导,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手段,使译文读者能够得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和影响。 作为语用学领域中重大贡献的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牛津哲学家John L. Austin提出的,后又经过Searle的修正和发展。Austin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不应当是词和句子,而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他认为人们谈话时不仅是“言有所述”,而且是“言有所为”。也就是说,语言交际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的,所有的话语除了有意义之外,事实上还有着作为交际中动态成分的交际用意。Austin探讨了在何种意义上说话就是行事,并区分了说话即行事的三种基本意义,也就是人们说话时同时发出的三种行为:以言表意行为(locutionary act)、以言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 以言表意行为是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表达的行为;以言施事行为是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所实施的行为,如命令、提议、许诺、威胁、感谢等;以言取效行为是对听者施加影响的行为。实际上话语的表意是它的字面意义;话语的施事是话语发出者的交际意图;话语的取效是表意对话语接受者产生的相应影响。以言表意行为与以言施事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通过说出句子表达了字面意义,而后者通过以言表意行为表达了说话者的意图。一旦意图被识别或得到满足,就会在听者身上产生一些变化或结果,也就是言语行为的取效。 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质是句子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完成行为;人们不仅发出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且还暗示发出这些语言单位的目的以及期待这些语言单位以何种方式被理解。换言之,以言施事行为有着某种效力,即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force)。言外之力是语言使用者想让他的行为产生的交际价值或这个行为意欲产生的功能。相同的言外之力可以由许多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不要到那里去”和“如果我是你,我就不到那里去”表达了同样的言外之力,虽然前者是直接的劝阻而后者是间接的建议。因此,解释话语字面含义的以言表意行为应当服从于言外之力。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言外之力是被最广泛讨论的,因为它表现了话语的交际用意,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相一致。事实上,“言语行为”这个术语通常在狭义上仅仅被理解为话语的言外之力。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重塑语言及其运作方式的观念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从…说话?和…行事?与意义和效力的双重功能上看待所有的话语”。言语行为反映了说话者在发出话语时的交际意图,并且可以被看作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局限于口头言语,而且对于书面言语也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而对翻译有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Robinson说:“洞悉翻译和语言的一个有效方式是译者翻译的不是词语,他们翻译人们用词语做了些什么”。既然意图是意义的一部分,对意义的理解必须要将意图考虑在内。交际不仅仅是通过命题内容达到的,而且还要借助言外之力。因此,在翻译中仅仅停留在命题层次是不够的,因为说话人木但要发出表意行为,而且常常还要传递其施事行为并期望产生一定的取效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必须确保译文的言外之力和取效结果与原文的相一致,必要的时候抛弃表意意义,这就是翻译中的语用等效。仅有形式翻译或语义翻译不能执行给译文读者传递言外之力的功能,译者有必要掌握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将它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译文读者。虽然在许多情况下言语行为在翻译中可以不言自明,但有时“不同的文化会在不同的程度上使用言语行为”。再加上认知环境及语言习惯的不同,译者难以完全转换原语的文化语境并将其在目的语中再现,但通过体会原文的以言施事行为,也就是原语作者的意图,译者应该能够使其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等同或类似于原文给原语读者带来的影响和感受,从而在目的语文化中充分再现原语的文化语境。

思维和思维障碍1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以感知觉所获得息为基础。大脑思维活动包括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以及判断、推理等过程。正常情况下思维具有以下特征:①具体性,指思维具有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具体内容,反映思维的真实性。②目的性,指思维是围绕一定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③实际性,具有实际的效用性。④实践性,能够通过实践予以验证。⑤逻辑性,思维过程符合逻辑规律。思维过程和内容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精神病理状态时上述思维的五个特征发生紊乱而出现思维障碍。医生通过交谈检查和观察病人所书写的内容及相关的行为表现,可以发现思维障碍症状。缄默状态会给确定思维障碍带来困难。 思维障碍是各类精神疾病常见的症状,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1 思维形式障碍:思维的量和速度的变化,思维联想过程的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1)思维迟缓:即联想受到抑制,速度缓慢、困难。病人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病人自我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变慢了""什么都想不起来"。常见于抑郁症。 (2)思维奔逸:联想加快,思维活动量增多和转变快速。病人表现为语量增多,语流变快,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内容十分丰富,且常随着周围环境中的变化而转变话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病人表现健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自觉脑子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可出口成章,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但病人的思维逻辑联系非常肤浅,常缺乏深思而信口开河。多见于躁狂症。 (3)病理性赘述:是思路的障碍,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以致一些无意义的繁文细节掩盖了主要的内容,进行速度缓慢但不离题,最后能到达预定的终点。病人表现讲话罗嗦,讲半天讲不到主题上。多见于脑器质性、癫痫性及老年性精神障碍。 (4)思维松弛:又称思维散漫,指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对问话的回答不够中肯,不很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以致使人感到交谈困难,对其言语的主题及用意也不易理解。严重时发展为破裂性思维。 (5)破裂性思维: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思维联想过程破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和应有的逻辑性。在言谈或书写中,虽然单独语句在结构和文法上正确,但主题与主题间,甚至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别人无法理解其意义。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词的杂拌,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这种思维障碍,如果是在意识不清晰的背景下产生,称之为思维不连贯,此时病人的言语较破裂性思维更杂乱,变的毫无主题,语句成片断。 (6)思维贫乏:为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病人表现为沉默少语,谈话言语单调,自感"脑子空虚没有什么可说的"。可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7)思维中断(阻滞)和思维被夺:在意识清晰时无外界原因,病人体验到在思考的进程中思维突然中断,为思维中断。如病人认为其思想被某种外力夺走则为思维被夺。 (8)思维插入和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病人体验到不属于自己的思想强行进入其脑中,不受他的意志所支配,为思维插入。如果病人体验到强制进入的思想是大量涌现的,为思维云集。须注意与强迫观念和思维奔逸区别。关键是出现思维插入和思维云集时病人体验到思维是异已的,而强迫观念和思想奔逸时病人明确认为是自己的思想。 (9)思维化声和思维鸣响:病人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病人若觉得此种声音来自心灵之中或脑内为思维化声,若觉得声音来自外界则为思维鸣响。 (10)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即为尽人皆知,感到自己的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 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 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杨永林, 2004:14-17)。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 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 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 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 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 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Harris, 1997: 143)。 2.思维先于语言 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 Piaget。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幼儿出生9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他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认为,这时候儿童还没有语言,但已有了思维,也就是说思维先于语言(肖少北,张文香,2000:106-110)。

语言行为理论与翻译

语言行为理论与翻译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语言行为理论与翻译 摘要翻译可视为一种言语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在翻译中除了传达言内行为外,更重要的是传达表明源语作者意图的言外行为,以便在译文中产生相应的言后行为。本文旨在对言语行为理论做一个全面的概括,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言外行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Speech Act Theory and Translation LEI Hua (Jiang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00) AbstractTransl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speech act. In this sense, except for conveying locutionary, the more important for translators is to convey and express illocutionary act of author, so as to produce the corresponding perlocutionary act in the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makes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speech act, and on this basis, describe the guiding role of illocutionary act to translation.

03吴正凡《结构化思维——如何快速实现从逻辑混乱到思维清晰》课程方案

结构化思维 ——如何快速实现从逻辑混乱到思维清晰课程背景: 场景1:辛辛苦苦、通宵达旦完成了几十页PPT,在会上自信满满地讲了一个多小时,结果台下听众不是在玩手机,就是睡着了。 场景2:下属对你说,“领导,最近产品部说几个项目得延期,还有甲方打电话来问项目进展,并且,我觉得……对了,吕总那天说要我们尽快开次讨论会,如果……可能……“听了半天,你仍不知其所云。 日常工作中,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3句话就能说清楚,而有人一两个小时也说不到点子上。没有要点、杂乱无章的口头和文字表达往往都缺乏对对方的说服力、甚至降低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1. 缺乏表达的目标意识,未能了解判断表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陷入自我感觉良好、受众一片茫然的境地; 2. 没提前准备的习惯,未做到在写作或表达前列出思维的结构,导致表达想到哪说到哪; 3. 不具备信息加工能力,不懂如何对基础素材进行必要的提炼概括,使得内容凌乱、观点不突出; 4. 没有整体的系统思维,未能把握针对主题应该有的全面细致思考,造成表达的说服力下降、沟通效果不理想; 5. 不具备良好表达能力,不能区分思考问题与表述问题之间的不同,造成沟通对象接受、理解内容的难度加大; 6. 缺乏严谨逻辑思维,也没有足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工具,面对问题无从下手。 结构化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表达核心观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条理分明地证明这个观点,使我们能够做到清晰思考和准确表达,如果全员普及更可以通过构建统一的思维和语言标准提升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 结构化思维是我们在沟通交流中需要运用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它可以用在我们与他人沟通交流、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方面面。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表达方式和规范动作。其背后支撑原理是1973年由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首创的金字塔原理。应用结构化思维能达到什么效果? 思考:用全脑思维,提高结构化思维能力,思考全、准、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